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唢呐最早流行于公元3世纪的波斯和阿拉伯,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在当代具有“锁呐”“锁奈”“苏尔奈”等之称。明代初期开始有人将唢呐记载于古籍,明代时期的戚继光也曾将唢呐运用在军乐中。到了后期开始广泛运用于戏曲伴奏当中,并在伴奏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主要用于唱腔伴奏、过场曲牌,是戏曲伴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近现代,唢呐不仅是我国民间传统乐器之一,而且已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任同祥先生改编的《百鸟朝凤》在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银奖,在自己的改编后能够使音乐在原有的结构和情绪上有所改变,使乐曲更充满活力。任老师的改编不仅使百鸟朝凤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对唢呐的发展具有深渊影响。随后在和陈家齐老师进行改变修正后,该乐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用于各大学院的音乐素材,深受人们喜爱。2006年5月20日经xxxx批准,正式将我国民间传统乐器唢呐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唇颤音;气颤音;三吐双吐;花舌音;舌弹音;

前言
唢呐作为民间传统乐器,是最具有中国北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唢呐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历程,并随之不断的传承和加以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民间乐器唢呐可演奏出不同特色风格的乐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众所周知的《百鸟朝凤》。所谓唢呐一响百鸟为王,说的就是百鸟朝凤。从古至今每一代艺术家都用它独特的技巧、思维和民族特色加以传承这首流传千古的唢呐名曲,它是中国民间传统乐器曲子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名曲。任同祥老师创编的这首《百鸟朝凤》对我们现今学子学习和传承发展民间乐器唢呐具有重大影响和借鉴意义。作为唢呐忠实的爱好者和学习者,要掌握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了解乐曲背景、创作风格和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开始;然后再准确的把握该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重点练习和掌握技巧部分;最后通过不断实践熟练掌握曲子技巧、情感等要领,全面掌握这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乐曲的风格特色。
唢呐作为民间传统乐器,是最具有中国北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唢呐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历程,并随之不断的传承和加以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民间乐器唢呐可演奏出不同特色风格的乐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众所周知的《百鸟朝凤》。所谓唢呐一响百鸟为王,说的就是百鸟朝凤。从古至今每一代艺术家都用它独特的技巧、思维和民族特色加以传承这首流传千古的唢呐名曲,它是中国民间传统乐器曲子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名曲。任同祥老师创编的这首《百鸟朝凤》对我们现今学子学习和传承发展民间乐器唢呐具有重大影响和借鉴意义。作为唢呐忠实的爱好者和学习者,要掌握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了解乐曲背景、创作风格和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开始;然后再准确的把握该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重点练习和掌握技巧部分;最后通过不断实践熟练掌握曲子技巧、情感等要领,全面掌握这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乐曲的风格特色。
一、《百鸟朝凤》的创作背景
1、背景:最原始的《百鸟朝凤》在结构上比较松散、流水板较多,全曲几乎没有高潮的精华部分,即兴的加入金丝雀、布谷鸟、锦鸡等各种鸟叫,另外还加入母鸡下蛋、小孩子的哭叫声等,把大自然生活表现的惟妙惟肖。陈家齐、郭雅志等作曲家的也曾反复改编加工过《百鸟朝凤》,但人们都未曾喜欢。在此之后任同祥老师在借鉴陈家齐老师的改编中融入元素加以改遍,才有了现在的作曲演奏家任同祥先生对此曲进行加工改编的广泛流传,任同祥老师在曲中适量加入鸟叫声,利用循环唤气的技巧让曲子更富有生机和表现力。
2、创作前:唢呐曲子最早流传于民间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也就是“鼓吹班”,“鼓吹班”主要由唢呐引领,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是当时传统乐器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百鸟朝凤》是唢呐匠看家本事,单代单传,弟子必须在有好的天赋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德行才能进行传承,是对唢呐匠的艺品和人品的肯定。《百鸟朝凤》在当时主要是在办丧事上对德高望重、有口碑、有地位的人吹的曲子,一般人只能请四台,家庭好点的是八台,再高就是百鸟朝凤,要想学会这首曲子是一件非常艰难而荣耀的事情,于是开始有长辈送孩子去学习鼓吹传承唢呐匠,代代相传才有了现在大家众所周知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
3、创作后:《百鸟朝凤》是任同祥老师根据鲁西南一带传统民间乐器唢呐演奏的《快笛绞》改编而成,当时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方,该首乐曲之前被称为《百鸟音》,后经过无数作曲家的改编,有了现在任老师版本的《百鸟朝凤》,乐曲旋律风格深受大家的喜爱。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色表现运用于着曲子不同风格的版本。该乐曲内容主要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对大自然的描述,通过听觉辨别出不同鸟的鸟叫声,在唢呐上模仿出鸟类的不同叫声,由此把鸟的叫声表现的栩栩如生。
二、《百鸟朝凤》段落技法分析
该曲为八个小乐段。
1、山雀啼晓。
乐曲引子乐段也叫散板乐段。唢呐通过对声音的控制由弱到强的演奏出悠扬的乐句,通过对鸟类叫声的模仿拉开乐曲序幕,清脆明亮的鸟叫声由此打破清晨的宁静。笛子作为伴奏乐器与唢呐的模仿一对一答前后相应,通过各种鸣叫的模仿,描绘了一幅春来时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2、春回大地。
具有北方民间乡土气息的曲调音乐风格,旋律充满活力,乐段流畅而明亮。该乐段采用戏曲音乐特点,旋律波澜起伏,使乐段音乐情绪随之变化,营造出欢乐、热闹的生活场景。该段旋律的优美进行为下段群鸟争鸣的进入垫定了一定基础。
3、莺歌燕舞。
大自然中山雀、斑鸠、燕子等鸟类的各种叫声通过唢呐自由地模拟出来,同时展现了唢呐的各种演奏技巧,唢呐的模仿和伴奏声部的完美衔接,使旋律的进行更加紧密,音乐性不断加强。
4、林间嬉戏。
欢快的节奏旋律展现出嬉戏的热闹场景。短乐句的吹奏,通过对旋律主音“2”“1”“6”“1”“2”的多次反复变换使用,使音乐旋律充满生机,犹如人们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欢快情景。
5、百鸟朝凤。
是一段以鸟鸣为主,展示唢呐模仿鸟叫技巧的乐段,再次模仿禽鸟的鸣叫,充分展示了唢呐的演奏技巧,在表现百鸟争鸣景象的同时描绘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6、欢乐歌舞。
欢快的旋律节奏通过速度的不断变换使乐曲更加富有活力。唢呐运用花舌音的技巧模仿出知了的叫声,通过花舌音的力度强弱和颤音的幅度大小来表现蝉鸣声的强弱。唢呐通过自身声音嘹亮的特点来模仿了禅被捉住时,发出的挣扎声和挣脱后的长鸣声,中间滑音的吹奏把禅鸣声表现的绘声绘色,使乐曲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7、凤凰展翅。
该段热烈活泼、情绪激烈高亢,随着乐曲快板的进行和短小音型的反复推进,将音乐推入高潮,最后唢呐的华彩部分,使音乐表现达到极点,描绘出凤凰展翅高翔、众鸟齐飞的场景。
8、并翅凌空。
全曲的高潮乐段,十六分音符的双吐快板节奏使音乐情绪更加紧张,随后直接进入循环唤起高潮部分,再次出现百鸟争鸣的景象。最后一句和乐曲首句相互应,以一句短小的尾声结束全曲。
三、《百鸟朝凤》的艺术特征
1、演奏技巧的运用
乐曲中唢呐吹奏运用了多种演奏技巧和模仿等技巧,如“山雀啼晓”乐段中运用了各种颤音和舌顶音等演奏技巧;乐段“春回大地”中在原有技巧基础上另加入吐音和花舌音,使乐曲演奏更加富有生机;第三乐段“莺歌燕舞”、第四乐段“林间嬉戏”和第五“百鸟朝凤”乐段、
大量加入K字音、舌根吐、下滑音等演奏技巧,通过结合巧妙地将各种技巧运用于乐曲中。“欢乐歌舞”乐段通过将花舌、气震音和唇颤音的完美结合,演奏出波音回旋的效果;“凤凰展翅”中运用了大量的技巧,如花舌音、双吐音,循环唤起的进入把音乐推向了高潮。
《百鸟朝凤》这首乐曲演奏技巧多、学习难度较高,通过练习可以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演奏技巧,更有利的展现乐曲。
2、属于“中国式回旋曲”结构
《百鸟朝凤》全曲共划分为八个小乐段,并相应有自身的小标题,属于中国民族音乐多段式结构。它与中国传统的多段连缀体结构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乐曲中再次插入回旋的部分。
该曲从结构循环方面来讲主要分为鸟鸣段和旋律段两段。旋律段是乐曲发展进行的主要部分,以旋律的发展进行为主;鸟鸣段作为乐曲发展进行的插曲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各种鸟类的鸣叫模仿进行为主。乐曲中鸟鸣段主要为开头引子部分的“山雀啼晓”和“莺歌燕舞”,是曲中的第一插部。“百鸟朝凤”乐段则为第二插部;主部旋律段主要有“春回大地”、“林间嬉戏”乐段,而且“林间嬉戏”乐段是乐曲的第一个循环反复部分,“欢乐歌舞”“凤凰展翅”分别为第二、地三个循环反复主部。最后一段“并翅凌空”乐段作为尾声由此结束收尾。乐曲巧妙地将两种曲式结构特征结合起来,是“中国式回旋曲”结构。
3、多选用色彩平和的徵调式
《百鸟朝凤》是一首民间风格的唢呐独奏曲,选用的是民族传统调式。任同祥先生以最常见的五声徵调式作为乐曲基调,乐句之间与商调式相互转换,大多为小节间的转换,最后结束再次转回徵调式上。
“山雀啼晓”调式为D徵七声雅乐,在五声调式上加了变宫和变徴。“春回大地”为G徵七声雅乐,同样是在原有的民族五声调式上添加变宫和变徵。“莺歌燕舞”乐段同上为E徵七声雅乐调式;“林间嬉戏”乐段开始进入转调,开始为E徵调式,中间经过转调,最后结束在G徵七声雅乐调式上。“百鸟朝凤”、“凤凰展翅”乐段主部围绕徵调式进行,华彩部分的循环唤气部分在五声商调式上加入了变宫。最后一段“并翅凌空”最后又转回主调徵调式上。全曲从调式调性上来讲,各乐段的1级主音虽有所不同,但主旋律都围绕在徵调式上进行发展。
4、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节奏律动
中国的民间传统音乐的节奏律动可分为均分律动、非均分律动和两者的相互结合,该特点广泛运用于乐曲的快板部分,如第二乐段的“春回大地”,节奏旋律较欢快,节拍多以四二拍之上为主,都是均分型节奏律动。乐曲后面部分有再次呈现主体部分,而均分律动也再次反复运用在全曲的各乐段之中。此节奏律动呈现欢快明朗的旋律,使乐曲充满活力。
非均分律动在乐曲中主要表现为散板节奏。如“山雀啼晓”的引子部分,强弱不固定的划分,然后加入鸟叫,通过模仿描绘出了一幅万鸟鸣叫、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场景;再如第五乐段华彩部分中的循环唤气技巧,节奏无限制,演奏者可自由演奏华彩乐段,都属于典型的非均分型节奏律动。
5、《百鸟朝凤》的音乐情感体现
《百鸟朝凤》是对大自然生活的一种描述,整曲的旋律风格主要以围绕感情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旋律的起伏变化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另跳音以及装饰音的运用,使乐曲旋律更加附有感情色彩。
“山雀啼晓”乐段描绘了一幅大自然复苏的景象,自由的散板节奏多以大跳进行为主,。“春回大地”乐段加入“句句双”发展手法,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喜庆热闹的场景。“莺歌燕舞”主要是通过对耳朵反馈回来的各种禽鸟类的叫声来模进行模仿欢唱,乐曲中三度小跳的倚音加入使主旋律更富有色彩。“林间嬉戏”乐段休止乐句的加入,使鸣叫相互交错,仿佛在模仿鸟儿之间的鸣斗和嬉戏。各种鸟鸣的模仿通过装饰音的加入使曲子显得更富有生机,单用单调的音来模仿鸟的各种鸟鸣,吹奏难度比较大,所以加入适量的装饰音让曲子的模仿更加真实。第六乐段“欢乐歌舞”运用紧缩、扩充手法,把乐句与乐句紧密连接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欢乐喜悦的情绪场面。第七乐段“凤凰展翅”作为华彩乐段,在双吐技巧后加入循环唤气,直接把乐曲推向高潮,展现出一幅凤凰展翅的华丽景象。最后一段“并翅凌空”出现十分热闹的场面,在此段多运用大跳音阶,使情绪热烈激昂,展现一幅百鸟嘻戏的热闹景象。
四、浅析该作曲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意义
《百鸟朝凤》作为我们当今社会广为流传的唢呐名曲,它的学习和继承对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吴天明导演通过电影的形式把该乐曲的特征和情感展现给大家。中国民间传统乐器的学习者在当今社会虽说逐渐减少,但正因为这部电影的上映使我们大家了解和发现了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文的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媒介的传播下也使我们对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了新的态度,更加了解和珍惜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XXX的年轻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传播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尝试着去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当今的我们喜欢追求潮流文化,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要大力发扬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应在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他国优秀文化,取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运用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的上映,使更多的人们去发扬和歌颂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精髓更是时代的精髓。民间音乐的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新的创作元素,使民间音乐具有更独特的艺术特征,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百鸟朝凤》作为一首经典的唢呐名曲,通过唢呐音色明亮、粗犷的特点,来模仿出百鸟的鸣叫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象,更展现了人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不仅展现了自然生活,同时体现了乐曲的艺术魅力所在,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优秀文化。要更好的全面分析该乐曲,就需要人们更一步的探索、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掌握乐曲的特点和风格。《百鸟朝凤》作为民间具有代表性的乐曲,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更是国乐的隗宝。
参考文献
[1]陈家齐.唢呐常用技法概论.乐器[M].1999年第5期.
[2]陆敏.中国传统名曲欣赏[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3]李民雄.传统民族乐曲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4]陈家齐.中国民族器乐曲博览——唢呐曲谱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5]张新用.《百鸟朝凤》音乐美略谈.艺术探索.2008年6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