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摘要: 现如今,中国的已跃升为仅次于X的第二大经济体,整个社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的消费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正处于中国经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

  摘要:现如今,中国的已跃升为仅次于X的第二大经济体,整个社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的消费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正处于中国经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深化,整个社会的赡养负担越来越重,“未富先老”成为了中国人口老龄化鲜明的特征。同时,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社会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探究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同时,立足于本国的人口老龄化逐渐深化和居民消费水平持续走低的国情,以人口年龄结构和经典消费理论为本文的理论依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究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政策选择提供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基本依据。
  本文在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后,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水平现状进行了阐述。随后,从理论角度出发,就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接着,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了1985-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具体来说,将居民消费率作为方程的因变量,老年抚养比为关注变量,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人口老龄化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格兰杰原因、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的居民消费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消费水平;消费需求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中国在人口背景方面,在现阶段中国不仅是总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也位于世界前列。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落后的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似,是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口增长实现了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特征。随着出生率、死亡率的降低。在进入现代型阶段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依据国际标准,当一国或一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时,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该国或地区进入或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2000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此时中国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基本与世界老龄化标准水平持平。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到17.17%;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中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当前中国的人口龄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与其相关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同样不容忽视。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国民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的平均10%的增长速度,并于2010年,中国成为了仅次于X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反观中国的GDP构成,出口与投资起到了主体性的作用,同处于“三驾马车”的“消费”却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中国2015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5712元,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从居民消费的相对量上来看,2015年中国居民的居民消费率为31.42%,与X、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同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的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怎样关系?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拥有不同的消费偏好、消费结构。同时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有其年龄段的特殊性。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动、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影响着消费水平。但是,这样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对扩大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实现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型改革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老年人因其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特殊性,其消费结构、消费偏好与其他年龄层差异较大。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深化的中国,老年产业急需升级,“银发市场”活力急需增强。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有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活力,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在理论意义方面,本文通过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对“消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人口结构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大多来自国外学者。1929-1933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在此背景下诞生。随后,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基础下,相继提出并发展。而这些研究成果与中国国情存在鲜明差异性。因此,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消费理论”,同时为世界人口结构与消费的关系的研究提供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数据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以“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为题,本文在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后,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水平现状进行了阐述。随后,从理论角度出发,就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接着,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了1985-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做出结语
  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居民消费现状。接着,简单的叙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最后,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综合,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为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就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展开论述。首先,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概况,中国现阶段人口结构问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分析了我国的居民消费的现状。首先,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概念做出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了中国现阶段的居民消费现状及其突出的特征。
  第四章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对中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章节分别从作用机制和效应分析两个方面,就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从实证分析方面出发,对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进行分析。采集1985-2014年的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第六章为最后的研究结论。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人口老龄化与中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人口老龄化怎样实现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什么影响?
  2、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翻找查阅了大量的与本论文相关的期刊杂志、硕博论文等文献,对获得的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的文献资料进行详实的整合和系统的分析,从而为本文的理论奠定基础。同时,为本文的研究结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问题分析使用的方法奠定基础。
  实证分析。本同通过运用实证分析充实本文研究内容。采用1985-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就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展开研究。回答以下问题: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居民消费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存在何种联系?本文的实证部分采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参数估计。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在人口老龄化与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关系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世纪50年代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其将人的一生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间段,其中青年阶段和老年阶段的消费大于收入,中年时期的收入大于消费。这是因为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在消费的过程中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为前提。中年时期,收入会不断增加,当收入大于消费时,此时便有实力去偿还年轻时的债务资金和存储老年时的消费资金。该理论主张,储蓄和消费是居民收入的两个不同方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储蓄的上升必然导致消费的下降,故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带来的是消费水平的上升。Leff(1969)通过采集74个国家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得出了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与居民的储蓄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人口老龄化的深化使得储蓄率降低,即引起消费率的提升。Ram(1982)对Leff的观点发表了质疑,其在采集了世界各国的样本数据后,实证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与消费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Leff的观点相悖。Modiglianicao(2004)采集了中国1953-2000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的高储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舒尔茨(2005)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使用1952-1992年的16个亚洲国家的数据样本,就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其影响是有限的。
  2、国内文献综述
  袁志刚、宋铮(2000)将城镇居民作为研究主体,主张人口老龄化与消费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会上升,随之带来的必然是消费水平的下降。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其观点。王金营、付秀彬(2006)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结构以及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均会产生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随之降低。唐东波(2007)以“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运用VAR模型对其进行估计,得出了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消费水平是上升的。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2008)以我国1989-2004年各省的数据作为样本,建立了动态面板模型,得出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方福前(2009)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主题切入,以1995-2005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样本,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得出人口老年抚养比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王森、宋宝庆(2010)通过采集我国1978-2008年的人口结构及与消费相关的变量,同时加入了老年人口抚养比及少儿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建立VAR模拟展开实证研究,究其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王霞(2011)收集我国2002-2008年的各个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模型,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我国的消费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少儿人口抚养比与消费率之间的呈正相关,老年人口抚养比与消费率之间呈负相关的结论。于潇、孙猛(2012)提出,人口老龄化是通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来影响消费水平的。同时,不人口老龄化的不同阶段,其带来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毛中根、孙武福、洪涛(2013)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以1996-2010年的我国各个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得出了居民消费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但是,将城乡分开分析时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显著。刘源(2013)采集了1982-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将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老年抚养比等作为统计变量,得出人均消费支出与老年抚养比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3、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分析,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因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较早,故其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早于中国,其关于数据的收集范围也更加广阔,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间跨度也较大。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出现的较晚,但研究也在逐步发展中。由刚开始的着眼于全国整体到城乡再到省际,统计变量也由单一到多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本文框架结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与衡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共同组成。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人口年龄的结构总是变化之中。当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攀升,未成年人口及成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降低,这一动态变化被称之为“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从而影响到了人口出生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从而人口死亡率得以降低,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便是“人口老龄化”。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具体标准,,当一国或一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时,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该国或地区进入或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00年,中国60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基本国际规定标准持平,中国由此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0年到2015年,十五年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增长约9个百分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迅猛。同时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危机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中国现阶段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而且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超过一亿老年人口的国家。据统计,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22亿,占据总人口的比重为16.1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4亿,占据总人口的比重为11.7%,如图1所示。据估计,中国将于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9亿人,而此时的世界65岁及以上的老年总人口仅为6.98亿,据预计截至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据了世界总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2、人口老龄化增速高于总人口增长
  据统计,近十年间,人口老龄化增速高于总人口增长,甚至高出了约2.41个百分比。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我国的基本国策,控制出生人口数量,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使得人口老龄化增速高于总人口增长。2000年到2015年,十五年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增长约9个百分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迅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在世界舞台上的横向比较也是最快的。200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基本等同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到了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0.1%,增长率约3.1个百分点,世界人口老龄化只增长了1.1个百分点。
  3、未富先老
  据统计,大部分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间。以X为例,X于195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5%,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此时的人均GDP为10245美元。1970年,日本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此时的人均GDP为11579美元。然而2000年,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时,人均GDP仅为3976美元。美日等发达国家因其发展起步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也较早,其在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已经处于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此时,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处于成熟期,社会保障机制、养老体制、医疗卫生制度已经相当完善。而2000年,我国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仍然是中等收入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二、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概念与衡量

  居民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消费的总额与同时期的以支出法计算的GDP之间的比值。说到居民消费率,不能不提到的还有一个概念是XX消费率。XX消费率是指一个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XX消费总额与同时期以支出法计算的GDP之间的比值。XX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相加便得到了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这一指标现如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之一。合理的居民消费率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阶段,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却面临着持续走低的现实。

  (二)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方面关注的重点,现如今更是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中国2015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5712元,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从居民消费的相对量上来看,2015年中国居民的居民消费率为31.42%,与X、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同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低消费率与高投资率并存
  从总体看来,如图2所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的态势,消费率却持续走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暖,人民群众的投资意愿增强,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外的投资也涌入中国。同时XX再争政治政策对投资的大力支持,我国的投资发展迅猛。而此时,我国的消费率却呈现着低迷的状态,使得我国现阶段地消费率和高投资率并存。当前我国投资率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我国最终消费率指标明显低于世界诸多国家的水平。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约为66%,投资率约为23%。中国2015年的最终消费率为50.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约16个百分点;中国2015年的投资率为47.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24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最终消费率由居民消费率和XX消费率两部分组成,居民消费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消费率水平。如图3所示,我国的XX消费率在2000-2015年间呈现着比较平稳的变化趋势,2001年处于最高水平16.2%,2009年处于最低水平12.9%,总体保持在13%-16%。而居民消费率却显示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200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46.4%,而到了15年间,持续下降到31.42%。由此可见,中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与居民消费率息息相关,居民消费乏力是我国内需不足的直接原因。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2、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慢于居民收入增速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在总体上是不断增长的,2015年中国人均消费支出达15712元。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行以及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人民群众压抑了许久的消费需求的释放。同时,市场的活力得以增强,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支出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991年之后,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人均消费支出的。

  三、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直接影响
  老年群体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阅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与社会其他组成人群相比,在消费需求、消费偏好、消费结构方面存在特殊性。一社会的消费水平与其老年人口的多寡息息相关。
  第一,老年人口的商品购买力明显不如劳动人口。年轻时的储蓄资金、国家补贴的养老金、年轻时购买的“五险一金”以及子女给父母的赡养资金是老年人口购买商品时的主要资金构成,老年人口在到达了一定的年龄后,劳动能力大大降低,在劳动市场中失去了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固定收入或者是全部收入。城乡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也存在着差异。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口来说,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城镇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较高于农村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
  第二,老年人口的消费偏好、消费需求方面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差异。老年人口在选购商品时,更加注意的是商品的质量问题。同时,老年人口在选购商品时候,通常是采用的精挑细选、货比三家的方法,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挑选商品,直到选到令自己满意的商品,很少发生冲动购物。稳重的购物习惯使得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不高。
  第三,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相较于时尚、潮流的产品老年人口跟家偏向于实用的产品。老年人口的这一消费心理往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背离,从而不利于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相反,年轻的人更喜欢追求有特色新颖的产品,从而能够推动新的灵感、新的变革的产生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间接影响
  人口老龄化能够对居民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也不能忽视其对居民消费间接产生的影响。人口老龄化通过做用于储蓄、劳动力等中间变量,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水平。在关注到直接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间接影响。
  第一,人口老龄化通过作用于储蓄进而影响居民消费。莫迪利亚尼在其“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储蓄额不尽相同。人们在拥有劳动能力时期,获得劳动收入一部分作为消费支出,一部分存储下来以支持老年时期的消费。故依据此理论,14-60岁的人群的储蓄率高于老年人口。但我国的储蓄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则越来越高。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产业等相继发展起来,使得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需求提升,使得XX在医疗卫生、养老产业方面的XX公共开支增加。XX购买的增加,必然影响到了利率水平的变化,使得利率上升,人们更愿意将资金进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短时期内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储蓄增加带来的必然会是消费的降低。同时,70年代开始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如今形成了“421”的养老模式,两个年轻需要负担四个老人的赡养,这无疑是给劳动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故其往往采取保守的消费方式,更倾向于将资金进行存储,以备不时之需。综上,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储蓄率反而上升,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
  第二,人口老龄化通过作用于劳动力因素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人口老龄化影响着劳动者的社会供给,劳动人口的供给状况与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息息相关,社会总供给反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据有双向性,不是单一的。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带来的可能是人力资本的增加,也可能是人力资本的减少。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的负效应表现在: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意味着在一国或一社会中的劳动人口是相对缩减的,故使得人力资本减少。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的正效应表现在:老年人口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来说,其拥有更加丰富的经历、更加熟练的技能,从而敦促社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在人力资本存量不断下降的境况下,能够引导社会生产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主导性、劳动力节约型变革。

  (二)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正负效应分析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正向作用
  第一,补偿性消费。在年轻时期因为时间、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部分想要消费却没能实现的消费需求,例如旅游、出国等。当老年时期在时间金钱充足的条件下,老年人口在这方面的补偿性消费将促进去消费水平的提高
  第二,利他性消费。这里的利他消费是指,中国的老年人群普遍存在自己生活消费省吃俭用、勤俭节约,但对子女却十分的大方,例如:中国老年人群为子女买房、买车等。中国的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着利他性消费,这样的消费心理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第三,客观需求。老年时期,人的身体机能明显发生变化,对医疗卫生等相关产业的消费需求提升较大,从而带动该类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养老产业,是指专门为老年人群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产业,能够满足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为该类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些为老年人群而产生的特殊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2、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负向作用
  第一,老年群体引起年龄层次的特殊性,其在消费需求、消费偏好和消费心理中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存在着差异。老年人群在进行消费选择时,通常选择实用的商品,对于时尚新潮的产品需求缺乏,从而不利于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而抑制了居民消费水平。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消费心理已在老年人群心中根深蒂固,“货比三家”消费方式,冲动消费的缺乏,抑制了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
  第二,购买力较低。老年人口在达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没有了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也就没有了固定收入,从而老年人口的大部分的消费资金来自于年轻时的储蓄。收入的骤减使得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也受到了影响,受到了限制。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总效应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总效应的到底是正效应还是负相应?这需要分析比较正负效应之间的大小。当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是,总效应为正;反之为负。在人口老龄化初期,医疗卫生、养老等产业迅速崛起,而老龄化带来的负效应还未完全凸显,在这一阶段,总效应为正。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其负效应不断扩大,使得此时的总效应为负。因此,人口老龄化为居民消费水平带来的总效应并不能由理论分析得出确切的结论。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数据

  基于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际情况,以1985-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样本检验。数据来源于中经网及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本文模型的构建是不依赖于特定的理论的简约型模型,以居民消费率和老年抚养比为待检验经济变量,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居民消费率——con,关注变量为老年抚养比——odr。
  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居民消费的总额与同时期的以支出法计算的GDP之间的比值。居民消费率这一指标现如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之一。
  老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是指在一国或一地区中,总人口中非劳动人口数中老年部分人口数与劳动人口数之比,具体而言是指在一国或一地区中每100名劳动人口需要负担的老年人口数量。本文以老年抚养比代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指标。

  (二)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了1985-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协整检验、因果检验,进一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次实证研究用以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消费率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否存在?第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对居民消费率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其带来的总效应是正还是负?第三,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模型的构建是不依赖于特定的理论的简约型模型,以居民消费率和老年抚养比为待检验经济变量,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居民消费率——con,关注变量为老年抚养比——odr。设模型为:
  con⁡〖=β_0〗+β_1odr+μ

  (三)平稳性检验

  本文在实证研究方面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首先采用ADF检验法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防止在检验过程中出现的伪回归。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CN、O的ADF检验T值对应的p值均大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0.05,不能拒绝其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其是不平稳的。然后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CN(-1)、O(-1)单位根检验对应的p值都小于其在5%,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两个变量是单整的。

  (四)协整检验

  第一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均是1阶单整序列,因此首先用OLS法对上面的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可以得到下面的协整关系式:
  CN=0.839273-4.036818O
  第二步,为了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保存残差之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还是采用ADF检验法,得出的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所得到的t值为-4.168411,小于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3.808546,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意味着模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模型不存在伪回归现象,CN与P间的协整关系存在。

  (五)因果检验

  如表所示,由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在滞后两期、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出以下结论:
  1、在5%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为ODR不是造成CON格兰杰原因;F统计量为8.01012,对应概率的P值为0.0043,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即拒绝原假设,ODR是造成CON的格兰杰原因。
  2、在5%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为CON不是造成ODR格兰杰原因;F统计量为1.48744,对应概率的P值为0.0.2574,大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即不能拒绝原假设,CON不是造成ODR的格兰杰原因。
  综上所述,CON与ODR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ODR是CON的格兰杰原因,而CON不是ODR的格兰杰原因。

  (六)回归结果与分析

  由上图所示,在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之后,得到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方为0.884197,这说明了解释变量人口老龄化可以解释88%以上的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率的变动。F统计量为152.7072,对应的P值为0,即通过了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即方程的整体线性关系成立。根据检验的结果,P系数显著性的T检验对应的p值为0,即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居民消费率与老年人口抚养比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是-4.04,这表示老年抚养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下降约4.0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人口老龄化是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降低了我国的居民消费率。
  结语
  人口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人口结构的转变,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以及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以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为切入点,在梳理国内外文献以及基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计划生育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快速地完成了人口转变,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发展阶段进入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发展阶段,同时中国也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其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人口高龄化、未富先老等特征。这些造成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显著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引起充分重视,深入分析老龄化的影响作用并有针对地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
  第二,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存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老年群体因其的特殊性,在消费偏好、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等方面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存在差异,从而对其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在关注其直接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其间接作用。间接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一些中间变量进而就居民消费发生作用,例如:储蓄、劳动力这些变量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继而消费与收入也将受到影响。
  第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总效应为负。通过实证分析,居民消费率与人口老年抚养比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人口老年抚养比是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居民消费率与人口老龄化之间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居民消费率和老年抚养比的相关系数是-4.04,说明当老年抚养比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居民消费率下降约4.04个百分点。故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现着负相关的关系,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使得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24-32.
  [2]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
  [3]唐东波.人口老龄化与居民高储蓄—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金融论坛.2007年第9期.
  [4]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J].经济研究,2008(7)
  [5]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SocialSciencesinChina.2009(04).
  [6]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7的数据[J].西北人口,2010(1):22-27.
  [7]王霞.中国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消费效应分析[J].西北人口.2011.06:74-78.
  [8]于潇,孙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9]毛中根,孙武福,洪涛.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J].人口研究,2013(3).
  [10]刘源,刘壮.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论,2013(33):41-46
  [11]朱擎擎.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4
  [12]王欢,黄键元.人口结构转变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4,30(5):13-17.
  [13]张丽丽.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6.
  [14]AndoA.&F.Modigliani.The“LifeCycle”HypothesisofSaving:AggregateImplicationsandTest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3,53(1):55-84.
  [15]Leff,N.H,DependencyRatesandSavingsRate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9.Issue5.
  [16]RamR.Dependencyratesandaggregatesavingsratenewinternationalcross-sectionstud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2,72(3):537-544.
  [17]Modigliani.FandCao.S.L.TheChineseSavingPuzzleandTheLife-CycleHypothesi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4.1.
  [18]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季刊,2005,4(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53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2月7日
Next 2019年12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