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猫下尿路疾病(Felinelowerurinarytractdisease,FLUTD)又称猫下尿路症状(lowerurinarytractsigns,LUTS),它不是某种特定的下尿路疾病,而是一组以尿频、尿痛、血尿和/或排尿不畅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统称。引起FLUTD的主要原因包括猫自发性膀胱炎(felineidiopathiccystitis,FIC)、细菌性尿路感染、尿路梗阻、尿道结石、肿瘤、畸形或外伤。FLUTD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2-5%左右。但由于不是所有的主人都能及时发现轻微的症状,或只有当病情严重时才去就诊,所以这一发病率有可能被低估。早在1925年,Kirk就在兽医学教科书中提到这种病,并称其“非常普遍”。根据症状,FLUTD一般不难诊断,但需依据病史、血液、尿液分析、腹部B超及放射学检查来明确具体的病因。不同原因导致的FLUTD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由非梗阻性FIC引起的FLUTD通常为自限性,可仅通过改善猫的居住环境或调整饮食等方式来治疗;其他原因的FLUTD则需根据病因用药或者手术干预。FLUTD容易复发,但每次复发的病因可能不尽相同。FLUTD总体预后较好,但反复发作的尿路梗阻可能导致患猫死亡。
关键词:猫下尿路疾病自发性膀胱炎尿路感染尿石症尿道栓子
引言
猫下尿路疾病(Felinelowerurinarytractdisease,FLUTD)又称猫下尿路症状(lowerurinarytractsigns,LUTS),它不是某种特定的下尿路疾病,而是一组以尿频、尿痛、血尿和/或排尿不畅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统称[1]。FLUTD是一种常见病,Piyarungsri研究发现,FLUTD的发病率在2.24%[2]。Kim得出的数据为2.67%[3]。Longstaff分别对18、30和48个月大的猫进行前瞻性统计后发现,下尿路症状的患病率至少为2.9%、2.4%和4.4%。同时他也指出,由于不是所有的主人都能及时发现轻微的症状,或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去就诊,所以这一发病率有可能被低估[4]。
1常见病因
引起FLUTD的疾病有很多,包括猫自发性膀胱炎(FIC)、细菌性尿路感染(UTI)、泌尿系结石、尿道栓子(urethralplugs,UP)、肿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排尿障碍等。各国研究均表明FIC是年轻FLUTD猫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FLUTD中的50%-60%。10岁以上的猫患UTI及肿瘤的比例则明显增加。
下表列出了在不同国家的研究中,FLUTD各种病因的占比。其中泰国的研究中尿石症比例较高,但没发现尿道栓子,可能与统计时将两者合并有关。
1.1猫自发性膀胱炎
猫自发性膀胱炎是一种排它性诊断,只有在经过完整的体检、尿液分析、尿培养、B超或放射学诊断,排除尿路感染、尿道结石、肿瘤或其他泌尿道异常情况(如先天畸形或外伤)之后,才能够诊断为FIC[19]。FIC与人类的间质性膀胱炎(IC)有着类似的临床症状、复发倾向、合并症以及与压力的关系。FIC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鉴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将其描述为一种综合征而非单一疾病实体更为合适。有研究认为,当“敏感个体”暴露在“挑衅性环境”中时,会导致FIC的发生。敏感的猫具有更多脆弱因素,这可以使中枢应激反应系统(Centralstressresponsesystem,CSRS)对不同的威胁敏感化。如果猫对威胁的感知超过了它对控制的感知,会导致CSRS激活[20]。患有FIC的猫多为10岁以下的雄性,生活在多猫家庭,使用非结团猫砂,住公寓,缺乏(能够躲避、休息、从高处观察的)有利空间[3]。这些猫缺乏运动,水的摄入量较低[21],更容易受惊吓、更具攻击性或更依恋主人[2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膀胱局部异常和神经内分泌改变在FIC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人类自发性膀胱炎类似,患有FIC的猫也存在着尿道渗透性异常[23]。正常情况下,膀胱壁粘膜含有糖胺聚糖(GAGs)和糖蛋白(Tamm-Horsfall蛋白),保持着对离子和溶质通量的屏障,可以防止尿液通过尿道膜渗漏。患有FIC的猫膀胱壁中GAGs和T-M蛋白含量下降,对水杨酸钠的通透性明显增高,膀胱扩张后尿素和水的通透性增加,经上皮的阻力降低[24]。再加上FIC猫频繁排尿且尿量减少,尿道上皮屏障功能紊乱,钾离子渗透性改变,导致高浓度尿液与尿路上皮组织频繁接触并刺激粘膜下的感觉神经纤维。此外,各种环境因素可以改变排尿的频率,如饮水的频率和量、猫的活动能力下降、猫砂盆不干净和可用的猫砂盆少,从而促进了FIC的病理生理学改变[19]。Kullmann等人实验表明,患有FIC的猫膀胱和近端尿道固有层中含有大量去颗粒化的肥大细胞,并存在白细胞的浸润。这些肥大细胞又会释放血管活性和炎症介质(如组胺、激肽、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引发炎症和神经元末梢的过度兴奋。FIC猫的膀胱固有层中COX-1表达增加,尿道固有层中COX-2表达增加。这些炎症介质表达的上调可能增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排尿感觉的改变、膀胱超敏和内脏疼痛。此外,FIC猫的尿道黏膜下层增生增加,粘膜VonBrunn’s巢形成,出现新生血管,弹性纤维蛋白含量增高,表明FIC中存在着组织重塑[25]。患有FIC的猫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异常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浓度较高[26],Trefoil-2因子减少[27],尿蛋白肌酐(UPC)比率较高,N-乙酰-β-D-葡糖胺苷酶(NAG)指数较高等[28]。
压力似乎在FIC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核心作用。有一种理论认为,易感猫的慢性压力会导致感觉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以及尿路上皮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在患有FIC的猫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应特点是儿茶酚胺的过度释放和皮质醇的减少。最近的研究表明,与健康猫相比,患有FIC的猫的肾上腺较小,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尿道膀胱通透性增加[23]。考虑到上述所有情况,很明显,FIC并不仅仅是由发生在膀胱局部的改变导致的,而是涉及到身体各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6]。
1.1.1梗阻性FIC
梗阻性FIC可以由功能性或机械性原因引起。功能性阻塞可继发于尿道炎症、尿道括约肌收缩或膀胱括约肌失调,机械性阻塞则可能是由尿道栓子(通常是鸟粪石结晶)造成的。尿道的完全阻塞往往容易引起排尿困难及肾后性氮质血症[11]。
1.1.2非梗阻性FIC
非梗阻性FI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CSRS的激活、尿路上皮的通透性增加,并激活膀胱内的局部神经源性炎症有关。患有非梗阻性FIC的猫能够顺利排出尿液,所以触诊时常能扪及较小、有触痛的膀胱,或膀胱壁增厚。非梗阻性FIC多为自限性疾病,通常会在7天内自发缓解,甚至不需要治疗,但高达65%的猫会在首次发作后的1年内复发[29]。1.1.3潘多拉综合征2011年,Buffington等人首先提出了“潘多拉综合征”这一术语,以描述“有慢性复发性下尿路症状,且伴有行为、心血管、皮肤、内分泌、消化道等合并症”的猫科疾病。随着对FIC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更多人意识到这是一种由应激反应诱发的神经内分泌疾病。与真正意义上的泌尿系疾病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累及多个器官与系统。“潘多拉综合征”取自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擅自打开了众神赐予的魔盒,释放出无穷祸患的故事。这一术语并没有确定任何特定的器官或原因,主要是为了避免使用特定器官名称命名疾病,造成对发病机制的误解[6]。
潘多拉综合征与人类的“中枢敏感综合征”相似,其本质问题似乎是CSRS系统过于敏感。它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相对于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下丘脑-垂体(而不是肾上腺)活动增加,以及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的不同改变。CSRS的慢性激活导致了身体和大脑系统的慢性“磨损”,最后由个体中最脆弱的器官表现出症状[5]。Amat等人研究发现,使用人工合成的猫科动物信息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潘多拉综合征的症状,也同样支持了应激和焦虑对该疾病产生诱导和维持作用的观点[30]。
CSRS对环境的持久性敏感可能是由遗传性疾病、发育事件、环境威胁或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造成的[5]。应激事件可在猫的任何年龄阶段造成危害,其中幼年阶段CSRS最容易受到影响,如走失、严重疾病等都可能使幼猫对潘多拉综合征易感。胎儿阶段的CSRS也可能因为母体所受的刺激经胎盘传递而被敏感化。应激源可能包括生活环境改变、家庭环境布置不合理、日常饲养不当、多猫家庭中猫与猫之间的冲突等等。因此,改善环境、缓解应激对于减少发病和避免重症有较大意义[30]。
2.临床症状
所有患有FLUTD的猫都具有类似的临床症状,包括尿频、尿痛、血尿、排尿时嚎叫以及不在猫砂盆内排尿。FLUTD的最初症状之一为排尿次数增多,但尿的总量不增加[11]。由于排尿时疼痛,患猫可能过度舔舐外生殖器,导致腹部及双侧腹股沟区脱毛。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少尿、无尿,以及与尿毒症和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的多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脱水和嗜睡,若干预不及时也可能导致死亡。
3.诊断
FLUTD的诊断包括全面的问诊、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应全面了解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绝育、接种情况、主要症状、以前是否发作过,是否有梗阻的迹象,是否曾经就诊,有无治疗,用药情况,疗效等等。除此之外,还应了解生活环境及喂养状况,比如喂食食物的种类,水份摄入是否足够,家中是否有多个宠物,是否有生活环境的变化或应激情况,比如搬家、换粮或绝育等等。老年动物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因此还应询问主人是否有全身性疾病的迹象(比如呕吐、食欲不振、嗜睡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很难区分真正的行为问题和身体疾病,可能需要行为学家的参与,但应首先排除身体疾病[1]。
在不确定猫是否存在尿道梗阻的时候,体格检查尤为重要。体格检查包括视诊、听诊和触诊。视诊需观察猫的体格、发育情况、精神状态、毛发情况、皮肤黏膜颜色,是否存在肉眼可见的病变,比如感染或外伤。观察结膜、口鼻、泌尿道是否有异常分泌物,分泌物的颜色和性质。听诊主要听取猫的心音、呼吸音、肠鸣音等,以确定这些器官是否存在病变。有尿路梗阻的猫需提防继发于水电解质紊乱的全身性变化,比如高钾血症引起的心动过缓[53]。对患有FLUTD的猫进行膀胱触诊是相当重要的。患有非梗阻性FLUTD的猫排尿频繁,触诊时能触及小或无尿的膀胱。存在完全性尿路梗阻时,腹部可有触痛,能扪及胀大而坚硬的膀胱[1]。
3.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指通过对血液和排泄物进行理化分析,以获得反映个体机能状态、病理变化和病因的客观数据。检查的内容包括血液常规检查、血清生化检查及尿液检查。
3.1.1血常规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是兽医诊断中最基本和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机体的任何病理变化都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来辨别这种改变,并评估患畜现阶段的炎症、贫血、脱水情况。
3.1.2血清生化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主要用于判断患畜的肝肾功能正常与否、有无糖尿病、酸碱失衡或水电解质紊乱。FLUTD会引起体液的分布、容量、电解质的浓度和渗透压发生改变。这种异常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尿道梗阻的猫最常见的生化异常是氮质血症(85%),高钾血症(48%),高钙血症(56%)和低钠血症[53]。3.1.3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是一种简单而快速的检查,是兽医学中最常进行的检查之一。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患畜临床状况的相关指标。尿液分析能够评估肾脏、尿路和膀胱的功能,还可以得到有关内分泌、寄生虫或癌症的宝贵信息[42]。尿液分析的结果会受到尿液收集方法、样本收集时间、治疗或药物以及尿液样本预处理的影响。在进行补液或使用利尿剂之前,应先收集尿液样本。有几种收集尿液的方法,包括收集自然排出的尿液、导尿和膀胱穿刺。收集自然排泄的中段尿和膀胱穿刺通常是首选完整的尿液分析包括尿液的初步评估、理化检查(浸渍试纸+尿比重测定)、尿沉渣分析以及尿液的细菌培养。
3.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更准确和更早期地对猫下尿路疾病做出诊断,对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也有重要的价值。检查的主要手段包超声波及X射线检查。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和磁共振成像术(MRI)也开始应用到临床之中,但这两种检查方法成本较高,且较为不便,目前尚未普遍开展。
3.2.1超声波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及区分FLUTD病因的重要技术,可用于识别膀胱的大小、位置及膀胱壁厚度,评估肾脏实质内的变化,观察有无结石和赘生物。超声检查还能够识别X线无法发现的阴性结石。超声无法看到尿道,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到输尿管(特别是当它们扩张时)[1]。患有尿路梗阻的猫常见的超声检查结果是尿液沉淀物、膀胱壁增厚、膀胱周围脂肪高回声和膀胱周围积液。非梗阻性FLUTD的常见结果是尿液沉淀物和膀胱壁增厚[55]。此外,超声检查也用于辅助进行膀胱穿刺,收集无菌尿样[56]。
3.2.2放射线检查
X射线检查可以辨认2~3mm以上的放射线不透明结石,如鸟粪石及草酸钙结石。但对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这类阴性结石,其诊断效率不如B超。X射线检查部位须包括会阴部,以免遗漏尿道结石。如果有外伤,在X光片上可以看到骨盆骨折[56]。对反复发病或病情迁延的猫,需进行尿道造影等更全面的检查。
3.3膀胱镜检查和活检
膀胱镜检查,或称尿道镜检查,是使用光学和玻璃纤维来获得尿道、膀胱和输尿管膀胱开口处的图像。膀胱镜检查可以对下尿路的解剖学异常以及膀胱和尿道疾病进行快速和明确的诊断,是下尿路常规诊断程序的宝贵辅助手段。它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变区域,对肿块和膀胱壁进行活检,并为碎石和粘膜下胶原蛋白注射等干预措施提供辅助。为了获得最佳的膀胱镜检查结果,需要专门的设备和高级培训。这项技术目前在兽医领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成本的降低和设备及培训的增加可能会使这项技术在未来更加普及[57]。
4.治疗
对FLUTD的治疗将取决于诊断,根据猫在发病时是否存在尿道梗阻,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对伴有尿道梗阻的猫要及时干预,处理病因,解决梗阻。
4.1对FIC的治疗
非梗阻性FIC具有自限性,尽管临床症状经常反复出现,但常常在2-3天内就能得到缓解。多数用于治疗FIC的药物都没有在随机的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有效[19]。镇痛是治疗急性FIC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阿片类药物是有效的一线镇痛药物,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镇痛剂的选择包括丁丙诺啡、布托啡、芬太尼贴片。对于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存在争议,有研究表示,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在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方面起作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主要风险和不良反应包括猫的肾毒性、胃溃疡、胃穿孔和厌食症,在评估肾脏功能之前,不应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58]。由于尚未找到治愈FIC的方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临床康复和增加无病生存时间[46]。其他常见的药物和补充疗法包括GAG补充剂、阿米替林和合成猫面部信息素[19]。但Pekmezci等人研究发现,患非梗阻性下尿路疾病的猫和健康猫之间的血清GAG水平没有差异,所以补充GAG治疗是否有效还有待商榷[59]。三环类抗抑郁药可用于FIC复发或有持续症状的猫。在非阻塞性发作频繁复发的情况下,可考虑长期使用阿米替林。氯米帕明是另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可用于难治性FIC的猫[23]。
梗阻性FIC是一种紧急情况,当发生梗阻时,应立即对猫进行评估,并通过静脉输液来稳定病情。应同时进行血清生化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和肾后性氮质血症。导尿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尿路畅通,缓解临床症状,也可进行膀胱冲洗或给药。当出现尿道梗阻时,可先尝试通过轻轻按摩膀胱的方式促使尿液排出,如症状无法缓解,则考虑插入导尿管导尿。导尿前应先备皮,以减少从环境中引入感染的风险。挤出阴茎,将润滑后的导管插入尿道口,同时尝试推进导管。有时,可以在导管插入一部分后,放开阴茎,让其缩回包皮内,在此阶段将包皮向尾部拉开,同时进行冲洗。在导尿管插入困难的情况下,泪腺导管可用于疏通最初几厘米的尿道。疏通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直到通畅为止。镇痛剂是治疗梗阻性FIC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减少可能的尿道痉挛,可以使用α-1拮抗剂(如哌唑嗪)[46]。然而,Hanson等人推测,它可能对预防尿路梗阻没什么作用。
4.2对尿路结石的治疗
尿路结石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病猫以及结石的类型和大小。大多数膀胱结石是通过膀胱切开术去除的,但也有其他方法。侵入性较小的方法是进行腹腔镜辅助膀胱造口术,但通常进行常规手术更容易。如果母猫的结石足够小,可以尝试使用非侵入性的排尿抽吸法。但是,这种方法不应该在公猫身上进行[61]。
4.2.1鸟粪石
除了手术取石外,可通过改变饮食来治疗鸟粪石结石。尿液的pH值明显影响着鸟粪石的溶解度,Tefft等人研究发现,当尿液pH值下降到6.0时,结石完全溶解[41]。1983年,人们首次发明了用于溶解鸟粪石结石的饮食配方。它现在已经成为治疗无菌和感染引起的结石的标准治疗方法。治疗鸟粪石结石的饮食建议包括增加水的摄入量,限制磷和镁的含量,以及适度的尿液酸化。
强效尿液酸化剂在定期食用时可酸化尿液,从而使鸟粪石结石逐渐溶解。这种酸化剂包括DL-蛋氨酸和氯化铵。蛋氨酸是最常用的尿液酸化剂之一,它的作用机制是蛋氨酸中含有的硫被氧化成硫酸盐,然后在尿液中排泄,降低
其pH值。研究结果显示,当DL-蛋氨酸的用量为3%时,可以有效地酸化猫的尿液,但用量为2%时则无效。氯化铵是另一种尿液酸化成分,它用于饮食治疗很有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使用较长的时间。在Tefft的实验中,以0.4%的剂量喂食氯化铵,可使尿液pH值下降到6.4,当剂量达到1.1%时,尿液pH值下降到5.9。此外,Malmasi等人研究发现,静脉注射维生素C与口服DL-蛋氨酸相比,治疗严重的结晶尿、梗阻和尿道结石的效果更好[43]。
4.2.2草酸钙结石
目前没有溶解草酸钙的方案,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清除结石。最重要的饮食调整之一是尽量增加猫的水摄入量和尿量,因为水分含量较高的饮食形成草酸钙沉淀的风险较低。目前有一些限制蛋白质和提高氯化钠(NaCl)含量的治疗性饮食。添加氯化钠会降低健康猫体内草酸钙的过饱和度。如果单靠饮食治疗没有效果,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柠檬酸钾作为尿液碱化剂已成功运用于人类,但目前在猫身上使用还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好处。噻嗪类利尿剂是另一种降低草酸钙饱和度的选择。这种利尿剂作用于髓襻升支远端和远曲小管近端,抑制钠和氯的重吸收,导致钙重吸收增加,尿钙排泄减少[61]。
4.3细菌性尿路感染的治疗
抗生素仍然是治疗细菌性尿路感染的首选。使用的药物种类将根据猫的情况、尿路感染的类型和可能的合并症而有所不同。治疗细菌性尿路感染的金标准是根据尿液培养和药敏的结果,但在结果尚未出具时,可以先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31][34]。
4.3.1散发性膀胱炎
经验性治疗根据该地区的病原体和耐药性模式而有所不同。多数情况下,阿莫西林是合理的首选。如果没有不含克拉维酸的阿莫西林,可以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但即使在有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的感染中,也没有必要使用克拉维酸,因为尿液中的阿莫西林浓度很高。也可以选择三甲氧嘧啶-磺胺类药物(三甲氧嘧啶-磺胺嘧啶,三甲氧嘧啶-磺胺甲噁唑),但可能会有更大的不良反应。只有当患猫因自身因素不适合使用一线药物,或基于尿培养和药敏,才能使用硝基呋喃妥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推荐的疗程是3-5天]。
4.3.2复发性膀胱炎
以前对复发性膀胱炎建议采用较长的抗菌治疗时间(长达4周)。然而,最新版《国际伴侣动物传染病协会(ISCAID)犬猫细菌性尿路感染的诊断和管理指南》指出,复发性膀胱炎包括多种情况,应根据感染的性质来计划治疗。在等待尿液培养结果时可以开始经验性治疗(参考散发性膀胱炎),并根据尿培养结果和病人的反应再次评估抗生素的选择。再感染时可考虑短期抗菌治疗(3-5天),复发和持续感染则可考虑更长的疗程(7-14天)。如果是复发性细菌性膀胱炎,应确定可能的潜在疾病(如排尿障碍)。可以开具镇痛剂以管理感染引起的疼痛。
4.3.3亚临床菌尿症
目前,亚临床细菌尿的临床意义还不确定,其最佳治疗方法也需要澄清。一些随机临床试验和有大量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抗菌素治疗并不能使无症状的人受益,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如药物不良反应和抗菌素耐药性的增加。因此,人类医学中的抗微生物使用指南反对筛查和治疗无症状菌尿。在一项针对老年猫的研究中,尽管不进行抗菌治疗,亚临床细菌尿与存活率没有不良关系[32]。目前对猫的建议是,只有在升格为全身感染的风险特别高、或者继发于其他系统感染的亚临床菌尿才考虑治疗。是否治疗的决定不应受多重耐药菌的影响。由尿素分化细菌(如解脲棒状杆菌)和产尿酸酶细菌(如葡萄球菌)引起的SBU有可能会导致结壳性膀胱炎和磷酸铵镁结晶形成,可按散发性膀胱炎治疗一疗程(3-5天)。
4.4肿瘤的治疗
猫下尿路肿瘤在发现时通常已是晚期,且可能有其他并发的疾病,使治疗更加复杂。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膀胱顶或膀胱体的肿瘤,但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很高。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瘤很难进行手术,即使手术也容易存在严重并发症[48]。如果TCC生长在尿道内,可以选择手术和放疗结合的治疗方式。其他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最常见的化疗方案是单独使用米托蒽醌,其他方案包括单独使用卡铂、氯霉素、甲氨蝶呤以及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49]。在存在恶性尿路梗阻的情况下,尿道和输尿管支架等介入治疗可维持尿路通畅。尽管这种治疗无法干预肿瘤进展,但可以改善猫的生活质量[48]。Griffin等人发现,尽管化疗和其他治疗可能在治疗TCC中发挥作用,但主要推荐方法还是手术治疗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没有任何接受治疗的猫相比,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的猫生存时间明显延长[49]。
4.5排尿障碍的治疗
猫的排尿障碍比狗要少见得多,因此对猫的研究也不多,主要集中在先天性原因上。不同排尿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以及这些治疗的组合。用于治疗排尿障碍的药物包括苯丙醇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药物已
被证明对部分病猫有效。评估单一疾病的治疗效果是很困难的,脊髓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碍总体预后不佳[50]。
参考文献
[1]猫病学(第四版)[M]作者:[美]Sharon Fooshee Grace,MitchellA.Crystal,Larry P.Tilley;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2-01
[2]小动物内科学(第三版)[M]作者:[RICHARDW.NELSON;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07-01
[3]王笑宇,申士团.一例猫尿闭症的诊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8(4):87.
[4]宠物内科病【M】作者:陆江,贺生中;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2
[5]王亦旸,庄奕鸿,一例猫自发性膀胱炎病例的诊治[J].浙江畜牧兽医,2019,44(04):37-39.
[6]猫病诊断路径图表暨重要传染病【M】作者:兽医硕士林政毅;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09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我要感谢的就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筹备的阶段导师就对我们做出要求,从论文的开题到论文初稿的修改直至论文定稿阶段,我的导师都会不厌其烦的给我的论文提出专业性的意见,为我研究论文的方向做出指导,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也会及时得对我遇到的专业方面的难题给予一定的指点和帮助,提出了许多对我有益的改善性意见。也真心的感谢每一位教师的谆谆教诲,给予了我们各种专业的知识和不断努力的力量。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