摘要
文学源自于生活,余华曾说过:“写作就是回家”,在他的小说中,创作环境背景以他的故乡海盐我支撑点,本文以《兄弟》为例对余华小说中的丧葬文化进行研究。从小说中对刘山峰、宋凡平、宋凡平妻子、宋钢和李兰等人去世安葬的描写,发现其小说中对于丧葬文化的叙事主要体现在文中所展示出的仪式化的社会行为,以及通过葬礼仪式而表达出的人物情感与人物关系,并兼具了传达不同文化特质的叙事需要和功能。
关键词:余华兄弟丧葬文化
引言
余华作为先锋派文学的知名作家,他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纪》等作品深受读者喜欢。学术界的很多学者从苦难、死亡、暴力和语言艺术等角度对余华小说进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学者对余华小说中的丧葬文化进行研究。死亡,是人们从活人转变成死人的一道门槛,在葬礼上,人们会举行哀悼的仪式送别已故的亲人,因为地域差异,每个地方的丧葬文化都有其特点,在余华小说《兄弟》中所反映的正是江浙一带的丧葬文化。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丧葬文化进行细致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丧葬文化的发展轨迹提供一些参考。
一、余华小说中的丧葬文化概述
(一)丧葬文化简介
“丧”是指人死了,“葬,藏也,从死在草中。”说的就是人去世了,把人葬在草丛中。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宿命,活着的人会哀悼死去的人,因此便有了丧葬,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从开始简单的埋葬逐渐形成现在的丧葬文化,人们会举行相应的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因为地域的差异,各个地方的丧葬仪式都有其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尽管丧葬仪式不同,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即表达对死者的感情、评价死者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祈求对活人的庇护。
(二)余华小说中的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
小说创作源自于生活,余华小说的创作必然也是与余华本身的生活经历相关。海盐,是余华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它赋予余华无形的文化影响,在余华的小说中随处都有海盐文化影子。他曾说过:“父母也好,故乡也好,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1、在余华的小说中,丧宴上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豆腐羹,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民间的丧葬习俗。就是在丧葬结束后,主人家会做豆腐饭来答谢在丧礼上给予帮助的亲邻,一般被邀请的人不能不答应,不然就是失礼。豆腐宴的来源相传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古代战国时期有个孝子叫乐毅,他对待父母极为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就特别爱吃软的食物,乐毅就用黄豆来做成豆腐给父母食用,他的父母因食用豆腐这类软食,活到了很高的年纪。乐毅的父母逝世举办丧宴时,他就邀请参加送葬的亲邻吃豆腐宴,祝愿大家健康长寿,从此吃豆腐饭就演变成了葬礼上的习俗。第二种说法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追崇长生不老,每天都服用黄豆。在这过程中发明了制作豆腐的方法,在他的父亲淮南厉王刘长去世时,按照当时丧葬仪礼,三天之内厨房不得生火做饭,因此淮南王刘安吃了三天的冷豆腐。有人看见刘安吃雪白的冷豆腐,以为他吃的是珍贵的凤髓羊酪,就私下说他不守礼仪。等到三日小殓之后刘安举办素宴时,他特意准备了一道冷豆腐,道破实情。自此之后的葬礼上,有孝心的人在父母去世期间以冷豆腐为食,葬礼结束之后以豆腐宴答谢亲邻的丧葬习俗由此形成。第三种说法是流传于江淮地区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媳妇。一天,他分给三个儿媳妇每人一升黄豆,大儿媳和二儿媳几天就把分得的一升黄豆吃完了,只有三儿媳把所分的黄豆种在田里,待到收获季节,把结的新黄豆收回家里。三年过去,三儿媳的黄豆越来越多,老人从这件事中看出三儿媳的才能,就让她当家,主持家务。三儿媳当家以后,用黄豆制作成豆腐给老人吃,老人高兴地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也要用豆腐来供奉我。”老人去世后,三个儿媳真的用豆腐饭来供奉老人。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在丧宴上吃豆腐饭便形成了当地习俗。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死没有科学的认识,古人认为人死是因为疾病和凶殃,故有疠疫之气围绕尸身。因此在丧宴上住人家会邀请送葬者吃豆制食品来除去疫气或不祥之气。《荆楚岁时纪》中有记载在冬至日有:“作赤豆粥以禳疫”的习俗,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南方地区自古就有吃豆或者吃豆羹来禳灾疫祓除不详的习俗。
2、余华在《兄弟》中描写了关于丧葬文化中的纸扎文化与土葬文化。在宋凡平妻子去世时,李光头的母亲李兰为报宋凡平跳进厕所救出刘山峰之恩,她折纸元宝和纸铜钱烧给宋凡平去世的妻子。在我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中,纸扎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葬礼上,人们会用纸折成各种各样形状,大部分葬礼上用的纸扎大多是模仿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纸人、纸房子、纸车子、纸花轿、纸电视、纸冰箱、纸摇钱树以及花圈等,花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变化。在哀丧、祭祀时,人们往往要借用纸扎品来寄托对已故亲人哀思和美好祈愿,人们把折好的纸扎品焚烧给已故的亲人,是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同时祈求他们的保佑。丧葬中所用的纸扎品是为了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丧葬文化中的纸扎品多与土葬文化一起出现,如花圈用来摆放在坟墓周围,其他的纸扎品如纸电视、纸房子和纸摇钱树等是用焚烧的方式寄给已故的亲人在阴间享用。用过纸扎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传统土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的丧葬制度进行了改革。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各个地方的火葬场先后建立了起来,改传统的土葬为火葬,这让丧葬中的纸扎品几乎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场合和途径。这就要求纸扎手艺人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在继承传统纸扎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新的发展。在《兄弟》中,主人公李光头见证了从土葬到火葬的变革,他的继父宋凡平和他的母亲李兰去世时,都是用棺材土葬,后来他的好兄弟宋钢去世时,尸体火葬,用的是骨灰盒。
3、余华在《兄弟》中也描写了沐浴更衣的丧葬文化。刘山峰因在厕所偷看女人的屁股而掉进厕所淹死,宋凡平把他救出来送回家,看到怀孕的李兰很可怜,就帮李兰把刘山峰的尸体洗干净抱上床。这里面就含有沐浴的丧葬文化,所谓的沐浴就是指对死者遗体的清洗。当李兰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她对李光头和宋钢说:“我的身体很干净,死了以后不用再洗了,穿的衣服只要干净就行,就是不要给我穿毛衣,毛衣上有很多结,会在阴间缠住我的,给我穿棉布的衣服……”在这里李兰所说的要穿的衣服就是寿衣。沐浴更衣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过程被称为‘小殓’,各地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根据贫富差距,装扮有奢有简。但是仪式是一定要进行的,如为死者换上寿衣,嘴里含着饭、珠和铜钱,讲究的人家还要在死者的胸口上放粮食或者钱财,上盖棉被。有些地方的习俗是让死者左手拿干粮,右手了执棒,以便过‘叭狗山’和‘恶狗村’时,对付那些恶狗。”
4、丧葬上使用长明灯的历史悠久,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在葬礼上就会使用到长明灯。在余华小说《兄弟》中,他对长明灯也有所提及,如:“天黑了以后,三个人坐到了桌子前,宋凡平的棺材就在旁边,一碗油灯点亮了放在棺材上,这就是长明灯,照亮了宋凡平走向阴间的道路,宋凡平就不会被绊倒。”由此可见,长明灯是活着的人为死者顺利通往阴间而准备的,这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慰藉。
二、余华小说中反映的丧葬礼仪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热情,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他的经历。余华,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他的小说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框架,都是以他所生活过的浙江海盐县为支撑点,学术界的众多学者对他小说中的主题、暴力、性和死亡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在余华的小说中,他对江浙一带的丧葬文化进行描写,主要体现在文本中所展示出的仪式化的社会行为,以及通过葬礼仪式而表达出的人物情感与人物关系,并兼具了传达不同文化特质的叙事需要的功能。
(一)初丧礼仪
1、沐浴、更衣
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体,沐浴是对死者外表进行清洗。在《礼记》中,对于沐浴的细节是很讲究的,根据《丧大记》记载,沐浴的先后顺序是:“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御者二人浴。浴水用盆,沃水用料,浴用絺巾,挋用浴衣,如他日。”随着社会的变迁,沐浴成为初丧礼仪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余华小说《兄弟》中李光头的父亲刘山峰死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他用井水冲洗掉头发上和身上的粪便后,回头看了一眼李兰,李兰当初仿佛失去了知觉的表情,让他没有立刻离去,让他用清水清洗起了李光头的父亲。”清洗尸体就是丧葬沐浴的习俗。更衣是指病人在即将死去之时为死者换上干净的衣服,也就是寿衣,意思是让死者穿着衣服离开人世,到阴间也是有衣服穿的。在《丧大记》中这样描写到:“疾病,外内皆归。君、大夫、撤县、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撤亵衣,加新衣,体一人。”在余华的作品《兄弟》中,李兰知道自己不久将要去世,她交代给李光头和宋钢在她死后不用再给她洗身体以及如何给她换衣服、换什么样的衣服。这些描写反映了为死者沐浴、更衣的这个丧葬礼仪。
2、点长明灯
长明灯,也叫“引路灯”或“随身灯”。是用油做成的纸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阴间是一个黑暗的地方,为了让死去的亲人能找到去往阴间的路,人们会在棺材上点燃长明灯。《兄弟》中宋凡平惨死后这样描写到:“天黑了灯亮了以后,三个人坐在桌子前,宋凡平的棺材就在旁边,一碗油灯点亮了放在棺材上,这就是长明灯,照亮宋凡平走向阴间的道路,宋凡平就不会被绊倒。”李兰一生的挚爱宋凡平去世了,李兰为他点燃长明灯照亮通往阴间的路。
(二)治丧礼仪
1、讣告
治丧礼仪中的讣告在《兄弟》中也有体现,讣告相当于报丧,就是把死者去世的消息传达给亲朋好友。这种治丧礼仪在《礼记.杂记》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在皇帝和大臣之间,各诸侯之间的讣告方式和先后顺序是不相同的。宋钢去世后,李光头很内疚,认为自己对不起宋钢,他让他的手下刘副打电话给所有的生意伙伴,李光头要在他自己开的饭店里为宋钢摆三天的豆腐宴,要把他之前做生意所认识的有钱人全部请来。刘副把这些大人物的名单拟清之后就开始打电话,告知他们李光头的兄弟宋钢去世了,邀请他们到刘镇来吃追悼宋钢的豆腐宴,这说明了李光头为将到来的吊丧做好了准备。
2、入殓
入殓一般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指给死去的人穿上衣服,这次穿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后一次穿衣服,所以很讲究,如《礼记》中记载:“小殓布绞,缩者一,横者三。”是说在人死之后,用三纵三横的绞捆紧,然后再覆上冒,大殓就是把死人装进棺材内,这就是死者告别人世,与亲邻从此阴阳两隔的过程。在《兄弟》中,宋钢去世后放进棺材时,因为宋钢体形较大无法正常的放进棺材,那四个来自棺材铺的人说让宋刚侧着身体,让他双手抱着双脚躺在棺材里,李兰认为死人在棺材里面,都是脸部朝上,因为死去的人还想看看人间,他害怕宋钢在棺材里不是面部朝上,在九泉之下就看不见她和两个儿子了。最后是把宋钢的膝盖砸断了把小腿弯过来,才放进了棺材里面,这段在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外面的四个人终于将宋凡平强壮的膝盖砸断了,领头的那个人说,把棺材里的砖头碎片捡出来。过了一会儿这个人又说,把裤管放下来,把断了的小腿塞进去。然后这个人敲了敲里屋的门,对李兰说:‘你出来看一眼,我们就要把棺材盖上了。”这就是大殓。
3、吊丧
吊丧也叫做“吊唁”,吊是亲朋好友对死者的哀悼,“唁”是亲朋好友对死者家属的安慰。这个礼仪是在亲友收到讣告后,前来表示慰问,如《兄弟》中那些收到刘副邀请的生意伙伴都来参加追悼宋钢的豆腐宴,他们都塞给林红一个大信封,也就是大红包,里面的钱少的有几千元,多的有几万元。从中可以看出,前来参加豆腐宴的人给林红大信封就是表示对林红的慰问。
(三)出殡礼仪及丧葬礼仪
出殡就是将有尸体的棺材从家里护送到安葬的地方,让死者入土为安,余华在他的小说《兄弟》中也有出殡礼仪的描写:“宋凡平的妻子出殡时,只有十多个人送行,棺材放在一辆板车上,在石板路上嘎吱嘎吱的响了过来。李光头看到十多个送行的男女都在头上扎着白条,腰上也系上了白布条,他们哭泣呜咽着走了过来……李光头跟随着这些低声呜咽的人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来到了一个已经挖好的墓穴前。棺材放进去时,低声的物业立刻变成了号啕大哭。”在出殡的礼仪中,送殡的人要用哭来哀悼死者,从这个礼仪中还延伸出哭丧这个行业。
葬后礼仪在《兄弟》中也有所体现,葬礼结束之后,丧葬的礼仪还没有结束,还有“丁忧”、“忌日”和“祭祀”等活动来纪念已故的亲人。在《兄弟》中,李兰为了纪念她一生的挚爱宋凡平,在宋凡平死后的七年里她没有洗过头。她认为她洗了头就是对不起宋凡平,后来生病需要住院,医院的医生护士要求她洗了头再去住院。她自己知道活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过不了多久她就会去九泉之下与死去七年的挚爱宋凡平相聚,同时,她又怕到时候见了宋凡平,宋凡平不喜欢她头上的酸臭味,才决定去澡堂把头发洗干净。
自从宋凡平去世后,李兰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去给宋凡平上坟、扫墓。最后一次李兰病得没有力气了,她也坚持去刘镇的新华书店买白纸去制作纸金元宝银元宝和纸铜钱,文中这样描写到:“这时的李兰病得没有力气了,做完一个纸元宝就要歇上一会,在给纸铜钱画线时,给纸元宝写上‘金’、‘银’两字时,她的手不停地哆嗦。一个下午的活,李兰做了整整四天。”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宋凡平在李兰心里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李兰每年清明节去给宋凡平上坟扫墓是葬后礼仪中的祭祀活动。余华在《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中对土葬有相关描写,土葬的方式很简单,尸体不需要放入棺材内,而是直接把尸体埋入挖好的土坑之中,然后再用泥土掩埋尸体,让死者的尸体回归大自然。这些丧葬文化在余华小说中得到生动体现,本章结合了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描写实例。下面再对余华小说中的丧葬描写艺术进行讨论。
三、余华小说中丧葬文化的描写艺术概述
余华小说中对于丧葬文化的描写,不仅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对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余华的小说利用典型的丧葬环境来实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统一。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所展现出来的行动。然而,人物的典型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在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下才能使展现出来。这三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故事情节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效果。因此,余华小说中所描写的丧葬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丧礼场面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在《兄弟》这篇小说中,李兰这个形象塑造是最成功的,她的一生着手准备过四个人的葬礼——刘山峰、宋凡平的前妻、宋凡平以及她自己的葬礼。刘山峰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的屁股,掉进厕所淹死,刘山峰的死把李兰推向自卑与耻辱的深渊之中,第一任丈夫的去世对于李兰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文中写到宋凡平把刘山峰背回李兰家时:“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像个假人似的靠在那里,她分辨不清此刻发生了什么,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站在门口。”致命的是她还怀着这个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而掉进粪坑淹死的人的孩子。虽然李兰不是这场无耻行为的亲为者,但她作为刘山峰的妻子,也要承受着巨大的道德伦理审判的压力。导致后来李兰在三个月的产假里足不出户,甚至连窗前她都不愿去,她害怕别人看见她。文中写到:“当三个月的产假结束,李兰必须去丝厂上班时,她脸色惨白浑身发抖,她拉开屋门抬脚跨出去时的恐惧仿佛是要跳进滚烫的油锅。”刘山峰不光彩的死让李兰受到无穷无尽的耻辱和自卑。
李兰的生命之花再次绽放光芒,是与宋凡平的相识相爱开始的,如果说宋凡平是李兰生命之光的重塑者,那么宋凡平的死导致李兰的生命再一次枯萎。宋凡平惨死车站后,李兰去棺材铺买来棺材,后来因为宋凡平身形比较大,无法装进棺材,四个棺材铺的男人要求李兰做决定,把膝盖砸断后把小腿弯过来。李兰不答应,他们就要走,李兰可怜巴巴的跟着这四个棺材铺的男人走在巷子里,“可怜巴巴的说着:‘还有别的办法吗?’他们斩钉截铁的说:‘没有了’。”最后李兰悲哀地说:“我听你们的。”李兰在宋凡平死后用不洗头来纪念宋凡平,直到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才洗头去见那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一个压抑而疯狂的时代摧毁了李兰,作者花重点笔墨写刘山峰和宋凡平的死来将一个弱小、坚强和善良的女人形象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二)葬礼活动深化文章主题。
以葬礼为背景来刻画人物性格,使其作用于小说中的思想内容。《兄弟》中宋钢的死让李光头和林红受到重大刺激,让这两个已经丧失伦理的“无心人”有了羞耻之心。林红给宋刚净身时文中这样写到:“然后林红哭泣着起身,脱下宋钢的衣服,给他擦洗身体时,注意到了他胸口的红肿。她惊慌的手捏着毛巾,从宋钢胸口的红肿擦到腋下已经化脓的伤口时,她浑身颤抖了。”宋钢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知道林红和李光头在一起了,他并不怪林红和李光头,也不记恨他们,而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给林红好的生活,他用自杀的方式来成全他们。宋钢死后,李光头听到宋刚的噩耗后,他的自责、愧疚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生理上的缺陷可以看出李光头还是很重视他这个兄弟的。文中这样写道:“宋钢遗体火化的这一天,李光头才走出他的豪宅,他不要奔驰不要宝马,独自一人眼睛潮湿地走到了火化场。”他和林红发生关系也只是圆他少年时期的梦而已,在经历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之后,他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珍贵的。最后李光头甚至想到要把宋钢的骨灰盒送到太空的轨道上,这貌似很荒诞的情节,升华了文章主题,是宋钢的惨死才使他恢复记忆,才使他醒悟“我现在是个孤儿了”。
(三)丧葬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宋凡平第一次出现在李兰的生命中是在她的第一任丈夫刘山峰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而摔入粪坑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在看热闹,没有人愿意去把掉在粪池里淹死的刘山峰拉出来,在这些人群中,只有宋凡平愿意果断地跳进粪池里救人,他是那个时代勇于奉献与牺牲的男子汉。后来,宋凡平在李兰的生活中给予帮助,帮李兰提四十斤的大米回家。这是她们孤儿寡母的生活担子轻松了许多。后来宋凡平的妻子去世时,李兰折纸元宝纸铜钱来安慰宋凡平的丧妻之痛,他们的爱情就是在这样的互帮互助中建立起来的。
四、结语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余华作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作品中所抒写的风俗文化离不开他生活过的海盐文化,因此他作品中的丧葬文化都是以江浙一带的风俗文化为背景。本论文从余华小说中丧葬文化进行分析,进而在其背后挖掘出丧葬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内蕴。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用时较短,再加上本人的写作能力有限,使文中对于余华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丧葬文化的论述不够严谨与精密,还有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本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所要努力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余华.兄弟[M].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3]余华.活着[M].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4]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5]徐文婷.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及明清小说中的丧葬描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5-04-10
[6]姚红静.余华小说中的传统文化资源[D].2018-11-26
[7]陈华文.丧葬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8]陈淑君,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9]高宪帅,焦杨.中华丧葬文化漫谈[J].神州民俗,2009-2,第108期
[10]窦兆娜.汉族丧葬礼俗中折纸文化的考察与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4-1
[11]吴志凌.事死如生ー丧葬文化与新时期小说[D].湖南师范大学,2017-08-31
致谢
四年的大学时光弹指一挥间,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我帮助的人。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母校,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值得回忆,在这里留下了我的奋斗痕迹。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他的悉心指导之下,本论文才得以完成,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本人影响深远,使我明白生活中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此,我衷心的对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再次,我还要感谢我的各专业课老师,是您们在这四年的时光里教给我系统的专业知识;感谢家人无私的关爱和奉献,感谢同学和室友在这四年里给予我的帮助。最后,希望母校越办越好,希望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希望各位同学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