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试劳动教育与习作融合的策略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健康生活与劳动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能够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进行劳动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生的劳动教育与自己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劳动习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将劳动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内容与语文习作教学的特色相联系,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深入剖析,探索二者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劳动教育;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而将劳动教育和习作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学生无话可写,不知道该如何下笔的认识上的困惑,还能给作文的进行提供源头活水,这无疑会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认知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在运用语言文字对劳动中的各种体验、感受、想法和认识进行加工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这不但可以让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得到充实,学生的认知潜力挖掘,学生的认知视域也得到了拓展,也更有利于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为此,我们必须把作文教学和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达到对传统作文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的目的。

一、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的关系

劳动能激发写作的智慧。小学作文存在两大困难,一是缺乏素材,二是写得不好。所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米下锅”,是指学生缺乏足够的材料,因而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陶行知曾经说过:“人有两宝,一是手,一是脑。手是会干活的,脑子是会思考的。”“劳动”能启迪“教育”,即为“劳动教育”。

劳动能对作文产生直接地反哺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积极地与学生父母进行交流,将劳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学生们积极地参加到家里的劳动中来,这样,学生的日记、文章中就会有一种浓浓的劳动气氛。每一滴汗珠中都蕴藏着太阳般的智慧,一阵阵微风中蕴藏着甘甜的汗珠,每一份劳动技能的提高都化为了骄傲的作文。

精心地劳动提高了习作作品的优美。正如前面所说,小学生的作文有两大困难,一是材料不足,二是写得不好。作文写得不好,或写得很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体验。特别是经验,比起隔靴搔痒的“看”,实际的、文学的观察更有价值。在劳动的时候,学生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的感官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整个身体的骨骼、肌肉、眼耳鼻舌身意,都处在一种全开的状态,所有的器官的配合,都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经验。工作结束后,身上的感受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文笔就像是喷泉一样喷涌而出,充满了真情实感,让读者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这自然是一篇好作品。

劳动对学生学习习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写作要持之以恒。在劳动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放松、劳累、坚持、突破、自在地曲折发展历程,这样的经历,才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目前,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劳动锻炼,学生难以理解劳动的“苦中作乐”,对“痛”的感觉天生就比较敏感,因而也就比较容易自暴自弃。坚持,很难;放弃,很简单。从这一角度来看,劳动对“补差补懒”具有某种作用。

二、劳动教育与习作融合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一)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融合,助力学生习作体验中发展劳动意识

只有在最根本的劳动意识的驱使下,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小学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兴趣,学生在劳动中的参与自然会更多,在习作中积累的资源和素材也会更多。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的指导下,对与作文教学相关的课题进行创意处理,把作文的创意处理转移到劳动教育中去。通过交流、研讨、互动、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以此来设计练习题,让学生们表达出对劳动的理解和感激之情,并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和分享,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自己的作文教学在进行中,由于劳动意识的促进,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并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知识积累。此外,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外阅读与“劳动”相关的课外书籍,以便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认识经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习作教学。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搭石》时,可以根据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话给我们讲了些什么?”你觉得怎么样?通过交流,分享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然后,教师又给了学生一个启发:“基于你对文本的理解,用“劳动”作为主题,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说出来,把教学的重点也顺势转移到了劳动教育上,给学生们做习作指导,从而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辅助活动与劳动教育渗透,助力学生习作探究中加深劳动认知

学生从劳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经验,自然而然地对学生的习作表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使学生能够创作出内容丰富、感情丰富、外延广泛的作文。为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计划,强化以劳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参加到劳动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同时,学生还会把自己的劳动经验反馈到自己的作文中,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改变学生的劳动认知。并且,在各种实践活动的驱动下,学生们在劳动中的参与自然也会更多,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也会变得更多,这也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用各种方法把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和感觉表达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打好写作的基础。比如,在教学完人教版五年级《祖父的园子》一文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来指导:同学们,学过《祖父的园子》以后,大家愿意到花园里去吗?充分调动学生们积极进取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到校园周围的公园里,让学生一边欣赏着公园里的美丽风景,一边让学生知道园丁们的工作,看着学生的“劳动”,看着学生的小蜜蜂、小蝴蝶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劳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家园协作与劳动教育联动,助力学生习作创作中培养劳动素养

通过参与家务劳动,既可以得到实际的训练,又可以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习作素养的提高。所以,老师应该通过家校联动的方式,来组织劳动活动,让学生们在父母的帮助、监督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把自己在劳动中的实践,还有自己的经验和感悟等,与不同的习作主题相融合,实施这种习作策略,既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视野,又拓展了习作教学的途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作文潜力提供了更大的帮助。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们根据特定的习作主题,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相应的劳动任务,把劳动的过程反馈到语文习作中,让习作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活力。比如,可以举办“亲子共栽树”、“亲子厨房 DIY”“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劳动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含义,获得更多的习作资源,并从不同的视角对它们进行加工、表达、分享,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魅力。

结语

总之,把劳动教育和习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积累素材,丰富体验,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反馈到特定题材的习作创作中去,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地改变,这是新时期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能够高质量地实施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劳动教育的推动下,在习作实践的引导下,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也将完全改变,自然而然地对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小学习作指导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把劳动教育的引导作为自己的方向,按照习作的需要,强化和优化劳动项目,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经验中进行劳动,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劳动的驱动下获得丰富的经验,在习作的引导下改变认知,在二者的交融中塑造完善的个性和完整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孟媛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69-70.

[2]张译方.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分析与建议[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97-99.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毕业论文下载,本科研究生论文范文下载网-晓磊文化工作室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2808.html

Like (0)
HWJ的头像HWJ游客
Previous 2024年4月7日
Next 2024年4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