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男篮在世界赛场上的表现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后姚明时代连续两届奥运会未尝一胜,中国男篮的衰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通过对现中国男篮与巅峰期中国男篮外国男篮在技战术、身体素质、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篮球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男篮衰落的原因。并就这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中国男篮崛起尽自己绵薄之力。
研究认为:
1.现中国男篮在技战术方面存在技术粗糙基本功不扎实,战术打法不鲜明没有发挥自身特点。应该提高自身技术,明确战术打法。
2.中国男篮与欧美强队在身体对抗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应该提高中国男篮队员身体对抗能力。
3.中国男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转变这种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由于cba联赛本土球员对外援的过度依赖导致在世界赛场上的变得不会打球。应打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过内篮球文化。
关键词:中国男篮;后备人才;篮球文化
1前言
X是篮球运动的发源地。1891年12月21日,X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了篮球运动,并于1896年传入中国。在中国,篮球运动已然成为大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代表中国篮球最高水平的篮球队: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自然也因此受到极高的关注。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始建于1917年,于1936年加入国际篮联,1958年由于政治原因退出国际篮联,于1974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重新加入国际篮联。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是在1975年,1975年-2015年间中国男篮17次跻身亚锦赛决赛并16次夺得冠军。1978年,中国队第一次获得世锦赛参赛资格,并在1994年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获得第八名。奥运赛场上:1996年、2004年、2008年中国男篮均获得男篮八强席位。但是近年来,中国男篮成绩飘忽不定,2012年伦敦奥运会五战皆败,2013年无缘亚锦赛四强,创下了38年来中国男篮最差成绩,在2015年重夺亚锦赛冠军并获得里约奥运会参赛资格后,在里约赛场上又是未尝一胜。中国男篮似乎越来越让国人失望,每每看到希望后又带来了失望。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男篮技战术、身体素质、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国内篮球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并与巅峰期中国男篮、外国男篮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男篮的重新崛起尽自己绵薄之力
2中国男篮现状分析
2012年奥运会后,随着核心球员年龄的增长和竞技状态的下滑,中国男篮后备人才匮乏的窘境被无限放大,失去了姚明,王治郅、朱芳雨、王仕鹏等老将,中国男篮的成绩不断滑坡,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五战全部失利首创了男篮参加奥运会的最差战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无缘四强失去亚洲霸主地位,2016里约奥运会又是未尝一胜。尤其是世界篮联经过改革,在未来的亚洲杯上首轮比赛将由16支队伍参加,亚洲的14支队伍和大洋洲的两只队伍共同争夺亚洲杯冠军。澳大利亚队和新西兰队的加入让中国男篮在亚洲的地位受到冲击。如果不能在亚洲杯上有所突破,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男篮在世界赛场上的形势。
2.1现中国男篮与巅峰期中国男篮技战术对比分析
中国男篮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现中国男篮队员有易建联、周琦、李慕豪、翟晓川、丁彦雨航、赵泰隆、郭艾伦、刘炜、赵继伟、李根、王哲林、周鹏等人,可以看到这一批球员中只有易建联和刘炜是老面孔。在战术方面,进攻端大多依赖于个人的一对一单打,遇到包夹后分球到外线防守弱侧,然后进行空位投篮。这批中国男篮有着一群不错的三分射手如郭艾翟小川、周鹏、李根等。这样的战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有时候可以受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一旦到了世界赛场,在防守人可以一对一防守的情况下外线接不到球,或者接到球后无法处理球结果就导致失误的出现,对于善于打快攻反击的球队来说,中国队的失误就直接转换成自己的得分。在防守端中国男篮执着于全场大延误落位后2-3联防,这样的战术在外国强队面前,尤其是拥有优秀后卫或者球员投篮精准的欧美强队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在技术层面,除了核心后卫以外,其他球员处理球能力偏弱。在进攻时,球在三分线外转移过多,归根结底还是锋线球员持球能力、人球结合能力较弱。
中国男篮的巅峰期要数94黄金一代,这批球员主要有胡卫东、巩晓彬、巴特尔、王治郅、李晓勇、刘玉栋、郑武、孙军、吴乃群、吴庆龙、单涛、李楠等,几乎所有的队员都是技术流球员,投篮精准,空切跑位能力出众,小范围的传球配合也比较流畅,最出彩的是锋线上,策应、空切、跳投一应俱全,战斗力非常高。并将“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准确、全面、勇猛顽强”的技战术风格运用的淋漓尽致。球员间配合默契,与许多世界一流强队打的难解难分。
2.2中国男篮与外国男篮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中国人身为黄种人,身体素质从来都不是优势,现中国男篮球员只有极少数的球员拥有优秀的身体素质,大多数球员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周琦虽然在篮球天赋上显得无比优秀可是在身体对抗方面总是显得力不从心。而像X队这种豪华阵容配置的球队拥有许多身体素质无比优秀的球员,当然基因就决定了他们拥有更好的弹跳,更长的臂展、更快的速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强队都比中国男篮球员身体素质更加优秀,一些欧洲球队的中锋不过也才2米08,弹跳臂展各种身体素质都不如国内球员优秀,他们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技术去和比自己高很多的中国球员争抢篮板。
2.3中国男篮与外国男篮技战术对比分析
X队打比赛就像是开着坦克横冲直撞用自己的优势去消灭敌人,善于一对一单防,善于制造对方失误从而转化为快攻得分,一些精彩的配合更像是他们的一个小游戏。X队的打法没办法模仿,因为他们有太多天赋异凛的球员。而欧洲队更像一辆跑车,轻盈、灵快。许多欧洲球员都被称为“地板流”,他们身高不高,跳的不高,似乎脚从来没有离开过地面。可是大部分欧洲球员技术全面、投篮精准、脚步灵活,善于团队合作。而且欧洲球员普遍力量对抗较强。
2.4.中国男篮后备人才建设模式与国外男篮后备人才建设模式对比分析
现中国男篮之所以成绩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现在的中国男篮正处在新老交替阶段,新生代球员比赛阅读能力不足,遇到国际性大赛比赛经验不足,老队员在比赛中因为体能原因或者伤病云隐又有些力不从心。那么既有活力又有经验的中生代球员为何在那里呢?中国男篮在人才选拔与梯队间设方面有着自己特殊的模式,以下是中国男篮后背人才梯队建设模式的分析和国外男篮后背人才梯队建设模式的对比分析
2.4.1中国男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模式
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充分彰显了举国体制优势。所谓举国体制体现了国家办体育的特点,体育事业全靠国家投入,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育体制,在特定时期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目前最主要的选拔人才模式是在CBA联赛中挑选优秀人才,然后集中特训,最后参加赛事。能够成为国家队成员大多都是从小在体校接受专业训练的球员。然而在中国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系统锻炼的孩子却少之又少,在举国体制下从小接受训练的孩子大多会被忽略全面发展往往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一旦在体育方面没有成绩的话就很难融入社会,一些运动员退役后生活捉襟见肘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时因为在基层篮球中,没有完善的选拔制度,导致许多有天分的篮球爱好者的不到系统训练,从而错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4.2国外男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模式
X是世界头号体育强国,其之所以强大是由于有大量的体育人口,完善的竞技人才培养体制,以篮球为例,X的篮球培养体制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职业队,在X接受初级篮球训练的人约200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X有大学3000多所,大学篮球运动员的人数大约每年在50000人,其中每年有40—50人有希望进入NBA,50对50000比例为千分之一,已完全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型的运动员培养体制[2]。像这种培养体制在国外很常见。一些欧洲国家他们的XX、学校、俱乐部会三方合作,学生在学校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由XX出资。俱乐部会与学校合作挑选心仪的运动员来成为他们下属二级三级球队的一员,上课时间学生会在学校上课,到了训练时间或者比赛时间他们就会回到俱乐部。学校也会针对他们的情况,制定他们的学习计划,和考核标准。经过许多比赛的磨练,这些球员更早的接触到专业训练,提高了技术增加了比赛经验,足够优秀的球员会留在俱乐部,等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上升到一队。而被淘汰的球员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们的运动员生涯并没有耽误学业,他们仍然可以在社会中立足。
2.5.中国篮球文化与国外篮球文化对比分析
职业篮球文化是中国篮球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职业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了许多篮球运动热爱者的职业,他们利用大部分的时间进行篮球运动的训练,进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篮球能力和篮球技术。以下是中国篮球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及个别国外篮球文化的分析
2.5.1中国篮球文化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即我们所说的CBA,代表着中国职业篮球的最高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CBA联赛,也吸引着许多国外球员的加入。随着比赛激烈程度增加,CBA联赛影响力不断提高,外国球员不断加入中国球队,在球队的发展过程中,外援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外援能够增加比赛过程中的看点,增强联赛的影响力。但大多数的小外援在球场态度懒散,场上进攻大多依靠单打,缺乏有效的技战术配合,防守态度差,给队伍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国内80%以上的CBA球队在关键时刻,主教练都会安排将关键球交给无名的小外援进行处理,长期以来大多数球队对外援尤其是小外援产生严重依赖这就导致各俱乐部水平停滞不前。很多优秀的青年队球员到了成年队后由于外援的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机会而耽误了自身的提高。
2.5.2外国篮球文化现状
大部分欧洲人而言,他们在进行篮球比赛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篮球员之间的合作和他们的基本功,篮球运动员的技术是否细腻,他们在进行篮球运的过程中,比较善于利用大脑进行打球,并且他们的篮球运动技术变化莫测。X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所以X球员在比赛中往往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将比赛看作一个可以秀出自我的舞台,将自己优异的身体素质、个人能力及与生俱来的篮球天赋结合的淋漓尽致,所以在NBA中出现了许多的超级巨星。这些超级巨星往往在关键时刻接管比赛,就出现许多受人追捧的英雄时刻,例如麦迪的35秒13分。
3中国男篮衰落原因分析
导致中国男篮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前文的对比分析得出导致中国男篮衰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技战术原因
中国男篮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男篮的得分、防守都集中于几个人,轮换阵容上场后效率值较低;男篮的战术打法决定了中国男篮在比赛中过度依赖投篮手感,当手感不佳时命中率低,比赛就容易被对方牵制。男篮的配合不够默契,相互之间交流太少,在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因为球员没有沟通好导致协防不及时出现漏人的情况;在篮板球的争抢上不够积极,虽然拥有易建联这个优秀的大个内线,但是争抢篮板要所有场上球员共同参与进来,积极主动的去拼抢;中国男篮在关键球处理方面总是出现失误,心理素质较差,技术运用的不娴熟导致在面对优秀防守人时造成紧张或者处理球的选择不正确从而出现失误。
3.2身体素质原因
篮球运动归根结底是一项高强度身体对抗的运动,所以身体素质在比赛中起着只管中要的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中国男篮与欧美强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与欧美相遇时中国男篮表现出身体对抗能力差,体能下降快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在防守端中国男篮不能很好的限制对方,使对方轻松得分的概率大大加强。在进攻端又被对手限制,拥有球权时不能很好的转化为得分。体能差就直接影响了球员的发挥,比赛后半段往往是应该发力拿下比赛的时候,但是中国男篮因为体能原因往往在比赛后半段被拉开比分,然后结束比赛。
3.3中国男篮后备人才原因
中国男篮后背人才梯队建设模式有许多限制因素。首先,许多国内外优秀的球员在很小就会接触专业系统的训练,而在举国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中国孩子多以学习为主,很少有家长会愿意牺牲孩子的学业去学习篮球,这就导致了很多有天赋的孩子不能很系统很规范的接受专业训练。而在国外因为完善的比赛机制使许多孩子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让孩子积累了许多的比赛经验,也能让更多有兴趣的孩子参与其中,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挑选出更优秀的球员。
3.4中国篮球文化建设原因
由于CBA联赛对外援的过度使用导致大多数本土球员都变成了“蓝领”球员,在关键球的处理上始终得不到锻炼,自信心缺失。这些球员中有很大一部分非常有天赋,可是在小外援的阴影下得不到重视,失去了很多宝贵的锻炼机会,一旦到了国际赛场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这些球员畏首畏尾,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处理球。
4针对中国男篮衰落的对策
中国男篮的衰落牵动亿万国人的心,针对中国男篮存在的种种问题,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男篮的重新崛起有所帮助。
4.1技战术的运用及身体素质的提高
中国男篮在今后可以多组织高水平的友谊赛,邀请实力较高的一线国家队以赛代练,通过这些高水平友谊赛加强对年轻球员的锻炼,丰富年轻球员的大赛经验;顺应现代篮球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男篮自身特色的技战术风格,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明确的战术打法;提高球员战术执行能力,确保战术的顺利执行;强化中国男篮球员基本功练习,不能忽略篮球的一些基础性练习,个人技术的提高有利于球队更好的完成比赛。同样身体素质以及力量练习也至关重要,增强力量与体力训练,提高比赛对抗能力,使攻防两端的表现都有所提高。
4.2转变中国男篮后备人才建设模式
就目前中国的国情来说,依然要坚持举国体制,在举国体制下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同时也要推动幼儿及青少年篮球的发展,不能单纯的从CBA联赛中挑选球员,应该建立完善的幼儿及青少年联赛,通过体教结合的模式让学校有参与进来,从而让更多的人从基础中参与进来,以此来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范围变大了那么选拔到优秀人才的概率就会更大。
4.3增强中国篮球文化建设
CBA外援的过度使用对于中国本土球员的培养影响非常大,应当继续加强对CBA联赛外援使用的限制,使本土球员得到充分的上场时间,培养本土球员对比赛的掌控力。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根据现代篮球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步培养中国国内的篮球文化。打造积极向上、完善、健康、团结、活力、法制健全、科技含量高的新型CBA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健康发展[3]。
5.结论
(1)中国男篮在技战术方面存在技术粗糙基本功不扎实,战术打法不鲜明没有发挥自身特点。应该提高自身技术,明确战术打法。
(2)中国男篮与欧美强队在身体对抗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应该提高身体对抗能力。
(3)中国男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转变这种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由于cba联赛本土球员对外援的过度依赖导致在世界赛场上的变得不会打球。应打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过内篮球文化。
参考文献
[1]魏磊,王家宏.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9):49.
[2]臧卫国,对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张铁成,中美职业篮球文化的比较分析[D].中北大学.201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