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也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母题之一。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也都对死亡有着大量的描写,从字里行间中表达出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在《荒原狼》中,黑塞用死亡来表达对当前时代的关怀,而且在他对死亡的理解中蕴含着内在的超越意义,越过了死亡本身,并在杂乱的死亡刺丛中照亮了一条重生的小路。同样在《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用独特的视角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态度:向死而生。虽然两位所在国家的传统死亡观有所不同,但在现存死亡观的影响下,他们在作品中对死亡理解的表达中又有着一些的相似性。文章就以《荒原狼》和《挪威的森林》为例来分析两位作者对死亡理解的异同。
关键词:黑塞;村上春树;死亡理解
一、前言
在西方文学史上,死亡始终是文学表达的核心主题之一,对死亡的追寻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最大关注,正面死亡也是更好的关注生存。“死亡”这个主题伴随着黑塞的许多作品,也是作品中人物生存挣扎苦恼的主要源头,《荒原狼》更是如此。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提到“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可以很轻易地因为一些小的原因而选择剖腹自杀,他们认为不贪恋生命是一种好的品德。”[高云:《论村上春树小说人物死亡的哲学意义——以《挪威的森林》为例》,作家杂志,2012年3期,第2页。]这样的自杀方式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有显著的体现。死亡亦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源泉,海明威、狄更斯、卡夫卡等世界级作家也都写过死亡,一些优秀的著作也无一不涉及死亡,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更是刻画这方面的巧手,不只是透过死亡来叙事,他所要表达的死亡观也都在这字里行间中。仔细品读《荒原狼》和《挪威的森林》,我们总能看到小说中人物在死亡面前的选择,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死亡和生命本质的见解。
二、简述两部著作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一)《荒原狼》
人们把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称为“新浪漫主义者”,他于1946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黑塞擅长从精神和心理方面分析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并用象征等后现代作家惯用的手法来表达创作。赫尔曼·黑塞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家庭,少年时期他由于不满神学院僵化的思想教育,选择中途了断学业,通过自己的刻苦自学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从小就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受到开放思想和宽广知识的洗礼,不仅有传统的欧洲文化,还有古老的东风文化,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理论思想。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托马斯·曼曾评价他:“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十三月:《长灵性|从黑塞出发,抵达童话的王国》,2020年2月10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133169429238892&wfr=spider&for=pc,2020年5月11日。]
《荒原狼》是在德国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突出时期创作的作品,当时德国处于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阶段。人们深受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生活苦闷、彷徨、无助,人们失去精神支柱,而整个文化在瓦解,人类就像被赶到了悬崖边缘一样,生存受到了威胁。黑塞曾表示过,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共同目睹了这场世界性的巨大灾难,还讨论过它,并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力量。不久后黑塞对他面前的时代失去了信心,最终舍弃德国国籍,加入瑞士国籍,并且在1927年发表了《荒原狼》这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发表开始就具有争议性,在文学界和读者界都掀起不小的波澜和强烈反响。
(二)《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是日本籍作家,他从29岁开始写作,于198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挪威的森林》,该书一经出版发售,就在日本乃至国外引来了不少的关注。这是因为村上春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文笔深入人们的内心,他能挖掘人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迷茫和矛盾,继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挪威的森林》里,我们总能在某一个人物的身上隐隐约约地发现自己的身影,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先生说过: “读村上,我们则觉得是在读自己,是在扣问自己的心灵,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简而言之,也就是村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心的共鸣。”[苗堃婕:《从另一个角度观望生死|||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文苑》2013年20期,第40-41页。]
“《挪威的森林》是现实主义小说,是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洪丹何夕凡:《村上春树小说主题表现中的死亡因素——以《挪威的森林》为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9期,第32-34页。]在上世纪中期,日本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在飞速增长,与人们在精神上的缺失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他们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心里匮乏郁闷,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失衡现象。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就像是无所依靠的浮萍,独自在风雨中摇曳,自身的孤独感在加重,又无法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城市的繁荣,终究无法掩盖人们的精神失落。所以死亡便成他们生命的一种选择。1986年到1987年期间,村上春树到欧洲旅行,由于受到披头士乐队《NorwegianWood》的启发,他在这期间创作并发表了《挪威的森林》一文。
三、黑塞和村上春树的死亡意识
(一)黑塞的死亡意识
哈里没有直接的生存压力。他成长在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家庭,有着安静、规律、高雅正派的家庭生活。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时代这样的生活似乎是合理完美的。他是一个中年艺术家,同时哈里也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个体思想家。多重性格矛盾是哈里痛苦的根源,但他总是以简单的“一分为二”理念看待自己,认为自己的性格由“人性”与“狼性”组成。作为“人”的那一面,哈里的情感温顺,思想崇高,但每天重复着单调仅为身体活着的日常生活;作为“狼”的那一面,哈里充满欲望,狂野而残酷,但他却有着强烈的个体孤独意识,自觉地远离世俗生活,独居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始终远离着那个需要尽心尽力维持起来的温暖世界。哈里的“荒原狼”性格一直都伴随着他,很多时候都是理性将它控制住,因为赫尔米娜的介入,荒原狼这个邪恶的人格就被放出来,使他迷失理性,酿成自己的悲剧。哈里原本的人格与荒原狼性格在这具身体中进行了斗争,他变得被动,变成无意识的“荒原之狼”。他满足于外界刺激的欲望,失去了纯粹的审美,没能正确的处理自己情欲与思想的平衡,从而遭受着心理上折磨。
哈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其实就有了死亡意识,内心的孤独无法在现实世界得到解脱,无法寻找心灵的自由,他想到用死亡来达到精神世界的永恒,因为在主动选择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展示真实的自己,这对哈里来说也并非易事,直面死亡时,他也害怕和恐惧。直到遇见赫尔米娜,这样的情况才得到一定的改变,她是孤独哈里的另一面,可以让哈里学习到与对立面相补充的东西,哈里变得听话,在学习各种舞步,参加不同的舞会,享受外界感官上的欲望刺激。但在本质上,哈利与赫尔米娜是一样的,是孤独的,注定了最终的悲惨结局。在杀死赫尔米娜后,在“不朽者”的指引下,哈里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意识到人类本性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在灵魂深处的自我认识、解剥,审视之后,面对文明理想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哈里意识到不能再有游戏人生的态度,而是要用微笑面对生活。
(二)村上春树的死亡意识
1.直子
《挪威的森林》的主角大多都是平凡的青年人,他们的经济条件不算宽裕,也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更没有复杂的人生阅历和心机,在他们近乎苍白的人生里,他们拥有的只是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们可以凝视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直子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同时也是愧疚感很强的女孩。从小在经历了姐姐的死亡以及爱人木月的死亡,死亡的气息就埋藏在她的内心深处。直子在与渡边发生性关系以后,一直生活在内疚中,因为与青梅竹马的木月,她无法产生生理反应,无法给予木月性。她觉得对不起木月,终日自责,加之一直埋藏在内心的死亡气息,最终直子选择在如同内心一样昏暗的森林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一片秋叶无声落下。当无法继续生活下去的时候,死亡变成了直子最后收容所。直子的死亡就如同一片落叶归于土地,她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在这种静美的死亡里,不仅是生命的自然归宿,更在展示着灵魂的自由。
2.木月和初美
文章前半段就写到木月的死亡,他是在自家的车库自杀的。当天“我”和木月玩桌球,第一局输掉后的木月接连赢下其余的三局。“今天怎么格外认真?”[②③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31-72页。]“今天我可是不想输”[]木月这样回答。当晚木月就在车库里自杀,没有遗书,又没有推想得出的动机。木月不错的家庭环境,他又是头脑机敏、谈吐潇洒之人,在一种完全无理由的状态下自杀了。同样,初美也是这样。初美,另一个无理由自杀的人物,书中写道“初美这位女性身上有一种强烈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绝非是足以撼动对方的巨大力量,她所发出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力,然而却能引起对方心灵的共振。”[]她是在永泽去德国后的两年与另一个男子结婚,再过两年就用剃刀了解生命,没有留下关于她任何的死亡说明。对于木月和初美的死,作者仅用几句简短的话描述,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死亡就是死亡,极其平淡自然。
在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更为重要的信条下,年轻的生命一个接一个的离去,在村上春树看来,这不是如星星坠落般的结束,死亡并非意味着生的尽头,而是选择了奔向另一个世界。我们可以把看似无理由死亡的木月、初美以及直子的死亡看作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方式,因为存在主义的理论认为,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决定自我生死的权利,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直子、木月和初美都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世界在这些敢于大胆地放弃生命的人面前,更显得无所约束。
四、两部著作中死亡观的相似之处
(一)精神危机是死亡的诱因
在黑塞和村上春树的这两部作品中,死亡已经成为人们重筑精神世界的方式和出发点。“始终追踪伟大永恒事物”的哈里,他认为轻浮的感官世界使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崇高的精神追求)受尽苦难,逐渐荒废。他不甘堕落于充满欲望的现实世界,他苦苦追索、悲观绝望,痛苦到最后想用剃须刀离开这个世界。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人物,如直子和初美,因为精神上缺失力量,便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让自己解脱。黑塞和村上春树所表现的是对人们在精神和内心上迷失的担忧,还有呼吁人们对自觉意识的挖掘。换句话说,他们是用死亡来唤起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关注,表达对精神失落的担忧和对重新筑造精神家园的渴望。
《荒原狼》里主人公哈里的精神病态并非个例,他是“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中的荒原狼”。[赫尔曼·黑塞:《荒原狼》,张睿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7页。]在那个时代里,在被破坏与被压榨的地球上,人类所标榜的文化如同小丑一般,过去无比崇敬的欧洲文化正在被遗忘,而真正有价值,有崇高理念,令人欣喜若狂的事却被扣上了“荒谬”“疯子”的头衔,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精神空虚匮乏的时代。
在哈里的灵魂深处有两种互相对立特性,它们时而和平相处,时而互相搏斗。这无疑是痛苦的,无论是作为“人”的一面还是作为“狼”的一面,哈里都无法获得一丝丝的快乐,荒原狼的本质就是如此,他是极其矛盾的个体。用科学来给他定义,被称作“精神病患者”。不满足感是他一方面的特征,对于自身所处的生活时代,无法给他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或许说,对周围的一切都无法引起他的满足。另一个特征是喜欢在夜晚活动。于他而言无论是早上的时间还是中午的时间都是糟糕的,不会因为在早晨而感到高兴,也没有在早晨做过哪怕一件称心如意的事情。每到傍晚时分,他就开始慢慢复苏,精神焕发,到这时,他才能做一些事情。喜欢夜晚这一特征是由他的孤独决定的。他追求自由,没有自主之权,把自己出卖给他人,听命于人,过千篇一律的生活对他来说无疑是最恐怖的事情。追求权力的人会被权力所毁灭,追求财富的人会被财富所拖累,而荒原狼则是被他的特立独行所毁。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哈里意识到死亡即自由。自杀倾向是荒原狼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哈里无疑属于自杀者行列。首先,要解释一下这里的自杀者,未经过命运的极度摧残或因为一小点儿不顺心的事情选择结束生命的人,就其本质而言,他们算不得真正的自杀者。真正的自杀者是因其个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变成多种特性,但他们没能正确看待这样的特性,无法寻扎到多种特性的平衡点,甚至错误得、片面得看待自己的多种特性,对此他们深感自责。他们的目的回归母体、回归宇宙、回归本源,于他们而言,救世主是死,而并非生。但他们能探讨死亡,并从中获得力量——把个人的薄弱点转化为支撑他们的动力。哈利就是如此。“我非得亲眼看看一个人到底能忍耐困难到什么程度,万一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我便一脚踹开那扇死亡之门,一了百了。”[赫尔曼·黑塞:《荒原狼》,张睿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21页。]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生活在日本资本主义急速发展时代,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丢失的是宝贵的精神世界。一座座钢筋混泥土的高楼拔地而起,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一座座禁锢人们精神世界的监狱。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的心灵如同一口没有围栏的枯井,里面是黑而无底的深渊,四周没有一点保护,枯闷而危险。作品中的任务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似乎是在向我们控诉当时那个可以吞人的时代。不难发现,他们死亡时,作者没有多用笔墨来描述其死亡原因,甚至对有些人物的死亡都只有寥寥数笔。如直子的姐姐和木月,他们在父母眼里、老师眼里、同学眼里都是极其优秀的人,然而在某个瞬间就像发疯似的了结生命,这其中或多或少缺少父母关爱,导致精神上没有支撑,从而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最终找上死亡。另外,这里不得不说另一个人物——永泽,一个家庭富裕,精神却极其缺乏的人,虽然最终他没有选择自己了结生命,但由于他的原因间接导致另一人物初美的死亡。永泽这位人物极其特殊,虽然精神极度匮乏,却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压能力,他沉迷于欲望,又能从容脱身,对自己从不同情。这些优秀人物或死亡或没有明确结局,从侧面表明是这个时代造成的,他们都是因为精神上缺乏安全感而有这样的结局。死亡对于他们或许是躲避逃离,但更多的是一种弥补精神的方式,一种重铸精神世界的方式。
(二)向死而生的死亡观
黑塞对死亡的理解中蕴含着内在的超越意义,越过了死亡本身,并在杂乱的死亡刺丛中照亮了一条重生的小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他们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心里匮乏郁闷,死亡成了最好的选择。年轻的生命一个接一个地离去。在村上春树看来,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重获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1.重生
《荒原狼》中大部分以疾病和危机贯穿在文字里,但要表现的并不是死亡的毁灭,也不是面临死亡的恐惧。完全相反,要表达的是经历人世间各种世俗的历练,跨越绝望与死亡,得以和谐生存。哈里意识到自身问题,从救赎到自我剖析,最后到重生,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最后直到走向永恒。
哈里的首次救赎是去青年教授家做客。当哈里的厌世情绪越来越甚,快要达到顶峰,陷入空虚与绝望的境地时,他遇到曾经有过几次交谈的青年教授,并被邀请去他家做客,绝望的哈里似乎看到了一丝光明,他贪婪地享受着这一小片温暖,还有那微小的称赞,甚至有一段时间沉迷于这亲切的称赞。直到来到教授家里,哈里才发现这与他的期许背道而驰。青年教授家里摆放着一幅歌德的画像,哈里认为这幅画真糟糕,虽然歌德这位自负的老诗人或许有不足,但绝非是这幅画上那样自命清高。然而这是教授妻子最为钟爱的一幅画,此时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氛。而青年教授口中那个不爱国、可恶的混蛋也正是哈里本人,这儿绝非是荒原狼之家,哈里与他们的关系彻底破裂。哈里比平时更加可怜了,打算在今晚让这场悲剧落幕。在直面死亡时,他也感到害怕、颤抖,故意拖延着不让自己回到那狭小的房间。这时,能使他幸福和痛苦平稳地处在天平两端的人物赫尔米娜出现了,诚然前面我们提到赫尔米娜对于哈里重要地位如同妈妈一般,哈里听命于她的任何命令。哈里学会跳各种舞步,学会体验“人”的生活,并从中获得幸福。但赫尔米娜与哈里本质上是一样的,她如同哈里的另一面,他们的悲剧早就由孤独这一特性决定了的。
在只有图画没有现实的魔剧院里,哈里开启了灵魂深处的大门,在一扇扇门的背后,都是哈里过去的原型。里面有拥有爱情的哈里,有人类和机器展开战斗,有驯兽师与狼互换身份等。在高度剖析自己后,哈利明白魔剧院并不是美丽的天堂,而是隐藏在美丽外壳下的地狱。他夺门离去,看到的却是赫尔米娜与帕勃罗相拥而睡,哈里用刀穿过赫尔米娜的肉体,他杀死了她。太阳被他所熄灭,严寒的冬天即将到来,优美的旋律突然在空中响起,“不朽者”出现了,歌德和莫扎特,歌德在文学中帮助哈里长到真实的自己,莫扎特用音乐教会他学会微笑与幽默。在他们的指引下,哈里明白,要学会用微笑去对待生活,要包容地看待一切,他重生了!“帕勃罗和莫扎特在等着我”。[赫尔曼·黑塞:《荒原狼》,张睿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66页。]
2.向死而生
在世界上众多民族中,可以说日本对死亡最为淡漠,与不称自己心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相比,他们更情愿选择死亡来实现自我解放和重获生命意义。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描述了几个人物的死亡,一个接一个,然而,我们能感觉到的是,除了直子的死亡(直子的死亡给“我”带来内心上的悲痛,但最终归于平静),村上春树对死亡并没有表达出消极和厌恶的感受,反而带有一丝丝赞美的意味,就像作品中木月的死亡他写道:“那天晚上他是死在自家车库里……车上的收音机还开着,脚踏板夹着加油站的证据”。在这段简单且平静的描述里,从“车上的收音机还开着”的这个小细节中我们可以认为木月是在享受着死亡,村上春树想展示的是享受死亡的过程,而不是死亡的痛苦。
在小说中,村上春树借渡边之口提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32页。]的生死观,他把死亡看作是另一种生命,这也是直子的死最能表达的。直子多么美丽、纯洁,拥有多么干净的灵魂,到底是怎样得折磨让她选择在森林深处了结生命?“我”不能接受直子的死亡,行走在各个陌生的城市,寻求内心上一片小小的安宁。最后明白“在这个奇妙的地带里,我同死者共同生活,直子也在这里活着,同我交谈,同我拥抱。”在这个地方,所谓的死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构成生的众多方式之一。村上春树在这里进一步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态度。
五、两部著作中死亡描写的不同之处
《荒原狼》看似是一部悲剧作品,但恰恰相反,最后是以治愈精神危机和重塑信仰结束。在“不朽者”的指引下,荒原狼认识到性格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矛盾性,结合心理学理论认知,深刻剖析埋藏在灵魂深处的多种性格,承认自己内心的阴暗面。荣格曾说过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接受自己。”我们不得不佩服黑塞所表现的这种勇气与坦诚,接受自己本来就可怕,更不必说是不完美的自己甚至是阴暗面的自己。荒原狼仍然在寻找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而幽默正是那条路,或许只有笑对生活才能重塑信仰,才能实现“自我化”。小说直至结束,荒原狼是存活还是死亡,我们无从而知,或许他在笑对生活,或许仍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陈敏:《《荒原狼:传统市民性与现代性困顿中的自我救赎与升华》,德语人文研究,2018年12月第6卷第2期,第53-54页。]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赋予了死亡一种静谧的思想和表现,这种直视死亡的静谧,是他作品中死亡美感的源泉,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强烈的效果,从而引起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村上春树在描写人物的死亡时,就像一部长片,给我们一幅完整而平静的画面,用平静而平淡细腻的文笔向读者展示死亡。直子姐姐死时,他这样写道:“姐姐穿着白色的短单衫……下身一条灰裙子,脚尖像跳芭蕾舞一样紧紧的绷着。”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死亡都是静谧而美丽的,我们并不感到悲伤和恐惧,仅仅随着作者的描述,在听着作者为我们讲述的这一件事,死亡是美丽的,它不是生的终结,这样不刻意的描写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强烈的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通过对死亡的恐惧,探索到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意义,这便是死亡之美。村上春树作品中人物的自我选择:不需要看别人,不需要通知,忠于内心,自我选择。同时,死亡是不可预知的,是自然而然的。村上春树没有着重描写人物死亡的起因和征兆的原因就是想把死亡的那种不可预知性体现出来。村上春树并没有刻意描述事件的背景,也没有刻意描写人物在事件发生时的喜怒哀乐,他只是轻描淡写,就好像一个旁观者在讲述这样一件事。在村上春树的笔下死亡就是一种极自然的存在也是一种静美的境界。
在两部著作中两位作者都对死亡给予了另一种意义,《荒原狼》更多的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自我剖析,“荒原狼”在绝望处救赎自我,治愈个体危机和重塑信仰。而村上春树更着重表达了对死亡的赞美之意,并没有对人物心理、死亡原因具体进行具体的描述,只是侧重于用细腻的笔调为小说中死亡的主人公都进行了诗意般场景的渲染刻画,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六、总结
在自杀者看来,与让命运来战胜自己、制约自己相比,或许自己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会高尚美好的多。基于这种认识,内心的罪恶感导致大多数自杀者长期以来与诱惑作斗争,并苦苦煎熬挣扎着,他们像小偷一样与罪恶作斗争。在《荒原狼》后记里,黑塞写到:“《荒原狼》的故事写的虽然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廖心可:《在西方城殿奏响东方牧笛——论黑塞经典著作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第7页。]哈里并不是以毁灭告终,他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它们的形式是不固定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自我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可以随自己心意设定规则打造自己的人生游戏,从而充满乐趣,丰富多彩。他最终摆脱了绝望——“莫扎特在等着我。”《荒原狼》这部作品看似悲剧,但其实是自我精神的救赎,从而获得重生。尽管过了百年,黑塞的创作和思想依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就如黑塞所讲,生活不会总是合心合意的,我们只需要坚持心中的信仰,永远有爱,并且不断提升自己;而不是愤世嫉俗,自甘堕落。
虽然村上春树在如今的文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挪威的森林》对人们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他之所以能引起全世界读者的关注,能在读者群中引起这么大的共鸣,难道仅是因为它里面复杂的爱情故事?不,更在于对生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在学习村上春树作品的语言特色、创作特色和人物性格描写的同时,更应该去体会村上春树那种超越常人的与众不同的生死观。理解死亡的真正涵义:生即是永恒,死也是生的一部分,它潜伏在生中。所以我们不应陷入死亡的悲哀,世界每天都有人生老病死,我们不需要太过于纠结这些,记住死亡并不可怕,只要那个人来过,他所留下的一切就不能被毁灭。所谓的成长恰恰如此,在独自对抗孤独后,仍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美好的明天,继续坚强地活下去。
参考文献:
[1]赫尔曼·黑塞.荒原狼[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
[2]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谭培培.《海边的卡夫卡》中的成长与人性[J]北极光2019,0(4):4-5.
[4]亓畅.浅析赫尔曼·黑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歌尔德蒙的自性化之路[J].青年文学家-2018(5).
[5]雒鹤飞.向有良知的日本文学巨匠致敬–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带给我们什么[J].文存阅刊.2018(2).
[6]魏海燕.出版30年,再品《挪威的森林》[J].出版广角,2018,0(10):87-89.
[7]藤野.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独特风格解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8,40(4):38-41.
[8]柳晓辉,沈清连.自我身份的迷失与追寻–《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认同建构[J].天府新论.2015(04).
[9]焦玥.《挪威的森林》中现代青年的孤独感[J].青年作家.2015(08).
[10]郑玲.村上春树历史记忆研究[D].苏州大学,2015.
[11]刘亦奋.死亡视角下的生命意义–村上春树作品有感[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8).
[12]奚红玲.荒原狼死亡主题探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
[13]陈敏.《荒原狼》:传统市民性与现代性困顿中的自我救赎与升华[J].德语人文研究,2018,6(02):48-54.
[14]郭勇.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J].国外文学,2006(04):102-108+125.
[15]王晶晶.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
[16]陈琳娜.试从《荒原狼》中的原型意象浅析其现代意识[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4):103-106.
[17]周万西子.论鲁迅《孤独者》与黑塞《荒原狼》中的孤独意识[J].宜春学院学报,2017,39(11):91-95.
[18]冯一兵.《荒原狼》:如何摆脱“时代病”[N].中华读书报,2015-06-24(02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