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孩子的指导与培养,在中国常常被看作是教师的职责,但深受这一传统的干扰,我们一直都忽略了父母们的教育方法可以对孩子所带来的作用。而父母们身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身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时期,教育方法也就必须进行如何的改变,一直是中国幼教的重大问题。文章从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类的父母教养模式研究它们的特征和影响因子,并探讨各种教育模式对孩子身心成长、社会化发育的巨大影响,说明优秀的父母教育模式对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并阐述了优秀教育模式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教养方式;幼儿发展;影响
引言
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形成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幼儿园教育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家庭环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当家庭环境成为成长的至关重要的环境时,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主要的位置,所以一个幼儿的家庭环境和其教育也成为教育的起跑线,心理学专家艾里克森所发表的观点:父母对教育幼儿的态度会使幼儿对社会的态度建立一个基础,因此我们得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使站在国家层面还是单纯的从单个家庭出发,都应该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孩子更良好的的发展,所以家长们要借鉴传统与现代教育方法中合理的部分,取其精华,要根据每位孩子的实际状况,遵循孩子的个人差异性,自觉地接触新时期的家庭教育理论,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融洽的家庭教育气氛,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父母教养方式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家长的教育方法,其实就是指我们的爸爸妈妈在养育和照顾我们的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不同的家庭教育有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方法,而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人们总是说,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儿童身心蓬勃发展,相反,有问题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蓬勃发展产生不好的负面影响。经过早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人们认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受儿童本身,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职业道德水平等众多诱因的负面影响。[1]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先来讲一说父亲的教养方式。父亲的教养方式,可被概括为二个层面:一是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态度;二是父亲对子女的控制与要求的严格程度。通过这两个维度,我们再进行细分。对待子女的情感方式也可被分成二类,一种是能用积极肯定的态度面对幼儿,对于幼儿想要的东西都力所能及的来满足他。另一种则是一种消极拒绝的态度面对幼儿,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甚至总是否定自己的孩子。同样的,我们从对孩子的控制和要求这方面来分析,又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对孩子的控制欲极强,什么都让孩子做最好的,让幼儿竭尽全力达到自己的要求。另一种则是什么都随便幼儿对其放任不管,使得幼儿缺乏管教。最后,通过对这二个维度的不同组合,人们得出了这样四个方式:威权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2]
1.权威型
权威字面理解就是指有一定的威望和一定权力的。所以,所谓权威型的家长就是指觉得自己在子女心目中应该具有相当的威信的。他能用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儿童,并准确地、主动地对儿童的要求、情况等作出反映,尊重和引导孩子表现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同时对孩子也有较高的要求。
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个叫阳阳的男孩。刚上中班时,阳阳妈妈就给阳阳报了小提琴的兴趣班。也因此,阳阳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开始学习小提琴。在爸爸妈妈的督促下,阳阳每天放学之后都会在家里练上好几个小时。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阳阳在小提琴的演奏上有了一些小进步,但是总是会想偷点小懒,练习时也总是提不起精神来。有几次爸爸妈妈催促阳阳去练琴,阳阳甚至直接哭闹起来。于是,爸爸妈妈与阳阳进行了一次谈心。与阳阳交流之后,爸爸妈妈了解了阳阳的真实想法,并调整了日常的练习模式和频率。在这次交流过程中,爸爸妈妈没有用自己的权利来压制阳阳,而是选择尊重阳阳的意愿与想法,最后通过交流谈判达成共识。由此我们明白了,尊重儿童是家教的第一准则,唯有重视儿童,以理服人,方可让儿童产生积极健全的心灵。
权威型教育方法下的幼儿,他们与大人一样有自己的想法、自主的主见。孩子有很大的自尊感、自信,同时独立自主也较要强。他们更喜欢自己控制、自己来解决。他们非常愿意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情绪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且考虑事情更加严谨。因此,我们要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们,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其身心更好的发展。
2.专断型
专断字面理解就是指比较的强势,什么都要按自己的想法来。所以,所谓专断式的家长就是他们通常要自己的子女绝对地顺从于自己,并沿着他们为其所设定的发展方向去生长,以保护之名限制幼儿的选择自由。他们通常会以冷漠、忽视的心态看待孩子,而很少顾及孩子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对孩子触犯规则的做法表达愤慨,甚至进行严格的处罚。
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叫汝汝的女孩。这个小女孩刚上幼儿园时就表现地和其他幼儿不一样,她不说话,不哭也不闹,对于其他幼儿的热情也毫不理会,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桌子前,一会看看这儿,一会又看看那儿。有一次,汝汝在学校里不小心把一个花盆摔碎了。我刚想上前看看,询问一下具体情况,汝汝就哭了起来。不管我怎么安慰都没有用处。有些小朋友看到了也来安慰她,但她也无动于衷,看了一眼后继续自顾自哭了起来,仿佛干了天大的错事。放学时,我与汝汝的爸爸交流,汝汝爸爸情绪非常激动,话刚说一半就教训汝汝道:”叫你在幼儿园里乖一点,乖一点。怎么这么不听话。”汝汝本已平复的心情,一下子被点燃,哭闹声与训话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校园。旁边的其他家长也来安慰,过了好久才慢慢平复下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汝汝爸爸属于典型的专断型教养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得汝汝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非常冷漠,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会情绪异常激动且无法冷静。
专断式教育方法下的孩子,往往忧虑、退缩和悲观,孩子在与同伴相处中遭受挫败,易于形成敌意反应。在这些方法下教育的小孩常常会缺乏自信,有恐惧心理,变得胆小又不诚实,容易懦弱、压抑、不擅长和人相处。所以,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多关注儿童,以幼儿为出发点,选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以保证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3.溺爱型
溺爱字面理解就是指过分的宠溺,盲目地迁就。所以,溺爱型的父母通常没有自己的决断,总是按照自己孩子的想法来做事。他们通常都极少给自己的儿女提供条件,总是没有理智和分寸的给自己儿子他们所认为的真爱,甚至儿子也给出了过分的条件,也总是无脑同意,听之任之。他们对儿童进行着无微不至的帮助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味的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随便孩子怎么样,孩子犯了错也不批评指正。
浩浩是一个初一的学生,在学校里他横行霸道,蛮横无理。在学校中人缘也很不好经常与同学争执,顶撞老师。学习成绩也很一般,经常不做作业,考试不合格。对此老师非常的苦恼,希望通过一些方式帮助其改正。于是,有一次老师到浩浩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才知道,原来浩浩的爸爸妈妈年龄都比较大了,浩浩是他们的”老来子”。对于这个小儿子,他们总是非常疼爱。浩浩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爸爸妈妈都会尽最大的可能区满足他。不仅如此,浩浩在家里总是大呼小叫,使唤爸爸做这个,使唤妈妈做那个,一点也没有长幼尊卑,一家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不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味被溺爱的孩子,他们也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嚣张跋扈是他们的一贯风格,而这也并不是一种正确的教养方式,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的身心朝不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下去。
溺爱型教育模式下的孩子,言行和人格出现扭曲,具有很强的冲动感和攻击心的行为,孩子没有自主性、责任心,却又觉得自己浑身都是本身,从不懂得服软,最后产生各种不适应社会的情况,这样只会慢慢地被社会淘汰。
4.忽视型
忽视字面理解就是毫不关心,无人问津。但是,漠视型的家长往往指对儿童的发展显示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极少给与儿童爱护和关心,同时又缺乏对儿童行动上的要求与限制。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时间很少,除给与幼儿必需的日常照料之外,也极少干预孩子的成长,亲子间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给了孩子们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印象。
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叫宸宸的男孩。刚来幼儿园时,他不哭也不闹,即使爸爸妈妈走了,也无动于衷。上课安静地坐着听讲,睡觉也很乖。对于这样的情况的孩子,我们一开始都觉得非常的乖巧听话。不过,随着逐渐地被人们所发觉,宸宸有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他依旧不哭也不闹,不过他却总是会无缘无故地抢其他人的玩具,将其他孩子给搞哭。还总会搞恶作剧去捉弄人家,上课也老师走神,没有一刻是停下里的。甚至有几次,宸宸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直接把它放在了自己的书包里,导致小朋友找不到玩具而难过了好久。对此,我们与其家长进行了交流才知道,宸宸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而且长期需要出差外地,所以很少与宸宸见面,更别说陪宸宸一起玩了,每天来接他送他的也你是他的亲奶奶,而是他们家的保姆。正是因为家人对宸宸的忽视,导致他性格的扭曲,且形成了许多不太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宸宸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好的。[3]
忽视式家庭教育办法下的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冲力性、胁迫性、不适应、自傲、自狂、自认为是等的心理,使学生们在儿童时期就容易出现不当的言行现象。更有可能作出一些自己都控制不了的违法行为,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形成初期就引导其慢慢改正。
(二)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研究者们对影响孩子发展的各种因素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兴趣。同时,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家庭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他们相信父亲的教育方法可以影响孩子的成熟和发展。但影响父亲教育方法的原因又有很多,如:
1.幼儿的年龄与性别
幼儿园一共分为三个年龄段,分别是大班,中班和小班。在这三个年龄段中,我们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同。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缺乏自理能力和自主能力,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家长采用的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能够帮其解决的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到。同时,家长对小班孩子的要求也比较低,只希望他们吃好、喝好、睡好就可以了。而对于中大班的幼儿,家长们的教养方式就不仅仅是”溺爱型”了。不同的家长的教养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也就产生了后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差别。
而通过研究发现,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同一家长,对于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就拿我们班的”哥哥”和”妹妹”来说,他们两是龙凤胎,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对于哥哥就会比较地严格一些,希望哥哥多多保护妹妹,而对于”妹妹”就比较地放任,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2.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学者表明,受高等教育的水平程度是影响父母亲家庭教育方法的最主要原因,受到教育水准较低的父母亲在家庭教育方法中的溺爱、专权、忽视、惩罚、对成绩要求等倾向性上高于受素质教育高的父母亲,而受到教育水准高的父母亲则更有民主性。
在我们班级中,大多数幼儿都是由爸爸妈妈教养的,而我们班大多数爸爸妈妈的学历也都是本科及以上,但少数幼儿由于父母工作太忙,所以只得由乡下上来的爷爷奶奶等长辈教养。同同是我们班的一个小男生,他从小班开始就是奶奶教养的,奶奶对他非常的疼爱,对他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吃饱穿暖就好了。因此,现在大班了同同对于十以内的加减仍然一窍不通,而其他小朋友却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并用于日常生活与实践当中了。所以,我们总结得知大量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孩子的前题,掌握了大量的养育方法,父母可以掌握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如何处理,可以拥有优秀的教育方法,从而促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亦然。
3.父母的经历
家长的经验对教育方式也有一定的作用。每位家长都有各自的成长经验,一些从小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家长觉得自己以前的家庭条件较差。但是经过了自身的努力奋斗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期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再像幼儿时期那样,所以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又或者就千方百计的迎合自己子女的所有幻想。
萱萱就是这样的典型,萱萱妈妈是从乡下考上来的,因此萱萱妈妈在教养萱萱的过程中什么都给予萱萱,只要是萱萱想要的都尽可能地满足。一般也按照萱萱的思维想法来做事情,有一次,萱萱的玩具忘在学校里了,但是他们已经到了家门口,萱萱非常执拗地要掉头回去拿,不回去拿就在地上撒泼打滚,萱萱妈妈没办法只能再带着萱萱走回去拿玩具,一来一回天都黑了。这样的教育方法就是典型地”溺爱型”教育,这将会让儿童更加的以自己为中心,自私,冷漠,不计后果。长期如此,幼儿会养成习惯,认为你不给我就是对我不好,就是不对,从而到后期形成性格缺陷,变得蛮横无理。
但还有的是家长由于自己没有读过很多好书,而将自己的读书愿望全都寄托在孩子头上,而一味地为孩子报兴趣班,期望孩子今后能出人头地。这样就使幼儿们缺乏了游戏的乐趣,也减少了童年的快乐,在这种专断式的教育方法下,孩子们对家长产生了畏惧。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父母也是小孩的”第一教师”。所以,家庭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影响有:
(一)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儿童期,是儿童心理产生、健康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伴随现代社会,人们已不再只是局限于对孩子躯体方面的照顾,他们也更加关注对儿童心理方面的教育。而在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影响了孩子心智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
第一个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它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教养方式,提供给幼儿的生活实践机会也是不同的。如果成人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环境并给予一些相应的指导,那么幼儿的认知水平将会成倍的增长,反之亦然。所以,若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就必须要关注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向孩子们进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引导。比如:同样两个孩子与爸爸妈妈去菜市场买菜,然然的爸爸妈妈一边带着然然挑选新鲜的蔬菜,一边来引导然然认识蔬菜的品种,请然然来算要给多少钱,甚至是请然然记一记我们都在哪里买了哪些菜,是怎样买的。通过引导与实践增加然然的认知水平,从而也让然然对买菜这件事情有了很大的兴趣,从然然的角度出发,请他来做一些选择,发挥其自主性等。而栩栩的父母则只是带着栩栩在菜场逛了一圈,请栩栩站在后面不要跑远,不要乱讲话,甚至制止栩栩的任何行为。这样的方式,让栩栩的体验感极差,甚至也不太明白到底要怎样买菜,认知水平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家长的帮助、奖赏指导以及正确的反馈,这种教育模式控制着孩子能力的成长,而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又促使孩子的能力成长。[4]
第二个信心发展。孩子信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各种类型的教育方法都对孩子信心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对宠溺型的家长,因为家长的过度顺从,导致了孩子的心态起升降伏极度的不平衡。在孩子尚未经过挫折之前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也都行,并且始终以自己为中心,但当经受了挫折以后,孩子则会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现象,逐渐缺乏了自信,意志弱,最后产生了胆小且自卑的个性,被社会所不承认;专断型的家长,则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心,孩子什么事情都服从老大的安排,缺乏自己的想法,或者孩子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做出什么选择都是错误的,应该服从他人的话,却缺少社区责任心,或者最后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忽视型的家长,会由于一直未能重视到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散漫,做出什么事都不考虑前因结果,冲动选择的行为而且不好约束,对自己控制也不好,又或者孩子因为缺乏规则,缺少社区责任心,或者虽然有勇气,但却一腔孤勇,有勇无谋,或者最后对社区产生了难以消灭的危害;权威性的家长,对子女尊敬、信赖,和子女们交往平等,在这样家庭教育气氛发展出来的子女,一般个性活泼开朗,上下功夫,有责任感,意志力顽强,能与人和谐共处,属于拥有健康心理的幼儿。
第三个情感发展。情绪、情感是早期幼儿对社会性行为反应的原始动力系统。正确的指导了孩子的情感活动,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调查表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否定会让孩子自我接受程度降低,易于形成自卑的心态,进而影响孩子情感健康的发展;惩罚会让孩子产生对自我安全感的担忧与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多以积极正向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使幼儿的情绪发展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如:当孩子学习新本领时,作为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参加,以幼儿为主,在陪伴时积极引导,多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来学习探索,增强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究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得到进步,始终保持积极快乐的状态。
经过上述研究,人们可以看到权威性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当然,各种孩子都面临着个体差异,一个管理类型对于不同个性的孩子产生的作用,可能是有所不同的,并不能单纯通过孩子的表面行为来判断一个管理类型的实际效果。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即权威性的教育方法对每个孩子的人格心理成长都是有利的。
(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化发展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主要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社会化发展又称作社会化,它是每个儿童成为独立且行为能力强的社区成员的必要路径。它既不可脱离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之间的交互因素,又不可脱离于个人自主积极的掌握社会经验与社会关系。[5]
家里,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地方之一。孩子的社会认识、道德规范以及社会活动首先从家庭教育中得到的,这些都离不开父母对幼儿的传递和灌输。父母对孩子社会性成长的塑造是无比重要的。
父母的教育观念制约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是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在父亲的4种家庭教育方法中,溺爱孩子型的父亲,往往过分干涉,或过多呵护孩子,而影响孩子的发展。专断式的家长,总是把自身的愿望强加给了小孩,不关注小孩的经济政治思维,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孩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使得最终的家庭教育目的也没有实现,并且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忽视型的家庭教育,可以赋予儿童更多的权利,对儿童的个人发展、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但这些儿童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所以社会责任心比较薄弱。在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如果采用这些家庭教育方法,会造成孩子社会化发展的不完善。和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家庭教育一样,权威型的家长对子女所提供的教育条件也是”严格而合理”的。这样的子女成长迅速、自立,并富有社会责任心和成功倾向。
所以,经过对以上四个教育方式类型的分析和对比,我们能够总结得出:由于父母的教导方法,对于孩子的人类社会化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教导方法所导致孩子们产生的人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对自己的孩子们来说教育家庭的关键,而作为家庭的主要机构,父爱妈妈们应当更多的以正向积极地方法来教导自己的孩子们,多关心多了解,多相处,多交流,如此才可以促进我们的孩子能显得更为健康幸福,也让孩子们在安全、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人格也才会得到健康的成长。
三、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最主要资源,而儿童最初的情感传递方式正是在父亲的教育方式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最初的个性发展与生存目标也是经由父亲的教育方法中获得并建立的。家长的教育方法带给人全面而深远的社会性影响,如果想要充分发挥好的家长教育方法的社会教育功效,寻找合适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6]
(一)加强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
每一位孩子都是个独特的个体,他有自我的思考,自我的理解,他思维自主,性格独特,意识也是独立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充分做到尊重幼儿。将幼儿当做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来看待,与幼儿平等地交流,探讨问题。我们不应该以家长的姿态来教训或者指派幼儿做某些事情,而应该给予幼儿自己的权利与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其自由选择,是其自由发展。这样不仅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做事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之后遇到任何形式,任何大小的事情都能显得游刃有余,更加具备了强大的心理,能够承担和承受自己做的任何决定。反之,如果我们只是以为的命令幼儿按照我们的意愿,我们的思维做某事,幼儿就永远脱离不了大人,也不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任何事情都会依赖他人,不能自己承担后果,更不会有承担后果的心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让幼儿感想,敢做,并敢当!
(二)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多姿多彩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形成中国优秀家庭教育方法的主要方面。当孩子能够在饱含了父母间浓浓的爱意的环境下茁壮成长时,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然而人们不仅仅要求和睦、温暖,以及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而且人们更要求有利于儿童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以及能够形成良好的发展个人心理素质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就能够给予幼儿更强烈的安全感、归属感和爱。
同样的,家庭中良好的沟通,用心的倾听也是无比重要的。只有通过用心聆听幼儿教师的心语,理解幼儿教师的情思,才会真正切实进入幼儿教师的心灵世界,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与支持,也才会让今后的交流显得更为轻松。而身为父母,我们也应该学会耐情聆听幼儿教师,并一边聆听,一边反省,抓住幼儿教师在阐述活动中的闪亮点,并及时地予以肯定和赞扬。同样,我们也要以赞许的语调指出幼儿教师听着还不正确的问题,以公正的心态指出问题,并深入地予以深入剖析,鼓励或指导幼儿教师主动地去改正。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切记,在和儿童互动、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切忌用高大在上的姿势,要始终保持着一片童心,或者蹲了下来,以对儿童平视的目光,以儿童的心情、用儿童所能掌握的话语进行沟通。这样让儿童感到家长是他的朋友和玩伴,交往自然水到渠成。
(三)提倡民主家庭教养方式
民主型的父母以合理、温柔的心态面对子女,运用疏导与支持的方法,更孩子讲道理。既重视儿童的独立性,又保持自己的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儿童又积极引导儿童爱冒险,热爱生存。
综合而言,忽视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专制型的家长是高度控制,只有民主的家长才能培育小孩良好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小朋友,从小被重视又不会缺少家长的关爱与指导,往往能变成热爱生命而有信心的人,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对每个儿童的心智发展都是有利的。所以我们崇尚民主的教育方法。
结论
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孩子更良好的的发展,所以家长们要借鉴传统与现代教育方法中合理的部分,取其精华,要根据每位孩子的实际状况,遵循孩子的个人差异性,自觉地接触新时期的家庭教育理论,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融洽的家庭教育气氛,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7.
[2]方丽萍.让孩子一生受益的教育方式[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48.
[3]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
[4]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商业杂志,2009,3:51-53.
[5]邹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6]谢志清陆秋池.家庭教育对幼儿园中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51-53.
[7]高洁胡亚楠任丽平.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11:120-129.
[8]徐铭泽.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国际公关,2020,7:83-84.
[9]陈娜坪.谈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J].精品文化,2021,9:9-10.
[10]林俊延.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成才之路.2019,5:99.
[11]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12]吴雪.大班幼儿抗挫折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
[13]赵亦强.幼儿自信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7.
[15]尼尔森.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83.
[16]Song Wu,Hong Zou.Motivational cues:The role of perceived senders’self‐control ability in raters’deception judgements[J],Wei Cai,Xue Wang,Shenghua Jin.Int J Psychol.2014(2)
[17]Alex M.Wood.Gratitude and well-being: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Jeffrey J.Froh,Adam W.A.Geraghty.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0(7)
[18]Luke W.Hyde.Developmental Precursor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social Behavior[J],Daniel S.Shaw,Kristin L.Moilanen.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0(2)
[19]Dan P.McAdams.Personality Development:Continuity and Change Over the Life Course[J],Bradley D.Ols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0
[20]Nicole L.Mead.Too tired to tell the truth:Self-control resource depletion and dishonesty[J],Roy F.Baumeister,Francesca Gino,Maurice E.Schweitzer,Dan Ariel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3)
[21]Michael Ungar.Overprotective Parenting:Helping Parents Provide Children the Right Amount of Risk and Responsibil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9(3)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回顾紧张但又充实的学习和开发过程,本人在此向所有关心我的及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从指导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在此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写论文阶段,老师几次审阅我们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没有他的指导,我们就不能较好的完成课题设计的任务。
另外,我还要感谢在这几年来对我有所教导的老师,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不但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让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教会了我做人处事的道理,在此表示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