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特色小镇是经过各地方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会签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后,才可以最终被认定的,特色小镇建设的项目国家也对其做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福建省掀起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这是福建省新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赤溪特色小镇就是其中之一,赤溪特色小镇由于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汉族、畲族杂居形成的独特文化,而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就成为了其中关键内容,如何有效的保护、传承、发扬这些独特文化,是赤溪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
分析来看,福鼎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还存在着小镇建筑未融入畲族文化特色、对畲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不足、未将畲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镇中、开发建设对地方生态产生影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畲族文化”文化视野下福鼎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将畲族文化特色的融入建筑中、加强对畲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将畲族民俗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镇中、做好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等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 文化特色 建筑 产品开发 生态环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特色小镇最开始是起源浙江省,直到2014年的时候,杭州云溪镇才被提出,后来陆续被人知晓,传播。 从2014年特色小镇概念被提出来以后,国家和地方对特色小镇的建设都特色的关注,不断从各个方面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并对此进行规划,从而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升级。因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大环境下,国家又在号召去低产能和去除不必要的无效供给,不断的大力推进各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的升级,使特色小镇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一,也逐步在全国各地区展开。因国家的推动与规划,特色小镇的出现也使得地区经济的先发展,从而也吸引了地区XX开始大力号召小镇建设。
2016年7月1日,国家文件下达,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 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中,除了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以外,有效的挖掘特色小镇中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使其能够形成自身的独特精神也十分关键。近年国内掀起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但不少的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往往缺乏了自身的个性,没有有效的融合地方的文化发展,如何做好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
福鼎赤溪地区有着自身的独特民族地方文化。人口有八百多人是畲族,还有一些是汉族,是畲族、汉族聚集的地方,它所产生的文化碰撞是其他小镇所不具备的。因此福鼎赤溪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具有更高的要求,在此也就对福鼎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课题展开探讨,为福鼎赤溪特色小镇如何在遵循丰富多样性的视角下完善的建设作出分析。
1.1.2研究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探索“畲族文化”视野下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次研究从特色小镇建设的角度出发,对福建赤溪特色小镇展开探讨,对赤溪特色小镇中的历史、文化建设现实情况进行了归纳,探讨了其在具体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本次探讨,在理论方面,对丰富多样性以及特色小镇的相关理论作出梳理,并围绕丰富多样性视角来探讨福鼎赤溪中特色小镇的建设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此次探讨即丰富关于特色小镇的相关研究,也对福鼎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作出相关理论。
(2)现实意义
本次的探讨围绕福鼎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现实情况来展开,明确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且与赤溪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丰富多样性息息相关。并且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是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性的。作为一个从福鼎出来读书的人,选择福鼎赤溪为研究对象,期待把这个论文研究的成果回馈故乡,也算是尽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在外求学的学子对故乡的回报,为促进福鼎赤溪特色小镇的完善建设作出有价值的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2015年浙江省XX首次提出特色小镇这个词语,随后,xxxx和财政部也先后下发了要求加快和培育特色小镇的文件。特色小镇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不难看出全国各地的特色小镇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提出了要培育特色小镇,促进其在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也不断丰富。
王小章(2016)提出特色小镇是具备自身的文化活力的小镇,唯有文化才能防止出现“千镇一面”现象,特色小镇拥有个性化,才可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精品,带来无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6]。
朱莹莹(2016)提出,特色小镇自身的地域文化往往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通过对特色小镇的建设,从而让地方的特色经济、行业、文化等能够融合发展,共同产生其作用价值[7]。
郭栋(2016)认为,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最常见的问题就在于文化特色贫乏,人文气息淡泊的问题,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8]。
沈琪芳(2016)指出,从不少地区特色小镇往往出现建设方向的偏向,即盲目的强调其中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必要的内在建设[9]。
陈立旭(2016)认为,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建设中,往往是进行了一些现代化设施的建设,如博物馆、图书馆等的堆砌拼接,忽略对地方文化的塑造,没有挖掘地区的特色人文内涵[10]。
苏斯彬(2016)提出,特色小镇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的独特个性,但不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具有标准化的特点,这种标准化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失去了价值[11]。
在特色小镇的内涵上,黄静晗(2018)认为,特色小镇并不是传统的具有行政规划意义上的镇,是以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为主导,生成并带动相应的文化及旅游产业,吸引相应的特殊人才聚集的具有明显自身色彩的区域平台[5]。
在促进国内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诸多学者也提出了个字的建议,陈晓蓁(2017)指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一是应当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二是应当对现行的一些经典、资源等等采取必要的规范,引导其朝着特色小镇的主题发展[12]。
冯云廷(2017)之初,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要注重将整体的建设理念和创新精神共同结合,让新文化的凝聚和培育共同热河,来不断强调特色小镇本身的归属感、认同感[13]。
吴忠军(2017)认为在国内的小镇的建设中,具体的产业十分关键,应当注重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进行开发,在一定的XX投入后,让特色小镇能够以市场经济的形式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14]。
杨秀(2018)提出,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要注重引导创新主体在其中发挥作用价值,让镇民具有对自身的文化认同,要提高民众的审美风格与总体素质,从而让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水到渠成[15]。
黄玉妹(2018)认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应当有效的结合多方力量,但同时要做好必要的引导规范工作,确保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围绕自身的主题个性稳步推进[16]。
1.2.2 国外研究现状
中国特色小镇是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托各地区有特色的产业来创新创业平台,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但同国外特色小镇相识的一点都是挖掘本地特色,促进产业转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即使在西方学界或是政策研究领域没有找到对应的翻译,但可借鉴西方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进行总结。
(1)高新技术产业小镇———X硅谷
硅谷小镇在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 依托区域高校、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商业和技术资源的合作优势, 成为以企业为发展主体的创新小镇。XX的大力扶持、良好的品牌集聚以及高校、企业、人才之间的合作机制效应大大促进了硅谷的发展。
(2)农业现代化小镇———法国格拉斯
法国南部尼斯和戛纳之间的一个山区小城格拉斯, 是全球最著名的香水生产基地,作为典型的卫星城镇, 格拉斯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环境、气候特点和农业资源优势, 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该镇不仅具有生产功能, 还设置了香水文化特色展示,此外, 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产业发展路径是格拉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小镇国际化的产业链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机会, 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教育小镇———英国剑桥
剑桥镇依托剑桥大学, 成为英国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基础产业包括教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 其中旅游产业是主要的产业支柱。剑桥小镇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XX和高校等多主体的合作开发, 多种产业交互的发展模式使剑桥小镇散发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4) 基金小镇———X格林威治
格林威治小镇, 总人口虽然只有5.9万, 但是资产密度居世界第一, 其毗邻纽约金融市场的区位优势对小镇发展尤为重要。格林威治以企业为发展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值得注意的是, 小镇良好的生活基础设施和安全的生活环境也为小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5) 文化旅游小镇———瑞士达沃斯
瑞士达沃斯小镇定位为著名疗养地、运动度假胜地和国际会议集中区。19世纪达沃斯已经是重要的疗养地和健康度假村, 此后达沃斯大力发展旅游业, 完善相关运动设施。达沃斯利用自身天然的地理或历史人文环境优势, 形成了旅游、商贸、会展为一体的产业链。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气候环境、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生态魅力以及科学的产业路径和市场运作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1.2.3 研究评述
通过国内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特色小镇是由多种功能集聚一体的单位,中包括旅游业、产业、民族文化和娱乐。采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推动特色小镇旅游化,产业化。在原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全新富有小镇本身特色的新概念。目的是将小镇打造成一个富有特色和多种功能的综合体,用旅游和特色产品吸引外来投资和游客带动当地生产经济的发展并且可以大力推动当地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传统文化濒临消失殆尽的时代之下给予了传统文化一把强大可靠的保护伞,在良好经济的催动下同时也带来当地特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图 1-1 研究思路图 资料来源:自制
1.2.4 研究内容
主要通过五个部分的内容对“畲族文化”视野下赤溪特色小镇建设的逐步分析。
第一部分,先分析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和国内外学者对该专题的现状研究,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福鼎赤溪小镇和畲族文化的概念,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对赤溪小镇的历史,文化及建设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探讨。
第四部分,结合实际的情况,在“畲族文化”视野下福鼎赤溪小镇建设所存在 的问题进行探讨。
第五部分,提出在赤溪特色小镇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所在问题提出建议。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实地观察了解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来完成本专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借助书籍、网络数据库等平台阅读并收集了大量有关于畲族文化,特色小镇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将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合,得出适合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理论,为之后的课题开展进行准备。
(2)实地观察法
通过实地观察法的方式,对赤溪镇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现状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3)深度访谈法
通过访谈形式,与赤溪镇的村委会领导进行访谈,了解赤溪镇的基本现状以及对赤溪特色小镇发展的看法,并对访谈调查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深入分析。
(4)综合分析法
结合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对所调查的赤溪特色小镇进行总结分析,从而获得对特色小镇现状特征、畲族文化、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理性认识,进而分析“畲族文化”视野下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从而对赤溪镇提出所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创新
特色小镇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相关话题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充分,但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的研究话题还是缺乏实际理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及实地观察法,可以让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实际情况与研究策略相结合,进一步的为赤溪小镇的发展提出较好的意见。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014年在浙江省的乡镇建设中,提出了以“非镇非区”的概念,建设了具有凸显产业特色、人文底蕴、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小镇。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能够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至2018年2月,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403个,各省级XX也提出了创建特色小镇的要求,总体数量超过2千个。特色小镇的内涵就在于坚持产业上的特色,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效统一,具备一定的城乡一体化功能聚集区。特色小镇是未来我国各小镇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本文所探讨的特色小镇,是在经济特色的基础上再加上根据小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的独特性。
2.1.2 赤溪小镇
赤溪小镇位于福鼎市磻溪镇东南部,与霞浦相毗邻,距福鼎市区65公里,离集镇23公里,处五A级名胜风景区太姥山境内,对外交通较为便利。赤溪村是“中国扶贫第一村”,也是少数民族村。全村有14个自然村,408户180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02人。具有丰富的旅游、茶叶竹木、淡水养殖、水利矿藏资源,也是畲族、汉族集居的地方,促进了该小镇经济的发展。2018年5月,福建省提出了将赤溪打造成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求。提出了要以优化生活环境、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三项举措的方式,来促进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
2.1.3 畲族
畲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有着自己的语言,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属于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它从最开始的居住地广东到后来被分散的福建、浙江的地区。有90%以上居住在福建地区,其余的都散布在江西广东等。在千年的文化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美丽篇章,在许多现代保留的历史书中,建筑中,人文风俗中,文化产业中都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闽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拥有丰富多彩的畲族民俗资源,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福建赤溪特色小镇中,也有大量的畲族聚集其中,占总体人口比重40%。早在隋唐时期,畲族民众就聚集于此,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在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地方文化。
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地瓜饭,配的是苦菜加盐水。”这句令人心酸的话,是上世纪80年代赤溪畲族村群众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到2000人的赤溪村是福建省宁德市236畲族村之一,该市有42个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其中畲族人口18.9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
“实现全面小康,少数民族村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秉持着这一信念,宁德市以“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帮助赤溪畲族村脱贫致富,三十多年间,历经三个阶段,实践三种模式,终于脱贫致富,2014年赤溪畲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
3 赤溪特色小镇发展历程、文化及建设
3.1 发展历程
福鼎赤溪 村口一块“全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十分抢眼,上世纪80年代的赤溪村是贫穷的代名词,33年前,这个小山村还穷到“婆媳共穿一条裤子”, 如今已是家家洋楼,户户小康。
赤溪有这如今模样,要感谢一位老人。
1984年,王绍据在宁德市福鼎县(现在为县级市)任县委办副主任、新闻科长、报道组长等职务。下山溪村,当时是一个属于赤溪村行政范围内的畲族自然村,只有22户人家,88人。从现在赤溪村的位置往山上走,将近8公里才能到达。他来到当地看待次处如此贫困,因此写了一份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的情况反映稿,几经波折投稿到《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反映赤溪村民众贫困的状态,读者来信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由此也展开了全国扶贫攻坚战。由此赤溪村也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1995年,赤溪村整体进行了搬迁,让人民群众搬迁到适宜的山下居住。在随后的20年中,赤溪村陆续将地处深山的12个自然村共350多户村民迁至“长安新街”。赤溪村是全国最早实行“异地搬迁安置”扶贫方式的。
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xxxx通过人民网的视频连线,与赤溪村隔空相见。
这段时间,赤溪村自己总结为“换血式扶贫”在省XX的高度重视下,赤溪村不断发展,脱贫致富获得了积极的成效,被誉为中国精准扶贫的典范。如今的赤溪特色小镇中,山水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茶业、水产、水利矿产等资源开发良好,为地方的经济特色发展产生了有效的驱动力,至2017年,赤溪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66万元,中心村规模人口从300多人增加到了1800多人,全村居民全部脱贫。
近几年福建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已建成国家级特色小镇13个,升级特色小镇25个,2015年开始赤溪也逐渐开始向特色小镇发展,2018年5月,福鼎市XX于浙江金诚集团签约合作,提出了“闽东之光”特色小镇发展战略,投入30亿元,围绕赤溪特色小镇的特色农业、畲族为核心打造特色小镇。
3.2 汉族、畲族杂居形成的独特文化
在赤溪特色小镇目前居住的1800多人中,其中以畲族为主,有802人,畲族居民自隋唐时期就在此聚集生活。在当初搬迁之前,畲族与汉族群众有着自己各自的聚集地,互不干扰。为了生活的好转,需要搬迁时,畲族群众一是担心下山后没有土地,但担心的最重要一点是与与汉族群众合不来,因为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性的不同。但是经过XX做了思想工作之后,畲族群众搬下山,杂居的生活不仅没有此前的担忧,生活也越来越好。
春节期间,赤溪格外热闹,大红灯笼挂满了整条长安新街,村民们显得尤其忙碌。备办三牲厚礼祭祖,家家往窗帘贴红、写春联贴春联。畲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酿制“过年酒”,用糯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按照畲族的传统,村民们围在一起唱山歌、打糍粑。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畲乡流传着“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的诗句,寄托了畲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还有合家团圆之意。
而汉族群众也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性,对节日的到来也是有所准备的,赤溪村里的畲、汉交替的浓厚节日气氛是替他地方无法感受到的。 在赤溪特色小镇中,长期汉族畲族杂居,畲族民众在保留自身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良好的融入了汉族民众的生活中。
现在的赤溪村展示厅中,墙上挂着畲族的传统服饰,玻璃展示柜里陈列着过去村民的劳动工具、具有特色的铁壶瓷碗。这些畲族文化已经是赤溪村的一个重要标签。
3.3 赤溪特色小镇建设
3.3.1 经济
2011年,赤溪村被确定为福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联结外部世界的道路宽了,好山好水开始显露旅游价值。
一业兴带动百家富。家家种茶叶,户户增收,现在赤溪人的日子变的甘甜起来,这些年,村民种植茶叶、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收入大幅度增加,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3000元,是1984年的70多倍。
许多青年也陆续的返乡,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18年,福鼎市XX与浙江金诚集团签订了“闽东之光”特色小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投资30亿元,以学习基地、畲族文化园、特色农业等引入方式,在当地磻溪镇赤溪村打造特色小镇。
3.3.2 文化
赤溪竹排制作技艺2014年列入福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东之光小镇战略合作学习基地、畲族文化园、仿佛秀、特色农业等引入方式,在赤溪村打造特色小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明确提出了要围绕赤溪村自身特色,即脱贫文化、老区文化、畲族文化、山海文化等,畲族古居(杜家堡) 、文化中心、金诚农业、美丽畲村、金诚茶厂、山海第一漂、漂亮部落等内容来展开建设。
3.3.3 旅游
赤溪村,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在党委和XX不断持续的帮助下,从自身造血功能的角度,村里也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把整个村庄变成旅游景点,村就是景,景就是村。境内山水环绕、风景优美,附近景区有太姥山、九鲤溪等,并具有丰富的旅游、茶叶竹木、淡水养殖、水利矿藏资源。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特色,在去年吸引了吴彦祖携《漂亮的房子》剧组前来拍摄,如今,经过改造的“漂亮的房子”一度成为“网红民宿”,每天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4 “畲族文化”视野下福鼎赤溪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建筑文化
小镇建筑未融入畲族文化特色
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具体的小镇建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各小镇建筑构成了其中的空间,也是重要是视觉组成部分。但问题在于目前赤溪特色小镇的建筑建设中,并没有将地方的畲族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仅仅只是在一些建筑的外墙、挑檐、墙头等有粗糙的装饰。这对于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十分不利,本身在赤溪特色小镇中有就有着自身独特的建筑文化,尤其是畲族自身传统的建筑材料的使用、房屋格局的设立,包括所建设的茅寮、瓦厝、祠堂等等都十分具有特色,但这些并没有在赤溪特色小镇中有效的展示,这给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消极影响。
其一,是无法有效的展示多民族文化特色,作为特色小镇,如何有效的展示自身的独特文化,能区别于其他的特色小镇,才是赤溪特色小镇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建筑是最为重要的主体,当建筑缺乏对多民族文化特色的体验时,也让赤溪特色小镇缺乏了承载自身特色文化的基础。
其二,是无法有效的传承多民族文化特色。赤溪特色小镇是对原先小镇的再造、扩展,其本身就是整个赤溪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其无法有效的融入地方多民族特色,那也将会给赤溪特色小镇的特色风格产生冲击,影响其自身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
4.2 产品文化
对畲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不足
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如何有效的开发多民族文化特色产品,进而使其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这是促进赤溪特色小镇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身赤溪特色小镇具有丰富的畲族特色产品,其中包括有畲族的独特音乐文化,其山歌是地方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反应畲族文学、历史的重要载体。包括畲族也有自身的独特舞蹈。
4.3 畲族独特的民俗文化
未将畲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镇中
除了一些有形的事物以外,无形的民俗、生活方式,也是赤溪特色小镇中的重要内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民俗特色,也是构成赤溪特色小镇的重要内容。如畲族特色的祖先崇拜习俗,包括家祭、墓祭、祠祭、修谱祭,包括独特的婚俗、节日等等,这些民俗活动具有其观赏性和文化性,是反映赤溪特色小镇中独特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事物。但遗憾的是,这些多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没有在赤溪特色小镇中有效的融入。没有专人对这些多民族文化特色进行收集、归纳,没有专门的场地组织,也没有为地方的畲族进行这些民俗活动提供良好的空间。甚至是由于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地方民众自发进行一些民俗特色活动的空间。在缺乏了足够民俗的融入下,让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失去了自身独有的精神内涵。
4.4 生态文化
开发建设对地方生态产生影响
此外,在对赤溪特色小镇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对地方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影响。本身赤溪特色小镇的形成是来源于千百年来地方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所摸索出来的一条与自然最为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本身赤溪特色小镇的地方生态与所聚集的千余名群众有着一定的平衡,随着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即时地区的人流量将增大至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众多的人流融入,赤溪特色小镇的地方生态是否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是一个问题。还包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道路的拓宽、各类垃圾的产生、对供电供水要求的修筑等等,都会很大程度改变赤溪特色小镇本身的地方生态风貌。
4.5 建筑保护
尤其是赤溪特色小镇中不少的建筑、文物迄今尚未有效进行保护,更多是作为地方民众生活中的一种事物存在。而随着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后,这些尚未严格保护的建筑、文物也将面临相当的风险。当下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时,如果完全采取现代化的方式来满足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那么实际上所建成的赤溪特色小镇,并非是真正的满足“畲族文化”的建设需求。如何在即保持地方原生态,同时也能实现对旅游经济、农产业发展的平衡,是当下赤溪特色小镇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5 “畲族文化”视角下福鼎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议
5.1 将畲族文化特色的融入建筑中
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应当注重在具体的建筑上将丰富多样的畲族特色融入到建筑中,本身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畲族文化就是其中的关键,而众多建筑作为空间中最具影响力、感染力的物体,理应有效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价值,要有效的融入畲族文化特色,进而有效的感染广大的游客。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建筑修筑过程中,要注重从如下方面来实现对畲族文化的融入:第一,在外观上加大对畲族符号的运用,将畲族的一些图腾,如盘瓠及原型构成的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作为重要的图文装饰,在反映畲族文化的同时,增强其建筑外观的感染力。第二,注重对畲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发扬,如畲族为了避免台风侵扰所修筑的低矮房屋,就地取材以黄泥土浸漂,经过多次夯实制成的土砖,配合以稻草作为牵引,具有长达百年的寿命。包括其中的阴阳盖,以大瓦为阳作瓦槽,以小瓦为阴作瓦瓴的特色也显出了畲族人民的智慧。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修筑,为游客还原最为真实的畲族特色文化。第三,除了具体的修筑,在房务的规划设计上也应当尊重畲族的建筑文化,将竹竿寮、走马寮等关键词融入到其中,让整体畲族的建设富有其建筑文化的传承。第四,在一些现代化设施的建筑上,也应当注重整体的美感和谐,围绕畲族文化来展开建设,确保其协调融合。
5.2 加强对畲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
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要注重加强对畲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让各类的畲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能够有效发挥,即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对游客更好的服务,尤其也是对畲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发扬。要注重从多方面来对有形、无形的多民族文化特色进行开发。
如可以通过具体的展示、销售等方面,来销售畲族民众自制的独特编织工艺品,如采取知识产权授权的方式,印制与畲族文化相关的现代生活用品。如可以在特色小镇中举行富有畲族特色的歌舞会,如进行一些民俗节日的表演。如可以为游客开发畲族民俗深度参与体验的一日游活动等等。要灵活思维,以畲族文化资源为基础,配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让游客实现更为全面、深入的独特体验,从而提高游客在特色小镇中的中的旅游体验感。对于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开发,要注重由畲族民众来自行展开,使其能够从多民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中真正受益。
5.3将畲族民俗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镇中
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要应当注重将畲族的民俗特色融入其中,具体应当做好对畲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传承、保护、发扬。
在传承上,整个赤溪特色小镇并不仅仅只是对外开放,更是让畲族民众更好生活聚集的地方,应当考虑到其生活习惯,尤其是民俗、婚嫁、祭祀等等活动,为起提供必要的场地环境,做好祠堂的修筑。要切实的考虑到畲族民众的生活需求,以满足其原生态的生活作息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来确保整个特色小镇自身的多民族文化特色。让畲族的特色文化能够继续的得到传承。在保护方面方面,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要注重对畲族文化进行必要的收集、整理、归纳,要成立专门的畲族文化博物馆,包括利用现代的数码技术对一些畲族民俗特色进行存储、修复,尤其是注意从一些畲族老年人身上了解更多的历史、诗歌、传说等等。在发扬方面,在赤溪小镇的建设中,要将畲族民俗文化特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将畲族的民俗特色文化结合于特色小镇的旅游产品开发、风貌活动展示等等,让游客也能参与其中以切切身的感受。将畲族民俗特色资源
5.4 做好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最后则是在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中,要注重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具体的小镇修建上,要注重于地方生态的和谐,除了外观上,尤其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要考虑地方的地质、各类资源的匹配性,不能盲目追求大规模、大投入的方式,要精雕细琢,确保所采取的特色小镇建设能够与地方的山水浑然一体。
在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当考虑到地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尤其是随着赤溪特色小镇的完善建设后,游客量的陡然增加,这对于赤溪特色小镇中的交通、供水、供电等等都是一个考验,因此应当采取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即要减少对地方生态的环境破坏,又要能够满足大量游客涌入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同时要注重做好对目前一些建筑文物、抑制的完善保护,避免建筑施工对这些珍贵文物遗址产生的影响,也要在后续做好游客的必要管理保障文物抑制的周全。在后续的经营开发中,还应当采取逐步的试运营,确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不可盲目为了扩大收入而无谓的引入游客,最终将导致地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游客体验感下降的双输结果。
结论
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对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多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发扬都意义重大。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在畲族文化视角下做好赤溪特色小镇的建设。在目前的赤溪特色小镇建设中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将畲族文化特色的融入建筑中、加强对畲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将畲族民俗文化特色融入到小镇中、做好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等建议。通过本次探讨,为促进赤溪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做出参考,给小镇问题的解决办法带来更多的选择。随着中国时代的进步,城镇化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许多的传统村落都面临被迫消失的问题,一方面是建设跟不上脚步,一方面是内部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些有着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文化部落的消失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妥善的解决,才能真正帮助小镇及小镇族民将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静晗,路宁.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08):47-51.
[2] 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46-47.
[3] 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02):49-56.
[4] 郭栋.关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党政视野,2016(03):16-20.
[5] 沈琪芳.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16(03):27-28.
[6] 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05):14-20.
[7] 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8] 陈晓蓁.我国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9] 冯云廷.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空间-文化三维组织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7,38(06):92-95.
[10] 吴忠军,代猛,吴思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03):133-140.
[11] 杨秀,仇勇懿,陆天赞,王长文.把握自身资源禀赋的特色小镇规划方法探索——以中山港口镇游戏游艺文化特色小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5):7-13.
[12] 黄玉妹.福建特色小镇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关系[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8,26(02):1-5.
[13] 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28-32.
[14] 陈清,吴祖卿.福建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资源+人才+创新”策略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3):161-166.
[15] 陈培彬,朱朝枝,陈星霖,肖培林.福建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X农业探索,2017(06):38-4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