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笔墨

摘要

不同于西方任何绘画,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中国画主要通过笔墨表达意境,笔墨是中国画的形象代表。中国画的发展围绕着笔墨展开,笔墨的变化预示着中国画的发展。我国艺术界在上世纪引进西方的观点和理念,西方的先进观念也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画借助笔墨这一艺术手法将艺术家的灵感表现出来,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笔墨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也有了创新的形式,对当前的笔墨进行探究具有重大意义。所以,笔者将围绕中国画笔墨进行论述,首先描述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定义,第二章以书写性为中心对中国画笔墨进行分析,第三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国画笔墨的实际应用,第四章是结合当前艺术界的发展,展望了中国画笔墨的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运用方式

引言

中国画主要借助笔墨塑造人物及事物形象,很讲究中国画主体的传神,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国画大师就提出了“有笔有墨谓之画”的观点。水墨画的基本特点是“提按用笔,笔墨涵咏”,这也是传统上判别书画好坏的依据。中国画基本上是通过笔墨传情达意,因此,中国画最主要且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就是笔墨。艺术家通过笔墨展现了自己的艺术灵感和追求,中国画的内涵也通过笔墨获得了升华。笔墨线条的灵活性展现了中国画的灵魂,笔墨中的线条融汇了艺术家们的精神、灵感和情感,线条的灵活性、节奏感、力度之美都能在艺术家手中画笔的浓度、力度、运笔的快慢中表现出来。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巧妙应用所展现出来的美值得探究,在整理和总结出笔墨在中国画中的运用的基础上,探究笔墨实现创新后的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但有利于中国画的传承也有利于中国画不断创新,走向世界。

一、中国画笔墨的内涵

(一)笔墨的内涵及形成

近现代画家黄宾虹擅长山水画,在山水画上也颇有建树,他对于山水画的笔墨见解独到,提出了“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的观点,由此可见,山水画的笔墨联系密切,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笔墨可定义为:艺术创作者在宣纸上用毛笔勾画出线与点这样基本的组成要素,而传统观点的墨,通常指的是墨法,包括烘、染、破、拨、积,笔指的是笔法,包括钩、勒、皴、擦、点等。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就是笔墨,笔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各种各样的笔墨画法展现出中国画的精神、气度、韵致,而艺术创作者常提及的“笔墨”又与之相去甚远,因此,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艺术创作者在宣纸上用毛笔进行创作时的点和线。

中国画的笔墨历史较久远,历经了从远古时期的刻画到秦代两汉时期的碑文篆刻,并不是与绘画同一时期出现的,经过前期的准备后产生了一定形式的书写体,中国画朝着早期固定书写体的方向发展起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文人画也不断取得发展,同时,中国画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画的笔墨观

“画之气韵出于笔墨”。笔墨不仅是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是绘画精神的体现。它是作者情绪和情感的载体,也是不同观点的表露。中国画的笔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更是时代审美和画家个性的表达。它体现了画家的修养、品格和审美,及对整个时代和社会整体精神的阐述。无论体现何种精神,中国画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因此人物画是对笔墨本体功能的加强,并没有离开具体刻画的主题。齐白石有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可见中国画需要准确拿捏手法的力度。

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而笔墨观则始终按照一定的技法使用规则、在迎合时代审美理念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画面主题和形象需要,通过结构变化使得形象富有情感,具有内涵。上世纪80年代后,艺术家们在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思想熏陶下,对中国画笔墨语言不断探索和创新,具体表现在:技法运用更加自由:广泛运用揉、皱、喷、拓等手法,及油画笔触的借鉴和非书法类笔触的运用,使得笔墨语言不断丰富,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中国画笔墨的书写性

(一)笔墨的与书法的联系

中国画的发展渊源要与文字的出现相联系,中国画和书法的产生有赖于象形文字的形成,绘画通过图形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文字直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随着历史不断向前,绘画和文字之间所发挥的作用发生转换,因此,我国传统的笔墨和我国的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绘画和书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在一起。众所周知,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在书法上非常有造诣,陆探微是南宋时期的画家,因看了王羲之的书法而创作了一笔画,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画家赵孟頫对绘画和书法也有独到观点,他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的观点。北宋画家郭熙认为擅长书法的人通常在绘画方面也有造诣,南唐后主李煜独创的金错刀书体及其入画在中国书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综上所述,绘画和书法之间的密切联系早在古代就一直延续至今。

(二)笔墨的书写性特征

中国画的笔墨概念和我国的哲学也有密切联系,中国哲学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讲究追求自然,我国的绘画形成于同样的文化背景中,自然成为绘画创作者们不断追求的最高目标。中国画中的笔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大自然的风云变幻。道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人类通过仔细观察和模仿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态创造出了文字,中国画的创作借鉴了文字的产生规则,书法中一点一画完好无缺的衔接就是绘画中书写性的传递,因此,具有书写性的笔墨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画的气韵,笔墨书写性的观点认为,具有书写性的笔墨在宣纸上才能传情达意。

在文人画中,笔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代表性作用。文人画的发展高峰期是在元明时期,绘画的发展受到文人画的影响,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文人能熟练运用毛笔作画,很多文人都能身兼书法家和画家两职,由于他们经常使用毛笔书写,对于运用毛笔作画也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们能够熟练运笔,对于“写”这样的动作非常熟悉,就如古语所言“屋漏痕”和锥画沙”一样,这样的说法也体现了绘画中笔墨的书写性。

(三)笔墨与书法的“境”

西方画作通常是在认真考察作画对象后,对作画对象进行真实呈现的过程,和中国画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在绘画意境表达上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画更加强调意境的展现。中国画的意境通过传统的笔墨呈现出来,是画家主观思想的流露。在书写中融入了笔墨要素就产生了书法,书法呈现出来的意境也会各不相同,这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自我表达有关,书法作品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作者创造出来的意境。书写者借助笔端的笔墨将自己的气韵和风骨表现出来,艺术作品的鉴赏者在赏析书画作品时,能够在情感和精神上产生共同的认识,达到共鸣的效果。中国画与书法作品具有共同的道理,都能借助笔墨传达创作者的心境。古语言“境由心生”,画家或者书法家通过笔墨传达自身的内心想法,将自身的感情寄托于艺术作品中。

三、笔、墨在国画中的运用

(一)笔在国画中的运用

线条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构成部分,通过线条的勾勒创造出绘画主体,所以,中国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条运用的灵活度。以我国典型的历史作品《洛神赋图卷》为例,该作品中的线条简单且干脆,整幅图的构造也较随意,创造出清晰、简洁的意境。在进行中国画创作时,线条的画法多种多样,通过灵活运用毛笔赋予线条生命力,使毛笔下的线条具有灵魂,能展现出创作者的心境。笔法有描、揉、勾、颤、勒等多种方式,毛笔的不同运笔方式形成了点、线和面,中国画通过毛笔的不同运笔方式形成的点、线、面传达创作者的灵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意境,同时,笔墨的浓淡也是影响中国画意境表现的要素,不同的创作者对于笔墨的运用也有所区别。

图1顾恺之洛神赋图卷:片段

石涛是明末清初注明的国画画家,他的山水画与当时流行的仿古风格不同,他善于创新,画法洒脱,落笔潇洒,著作意境奇特,富有新意,带给观者特别的感受,而他本人的艺术成就及绘画理念对于后世画家们的影响颇深。《山水册》这个系列大部分画作是石涛游历宣城附近的所观所感、所闻所见,记游之作、景色写生都是当时宣城风景。画作线条给人一种朴实的感受,略微稚拙,线条不拘一格,山峰奇石不写实,反倒在某一处景致下手,细致描绘。粗粗看去,犹如随意涂画,细细观摩却现淡墨细画。不写实却传神的展现了各处景致,风景的自然秀美、生机勃勃全部得以展现。



图2石涛《山水册》八开一、二

(二)墨在国画中的运用

唐朝是中国文化及各种艺术繁盛的顶端,自唐后,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的艺术审美及鉴赏品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形、意等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人民开始关注墨色,这个阶段,国画的墨色发展速度加快不少。重色——重墨,五色——水墨,这是宋元时期国画创造改变尤为显著的地方,且这些改变一直延续至今。

近现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针对墨法一类就给出了好几种画法,如淡墨、浓墨、泼墨、提宿墨、破墨。在这些墨法里,浓淡两种墨法是相对普遍的,也较常出现在国画作品中。淡墨如其名,展现的是清清淡淡如君子、素淡雅致的感觉,而浓墨则呈现厚重感,展现浓烈炙热的场景较为合适。泼墨是将墨汁大范围铺洒,画法洒脱随意,画风多豪迈磅礴。《芥舟学画编》(清代沈宗骞)曾说:“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黄宾虹是宿墨的高手,所谓宿墨,顾名思义,墨陈列的时间久(常指隔夜墨),粘稠且黑,墨水饱和度高。“宿墨能除砚始灵,多生于此独忘形。”是清代曹寅对宿墨的描述,这也是对宿墨最大的赞誉。破墨指的是以不同形态的墨来改变画作的呈现及画面感,如干湿墨交汇,浓淡墨互冲,营造一种对比强烈却相互依存的画风。国画的笔墨表现方式对于整个作品而言地位超群,它甚至能影响画作成功与否,这也是国画画家对笔墨重视的关键缘由。

《烟岚清矿图》是黄宾虹先生的主要优秀作品之一。它也是黄宾虹由淡墨风格向浓墨风格改变的重要见证,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烟岚清矿图》运用了浓墨和淡墨的手法进行风景描绘,其中,浓墨是整幅画的主体,展现这厚重、大气的画风,崇山峻岭向远方蜿蜒,与留白相呼应,呈现出虚虚实实,朦胧与现实交错,二者相得益彰。淡墨则起着尤为重要的渲染作用,树木、房子、石头等都是淡墨手法,与浓墨交相呼应,整个画面和谐而自然,山水的壮阔和秀逸尽显笔下。

图3黄宾虹《烟岚清矿图》

(三)笔墨的情感表现

中国画常说“以景入画,以情入画,情景交融”,中国古代作者多借助笔墨渲染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以景带情,以情造景,景既是情,情亦是景,不少优秀笔墨作品甚至能做到引人入情,引人入画。清朝画家八大山人对于当朝统治有诸多不满,因而将愤懑之情挥洒于书画之中,其山水画多孤寒之意,其花鸟画多奇诡怪诞,从书画中可看出八大山人的情感。而齐白石则

齐白石借助不倒翁入画讽刺贪官,以算盘入画暗示谋财祸心,以螃蟹入画描绘残暴的侵略者。画家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更是给人们展现了华山的奇、峻、险、秀。这是范宽眼里的华山,雄伟壮阔,千峰逶迤,展现给人们的也是一样。现如今,人们可以借助相机、手机拍摄华山,甚至展现的更为雄壮,但艺术事业和现实视野展现出来的风景差别巨大,风景已不是风景,而是带有情感的艺术。画家心中有山,画山,出来的就是完美的山。

图4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情感与感受一股脑倾注于笔墨之间,经过艺术的提炼和情感的升华,《溪山行旅图》才显得独一无二。这些将画者感想、艺术素养、情感糅杂于期间的笔墨作品,带给观者独特的美感与体验。所有这些都是画家以变幻无穷的笔墨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抱负、品德、情怀,给观者以美感。

四、中国画笔墨在XXX的发展

(一)传承经典

中国画进入了21世纪,想要融入到现代环境中,就需要认真研读经典,继承经典。“逐本溯源”是现代笔墨画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需要认可经典,并对经典国画历史、国画构成、国画艺术展开细致认真的研究和学习,对各个时代名画家、名书法家作品怀着敬畏之意观摩学习。其次,在明清时期,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中西方艺术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画的部分结构,但冲突和交融剔除了招聘,留下了精华。最后,应从传统中挖掘特点与个性,发掘现代要素,进行创新创作,结合古今,创造新的中国画元素。

(二)挖掘民间

艺术来自民间,美术也来自于民间。美源于生活,升华于艺术创造。美术最原始的模样可能是夸张的色彩、淳朴的感情、质朴的呈现、自然的塑造,美最初的形态适自然的、原始的、民族的、也是个性张扬的。中国民族多样,美的构成也丰富,这是中国笔墨画最强有力的基础和补充。民间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和谐且同一。画家从民间获取素材,从风俗、风景中激发灵感。现代许多优秀的画家都从民间习得了属于自己的绘画个性,他们借助色彩、纹理、排列、情感、风俗等,创造了新的中国笔墨画。

五、笔墨当随时代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人们从美的意识觉醒到艺术绘画事业发展成熟,中间经历了无数的蜕变和自我挣扎。水墨艺术发展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这期间,无数优秀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当时的审美、艺术发展情况、文化、习俗、技艺等各方面因素,糅杂优化了水墨艺术,呈现到人们面前的是最能展现思想、艺术的水墨画。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社会环境、知识构成、艺术理念、审美水平、心理状况与古代相比,天差地别,如果墨守成规难免落于俗套,也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在水墨画创造时缺乏新意意味着艺术没有进步。

中国自上个世纪以来,水墨画开始进入了再次变革阶段,全球各国思想、艺术、文化传入带来了不少新的血液和艺术要素。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艺术、文化交融日益密切,在这个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画的发展再次延伸扩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画的概念成熟于明清时期,而这事情我们已经受到来自西方的艺术影响。西方的绘画偏向写实,写实主义汇入国画中,带来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绘画艺术。从那时起,国画不仅有“气韵”,也得有“写实”,而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冲突,如何将两个矛盾的风格结合到一起,成为了现代中国画家们追求探索的关键主题之一。除了中西艺术的糅杂还有古今艺术的冲击。古代的绘画理念是“外师造化,中的心愿”,而现代人则更加关注细节、关注现实因素,因而,在进行国画创作时,应发挥古人优秀的国画技法,结合时代特色,以时人时事入画,并发挥外来艺术技法,创新国画,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现代艺术风格的笔墨作品。

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笔墨语言而应吸取西方优秀的绘画精髓,与传统的笔墨技法相融合,努力探索,找出一条适合当代艺术文化语境的中国画发展和创新的道路。要聚焦社会,体现时代审美。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是社会思想的体现。生活给了画家无尽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艺术家要有对社会对时代清晰的价值观和独立的见解,并运用笔墨语言完整的表达,形成自身的风格特色,不随波逐流,不崇洋媚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审美、时代主题和优秀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2]贾涛.《中国画论论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张立辰.《中国水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5]叶子编.《黄宾虹山水画论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于安澜.《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7]了庐、凌利中.《文人画史新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8]张岩.《对中国画笔墨的再认识.》齐鲁艺苑,2002年第2期

[9]舒士俊.《由工笔到写意的写意化进程──试析中国画笔墨发展的分期及盛衰》美术研究,2000年第3期3

[10]孟萌.《中国画的笔墨精神》美术观察,2012年第11期

[11]陈运进《中国画的笔墨、传神与意境》美术向导,1994年第11期

[12]崔振宽.《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美术,1986年第9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706.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2日
Next 2022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