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始于晨曦》是一部以记录青少年成长过程,并剖析成长过程中因家庭问题以及青春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为主线的青少年教育系列微电影。在《始于晨曦》中,微电影以《变形记》这一综艺节目为媒介,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塑造了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和完整有序的故事情节,为观影者到来了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同时达到了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升华主题和洗涤心灵的作用,将微电影的艺术高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本文分析和研究了电影道具在电影拍摄、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等微电影制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对《始于晨曦》这部微电影中道具使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期详细阐述道具在微电影创作中的功用和价值,为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道具微电影功用价值
一、前言
微电影是刚刚兴起的一种新兴电影艺术形式。一般来说,微电影的总时长不会超过三十分钟。在拍摄器材上,一般以各种便携式设备为主,而在传播媒介上,一般是借由网络来完成。微电影虽然时间短,但是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完整的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
由于制作方式的局限性和传播方式的随意性,在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反而对于影片的故事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比较高。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更要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融入观众熟知的情绪体验,激起观众心中的认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这种特殊拍摄条件下,道具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本文将以微电影《始于晨曦》为例,分析道具在微电影创作中的功用与价值。
二、道具的结构性和虚拟性分析——以《始于晨曦》为例
(一)道具的结构性作用分析
道具能够联系电影中的剧情、人物以及场景,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元素。一般可以分为陈设道具和戏用道具两大类。陈设道具可以真实反映电影所刻画的场景,将观影者有效带入电影中,激起观影者内心共鸣。而戏用道具则可以随着剧情发展而多次出现,贯穿全剧。能够起到铺垫剧情、升华主题的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认为,电影主体的结构由日常生活–激励事件–第一幕终点–转折点–低点–最后挑战–回归“七个情节点”组成。但是由于微电影的作品篇幅受时间限制,相对较短,所以剧情的发展变化也就较为快速,因此在“七个情节点”上可能会出现某一环节的缺失。这种主体结构的缺失可能会导致电影的情节转变过于突兀,影响微电影的故事性表达,不利于观影者有效理解剧情和深刻体会微电影所想表达的情感。但是,如果道具运用得当,就能够承接过度剧情的发展。以《始于晨曦》为例,主人公王文博在出逃时从包里抖出的银行卡和零钱、前面镜头中曾出现过的有线卫星信号接收器等,都铺垫了后面被困树林中、手机没有信号的剧情,为影片的情节叙述和艺术表达起到了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道具的虚拟性作用分析
正如京剧中“三五张旗千军万马,两三跨步万水千山”的虚拟性手法一样。在微电影的制作中,受成本和拍摄条件限制,不能够事无巨细的还原真实场景,所以可以借用一些道具实现虚拟性的场景代入。例如在《始于晨曦》中,需要以《变形记》的拍摄作为媒介,但很显然,微电影的拍摄经费和制作条件并不允许还原出一个真实完整剧组,所以仅用一部摄影机即可虚拟性的还原出拍摄过程。这种象征性的拍摄制作手法在微电影中比较常见。既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小成本制作,又能够有效的将观影者带入情景之中,起到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而在戏用道具的选取上,微电影《始于晨曦》对于细节的刻画还是比较到位的。在电影中,为了真实体现和刻画模拟出贫困地区的生活场景,选用了生锈的柴刀、土灶和大锅还有老乡沾满泥污的电动车。并且对于生锈柴刀和土灶大锅还有慢镜头的特写。这些贫困地区常见的事物能够更好的还原场景,引导观众代入,在观众中形成良好的共鸣,起到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而在贯场道具的选用上,《始于晨曦》则显得慎重而细致。主人公王文博东京喰种的背包,体现出了主人公叛逆、追求与众不同的青春期典型心理特征;主人公和赵四被困树林中的半瓶水、电量不多的手机以及赵四儿子的照片,更是成为了影片中王文博想法的关键转折点。在被困荒野树林的情况下,赵四将仅剩的半瓶水让给了王文博,这无疑让王文博感动,也拉近了二人的距离。而后来赵四女儿的照片更是作为剧情和主人公王文博心理活动的转折点。这不仅让王文博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与责任,同时也对自己的父亲多了一份感动于愧疚,为后面王文博与父亲的见面做了铺垫;而最后的小木屋,则作为影片中从未出现的“晨曦”,象征王文博与父亲的冰释前嫌。
微电影《始于晨曦》中道具与影片的情节主线紧密相连,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还推动了剧情的有序发展,在升华主题的同时增加剧情的感染力,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三、以《始于晨曦》为例分析道具运用上的不足之处
在微电影《始于晨曦》中,陈设道具的使用上还是有不足之处的。以陈设性道具为例,道具使用的本意是为了将观众带入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感同身受的环境中。而在《始于晨曦》这一微电影中,由于经费和拍摄场地的限制,这一道具设置显然没有处理好。以电影三分半时间时出现的整洁干净的不锈钢栏杆为例,这里与前后生锈的柴刀、有线卫星信号接收器等道具显然不符,不符合贫困地区的这一场景设定,不能够将道具完整的融合到电影中。这也是本部微电影的美中不足之处。
在拍摄场地的取景中,受经费和拍摄场地的影响,不可能到真实的贫困地区进行取景拍摄。但是在取景时应尽可能地贴近剧情设定。在微电影《始于晨曦》中,拍摄场地的整体房屋样式、装修风格和室内家居用品都与贫困地区有所差别,与剧情设定出入较大,不利于观影者更好的体会电影的情感表达和场景融入。在这一部分还有改进空间。
四、微电影的创作功用价值总结及微电影道具取用建议
电影学者胡克认为,微电影的创作、制作、放映、传播自成一个系统,而且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其中参与者是动态的,并不固定。而千千万万人的参与聚合,等于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电影业和电影圈。隐私化的生活表达正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传统电影中无法呈现的故事情节,都可以在微电影中得以表达。
微电影从诞生伊始就具有亲民的特性,对于观众而言,不仅仅较易在影片中看到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画面,更为重要的是,观众清晰地知道微电影的创作者同自己一样,都是普通人,这种天然的亲切感是观众喜爱微电影的重要因素。X刚刚出现微电影的时候,是在咖啡吧或者地下室放映,创作者会随意的出现在观众的周围,可以自由的交流和畅谈。相对于传统院线,电影人和观众之间的隔阂和疏离,微电影是生活化的、亲切的,更容易走入观众心里的。微电影是新媒体出现和网生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因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内涵,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相信它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社会媒介文化的丰富增添色彩。
在微电影拍摄制作时,道具的选用除了要符合经费要求之外,还应考虑到影片的内容搭配、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设定以及剧情走向。所以,在道具的设计和处理上,只有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认真研究,才能使之更具有创意性,让拍摄制作出来的微电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勤农.试论贯场道具在微电影创作中的运用[J].青年时代,2017(35).
[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33-34.
[3]邵娣.数字技术对微电影创作特性的影响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298-299.
[4]夏光富,唐睿.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微电影创作探析[J].艺术科技,2017,30(8):142-142.
[5]李军,魏鲁宁.作为区域文化传播媒介的微电影创作策略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23-128.
[6]赵艳明.高校微电影创作与核心价值观传播[J].青年记者,2016(20):68-69.
[7]朱花.论微电影创作中的叙事技巧[J].电影文学,2016(20):8-10.
[8]杨璟.从微电影创作看当代影像文化诉求的转型[J].电影文学,2017(15):29-31.
[9]汤幼鸿.高校微电影创作的现状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6(13):93-94.
致谢
历经四年学习,我的毕业作品《道具在微电影创作中的功用价值》终于完成了。首先,我要感谢四年的大学生活,感谢我所有老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和那些帮助过我、开导过我的朋友,是他们陪我度过了这四年难忘的时光,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文案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对我的导师XXX老师表示我的诚挚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的任课老师和同学在这四年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悉心教导,才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同时,也因为有你们,我的大学生活才能画上完美的句号。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