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将“听”与“看”,“唱”与“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根据音乐艺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联想。通过对学生们进行开展生生互动,实践与创造,使学生对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有较深刻、具体形象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用肢体律动与音乐相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通过全方位地通过声音、画面、音乐氛围感受音乐作品地丰富内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中感受和表现音乐。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音乐美感,倡导学生在音乐作品地完整聆听后,对音乐审美体验获得愉悦的感受。同时,通过对学生们的节日设问和知识介绍,使学生对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有较深刻、具体形象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用音乐、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
教材分析:
《节日舞》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童心”中的一首作品,也是写于1953年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第五组作品,时为数不多的实现了艺术内容,民族风格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中国钢琴独奏曲的佳品,是丁善德堪称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节日舞》笔法简明且干练生动地描绘出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较为典型的生活情景和片段。表现出儿童们聪明伶俐、健康活泼的形象。本首作品为欢快热烈《儿童组曲》中的终曲,其节奏饱满,热烈的旋律,呈现出节日欢快而愉悦地场面。
这首欢快的终曲《节日舞》为单三部曲式,两小节的引子是一个左右手交替的和声音程模仿节日是喜庆的,敲锣打鼓的场面;呈示乐段也是本节课的主题乐段,贯穿着XXXXXXXXX的节奏型,加上短促跳跃的旋律进行,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气氛。经过一个简短的过滤以后主题在高八度音区重复。中段是以钢琴托卡塔写法表现了孩子们快乐舞蹈的心情。与呈示乐段不同,其在进行色彩性的转调的同时也将情绪层层推进,为再现部的出现做铺垫。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着极大地兴趣和好奇,正是学习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养的好时机,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的感知力已形成,《节日舞》中主题旋律的节奏相对整齐统一,结合教学法通过肢体律动设计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节奏训练,活跃课堂,因此学生能够有效的体验音乐美感,并且可以用自然地表情进行歌唱以及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即兴创造能力和想象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和鼓励,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积极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作品节奏性强,结合教学法通过肢体动作设计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节奏训练,活跃课堂。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欣赏《节日舞》,学生能较快地扑捉到乐曲的主题,能较清晰地听辨出乐曲地结构,能用肢体律动,体态来表现音乐。通过聆听能哼唱《节日舞》主题旋律,在愉悦欢快的作品中,学生能够感受旋律带来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行小组展示,并用肢体律动表达主题旋律,引导学生了解音乐是节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利用各种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如用肢体律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旋律,用模唱等方式来感受歌曲旋律等,通过这些方式的感受,学生不仅对作品的情绪有了深刻的体验,也对作品的旋律进行初步熟悉,为学唱作品主旋律做好了铺垫。
2. 把节奏律动、主旋律的节奏训练以及加入音高的节奏训练都与作品音乐相结合,作品的主旋律部分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复杂的钢琴作品的旋律形成深刻的印象。熟悉主题旋律,感受旋律线条性、初步尝试后半拍的节奏动态感、乐曲终止感。
教学难点:
1.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拍与后半拍的区分是学习主旋律的难点之一,以“比较”教学法为突破点,循序渐进。
2.感知旋律线条与肢体律动相结合地音乐创造。
教法学法:
讲授法、示范法、比较法、体验法、模仿法、奥尔夫体态律动法;从合适的角度切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PPT( 《节日舞》音频、视频)
2.学具:钢琴 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新年好》的片段旋律进行师生问好!
2.师:请同学们说说,刚才老师唱的旋律是哪个节日的祝福歌?除了春节之外,同学们印象中还有哪些节日呢?为什么要庆祝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要唱歌跳舞?同学们过节日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知识范围入手,用问答节日祝福歌为《节日舞》的学习做铺垫。
3.投影展示有关节日人们庆祝的舞蹈的图片或视频。
二、初步感知
(巧设情景)师:“老师正巧认识一位丁爷爷,他就是丁善德老师,是一位非常富有童心的作曲家,所以他谱写的钢琴曲记录下了节日舞的“盛大”场面。我们快来听听这首钢琴曲里,丁爷爷所想的,你们也想到了吗? ”
设计意图:加入情景故事,简单地介绍了《节日舞》作者,拉近学生与作曲家之间的距离,为更好感受作品做铺垫。
1.初次聆听。
播放钢琴曲《节日舞》,示意同学们边听边随意的跟着音乐基本节奏自由的律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师:老师注意到这位同学在听丁爷爷创作的钢琴曲时,跳的特别好。老师想请问这位同学,你在刚刚聆听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呢?感觉怎么样?
生:想到了过节日的场景,特别的调皮和欢快,无忧无虑的感觉。
2.听后选。
PPt展示三种钢琴曲中出现的不同节奏:
①4/4 XXXXXXXX
②4/4 XXXXXXXXXXXX
③4/4 0 XXXXXXXX|X
师:老师视唱节奏,同学们觉得哪一条节奏在刚刚听完的钢琴曲中最为熟悉,我们来进行投票。
设计意图:投票方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加积极并且集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3.再次聆听。
带着“哪一种节奏型在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问题,边听边随意的跟着音乐基本节奏自由的律动。师:刚刚我们一致投票认为是第三条旋律出现的最多,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熟悉的“小伙伴”。引导学生反复多次练习第三条主题节奏,并结合学生自由创造的身体律动进行体验。
设计意图:对比三种不同的节奏型,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空拍加后半拍的节奏,运用奥尔夫肢体律动,体验不同节奏型带来的不同节奏效果。学生进行简单的肢体律动的创造,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探究学习
1.熟悉主题节奏型。
师:刚刚同学们都非常的棒,但是老师觉得少了一点这位“小伙伴”身上缺了一点色彩,这一次老师在节奏上分别添加了音符,这样 “小伙伴”就鲜活起来了,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生:边跟随节奏身体律动,边轻声哼唱旋律。
2.注意后半拍节奏。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在随着音乐进行哼唱,但是老师刚刚发现呀,每次唱到这里的时候,
,老师就会听到有些着急地声音比音频要早出现,我们称这样的行为为抢拍,抢拍是不对地哦,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所以我们大家来帮帮忙,“拒绝抢拍,从我做起。”还记得刚刚老师在节奏律动的环节,最开始有个动作,是什么动作呀?(生:“嘘”的动作)对啦,这就是代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声音哦,来跟这老师一起模仿。
(带着“嘘”为空拍地节奏性哼唱旋律节奏,反复练习)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互动。
生:六个人为一小组,三位同学在节奏型内自由发挥体态律动打节奏,另外三位同学用拟声词来哼唱旋律,(如:“du”、“ba”等)
限时展示,当一组学生展示时,其他组同学拍手烘托气氛。
我会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在学生小组整体展示完毕后,由小组给予互相评价,最后我会进行整体的评价和总结。
2.聆听实践。
师:相信经过刚刚的小组展示,大家已经对后半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这首钢琴曲的主旋律部分也已经熟悉。那么老师来看看,当这位熟悉的“小伙伴”隐藏在整首钢琴曲里的时候,同学们是否能快速的找出他们呢?注意是他们哦,因为这位“小伙伴”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分身术,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位“小伙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整首钢琴曲中的主题旋律。
生:聆听整首钢琴曲,在找出主题旋律的同时结合节奏律动配合。
五、总结/拓展
师:今天我们不仅结识了这首钢琴曲《节日舞》中重要的“小伙伴”,并且也感受到丁爷爷在写这首作品时是如何将孩子内心的想法用钢琴曲表达出来的。原来,音乐不仅可以表达我们的情绪,从音乐中,我们亦可以感受到快乐
现在就让我们用这首《节日舞》来表达我们此时开心的心情吧。
六、板书设计
文献参考
[1]童道锦,孙明珠编选. 钢琴艺术研究 中 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吴斌.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简谱通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7月版.
[3]教育部编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