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论文主要进行分析和探讨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特色。中国书法史上自秦汉以来,经历过两次高峰,一次是晋朝,一次便是唐朝。在这两个时期,书法家层出不穷,书法作品更是精品不断,北晋王羲之以一谱兰亭序奠定了他书圣的名号,更是引领了一代代书法作品的风格,一直到了唐朝,虽然有大量书法家渴望突破二王书法风格的限制,但最终还是没有大的改变,直到颜真卿的出现,他大胆的将篆籀融入楷书当中,独创的颜体楷书气势雄浑,与大唐的风度融为一体。在行书上面,独创的笔法如屋漏痕,笔势连绵不绝,似有筋脉相连,被后世称为颜筋。通过对颜真卿的人生经历,书法作品,道德品格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他书法的艺术特色。
关键字: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筋柳骨;屋漏痕;艺术特色
前言
谈起书法就不得不提到东晋二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大名妇孺皆知,但若提起天下第二行书,恐怕很多人没有印象。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曾经评曰:“故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不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书吴道子画后》)。这里的“书至于颜鲁公”指的便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书写者颜真卿,代宗时被封为鲁郡公,所以史称“颜鲁公”。大唐盛世书法名家辈出,但大多逃不出东晋二王的妩媚恣意,只有颜鲁公效仿古意,笔势雄浑,结体宽博,骨力遒劲,气势上与大唐帝国繁盛的气度相吻合,是继二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研究颜真卿书法肯定要从他的书法作品来分析,据记载,颜真卿善楷书和行书,其楷书一反初唐书风,独创新意,打破了二王统治下的书坛,开辟了盛唐气象,代表作品《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无不端庄秀丽,刚强有力,与当时另一位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史称“颜筋柳骨”。而他的行书更是情动于书,“颜行如篆如籀,苏、米皆学之。”—-冯班。颜真卿的行书善用中锋用笔,用笔如刀,多为书稿,以情感人,尤其是《祭侄文稿》更是和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相媲美的书法杰作。研究他的书法特色就不得不对他的行书进行研究和探索,除了《祭侄文稿》,还有《争座位贴》、《乞米帖》,不仅体现其精湛的书法造诣更是显现其高尚的人格,是人格美和书法美高度统一的代表。
浅析颜真卿的书法,从他的作品当中去分析,笔墨有创新,思想有解放,情感有迸发,在他高尚的人格下,其书法特色更是闪光熠熠。作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法家,颜真卿书法艺术特色的研究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书法的乐趣,更全面的欣赏书法的美与情。
一、颜真卿小传
(一)个人简介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在进士科考中,颜真卿便以“经策全通”的成绩荣登甲科进士第;二年后,在吏部的铨选考试中,一举登科;天宝元年,唐玄宗在勤政殿亲自主考“博学文辞秀逸科”,再次拔得头筹,登科甲等。在这些考试中,颜真卿总能拿到第一,这与他幼年的努力和家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颜真卿家学渊博,祖上是孔子的徒弟颜回,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父亲颜惟贞更是以文学受表,任长安县尉。颜氏虽以经学礼法传家,但是在书法方面也是名声鹊起,曾祖颜思鲁工篆、籒,尤精训诂,祖父颜昭甫工文,善书法,撰《干禄字书》一卷。家族的传统让颜真卿自小就热爱学习与书法,虽然三岁时父亲去世,但在母亲以及亲人的照顾下,虽然贫苦,但没有耽误学习。家贫无纸,便以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后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性格的刚正使得颜真卿在朝为官时受到了奸臣杨国忠的排挤,贬黜到平原任太守,所以又被成为“颜平原”。在任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颜真卿临危不乱,联合从兄颜杲卿抵抗叛军。作为一名大唐的文官,颜真卿展现了不凡的气度,可是叛贼凶狠,在战争期间,从兄颜杲卿一家被捕,壮烈就义,尸骨无存,最后只寻得侄子季明的头骨,得以下葬。面对亲人的逝去,颜真卿悲愤无言,一纸祭侄文稿千古绝唱。
书法大师颜真卿戎马数载,因忠厚公正的品德被人敬仰,但也使他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颠沛流离,陕西、山西、平原(山东)、饶州(江西)、蓬州(四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生活带给他的虽然有着路途的奔波,但在他的书法上更体现出了一种大气。公元784年,李希烈叛乱,颜真卿此时已是75高龄,奸相作祟,皇帝无能,派颜真卿前去劝谕,被叛军杀害。后德宗痛诏废朝八日,举国哀悼。
颜真卿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御史大夫、鲁郡公,书法上独创颜体楷书,行书上更是作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而书法上讲究“书者,如也”,字如其人,如其心,如其面,颜鲁公大义凛然,书法上雄浑大气,可以说是德艺双臻,垂范久远,是书法美与人格美的有机统一。
二、颜真卿书法的艺术特色
(一)从三帖浅析颜真卿的楷书
颜真卿的楷书一改初唐的姿媚之风,雄浑大气。唐玄宗时推崇二王书法,虽然书法风气甚浓,但大多是学习二王遗风,哪怕是当时的四大家,欧、虞、褚、薛,虽然各自有着自己的创新,但是都没有走出二王的制约。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拜师张旭,在楷书的习作上,颜真卿汲取四大家的特点,并参以篆籀笔意,书法结构上,学习篆书,对称端正。用笔以圆笔为主,略带弧形,刚柔并济,变化多姿而互相关联,笔画之间,似断还连,笔势呼应,所以被称为“颜筋。”
颜真卿的楷书被后人认为是与大唐的气度息息相关的,不光是他对二王统治下的书法进行了创新,更是他的楷体气质雄浑,端庄大气,在法度之中又有自由,这正是唐代书法尚法的代表。在他众多的楷书作品中,精品甚多,其中《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三幅作品能看出他楷体书风的逐渐成熟与迷人的气度。
《多宝塔碑》全名《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楷书早期的作品。这幅作品一直是众多书法学习者初临之作,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幅碑帖并没有形成颜体楷书,而颜真卿正是从这幅碑帖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此碑用笔谨慎,有着明显的二王、褚、薛特点,而且还和当时唐人写经的手法有着相似之处,这正是颜真卿敢于大胆向民间艺术汲取营养加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此帖用笔丰腴厚重,在结体上也显出十分谨慎,匀称,紧密,这一帖《多宝塔碑》为颜真卿踏上书法大师的道路有着指向标的作用。
第一,他改变了自两晋以来书法上一直流行的秀媚风气,虽然没有完全脱离,但是以大气厚重的用笔方法占了主流,逐渐脱离二王书风的局限,使大唐的书法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第二,没有局限与所谓贵族的传承,向民间俗书学习,取其精华,这是创新,打破了士大夫对于雅俗观念的狭隘。第三,书法笔法上的创新,但是大国重法,整篇多宝塔碑中体现对法度的遵循,严谨端庄,对称和谐,在法度中求变化,在规矩中享受自由。初学者多临此帖,就是因为此帖让书法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唐朝道教盛行,在这种文化下,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游览麻姑山,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听闻麻姑山的传说,不禁有向道飞升之情,于是挥毫写下了《麻姑仙坛记》。这时颜真卿书法造诣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的一副作品,虽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各有特色,但都显现出雄浑的气度,这篇《麻姑仙坛记》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在用笔上以篆法入笔,苍劲古朴,线条粗细变化不多,圆头细尾,在笔法上叫做蚕头燕尾。结体上为了着力留白,字形向外扩张,外拓的笔法用到了极致,在憨厚中愈见可爱。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记遒峻紧结,尤为精焊,笔法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此碑北宋年间被雷毁掉,只有影拓流传至今,但是再仅存的版本中亦能看到这幅作品再宽博之中独见空灵洞达之韵度,是一篇书法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颜勤礼碑》,是颜体的大乘之作,无论是在字形,结体,笔法上都是最能体现出颜真卿书法的特色。颜真卿写这篇碑帖的时候,已是晚年,书法已经完全走出了二王的窠臼,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完善的风格。秉承颜体一贯的特色,这篇为他曾祖父颜勤礼所写的神道碑雄浑大气,岁月的沉淀,更是让颜真卿的书法在拙重中见雄肆挺拔之气概。其结构端庄豁达,雍容大方,具有大唐博大的气度,在用笔上,着重腕力,下笔厚重,一波三折,融入篆籀的笔法,力透纸背,犹如泥板印字。在字的结构上,严谨而又大气,紧凑而又宽博,对称而又跳脱,在规矩中见自由,在法度中见创新。在颜真卿的作品中,《颜勤礼碑》是极具代表性的,包括《麻姑仙坛记》都是颜体成熟后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字字不重样,笔笔新风采,但都在雄浑中见妖娆,大气中有凛然,和颜真卿高尚的人格相对应,更和当时大唐盛世繁荣的气度相呼应。
(二)从三稿浅析颜真卿的行书
相较于楷书,颜真卿的行书作品成熟更早,在创作上更显个人特色,尤具风格。颜真卿的行书多是稿件,注重感情,以书喻心,以笔代情,写出来的作品都有着感染人的魅力。颜真卿师从张旭,而张旭号称“草圣”,据记载,颜真卿曾向张旭请教写字的诀窍,而张旭只是带着他游山玩水,最后才告诫他,要师法自然,勤于练习。颜真卿从张旭这里悟的学习书法的真谛,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也这么做到了。在书法特色上,张旭的行草书起伏动荡极大,如激流狂奔,变化莫测,属于狂草,而颜真卿的行草书气势不弱,但在行笔上起伏稍微收敛,遵循法度,节奏稍缓和,从严格意义上说,他的行草书只能叫做行书。颜真卿的行书作品众多,多是无意于书而书自工,所以感情流露其中,在配以点画的虚实相应,用笔的苍劲飞动,藏锋、转锋的运用,节奏的疾徐相应,空间的疏密把握,变化不定而又顺其自然,自由活跃而又在法度之中,所以佳作甚多,尤以《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三稿为经典。
公元758年,颜真卿作《祭侄文稿》,这是祭悼其侄颜季明的稿文。安史之乱中,颜杲卿与子季明惨遭杀害,最后只寻得残肢得以下葬,可以想象,在写这篇祭文的时候,颜真卿的心情是如何的痛苦和激动,下笔挥毫,随性而作,多年积累的书法底蕴在情绪的支配下良好的融合并进行了突破。笔随心动,由平稳到急切到最后的悲狂,由楷及草,没有过多刻意的造作,反而更成就了一副惊世之作。用笔上字字不同,一点一画各有各的姿态,藏锋,侧锋,逆锋,所有的笔法都在其中体现,笔力遒劲,如屋漏痕,有些字用飞白掠过,连绵不绝,仿佛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的悲怆。在结体上,宽博外拓,正如他的人格一样刚强而饱满,外紧内松。章法上尤其出色,将心情汇在纸面上的便是那大小不一的字体,疏密相差极大的布局,以及那或数字相连,或行行相系,或各自成行的字句,通篇曲折离奇却又乱中有法。
艺术,包括书法,以情舒性、以情感人的境界无疑是最高的。而在这篇《祭侄文稿》里,颜真卿的情感通过文字完美的表达,观赏者通过欣赏,甚至可以看到颜真卿一共蘸了多少次墨,因为每次蘸墨都会写到枯笔,情绪的紧张让他写的较为紧凑,疏密相当,计白当黑。“有节奏的存在,书法才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南宋陈深说:“详玩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为工,而反极其工耶。”
《祭伯父文稿》是在《祭侄文稿》书写后一个多月动笔写的,相比《祭侄文稿》时情绪的悲愤,此时已经稍有缓和。作为一个悼文,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告诉逝去的前辈自己现在过得如何,家人如何,所以在书写上,速度较缓,没有了明细的连笔,字字独立,含蓄而稳重。但是通过《祭侄文稿》的突破,他的书法造诣更深,《祭伯父稿》的用笔上,无论是对笔法的多样运用,还是章法上的布局疏密,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留白和疏密有致的内容和谐的统一,浑圆一体,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别具一格。
《争座位帖》是很有故事的一篇作品,那是公元764年,仆射郭仆义为了巴结宦官鱼朝恩,违背礼数,擅自在宴会上将鱼朝恩的座位放到了前列,并排挤六部尚书,将他们的座位排下列。这件事情让刚正不阿,重视礼数的颜真卿看不过去,挥斥方遒,写下了《与仆射书》斥责。此书为手稿,信笔疾书,通篇体现了颜真卿对于大唐的赤胆忠心,对大唐礼数的维护,对朝中权奸的不满,许多字就像他的脾气一样,虎虎生威,豪气凛然,就像他的性格那样刚强,那样公正。
在章法上,《争座位帖》上的字大大小小,大的愈大小的愈小,但是无论大小,都写的十分饱满,线条圆润,笔法外拓,粗细相交,骨壮筋韧,粗的如骨,细的如筋,蔚为雄浑。因为是写信骂人,随着情绪的变化,所以字体的大小不一,线条的粗细相交都有着十足的节奏感。书法被称为无声的音乐,正是因为这酣畅淋漓的节奏,抑扬顿挫,让人沉浸其中。
后人对这幅作品评价极高,米芾评道:“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书第一也。”
三、颜真卿书法特色形成
(一)社会背景
唐朝是书法史上继晋之后的第二座高峰,大唐盛世,安定繁荣,再加上皇上对书法的热爱,一时学书成风,也涌现出许许多多书法大家,其中有褚遂、虞世南、张旭、贺知章等等。颜家作为一个大家族,虽然不以书法传家,但是在书法造诣上亦有较高的水平,颜真卿母亲殷氏也是一个大家族,在书法方面也有贤名,幼年的颜真卿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大唐国强兵状,四邦来朝,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国家统一,南北书法相互交融,在思想文化上,中国的古代王朝都以孔孟之礼立国治国,唐皇族姓李,所以道教的地位在这时甚至高于佛教,佛教在唐代也曾经盛行过一段时期,佛、道、儒三家的文化交流对艺术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颜家祖训并没有门户之见,所以颜真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对书法更有着自己的体会和撰写。
(二)学艺生涯
颜真卿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家族的原因与舅舅学习书法,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但并没有阻挡其学习书法的决心。为了更好的提高书法水平,他先是向当时的大家褚遂良学习,我们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能够看到相似之处。后来,他拜张旭为师,张旭是一名大书法家,会写各种字体,其中草书写的尤为出色,被称为草圣。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张旭一般告诫弟子只是说要在勤奋练习中领悟,但颜真卿的认真让他倾囊相授,亲自指点钟繇的书法十二意,又告诉他“如锥画沙,如印印地”的用笔诀窍。在张旭的指导下,颜真卿的书法进步极快,自己的书法作品也愈来愈成熟,在用笔上也有了用笔藏锋,力透纸背的韵味。
颜真卿在东都洛阳时,曾与当时的另外一位年轻书法家有过书法上的交流,那是与张旭齐名的一位书法家怀素,书法史上有“颠张醉素”之称。两人就书法上的“屋漏痕”“如钗股”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两人都有着巨大的意义。这次会面之后,颜真卿又作佳作《宋璟碑》、《元结碑》。
(三)求变创新
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地位极高,在于他求变创新,独创“颜楷”打开了大唐的盛世书法。初唐,书法风气盛行,一位位书法大家在继承先贤书法的同时无时不刻不在想着突破,但是只有颜真卿真正将篆籀和汉隶融入自己的楷书,形成了独特的颜楷,结体外拓,变化多姿却又连绵不绝筋脉相连,故称:“颜筋”。
他的另一创新是打破了二王姿媚字体的统治地位,以雄浑大气,刚硬端庄的字体形成了新的书法,这种书风盛行大唐,展现了大唐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并使得书法学习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但是在规矩中又有变化,这正是“唐人尚法”的体现。他还大胆的将北碑和民间抄经的艺术笔法融入书法创作之中,使书法的欣赏群体扩大,雅俗观念的革新更是让书法流传的更加广泛。
四、颜真卿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一)后世书法家对颜体书法的继承
颜真卿书法在唐时虽有书名,但并未得到大力提倡,反而在北宋期间,因为社会大环境的需求,文人士大夫的道德品行受到重视。大学士欧阳修评:“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愈可爱也。”
宋朝学习颜体有所成就的主要有米芾、黄庭坚、苏轼、蔡襄,这四人被后人称为“宋四家。”其中,蔡襄学颜最近颜,字体雄伟遒丽,苏轼学百家,有法而又寻变化,继承了颜真卿的创新精神,他赞曰:“颜公变法出新意。”(《孙莘老求墨妙亭时》)黄庭坚善行、草,在用笔上不取平直,有顿挫感,尤得颜真卿“屋漏痕”之精髓。米芾爱颜之行书,认为其楷书落入俗套,而行书,而学颜字之后的变通更是体现了宋人尚意的意蕴。
元朝学习颜真卿有所成就的当属鲜于枢,用笔浑厚,气势飞动,带有颜体的气韵。明代又有董其昌以颜真卿《多宝塔碑》开始练习书法,傅山因颜真卿人格而学其书法,清中叶起,碑学兴起,而书法中有着北碑影响的颜真卿自然受到众多人的学习,钱沣、刘墉、何绍基等人都是颜体书法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明清时期学习书法多以颜体为基础,这是因为颜体尚法度,有规矩,再加上颜真卿高尚人格的师范作用,颜体字字大雄浑,端庄有气度,适合初学者临摹。
在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并没有落下,在思想文化开放的现在,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被现在的书法家们继承和发展。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孙中山,周恩来,他们不仅在书法上和颜真卿一样用笔大气,气势雄浑,在人格上也是一样的高尚伟大。黄兴、沙孟海、曹阳孜等等,都是现在著名的书法家,在书法上都受到颜真卿书法的影响,也都有着自己的改变与革新,不仅中国,在邻国日本,也有大量的书法家受到颜真卿的影响,比如空海和贯名海屋。
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艺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真正的艺术不会消失,就像颜真卿的书法,历久弥新,愈看愈可爱。现在的人对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颜真卿的书法探索,也离不开对颜真卿人格的佩服与敬佩,作为“书如其人”的有力代言人,对颜真卿书法特色的研究让我们对于书法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知,在对书法的继承和创新上也会得到指点和进步。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书法的鉴赏也越来越挑剔,学习书法的人应该从颜真卿的书法中继承传统并的到启发,浅析颜真卿书法的艺术特色能让我们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审美。
参考文献
[1]严杰.颜真卿.南京大学.2015.
[2]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7.
[3]张丹.从颜真卿和吴道子看取得书法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赵利民.论唐代诗歌与书法艺术发展的关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7-61.
[5]周炜文.颜真卿行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6]李倍雷.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微的原因[J].大连大学学报,2005(3):46-49.
[7]赵培峰.陆游书法艺术研究[D].渤海大学,2012.
[8]侯开嘉.楷书的欣赏[J].青少年书法,2002(1):12-12.
[9]罗永春.对颜真卿行草书风格渊源与流布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15.
[10]王海华.放浪思想.取璧生辉——谈唐代诗歌与书法艺术的相互彰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58-59.
[11]章炳炎.颜真卿书法的阳刚气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9-121.
[12]任雅聪.中学书法教学与养成教育的融合[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3]高诗尧.新文人书法与新中式园林景观艺术的相通性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3):44-4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