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研究

  摘要:

林清玄散文中融入了大量的禅学智慧,他用一颗菩提心去关注人世,展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和入世情怀,形成了独特的散文美学意境。“林清玄用最易懂的写作手法,去阐述佛教在生活各个方面的道义。丰富的文学储备,以及源于生活和佛教经典的生活智慧,使他的作品有动人心智的特点。”

“菩提系列”作品可以说比较完整地诠释了林清玄研究禅理的成果。其作为林清玄将禅学智慧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代表作品,表达了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人生思考及其超然物外,宁静淡然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形成原因;写作特色

  一、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的体现

  (一)佛家禅意贯通始终

“林清玄的作品,给人清爽的感觉,但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易懂的作品背后是佛教经典的深深寓意。”林清玄的作品,大多是从一些人们身边的事物开始描写,通过不断深入的文字讲述,最终落脚于更深层次的道理。他的散文是可以亲近的,亲近之后也能从中获得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哲理,也有可能是佛教经典中的普世道理,给人会心一击。他对人性和尘世的感悟是以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特色的地方。他虽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人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体悟生命。

《黄昏菩提》[林清玄:黄昏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89页.]中写到:

从菩提树,到乡村生活,再到城市中的人们,抽丝剥茧呈现出深层的道理,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本真。

《佛鼓》中写:[林清玄:紫色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3页.]

鼓声在人间,但鼓声又不只在人间,鼓声无边,生命的境界,也是无边。

《清欢》一文中开头写到“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用“清爽的欢乐”来解释了“清欢”,直言清欢是源于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喜欢,平常的生活或许不够热烈,但这正是清欢的根源。对于平凡日子的热爱,是难能可贵的精神,是将生活过的更美好的秘密。林清玄的散文,有美好的文字外表,也有深刻的哲理内涵,读他的作品,是眼睛和心理的双重享受。

  (二)以慈悲心爱尘世

“佛教以慈悲为怀”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林清玄的作品中十分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间众生的关怀,慈爱众生,怜悯众生。佛教的义理,在于慈悲,林清玄的散文,也蕴含着慈悲。

林清玄本人对佛教义理的理解是:[林清玄:身心安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第79页.]

林清玄十分虔诚地信仰着佛教,佛教也十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生活的看法。作为佛教义理的慈悲,则影响到了他散文中的内涵。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且明显的感受到他对人们的关怀与慈悲:他的文章所描写的大部分都是社会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其中也不乏底层人民艰苦生活的情景。林清玄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但这些细节不是无谓的描写,是一种十分真挚的,源自于现实生活的描写,通过描写浓缩出人们都能理解的道理,使文章所表达出的意义更为深刻。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林清玄一定是满怀慈悲的,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描写,让更多人看到底层人们贫苦生活的景象,影响看书的人,激发更多的人的慈悲之心。如他所描写了卖柠檬的夫妇,以及文章里的卖西瓜的农民等,都是平凡人,生活不见得优待了他们,但他们都在坚持着努力生活,学会与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和平共处,乐观地朝着自己的幸福向前走。

有一颗关怀和仁爱的心,在面对生活时就会宽容,能用更广阔的眼睛理解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增一阿含经》中,写出了生命中的八种苦,[宗文点校:原始佛教基本典籍增壹阿含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第310页.]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人生即苦,一切皆苦。林清玄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也深受这种想法的影响,在写作中也自然会有这样的思想表露。不过他并没有选择直接地像教条一样的说世界是苦的,而选择了通过他的生活他的感受来告诉读者,在面对一切皆苦的时候,应该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过好当下的生活,从中获取快乐。林清玄的父亲曾对他说,松软的泥土能够更好的使植物成长。放在人身上,也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内心松软,就能够对世界的苦淡然视之,就能从苦的生活中发掘快乐,发现生活好的一面。林清玄就是这样用松软的心看这个世界,因此他虽然看到了生活的苦,看到了一切皆苦,却仍能用清淡的文字写下深刻的感想。

林清玄的散文,尽管篇幅比较多,但每篇让人看了都能感受到他的慈悲为怀,他对社会中人们的关注,对世间万千事物的平等关怀。

  (三)以平常心待世界

清玄是一个作者,他身上明显的标签就是关注平凡人,这也使得他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体现了佛教中的“平常心”。[强露.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0)]平常,是说人对外物的变化以平淡的心去面对,去思考,人的内心也是平等的。

《黄昏菩提》中,林清玄描写了他所看到的景象:黄昏的时候,天色很美,只看天空和植物给人以静谧的感觉。但是在城市中的建国南路,嘈杂的人声、拥挤的公交、气喘的人们,使空气中漂浮着满满的浮躁气息。路上忙忙碌碌的人自然是看不到美好的黄昏景色,尽管他们拥有欣赏美和决定美的能力。林清玄认为,看不到美,可能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而是因为没有一个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才能看到世界中那些美好、平静的美丽。

可以看出,林清玄的平常心,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他能看到并且关注到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但他用平常的心去感受,不为某件事烦恼。在他看来,出世不是将个人与社会完全割裂开,更不是对社会苦难的逃避,出世是让人进行深层思考,形成柔软的心,在入世时能够更好与世界、与生活相处。佛教中的基本思想有一点是反对自杀,林清玄也提倡热爱生命,或许生活中会遇到挫折,但要用乐观的平常心去面对。

  (四)以自省心观世界

“林清玄受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如佛教中的对内自省,在林清玄身上就有很明显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林清玄作品中,不经意间就会表现出他对内自省的意识,他不脱离物质和社会,但他更注重在精神层次上的满足,如与佛沟通。他放弃一定的物质享受,不只顾及的利益,凡事先严于律己,然后再教化众人。他勇于直面现实的污浊,大胆批判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林清玄,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个人品格的修行,摒除一切俗世纷扰,进行纯粹的心灵体验与反思。“生活在希望中,就是从自己身上获得在黑暗中对某种东西的信念,这种东西可能只是一种灵感,一种心灵的欢愉,或一次狂喜。”[强露.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0)]人活一世会遭守很多不幸、磨难、失败、打击,要善于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加强自身的修行。当我们登上更高的台阶,回首过往就能体会一切是非成败不过尔尔。林清玄的自审之心使他面对任何事情都能生出一份感动。

林清玄在《洪炉一点雪》中讲诉了一个蛤蟆与茄子的故事,劝诫世人,无论遭遇何种外在变迁,对内自省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点,如若不能对生活中困难有所理解,那么就会阻碍自身的成长。“佛经上说:‘三界无安,譬如火宅。’对蝉者而言,火宅不在三界,而在自心,心的纷乱、纠缠、煎熬、燃烧,才是一切不安的根本,而三界的安顿也是心的暂时休息罢了。”如果内心不能够平静,身体更无法平静,生活中遇到的困苦,在当时负担着,在一切平静时,不再为其所困,就是觉悟。人生中的苦难是不能被人们控制的,人在活着的时候,要寻求方法使自己与生活和谐共处。林清玄面对人生的困难,社会中的人性问题时,时常自省,他认为自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看世界的层面。在他的作品中,有他对生活的种种体味,还能看出他对生命、人生的热爱,也蕴含着一定的佛教道义。

  二、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形成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早年前香港有一篇杂志《突破》中就提到了关于林清玄的家庭背景,文章中指出:“林清玄从小受到了父亲的良好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个极具智慧、与思想的人,父亲在他们那个年代遭受过战争,深知战争的残酷,于是父亲常给林清玄讲述战争的故事,就是为了让他铭记历史,培养他的家国情怀以及忧患意识。父亲还会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总结经验传授于他,让他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林清玄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可以从他的思想、看待事物的观念上看到父亲的影子。”[齐孝淼.林清玄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

除了受到父亲的教育,林清玄在家庭中也感受到了温暖与友爱,学到了诚实与艰苦奋斗的品质。其实他小时候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从小就尝到了底层人民的苦滋味,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林清玄后来才想把贫苦人民的生活放到创作中去,他说:“我想替贫苦人民说出他们的心声,我希望大家通过我的文章了解那些来自于社会最底层、生活艰辛的人们的生活,给他们送去关心与温暖。在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我很自在。”[齐孝淼.林清玄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

  (二)文化传统因素

X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X地区的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大陆本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从宗教方面看,我国X地区注重神教,本土居民对宗教信仰格外重视,从古至今就有“无处不神、无处不拜”的传统,民间供奉的神祇很多,庙宇也有很多,还有人说X地区是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迄今,X是一个宗教文化极其发达的地区,有多达2000多万的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中宗教徒最多的三大宗教为佛教、基督教与道教。

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林清玄自打参与记者工作后,就时常留意丰富的宗教活动。林清玄用笔记录下了丰富多样、来自不同信仰的宗教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而且他指出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并非处于水火不容的关系,它们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二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林清玄就是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禅思智慧风格的作品,也因此受到了X同胞们的喜爱与认可。

  (三)社会环境因素

自20世纪60年代始,我国X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文化日渐繁荣,然而农村经济发展却停驻不前,社会矛盾严重,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等已与现代社会不相符,人们在空虚、孤独、焦虑、混乱的生活中,不断期望着新的精神世界的到来。

林清玄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人们身处都市却无法感受都市之美,人们除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期待坦诚的交流、稳定的生活。人类本身的问题,还是需要从本身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在林清玄看来,幸福的生活源于自身,人们需要做的是培养一颗自在的内心。

  (四)个人性格因素

林清玄对自己的读书生涯是这样看待的:“高中的学习生涯对我的人生来说有着重大意义,因为我真正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正是在高中时期。而我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与我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我来自于底层的贫苦家庭,少年时期没少遭受贫苦的滋味,于是我打心眼里希望能有一个人站出来替那些咬着牙关生活的人们说出他们的心声,我希望人与人之间多点友爱。”[齐孝淼.林清玄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

林清玄幼时,见到贫苦人民艰难的生活,心里难受极了,他觉得那些生活艰辛的人需要有人为他们讲话、为他们发声,林清玄便立志写作为穷苦百姓说话,从此以后,林清玄发奋学习,博览群书,阅读各类书籍丰富了林清玄的精神世界,使之深受感动,也带给了林清玄极其深刻的影响,林清玄认为自己的少年时代过得特别美好,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形成了自身的基本人格。

  三、禅理影响下的散文写作特色

  (一)林清玄散文中的“禅意”题材选取

林清玄的散文,其创作内容通常为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事物,从对人性、社会的描写中展现宁静淡薄的意境,题材选择广泛,将俗世和禅学相结合、城和农村相融汇,表现出散文选题自由、灵活的特质。在林清玄的笔下,传统与现实常常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读者往往能从其作品中获得一些启发。

于20世纪80年代起,林清玄开始着手于禅诗散文的创作,他将东方诗的美与佛学智慧相结合起来,用一个个丰富生动的小故事,为人们揭示背后所蕴藏的哲理。林清玄在选材上更是别出心裁,他所选取的都是一些很质朴、甚至一些不起眼的事物,但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却能为世人展现出真善美的一面,让人们看到情感的交织。林清玄借用质朴的事物也能创作出意味深长的作品,足以证明他扎实的文化功底。

1、活用佛教题材

在林清玄创作的“菩提系列”散文中,不难发现其中出现不少与佛教相关的术语、故事,还为读者讲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佛教人物的事迹,这使得林清玄的散文流露出浓厚的禅韵气息。他以其独特的悲悯情怀给人以清新自然、寓于佛理的独特感受,让人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寻一份宁静,走进生命中的大美。佛是在于经,禅则在于修行。

我们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向人宣说梦境,《般若经》说这是“梦中梦”,因为人生就是一个大梦,因为人生就是一个大梦,睡眠中的梦固是虚假不实,人所走过的生命何处能寻找真切的足迹呢?《入楞伽经》中,佛说:

所有的诸法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像梦幻一样,本身就是泡影,凡夫执着于我,所有沉沦于生死大海中轮转不已,迷梦也就无法终止。[林清玄.红尘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50页.]《大乘十法经》说“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之;是以信等法,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发;就好比一粒已经烧焦的种子,是不可能生根发芽的。”[林清玄.紫色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68页.]

人无论是从空相还是石相上来讲,都能当作是莲花,《法华经》中讲:“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化。”[林清玄.紫色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23页.]林清玄在他的散文中引用了许多佛教典籍,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随处可见,随手翻开“菩提系列”任意一书就可看到。佛教经典的引用使文章更有深度,使文章弥漫着清雅的意境。佛教的许多经典,如《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入楞伽经》等本身就是许多文学大师的心头挚爱,引用这些典籍中的思想精髓也是在他们的文本中屡见不鲜的。

林清玄对佛学典籍的熟悉到了非常透彻的境界。佛学义理,佛家公案、人物、传说等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形成了独属于他一人散文写作风格。他在解释禅学典籍时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他擅长描绘生活中常见的一切,寓情于其中,使之变得生动形象,意蕴深刻。让文字变得温暖却直击人心。晦涩的禅理在他的散文中不显生僻难懂,反而使文章变得自然灵动,为普通读者了解禅理带来了方便。禅学典籍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有不同程度的引用,在他的文本之中不胜枚举,古代典籍的加持使得他的散文更加具备思想光辉。在林清玄之前文坛上很少有散文与禅宗相结合来写作的现象,在林清玄之后涌起了许多学习模仿林清玄写作风格的作家。

2、意象选取皆是禅

“菩提系列”作品中,选取的自然意象是最多且最具有代表性。“其实‘意象’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涉及,比如在中西文论中就能找到它的身影,除此之外,它也常应用于心理学、语言学当中。意象在文学中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245页.]大珠禅师语:“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胡婧.禅宗思想对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5.]在学习禅理的眼中,自然界万事万物皆可以入禅。把自然禅意化赋予了自然界不同往常的灵动,也让读者感受着别样的人生境界,禅化的自然闪现着禅学的智慧。林清玄的意象选取比较庞杂,所选取的意象是日常生活中最最平淡的东西,但他也极具慧眼,选取别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运用意象统计研究法能比较直观的研究作者在作品中所研究的对象,也能更加直观的表现林清玄的意象选取取向。但林清玄的意象选取的广泛和体裁相对单一造成了总结上的困难。X学者叶仁昌也提出:“林清玄散文文笔清新优美、清丽自然是源于他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胡婧.禅宗思想对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5]他眼里的事物都可进行文学创作,因此我们暂且可以把他的意象选取都归结到世间万物皆可入禅吧。

  (二)独特的“禅语”语言风格

1、禅语的清新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并不是像我们猜想的那样了无生趣,真正的禅师他们幽默风趣。禅诗将自己所见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事物都赋予了人的情感,它们不是普通的事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独特的魅力。万物众生都有一定的佛性。在禅师的眼里,大千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上下的事物都是鲜活的,这造就了禅门的教化变幻无常,如同春风抚摸万物、如同细雨滋润万物;而且严肃中又不乏活泼及风趣。

学禅要有一定的灵气与悟性,换句话说,学禅需要幽默感!古往今来的禅师,无一不是幽默大师,幽默感是禅不可或缺的特点,否则又怎么能体现出禅的犀利与风趣。林清玄的语言风格颇具幽默感,在他笔下的禅语,仿佛纯洁的莲花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沁人心脾的芳香。“不论是人,还是花,往往最极致的、最美的都很难让世人发现。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只需将一身的清香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无愧于自己就足够了。”[林清玄.拈花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18页.]

2、诗意的语言表达

诗歌般的语言精炼而韵味无穷,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同时也抚慰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林清玄诗意的劝诫像清泉潺潺流入我们的心田,滋润我们日渐干涸的心灵,洗涤我们被污浊蒙蔽的双眼。让我们不因俗世纷纷扰扰,而忘了欣赏身边最美的风景和最错过值得珍惜的人与事。林清玄喜欢在散文中拆字解字,一个字他可以通过拆解偏旁部首,进而解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他的散文常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精神内涵,很多散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诗歌的痕迹,让我们一边在看散文,一边又像在读诗歌。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散文中处处可见,随手翻开他的一篇散文,相信我们都能够有所体会和感悟。

情,是心青,它象征着人的心胸也能如同无边无际的青青草地一样,常怀宽容之心,用真情与人相待。

感,是心咸,正所谓相由心生,也就是说人们外在所表现出的,都来自于内心的真实写照。

禅,是单示,顾名思义就是简单的表达,简单纯粹的想法。[林清玄.拈花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72页.]

3、语言表达修辞化

林清玄散文的写作通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用典等的修辞手法,让晦涩难懂的佛理变得了生动形象,使读者看来清楚明白。

[林清玄.红尘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第3页.]

林清玄在《红尘菩提》自序中提到了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于佛经中称做“火中生莲”,用花与泥土、彩虹与乌云暴雨、电影与周围的黑暗做对比,同时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显出没有泥土的养育开不出美丽的花朵,不经历风雨见不到彩虹,没有黑暗就看不到电影,不曾经历过艰难的磨炼,就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痛苦,即是伟大的开始。林清玄在散文创作中运用修辞手法,使文本更容易让读者理解,也更能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

  结语

林清玄的散文舒缓流畅,朴实自然,文笔细腻醇厚,蕴意深刻且耐人寻味,其中散发着浪漫的色彩和智慧的光芒。他的散文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文学圈都广受好评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林清玄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他的散文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他的童年成长环境及后来的人生经历、审美体验和价值观是分不开的。他的语言清新朴实,散发着一种清丽优雅的气息,行文和构思自然天成,无迹可寻,巧妙的意象和情思相互融合,将读者引入一片浑然天成,如臻妙境的审美世界中。

在当下社会,人们终日为生活奔波,心境浮躁又急功近利,林清玄的散文正好为当下处于焦虑和躁动中的人们带来一丝“精神上的清凉”,它能帮助人们舒缓紧张的心绪,身心得到安定,在淡泊宁静中获取对人生和生命新的认识和觉悟,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简言之,林清玄散文宽广而丰盈的艺术视界里流淌着作者内心的人间大美与无边大爱。他的散文如同混沌嘈杂世界里的一泓清泉,清新怡人,洗涤并滋养了现代人浮躁冷漠的心灵;又如辽阔荒野里的一盏明灯,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林清玄.黄昏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2]林清玄.紫色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3]林清玄.身心安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4]林清玄.星月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5]林清玄.红尘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6]林清玄.拈花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7]宗文点校.原始佛教基本典籍增壹阿含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9]邱鄂君.善境和美境—轮佛教与X当代佛教散文[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2.

[10]胡婧.禅宗思想对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5

[11]覃碧卿.强露.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0).

[12]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J].中国文学研究,2005,(1).

[13]吴艳.论贾平凹、林清玄的佛理禅韵[J].语文学刊,2008,(1).

[14]齐孝淼.林清玄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

  致谢

寒来暑往,四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在此我想对我的家人,我的母校,我的老师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家人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母校给了我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能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四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让我充满感动。

研究本次毕业论文,我有幸得到了×××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到最终的定稿,张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都是值得我终生学习的。在此,我特别感谢在论文写作期间张老师的一切付出,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70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4月20日
Next 2022年4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