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项下,与其他行业联系密切的银行业,也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调整与转化时期。原有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方式已成为过去,业务模式创新已成必然。与此同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等的不断深化,传统金融资金出现了明显的分流情况,聚焦于金融市场内的战火愈演愈烈。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进一步辨别与深挖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必议的话题。多重叠加之下,发展稍显弱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表现颇令人关注。在整理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收集9家上市中小商业银行的有关数据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过程当中,构建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并以此判断和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表现和发展前景。总的来讲,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利率市场化;熵权法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银行都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极履行着调节经济、信用创新、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职能,在我国金融行业内享有独特地位。但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金融行业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也逐步受到挑战。在这中间,处于银行圈内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引得了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中小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在各部分建设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但鉴于体制的灵活性以及猛烈的发展势头,其对新事物的吸收与运用往往更为迅速。面对当前的发展局势,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是“船小好掉头”的欣喜局面,还是“头破血流”的折戟而归,一切都未可知。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我们在探讨中找寻答案。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也给予了银行业改革发展推动力。大体情况是,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对银行业影响而言,可能会诱发不良贷款增多、经营风险増大等问题。同时,近年来银行业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加强。央行在2012年9月17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并将其作为金融改革的重点。继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2014年11月又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2015年更是踏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一步——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毋庸置疑,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就它带给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细致化考量。
总而言之,面对金融市场的改革走向,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发展动向,争取在改革浪潮中实现其竞争力的提高,完成量的积累,质的飞跃。
1.1.2选题意义
竞争力结果往往是通过对比得到的,其主要表现是在市场竞争中要有自己明显的优势。就当前经济形式而言,遵循历史的推进性,加强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有诸多益处。存亡是为根本,而又能助其解决调节项下的发展问题,为日后更进一步的飞跃做好积累。
归根结底,国内经济的调整蕴藏着众多的发展机遇。就企业自身角度而言,此番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全面、客观、具体的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有利于其进一步强化管理、扎实经营、提高效益,实现作为一个经济体的实在价值。就企业社会性而言,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与地区经济金融建设联系紧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定位有助于其发挥联动优势,推进多个经济体共同健康有序发展。在金融领域内,竞争力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小商业银行这一重要金融板块的缺失。同时中小商业银行轻型的改变优势与经验积累能帮助我国银行业把握调整机遇,实现整体发展推进,力争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取得更多积极主动权。当然,对我国金融业强化升级以及日后改革方向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就理体系框架而言,此次研究一方面是次实证结果的探究,但更重要的是对相关理论的整合与联系,有利于理论研究的共鸣与迸发。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国外组织和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在这当中,以下机构的方法最具代表性,被广泛认同。
(1)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构建的金融组织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受到了极大的拥护,它主要参考银行资产规模、资产占GDP比重、存贷款利差等指标分析银行的竞争力。但遗憾的是,在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评价方面它稍逊一筹。
(2)监管机构评级。X货币当局采用国际通用的CAMELS评级(骆驼评级法),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五个角度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并考察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它同时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单项评分与综合评分方法有效结合,是一套制度化、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
(3)英国著名杂志《银行家》评级,主要通过考察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资本资产比率、经营状况以及其他综合指标来反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其被公认为是国际银行业最具权威的评价体系,为各国XX及研究机构所采纳。但它们的评价重点更多地是放在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在国内竞争力方向则稍显忽视。同时它缺乏对市场、制度因素的相关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也不够完善。
(4)标准普尔、穆迪等全球权威信用评级机构也会定期对银行作出信用评级。其评级方法更注重风险评价,主要从商业风险因素及财务风险因素对银行短期及长期信用进行评级。穆迪评级主要依靠经营环境、管理策略及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状况及管理、所有权及公司治理、业务价值和资本充足率七个指标评价银行竞争力状况。
当然,其他国外学者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深层次的研究。Huges和Mester(2011)就通过采用当前发展热门的规模效应理论对银行竞争力进行了一轮实证研究。他们发现,银行业规模效应确实存在,并且小型银行的规模效应比大型银行的规模效应大,而这主要是来自于技术上的优势。这是历史性的一个新发现。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评估规模效应所带来的益处与风险等方面并没有做过多研究,因而也并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1]Barr等人(1999)运用DEA(DataEnvelopeAnalysis)方法发现,外部竞争环境如经济周期变动对银行的表现是中性的。此外,他们还注意到,银行的运行效率大大影响着银行的业内竞争力与评价。[2]
1.2.2国内研究现状
作为起步较晚,但不断给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带来“惊喜”的新生事物,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一直为国内学者所热衷。而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愈渐复杂,经营难度也随之加大,有关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更进一步研究顺势而生。就研究总体而言,数量庞大,且结构体系多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商业银行竞争力问题。可以看到的是,这方面的问题实证研究比较多,理论方面则少有涉足。直至目前,有关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问题也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口径。基于此,相关学者也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探索与补充。
关于银行竞争力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焦谨穫(2002)是我国少数几个对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较全面地整理和概括了有关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为日后多类型的研究做好了思想理论基础。[3]殷雷(2002)从波特竞争力角度出发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并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竞争行为能力、竞争战略管理能力及竞争潜在能力三个层次。[4]魏春旗和朱枫(2005)从表层、深层及核心竞争力三层深释了竞争力,并在其专著《商业银行竞争力》中指出,核心竞争力由七方面组成,包括技术、流程、组织、人才、制度、战略和文化等。[5]李梦觉(2009)紧跟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再造等理论高度,通过系统化地全面阐述,构建了基于企业综合实力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体系。[6]
关于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吴晓灵(2013)认为,在金融市场化的改革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健康的经营作风,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以长远眼光夯实经营根基,争取培育长久的竞争力。[7]何文虎(2014)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优劣势并存。建议通过提高大数据挖掘、分析、治理和应用能力,加大非纯粹、纯粹网络银行建设力度,培养和引进复合性金融人才,尽快实现中小商业银行全面转型以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8]陶敏(2014)从市场占比、收益性、安全性等方面选用指标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体系构建,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了16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相关评价,构建出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9]唐思雨(2014)同样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作出了一个由定性转向定量的理性评价结果。[10]
银行竞争力研究方法方面:陈洪转(2012)提出通过依托核心竞争力理论,融会多重学科知识,采用多种研究路径,紧紧围绕商业银行价值链这条主线.深入探索价值链整个活动过程。同时集中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DEA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多视角、动态性地全面评价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讲,整个论证体系完整且符合相关逻辑,能在评价方面切实发挥出其优势作用。[11]刘爽(2016)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对经济链条的整体推进具有非凡意义。因而在操作过程中着重考量和分析了其发展进程中的优劣势,并就如何更好地推动相关发展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与建议。[12]李颖(2012)主张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相应地市场营销策略。[13]李文涛(2013)通过选用因子分析法,积极推进指标的选择与因子模型的构建。在实证分析中,通过计算出各银行的排名及综合排名,得出相关的结论。[14]丁涛,盖锐,芮晓东(2015)主张在构建包括价值创造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TOPSIS分析模型对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15]段胜,许诺(2011)表明,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信用风险LGD度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分期待其更进一步地推动展现。[16]王松奇,刘煜辉,欧阳明(2015)在报告中以经济转型下的中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以客观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运用更加科学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最终形成了包括主报告、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等部分所组成的《2015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往后年度发展予以启示和参考。[17]
1.2.3研究评析
以上关于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数量众多、体系庞杂且各有侧重点的考量与把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研究必将更全面与深入,评价指标体系也能日益得到完善。当然,针对前辈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会发现,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过分依赖财务指标来分析银行的竞争力。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与调整。考虑到财务指标的相对易得与可操作性,但同时局限于它的事后性,以此得出的评价并不能很好反映当前的市场情况变化,因而也就无法有效评估出环境下各银行竞争力的实际情况。
二、样本主体选用的局限性。就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而言,已形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发展的局面,它们都为我国金融经济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所我们参阅的文献当中,以某一类的单独分析为主,较少考虑到商业银行间的横向比较分析,因而也就缺乏相关意义上的代表性。
1.3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针对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考虑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体系庞杂,全盘可实践性不高。因而,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9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中小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样本期为利率市场化后,且距离当前较近的2016年。在实证过程当中,经过多番考量,我们首先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然后运用熵权法算出各个指标权重,进而得出并分析上市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排名情况。最后,通过认真梳理实证结果,诊断出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下的优势与不足,据此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以下是论文的具体安排: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任务是构建论文整体框架,而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也就此铺陈开来。与此同时,总结与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研究成果。最后,简单地介绍了论文的写作内容及相关研究方法,确定了论文的整体基调。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首先分板块地介绍了学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以及“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同时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实现概念的融合,形成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印象。最后侧重分析了其具体内涵及相关影响因素。
第三章为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的环境分析与评价指标的考量。在本章中,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对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一一识别与介绍。同时进一步划分要素,为相关指标的确定做好准备。
第四章为最重要的实证研究部分。简单概述熵权法的相关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同时结合9家上市中小商业银行相关数据对银行竞争力进行综合评述,得出排名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论述。
第五章为政策建议。结合上章所得出的实证结果,从微观著,侧重于不同角度给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掘提出相应改革建议,在根本上回归主题。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前期资料的搜集方面,文献覆盖面需广,类型也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当然,考虑到发展的链条性,收集工作需注意考虑文献资料前后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这项工作十分重要。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挂钩。定性与定量方法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能发挥出其独特作用。在此基础上的有效结合,是双重叠加效果的大突破,能增强文章的整体说服力。
3、比较分析法。在论文研究中更进一步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同时在事物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加深我们的相关认识,共同促进问题的优化解决,最终实现共赢。
1.3.3技术路线

2.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理论基础
2.1中小商业银行概念
在正式研究开始前,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理论,在根源处做到“知己”与“知彼”,于散发处实现“百战不殆”。
2.1.1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的概念
中小商业银行通常是依据规模来进行界定的。在国外,按照净资产规模划分,一般称资产规模不超过1亿美元的银行为小银行。1亿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的银行处于中间位置,被称为中型银行。至于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则被称为大银行。
2.1.2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相关概念
在国内,有关中小商业银行的概念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与国外异曲同工的是,国内对于银行大小的界定,一般也以资产额为标准。在国内,我们一般称工、农、中、建,交行五大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为中小商业银行。其中包括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含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其体系庞杂,且数量众多。鉴于其扎根地方多年,一般而言,它们在地缘、成本、体制、客户资源、竞争力项下具有一定优势。
2.2竞争力相关概述
2.2.1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竞争”一词最早在经济学领域被提出,具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团体)间,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展开的角逐。而在不断的竞争过程中,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经济运行也得到了有效调控,一切归根到底都落到实处。依据研究层次,竞争力理论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产品层、企业层、产业层及国家层四个层次。其中,企业竞争力占据核心地位。
波特(2008)将企业竞争力分解为市场定位、潜在进入者及退出市场壁垒等能力,最终提出了著名的"竞争力五为模型"。[18]其影响意义深远,阐明企业间竞争既依托于自身实为的强弱,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Helleloid&Simonin(1994)主要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详细阐述了组织学习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看重对知识进行储存和运用,真正地起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19]
2.2.2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
1.价值链优势理论
波特(1985)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主张将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成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经营管理活动,以找到各企业竞争力的优势。因此在分析企业竞争力时应重点关注竞争企业间价值链的差异。总体来看,价值链有三层含义:首先,企业内部各生产运作环节紧密相关;其次,价值链不单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外部,如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的联系等;最后,各环节均给企业带来一定价值,或是有形价值或是无形价值。基于共性与个性关系,对企业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找到企业的竞争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对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评价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2.竞争动力学理论
该理论把动力学中的"冲量"运用到竞争力研究间,主张通过"冲量"反映企业竞争强弱,因此又名冲量理论。应用到企业竞争力,冲量即等于企业质量乘以竞争速度。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提出的著名公式"竞争为=竞争力资产×竞争过程"便是依据该理论。[20]
3.核心竞争力理论
该理论是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Hamel)教授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们将核心竞争力首次引入企业管理。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企业通过积累性学习获得的特殊竞争力。应该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可以是领先的技术、独特的企业文化、高效的管理等,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等特征,其表现是多层次、多方位的。[21]
此后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相关扩展。其中,曼苏尔.杰维丹(1998)提出层次结构模型。主张将核心竞争力分解为不同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资源、能力、竞争为、核心竞争力,形成一个自下而上、每个层级为公司创造更高增值的体系。该理论认为,更高的层级拥有更宽阔的组织范围。[22]
国内不少学者也结合具体情况从不同角度针对核心竞争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郭凡生(2002)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知识、制度、资源及要素几方面构成,其中制度在其中占主要地位。[23]许正良、王利正、徐颖(2004)从五个角度总结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不同之处,分别为:不可复制;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长;具备长期发展空间;会不断更新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24]单成华、杨薰馨(200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能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5]徐中亚(2010)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时期,无论在资产类业务还是负债类业务方面都易受到极大的冲击,又由于其自身组织资源以及政策面上的劣势,使得影响的后果很难在较短时期内自动修复。他着重探讨了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各方面的发展。[26]田晓晨,史晓斌(2015)认为随着银行间竞争力的不断加剧,风险管理将在银行金融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就是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27]
2.3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2.3.1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特征
1.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本质上还具备一般企业属性,以利润最大化为最大追求目标。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掘依旧与市场定位选择、风险防范工作、公司内部管理与创新业务模式等项相关联与契合。这与一般企业竞争力的找寻方式不谋而合,因而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小商业银行。当然,不拘泥于静态概念,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我们也应以动态、综合的眼光去看待。
2.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然而中小商业银行又不简单地是一般企业,在经营对象、经营方式以及资本结构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项下,其竞争力构成也必定独树一帜。在日常的经营运行当中,资源是银行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一切基础,这其中主要包括资金、人力等等;与此同时,由于银行主要从事的是大规模资金吸纳、投放与应用工作,有关于风险管理、盈利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流动性把控方面都有待加强注意。总的归类分析,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与一般企业竞争力问题共性、个性的依托与交缠。
2.3.2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中小商业银行是内外部环境下的发展体。在此背景项下,其核心竞争力自然也受到外部环境和银行内部动力把控的双重影响。在这当中,外部环境包括宏观及行业环境。内部竞争力则主要涉及现实与潜在两个发展方向。现实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银行现阶段的发展实力,主要蕴藏在经济体内部,能比较直观的显现;潜在竞争力则代表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力与重要驱动力,是竞争力的又一大表现,对银行长期可持续经营发展意义显著。
据此,我们认为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它是考量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企业追求利润的最终要求,极易被各级投资者所重点关注,是经济体运行的内在驱动力。二、风险防范能力。其反映了企业应对各类型、强度风险的自我保护能力。市场总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不能只一味激进求胜,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三、市场拓展能力。这展现了企业对于市场大蛋糕的掌控程度,对于其后续有效发展战略的布局有着积极影响。四、经营管理能力。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外部市场的拓展,同时也需加强内在经营管理培训。争取以内力促外力,鞭策企业这架马车平稳向前进发。五、业务创新能力。市场环境总是变幻莫测,跟随时代发展的步调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扎实于当下,同时也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实现五体相结合,就能有效增强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3.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环境分析及指标选取
3.1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在前文企业价值链优势论、竞争动力学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基础项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从内外部环境考量来看,内部是主体,外部是催化。如何在各个阶段时期保持经济体的稳健发展,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企业内部相关体系的搭建工作。以积极地发展眼光来看,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自身发展链条相挂钩。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在考虑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在具体指标选定方面应予以慎重考量。
3.2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环境分析
3.2.1从宏观层面分析
1.经济增速放缓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虽仍在稳步提升,但增长速度却在逐年放缓。用目前的新鲜词来讲,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图3-1可以看出,十年以来,我国GDP增速逐渐放缓,2014年开始就低于8%,2015、2016年更是创增长率新低。而中国经济也顺势开拓了平和式的发展进程,开始由“量化”转向“结构化”,争取实现更科学高效的经济发展目标。我们也要认识到,随着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的曲折复苏,国内经济在结构转型中依然面临多重的困难。发展阵痛也随之而来。

改革与不适应必然会带给当前经济体坏的发展结果。在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当下,作为我国经济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发展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地影响。总体业绩增速随宏观经济变化自然放缓。从图3-2可看出,2012-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虽每年仍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下滑却十分明显,尤以2015年最甚。同样图3-3又是一层佐证。在时间域内,我们可以看到资本、资产利润率向下趋势也十分明显。银行经营状况令人忧心。当然,经济大背景变化绝不是唯一的触发因素,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银行业存在已久的矛盾在其中占有着一定比例,影响作用十分明显。

同样的,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也较大。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香港和X的国民生产总值每下降1%,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0.56%;中国地区大陆国民生产总值每下降1%,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0.7%。[28]大环境的影响力量十分明显。在此背景下,我们查阅了相关数据,图3-4便可见一斑。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项不良贷款率在总体上驱动上升,且变化幅度不小。而不良贷款率的持续走高,银行经营风险的逐渐加大,这对银行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最终放归于市场,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的数值问题,具体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在一大轮的改革举措中,金融机构将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和发展业务。这是银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是金融市场日渐成熟的标志,有助于推动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升级转型。
图3-5是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基本情况,不论是存款基准利率,还是贷款基准利率总体上都是向下延伸发展的,银行存贷差也逐步缩小并趋向于平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熟金融经济经济市场发展的要求。当然,对于存贷差收入的减少,商业银行自身也要积极拓展新的盈利渠道,创新发展方式,实现银行业整体的健康有效发展。

3.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的一个保险机构。在构建过程中,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起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这项突破性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银行与保险的结合,能有效抵御和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意义。
2014年11月30日,中国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2015年1月,中国存款保险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圆满完成,制度出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相信其在金融市场中将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3.2.2从行业情况分析
金融市场竞争一直以来都十分激烈。随着银行体系构建的不断完善,债券和股权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新潮出现,金融市场份额的争夺尤为惨烈。处在暴风漩涡中的中小商业银行,又将如何在复杂的行业局面中赢得生存与发展,十分值得人深思。图3-6反映了部分商业银行资产、存款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出,不论是资产还是存款方面,其在整个行业内所占比重都不算高。

3.2.3银行内部自身分析
当然,在此大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依然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果,也开始在其他寻求突破。下面从资产规模、业务结构等角度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间的一些基本情况。
1.资产规模

由图3-7可见,各中小商业银行2014-2016年以来年资产规模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扩张。同类型比较方面,目前以浦发银行资产总量最大。这其中,中信、民生、招商、兴业和浦发银行等在总量与增量都存在着比较优势,光大、平安、华夏和北京银行在这方面则稍显弱势。
2.收入结构
随着银行存贷差区间的不断缩小,各大银行都加快了盈利业务模式的转变。从图3-8所反映出的2016年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来看,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各个中小银行间都较大,这反映了目前各大银行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视。这项业务发展前景很大。

3.3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配合下,对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其核心竞争力的切实问题。这是对问题研究的一种深化与拓展,也是对社会思维的散发与延伸。
3.3.1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在分析上市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基于相关制度规范,在设计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遵循多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全面性、易操作性、科学性及结构重点层次性等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是一个整体性的话题。对于企业而言,它需要全方位考量内外部、当前与未来等多方面问题。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指标覆盖面与代表性问题。当然,相关度的把握与追求也十分重要,应选择性的选定各项指标。指标也不是愈多愈好。
2.可操作性原则
考虑到具体实践可能面临各方面问题,建议在选用指标时尽可能对应相关财务指标,提高数据接受程度。有些指标如实在不易直接反映的,在转换数据时应遵循相关规范,尽量科学考量。
3.科学性原则
考虑到各个银行指标数据对应方面可能有所偏差,应科学性的统一相关口径,避免误差、乌龙现象的出现。
4.结构层次性原则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方面涉及因素众多,在结构层次方面也应尽可能明晰,方便整体考量的把握。如果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细化指标,推动实证结果更加准确。
3.3.2评价指标确定及各指标说明

4.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熵权法评价方法简介
熵权法最初来源于信息论基本原理的解释,它强调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如果指标的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理当越大,权重就应该越高。而在经济金融领域里的运用,是其引申作用的发挥。它强调利用各指标的熵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尽可能避免人为干扰,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结合研究的具体要求,本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环境及运营状况实际,构建了包括价值创造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在内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操作性,我们以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成长性指标、银行对资源的管理利用水平和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与其一一对应。这样不仅方便了实践操作,也加强了规范性。
4.2熵权法系统评价的分析步骤
(一)矩阵构建及标准化处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假设有m家被评价的银行,有n个评价指标。aji表示第i个银行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所建矩阵如下:

同时,由于所选用指标单位名称、计量方法的不匹配,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就显得尤为必要。①正向指标。由于正向指标数值越大,对结果影响效果越好的特性,其处理公式如下:Bji=aji-min(aj)/max(aj)-min(aj);
②反向指标。基于其数值越小,对事实影响效果越好的特征,处理公式如下:Bji=Max(aj)-aji/max(aj)-min(aj);规范化处理后得到新矩阵B=(bji)n×m
(二)熵权计算
数据标准化完毕后,我们进入指标处理工作。

其中Fji为第i个银行的第j个指标的特征比重,Eji表示j指标的熵值。
接着计算各指标权重,方法如下。

在整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对熵权的计算与求得,我们基本确定了各指标在竞争中的激烈程度以及最后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三)各组织机构评分
最后,根据计算出的指标权重,再结合第m个银行第n个指标的表现状况,算出各个银行的最终得分。公式为:Z(m)=。这对之后分析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4.3案例分析
㈠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为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从各银行2016年对外披露年报中我们摘录并计算出了所需数据。整理如下表所示:

在研究所选取的16个指标中,不良贷款率、存贷比、成本收入比和其他业务收入水平为反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小越好,我们运用反向公式对其进行处理;其他12个指标为正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大越好,运用正向公式处理;数据结果如下:

㈡在下一个步骤中间,利用所提供的数据项,我们分别运用公式(4-1)、(4-2)、(4-33)算出了指标熵值和一二级指标权重情况。其中如果Fji=0,则定义limF(ji)inF(ji)=0

从表4-3中我们能得出,价值创造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权重数都较大,占比分别达到了0.186、0.349、0.185和0.190,是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这中间,风险防范能力权重又特别凸显,各银行在此项上的差异把控也较大,因而在竞争力构建方面应着重考量。而业务创新能力权重数最小,仅为0.091,9家中小商业银行在这方面都略微薄弱,都有待加强。
㈢9家中小商业银行最终情况

从表4-4中可以看到,在此次研究的9家中小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排名靠前;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排名靠后,在竞争力方面也稍显弱势。结合表4-3、表4-4综合考虑,竞争力较强的银行在保证价值创造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的同时,也要加强业务创新能力在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以寻求银行自身平衡、后进式的发展;而竞争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则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建树。
4.4结论
在价值创造能力方面,利润熵权值在三个指标中最高,为0.464,对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影响最大。因而在银行发展进程中,应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争取实现利润的大突破,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同时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的熵权值也达到一定水平,分别为0.283和0.253。这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在风险防范能力方面,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存贷比对其影响都较大。这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的发放与管理、加大准备金的保证工作以及存贷比度的科学把握。
在市场拓展能力方面,三个指标熵权值相差不大。同时结合9个银行的指标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资产、存款占比以及网点个数上都不占优势。对此,其应加大各项工作推进,实现更进一步地发展布局。
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成本收入率熵权值最大,对经营管理影响也最深。这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加大内部“收入-成本”控制,实现最佳的效益。网均效能和人均效能对其影响也颇大,分别为0.456、0.295。这要求中小商业银行注重网点和员工的合理配置,在提升竞争力方面“添砖添瓦”。
在业务创新能力方面,中间业务熵权值出人意料,为0.500,几近指标一半,对中小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影响甚大,而这也恰恰反映出自利率市场化等政策颁布以来,银行业盈利模式的逐渐转变。各大银行应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寻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5.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建中存在问题及竞争策略
5.1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问题
1.由于数据体系比较庞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感到比较棘手复杂。同时有关指标的复杂概念也造成了数据处理上的模糊;
2.数据的不完全性。虽然已尽可能地全面收集、整理相关内容和数据。但因个人水平有限,内容的完整性还是有所缺失。在这一点上有待加强;
3.本次主要采用熵权法对对象进行研究,但由于运用过程不熟,操作方面稍显生硬;
5.2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
紧跟时代发展大背景,始终用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加强自身经营管理建设,实现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张弛有度,进退自如”。不应固步自封,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拓宽发展视野,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5.2.1明确市场定位
经营对象的选定是银行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鉴于其较强的地域特性,应充分发挥它在地方金融经济方面的建设作用。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选择也应紧紧地环绕经济发展变化,适时作出相应调整,使银行资金投放到更有效率、更具潜力的项目、领域中。两相得宜。
5.2.2充分利用金融技术,加快产品创新
产品服务是银行竞争力的主要来源。面对目前金融市场产品服务“同质化”的严重现象,要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谋得生存与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应推进自身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更进一步凸显其竞争优势。
5.2.3内联外引,壮大自身实力,防范风险
企业是在不断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也需更多地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逐步展开大规模项目投建,在发展中壮大自身合作。
5.2.4加强银行内部各方面管理,降低成本
外部布置好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也需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在体制、风险监测等方面加强防控。争取发挥内外联动优势,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5.2.5以人为本,完善人员培训和激励机制
加大对员工的培养力度,同时完善员工福利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在银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中小商业银行目前稍显势微,在发展中更要积极重视人才,应最大限度地运用人才优势,以推动自身发展。
5.2.6横向并购,加强国外战略合作,突破地域限制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在追求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进程中,也应加大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发展的国际化,予更进一步发展以更高展望。
5.3结论及展望
以上关于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不论是从宏微观角度,还是从当前与未来竞争力肯定与挖掘角度,我们始终将其看作为一个动态整体,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解释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相信我们的用心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发展以启迪。而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将更好地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魅力”一环。
参考文献
[1]JosephH.J.Mester.Whosaidlargebanksdonotexperiencescaleeconomies?Evidencefromarisk-returndrivencostfunction[J].WorkingPaper,2011,(27).
[2]BarrR.K.Killgo.EvaluatingtheProductiveEfficiencyandPerformanceofU.SCommercialBanks[J].1998(3):1-50.
[3]焦瑾璞.中围银行业竞争力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19-22.
[4]殷雷.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
[5]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67-69.
[6]李梦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4-15.
[7]吴晓灵.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研究,2013,(12).
[8]何文虎.互联网金融下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研究[J].西都金融,2014,(9):46-50.
[9]陶敏.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2014,(11):21-23.
[10]唐思雨.基于对因子分析的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4,(12):28-30.
[11]陈洪转.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2]刘爽.国内中小商业银行生存空间探讨[M].经济管理者,2016,(6):45-49.
[13]李颖.我国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及市场营销战略[J].现代金融,2012(4):30-32.
[14]李文涛.上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4-56.
[15]丁涛,盖锐,芮晓东.基于熵权TOPSIS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5,(6):14-18.
[16]段胜,许诺.金融风险计量中的LGD模型在我国研究情况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1(3).
[17]王松奇,刘煜辉,欧阳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8]POTERME.Oncompetitive[M].Brighton:HarvardBusinessPress,2008.
[19]HelleloidD,BernardSimonin.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aFirm’sCoreCompetence[A].G.HamelandA.Heene,eds.Competence-BasedCompetition[C].JohnWiley&SonsLtd,1994:213-239.
[20]付淑芬.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1]C.K.Prahala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116-127.
[22]张建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
[23]郭凡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环论”[N].中国经营报,2002.
[24]许正良,徐颖,王利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4(05).
[25]单成花,杨蕙馨.基于系统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7(06).
[26]徐中亚.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0,(8):86-89.
[27]田晓晨,史晓斌.我国中小商业银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5,(2):172-173.
[28]李好好,周南.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相应对策[J].互联网经济,2015(10):97-100.
致谢
拿到论文题目单时,自己不多不少地犹豫了片刻。但有关中小商业银行的概念问题却不断涌现在我的脑海里,它一直都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项目。同时鉴于目前银行业改革政策下发比较频繁,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又将如何看待乃至转换这个问题是我所关心以及着迷的。因而我的论文题目最终与中小商业银行联系紧密。在过程当中,老师对我帮助甚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给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渊博的知识与独特的见解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我衷心地感谢老师,他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
论文完成之际,在此谨向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当然,也十分感谢论文中所引用理论、资料的各位作者们!你们的研究,拓展了我对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意识,受益十分匪浅。非常感谢!
最后,感谢经济学院全体老师四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诲与辛勤培育,祝您们身体安康、工作顺利!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