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发型发饰研究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越发深厚且丰富。发型发饰文化作为服饰文化的小分支,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发型发饰堪称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多姿多彩的发型发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独具魅力,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是政治权利、社会等级的标志,也是中国礼文化的载体。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权力高度集中,文化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发型发饰文化也大放异彩。但由于秦朝历史短促,仅仅存在了15年之久,加之史料缺乏。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发型发饰文化我们近于无知,但是秦兵马俑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发型发饰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对它的深入研究,一定会为我们带来很多重要的信息。本文将从秦朝的社会背景入手尤其以文化和政治为重点,然后展开分析秦俑发型发饰类型的和渊源变化,从而肯定其社会价值。

关键词:发型发饰秦兵马俑;渊源变化社会价值

前言

在古代,人们对头发十分重视,甚至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发型发饰文化不但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而且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属性。秦“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1]完成了统一大业,在文化上自然也吸收六国文化,化异为同,文化愈加异彩纷呈,进而对发型发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兵马俑是对秦朝军队的复原,自1979年发现以来,在世界上就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秦俑热,对我们研究发型发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今学术界对秦兵马俑的发型发饰也颇有研究,但是大多数都散见于服装史的某个章节或者是考古发现的一些分析研究,篇幅都不是很长,而且对于专门撰写探讨秦兵马俑发型发饰的论文著作也寥寥无几。秦兵马俑的发型发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到底有多少种发型发饰?它们又有着怎么样的渊源和变化?有哪些社会文化价值?本文将从秦统一的社会背景入手,重点分析发型发饰的类型以及其渊源变化。最后总结秦兵马俑发型发饰的社会功能。

一、秦的社会历史概况

(一)大一统王朝的形成

秦的始祖伯益曾经辅助大禹治水,因为有功,帝舜赐赢姓。在殷商时期,赢姓部落镇守西戎,是商朝的得力助手,所以受到了商朝的重视。在周孝王时期,秦非子为其养马,凭借自己的本领,使得马繁殖的非常快,周孝王就将秦谷(今甘肃天水市)这一带分封给他。从此以他们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且戍守边疆与西戎对抗,稳定了周朝的边疆。然周幽王荒淫无道,为博取王妃褒姒一笑,多次烽火戏诸侯,因为有“狼来了”的经验,最终救援者寥寥无几。但是秦孝公却可以不计前嫌,前来搭救,虽然周幽王最终仍被西戎所杀,但是秦也算是保卫了周王室。并在之后拥立太子继位,护送周平王东迁,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大为赏识,之后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秦穆公时先后灭掉了西方12国戎族,进一步扩大了秦国的疆土。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秦的势力日益强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秦国的国力不断增强,迈出了秦崛起的重要一步。公元前307年秦昭襄王即位,长平之战大破赵军,并灭西周公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从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用了10多年时间先后消灭了北(燕、赵),中原(韩、魏),东方齐国以及南楚,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国统一全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兼并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始的一场封建统一的战争。”[2]之后秦国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秦国自身的原因和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秦国仅仅存在了15年,在公元前202年被西汉所取代。

(二)统一下的经济、政治、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历代国王蚕食其他诸侯国的基础上,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开辟了中国的封建时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一统以及制度和政策的大统一”。[3]作为一个封建大帝国,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王大刀阔斧的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确立了皇权至上,皇帝拥有一切政治、军事大权,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实行土地私有制。在农业、工商业以及手工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耕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思想文化上要求书同文,“法治”思想成为指导思想,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秦的军事制度,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凡是有爵的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可见军功爵制与经济和政治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是法治思想的反映。军功爵制最早开始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发展成为一套完备的二十级爵制“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天、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xxxx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5]只有爵位高的人才可以担任重要官职,而爵位的获得要通过军功来定。“有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明尊卑爵轶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6]通过军功来受爵位,获的相应的经济和地位。军功制下,士兵将每一场战争的胜负与自身实际利益相结合。如此,秦的士兵如虎狼至师,骁勇善战,战斗力骤然增强,迅速扭转了在战争中的被动局面。军功制不仅奖励军功,还严厉惩罚内部的私斗,使得内部人员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增强了国民的凝聚力。军功制下,秦朝军队所向披靡,才使得秦的XXX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强大。最终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而“秦俑军阵反映了秦XXX的巩固和强大无比”。[7]秦兵马俑从1974年发掘以来就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仰慕,“秦俑的魅力超越一切民族、国度以及不同的文化层次,无论任何人都会在此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美”。[8]人们在感受其宏大气势的同时,更惊叹它从细节上带来的美感比如发型发饰。

二、秦兵马俑发型发饰的类型和渊源变化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西杨村的村民偶然发现了兵马俑。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发现让我们在感受其强大的魅力的同时,也可以真实的考证当时的历史。虽然不乏对兵马俑的研究,但是对于微观的研究不够,发型发饰的研究更显苍白。在这里,我们将对秦俑发型发饰文化做出整合,让我们对秦俑的发型发饰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对于秦兵马俑的发型,将主要从发髻入手来写;发饰则围绕冠饰来展开,同时也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一)发型

古文对头发十分重视,每日梳理,爱护备至。男子也都蓄发不剪,成人后束发。我国古代男子的发型主要有三种:披发、辫发、髻。男子最早将头发披在肩上,根据古文献记载,披发是古代先民最早的发型。后来渐渐发现披发不利于劳作,于是辫发开始兴起,在殷商时期,男子均以辫发为主,身份高的将头发都置于头顶,然后编成短辫,下垂到脑后。身份低的则编好发辫之后盘结于头顶。战国以后,发髻开始盛行,汉族梳辫的人越来减少。从秦兵马俑坑出土的俑来看,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发髻的流行,兵马俑每个士兵都一丝不苟地梳有发髻,主要有圆髻和扁髻这两种发型,并在脑后盘着发辫,然后附有发卡和发带。

1、圆髻

秦兵马俑出土的战袍武士俑和一部分穿铠甲的武士俑,他们都在头顶的右侧梳着圆形的发髻(如图1)。首先将额前的长发从中间分开,在头顶束好发髻。然后在两鬓和脑后分别梳成小辫,交在脑后,之后再与头顶的发髻连接在一起。发髻的根部用发带束扎起来,发带都是朱红色。圆髻的形状整体来看是相同的,但是近看又有单台、双台和三台的区别。单台圆髻、双台圆髻和三台圆髻主要是根据发髻的台阶数来确定的。秦兵马俑士兵头发的辫式种类繁多,主要都三股辫和六股辫;有十字形、丁字形、卜字形和枝桠形等。其中最多的是十字形和枝桠形。发辫既美观,又可以束发。

2、扁髻

秦兵马俑出土的军吏俑、御手俑、骑兵俑,和一部分铠甲武士俑,都在脑后梳着扁髻(如图:2)。扁髻的形状和盘结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头发梳成六股的宽辫形状二是头发不梳成宽辫形。梳成六股宽辫形扁髻的陶俑一般都在头上还戴有冠饰,将扁髻的顶端放置在冠中。将军俑的扁髻就没有梳成六股宽辫形,而是将头发全部放在脑后,然后上折,多余的头发盘结成髻,用笄固定。说到笄,在秦兵马俑中,用笄的一般都是梳扁髻戴冠饰的秦俑,用笄来固定冠。其实古人使用笄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来固定头发,男子和父女都用。二是用来固定冠饰,只适用于男子。秦兵马俑武士也是为了方便才用笄来固定头发。在秦俑的发髻上,除了笄还扎有发带、发绳和发卡,他们也都是用来束发的。发带质地轻软,像丝织品,颜色大多数为朱红色。发带将头发束好之后,后两端的带头放在了头顶的两侧。发绳好像用三股线拧结之后而形成的,其颜色大多数是朱红色。发卡大多数是正方形的,有可能是用动物的骨头打磨之后制成的,发卡的颜色呈白色。

(二)发饰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发卡、发带和发笄,这些都是发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形制单一,我们不做重点介绍,士兵的冠饰才是重中之重。其实在远古时期,人们只戴帽,并没有冠饰,戴帽子主要是为了御寒,偏向于实用功能,后来渐渐趋向于装饰功能,冠制也开始形成,最初对于冠饰的式样并没有什么具体规定,只是各随所好。日久天长,人们发现不同的冠饰可以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冠制成为了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秦俑冠饰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秦兵马俑的冠饰主要有:皮弁、长冠、鶡冠、帻这四类。

1、皮弁

皮弁是兵马俑坑中骑兵俑的冠饰(如图:3)。他们都把头发梳成六股的宽辫形,然后将宽辫形扁髻置于脑后,然后在上面戴着皮弁。冠饰的前沿较短,后沿较深,圆形的平顶,在耳朵两侧分别有一个长耳,耳端与一条窄形带相连,带子的末端再相连接,固定在颏下。此冠只是将顶上的头发盖住了,剩余的头发则都留在了外边。一般都用暗红色,在冠的后面正中间,有一朵白色桃形花。此冠质地坚硬,似乎是皮质。对于冠式,有着不同的说法。(1)“弁,如两手合抃时也”。[9]认为皮弁的形制仿佛人的两只手互相合在一起。皮弁是用白鹿皮制成的,制法是将整块的鹿皮分成若干个小的片状,然后将尖的一端放在上边,最后用来缝合。可想而知呈现出来的自然是上边小,下边大,若两手相合状。由于汉之前无实物遗存,所以我们只能从遗留下来的史XX载和绘制的图卷中去探知一二。《晋书·五行志》记载:“魏武帝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始拟古皮弁戴兼帛为白帢,以易旧服”。[10]之后《三国志注》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时或帢帽以见宾容”。[11]又根据出土的魏晋时期的俑头发上所戴的帢(如图:4),帢的形制和古代的皮弁相似顶上尖,但是缺少了四个角。明代·朱檀墓出土的皮弁(如图:5)也与此形制相似,据《文物》1972第5期所载“高21厘米,宽31厘米,藤蔑编制,表有黑色编织物痕迹,前后各九缝,缝压金线,缀五彩玉珠,镶金边,金圈两侧有梅花形穿孔以贯笄”。如上佐证,可以知道皮弁在古代的大体形制,不难看出与秦俑所戴的皮弁(如图:6)相比较,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认为皮弁的若两手相合状仍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思考。(2)《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弁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12]从出土的文物和形象资料来看,此冠式尽管有差异,但是基本的形制是一脉相承的。(1)侯马背剑士陶范铸像之短式(如图:7)(2)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漆笼纱冠(如图:8)。这些出土的文物与秦俑的冠饰的形制也较为相似,所以“若覆杯”的说法也被很多研究者认同。(3)《战国策》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13]这里所说的大冠也就是秦俑的“皮弁”,认为皮弁的形制“若箕。”根据咸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陶俑的冠饰来看,冠的形制呈箕状。杨家湾汉墓陪葬俑的冠(如图:9)呈箕形,并在额前和脑后都有一细形镶边,冠两侧的带子相交系于颏下。徐州狮子山汉墓陶俑的所戴冠(如图:10)其样式分别称之为“风字盔”和“平顶盔”,盔垂到肩上,中间部分则露出脸部。“平顶盔”呈箕形,两侧有细形的镶边,两侧的带子相交系在颏下。杨家湾和狮子山出土的陶俑的冠饰与秦俑的冠饰很是相似,就是脑后的部分比秦俑的长,而且都有镶边。差异之处可能与时代的演变等多方面有关系。所以称其“若箕状”也有一定的道理。(4)不管“其若箕”还是“制如覆杯”冠的基本形制相差不大,其实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武弁或者大冠,武弁或者大冠在汉朝时称为武弁大冠。《后汉书·舆服志》所谓:“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14]其注曰:“大司马、将军、骠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看,著武冠”。《晋书·舆服志》又曰:“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笼冠,即古惠文冠也。”[15]由此可见,在汉朝时,大冠有所改制,并且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国。从出土的文物:a.咸阳杨家湾汉墓陪葬俑的冠式b.徐州狮子山汉墓陶俑的冠式,可知汉代的武弁大冠上有网纹状织物,有的还在织物上涂漆,这也是称其为笼冠或者漆冠的原因。武冠,又称其为赵惠文冠,所以与赵国也有密切联系。“秦灭赵,即以其君之冠赐近臣”。[16]可见赵国的冠饰秦汉都予以采用。又据史XX载,“赵武灵王改服时头戴的冠采用的是北方民族的貂皮冠”。[17]当时赵武灵王采用胡制把貂皮附在冠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暖额所用的物品就可能就不仅仅只有貂皮了,其作用也有所扩大,不仅仅是暖额,还用来作为装饰物。因赵惠文王对此冠也有沿袭,所以也有了惠文冠的说法。综合我们前面所描述的冠饰形制,与兵马俑所戴的皮弁都有一个最大的差异:有镶边和护耳,兵马俑的则较为单薄,没有镶边,且两耳在耳朵的前方,耳后则被省略了。这可能与当时的气候有很大关系,根据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将我国近五千年的气候,依据变化趋势分为四个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太时期和仪器观测时期。物候时期又分为六个时期,秦所处的时期则属于物候时期的第二个阶段,也是中国气候史上第二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开始于春秋,结束于西汉。因为气候温暖,使得秦的皮弁较单薄。两耳之只在前方,只盖住头颅,后脑和两鬓均露在外部。另外秦俑的皮弁也更加简单,这可能与秦朝对周礼的改制和削减有关系,周宗法制下的礼,等级划分更加严苛,礼数要求极多,在冠的样式上自然也多了一些讲究。

2、长冠

在秦兵马俑坑中,长冠的主要是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御手俑和部分车士俑所戴的冠饰。长冠包含单板长冠和双板长冠。“戴单板长冠者为御手俑、车右俑和下级军吏俑,而戴双板长冠者是中级军吏俑”。[18]单板长冠(如图:11)的形状类似于梯形,其长15.5-23厘米,前端部分宽6.5-10·5厘米,后端部分宽13.5-20.3厘米,额前向上倾斜,在末尾部分向下折成了钩状,在下钩部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一个板在将其封起来,构成了楔形槽状的冠室。也有不封闭的,两端是敞开的楔形槽状冠室。还有极个别的冠尾下折后呈螺旋形卷曲,扁髻的顶端则在冠室内。冠的前半部分压在额头和顶发上,在冠上套上环形带,另外用两条带子分别横压在额顶和脑后的冠尾部分,并且与环形带子分别在两耳侧面上方相连接,呈近似90度的直角,然后使之下垂并在在颏下打结,由此将冠饰固定在头顶上。从残留的彩绘痕迹上来看,冠的颜色大多数是暗红色,还有个别的是白色。而双板长冠(如图:12)形状、大小、质地都与单板长冠相似。只是在冠的前面多了一条缝。

对于秦俑的此冠饰,在定名上有所争论,袁仲一先生认为此为长冠。依据为《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俪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19]袁先生认为其为长冠一方面可能因为汉承秦制,秦的冠饰也有所沿袭,因此在汉代的记载里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有学者认为将其定名为“却非冠”(如图:13)可能较为准确,认为袁先生是根据“制如板”来确定的,但是忽略了尺寸的计算,认为高广的比例与秦兵马俑的冠饰有较大的悬殊,而被研究者基本确认为汉代长冠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男俑的冠饰(如图:14)长度比秦兵马俑的长很多,而且后边凌空斜置在头顶之后。所以称之为长冠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对于“却非冠”的称呼,《独断》是这样解释的:“却非冠,制此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下促也就是下部窄小,所以上部肯定宽大。《晋书·舆服志》与此大致记载相同,只是另外加了“高五寸”的说法。高五寸,则长度小于长冠。但是也可能与晋代的改制有关,所以也没有办法准确的下定论。直至现在,在我们收集到的零星的材料里大多数研究者依旧称其为“长冠”。也有研究者对尺寸的争议找到了合理的理解,按照晋尺来计算,高七寸,广三寸,长约17.5厘米,宽7.35厘米,与秦兵马俑相当。这在一定程度又否定了“却非冠”的说法。其实,我们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冠制也变化不定,既有革除,也有创新。有差异也合情合理。加之秦王朝历时短促,总计15年,留下来的记录有限。而且焚书坑儒也可能烧掉了一部分史料记载,所以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了一些不便。不管是长冠还是却非冠,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都值得进一步探究。

3、鶡冠

鹖冠是秦兵马俑坑中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的冠饰(如图:15)。另外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上的两个御官俑的头上,也戴有此冠。他们都在脑后梳有扁髻,然后再加以此冠。冠的前半部分类似方形的板块,后半部分仿佛两只羊角状的卷筒。前半部分压在顶发上,板块上有带子攀附在前面,另外有圆形的环带套在脑后与带子相连接,然后沿着双颊系在颏的下边。冠大多数是朱红色,个别的呈红色,冠上的带子都是橘红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认为此冠饰似为鶡冠,而不能准确定义为鶡冠。秦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先生也认同了这一观点,主要依据有以下两个方面:(1)《后汉书·舆服志》曰:“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20]鹖是只凶猛善斗的鸟,从上古之时就会被作为一种作战时顽强不屈的象征。《列子》曰:“黄帝与炎帝战,以雕鹖为旗帜。”综上所述,鶡冠是在武弁大冠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在大冠的左右插上鶡尾就成了鶡冠。而且鹖的善斗与秦军的骁勇善战的精神相符合,体现秦人的特质,这可能也是秦人在武冠上插鹖尾的原因之一,也是后人称其为鶡冠的原因之一。(2)经考证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金银狩猎纹镜上的骑马者头上所戴冠(如图:16)被认为就是鶡冠,在此冠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很多网眼和冠上明显的鶡尾。秦兵马俑中的将军俑和两个御官俑头上戴的冠饰,后半部分仿佛两只羊角状卷筒,与鶡尾相似。袁先生承认了似为鶡冠这一称呼,但是从习惯上来讲,鶡冠是被普遍认可的称呼,所以更多的学者还是称之为鶡冠。

对于鶡冠的来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鶡冠是由武冠发展演变来的,开始于赵武灵王,后来秦汉都有所继承,不仅武官,而且文官也可以戴。许多记载中都有说明:蔡邕的《独断》曰:“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侍中常侍加黄金附蝉,貂鼠尾饰之,太傅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始饰貂蝉之饰,秦灭赵,以其君冠赐侍中”。王国维先生《胡服考》曰:“若插貂蝉及鹖尾,则确出胡俗也”。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来,鶡冠由最初插貂尾,演变到插鶡尾。所以也就有了似为鶡冠的说法。党焕英在《秦俑冠式再探究》一文中认为鹖冠可能是对殷周以来角式冠的继承和改制或者是对楚獬豸冠的遗制,他们之间有相近之处。这里说的相近,主要指的是鶡冠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插在大冠左右的鶡尾,与角状相似。从殷周以来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相近的实物例证:甘肃灵台百草坡西周墓出土的玉人所戴的冠式(如图:17),冠上若有两个角状物体。河南汲南县山彪镇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上的武士(如图:18),他们大多数都戴着角形冠。除此以外,故宫博物馆所藏的战国壶上的射手、乐人的头上都戴有角式冠,与秦俑的冠饰都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类冠饰在秦以后便不见踪影了,所以也没有办法去探索其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至于认为是对楚獬豸的遗制,除了上边我们所讲的相近之处,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所提供例证的出土地点基本属于古代楚地或者楚地附近。但是作者并没有对此十分肯定,认为只是目己的猜测,供研究所用。王学理先生在《秦俑专题研究》这篇文章里认为可能是楚式的“切云冠”或者是对它的改制。但是从出土的文物:长沙子弹库楚墓帛画上佩剑御龙的男子所戴的冠(如图:),此冠被研究者认为与切云冠最为相似的,此冠高耸竖立,有与云相切之势,但是秦俑所戴的冠饰却与此冠有很大的异处。所以且认为其可能为楚式的切云冠或改进型这一说法不准确。

4、帻

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中,头戴巾帻的陶俑有4000多个(如图:19)。“戴帻者身份地位并不高,只不过是普通的士兵而已”。[21]类似于瓜皮小帽,将头发和发髻全部盖住,前面的部分到发髻,后面的部分到脑后,左右两端的到耳根。在脑后中间的下边缘有着三角形的叉口,叉口的两侧分别用带子将帻固定起来,使之牢牢束在头上。帻大多数都是深红色。

《后汉书·舆服志》曰:“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诗曰:有頍者弁,此之谓也。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战国,文武并用。秦雄诸候,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22]由此可知,古代有冠无帻,而且用来固定冠,直到战国时期,武将才将绛作袙为头上的装饰,并作为等级贵贱的标志,后来经过不断改制,在汉代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帻。上面我们提到了帻和绛袙,二者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董巴在《舆服志》中认为秦的“绛袙”作“绛帻”。“袙”通“帕”,首饰也,通称“袙额”即额巾,抹额。《广韵》释为“额首饰”。对于帻,《说文》曰:“发有巾曰帻,帻即巾也”。《玉篇》解释帻为“覆发”。《方言》又日:“覆髻谓之帻”。由此可见,帕与帻还是有区别的,帕只护住了额部,而帻则可以盖住头发和髻。袁仲一先生也认为“两者略有不同,帕是环形的,与颊的形状相似,帻形似覆钵,帕只是将额前的头发朿好,帻则盖住所有的头发。”秦俑武士所戴几乎盖住了所有的头发,所以帻似乎更加确切。但因有秦武士使用绛帕的说法,所以又认为秦武将的头饰是绛帕,这与我们之前的推测相悖,但仅以此为依据去否定,似乎有些牵强,但也不能去否定绛帕的说法。估且认为人们可能觉得袙、帻指的是同一个物体,只不过是不同的称呼罢了。

三、秦兵马俑发型发饰的社会文化功能

发型发饰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比如:社会地位的象征、战争的需要和思想的反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某些功能可能会被放大。秦朝时期,发型发饰文化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就是社会地位的表征和象征。

(一)社会地位的象征

秦兵马俑的发型发饰种类繁多,不同的发型发饰象征着不用的身份和地位。秦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头发,以头发是否直上作为划分身份地位的标志,圆髻和扁髻都属于直上,因此身份和地位较高。兵马俑的冠式样式繁多,但是戴冠的只有少部分。鶡冠一共发现了6件,这些武士俑的主要特证是身上穿着双重战袍,外边披着彩色的鱼鳞甲,身上配有剑,鞋子的前端朝上翘起来。另外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车上的两个御官佣也戴有此冠,铜马车比较华丽,而且车上悬挂着钲鼓。从武士佣所穿的铠甲和华丽的战车来看,他们的身份较高,研究者称之为“将军俑”,两个御用官的身份也与将军相当。长冠一共出土了53件,其中包括单板长冠41件,双板长冠12件。戴双板长冠的是中级军吏佣,也有部分是御手佣。戴单板长冠的则是下级军吏佣和部分御手佣、车士佣。皮弁则是骑兵这个特殊兵种的冠饰。这些骑兵俑穿的衣服的衣襟向右,衣服的长度到膝盖,束着腰带,穿着紧口的长裤,脚上蹬着短靴,上身还穿着铠甲衣,但是在肩膀、胳膊和手上并没有用甲衣遮掩起来,增加了骑兵的灵活性,有利于在马上作战。“在秦兵马俑坑内目前出土的二千多陶俑中,除秦兵佣身着此服外,另外还有极少数中级军吏佣也穿有此服者。”[23]帻是一般士兵戴的冠式。依据冠饰,秦俑的社会地位由低而高依次排列为:帻、皮弁、单板长冠、双板长冠、鶡冠。

(二)战争的需要

秦人对头发十分重视,往往将头发看成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记载:“士五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髻),可(何)论?当完为城旦”。“拔人发,大可(何)如为提?智(知)以上为提”。大致的意思就是斩人发髻要判四年刑,与别人打斗把人家的头发拔脱了也要受到处罚。加之古人的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想而知,秦人也必然蓄发,军队亦不例外。尤其在战场上,关乎生死,如果头发散乱,会带来极大的不便。从秦兵马俑来看,每个士兵都束发成髻,还用冠饰、发带、发卡等来固定以防止在战斗时头发散开。骑兵俑在扁髻上加之以皮弁,皮弁似为皮质,并用带子系于颏下,就是为了防止在骑马作战时头发散开。因此秦俑的发型冠饰与战争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三)思想的反应

秦统一六国,以“法治”为指导思想,大力宣扬法家的正统地位,法家倡导的是专制主义,强调统治的不可动摇性,认为只有强制的法才可以更快的保证专制的实现。因此在秦统治时期,不仅在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上有所规范,甚至从日常生活中处处标注。军队中亦不例外,秦兵马俑所展现出来的军队的威仪、戎服制度以至于一些细枝末节,比如发型发饰,无不打上了等级的标签,只有如此,士兵才可以安于本分,遵守规则,社会制度才可以更加巩固。通过法治让士兵成为“封建秩序和封建法权的反映”[24]才能够更好地达到统治阶级所畅想的和谐有序的社会。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5]

结语

发型发饰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我们之前的描述,其主要的特征一是源远流长,二是博采众长。秦统一六国,国力不断强大,政治、经济和文化稳定,这些都加快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因此而发型发饰才会如此名目繁多,这对于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型发饰文化是古代人们生活面貌的反映,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笔财富,给后世留下了绚烂的艺术瑰宝。但是还有很多的发型发饰文化被埋没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有用心去追寻,才可以把这些美重新恢复,使其发挥出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影响更多人。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280.

[2]熊铁基.秦汉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07:17.

[3]钱国旗.秦汉文化政策:社会转型期的探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2:115.

[4]熊铁基.秦汉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07:63.

[5]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739.

[6]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30.

[7]闻枚言,秦中行.秦俑艺术[J].文物,1975(11):25.

[8]林剑鸣.秦俑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C].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81.

[9]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68.

[10]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七·五行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822.

[11]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卷一·武帝纪第一[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转引自:党焕英.秦俑冠式再探讨[C].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564.)

[1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二十·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3665.

[13]汉·刘向编.战国策卷十三·齐六[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转引自:党焕英.秦俑冠式再探讨[C].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564.)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二十·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3668.

[15]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五·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766.

[1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二十·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2056.

[17]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12.

[18]李秀珍.秦汉时期服饰以礼的发展和变化[C].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96.

[1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二十·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3664.

[2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二十·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5:3670.

[21]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转引自李秀珍.秦汉时期服饰以礼的发展和变化[C].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95.)

[2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二十·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3670.

[23]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转引自张涛.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C].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06.)

[24]马福贞.论中国古代“垂衣而治”的政治文化内涵[M].河南大学学报,2006(3):150.

[25]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717.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2日
Next 2022年6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