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摘要: 李斯特是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在创造和改编钢琴乐曲上的造诣无人能及,对于世界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这一改编钢琴曲具有的艺术特色。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

  摘要:李斯特是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在创造和改编钢琴乐曲上的造诣无人能及,对于世界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这一改编钢琴曲具有的艺术特色。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简要概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性;第二部分是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系统介绍;第三部分是对《弄臣》中所体现的李斯特改编创作风格及特点的具体分析;第四部分研究了改编曲《弄臣》的成功对于李斯特的音乐造成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通过对于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给观众对李斯特改编作品中蕴含的个人理念与精神的理解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演奏者准确掌握《弄臣》钢琴曲的演奏精髓,作出更为深入的诠释。
  关键词:弄臣;钢琴改编曲;创作风格;独创性

  引言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派系中的代表艺术家,超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巧与独具个人魅力的创作编曲风格,使得李斯特对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特对大量经典音乐作品进行了钢琴形式的重新演绎,将钢琴音色的独特性在编曲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高超的技艺、热情狂放的情感传达、原作精神的极致表现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体验。歌剧改编钢琴曲《弄臣》就带有典型的李斯特风格,受到众多钢琴家与钢琴爱好者的青睐,本文通过对这一编曲创作背景、改编特色、演奏技巧以及李斯特的个人演奏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演奏者更好的理解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精神、创作理念及思想提供一些帮助。

  第1章绪论

  出生于匈牙利的弗朗兹•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是19世纪享誉欧洲的钢琴家、评论家、指挥家、作曲家以及教育家。他是交响诗和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首创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李斯特出生于歌剧高度繁荣的时代,在此期间诞生无数优秀歌剧作品,如韦伯《自然射手》,威尔第的《利哥萊托》(即《弄臣》)《茶花女》《里格莱托》),梅耶贝尔《恶魔罗勃》,比才《卡门》,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李斯特的炫技型的演奏技巧,在高难度演奏技术的表达中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音响世界。李斯特的作品最重要的是独创曲和改编曲两大类,他的钢琴改编曲包括歌曲、器乐、歌剧、交响曲等[1]。
  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因其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成为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是音乐家,许多教育家与音乐学习者都对其钢琴改编曲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朱晓玲《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解析》中就对李斯特的音乐作品进行了独到解析,给人们准确理解其作曲思想带来了很多启发;《影响李斯特音乐创作的三位音乐家》一文中,尹新春通过分析对李斯特音乐创作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位音乐家的艺术特色,从一个全新角度分析了李斯特音乐的创作特点[2];俄国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张玉芝、彭小平译,人民出版社)中对李斯特改编作品做了详细介绍;等等。虽然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工作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希望能够从李斯特的创作渊源与演奏分析等方面对钢琴改编曲《弄臣》进行详尽的艺术特色分析。
  1859年,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诞生了。他以威尔第的歌剧《弄臣》第四幕中著名的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女神》作为其改编素材,对于原作的主要声部采取了保留、加强、装饰性润色等处理手法,使观众在欣赏时感受与歌剧原作相媲美的强烈戏剧效果。李斯特所使用的独特的钢琴表现手法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使得改编曲在一些方面进一步发展了,他扩展了原曲的乐思并更大程度发挥了钢琴的特性。本文选择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作为研究主体,是因为李斯特的钢琴曲在钢琴音乐发展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弄臣》因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更是深受演奏者与听众的喜爱。在借鉴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弄臣》的演奏技巧、李斯特钢琴编曲的独创性以及这一改编曲的成功对李斯特的影响等方面,从多个角度探究了《弄臣》的艺术特色。

  第2章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介绍

  第2.1节改编曲基本概况

  (1)李斯特改编曲的创作
  在李斯特早期的钢琴作品中,钢琴改编曲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认可。早在巴赫时期,巴赫创作的康塔塔作品被一个乐谱印刷者改编为管风琴曲集;海顿在1787年将自己的管弦乐作品《耶稣的最后七言》改编为弦乐四重奏;贝多芬还把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OP.61改为《第六钢琴协奏曲》等等。到了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改编风潮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浓郁的音乐氛围培养出了大批优秀音乐家,对李斯特编曲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位音乐人——帕格尼尼、肖邦、柏辽兹也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帕格尼尼因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受到了许多音乐家的喜爱,其闻名于世的《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更是成为了小提琴曲目中的代表作,出于对帕格尼尼的敬仰与喜爱之情,李斯特将这首小提琴曲改编成了钢琴曲《钟》,成为了钢琴改编曲中的经典之作。[3]同时这一时期的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也对李斯特改编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重要作品《幻想交响曲》给李斯特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灵感,这一作品的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就是李斯特在柏辽兹作曲风格的影响下完成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肖邦,其创作曲中的强烈抒情特点,不仅影响了这一时期钢琴演奏的整体风格,也对李斯特后期演奏风格的改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演奏方法的不断探索中,李斯特放弃了古典音乐的传统演奏方法,充分发挥了钢琴音乐的独特性,将许多经典音乐曲目进行改编,以钢琴艺术进行了全新演绎,极大的推动了钢琴音乐的发展,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李斯特极具开创性的改编创作风格。
  (2)李斯特改编曲的类型
  在当时艺术气息浓郁的欧洲,李斯特通过周游各国进行钢琴巡回演出,获得了许多新的创作理念与思路,从这一时期李斯特的改编创作风格变化中可以发现,李斯特逐渐摒弃了原先陈旧、不成熟的创作理念,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创作风格,这种变化不仅来源于李斯特的丰厚阅历,还来源于同一时期欧洲众多艺术家的影响。李斯特在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家向往的艺术天堂—巴黎定居后,开始了自己编曲创作生涯中的全新发展时期。通过与当时深受浪漫主义思想影响的艺术家的交流与学习,李斯特自学了大量文学、哲学、绘画等知识,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了钢琴编曲中,这一创新发展给音乐带来了全新活力。
  在不断的将音乐与各类元素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李斯特不断拓宽自己的改编曲目范围,其将自身独创性的演奏特点融入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进行了钢琴艺术的全新演绎,他一生创作了七百多首钢琴改编曲,可分为:
  ①器乐改编曲:这是李斯特对乐器作品到钢琴的移植,如巴赫的《6首管风琴序曲及赋格》,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的练习曲《钟》等[4];②歌曲改编曲:浪漫主义许多作曲家有大量好听声乐作品,如舒伯特的《听,听,云雀》、《流浪者幻想曲》、《水上吟》、《魔王》,舒曼的《奉献》、《春之夜》,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肖邦的《喜悦》、《春天》等;
  ③交响曲改编曲:交响乐队的演奏固然气势庞大,李斯特改改编后的也独具特色,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贝多芬的九部交响乐等;
  ④歌剧改编曲: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改编作品,他一生共将14位作曲家的42首歌剧作品改编成钢琴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根据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改编的《上帝怜悯我》,根据奥柏歌剧《未婚妻》主题改编的《提洛尔旋律》,根据威尔第歌剧《阿依达》改编的《祭祀舞曲和终场二重唱》,根据瓦格纳歌剧《汤豪舍》改编的《朝圣者合唱》、《晚星颂》,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改编的《瓦尔哈拉宫》等等;
  (3)歌剧艺术对李斯特钢琴改编作品的影响
  李斯特生命的75年中,正是歌剧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极为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同时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李斯特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刻苦的学习很快在名师的指导下掌握了高超的钢琴技术与作曲技法,这些都给李斯特进行复杂的歌剧改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唐•桑科》获得了巨大成功。[5]李斯特对于歌剧创作的喜爱与天赋使李斯特在后期进行钢琴编曲创作时,加入了大量的歌剧素材,两者戏剧性的融合效果使李斯特的歌剧钢琴改编曲成为其最具代表性与最受欢迎的作品,其中《弄臣》因独具魅力的创新改编手法成为了许多钢琴爱好者心中的最佳作品。

  第2.2节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诞生

  (1)威尔第的歌剧《弄臣》简介
  《弄臣》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该歌剧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次演出便获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然成为歌剧院中保留剧目。[6]《弄臣》讲述了发生在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的一个故事,主人公里格莱托相貌丑陋,是城中曼图亚公爵的弄臣,曼图亚公爵虽然年轻俊美却总是以勾引朝臣妻女为乐,里格莱托经常帮公爵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因此宫廷中妻女被欺辱的朝臣都对里格莱托很是愤恨并决心报复弄臣。朝臣们帮助公爵取得了里格莱托女儿吉尔达的芳心,里格莱托为了女儿决定找杀手刺杀公爵,但是却无意中被吉尔达知晓,吉达尔被公爵的花言巧语蒙骗,决定为了心上人牺牲自己的性命。在最后一幕,当弄臣以为计划成功而欣喜若狂时,却听到了公爵唱着哀伤的咏叹调,当其疑惑的打开装着女儿尸体的麻袋时不禁伤心欲绝,在悲鸣声中歌剧落幕。威尔第的《弄臣》中的音乐艺术不仅较好的推动了剧情发展,还将人物内心的不同情感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成为了音乐史上重要的一个突破。
  (2)李斯特改编为钢琴作品《弄臣》
  李斯特选取威尔第歌剧《弄臣》中最为著名的第四幕《赞美你,美丽的爱神》,借助钢琴音色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将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的人物特色以及丰富的人物内心情感都进行了极富感染力的表达,通过全新的演奏形式将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了精彩的演绎。[7]钢琴曲《弄臣》是A+B与A+C的复二段曲式,各部的长度基本相等。作品选择了歌剧中四个富有典型性格的主要人物的声乐形象,通过有疏有密的和声、纵横交错的织体、变幻多端的复调,饱满变化的情绪,用钢琴黑白键盘,作出了声乐艺术到钢琴艺术的形象转换。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一,在17小节主旋律第一次出现,旋律线为公爵对玛达琳娜大献殷勤时所唱的情歌。注意第25小节原作的降A变成了重降B,本来是和协的纯五度音程,而现在不和协的增四度音程就出现了。这一细微的改变,使音乐瞬间充满了不稳定感连续三指弹奏的五个连断音(降A到降E),将一种飘忽不定的旋律呈现了出来。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二,在34小节第一次出现了副旋律,作者在左右手运用了很多八度和弦,35小节的六度音程下行好似构成了两个人在谈话或是争吵。在上方高音区的笼罩下,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复调,也有力地显示了里戈莱托发怒怨恨的内心世界。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三,第40至41小节,这两句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李斯特将和弦织体的上方音稍作修改,将原歌剧中的二分音符缩短为十六分音符,层层推进,里戈莱托压抑而愤怒的情绪也不断向上堆积,乐曲一步步走向高潮。
  谱例四:(第46-48小节)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四,第45、46小节以一种非常快速的双手交替小六度音程下行交代了感情的宣泄。在里格莱特低沉的复仇誓言的情绪下,四个主人公各自的内心情感全部夹杂在一起,乐曲的感情再一次推向了高潮。到第47小节开始回到了公爵与玛达琳娜之间的调情暧昧,左右手交替出现的主旋律夹杂快速的装饰音群,似乎是面对公爵的求爱,内心既有讥讽却又有期待的玛达琳娜那充满矛盾的心情。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五,第70小节是对里格莱特动机的补充,第71小节吉尔达的唱段出现了。李斯特在原来的旋律上增加一个八度音以达到一种强调的悲伤态度,之后的第79小节开始是在这个重复的旋律基础上,增加了一倍的音符个数以及加快了一倍的演奏速度,音符快速跑动极大地增强了全曲的紧张感,推向了另一个悲伤情感的小高潮。
  在经过了公爵、玛达琳娜以及吉尔达唱段素材的逐一回顾之后,整篇唱段可以结束了,在极快速的两种形式的八度演奏下,使得整首作品在一个极近悲壮的旋律中结束,丰富的戏剧化效果表现不仅尊重了原作精神,还使作品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演绎。

  第3章李斯特的改编创作风格及特点在《弄臣》中的体现

  第3.1节改编曲《弄臣》的风格特征

  (1)炫技性的创作风格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六,李斯特改编钢琴曲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曲目中高难度的演奏技术,在钢琴改编曲《弄臣》中,李斯特的炫技特色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第85小节,右手半音阶快速跑动,要求手指触键干净整齐,尽量贴键,还要做到均匀流畅,这要求演奏者有较高的手指独立性。李斯特还使用了快速八度、快速琶音、快速双音、远距离大跳、频繁的八度结尾等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巧,给听众带来了华丽、震撼的音乐体验,同时这一炫技性的改编却没有影响剧情的发展,反而凭借出色的渲染力更为贴切的表达了原作思想,使听众沉浸在这一听觉盛宴中。[8]李斯特凭借其出色的炫技能力在歌剧与钢琴演奏的结合中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与表达余地。
  (2)音乐情感风格
  ①主观个人情感
  李斯特与同时期的许多艺术家一样都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个人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与主观思想。在创作改编作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情感的抒发、表现出戏剧化的演奏效果,李斯特大胆摒弃了传统的音乐演奏形式,不断的进行演奏形式的突破,以大量的和弦与和声效果将浪漫主义特色融入到了自身的改编作品中。李斯特极大的推动了浪漫主义在钢琴音乐中的发展,同时也将钢琴音乐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处,使钢琴迸发出了感性的一面,显示出了钢琴音乐在个人情感抒发时具有的极大表现力。
  ②诗意意境色彩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诗歌成为了许多艺术家表达自身情感与描绘自然风景的重要艺术形式。[9]李斯特在经过大量的钢琴演奏与创作改编实践后,对于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凭借自身丰富的改编经验与演奏技巧,李斯特巧妙地利用钢琴的和声部分,通过丰富的伴奏织体对诗歌进行了充满灵性的描绘,在当时描写自然风景的钢琴改编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诗意意境色彩。
  ③与其本身的精神个性相一致的追求
  李斯特在创作改编曲中都映射了自身的精神追求,在改编曲《弄臣》中,李斯特并没有在公爵与马达琳娜的二重唱部分进行大量改编,而是在父亲里格莱托的悲愤誓言及吉达尔临死前的悲痛吟唱部分加大了演奏渲染力,这体现出了李斯特对于原著精神表达的准确掌握,同时也表达了自身对于宫廷奢靡、放荡生活的鄙夷和对于世间纯真感情的向往。
  (3)技术和音乐相结合
  ①技术为音乐而服务
  李斯特的改编钢琴曲中多数都带有其炫技的个人风格,在钢琴演奏上的高超技术使得李斯特可以自由的驾驭多种类型的钢琴曲目,并通过许多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将音乐中的情感进行更为细致的刻画。许多钢琴喜好者在折服于李斯特的高超技术时,却忽略了李斯特在音乐中运用高难度演奏技巧的初衷。李斯特认为,音乐是为了传达情感,而技术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存在的。只停留在技巧层面的演奏将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将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为音乐中感情的抒发做辅助,这样的音乐才能真正表达出音乐所具有的真正内涵,而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李斯特的改编钢琴曲进行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的创作理念与创作精神。[10]
  ②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七,这是乐曲的开头两小节,这其实是把玛德琳娜对公爵的嘲讽和吉尔达对公爵的伤心放在一起形成对比,写法新颖,充为矛盾的尖锐和展开做了铺垫,同时增加了钢琴曲中人物角色的对比。
  李斯特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对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内心情感进行细致的刻画。乐曲中四个不同的角色,有着各自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一个用抒情的旋律来表现公爵对玛德琳娜的爱意;一个用轻巧的八度跳音来表达玛德琳娜对公爵的讽刺与嘲笑;一个用高音区短促的变化音旋律抒发着吉尔达痛苦的心情;一个用紧迫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表现里戈莱托的愤怒的复仇话语。这四个角色在歌剧中穿插出现,公爵和玛德琳娜两个声部的二重唱,既形象展现了他们之间的调情暧昧,也为后面躲在墙外目睹此景的另外两人的心理冲突埋下了伏笔;同时吉尔达的悲伤和里戈莱托的仇恨也形成了对比。
  ③注重歌剧的音乐性
  对歌剧改编钢琴曲的较好演绎需要演奏者充分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思想,只有在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情感变化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演绎,同时还要注意改编钢琴曲的旋律与节奏变化,将编曲与原作进行曲调与情感对比,从而真正理解编曲的情感表达,在演绎时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情感共鸣。
  ④改编曲原作精神的创作特点
  李斯特认为,在对原作进行改编时,无论旋律进行了怎样的变动,都要对绝对遵循原作所表达的思想与精神。我们通过改编曲《弄臣》可以看出李斯特的这一思想,即使对于四重唱部分李斯特进行了许多扩展,增加了许多旋律的对比,但却没有改变原作想要表达的人物情绪,而是利用了演奏技巧的华丽演绎出了戏剧的震撼效果。

  第3.2节改编作品《弄臣》相对于歌剧《弄臣》的独创性

  (1)原作精神的保留
  ①相同的情绪
  李斯特在歌剧的创作改编中不仅运用大量炫技手法给观众带来华丽的听觉感受,同时还善于将歌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细腻的表现。李斯特在钢琴演奏技巧到达了一个高峰时,开始极力追求旋律中情感的表达,在这一阶段,肖邦的音乐风格给李斯特带来了很大影响。[11]肖邦善于在音乐中运用细腻的演奏手法以及丰富的和声来进行情感的抒发,李斯特在融合了这一表现手法后,创造性地在作品中加入了更多的音乐铺垫及个人情感,使情感的抒发更为诗意,给观众带来了更大的情感共鸣,但李斯特的这种创新改编手法却没有改变原作想要表达的思想精髓,而是更为贴切作者的创作意图,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发挥到了极致,使观众在享受钢琴艺术的同时也沉浸在其营造的戏剧氛围中。
  ②相同的戏剧效果
  在对于歌剧的改编过程中,李斯特极为重视对于歌剧震撼效果的体现,在《弄臣》中,李斯特运用了鲜明的旋律对比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细致刻画,不同的音色和线条变化都向观众展现了剧中人物的不同内心情感,这种具有突破性的改编手法,不仅将钢琴演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完美展示,还将剧中情感通过大跳八度、琶音、双手快速交叉弹奏等一系列高难度演奏技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给观众再现了歌剧中的震撼戏剧效果,使观众在聆听钢琴曲时不仅沉浸在李斯特营造戏剧氛围中,还享受到了交响乐式的听觉盛宴。[12]
  ③保留丰富的歌唱性
  李斯特的演奏风格在经历了华丽的炫技时期后,逐渐走向了对于音乐内在思想精神的表现,在不断的进行演绎技巧的探索过程中。李斯特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影响,创新出了属于李斯特的演奏风格,八度音阶、快速大跳、双手轮流快速交叉弹奏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李斯特运用这些创新演奏技巧,将歌剧中的乐曲旋律进行了完美演绎,展现了震撼性的音乐效果。
 
  音乐的特点在于能够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氛围,通过不同的演奏形式进行演绎而到达相同的艺术效果,这需要改编者在音乐上有着较高的造诣,同时还要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有着较强的领悟力与表现力,而李斯特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在改编曲中李斯特自如的运用各种高超的演奏技巧,将音乐的立体性与震撼性进行了完美展现,利用钢琴音色的独特性演绎出了戏剧交响乐的宏大效果,同时李斯特还通过大量的八度技术、交叉弹奏等演奏技巧将简单的旋律进行了精巧的再现,保留了歌剧中丰富的歌唱性。
  (2)钢琴技巧的多方位展现
  ①八度技术的运用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八,八度技术始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在李斯特的不断探索与运用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八度技术在钢琴演奏时能够有很好的演绎效果,因此成为了钢琴曲中的重要部分。[13]对于八度技巧的灵活运用需要演奏者经过大量、有效的练习,演绎八度技巧时需要声音干脆、具有弹性,且极具爆发力,因此极富演奏者要经常进行手臂与手腕的力量训练,达到能够熟练运用自身力量的程度,才能够精巧的掌握八度的移动技巧,弹奏出八度的独特表现力。
  ②双手轮流敲击式演奏法的运用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九,李斯特在钢琴演奏中经常使用双手轮流敲击的弹奏技巧,虽然有着较高的演奏难度,但却能较好的表现编曲中的情感变化。通过双手的快速交替敲击琴键使琴音短促而激烈,不仅使观众感受到钢琴的华丽技巧性,同时也能将歌剧中的戏剧性色彩进行完美表现。
  ③手指的独立性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谱例十,在钢琴演奏中,音与音之间的清晰表现需要演奏者具有较好的手指独立性。对于手指的较好掌控需要演奏者经过大量反复刻苦的练习,练习每个手指在演奏时的不同高度、不同力度,以及在进行不同节奏和速度的演绎时手指的力度掌握,通过大量练习,才能避免在演奏时因手指僵硬以及力度不够而导致的音与音之间的粘连、音“死”等不足,真正灵巧的运用手指进行高难度的演奏。
  ④大量的快速音阶的运用
  谱例十一,钢琴改编曲《弄臣》中运用大量的快速音阶进行整体演奏的连接与伴奏,连贯与灵动的演奏效果使这一技巧被大量使用在钢琴曲中。[14]音阶的练习是钢琴练习中基础却十分重要的部分,演奏者在练习时可以采用手指独立性的联系方法,通过不断的在琴键上快速弹奏,控制手指的力度与速度,维持音色的连贯性同时还要保证每个音的力度相同,音阶练习时,快速的音阶跑动以及弹奏力度的均匀是练习中需要进行大量练习才能达到的。在掌握了一定的速度技巧后,一定要注意对手指力度的均匀性进行训练,这样在演奏中才不会出现因力度不均匀而产生的声音不连贯、不够灵动的错误。
  ⑤琶音
  谱例十二,琶音技巧在《弄臣》中的演绎丰富了曲色,也增强了李斯特演奏技巧的华丽。琶音的演奏技巧在于演奏者的手指力度和支撑点的掌握,在练习时,要刻意的控制大拇指去主动弹奏,使琶音的弹奏过程充满连贯性。
  ⑥双音和弦
  谱例十三,在《弄臣》改编曲调中,李斯特运用了大量的双音和弦,这一技巧具有非常大的演奏难度,需要演奏者在练习是认真聆听自己的双音是否和谐,同时手指要更加的灵活积极,能够在弹奏时主动的进行配合,这一技巧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够将双音和弦演奏的干净利落。

  第4章李斯特改编曲《弄臣》的成功对其音乐的深刻影响

  李斯特在改编歌剧《弄臣》时极大的尊重了原作想要表达的思想精髓,将高超的演奏技巧与歌剧的情感进行了紧密结合,表达了李斯特个人的精神追求——对于封建阶级腐败与奢靡生活的鄙夷以及对于美好情感的赞美。从钢琴艺术的发展角度而言,李斯特对于歌剧的改编使得钢琴对于各种音乐类型的出色表达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人们开始认可这种跨艺术领域的音乐演奏形式。歌剧《弄臣》的改编曲无论是从创作手法、演奏技巧还是创新理念上都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但《弄臣》却没有在诞生之初就获得人们的认可,也许是观众审美疲劳或者是对李斯特持有太大的期待,这首改编曲最终以落魄收场。[15]但《弄臣》具有的极高欣赏价值使其在后世众多音乐家的演奏下逐渐显露出了耀人的光彩,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最终《弄臣》成为了李斯特众多钢琴改编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作。

  结论

  本文通过对歌剧改编曲《弄臣》艺术特色的详细分析,对李斯特的创作原则、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斯特在进行创作改编的过程中坚持对作者的思想精神进行完整的体现,同时运用其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大胆的音乐创作手法,使改编曲在保留原作情感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旋律上的对比与创新,深入刻画出了人物的鲜明特征与情感的细腻变化。此外在演奏技巧上,李斯特采用了具有其个人色彩的炫技手法以及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充分体现出了歌剧的震撼性表达效果以及交响式音乐的艺术性特征,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希望通过本文对于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艺术特色的研究能够给演奏者带来更深的艺术体会,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学者参与到对李斯特及其改编曲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陈飞宇.李斯特钢琴改编作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马赫苒.音乐与技巧的完美结合[D].西安音乐学院,2012.
  [3]张瑶.华丽技巧与理性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朱晓玲.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
  [5]王程麟.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演奏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6]李莉.琴键上的咏叹调——李斯特与歌剧改编曲[J].歌剧,2007,01:40-42.
  [7]王健,沈茜.李斯特钢琴曲《弄臣》的改编手法和艺术特色[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3:109-115.
  [8]欧阳春丽.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9]陆晏清.浅析李斯特改编自歌剧的钢琴曲及演奏技巧[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李珊珊.对李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作品的研究与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3.
  [11]李晶.浅析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艺术特色[J].钢琴艺术,2011,07:34-37.
  [12]李晶.传承歌剧经典展现钢琴特色——从《弄臣》的艺术分析中探索李斯特改编曲的钢琴特色[J].作家,2010,02:225-226.
  [13]谭翀.李斯特改编曲《弄臣》的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2013,05:19-20.
  [14]杨雅茗.理性与技巧在钢琴曲改编中的融合界限——关于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研究[J].北方音乐,2015,08:54.
  [15]刘军华.琴键中的歌剧——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音乐特点及艺术处理[J].音乐创作,2012,11:160-161.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框架的设计到最终定稿,老师都给了我宝贵建议。李佳老师严谨负责的态度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感谢老师这四年来的关心与指导,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里给自己的帮助。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论文的完成,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即将面临工作岗位,我将以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由于我的理论水平有限,论文中有些观点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欢迎老师指正。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53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2月3日
Next 2019年12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