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代,科举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完善且越来越烦琐,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弊病,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衰亡,本文从考察本地科举遗迹太原五魁巷与科举制度变迁,分析明清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启示我们去思考现今教育与考试改革的正确走向。
关键词:科举制度影响启示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用以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它因分科取士而得名。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历朝历代都有变化。隋以后,各封建皇朝均设科考试,作为选拔官吏的手段,科举遂成为中国封建皇朝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有制度。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续到清代光绪末年,1905年,全国开始推行新式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1]科举制度属政治制度的范畴,与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社会其它社会制度紧密联系,从而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太原五魁巷与科举制度变迁
从太原市鼓楼街中段南行,穿过大剪子巷,往南是靴巷,靴巷西侧,便是五魁巷。五魁巷长32米,宽只有1.5米,东西走向,西端缀着两幢小院。从太原城市街道平面图看,大大小小数百条古太原巷陌,五魁巷应该最短。小巷虽小,刻录着中国科举制度的一段历史。
关于五魁巷的记载,最早始见于明朝,600多年前,八月,三年一次的乡试时节,学子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穿过云路街,再穿过起凤街,走进600多年后已是太原市铁路宿舍的“贡院”。三场考试毕,学子们开始焦心等待,发榜的时候到了,鼓楼街上的唱经楼热闹起来,高中五经之首的五位举人住进一个小巷。五魁巷因此得名。
山西的乡试就在太原举行。具体地点在贡院,位于现在儿童公园文瀛湖南边,一直到起凤街的铁路宿舍。当时,山西规定最多参加考试的名额是4960名,贡院的考场还不够,所以清乾隆四十五年,又修了500间。后来,山西人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很多优秀的人从了商,搏击商海。清雍正年间山西巡抚刘於义曾留有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有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2]如今,明清贡院的影子已了无痕迹,仅存的文字如是记录:1906年,清XX在这里成立山西公学;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公立第一中学校。
走进五魁巷,巷子太窄,且年久失修,两侧墙壁向内倾斜,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为防止墙体坍塌,居民们在墙之间撑起两根木棒。巷子尽头的小院,门楼塌毁得没了形,残存的墙上钉着两个小铁牌,上面写着一号院、二号院。两个院子被临时修建的小房子挤得满满当当,乱七八糟,站在院子里,令人窒息。
历史变迁,五魁巷已不是明清时的五魁巷。但由于其与中国科举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五魁巷的历史,沿着科举的脉络,从而加深了解明清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沿袭数百年后,至明清两代,发展最为完善,也最盛行。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的代表。明洪武三年,诏开科举,“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起”。明代科举考试分为高低两级,低一级叫“乡试”,高一级叫“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乡试在前,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会试在后,每逢辰、戌、丑、末年举行。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考场考纪严明,进考场的考生要被搜身,以防作弊。一人一间小屋,每间小屋都安上栅栏门,考生一进去,栅栏就被封住。白天,考生们在里面考试,晚上,考生在里面睡觉。伯来拉把应考者比作关在牢笼里的“囚犯”,但未介绍“牢笼”究竟是什么样子,利玛窦对之比较早地向西人进行了描述:在每座省府城中,皆设有贡院(或叫举场、也叫闱场),内分由北向南10排以上或成行的房子(每行约10间,高不过6尺,宽不过5尺,前面有一空间,约3尺,这房子名“号房”),房中只有桌子一张,椅子一把而已。接着介绍了贡院的严密监视制度:考生进入闱场时检查甚严,除两支笔、墨、砚、白纸外,不准带其他任何东西。考生进入考场后,便把栅门封起,警备森严,严禁和外人来往,彼此不可交谈,同时也不准和监视者或侍者(称号君)谈话。四角有瞭望塔四座,监视一切动静。规定答题时间一直待在号舍,从清早到半夜为考试时间,他们也在闱场中吃饭,绝对不准出去,非待次日不可。[3]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凡乡试、会试均考三场,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作题目,叫应考者作文阐述其中的义理。应考者作文只能根据指定的注疏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的科举制。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才被废除。
二、科举制度衰落的原因及影响
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存在1300年之久,发展到范进、孔乙己的时代确已弊多利少,然而这种历史的蜕变也是非常深刻的,蜕变何以发生?有没有努力修补过?为何没有成功?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衰亡的原因:
第一,考试内容僵化不变。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服从于封建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家学说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奉为修身治国的经典理论,所以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明末和清的科举,更是发展到几乎就是考对经义的记背,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答卷所论,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书中内容,不许自由发挥,所以明末和清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吏除了成为封建君主的驯服工具,鲜有成就者。科举考试内容僵化和封闭,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培养、选拔出驯服、愚忠的官吏,但与社会历史发展所要求的开放、革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被历史所抛弃是其必然的结局。
第二,考试文体形式走向极端。明末和清,科举考试的文体形式演化成为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成为考试文体的定制,非八股文章一概不录。僵化的八股文形式强化了对考生的限制,要想进入仕途就只有死背四书五经,严重禁锢了考生的知识和思想。使这种本来极富生命力的考试制度最终沦落为除了能够为读书人提供当官的机会外,对社会发展已无积极作用。
第三,监督机制不健全舞弊成风。“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作为成名登科的唯一途径,一旦及第,则山川变色,天地为宽,引得不少人敢于科场作弊,冒险一搏。明清科场舞弊现象日益严重,形式五花八门,有怀挟、传递、冒考、窜换、冒籍、关节等,尤其是关节之弊已超出科场范围,成为社会流弊。
第四,不能适应历史潮流进行自身改革。科举考试是为封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建立的官吏选拔制度,它不可能超越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因而它必然包含着保守、封闭、僵化、驯服、官本位等消极因素。科举制度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它处于封建制度日薄西山、维新思潮汹涌澎湃之时,仍未能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铲除腐败、吐故纳新、不断进行自身改革,所以最终被历史浪潮所湮没。
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科举制度有积极和消极两面的影响:
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xxx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这种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的官员选任办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曾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当然这更有利于统在治者控制人们思想,统治国家。
科举的影响广远,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远播海外。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较为公平的制度。科举考试制度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XX工作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除人情关系对官员任用的困扰,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进而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6]
然而到明清时期,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日益突出。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XX发掘人才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清XX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三、科举制度衰亡的启示
古人以学而优则仕,我们废除科举制度,主要是想打破官本位思想,可是几千年以来,以至于今天,我们打破了吗?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朝代、不同国度的选官制度都是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就科举制度的形式与机制来说,则在科学性与效用性等方面存在许多相通之处,有许多可资借鉴。全面认识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影响,把握近代考试制度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与考试。
因此,析辟科举制度的合理要素和衰亡教训,古为今用,对现今教育与考试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去研究现今教育内容与方法、考试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科学地纠正;研究现今中外教育与考试的不同,洋为中用,将先进的教育与考试内容和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不断深化教育与考试改革,以先进的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加强教育考试监督,健全公平和诚信的教育考试机制,培养并造就建设国家的各式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长琦.《中国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原市志》.
3曾德昭撰,何高济译.《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
5马永华.《科举制度中的积极因素及其对当今考试改革的启示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2001(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