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状况与培养策略研究——以周口市X幼儿园为例

  摘要:

同伴交往是中班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交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中班幼儿获得社会认知和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满足中班幼儿社会需求,为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家园的重要来源。它是中班幼儿获得自我意识和个性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同伴交往在中班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中班幼儿的社会发展,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交往作为社会交往的一个方面,对中班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中班幼儿与同龄人的日常沟通,如何与同龄人合作,是否与同龄人积极沟通,为什么会发生冲突,研究中班幼儿与同龄人的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培训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1.同伴交往

“同伴”的定义很多,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哈塔普是一位著名的中班幼儿同伴关系专家,他说,同伴是指那些年龄相同或经常接触和接触的孩子,他们或多或少有相似的观点或相同的价值观。同伴交往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的中班幼儿在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时,为了传递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和协调行动,相互影响的心理互动。

2.中班幼儿同伴交往

中班幼儿处于4-5岁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中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可以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与同龄人交流的意愿。同时,在这一阶段,中班幼儿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行为的冲动性相对降低,意识相对增强,中班幼儿可以更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发展良好的交际能力[2]。与同行交流。然而,在这个阶段,中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仍然占据着中心位置。在同伴交往中,中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很容易引起冲突。

  (二)研究意义

促进中班幼儿社会化的发展,使中班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幼儿园除了担负着照顾孩子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传授知识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能力,促进孩子社会角色的产生和社会发展。因此,幼儿园人际交往对于中班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老师,孩子们大多与同龄人接触,同龄人是他们模仿和参考的对象。在与不同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中班幼儿发展自我调节能力,体验道德规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各种同伴沟通策略和不同策略所驱动的沟通行为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培养中班幼儿同伴沟通策略,以促进中班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二、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

  (一)交往性质方面

在中班幼儿中,同性沟通比异性沟通更为普遍。4-5岁的幼儿对性别和性别角色有着不断的新认识。例如,每个人都可以认为女孩喜欢洋娃娃,男孩喜欢飞机和汽车。在活动中,男孩和女孩有意识地去和自己的同性者玩,异性之间的互动就少得多[3]。本研究对中班同性和异性之间的交往进行观察和记录,具体情况如表1:

表1同性和异性之间同伴交往的观察情况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状况与培养策略研究——以周口市X幼儿园为例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发现,有48.84%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愿意与同性幼儿交往,有20.93%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愿意与异性幼儿交往;有30.23%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与同性和异性幼儿都有交往的现象。

在关于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性质方面的调查中,教师的回答如下:

教师A:“我觉得现阶段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选择性的同伴交往,主要原因是因为性别的爱好有所差异,所以同性交往明显多余异性交往和综合性交往。”

教师C:“我认为现阶段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在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幼儿对性别角色新的认识,但实际情况下,我们常常会忽略。”

通过对2位教师的访谈,他们一致认为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幼儿存在选择性交往,该阶段的发展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正常现象。

  (二)交往态度方面

中班幼儿同伴在交往过程中的交往态度对幼儿的健康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态度的观察记录,具体如下:

表2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态度观察记录情况表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状况与培养策略研究——以周口市X幼儿园为例

在观察幼儿交往态度过程中,通过表2分析发现:有76.74%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积极交往的状态;有23.26%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消极交往的状态。

例如: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A幼儿在观看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东看西看影响其旁边B幼儿,期初旁边B幼儿并不在意,但因为A幼儿总是手舞足蹈影响B幼儿观看,导致B幼儿与A幼儿发生争执。

通过对幼儿同伴交往态度的观察,发现大部分消极交往的幼儿都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们很少去考虑别人的想法,这往往会导致他们消极交往的态度加深。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行动,如口头攻击,人身攻击等。

  (三)交往方式方面

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方式中缺乏灵活使用交往策略的技巧,本研究对中班幼儿交往方式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具体情况如表下:

表3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方式观察记录情况表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状况与培养策略研究——以周口市X幼儿园为例

在中班幼儿交往方式观察记录表中可以看出:有53.49%的幼儿愿意主动交往;有6.97%的幼儿有拒绝交往的情况;有4.65%的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有11.63%的幼儿有应对攻击的现象;有6.97%的幼儿会主动与同伴进行言语协商;有16.28%的幼儿在交往过程中遇到问题会求助他人。

例如:在游戏中,一个小女孩把玩具挂起来后感到很无聊,但是其他的幼儿都专注于自己的玩具,没有人关心她。小女孩便拿起身边的玩具想和她的同伴一起玩,她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来吸引注意力,但是她失败了。她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去改变自己的交流策略,比如加入游戏或者邀请所有人来和她一起玩。

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中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主动交往的频率较高,而攻击和言语协商以及求助他人的频率较低。而主要原因是幼儿没有掌握好适当的交往方式。

  (四)交往情景方面

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孩子和父母往往溺爱他们的孩子太多。他们经常说什么就是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就导致了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缺乏交往的礼仪。本研究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情景的观察记录,具体如下:

表4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情景观察记录情况表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状况与培养策略研究——以周口市X幼儿园为例

在中班幼儿交往情景观察记录表中可以看出:有93.02%的幼儿能够拥有基本的礼貌;有81.40%的幼儿能够尊敬师长;有27.91%的幼儿团结同伴乐于交往;有16.28%的幼儿存在无视师长,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的现象。

例如:教师问:“你和你的小伙伴发生争执时你该怎么办?”幼儿基本上都会说:“告诉老师。”而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的事件。当他们的玩具不够或者觉得没有乐趣时,幼儿会出现强夺他人玩具的现象。

这一阶段,中班幼儿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都能拥有基本的礼貌和尊进师长,但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环境下还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去理解事物,而不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去考虑事物[4]。

  三、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幼儿自身的因素

中班幼儿的年龄基本上在4-5岁,而该年龄段的幼儿在这一时期对同伴交往及事物的判断是带有主观意向的,其不愿与同伴分享玩具或食物,因此导致了幼儿在某些方面不善于与同伴交往。

另一方面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是来自每个幼儿的自身性格[5]。同伴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大多性格开朗,愿意与她人交往,并能够很好的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在发生争执的情况下该部分幼儿能够主动寻求教师或家长的帮助来进行有效的沟通解决。而同伴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般性格都较为内向不善于沟通,在同伴交往活动中会消极的对待同伴,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二)家庭的因素

家长对幼儿的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父母应重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这对于幼儿来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同时,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6]。在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应设立交往的标尺及指挥棒,更好的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父母的放纵、无视、回避问题的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消极交往。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对同伴交往的引导及教育是幼儿在同伴交往关系中处在什么位置的关键所在。

  (三)教师的因素

作为幼儿在家庭之外的主要成人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对幼儿身心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7]。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很容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主观行为直接影响班级幼儿的同伴关系,尤其是教师对幼儿的主观赞扬或批评。同时,在教师进行幼儿同伴交往关系的游戏活动中,要掌握方式和态度,注意观察不同幼儿对于同伴交往的态度而作出相应的引导,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培养策略及原因分析

  (一)提升幼儿自身同伴交往的意识

幼儿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性格直接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因此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中班幼儿本身最重要的策略是主动邀请。主动邀请主要是明确对象和非明确对象。物质引诱的邀请、合作与联合主要是交换条件、不交换条件、与他人的建议、做法有联系等[8]。

对于性格孤僻的幼儿,家长可以利用自身的人际关系和环境,让幼儿多接触并且融入到多种场合,使幼儿有更多的可以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而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出良好的、宽松的交往环境,增强幼儿同伴交往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参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心。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幼儿家长,应当认识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人生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9]。并且在幼儿建立同伴关系的同时要予以支持,不主观的干涉幼儿的同伴交往,但在幼儿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家长要主动的帮助幼儿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幼儿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冲突。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幼儿进行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父母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与他们进行游戏,教导幼儿如何与同伴在不同的情况下,学会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善于主动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提升教师处理同伴交往的能力

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同伴交往的适当交流方法,及时引导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是想法,在快乐沟通中以化解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出现的分歧[10]。

1.明确活动规则

教师带领幼儿们一起做活动时,活动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制定明确易懂的活动规则,准备足够的活动材料,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许多问题,防止幼儿因为规则模糊而出现打闹的情形,影响积极的同伴交往。

2.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当孩子和他们的同龄人在一起时,冲突和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急于介入阻止或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应该引导孩子与同龄人协商解决矛盾。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沟通能力。鼓励幼儿与同伴相处,接触不同的同龄人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

  五、结语

中班幼儿在心智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会出现抵触的心理,会与同伴打闹,会因为玩具问题争吵不休。作为家长、教师,一方面应该利用幼儿的性格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应该帮助幼儿更加积极、阳光地与同伴相处。在中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家长和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的成长需要自己本身、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呵护。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宫山.中班幼儿建构区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马慧明.角色游戏情境下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4]张慧.这是我的好朋友——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J].早期教育:家教版,2016(12):22-23.

[5]何菲,张彤.关于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调查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17-118.

[6]张璐璐,高东慧.班级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与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5(04):64-66.

[7]姜勇,李艳菊,黄创.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模型[J].学前教育研究,2015(05):45-54.

[8]何菲,张彤.关于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调查探讨[J].科教文汇,2016(9):117-118.

[9]刘雪倩.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2):19-20.

[10]李永明.农村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及能力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6):206-207.

  致谢

本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我的导师的悉心指导,老师多次询问我的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我理清研究思路,尽心点拨,热忱鼓励。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指导我的文章,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数月,却给我终身受益无穷之道。在此我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同时,我要感谢同组的其他三位老师。他们在答辩时指出我论文中的不足并指导我进行完善,有了他们的细心帮忙和支持,我的论文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然后,感谢学院给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正是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要感谢我的母校周口师范学院,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她使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智慧的路上,是她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姿,为我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笔。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同学们以及我的室友们,在大学生涯四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帮助。

学海无涯,我将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努力!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2221.html,

Like (2)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5月1日
Next 2022年5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