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妻,妻子米塔和老公拉吉为了让孩子皮娅进入顶尖的私立学校而费尽心思,最终还是让孩子回到公立学校的故事。电影以一个小家庭的故事于诙谐幽默中反映出许多教育的社会性问题,其中阶级分化和教育不公贯穿电影的始终。本文将从印度的阶级划分、教育的不公正对教育焦虑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育焦虑;阶级划分;教育不公
一、教育焦虑
“教育焦虑是人们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复杂情绪状态”[1]。教育焦虑在电影中的妻子米塔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她总是害怕自己的女儿皮娅因进不了顶尖的学校走上向吸毒的结局,一旦遇到关于进不了顶尖学校的困难,她总是会紧张与不安。夫妻两人为了女儿进顶尖学校,甘愿搬家,将自己装扮成上流社会的人,甚至是伪装成穷人居住在贫民窟,只为争取一个入学名额。而作为贫穷的人,他们的焦虑不仅仅是在争取一个贫困生的入学名额,还要考虑入学费用是否足够。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冲破阶级限制,接受高质量教育,走向上层社会,处于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充满焦虑。
二、焦虑原因
教育焦虑主要原因是阶级分化严重和教育不公平,其中阶级分化严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阶级歧视,另一方面是阶级固化。
(一)阶级歧视
“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仍然较为森严的社会。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文化教育上受忽视的民众仍然占总人口很高的比例”。[2]影片中印度人大都把英语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电影中的孩子皮娅因讲印地语而受到同龄小朋友的冷漠对待,孩子或许并不理解阶级的概念,但是孩子身后的家长的阶级歧视却影响着孩子们的交流和价值观的形成。正如拉吉所说,如果法国人、德国人把英语讲错没有任何关系,而在印度却以讲印地语为耻,如果把英语讲错就成了废物。英语本是一种开拓视野的工具,却成了划分阶级的依据,这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认同,也是对英语的一种执念。除此之外,在大多数印度人眼中公立学校是肮脏、学坏、没有前途、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地方,能够上顶尖的私立学校则会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精英。学校的等级以及阶级歧视分无疑增加了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的焦虑。
(二)阶级固化
在印度社会中,阶级固化是一种严重和普遍的社会现象。“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经济学家迈尔斯·克拉克提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用以说明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高度不平等的国家具有较低的社会流动性,社会越不平等,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由其父母的地位决定,子女处于父辈的经济阶层的可能性就越高。“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就称为阶级固化”。[3]影片中的丈夫拉吉属于子承父业做服装生意,纯粹的穷人希亚姆·普拉卡曾说,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富人的孩子是富人,穷人的孩子是穷人,商人的孩子是商人,这几乎成为一种惯例,人在社会不同领域、层次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困难,不同阶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突出,而能够改变这一现象的最有效方法是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量的教育。这尤其对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的家长来说是一种沉重压力。
(三)教育的不公平
影片中许多地方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从电影中的夫妻角度来看,他们搬家并把自己装扮成上流社会的人,到专门机构培训自己和孩子,眼看就要被录取,结果却败在服装店老板这一职业上,学校给上流社会的子女和贫困子女入学机会,却忽视中产阶级的子女的教育;希亚姆•普拉卡是真正的穷人,即便是有入学名额,可因为家境贫寒或是被富人抢夺名额极有可能放弃或是丢失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作为顶尖私立学校的校长,虽是成功突破贫民阶层凭自己的努力进入上层阶级,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可在这个过程中她却被权利和财富所异化,完全把教育当成一桩生意,只想从中获益,对于贫穷人的苦难毫无同情心。阶级歧视、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公以及教育管理者的腐败都会造成到教育不公平,也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的不公平,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难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三、真正的起跑线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影片的结尾也给出了答案,这对夫妻及他们的女儿慢慢适应贫民的生活方式,在贫民窟中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在那段快乐时光里,他们体验到贫民的不易与心酸也感受到贫民的纯真善良,没有世俗名利的叨扰,而是回归本性与自然,自在单纯地生活,他们的女儿也学会了坚强和分享,不再需要父母过分的保护,并且亲近大自然,在没有玩具的情况下也能找到乐趣。影片最后拉吉承认自己为了孩子抢夺了贫穷孩子的入学机会,给予公立学校资助,改善教学环境,并且揭露校长的真面目,呼吁家长们正视社会中的教育问题,最后送自己的孩子进公立学校。正如拉吉所说如今这个时代,家长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非品质。家长们常常把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校教学环境和质量的好坏作为孩子起跑线是否领先的标准,而真实的起跑线是家长以身作则的告诉他做人的根本是善良是责任而不是为了利益的欺骗,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孩子的起跑线是他无忧无虑的童年,而不是让学业束缚他们天真活泼的天性。
四、小结
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作为家长不需要过分忧虑孩子是否能成才,而是要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尊重儿童的天性。而为了给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家长、学校都需要做出努力,共同协作配合才能有所成效,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精彩的演出以及拉吉演讲的那段话感染了台下的家长,虽然有许多家长内心认同拉吉的话,但能够真正站出来为他鼓掌的却没有,这看起来似乎是以失败收场,但其实是为教育公平的实现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因为大家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公的严重性,这正是成功的第一步。阶级固化是一个年代久远的社会问题,也是改变教育不公平的关键,想要改变这一现象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长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轶超.孩童攀比、中产焦虑和阶级固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5):33-35.
[2]安双宏.印度落后阶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J].比较教育研究,2002(08):31-33+61.
[3]李菁.中产焦虑与阶级固化:印度电影《起跑线》教育不公题旨解读[J].电影评介,2018(22):44-4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