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是标志着从制定到实施,最终给人们带来劫难的惊天大阴谋——大陆政策走向尽头。大陆政策就是指日本在明治时期,由于对外扩张的需要和其本身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通过武装侵略X、朝鲜、中国等地方,进而称霸亚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它是日本近代史的重要一环,它的推行和实施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研究日本大陆政策出台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其形成实施,以及对日本、中国、其他侵略国家影响,这对当今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关系,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陆政策;日本;军国主义
序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的东北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区,对我国也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日本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就把中国东北三省作为对外扩张战略目标。日本在制定了大陆政策以后,就把该政策的核心制定为用武力占领东北,进而征服整个中国,日本通过这个政策对外扩张领土,对中日两国以及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日本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因此研究这个政策的形成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对于当今中日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将有助于让中国人民吸取历史的教训,牢记日本军国主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的严重伤害,有利于发展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努力。
(二)研究的内容
本文试从19世纪初日本大陆政策出台的背景,形成过程,内容,以及影响三方面入手,对日本大陆政策进行简要的浅层分析。
第一部分:阐述日本大陆政策出台的背景,论及政治,思想奠基,国内外形势三点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过程
第三部分:谈及日本大陆政策对中日以及世界各国的影响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史料分析法和论证法,通过搜集史料来了解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台的历史渊源和过程。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展示日本大陆政策的建立过程对中日以及世界影响。
一、日本大陆政策的渊源
(一)历史渊源和思想奠基
丰臣秀吉时期是可以追寻到的日本大陆政策最早的渊源。日本在扩张战争中完成了古代国家统一。《宋书·夷蛮传》记载:“大和国东征毛人五十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1]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自古以来国家就是在侵略扩张中发展起来的。丰臣秀吉是大陆政策的理论奠基人,他在1577年就曾说过他将“合三国为一”,即就是先夺下朝鲜,后灭亡明朝,最后日本将三个国家全部归入日本的区域范围,以达到扩张日本领土的目的。丰臣秀吉在1590年以后就慢慢开始萌芽出侵略大陆的思想了。他的侵略思想完全是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对自身财富不满足,而且想要扩大疆土,建功立业的思想反映。1592年,日本侵略军曾多次进攻朝鲜,丰臣秀吉在对朝鲜用兵的前期就已经做好了征服计划。他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的“分割土地以封诸君”的思想,表明了他想要进攻大陆的实质。
虽然丰臣秀吉的狼子野心没能得到实践,但是他的侵略思想仍然延续到后世,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重要影响。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XX里的许多人都开始想要向日本的海外地区进行殖民活动,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思想家本多利明以及佐藤信渊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人物。佐藤信渊在他1823年所写的《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中称“皇大御国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国之本”,[2]因此日本成为世界的霸主,进而去掌控世界的道理是绝对正确的。他还说:在当今世界中,中国的明朝更容易、更应该被掌控,因此就形成了先将中国占领,然后征服东南亚,最后夺取印度,统一世界的主张。他认为,一旦征服了中国,那么世界各国也必定收入囊中。佐藤信渊所说的“宇内混同论”理论,为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向外扩张领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17世纪末18世纪初,日本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社会冲突。但在幕府死气沉沉的统治下市民阶层的崛起让日本社会有了勃勃生机。日本通过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日益发展的社会以及对西方其他国家信息的了解,一些有志向发展本国的政治思想家也开始认识到只有和西方各国一样发展本国商业,并且对外扩张,这样国家才会更强大。本多利明就是这样的一个思想家,他的对外视野已经远超前人,不仅只在日本附近的岛屿,而且已经开始把周边地区甚至是中国纳入殖民范围了。他认为可以用他国的资源、财富来滋养本国,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外扩张。本多利明的思想说明,19世纪前期日本的侵略扩张思想已经有了雏形。
假如19世纪前期日本人的领土扩张思想是出于统治阶级对财富的渴求和开阔疆土、建功立业的心理,那到了19世纪后半叶,在日本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危机时,以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为奠基将扩张思想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吉田松阴的思想表明他作为一个新兴资产阶层,对外扩张的野心是很大的。他在1855年就指出,日本相比于英、法、德等国实力比较软弱,不能与之相抗衡。而“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瑜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贡进贡;割南满之地,收X、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3]吉田松阴的这一思想,为后来作为日本政要的山县、伊藤等人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也对明治维新领导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说,许多在明治维新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都出于吉田松阴门下。这种通过向强国屈服来提升本国实力,跻身列强,实质上是软弱的日本为自己的侵略行径解脱的所谓“补偿论”,因而也成为了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奠基,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中不断军国主义化。
(二)国内外形势
英国在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共和国。而东方各国的封建思想和旧秩序仍旧遗毒不断,西方殖民者趁机东扩。第一次鸦片战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国家。而对于东亚的日本来说,同样的遭受了资产阶级殖民势力的打击,任人宰割。当时的日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到底是接受现实,不反抗,听任处置;还是与其他受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制西方殖民势力;又或者是同西方侵略者一样,对外殖民扩张,通过侵略别国的资源和财产来补偿日本遭受殖民侵略的损失。
在这种不利于发展扩张思想的国际环境下,1868年1月明治XX成立。但由于日本位于远东且当时的西方殖民势力的关注点主要是对中国,所以日本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还尚浅。当时的西方殖民势力很强大,而其他亚洲国家锅里又不及西方列强,于是明治XX为了解决不平等条约的问题,逐渐形成了要求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中的有些规定,而对亚洲各国侵略的一个双重外交格局,这时的明治XX多多少少已经有了大陆政策的影子。
总而言之,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反而加速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成为日本大陆政策形成并实施的推动力量。
那么,在明治XX创立初期,日本领导人是否拥有一个充分且稳定的环境为大陆政策的形成做准备呢?从明治XX成立初期国家上的形势来看是十分有优势的。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在1853年率领军舰闯进日本江户湾,打开日本封闭的大门,但却由于1868年南北战争的爆发停止了X的殖民步伐。此时的英国在内外交困下不得不偃旗息鼓,而采取间接、迂回的方式。而俄国自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后,损失惨重,同时俄国国内也因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继续深入而陷入困境,元气大伤。法国只注重自己的霸主地位,也无心去干涉日本。
由此看来,明治XX成立初期国际环境也为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提供了胚胎,使得日本能够免受殖民势力干扰,而有一个稳定的萌芽时期。
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武士阶层,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发动战争,争夺土地和XXX。他们不仅在日本本土上征战杀戮,并且把这种方式推行到海外,进行海外殖民和入侵,来扩展自己势力范围。丰臣秀吉是日本武士阶层的代表人物,他曾为了满足武士阶级的私欲,转嫁国内危机,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在他死后,德川家康取得统治权,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安定,武士阶级也开始消弭,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武士阶级也逐渐开始瓦解、没落。于是没落的武士阶级又开始把目光转向海外。
日本一直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对华夷思想的认识十分深刻,但日本对中国的臣服是根据中国实力的强弱来定的,且日本早就有独立意识,于是开始反抗中国,丰臣秀吉和织田信长是奠基人,他们的目标就是朝鲜。幕府末期,因为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和幕藩体制的自身危机,武士阶级的扩张思想和国际形势结合在一起,大陆政策开始形成。
自从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以来,一直实行的是由幕府和藩国共治的制度,建立了士农工商四个等级,通过伦理纲常来维系人们的关系。武士阶级是最高等级,可以接受教育,而其他阶层没有资格接受教育,这表明幕府实行愚民政策,不让民众接受教育也使得民众没有思想和能力去理解统治者颁布的政策和法令。在对外关系上,民众只能听从统治者的政策,对海外知识的了解甚少,且有优越感。由于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以及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华夷秩序也不复存在,那么日本也开始对中国有了轻视心理,也就开始准备侵略中国的政策了。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及实施
(一)大陆政策的形成
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吉田的思想是该政策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之后日本大陆政策逐渐形成。
明治初期,天皇发表了《御笔信》,中间提到“要经营四方,安抚亿兆,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鼓吹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事业,用武力使日本成为“大日本帝国”。[4]
1870年佐田白茅发表了《征韩论》一书,成为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重要部分,也成为了政策能快速实施的宣战书。在这本书中,言辞激烈的批判了朝鲜并且让统治者要尽快对朝鲜用兵,在对朝鲜出兵的时候,也要“遣使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兵支援,则可并清而伐之”。[5]《征韩论》是日本想要征服中国的前奏,也鼓舞了跃跃欲试的资产阶级渐渐开始对中国实施侵略计划。
占领全中国是日本大陆政策实施的核心内容。日本在1887年就已经制定了《征讨清国策》,表明要在清XX积弱之时,对其发动侵略,并制定了一个计划,要趁机发动战争,征服清王朝。
1882年,在日本发生“壬午兵变”,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随之在朝鲜竞争的加剧而越发激烈起来。山县有朋等人提出要通过增加烟草税来增加收入,从而解决日本的军费问题,并趁机扩军,增强本国实力,向四方展示本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力。他们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天皇的鼎力支持,于是从1883年起,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扩军计划并与中国开展海军军备竞赛。1889年明治天皇在给贵族子弟的信中表明:“扩充陆海军乃国家之当务之急,服兵役乃国民之重大义务,”这封信为日本的扩军备战提供了基础,日本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
山县有朋在担任日本首相时就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的论断,把中国作为大陆政策侵略和实施的目标。1890年,他提出了“利益线论”作为自己的战略思想,之后的日本统治者都按照山县有朋的思想将日本的“利益线”逐渐实施,并发展成了一条“吞并朝鲜,侵占满蒙,占领全中国”的侵略扩张线路。他的“利益线论”提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卫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所谓主权线乃国家之疆土,所谓利益线,乃势与邻国接触而同我主权线之安危紧密悠关之地域。”[6]这表明日本山县有朋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这也标志着大陆政策正式形成。
日本首相田中在1927年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主要就是讨论怎样加快推进并实施大陆政策,并制定实施目标和过程等。在这次会议中,《田中奏折》比较详细的制定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目标和方针。《田中奏折》中提到“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使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7]这表明田中把大陆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并推上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日本大陆政策的发展期是在侵华时期,在侵略战争时期日本统治者就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政策,该政策与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等法西斯主义的目标类似,随着日本法西斯化的加深和全面侵华战争的进一步展开而形成。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大东亚共荣圈”的轮廓,把“东方大陆”和“南方海洋”都列为国策实施的目标,划分了国策实施的大概范围。在全面侵华时期,日本XX通过武力迫使伪满洲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竭力建立东亚新秩序。1936年,近卫声明中提出,日本、满洲和支那要以建设新秩序为目标,提出近卫三原则,并将在中国占领的区域也纳入里面。1940年,松冈发表声明,宣称日本要在全世界宣扬神道,并通过这一方式来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因此日本要根据神道的精神,去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其实就是日本政策的发展,是日本殖民主义和军国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与日本大陆政策如出一辙。[8]
(二)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过程
日本大陆政策就是在幕府末期萌芽,形成并实施于明治时期的侵略扩张政策。该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以朝鲜和X为征服的基础,再进攻中国大陆,把西伯利亚等地区也纳入日本的版图,并在此基础上独占东亚,称霸亚洲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殖民帝国。作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基石,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目标:
1.占领X
日本早就准备袭扰X,结果就是在日本的强压下,清朝XX被迫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北京专条》,这虽然是清XX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依旧说明中国对整个X拥有着行使主权。这样的结果对于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来说是不够的,而日本就是要让X完全归属于日本,于是日本在做足准备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时北洋水师的惨败让软弱的清XX失去了希望,日本舰队也一举成为东亚海域最强大的舰队,清XX被迫与日本XX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不仅得到了琉球,还拥有了X,并且使朝鲜成为了“独立国家”,困扰中国并导致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复杂的X问题也由此产生。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东亚地区的局势越发紧张,中、日、俄、朝等国的外交形成密约时期,即秘密外交频繁。同时朝鲜的处境更加危险,日俄针对朝鲜的占领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对中国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民族危机越发严重,列强也加快侵略脚步,割地赔款的中国愈加贫弱。其次,甲午战争的失败也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新的救国之路。对日本而言,国家财政规模扩大,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开始,日本也通过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和资源发展工业和军事,增强了国力。甲午战争对日本产生的最大的影响就是日本大国意识膨胀以及军国主义思想泛滥。在甲午战争后日本XX就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对中国的敬畏心也不再像以前一样。
侵台事件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其对日本和中国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它为日本进一步侵占朝鲜而挑起的侵略事端事件奠定了基石。虽然朝鲜和X、琉球一样,一直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明治XX自从创立以来,就把一直把朝鲜作为自己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目标。但此时的日本对于朝鲜半岛还处于摸索阶段,因为对于日本的的一系列做法,清XX的态度还不可知,是否清XX会改变在X问题上的态度,而去严谨对待朝鲜问题。
2.侵占朝鲜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将朝鲜变成了独立国家。为了继续试探中国对朝鲜方面的态度,日本经过事先的准备,终于在1875年掀起了“江华岛”事件。1875年,日本军舰进攻江华岛,并与朝鲜签订了条约,进一步侵略朝鲜。《江华条约》中规定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宗属关系”不复存在,这个规定也就为以后日本占领朝鲜提供了依据和前提。日本能这么快速的打开朝鲜的国门,有两点原因。一方面原因是,日本想要趁俄国无力进行武力干涉之前独占朝鲜,使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也成为大陆政策扩张的一个立足点,来防止俄国南下侵略日本。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日本在发动战争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想要进行武装试探,通过对朝发动战争来试探中国实力和态度。清XX在面对日本的无理挑衅,也无可奈何,只能任凭日本侵略者对朝鲜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也表明清XX的懦弱和软弱。但是清XX并非完全不理朝鲜事件,让日本侵略者任性妄为,清XX也相应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
1905年,日朝又签订了《日韩保护协定》,一步步的把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和屏障,是占领朝鲜的关键。日本后来又与朝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成功占领朝鲜。日本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武力胁迫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来完成了大陆政策的重要目标,为下一步侵略满蒙甚至吞并全中国提供跳板。
3.侵略满蒙
甲午战争以后,日俄之间就展开了一系列为了争夺朝鲜半岛支配权而进行的角逐,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日本和俄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并且在与日本的竞争中俄国的实力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后,满蒙成为了日本大陆政策下一步的目标。于是在1905年12月发布的《关于满洲的日清条约》中强迫清XX认同:原来由俄国所控制的旅顺、大连等地区,都将划归日本所有。此后,大陆政策开始向大陆实施。
日本没有因为占领X、独占朝鲜而得到满足,进而停止自己对外侵略的步伐,把魔爪伸入了满蒙。日本在侵略满洲之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比如日俄战争俄国惨败,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于是日本要考虑俄国不甘失败对日进行复仇;另一方面要实行满洲政策就要先获得西方列强的承认,使得日本在满蒙地区的一切行为和政策得到“合法化”。但实质上日本帝国主义所想要得到满洲,不过是一种未来危机的预兆,为后来日本大陆政策实施下一步计划埋下伏笔,日本也能实施所制定的满洲政策,把得到的租借地当做殖民地来对待。
日本侵略者对满蒙的觊觎,从他们的言论就可以看出来:“把满洲从支那本土隔离……并使日本的势范围扩展到这个地区。”[9]于是日本就开始制定了侵占我国东北的具体措施。在日本做好战争准备后,日本就发动了“九一八”事件,继而占领了东北。
4.吞并全中国
日本在得到X、朝鲜并且侵占满蒙以后,仍然未得到满足,于是进一步进行扩张——占领全中国,清XX的败退,使得日本更加放肆,与清XX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此后国民XXX退让也让日本侵略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在日本推行和实施大陆政策的过程中,日本不断发动对中国人民的战争,而且总是以一系列事变为借口。仅仅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的人数伤亡达到2100多万,财产损失达到600多亿美元之多,这是侵略者暴行的结果,历史的伤痕,至今还在人们的心中无法抹去。但是日本侵略者在残杀了这么多中国人民后不仅没有悔悟,还为了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一直往中国大陆运输军队,并且找了许多借口来发动战争。比如日本人把“九一八事件”说成是关东军为了保护自己;“华北事变”是为了保护日本的民众;“七七事变”是中国军队先挑衅日本军队的,先开枪的等等,这都是日本军国主义为了他们的暴行进行的开脱。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殖民者的时候,不畏强暴,团结一心,并且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其他国家一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破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幻想,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想要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使得日本侵略者所推行的大陆政策遭到了失败。[10]
5.侵略南洋、亚洲乃至全世界
由于日本侵略者丝毫没有悔悟,甚至还不断推动大陆政策的实施过程,不断发展、膨胀大陆政策,以至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看见日本军国主义真正的丑陋面貌。日本为了使X不干涉其在中国的暴行,为了其摆脱在中国战场上的艰难困境,希望通过快速作战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便在1941年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对X的太平洋舰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攻击。在对太平洋舰队的袭击中,炸沉战舰6艘,巡洋舰1艘,油船2艘,炸伤、击沉飞机300多架,X官兵死伤近4000人,这对X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和伤害[11]。日本的疯狂行为,激怒了整个X人民,这也让本来是暗中援助其他国家抗战且态度犹豫不决的X也下定决心加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1941年下午,X国会就立即发表了对日宣战的声明,同时日本收到了X对日宣战的声明,也对X方面做出了回应,发布了诏书,向X和英国宣战。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充足的军备,对X军队以及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并开始南下侵略南洋地区,攻城略地。虽然日本侵略者气焰嚣张,但是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共同打击下,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严重受挫,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开始败下阵来。到1945年8月,中国军民的抗战严重消耗了日本军队,并且对日本军队进行了一系列反攻,珍珠港事件后X对日宣战,也为日本敲响了丧钟,X的加入使得反法西斯战争能够更快取得胜利,给了日本侵略者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统治者所宣扬的“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崩溃,日本的大陆政策也走到了尽头,宣告破产。
从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日本大陆政策必然会失败,因为从一开始形成时日本大陆政策就是一个不正义的、带有侵略性质的妄想,最终该政策也失败了。
三、日本大陆政策的影响
日本推行大陆政策是其自食恶果的行为,在大陆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日本自己民族的人民来说也是一次灾难,更对世界和平来说是一种危险。
首先,日本发动的侵略扩张战争激化了日本资本主义的矛盾,导致日本战时经济崩溃。
日本的经济是在不断向外扩张,发动侵略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日本国内资源少,主要依靠进口。而且由于日本长期发动对外战争需要巨额的军费和资源,而国外输入也中断,于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遭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据资料统计:1936年,日本的各种军需品自给率为:铁矿石23%,铜59%,棉花20%,锡29%,煤油8%,铣铁70%,铝30%,铅8%,羊毛5%。[12]而其他所需要的原料和资源日本自身是没有的,日本军部所准备的一系列原料只够一时之需,经过了长时间的侵华战争,日本的原料和资源已不足,为了购买资源也花费一大笔军费这使得本国工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也十分艰难,导致日本的经济陷入崩溃的地步。
其次,为了能够实施大陆政策的既定目标,日本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发动战争就需要巨额的军费,日本人民就承受这巨额军费的重担,还要支援战争,参军作战。
从以下的日本军费统计表来看:
表1日本军费统计表
年度(年) 军事费用(亿日元)
1937 31.71
1938 48.5
1939 46.05
合计 127.26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本的军费从发动侵华战争的1937年开始,就一直呈现着猛增的趋势,而这些巨额军费都是从日本人民的身上压榨出来的。贫苦的人民不仅要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人民生活极其困难中。
为了发动战争,日本侵略者以“圣战”、“爱国”、“武士道精神”作为借口,把许多无辜人民驱赶到战场上,15岁到60岁的男子都被佂入军队,去前线作战。据资料显示,日本在中国战场伤亡198万人,大约占日本军队伤亡总数的70%。由此可见,日本发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给日本人民也带来了灾难。在战线不断扩大,战争不断进行的时候,人民生活十分艰难,资本主义经济也几乎停滞崩溃。
最后,侵华战争对其他国家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在日本对外侵略中,对中国的侵略是规模最大、手段最残暴的一次。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规模之大、时间之久、破坏之巨、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日本军队经过的地方一片狼藉,许多无辜的人民惨重毒手。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带来是一次深重的灾难,不仅打断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军民伤亡甚至达到了3500万之多人,可见这个战争及其残酷。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人对无辜的中国人民实施大规模的屠杀,在华北地区制造了许多惨案;实施细菌战、毒气战等许多残害中国人民的化学实验,导致中国人民大量死亡;制造无人区,还迫害中国工人;等等。
还有大量的中国人间接死于日本侵华战争。比如,日本侵华战争破坏了中国的生态,20世纪30到40年代是中国灾害最严重的时期,旱灾、蝗灾接连不断。河南人民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水、旱、蝗、汤不断,人民生活极其艰难。当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灾荒不断,人民伤亡惨重。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灾荒之后,华北、华中地区流行性瘟疫频发,传染病急速传播。由于战争期间药品医生都十分缺少,导致大批民众死亡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在侵华战争时期,中国文化也遭到破坏。许多文物古迹被砸毁,大量文物和古籍流出海外。由此可见侵华战争对中华文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日本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岛国,资源十分缺乏。自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一直向外扩张,由于资源困乏,就把目标指向了资源丰富的中国。日本侵略中国,使得中国受到严重的伤害,中国的资源、工农业、交通路线等都受到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日本在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后,对被占领的地方实施严厉的政策,其中包括军事、经济、政治的政策,甚至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这些严厉的统治政策就像一个牢笼,给中国民众带来巨大人身和心灵上的伤害。总而言之,日本大陆政策从出台,实施到破灭,对中日两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结语
日本大陆政策是日本国家在19世纪初实施的一系列扩张政策的总称,是通过它的扩张过程一步步形成。日本实现大陆政策不仅对两国人民造成了伤害,甚至对朝鲜、X、亚洲等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虽然日本大陆政策已经破灭,但是近年来有人不断篡改日本侵略的史实,还一直宣称“中国威胁论”。对于这种不尊重历史史实的现象,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呼吁和平,做和平的使者,为世界和平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谢辞
转眼间仅剩的校园生活已不过两个月,要感谢四年以来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让我理解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含义。在论文完成之时,向他们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燕军老师,是他让我们对世界史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此我将毕业论文的方向确定为世界史。整篇论文从立意,写作到最后的定稿都凝结着老师的心血,无论是论文结构还是注释老师都严格要求我们,用一丝不苟的态度诠释了“身教重于言教“,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深的影响。再此向老师表示感谢。感谢整个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组的老师同学,大家经常一起探讨,交流各自的论文写作思路,互相提出写作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不断完善论文的内容。谢谢大家给予我的帮助。
感谢大学四年来陪我一起走过的家人,老师,同学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充实自己。在此向家人,老师,同学表示感谢。
10722
1305014227
学号
学校代码
密级
公开
分类号
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台及其影响研究
TheJapaneseMainlandPolicyandItsImpactStudy
题目
(中、英文)
刘雨馨
作者姓名
历史学
专业名称
历史学
学科门类
张燕军
成绩评定
提交论文日期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七年四月
[3]井上清著,宿久高等译: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宋有成: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6]刘巍:论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及其特点[D].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7]杨现成:日本“大陆政策”浅析[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年第6期。[8]黄玉兰:日本大陆政策简析[J].史学月刊,1988年第6期。[9]周永生:日本“大陆政策”思想探源[J].世界历史,1989年第2期。[10]黄定天:论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J].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4期。[11]张玉芬:大陆政策与日俄战争[J].江汉论坛,2013年4月。[12]周颂伦: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J].江海学刊,2004年1月。[13]苑基荣:浅析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思想渊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4]张志杰、孙克夏:试论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J].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15]周进: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由来及其遗毒[J].前线,2014年。[16]李东华:近年学术界关于日本“大陆政策”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17]刘若璇:浅述日本大陆政策的发展过程[J].黑龙江史志,2013年。[18]吕乃澄: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及其恶果[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8年,第61-65页。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