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书法中线条美感体现——以秦篆《峄山碑》为例

 内容摘要: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其富有神奇的表现力和美感。线条也是书法的基础,更是其创作的灵魂。要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书法的美,需要对书法的线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从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书法的线条美。本文以秦篆《峄山碑》为例,从三个部分去探析书法线条的美感体现,第一部分具体分析《峄山碑》的字体在结构、章法和线条等方面的美感体现,第二部分通过对比《峄山碑》的线条与王敝等人镌立的《曹全碑》、王羲之的《十七帖》、李世民的《温泉铭》、颜真卿的《勤礼碑》中的书法线条的相同之处来研讨线条的美,第三部分延伸《峄山碑》线条的特点对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书体线条的影响。

 关键词:《峄山碑》线条美感

书法是中国几千来文化的根,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从象形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现代书法,它的魅力在于只有黑和白、点与线构成,却蕴含丰厚的美感。点和线是最难控制的元素,却能加之细软的毛笔在方寸的纸张上勾画,展示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中国人用简单的线条把汉字变成了艺术,美学家宗白华曾说:“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秦篆《峄山碑》作为秦篆的代表之作,其字体优美,颇具古风韵味,一直被众多书法家称赞,也是众多学者首选字体之一。本文以秦篆《峄山碑》的线条的美感体现为例,对其线条的艺术特点进行剖析,并与其他碑刻字体线条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展现书法的线条之美。

秦篆《峄山碑》是李斯跟随秦始皇东巡山东峄山时,在峄山所刻,分为两个大部分。前半部分共144字,描述了始皇统一六国和实施中央集权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益处,借以夸赞自己的功绩,表彰过去。后半部分共79字,记录了秦二世在秦始皇所刻碑石旁刻诏书的情况。传为李斯所书,属大隶小篆篆体书法作品,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等合称“秦四山刻石”。其摹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峄山书门,毁于南北朝战国时期。此碑虽已被推倒,但因李斯的秦篆闻名遐迩,碑虽然倒了,其秦篆对后世的影响却没有倒。

一、《峄山碑》的美感体现

  (一)美在线条

“线条”,辞典释义:绘画时或勾或曲或直或粗或细的线。人体或工艺品的轮廓。在书法中线条具有极高的地位,凡是书写就离不开线条二字,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体现,甲骨文时期线条较为单一图画性较强,到了秦始皇时期秦篆的线条也趋于丰富。谈到书法的美更是离不开线条的美,线条美其在形式美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任何有形状的物体都离不开线条,线条的不同运用也为书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所体现的情感以及审美体验也是不同的。杨娇在其浅论《峄山碑》的美感中也提到,线条是书法的本质,也是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必须练习掌握的。不少人称书法艺术为“线条艺术”也变相地表明线条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因此谈论到《峄山碑》的美,就必须要探究其线条的美感体现。

李斯用细软的毛笔对线条进行创造,进而创作出来独一无二的秦篆《峄山碑》,在《峄山碑》中主要有直线、曲线以及弧线,并将这些线条进行组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美感的字。康有为在《广艺双楫》中说到“书法之妙,全在笔。”因此写作之时用笔的技巧,也成为实现线条美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了。谈到线条就要谈谈李斯在创作《峄山碑》时的用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中锋行笔就是指在书写是笔锋要跟着笔势一起用力,朝着统一的方向,而且还要保证毛笔的笔尖始终是保持在线条的中间位置。回锋收笔就是指在书写要结束的时候要顺着笔势将笔画收回,成形一个圆滑的线条。因此运用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的写法能够得到圆润且饱满的线条。在《峄山碑》中就常见这样书法技巧,得以写成具有圆滑的线条的特点的作品。

1.温润

提到温润一词,首先可以想到的是温润如玉,是像玉一般温和柔润有光泽,还形容人的性格温和,态度亲切。但其实在《峄山碑》的线条上也能体现温润二字。《峄山碑》的中看似简单易写的线条,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技巧与情感,并且书写时对线条的品质要求极高。可以观察到《峄山碑》的字体的线条是平滑的,没有棱角的,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都没有留锋,而是让锋藏在了已经划过的线条当中,因而写出来的线条也可以给人一种温润的效果。例如帝(如图1)、不(如图2)。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书写时就要注意手腕的用力,在书写时要保持用力适当均匀,忌讳快速的行笔,这样也能够保证线条的平稳性,形成美观的直线。简单平滑的直线但也存在着“势”,没有“势”的字体是没有吸引力的,缺少了生机勃勃的之感。在书写过程中就需要注意不能将字的笔画单独看待,要将字的线条看成是一个没有嫌隙的整体,当第一笔写完之后,要顺着找到下一笔的起始点,就是说在收笔的时候,就要想好下一次的起笔,以做到自然的连贯形成字体的“势”,如此的书写过程也就像温润一词一样,不仅需要温和沉稳的心态,还需要像美玉一样具有光泽感。这样的线条在视觉上才给欣赏之人带来安定和威严的感觉,让人沉浸在秦朝时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感受到书法温润的线条带来的美的享受。

449106946cbe3f93c00e8402d21c07f7

2.细微

在进行书法的写作时,人的心情是处在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的,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写字时就会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古语有云“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峄山碑》的字体虽然只是由直线、曲线和弧线构成的,但依旧需要注意细微之处,才能将线条的美体现出来。在书写的过程就要注意到线条碰撞之处,也就是线条与线条的连接之处,例如思字(如图3)、绎字(如图4)要注意在连接线条之时,不能马虎大意,要注意细微之处,行笔时将墨汁与前一笔的结尾,进行重合,从而得到没有瑕疵的线条,以此来展现书法的线条的美。

e8e63d32b9d52ce27ed76859a536d11e

 3.节奏

书法的线条在书写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节奏,有韵律的节奏也是书法的线条美的要素之一。书法的节奏主要体现在行笔的快慢和轻重上,节奏不同因此所书写出来的线条就不相同,在《峄山碑》中行笔的节奏讲究平缓稳妥,这样的节奏才能使线条均匀,光洁,有质感,从而显得有力量感。例如登字(如图5),在书写的时候要慢条斯理,专心致志,这样书写出来的线条是匀称的,墨色也毫无差别,这就是变相地表示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对于比较长的线条而言也要注意要一笔成型,中间不能迟疑,例如于字(如图6)的第三笔,就要一气呵成。好听的音乐是富有节奏感的,听着舒服的话语也是有节奏感的,甚至的人体器官心脏的跳动都是有节奏感的,则变相地说明节奏感是无处不在的。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谈有节奏地存在就表示着生命的存在,那就意味着人对节奏有需求,也就会要求书法的线条具有韵律的节奏,来展示线条的美。在书法线条的节奏背后是书写的书法家对于生命的特殊展现,以至于不同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李斯的《峄山碑》所蕴含的节奏感给人带来一种平稳质朴但又果断的感受。

d0dfc037160e716c594752e1e1b2e635

4.简单

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及其独特的构成,秦篆《峄山碑》的字体是由简单的直线、曲线和弧线构成的。老子曾说“大象无形”,想要表现和反映字体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是很困难的,很难能找到一个词语去恰当如实的去表达,而这却难不倒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而又巧妙的技巧——化繁为简。老子在道德经也提到“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指的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要把复杂的表面现象剥离,看到实物的本质。在书法中也是运用了化繁为简的道理,抛弃原来复杂的笔画,将其转成简单的线条,以此来表达其深厚的内涵。比如在《峄山碑》字体中的威(如图7)、始(如图8)三字,在书写的过程中都运用了简单的曲线线条而形成了现在的字体。英国著名的美学家、画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提出“一切由所谓波浪线、蛇形线组成的物体都能给人的眼睛以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从而产生心理乐趣。”认为S型的曲线是蕴含着美的,那具有简单的曲线的字体,也可以给人带来柔和的感受,同时表现出一种有弹性的质感美。所以说“简不失其华,约不显其涩。”简约而又不失美的享受。简单质朴的书法线条也是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a493e36acda447576399c9b3e7b22798

 二、《峄山碑》书法线条美的延伸

  (一)美在章法

在书法中章法是对书法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在书法中所谓“章法”就是指其整幅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也可以说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组合。章法的构成可以简单概括是点与线所构成的字体在纸张上如何安排。秦篆的章法讲究工整规矩,纵横有度同时布白匀称,气质统一。秦篆《峄山碑》在章法上就有布局工整,布白匀称的特点。

 1.布局工整

在书法中用简单的线条将纸张的空间进行合理划分,整体来看秦篆《峄山碑》在一块四方的石碑上字体分布工整,行列有序,四平八稳,像排列整齐的队伍一样。这种严谨有序的排列,与秦朝所具有的精神气息是一致的,也恰恰与秦始皇想要一统天下的政治思想相互映衬,更能显示出凛然严谨、劲健有力的艺术气息。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可以简单概括为他认为美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个部分排列要适当;二是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规模,因而美必须具有的可观性和整体感。《峄山碑》的字体大小一定,按照秩序排列,如图9所示,具有“整一性”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峄山碑》工整的结构能给予欣赏之人,干净整洁的美感体验,说到底杂乱无章与整洁有序相比,整洁有序确实略胜一筹,给人以舒缓心情之感、规范秩序之美。

图9:《峄山碑》

548ebd7618aaea233ef44cffdea6c584  2.布白均匀

线条不仅带来严谨有序的排列,还将空间进行分割,形成黑与白的分布。不仅在书画中讲究留白,同样在书法中也讲究留白,所谓“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书法家用线条对空间进行分割,组成一个黑与白的世界,简约却又具有博大精深的审美艺术境界。在书法《峄山碑》中空间布白面积相似,线条横与横、竖与竖以及弧线类似的平行线之间的空间基本相等,形成均匀分布的关系,更显规矩整齐。如:曰(如图10)、流(如图11)、能(如图12)。除了平行线之间空间相等,也需照应上下左右的空间排布,就如北京城内的街道一般方正,无论东南西北都四通八达。如:臣(如图13)、一(如图14)。同样虽然很多地方没有用黑色线条进行勾画,其留白的布局也暗示空间结构,暗藏轮廓,计白当黑。如:乃(如图15)、直(如图16)。《峄山碑》以曲线和圆笔为主,笔画简单,留白部分除矩形外还有椭圆形,留白空间形式多样,让“白”的空间感提升。如:乐(图17)、显(图18)。如此留白让字体极具空间感,如同错落有致的建筑物一般,布置得体,有着几分庄严严肃之美。

bead08c489656b8f9c28d88955bb4242

fb0313961907c9e1034b781e830b37b7

e12cab3adcbdccc1f2863d4d36710cc8

75f980dbe384987e74acdb6e5f3577bc  (二)美在结体:

在书法中结体是指字体的间架结构,结构的合理安排决定了一个字的美丑,如同人类的骨架一般,是书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峄山碑》之前的文字结体呈现出不拘束,婀娜多姿的审美,但在它之后的字体结体则不同,改变了以往长短不一,疏密不等随意的造型,开始向整齐划一演变,是进一步的规范。

1.矩形结构

谈到结体首先在《峄山碑》中的字体形态都是趋于矩形的,但又不完全是规矩的矩形,由于线条具有圆起圆收的特点,导致字体形状趋于长圆形,像是矩形的字体边缘被切掉了边角形成的形状。如:因(如图19)、国(如图20)、白(如图21)。方中寓圆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凸显字体整齐划一的美感。字方但线条并不一定是方的,在书写的过程中要以圆笔进行创作,以此让笔画具有重流性以及连续性,是线条的连带形式。用笔由圆转方,方圆兼济,以此产生笔画之间的轻重缓急,形成书法的气韵节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是笔法和字形的结合。《峄山碑》用笔圆滑,但一味追求圆,则缺少颗粒感,线条的流动则会更差,因此在字体上也在追求圆滑的而基础上出现尖型的字例如:除(如图22)、黔(如图23)。二字保留着尖型的形态。过于方正规矩的字体略显呆板无趣,而加入弧形或尖型甚至是斜着的笔画,更显流畅自然。矩形与圆滑的线条进行组合,也更能显示出平稳与活跃并存之感,让线条不再单调,更凸显书法线条,灵动精巧之美。

d6532f91414ede228dc6362f3e9cd362

19e27df332d37346529a27625fcf1882  2.对称

所谓对称是指形状、大小、长短和排列上都一样或者是差不多,在日常生活中,对称的事物随处可见,例如北京的故宫,严格按照“中轴线”建造,给人以秩序感和尊崇感。不仅在建筑上常以对称来展示美,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沿袭了这一特性。《峄山碑》从字体结构到空间留白,都有着对称之美。王兴国在《书法技法讲坛》中也提到在学习篆书时,首先要体现对称书写。这既是篆书书写笔顺的重要法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书体的独特之处。《峄山碑》作为篆书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将对称书写这一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暴(如图24)、无(如图25)、莫(如图26)等字都具有对称的特征。在朱艳萍的《李斯峄山碑及其笔法》中也谈到这是线篆中显著的特色,便带有工艺化的造型,而延伸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用笔,即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左右的对称性。在字体中存在着无形的中轴线,将字体左右隔开,但左右又有着相似的结构。这种对称性可以给人带来和谐之感,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是安稳牢固,和谐平等的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曾说“美的线性和其他一切美的形式,都必须有对称形式”因此在《峄山碑》中字体的线条也正是向我们展现了对称的线条所带来的端庄大气、稳如泰山一般的美。不仅在结体上有着对称之美,其在留白上同样也是对称的,例如臣。空白的部分也是左右对称的,因此对称之美在其中也是不言而喻了。

cfc5d7a12d4594e0d163ea7823718873

3.上紧下松

《峄山碑》的字体不仅具有对称之美,还在工整修长的前提下,还有着上紧下松的结体。所谓上紧下松就是指在字的结构上,上半部分笔画排列紧密,下半部分排列松弛稀疏,形成反差。上紧下松其实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和审美习惯,夏天来临时是否注意到身边的女孩子的穿着打扮,是不是美的呢?天气炎热,女生则会选择裙子,除了裙子的颜色漂亮之外,裙子的形状也是上紧下松的,给人们带来一种美感。在碑帖中也注意上紧下松的结构,能够给字体带来灵活感,如同蝌蚪的身形,上面圆滚,下面一条长长的尾巴,使字体有着如鱼儿一般灵动活泼的运动感,让写在纸上的字体具有婉转流畅的动态美。在《峄山碑》中李斯有意将字体的上半部分写的紧凑,下半部分的空间有意拉大,形成上紧下松的形式,例如皇字(如图27)、王字(如图28)、既字(如图29)。如此上紧下松的结构运用和向下的舒展,让之前的紧张严肃的氛围得以舒缓,体现放松灵动之感。在自然界中植物的某些结构也是上紧下松式分布的,好比一棵树,上面是枝繁叶茂树枝拥挤着生长,下面是一根主干支撑着,这也是上密下疏松的体现,也正是自然界中自然的现象,是合理的美的,因而受到影响,在书写字体时就将这种美的享受渗透到了字体线条当中去,让字体线条也能将这种动态的充满着生机的美展现出来,体会到有生命感的动态美。

6cd838f64f860414563708f67b41cd12

  三、《峄山碑》与隶草行楷书法作品线条比较

对于《峄山碑》的线条的美进行了浅略的分析,既然这样的线条能给人带来美的审美体验,对于这样的线条定会在秦篆之后的字体上得以传承,因此对于隶书碑刻、草书碑刻、行书碑刻和楷书碑刻中与《峄山碑》相同的字来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线条的共性,借此来对书法线条的美进行探究。

 (一)隶书碑刻——王敝等人镌立的《曹全碑》

在“车同轨,书同文”的影响下,篆书得到的迅速地推广以及使用,但同样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由于古代文字的运用还是以记录为主要的目的,因此就讲究实用性以及方便性,但是篆书的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求节奏平缓稳定,在运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书写速度较慢的情况,不便于记录文字。由于这个原因,想要在书写的过程中加快速度,就要对篆书进行改良,出现消减笔画的现象,以此就慢慢形成了隶书。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的演变,因此虽然出现了变化,但篆书线条的部分特点依旧是存在的。借用王敝等人镌立的《曹全碑》与《峄山碑》的字体进行比较探析。在《峄山碑》和《曹全碑》中都有王、定、世这几个字,下面将对这几个字进行分析,寻找相同之处。在书写《曹全碑》时虽然将笔画进行了删减,但在书写的过程也有着运笔平稳、布白均匀、上紧下松的,起笔藏锋,收笔回锋的特点。在行笔上两者都运用了圆笔,线体依旧具有圆滑的特点,只不过在进行书写时《曹全碑》的字体笔画较少。见表1:王字在书写的过程中将上紧下松的结构改为了均匀分布,但在线条上依旧能体现出圆起圆收的结体。定字改变了字体的结构,但是在行笔时依旧保留了运笔平稳的特点。世字在笔画上的改变更加明显,但是在书写时依旧保留起笔藏锋,收笔回锋的特点。3b7f927c09fbc85331826943ca95b19d

 (二)草书碑刻——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是书法艺术的变革家,有着“书圣”的称号,他的作品就更具代表性了,在这我们将王羲之的《十七帖》与《峄山碑》进行比较分析。草书的书写是在隶书书写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笔画和结构更加简略,并且在书写时笔画是连接的。因此是在已有的字体的结构上加以简化而形成的,那势必会保留以前的特点。在《十七帖》的书写时也依旧要注意圆笔,以及中锋用笔的用笔方式,这样写出的线条依旧具有圆浑的特点。《十七帖》与《峄山碑》中都有下、以、此这几个字。见表2:下字由三条线,演变成了三个点。以字二者在形态上差距较大,但仍然保留了曲线的笔法。此字在书写过程中二字都运用了中锋用笔的用笔方式。

5780e364c6bd7dc26c1dc8b6b11e8559

  (三)行书碑刻——李世民《温泉铭》

李世民所创作的《温泉铭》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碑刻,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处于上层,其内容也文辞优美。因此拿它与《峄山碑》进行比较分析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在书写《峄山碑》时要注意有节奏,平稳的书写,那么想要写好行书的前提,同样是要有写篆书的基础,这样对于行书的书写就简单多了。在掌握篆书的书写笔法后,把原本的平移书写转换成提和按的写法,处于篆书拘谨规整的写法和草书放纵的写法之间,既有拘谨的线条也有着放纵的姿态。在《温泉铭》和《峄山碑》中都有不、山、流等字。见表3:《温泉铭》在书写上更多的是中侧锋互用,方圆结合。因此在书写不字、山字和流字时仍然保留了中锋用和圆笔的写法。

9ee00d0bf1297701fc83d1169a1187ff

7a9b053f203de71b80093897835b1192  (四)楷书碑刻——颜真卿《勤礼碑》

楷书又被称为正楷,一般来说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所形成的一种书体,是当代人们学习书法首选书体之一。本次所选的《勤礼碑》是颜真卿在晚年时期楷书的代表作品,风格已经趋于成熟,有端庄大气的风格,具有楷书的典型特点,同样《勤礼碑》中的字形也保留了篆书的字形。例如:光、年、经等字。在《勤礼碑》和《峄山碑》中都有国、王、思、长、经这几个字。见表4:国字在《勤礼碑》和《峄山碑》中两字的书写还是较为相似的,都是全包围结构。《峄山碑》中的国字笔画连接无缝隙,但《勤礼碑》的国字在笔画之间是保留着间隙的,虽然如此,但是二者还是有相似之处的,两个都是矩形结构的字体。王字,在书写时将篆书横线的写法进行了改变,横线不再平直,而是具有一定的斜度的,但是依旧运用了藏头护尾的写法。思字,《勤礼碑》的思字更接近现代的写法,而《峄山碑》的思字是保留了圆起圆收的书写手法,并且将点转化为线条。虽然最后的字体不同,但在行笔时都运用了中锋行笔,用笔圆劲有力。长字,在书写时《勤礼碑》的线条粗细不同,起笔和收笔时较宽,行笔时较细。而《峄山碑》中长字的线条在书写时始终如一,粗细统一,但是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经字,在经历时间的演变后,二个字的偏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右半部分的书写上还是有相似之处。在书写时保留了“s”形曲线线条的写法。

fae06ae12246ce8c645b53bfa046cbf5

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的变化,最初在“车同轨,书同文”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字体秦篆成为一种官方字体,为人们所使用的。《峄山碑》在章法上具有布局工整、布白均匀的特点;在结体上有着矩形结构,对称和上紧下松的特色;在线条上更是将温润、细微、节奏、简单体现得淋漓尽致。《峄山碑》也从不同的方面展示着它的迷人的魅力。在文字内容上来讲,是对秦朝的功绩进行了传颂,让后人体会到了秦朝一统天下的雄浑壮志。在艺术方面,《峄山碑》展示了独特的结体和运笔以及其鲜明的特征。它的书法线条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对后世的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的《峄山碑》中所运用的圆起圆收,中锋行笔的技巧也在后世的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中有所体现。李斯的《峄山碑》的创作也给后人对于篆书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今日能够统一文字,让书法和汉字发展得如此顺利也不得不感谢秦朝李斯在秦始皇想要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提出“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让汉字的统一有了开端。虽然在今天篆书的实用性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作为书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上通“古文字”下系“今文字”,是中国汉字发展与书法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蔓.《峄山碑》的艺术性及其社会背景[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22-23.

[2]张爱民,何效义.唯美的典范:《峄山刻石》艺术简述[J].中国书法,2015(10):48-57.

[3]杨姣.浅论《峄山碑》的美感[J].艺术品鉴,2018(8):101-102.

[4]倪文东,郭方宏.峄山碑与篆书技法[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1):22-23

[5]翟秋文,万瑞杰.略论《峄山碑》结体及其章法特征的书法价值[J].明日风尚,2016(19).

探析书法中线条美感体现——以秦篆《峄山碑》为例

探析书法中线条美感体现——以秦篆《峄山碑》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2月2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8393.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2月26日
Next 2024年2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