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的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

摘要: 我国目前经济背景下,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虚假陈述以及市场操纵等问题的频发,促使了公司融资行为表现出一系列非理性。大多数学者将这一现象的日益凸显归结为融资偏好与公司治理失控等。 本文在验证以前学者结论的基础上,综合公司治理和融资两方面

  摘要:我国目前经济背景下,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虚假陈述以及市场操纵等问题的频发,促使了公司融资行为表现出一系列非理性。大多数学者将这一现象的日益凸显归结为融资偏好与公司治理失控等。
  本文在验证以前学者结论的基础上,综合公司治理和融资两方面入手,对我国现有公司非理性融资现象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又创造性地从公司成长角度对其合理性做了阐释。
  关键词:公司治理;非理性融资;合理性;成长性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资金是公司进行运作必须的“血液”,资金的良好运作是公司成长并进一步创造价值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因为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中都伴随着对资金的需求,所以,融资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正确清晰地掌握公司融资现状及对其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不仅对优化公司治理有指导性作用,而且能使公司资金配置的合理化,完善公司资金链的运作,最终保证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态势的与众不同,致使我国整体融资特征有悖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所呈现的融资特征,具体表现在:对外源融资的偏好、优先进行股权融资以及过度融资,这些融资行为的大量出现使资本市场的功能失常,如果放任不管,最终会将资本市场沦为部分公司“圈钱”的场所。
  我国自2005年起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到2007年基本初步完成,但股权分置仍有很多残留问题。这一状况是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一个天生的缺陷,使得我国资本市场不能完全做到公平竞争,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我国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有利于公司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工具,更完善的结合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很大的益处,而且解决了同股不同价的问题,让证券市场的交易定价机制和供求关系更好地反映出来,促进了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此外,新会计准则在2006年开始实施,有了一些新的规定与划分,对公司的决策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目前这一崭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本文创造性的运用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来探索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和该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包括公司治理和市场经济等方面所分别产生的影响。进而寻求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解决方法这一最终目标。寻求对非理性融资行为的合理解释并对这种行为加以控制,最终达到规范公司的融资行为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及整体框架

基于公司治理的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
  图1:本文整体结构框架图

  (三)创新点

  本文相比于其他相关论文,更切合我国发展现实,从我国上市公司实际融资情况切入,把公司治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对融资行为的评价上。在常规的特征分析和成因分析过后,新呈现了一个合理性分析章节,把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存在的表面的“非理性”行为从财务分析角度进行剖析,解读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合理性”,并从相应分析最终提出建议。本文因地制宜地对非理性融资行为在我国的合理性进行了阐述。全面地对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非理性融资行为详尽分析,不只局限于对资本结构方面的探索,而是把融资行为与财务分析指标、公司治理指标结合起来分析,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实更加吻合,更有利于融资理论的深入研究。

  二、公司治理及其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一个动态变换的过程,公司中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各种变化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变换影响形成了公司内外部动态的治理机制,治理机制又以独一无二地形式对处于相对静态的治理结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拥有不同治理结构的公司,决策者对融资情况的判断和选择都会各有千秋。

  (一)公司治理相关概念

  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是通过正式及非正式、内外部相结合的制度或者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使得经营结构最优化、公司利益最大化,决策制定科学化,最终促成公司各方达到共赢局面的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广义概念。
  2.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和管理层以不同的层级分布相互制衡而成的组织结构,被称为治理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两者所反映的层级不同,治理结构只能算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公司治理比治理结构的内涵更为广泛。公司想要建造一个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经过内外部治理共同作用的变换过程。当然,当一个公司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完善自然有益无害。
  3.控制权配置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掌控控制权的配置。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共享问题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核心所在。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适当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根本任务,将实际配置状况与规划情况达成一致,是保证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必备要素。公司剩余索取权的界定主要在于公司对收益的确认范围,如何确认真实收益仍然是会计界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在两权之中,控制权更为核心。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外部环境会对公司治理的内外部结构都造成显著地影响,而内外部治理结构则会相互制衡从而作用于公司控制权的配置,最终对融资决策造成影响,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基于公司治理的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
  图2:公司治理结构图

  (二)企业融资相关概念

  融资是指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状况、项目投资情况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通过货币手段经济有效地为企业融通资金的货币手段。企业在任意发展阶段都伴随着对资金的需求,需求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资金不足时就需要融入资金。所以,融资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1.融资方式
  企业对获取资金的方式、渠道的不同选择产生了融资方式的分类。按照资金来源、产权关系以及是否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将融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是公司运作过程中形成的资本积累,从报表数据来看,具体包含了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外源则由第二种分类中的股权和债权融资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间的商业信用也属外源融资的范畴,但由于商业信用无法合理计价所以下文中的数据处理未将商业信用纳入外源融资。
  (2)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债权融资通常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造成影响,且由于在会计核算中,债权融资的利息计入成本,还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税收收益。从报表数据来看,股权融资主要包含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股本和由股本溢价产生的资本公积,长短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三个部分组成了债权融资。
  (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本文中未使用该分类方式,故无详细阐释。
  2.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
  融资结构指公司融资过程中,所有资金来源情况之间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即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结构与比例。融资结构反映的是公司的产权归属、债务情况以及公司融资风险相关问题。
  资本结构是用公司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间的比值来表现的。判定公司资本结构是否最优主要是看能否提高每股收益或降低资本成本率以达到提升公司价值的最终目标。本文所涉及的债务资本既包括长期资本也包括短期资本。以使后续分析更为深入完整。
  3.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间的关系
  融资是公司的一项活动,是一个期间概念,资本是公司经历若干期融资后的存量。因此两者一个是流量结构,动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公司的融资活动;一个是存量结构,主要显示出了公司的股权、债权结构及公司的融资偏好。而资本通常指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间休戚相关,现有的资本结构有影响后续的融资结构。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影响了公司融资结构,融资结构变化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反之,企业现有资本结构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合理可行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资本结构是企业融资行为的结果,是一个存量指标,主要显示公司的股权结构、债权结构及公司的融资偏好;而融资结构是一个流量指标,动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公司的融资活动。

  (三)公司治理与企业融资行为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和控制权配置与企业融资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起对公司资金流动的密切监控,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资金背后产权的流动,而产权流动伴随着一系列新的契约关系的建立,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所有权结构。
  具体来说,融资方式和结构实质上决定着公司治理机制的选择,不同类型的融资行为有着其独特的治理效应。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股权结构可谓是必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它将股东大会和公司各部门的分工及权利明确的展示出来,同时出资人对管理者监督的有效性也可以通过股权结构得出初步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是股权集中程度。股东对企业进行监控是有一定的监控成本的,这个成本对于所有股东来说是一视同仁的,大小股东想要实施有效控制所需付出的成本基本一致,但从收益来说大小股东收益明显相去甚远。基于这种状况,对于小股东而言,是放弃对企业监控权而“搭便车”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不同的融资方式对应着独特的委托代理关系。股权融资是在股东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债权融资则会产生债权人和股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上述各种利益相关者均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为了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让自己所获利益最大化,各个利益主体必然要从自身角度采取手段和措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换言之,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恰恰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问题的最集中的反映,投融资过程中的控制权配置与约束力的问题正是公司治理中的关键所在。

  三、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特征分析

  本节涉及的数据处理主要是根据下列方式对报表进行处理得出的。

  (一)非理性融资的界定

  1.非理性融资的定义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显示,内源融资是公司在产生资金需要时首先想到并最便于使用的方式,而后才会选择外源融资,在对外源融资进行具体选择时,多以债权融资为先,最后才会考虑股权融资。这一理论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结构现状相符,却与我国目前的融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之处。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常会出现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企业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出现的某种过度倾向致使公司运营出现一定负面影响的融资行为即为非理性融资行为。
  2.非理性融资的动机与风险
  当公司需要利用融资来获取资金时,融资的目的、用途、成本、风险等等是最先也是最容易被决策者纳入考虑因素中的,后续在具体进行融资决策时还需要对即将投资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对融入资金的去向和利用率进行合理性分析,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最后才能做出理性的融资决定。而现实中大量非理性融资现象的存在既说明了公司决策的非理性,又同时促使我们去思考是什么让融资者枉顾融资风险而做出非理性融资行为。
  企业的融资行为有的出于扩张动机,有的出于偿债动机,还有部分出于多种混合动机。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可知上市公司有“重融资、轻投资”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公司利用融资获取不必要的资金,甚至进一步演化成了一种明显的“圈钱”动机,基于这个动机,许多公司的融资行为已成为达成“圈钱”目的的手段。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融资的突出表现为募集资金投向的变更,如委托理财、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或归还银行贷款等。而相比来说,非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融资动机则更多的表现在过分追求扩大企业规模,过度追求发展速度,不断希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诉求多元化发展等。
  对于企业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为债权融资风险和股权融资风险。当企业在负债经营的情况下,未能做到到期还本付息或是对股东权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这属于债权融资风险。概括而言债权融资风险分为支付风险和财务杠杆两部分。企业在选择股权融资方式时,经营风险随着这一融资行为的发生相应的提升。使用债权融资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而债权融资的“硬约束”虽然会对公司管理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更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缺口时无法偿付融资成本,这种情况下,企业必定会出现“信用-债务”双重危机,甚至面临破产的可能。股权融资有其独特的非偿还性以及低成本的“软约束”优势,但企业一旦过度的股权融资,股价一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股票投资者往往因信心不足而纷纷抛售该股票,同样会给企业声誉和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可导致破产。

  (二)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特征分析

  本节对我国上市公司内、外源融资(股权、债权融资)所占的比例、组成情况及变化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上的特征如下:
  表3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比例
会计年度 样本数 内源融资比率(%) 外源融资比率(%)
      股权融资比率(%) 债权融资比率(%)
2006 1520 21.00 43.23 35.77
2007 1636 22.36 42.70 34.94
2008 1711 21.75 39.23 39.02
2009 1804 22.62 37.92 39.45
2010 2149 24.21 36.85 38.94
2011 2428 25.47 34.67 39.86
2012 2579 26.07 32.64 41.29
2013 2574 27.08 31.00 41.92
2014 2696 27.46 30.76 41.78
2015 2743 27.79 32.78 39.43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网数据服务平台.各公司年报相关数据得出.
  样本数由《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得出.
  1.外源融资偏好
  2006年以来,外源融资比率始终在70%以上,说明我国企业融资主要依然是依靠外源融资;而有关资料显示外国发达国家内源融资占比高,与我国呈现相反情况。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倾向于使用外部融资方式融入资金,以便扩大企业规模,而发达国家上市公司则比较注重积累,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积累将促进企业发展。由此观之,我国对外源融资有显著偏好,多用外源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
  2.股权融资偏好
  结合相关数据分析,2008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在面临融资方式的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因此股权融资不仅是在外源融资中占较大比重,甚至在整个融资行为中都是管理者更青睐的选择。只要公司在法律法规相关约束范围内可以选择股权融资,他们一般不会放弃这次“圈钱”的机会,因此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造成不良影响。
  3.非理性行为有所缓解
  2006年以来,我国内源融资比率有了小幅回升,2008年以后我国外源融资的重心开始由股权融资向债权融资转移,股权融资比率也有了明显的降低,总体来看股权和债权融资方式基本持平。近十年来,从数据上看非理性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4.融资过度
  另一个我国公司目前存在的非理性融资行为是融资过度。资本作为公司的一种重要资源,从大范围来看是处于稀缺状态的。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资源的缺乏加剧了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将融资获得的资金不按照预定用途使用,或者说将其闲置,则会大大降低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无法使资金在合理范围内的最优化。
  我国证券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发展良好,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选择通过股权融资来筹集资金以维持公司项目正常运行并开拓新业务。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为我国资本市场增添了许多国外资本,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内企业想在竞争中存活,迫切需要了解和使用多种融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理性地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融资行为进行优化,以便构成一个合理的融资结构,高效地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提高竞争力。

  四、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成因分析

  (一)从公司治理角度看非理性融资

  我国最早一批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原先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企特殊的股权结构和较落后的激励机制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进程。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制度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同时宏观环境方面的市场机制也不够完善,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非理性”简单来说就体现在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制度上还残留着股权分置的缺陷,这些残余问题亟待解决,由此导致现有公司都有资金饥渴症,资本市场中非理性融资的问题由此凸显。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股权融资在公司运作中具有融资风险小和融资时间较为宽泛的优势,与债务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无须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投资者享有的是剩余利润分享权,因此除了企业破产清算的情况,可以一直持有,不需要偿还,这有利于保证公司的资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与股权融资相比,债务融资虽然有手续简单,融资渠道多样,经历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到期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不容忽视。内部融资是公司融资过程中最易取得且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但常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留存收益不足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融资需要。
  除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问题以外,外部治理环境的不完善也从某种角度上推动了非理性的发展。一个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不仅要依靠一个完善的公司内部监督与制约机制,也应包括一个较为完善的外部治理环境。国外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机制能从有效的外部治理环境中获取优势,并通过资本市场、管理人才市场形成有效的外部压力,从而将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和制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而目前我国外部环境发展依然尚未健全,且公司内部监督与制约机制也不完善,无法有效的内外互补,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需要努力达成的方向。

  (二)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

  追求利益是公司运作的目的,这就导致公司在面临融资决策时,会充分考虑其真实的需求,来确定融资规模和融资形式。上文中提到的净资产收益率(ROE)、销售净利率(SNIR)、总资产周转率(TATO)、权益乘数(EM)、公司成长性(GROWTH)这些财务指标都对公司的融资决策有影响。
  公司的成长性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成长性指标通过公司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率计算得出。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一般会比较倾向低负债率以减轻公司的负担。而当公司的成长性指标处于较高水平时,对资金的需求高,对融资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内部融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此时就必须想办法通过外部融资来筹集资金。根据代理成本理论,高成长阶段的公司中,经营者与投资者目标基本一致,经营者更倾向于将资金投资于净现值高的项目,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此时代理成本处于较低水平。当这一高成长阶段结束之后,经营者的行为则会增加代理成本,此时公司需进行债务融资,以增强债权人对的监督。对于低成长性的公司,内部利益留存往往能满足资金需求,一般不需要进行外部融资,并且他们获得外部融资的可能性也有限。
  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力也可见一斑。良好的三力不仅对公司成长有利,也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把自有资金投入企业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司规模会影响企业的融资决策。大规模的企业有较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外部投资者能够通过更多渠道获得大公司的相关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小。大公司凭借其信誉,通常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债务融资,其规模效应也能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从而加大公司负债融资的倾向。大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会追求多元化或纵向一体化融资方式,前者可以分散经营风险,进一步维稳,后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小规模的公司一般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单一、目标市场较小、经营对象有限,且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所能获取的相关信息有限,参考价值并不大。由于上述原因,小公司进行外部融资的困难程度较高。内部融资主要通过留存收益进行增资,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产生的利润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公司盈利能力不足或者公司发生亏损,这种平衡被打破,企业就需要对外举债,而且公司对外举债通常会向市场传递出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的信号。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三)公司治理对非理性融资行为的影响

  当企业面临一个新的融资决策时,当前的盈利状况、未来的发展前景、公司规模和发展阶段、所处行业等各种影响因素都是管理者进行决策所需要考虑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显示,在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下,负债融资向投资者传递的是利好信号,有助于企业发展和增强投资者信心,而股权融资与此相反。倘若一家公司盈利能力较佳,此时一个较高的负债率不仅不会对公司发展造成阻碍,反而会向市场传递利好的消息,有益于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不可忽视企业负债率高会给带来高代理成本,虽然风险和收益并存是公司经营的一大重要特点,但这种成本会无形中增加公司管理层所负担的压力。作为管理者来说,量力而行,根据实际具体情况做好对“度”的把握,仔细权衡,最终选择最符合公司发展特性的融资方式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做的。
  公司高水平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比意味着高激励度,同时股东的集中程度越高,大股东对公司发展监督的积极性越大,但也会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当公司采用股权融资方式获取资金时,管理者持股的比例会有所下降,同时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也会随之减弱,此时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和对公司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倘若公司选择债权融资方式融入资金,借款到期时一旦资不抵债,债权人多会选择处理抵押资产或使公司破产等较为强力的方式来行使权力。选择债权融资,财务风险必须纳入考虑范围,这对资金运用方向的回报率有较高要求,更能够给管理者一种良性的压力。结合我国现状,合理提升债权融资比率绝对有益无害。

  五、非理性融资行为在我国的合理性解释

  (一)从成长性角度解释合理性

  为了进一步探寻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根本原因,本节将选取部分财务分析指标和公司治理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便将非理性融资行为数据化、清晰化。
  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都是重要的财务特征。本节通过净资产收益率(ROE)、销售净利率(SNIR)来体现公司的盈利能力,用总资产周转率(TATO)来表现公司的营运能力,用权益乘数(EM)来展现公司的偿债能力,通过对公司成长性(GROWTH)特征的分析来评估公司的发展潜力,从而进一步判断公司融资行为的合理与否,同时选择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来反应公司治理结构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具体选取下列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净资产收益率(ROE)、销售净利率(SNIR)、总资产周转率(TATO)、权益乘数(EM)、公司成长性(GROWTH)、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下述数据在选取样本时,以2014年的2696家上市公司为基准,首先剔除部分数据异常或者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然后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1000家公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1。
  表4-1融资结构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表
  内源融资比率 股权融资比率 债权融资比率 净资产
收益率
销售
净利率
总资产
周转率
成长性 权益乘数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
内源融资比率 1 -0.297** -0.472** 0.487** 0.051* 0.143** -0.076** -0.284** 0.032
股权融资比率 -0.297** 1 -0.702** -0.215** -0.012 -0.015 0.086** -0.538** -0.256**
债权融资比率 -0.472** -0.702** 1 -0.165** -0.029 0.001 -0.023 0.708** 0.212**
净资产收益率 0.487** -0.215** -0.165** 1 0.151** 0.169** 0.157** -0.049* -0.026
销售净利率 0.051* -0.012 -0.029 0.151** 1 -0.027 0.020 0.000 -0.009
总资产周转率 0.143** -0.015 0.001 0.169** -0.027 1 0.058** 0.071** 0.061**
成长性 -0.076** 0.086** -0.023 0.157** 0.020 0.058** 1 0.018 -0.096**
权益乘数 -0.284** -0.538** 0.708** -0.049* 0.000 0.071** 0.018 1 0.226**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 0.032 -0.256** 0.212** -0.026 -0.009 0.061** -0.096** 0.226** 1
  注:表中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4-12-31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报.数据平台
  由表4-1可知,当显著性水平α为0.01或0.05时,内源融资比率与ROE、SNIR、EM、TATO、GROWTH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股权融资比率与ROE、EM、GROWTH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债权融资比率与ROE、EM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做出相关假设如下:
  (1)盈利能力(ROE、SNIR)、营运能力(TATO)和公司内源融资比率成正比关系。
  (2)偿债能力(EM)和公司内源融资比率成反比关系。
  (3)盈利能力(ROE)、偿债能力(EM)、前十大股东持股比和公司股权融资比率成反比关系。
  (4)成长性(GROWTH)和公司股权融资比率成正比关系。
  (5)盈利能力(ROE)和公司债权融资比率成反比关系。
  (6)偿债能力(EM)、前十大股东持股比和公司债权融资比率成正比关系。
  基于现有假设,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假设分别进行验证。
  表4-2回归分析模型参数估计值汇总
 
指标 估计 标准误差 显著性 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盈利能力 -0.142 0.077 0.067 -0.293 0.010
营运能力 0.118 0.062 0.056 -0.003 0.238
偿债能力 -0.270 0.081 0.001 -0.429 -0.111
成长性 0.093 0.115 0.417 -0.132 0.319
股权结构 0.012 0.062 0.845 -0.110 0.135
 
  结合表4-2中的回归系数和P值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样本公司中,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越强的公司,内部融资可以满足公司发展需要,越偏向于选择内部融资;反之,会选择外源融资。营运能力较强的公司,在进行融资方式的选择时,更会选择外源方式来获取资金;反之,会选择内源融资。成长性和股权结构由于P值较大,说明样本公司的成长性和股权结构并未能够对融资行为造成显著性影响。
  从上文行为特征分析中可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表现为:内源融资比率较低,外源融资比率高,伴随着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结合上述假设分析可知,低内源融资比率反映出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有限,盈利能力不足;高外源融资比率体现出发展前景良好,宏观看来整体成长性水平较高,未来发展潜力无穷;股权融资偏好及债权融资比率较低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偿债能力弱。这些特征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是吻合的,因此在国外市场上的这种非理性行为特征,放到我国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市场中来是存在合理之处,有指示性作用的。

  (二)从供求关系角度解释合理性

  从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而言,市场投资人对股票等金融工具的需求仍为供小于求的,上市公司不断使用股权融资,虽然从公司治理层面上看是一种不合理,但是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这一举动对我国资本发展是有益的。
  表5近年股票成交量及成交金额趋势变动表
 
年份 成交量(万张) 成交金额(亿元)
2006 34136.24 1998.11
2007 42693.07 2093.61
2008 492992.52 4609.38
2009 477663.32 4834.26
2010 573425.52 5927.13
2011 684152.29 6907.78
2012 981911.48 9902.57
2013 1693793.06 17417.93
2014 2680189.46 28021.20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15.整理得出.
基于公司治理的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
  图5-1近年股票成交量及成交金额趋势变动图
基于公司治理的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
  图5-2近年股票成交量及成交金额趋势变动图
  从整个市场需求来看,由近年股票成交量及成交金额趋势变动图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态势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11年以来,无论是成交量还是成交金额同比增长都呈现良好增长状态。这一现象表明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偏向于股权融资,但是有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中去。我们可以由此推断,证券市场整体仍然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所以,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的运作基本是良性健康的。

  六、结语与建议

  本文以公司治理为理论基础,对非理性融资行为进行简单的特征分析,并结合公司治理相关知识对非理性融资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发展实情,利用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挖掘出了不理性存在的合理之处。我国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现行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相关制度法规都缺陷,因此我们的进步空间非常大。
  我国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限,偿债能力较弱,成长性较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跳板。笔者检验了以前学者的结论,从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提高公司综合素质提出建议:1.改善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适应较高水平的成长性;2.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机制,健全证券市场法律法规;3.提高企业偿债能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优化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
  [2]ModigliglianiandMiller,TheCostofCapital,CorporateFinanceandTheoryofInvestment,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8No.48
  [3]SteinJ.RationalCapitalBudgetinginIrrationalWorld[J].JournalofBusiness,1996.
  [4]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
  [5]王忠林,姚海琴.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的行为金融学分析[J].金融研究,2011-02
  [6]陈丽萍,郭玲.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探析[J].商业经济,2008-13
  [7]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D].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经济研究,2004.04
  [8]孙颖.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05
  [9]张倩.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10]王丽萍,汤兵勇.我国融资现状与行为金融解释[J],现代管理科学.2005.3
  [11]高晓红.产权效率与市场效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投资研究.2000.8
  [12]杨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4.12
  [13]屈耀辉,傅元略.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兼对股权融资偏好再检验[J],财经研究.2007.02
  [14]陈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实证研究[J],东南学术.2013年第3期
  [15]吴健鹏.投资者非理性偏好心理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5年第38期
  [16]胡文迪.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成因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5.01
  [17]柳晓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J],金融天地.2015.02
  [18]崔鹏,张文强,安烨.中国证券市场融资功能与融资效率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1
  [19]王成.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市场择时理论”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7.07
  [20]王雨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1
  [21]董文文.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审计与理财.2015.06
  [22]罗时空,龚六堂.企业融资行为具有经济周期性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4.02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9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0月8日
Next 2019年10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