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达·芬奇绘画中圣母形象的艺术特色》

  摘要

在西方绘画史上有一个对艺术有着革命性突破的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1]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发展史中,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这三位大师取得的成就最高,也最杰出,他们将文艺复兴的艺术发展推向了顶峰,其中尤其是以达·芬奇的成就最为突出。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性的解放影响了当时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圣母像,画家们笔下的圣母不再是以往神圣的、高高在上的、像是雕塑一样的呆板形象,而是慢慢变得有了人性,是跟普通大众一样的人。[2]达·芬奇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圣母相关的作品,在他的画笔下,一个个慈爱温柔的圣母形象反映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正是因为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才使画家逐渐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敢于探索,画作中的圣母玛利亚,与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也越来越相像,具有人情味。

  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人文主义思想;圣母形象

  引言

在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艺术占据艺术界多年,其中在这种背景下圣母作品大行其道。提及圣母像,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穷其一生创作了许多与圣母相关的画作。他就是现如今家喻户晓的艺术巨匠——达·芬奇。他画作中的圣母都形象地展现出了一位母亲该有的形态。抛开达·芬奇精湛的画技不说,画中的圣母神态安详、温柔美丽,确实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这是人们理想中的女性和母亲的化身。在中世纪,为了弘扬基督教的教义,艺术家笔下的圣母玛利亚总是愁容满面的,仿佛圣母和耶稣都是一直在受难一样。而到了达·芬奇这里,画风突变,圣母玛利亚就变成了一个美丽温柔的妇人,充满着世俗生活中的人情味。达·芬奇笔下的圣母不同于别人的圣母,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他的画笔之下逐步地走向了艺术的顶峰。

基督教是西方最重要的一个宗教,地位超然。圣母玛利亚作为圣子耶稣的母亲,在基督教中占据着极高的信仰。所以,西方学者总是喜欢从圣母这里打开缺口研究基督教。久而久之,对圣母的研究机构冒出一茬又一茬,数不胜数。而在国内基督教并不盛行,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人去研究圣母。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从达·芬奇圣母形象的塑造手法、造型模式以及所表达主题的变化等几方面,对几幅作品作出分析,以揭示在文艺复兴的社会大背景下,达·芬奇绘画中圣母形象的艺术特色,加强自己对文艺复兴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达·芬奇圣母像的深刻见解。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在欧洲,从13世纪到15世纪中期,通常被称为中世纪晚期。在这一时期,天主教的教皇是欧洲地区的最高领袖,他的手中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各地区的教职人员都要永远效忠教皇,就像臣子效忠皇帝一样。这时候的宗教权力是高于一切的。教廷不仅对各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上都有着控制权,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婚姻都有着严重的束缚,导致了欧洲在这段黑历史中发展得极其缓慢,这段黑历史也被历史学家们称作“黑暗时期”。

中世纪的艺术是为了宣传宗教信仰而服务的,在那个时期的人们专注于宗教的精神性,所以所创造的艺术大部分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意大利的地区逐渐摆脱了被封建主义所束缚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推动了这些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已经有很多人不满于教廷的强势,尝试着突破宗教的束缚,为艺术的前进探索新的道路。

  (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意大利在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陷入了地区分裂当中。教皇专治的统治最终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于是在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就出现了一些新兴起的国家,例如佛罗伦萨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以及热那亚共和国,这些国家站在教皇国的对立面,抵抗教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统治,使意大利迸发出文艺复兴运动的火花。

这场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对整个欧洲都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欧洲历史文化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受到教会约束的人们,特别是民间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教会的绝对权威提出了质疑。虽然那时候宗教实力高于一切,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勇敢的知识分子不断地抵制着教会的统治,为了解放思想他们不惜一切。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教会势力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他们致力于解放人性,肯定人的尊严,提出人文主义精神,反对教会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掌控,反对盲目的崇拜神,认为人才是现实中的主体。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意大利借助这股潮流迅速地发展起来,抢先于其他各国,先一步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文至上,以人为本的观念占据了当时所有人的思想,从此神权跌落,人权崛起。

  (三)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

[3]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它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反对神权对人们得统治压迫,倡导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存在。这与当时教会宣扬的教义完全相反,两者是直接对立的两面,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武器,被人们拿起来挑战神权,反对封建势力,最终成为了资本主义文学思想的中心。

随着人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认同,逐渐打破了对神权的迷信,神的世界在人们心中的渴望开始被世俗的现实生活取代。在中世纪,由于教廷教皇的强势压迫,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生活中的不满越来越多,对教皇的意见越来越大。所以人们渴望着一个可以自由生活的世界,文艺复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人们借着这股运动勇敢的奋起抗争,与教会周旋,肯定人的尊严,打破了多年以来教皇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与文艺复兴初期相比,文艺复兴兴盛时期人民大众就已经普遍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在艺术创作上,不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条件,都比前期有一定优势,同时这也为一些天才艺术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达·芬奇的生平

1452年,列奥纳多·达·芬奇降生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里,但达·芬奇的母亲是一个农民,她在生下达·芬奇之后就被赶出家门。因此,达·芬奇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他只是一个私生子,但他从小就表现出其过人的绘画天赋和聪明才智,于是父亲将他送到当时在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家韦罗基奥的画坊里当学徒,希望能掌握一门日后谋生的手艺。在这里,达·芬奇学到了很多的绘画技能、雕塑技巧等,为他日后在各个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老师做了一幅名为《约翰为基督洗礼》的画,而达·芬奇帮助老师在画作的角落之处绘制了一位身穿长袍的小天使,这个小天使无论从手法上,还是色调上都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被公认为是整个画中最好的部分。因此,在两年后,韦罗基奥开始让达·芬奇单独完成一些绘画,《受胎告知》与《圣母与圣子》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绘画作品,体现出他优秀的绘画才能,韦罗基奥看到大·芬奇的绘画成就已超越了自己,于是从此放下画笔,专心投入于雕塑领域,再也没有染指绘画。

在得到认可之后,达·芬奇离开了韦罗基奥的画坊,《东方三博士来拜》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虽然这幅画作并没有完成,但从草图上也可以反映出达·芬奇在绘画中越来越成熟的表现,以及他对空气透视法的娴熟运用。达·芬奇在绘制《东方三博士来拜》期间,还绘制了其他的一些表现圣母与圣子的画以及一些人物肖像,其中《贝诺亚圣母》最为出色,也最能体现出达·芬奇的绘画手法与技巧。[4]这一时期便是达·芬奇的“第一佛罗伦萨时期”,这一时期对他来说主要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阶段。

在1482年,达·芬奇来到了米兰,并在这里绘制了《岩间圣母》,这一作品当时在米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也为达·芬奇的艺术地位奠定了基础。这段期间,达·芬奇收了他的第一个学生——撒莱。

1494年在达·芬奇30岁时,受到路德维克公爵夫妇的委托,为圣母玛利亚修道院绘制壁画,于是《最后的晚餐》由此诞生,达·芬奇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幅巨作,这件作品后来成为了达·芬奇最负盛名的作品。然而,由于颜料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膨胀系数等原因,这幅壁画在完成之前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以至于到日后被人们欣赏时,已经较为模糊。在此期间,达芬奇开始接触人体解剖学。人体的奥秘已经成为他终生的兴趣。

1499年,法国攻打米兰,战争的爆发导致达·芬奇再次离开米兰,开始踏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几经辗转,他又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开始了“第二佛罗伦萨时期”,而这时的佛罗伦萨早已变得完全不同。在艺术方面,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新一代的艺术家成为了文学艺术的主流,而达·芬奇被视为老一代的艺术家,这让他感到十分愤慨。于是这两位天才艺术家展开了第一次的较量。

两人的较量围绕一块巨石展开,他们都想要得到这块石头来创作雕塑作品,,但这块巨石最终被米开朗琪罗得到了,于是他创作出了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而达·芬奇得到了机会来绘制《圣母子与圣安娜》,当他将这幅作品的草图展示出来时,便立刻让整个佛罗伦萨都为之倾倒,但这件作品最终依然没有完成。两人的第二次交锋是分别被委托在教堂绘制两幅画——《安吉亚里之战》和《卡西那之战》,令人惋惜的是,达·芬奇想要利用烘烤的方式使画面变干最终导致这幅作品被毁。而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也因为战争的原因,最终没有完成。

同一时期,达·芬奇开始创作另外一幅作品——《蒙娜丽莎》,而这幅作品在日后成为美术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达·芬奇本人最珍爱、最钟情的一幅作品,因为他完成这件作品之后,一直将其带在身边。实际上,在达·芬奇的“第二佛罗伦萨时期”,达·芬奇就已经逐渐对绘画感到厌烦,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科学实验和发明上,这期间,他只创作了一幅《丽达与天鹅》。一直到1503年,他才重拾画笔,绘制了这幅《蒙娜丽莎》,关于这幅画中的人物众说纷纭,至今都还是一个谜。

1506年,达·芬奇前往米兰,开始了他的“第二米兰时期”,这一时期,他收了第二个学生梅尔兹,。这段时间,他并没有进行绘画创作,依然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方面。1513年,法国退出了米兰,达·芬奇被迫再次逃亡,此时他已61岁,他和两个学生来到了罗马。之后在1516年,接受了法国国王的邀请前往法国的昂不瓦斯,于1519年,在法国洛·吕斯城堡去世,他的学生梅尔兹一直陪伴着他,陪他度过了一个安定的晚年。

达·芬奇的一生虽然过的颠沛流离,但他在艺术界的名声是无人可及的,但他其他方面的成就,一直到几百年后才得到人们的认可。

  三、解读达·芬奇的圣母像作品

  (一)圣母形象中奇特的塑造手法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基督教中的圣母形象是纯洁而又高贵的。当时的人们看待圣母像并不会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画圣母像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的,所以那时候的圣母基本上都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差不多都是一个表情,没什么变化,显得异常僵硬。而到了达·芬奇这里,圣母形象已经转为生动柔和,富有生气。他在绘画上创新的手法影响了意大利及欧洲各国的艺术,这些手法在他笔下的圣母像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贝诺亚的圣母》(图1)是达·芬奇最早的一幅圣母像,这幅画作最能清晰地体现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手法与技法。画面中圣母玛利亚手拈鲜花与圣子耶稣逗乐,耶稣坐在圣母的腿上看着圣母拿着的那一朵鲜花,整个画面都显得温馨快乐,母子之间其乐融融。

画面的背景以黑色为主色调,则更加地突出圣母与圣子的形象,同时,达·芬奇在画面中使用了多种色彩,这些色彩总体来看都比较深沉与凝重,这种深黯的色彩也成为了达·芬奇的最爱。这种色调上的变化也更加突出画面中人物的动感形象,在《贝诺亚圣母》中,圣母与圣子的形象就因深沉的色调和光线的搭配,而获得了更具动态的效果,从而使得画面即拥有动感又不缺乏严肃性。可想而知,为了画出这种形与神合、意与气合的圣母,达·芬奇肯定深入地研究了解剖等知识。在这幅画中,画家使用了“薄雾法”,就是在作画前以深赫作为底子,再把用油稀释好的颜料涂在上面,颜色就会像水珠一样向画面的四周渗去。[5]因为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在绘画时都是单线平涂,色彩较简单,体积感和空间感也非常弱。达·芬奇为了能更好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母性形象使用了一些特殊手法,使圣母的面部细节得到细致的体现。并且在画面中的一些结构也经过了层层的渲染,使得画面的冲击力显得无比的强烈。

 

这时期更为重要的作品是《岩间圣母》,关于这幅作品的争议性很大,比如说达·芬奇曾经绘制了两幅《岩间圣母》,其中一幅藏于巴黎的卢浮宫,而另一幅藏于英国伦敦的国家博物馆。这幅珍藏于伦敦国家博物馆中的《岩间圣母》由于画中人物色彩艳丽,光影对比过于明显,因此被认为并不是达·芬奇的风格,而另一幅藏于卢浮宫的《岩间圣母》就更具达·芬奇特色。

在画面中,圣母玛利亚位于中间位置之上,用她那温柔且富有感情的手正抚摸着圣约翰。达·芬奇以自己对画面的掌控力把几个人物的动态神情描绘的入木三分,联系紧密。以圣母玛利亚为中心,达·芬奇将她描绘的拥有细腻的皮肤、尖尖的下巴以及丰满的身材,使圣母的形象接近完美,虽然坐在巨大的山岩间,却并没有瘦弱低矮之感,反而显得更加坚定、伟岸。达·芬奇所利用的“空气透视法”可以将画面表现地更加立体,让人眼前一亮。达·芬奇喜欢绘制岩石与水,由于他出生在佛罗伦萨的芬奇镇,这是一个布满岩石、峡谷和溪流的地方,所以岩石和水在他的绘画中总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达·芬奇在《圣母子与圣安娜》中所描绘的场景十分温馨,是圣母玛利亚坐在母亲圣安妮的腿上,想要将坐在地上与羊羔玩耍的小耶稣抱起来的画面。[6]但画面中两位年轻的母亲形象以及圣母与圣安妮的位置设置的十分奇异,圣母玛利亚坐在圣安妮的腿上,似乎不太合乎情理,但如此设计却让这幅画面更具有温馨的亲情感。画面依旧采用了金字塔构图,并且画家在描绘人物的时候采用了“大气晕彩法”,使得画中人物的轮廓线都隐藏在阴影里面,画面的背景也运用晕涂法绘制出广阔而朦胧的高山流水,使人物能很好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背景中的山水被描绘的十分悠远,因此使背景显得气势磅礴,这也暗示了画面前景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母爱是博大和无穷尽的。

达·芬奇在自己的画作中采用自然风景来衬托圣母形象的美,运用自己高超的绘画技法将画面表现的细致入微,所以圣母在他的画中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二)圣母形象中绘画造型模式的运用

达·芬奇的故事当中,画蛋可以说是非常具有趣味性的,最初在韦罗基奥的画坊当学徒时,师父就让他不停地画鸡蛋,也因此而成就了达·芬奇在人物绘制时独有的圆润丰满。[7]“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整画面呈现出凹凸感。而凹凸感借着物体的明暗方能表现。”这都是通过画鸡蛋得到的理解,不可否认的是椭圆形轮廓线的美妙充斥在达·芬奇的大多数圣母画作中。

在造型上,达·芬奇的圣母像,包括他的《受胎告知》、《岩间圣母》和《拈花圣母》等作品中圣母的形象,头、胸、手、臂、指、眼等各部分都是用蛋形去概括,所以达·芬奇的圣母看上去总是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让人感觉到很和蔼,让人见之可亲。他在艺术领域,总是力求创新,所以普通的造型方法满足不了达·芬奇绘画的欲望,他将鸡蛋模式加以深究,不仅仅用作头部的基本造型,从额头到眉弓,从嘴唇到肌肉,都套用在鸡蛋模式中。[8]达·芬奇还一再强调以45度光线为最美,因为这种光线角度能使人物头部显现出“鸡蛋模式”的美感。这种美,是达·芬奇刻意追求和强调的,这种追求使得他在创作中更加细致。为了体现画面的凹凸,达·芬奇更是发明了明暗转移法,运用角度的转移使得人物凸显出一种跃然于画面的美感。

  (三)圣母形象中人文主义的体现

在13世纪之前,基督教在社会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基本是没有什么可以动摇它的地位,而艺术作品也在这个世界被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久久不可磨灭。基督教所宣扬的教义是对人的救赎,让教徒们在人世间经历磨难,以此来洗刷自身的罪恶,这样在死后才能升上天堂。因此,在这一时期画面中的圣母形象也是为了突出强调基督所受到的苦难,例如在《基督受难》、《圣母哀子》、《下十字架》这些作品中,圣母怀抱着耶稣,目光中透漏着木然而绝望的神情。二是强调上帝超凡脱俗的神圣,这在当时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来,在《基督诞生》、《三博士来拜》中,圣母形象被塑造的静谧而神圣,不食人间烟火。

在1490年,达芬奇创作了一幅很具有文艺复兴代表性转变的圣母作品——《丽塔圣母》,在这幅画中,圣母不再是庄严地指引人们,而是一个披着头巾的普通母亲,怀中的圣婴更是如同一个贪吃的婴儿,在优美的人物曲线下,圣母那俯身的姿势以及慈爱的眼神,透露着浓浓的母子亲情。[9]更为重要的是,圣母玛利亚正坦露乳房哺育着小耶稣,神圣的圣母竟然也像世间普通的母亲一样,用自己的乳汁来哺育儿子,这在中世纪那个年代,几乎是破天荒的,这明显地不再是单独的表现基督教的教义,而是以神圣的圣母为题材来赞扬世间的母亲。在这幅画中,圣母不再是圣母,而是一个母亲,一个正在哺育孩子的母亲,所以此画的主题便成了母爱,让观者为之注目。

13到16世纪的意大利绘画,已经不再刻意强调她的“神性”,转而注重表达她的“人性”。文艺复兴是人文的解放,是人本性的流露,渴望母爱,渴望家庭。当时的人们逐渐的对宗教信仰没有那么狂热,相信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当时的画家们已不再被宗教条例所束缚,开始放空思想,激发情感,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画布上,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影到现实中来。如达·芬奇创作的《圣安娜与圣母子》中,圣母玛利亚坐在母亲腿上弯下腰搂抱自己的儿子,而小耶稣极力挣脱母亲的手,圣安娜像一个幸福的普通母亲,微笑着看着他们玩耍,幸福洋溢在她那柔美的脸上,就像身边那些普通的家庭一样温馨和谐。说到圣母,也许是达芬奇自己的一种愿望吧,自小离开生母的他,纵使童年没有穷苦,但是渴望母爱的心不会停止,在艺术家手里,这种情感往往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反映在画面上,让人看到之后也能感受到那种被母亲凝视的温暖。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抒发了画家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在当时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之下,画家们不再拘泥于一些宗教条例的束缚,敢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圣母从“神圣的天堂”降落到“人世”,脱去了华丽的衣裳,从此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之下慢慢退去神性,走向贫苦大众。这是文艺复兴最伟大的地方,发现了人性的美丽,孕育了现实生活中的“母亲”。

  四、达·芬奇的圣母作品在当时的影响

达·芬奇传世的圣母作品并不多,但每件都是珍品,都是经典。他运用独特的立体渲染的手法,巧妙地把画面中的各种素材融合在一起,不会感到突兀。作为一个观者,我叹服于他的才华横溢。在他的画面中,你会被那种精湛到极点的技艺所深深的吸引,会被他画作背后所隐喻的人文精神所感动。达·芬奇曾经非常迷恋于迷于黄金比例,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他的作品里,画面结构比例都异常的严谨清晰。比如为世人所知的《蒙娜丽莎》,这幅画除了那“神秘的微笑”之外,也为西方绘画中半身像的结构塑造,画面比例等提供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模板,对西方绘画影响深远。他还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金字塔构图,例如《岩间圣母》就是典型的金字塔构图。

达芬奇是一个天才,曾经我看过一个关于达·芬奇的纪录片,在那里面他的成就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个全才,无论是艺术、科学、医学、甚至在机械上都是有很大的成就的。当然,最广为人知的也就是他在艺术领域里的成就,其中的明暗法使得西方绘画脱离了用单一的线条表现立体感的时代,是绘画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个时期的绘画都因他而发生了变化。[10]他的这些成就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些艺术大师,如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结语

在13到16世纪,把圣母玛利亚当作绘画主题的作品持续出现,而且在绘画技法上有了一些创新、改变。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绘画中的圣母形象开始摆脱中世纪时期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圣母玛利亚的表情也更加亲切自然,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母亲的形象,她美丽、宽容、平静、慈爱,没有一丝的烦恼,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圣洁,只剩下对孩子的爱,就如同这世间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充满着人情味。而出现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在达·芬奇的画笔之下到达了它的艺术巅峰。

参考文献

[1]《意大利的辉煌——文艺复兴美术》,王谢燕著,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2]《来自现实的意中之象——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中的圣母形象分析》,张颖著,河北大学博硕论文;

[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薛洁著,曲阜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15年;

[4]《莱奥纳多·达·芬奇《绘画论》研究》,张强著,陕西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15年;

[5]《达·芬奇讲绘画》,达·芬奇著,刘祥英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圣像画艺术研究》,李艳蓉著,重庆大学博硕论文,2013年;

[7]《“视觉幻想”之油画造型法分析》,王金志,周鼎著,2010年;

[8]《莱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的绘画造型模式》,刘晓东著,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

[9]《从神性走向人性——13-16世纪意大利绘画中的圣母形象研究》,高敏著,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

[10]《达·芬奇艺术初探》,孙福林著,文艺生活:中旬刊,2014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47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0日
Next 2022年6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