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异国形象塑造的整体特点
3.1.1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人物形象特点
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很多异国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大体分成两类,其中一类属于纯粹的外国人,如其中的俄国人以及英国人等,另一类是相对特殊的边缘型人物形象,比如张爱玲作品中的华侨以及混血儿等。
第一点,从性别方面来看,张爱玲对于异国男性的外貌描写带有较多的讽刺性,其作品中的异国男性人物大都象征着欲望和贪婪[1]。而对于异国女性则多以欣赏的目光来着重描写她们的服饰与发型等方面,这些女性人物大都处在被压迫与摆布的处境。从张爱玲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方面来看,在殖民地生活的纯粹的异国人物通常都带被赋予殖民者形象,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各个英国人等,这些异国人物的特点是等级观念都非常严格,在殖民地居民面前都有非常强的优越感,平时十分重视对白人在殖民地威望的维护。
第二点,张爱玲作品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异国人物,这些人与纯粹的原生异国人不一样,是处于中国人和异国人之间的边缘型人物。其中一部分边缘型异国人物《连环套》中霓喜拥有混合的血缘关系,例如《沉香肩第一炉香》中的琪乔及其妹妹周吉婕都是混血儿形象;《连环套》中霓喜分别与印度人、英国人生出的孩子都是混血儿。
第三点,还有一类人物边缘性的形成则是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比如长期居住在国外的华侨,还有留学外国多年的中国留学生等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另一类边缘型异国人物则是因为人生经历较为特殊,例如旅居国外的华侨以及在国外长期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等人物形象[2]。张爱玲作品中的华侨人物有《茉莉香片》中的女主人公言丹朱;《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范柳原;以及《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恪振保的初恋玫瑰小姐、恪振保的情人王娇蓉等。
而《花凋》中的男主人公章云藩,《茉莉香片》中的言子夜,以及《金锁记》中的童世舫等人,都是张爱玲作品中的归国留学生形象。此类边缘型人物都无法称之为纯粹的异国人,也无法称之为纯粹的中国人,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思想观念大都属于中西参半的形式。所以,此类人物在身份确认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难度,例如《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他心中所喜爱的是中国的传统女性,但采用西方式的恋爱手段来处理这方面问题。
第四点,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人物形象林林总总,数量非常多,同时还各自具有不同的国籍、性别以及职业等。但这些异国人物大都处于中国殖民地社会的中上层,例如教会人员、商人以及官员等。相比于作品中的中国人,这些异国人物明显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与殖民地人民之间较为疏远以及非平等的关系。
3.1.2张爱玲家庭生活中的异国元素特点
第一点,张爱玲作品中的家庭生活常常包含一定的异国元素,例如她的的不少作品主人公的居所都是洋房或别墅等,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西洋风格。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姑姑所居住的别墅,“这所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当地铺着红砖,支着魏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石圆柱,那却是X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还如《茉莉香片》中轰传庆的居所是带有网球场的别墅,而网球场的用途是煮鸦片以及晾晒衣物的。
第二点,张爱玲诸多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衣着服饰方面也大都蕴含着中西两种元素,不少男主人公不仅穿中国的传统长袍马褂,也会穿西方社会流行的西服套装。而女主人公也大都身着旗袍与洋装,并且还将西式大衣或绒线衫罩于旗袍外[3]。例如张爱玲作品中的严丹朱外罩长袖白纱外套,内着谨慎背心;王佳芝身着圆角领齐膝旗袍,颇具西洋风格;姜长安在相亲时,身穿具有西式风格的百褶裙。
第三点,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张爱玲对日常生活方面的细节描写非常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西并蓄、古今并存的色彩风格,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国人在接受西方生活与审美理念的过程中,还融入了自身以往的生活理念,并最终形成一种中西合璧式的生活习惯。
3.1.3张爱玲作品中公共生活方面的异国元素特点
第一点,张爱玲作品中的绝大多数人物在日常休闲娱乐方面也具有浓厚的西方气息,小说中很多人物出门通常将汽车或电车作为交通工具,常常去喝咖啡、跳舞或看电影等,小说对这类西式风格的公共场合描写,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有不少关键性的故事情节就在这些场合发生[4]。例如,《沉吞屑第一炉香》薇龙与乔琪的相识源于一场园游会,《创世纪》中潆珠在一家药品店中结识了毛耀秋,《多少恨》中夏宗麟和虞家茵在电影院门口的首次邂逅,在百货公司的第二次邂逅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爱玲作品中很多人物的命运是在西式公共场合中逐步发生改变的。
第二点,张爱玲作品中还出现不少用于交际娱乐方面的西洋事物,比如无线电、留声机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第一次到姑姑家时,遇到的场景是楼下诸多宾客藉着无线电播放出的悠扬乐声举行舞蹈活动。《多少恨》中川娥的最大理想就是期望能够在无线电背景下进入睡眠。《年青的时候》中潘汝良在路过公馆与洋房时,里面无线电传出的绍兴戏始终在警告着他,自己和泌西亚生活的世界存在巨大差异。
第三点,受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张爱玲小说中诸多主人公的生活都存在大量的异国元素,将当时西化颇深的上海风貌与流行风格充分体现了出来。而作者在描写这些异国色彩浓厚的生活场景时,也饱含了赞赏的意味。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等散文中,立场鲜明地表达了对当时西方生活的热爱。作品中大量异国元素的融入,是张爱玲童年时期对异国印象的文学体现。
3.1.4张爱玲作品中生活用语方面的异国元素特点
第一点,张爱玲小说中存在诸多异国人物形象,这些异国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大都使用外语。同时,她的作品中的一些普通国人,也常常会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带有一定异国元素的语言。这首先表现在不同小说人物间的称呼方面,在其小说中的公共社交环境中,不少国人大都有自己的英文名,而且在与人打招呼时也通常带有西式风格。例如,《心经》中小寒生日那天,参与其生日活动的一个同学有三个姐妹,分别叫做波兰、米兰和芬兰。《花凋》中郑夫人在集会中称呼自己的女儿为露西、兰西,但在家中则称呼二毛头、大毛头。都是昵称,在家中就用传统称呼,但在公共社交场合就使用西式称呼。从这里可看出,在当时的社交场所中,称呼英文名字是一种较为时髦的行为。
第二点,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风格也大都采用中西兼有的方式。不少小说人物在人际对话过程中,通常会将部分英文单词夹杂在中文语句中。例如,《连环套》中,霓喜与米耳先生相遇后,就用英语进行交流,尽管文法别具一格,甚至其中还带有一定的粤语,但对二者之间打情骂俏的玩笑话却无甚影响。《桂花蒸阿小悲秋》中主人公阿小是一异国人物的家佣,其在每次接打电话的过程中,不管对方是国人还是异国人,她都会利用较为蹩脚的英文说“哈罗……”,也只有这句“哈罗”说的最为贴切,后续的话语就显得较为混乱,并且她无法分清英文中的男性“他”与女性“她”。
从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张爱玲小说中人物交际的打招呼方式,以及人物交流所用语言的风格,其中都融入了较为凸出的异国元素,在对这些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张爱玲还在一定程度上暗讽了一些小说人物盲目追求西式用语以及西式风流时尚的行为[5]。
3.2异国形象塑造的意义
3.2.1体现本土对异国的狂热态度
对异国的狂热态度主要体现在将异国事物视为比本土文化更为优秀的东西,最终导致将自身本土文化视为更低层级的文化,在不断抬高异国文化价值的同时,对自身文化加以贬斥。在这种态度与观念下,作品通常将主人公以弱于他者的形象表现出来,这种劣势主表现为小说人物的自卑、懦弱,并对他者嫉妒和羡慕,严重时还可能演变成欲得之而不能的恨意。
在张爱玲作品中,对异国的狂热态度常常以社会群体心态表现出来。例如《封锁》中的女主人公翠远是个责任心很强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好女儿与好学生。她的家庭成员也都属于好人行列,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看报纸、听无线电等,但从不听京戏,完全效仿西方生活习惯[6]。张爱玲对翠远一家的评价是:都是好人,同时也都不是真实的人。此类人在时代发展趋势下,可以效仿西方,尽管活得洋气,但显得较为虚伪且并未获得真正的快乐。翠远在做英文助教的过程中,大学中的其他师生甚至普通杂工都对她较为鄙视,都嘲讽她未到国外留学过。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领域内,存在非常严重的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
根据这些分析可以得知,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因不满意当前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十分渴望一种全新的、理想化的世界,然后将自身希望反映到异国形象中,将异国形象视为承载自身理想的平台。这种对异国过于狂热的态度可理解为:当时的国人对异国生活文化的先进性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也对本土文化与生活观念的落后性感触颇深,所以人们就将异国事物视为一种更高层次、更加体面的理想生活形象。
因为态度的狂热,对于异国的想象就成为一种幻想,并非真实的异国形象。张爱玲作品中主人公的心中所追求的就是这种幻象,异国在他们心中就是所谓的天堂,而异国人物就成为能够解救自己摆脱痛苦的天使。小说中很多人物不愿去探寻异国人事的真正情况,而宁愿生活在自己织就的幻梦中,甚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全盘接受西方事物,来向他人炫耀自己的高级追求,以满足自己那颗爱慕虚荣之心[7]。
3.2.2体现本土对异国的憎恶态度
对待异国的另一态度主要表现为:本土文化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而异国文化则被看做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对异国表现出一种较为贬斥的态度。张爱玲作品的诸多人物中,对这种对待异国的态度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例如,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的人物每当提起异国人就带有很多的负面情感,叫异国人“鬼子”是近现代国人最为常用的话语,而实际上在这些称呼中暗含了国人对异国人的恐惧、鄙视与憎恶等诸多态度和看法。该小说主人公薇龙的姑姑梁太太,每天混迹于上流社交圈,也常常带着不屑的态度来看待异国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该作品中国人眼里的异国人形象非常不好,认为异国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低下。
同时,《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在面对异国人时,国人明显表现出一种批判的态度,并在与自身相比的基础上,还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油然而生[8]。该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小是异国人哥尔达家里的女佣,在她的眼中,哥尔达不仅吝啬,还非常多疑,是一个让人鄙夷的外国人。而阿小自身是一个独自抚养孩子的寡妇,她十分渴望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从两者对比能够看出,尽管阿小并不具备较高的身份地位,但她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与家庭责任感,同时她还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因而相比于异国人哥尔达,阿小拥有非常大的道德优越感,她非常鄙视哥尔达先生的日常行为。
从张爱玲小说的这些细节分析中可以得知,其作品中的各个人物在对待异国人事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前面所分析的对带异国的狂热与憎恶两种不同的极端态度,实质上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对待异国的合理态度是:本土与异国之间能够相互承认与理解,能够进行批评与沟通,并且可进行平等交流。很明显,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普遍未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本土与异国之间并未实现实质性的交流与理解,但从对待异国的各种态度中,就已将对于自我的认知体现了出来。
3.2.3体现生存重压下的本土与异国的相似命运
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异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的人,所以作者是一视同仁地看待这些小说人物的。张爱玲认为“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种悲壮、苍凉并且不彻底的人物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异国人,这些人物都具有人性中不足的一面,所以他们也就拥有了相似的命运、相似的生存环境。
例如,《沉香屑第二炉香》中英国人罗杰安白登的妻子愫细虽然美丽动人,但思想较为保守且无知,她在结婚当天晚上竟然跑进男生公寓大嚷大叫,使得全校师生都刮目相看。而罗杰安白登的同事和学生都对他有负面看法,都向将他排挤出去。罗杰安白登最终感受到自己生活在没有包容心、残酷且压抑的环境中,他想尽快摆脱这种环境,却发现整个社会都存在这种偏见,几乎没有他的立锥之地。最后罗杰安白登联想到弗兰克贝在受到此类遭遇后选择了自杀。于是该作品结尾部分,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炉香烧尽,化为飞灰,这其实就暗示了罗杰安白登最终也选择了弗兰克贝的道路。
在张爱玲作品中,还有不少人物也生存在压抑、保守的环境中,如曹七巧虞家茵、曹七巧、霓喜、葛薇龙等,尽管这些人物的身份地位不同、性别籍贯也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在社会保守思想以及相应的舆论压力之下,最终丧失了对真正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动力[9]。从这里能够看出,无论是异国人还是中国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都必须承担承担莫大的生存压力,而此类压力主要源于这些人物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在的社会环境。从这方面来看,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3.2.4充分表达普世价值观念
尽管异国人物与本土人物都一样承受着来自生存与生活方面的巨大压力,但张爱玲并没有完全绝望,也并未一直抱有悲观的态度,而是将种族与生命的传承希望赋予在女性顽强的生命力方面,这也是其作品中在异国形象之下存在的包容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念[10]。
例如,作品《连环套》中,张爱玲就曾经说过最让自己感动的是霓喜的故事,这主要源于女主人公只是单纯的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霓喜始终追求物质生活而不放手,尽管她已经有过若干次失败的婚姻,好几次与孩子被赶出家门,但她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不断尽力改善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环境。该小说中的“我”第一次遇到霓喜时,是在一个十分热闹的戏院,那时候霓喜已经六十岁左右,还能看到她与陆医生打情骂俏。随后去霓喜加拜访的过程中,还能看到她像猫一样灵活、兴奋地收拾自己的衣服箱笼。主人公霓喜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却依然对日常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抱有巨大热情,无论她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她依然不懈追求居室装饰、衣着打扮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现实生活条件。
张爱玲在广泛存在的巨大的生存压力环境中,突出表现了一种无国界限制的女性的强大生命力:在痛苦之中寻找生活的趣味,在虚无之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表示非常赞赏这种地母式的女性形象,她们尊重和热爱俗世生活,并且能够从平庸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真谛,通过宽厚慈悲的态度承担着生死之痛,却为整个世界带来永不磨灭的爱,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生命。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道:“我发现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她认为女性是人世安稳的象征,所以作品中的女性精神是永恒不灭的,这就是在莫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人类能够不断延续的基本原因。也因此,女性坚韧的生命力就成为涵盖本土与异国、自我与他者的普世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诗博,王虹,付瑶.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J].北方文学:下,2013(2):33-33.
[2]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J].文学评论,1988(1):105-112.
[3]李芳.论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抒写[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2,26(6):88-90.
[4]苏娟.张爱玲作品中的代表意象[J].国际安全研究,2005(2):68-72.
[5]郝友.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
[6]胡亭亭,杨庆茹.《封锁》:对生存困境的言说[J].学术交流,2009(2):169-171.
[7]常彬.类型各异的男性世界——张爱玲小说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00-106.
[8]曾仙乐.传奇的坚守与延续:重读张爱玲的《桂花蒸·阿小悲秋》[J].名作欣赏,2017(23):108-110.
[9]李慧,安刚强.不息的生命:张爱玲笔下三类女性的生存图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2):81-84.
[10]王雪.基于生存的需要:论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19(6):25-2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