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A级景点为例

摘要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托,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于区域内景区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成为了各个部门与环节关注的重点。

本文对陕西省区域内12地市共336处A级景区的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国内众多研究运用各类地理计算方法和数理模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了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景区等级规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得出A景点及景区空间结构不均衡的特点。对陕西省A级景点区域空间结构上的不足提出建议,为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建言献策,以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关键词:A级景区;空间结构;分析;陕西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陕西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广大游客前来,旅游业逐渐的融入了陕西省的生产生活。

在陕西省的十二地市中,共有A级景区336处,其中西安市作为陕西的中心,旅游业的发展明显优于本地区的其他城市,而咸阳、宝鸡、延安等其余地市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旅游资源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因此对于区域内景区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成为了各个部门环节关注的重点。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现如今对于陕西省旅游产品及市场开发的研究层出不穷,在我国东部地区,关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上的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开展,而对于内陆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关于陕西省旅游景区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更是十分鲜见,本文运用其他省市地区在景区空间结构伤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来充实文章,希望对陕西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陕西省境内所有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得出目前A级旅游景区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适合A级旅游景区生存发展的各方面的条件,并分析影响因素,最后总结出解决措施,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总结出陕西省内各个A级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分析景区空间分布规律及发展模式,有利于明确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为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的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品中的线路编排和精品旅游景区打造等问题提供良好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总结出陕西省区域内旅游景点的现实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不利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其不利影响,使景区能更好的发展。

(3)研究内容

国内外众多旅游学学者经过研究发现陕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民族文化极具独特性,但相关旅游学理论较为薄弱,特别是对于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研究的文献还不多。因此,本文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陕西省336个A级旅游景区为原型,对旅游景区以及景点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研究。

总结归纳出陕西省旅游景区区域空间结构的具体特征,发现陕西省旅游景区各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对陕西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优点加以合理利用,从而进一步提升陕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

(4)研究范围

陕西省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包括陕北黄土高坡,关中平原以及有“两山加一川”之称的秦巴山地区,经纬跨度大。因秦岭淮河分界线而在自然区划上横跨南北两地。

陕西省地势与众不同,由于地势高低不平,地域幅员辽阔,南北差异较为明显。境内共拥有A级旅游景区336家,以此为研究对象,陕西省A级景区各方面现状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关于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已逐渐出现成果,1971年史密斯在其发表的旅游决策与方法中采用多种数学统计与计算方法,对旅游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1],为以后的定量分析方法奠定基础,众多国外研究者均擅长运用建立数学模型及各种地理数学计算方法对旅游景区区域空间结构做出分析和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相关理论有中心地理论、边缘模式理论、增长极理论等[2]。冈恩(1988)在研究过程中以旅游的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层次上提出了目的地的地带模型[3]。随着定量分析的理论研究不断饱和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延伸至具体区域及个别的景区景点上。1998年Weaver研究了加勒比海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格、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等区域,采用的理论模型为核心—边缘理论模型[4];2002,Hanink建立了一个模型,以19个国家军事公园和国家战场公园的空间市场需求为研究内容。通过建立模型,研究表明人口的密集程度是影响旅游景区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GIS技术及各种互联网技术也被运用在研究中。

20世纪80年代,众多旅游学学者对于旅游景区及景点的研究已经开展,研究角度丰富多变,层次深,成果颇丰。由于区域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发展,A级景点数不断增加,因而对于旅游景区以及景点的空间结构方面的分析研究已经作为了本学科和众多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

在国内,某些旅游学研究者善于利用GIS系统及技术并与空间分析的方法相联系,深层次的分析了国内旅游景区景点在空间结构上的特性,为日后此类型的研究活动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学者突破性的提出了分形理论,并将此与旅游地理上的研究相联系,创新的发展了在此方面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解析

1.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5]。

2.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指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技术特点及由此而决定的区位特征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6]。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7]。文章以陕西省340家A级景区为对象研究他们的分布现状及规律。

3.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指旅游景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与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景区及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景区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反映了旅游景区的区位特点、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及质量、数量组合关系[8]。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的发展与增长,因此,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极具研究价值[9]。

三、陕西省A级景区现状分析

(1)陕西省各市旅游的基本情况分析

陕西省拥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丰富历史文化,而这正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陕西省是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较快的潜力大省,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且品位高,可以提供给游客参观游览的景区景点繁多。由于陕西奇特地貌的影响,导致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的基本情况都是有着不小的差异,各地区旅游发展状况也有极大差异。

表3-1陕西省各地市旅游基本情况(2016年)

地市 人口 面积(Km2) 旅行社数量 旅游收入/万旅游人数/万

安康 265 23529 21 171.25 3279

宝鸡 376 18143 48 439.8 6384.5

汉中 350 27101 23 152.8 2915

商洛 238 19586 14 199.81 3734.77

铜川 83 3882 18 76.44 1395.11

渭南 542 13046 34 366.3 4800

西安 831 10108 56 12000000 15000

咸阳 500 10196 51 319.6 5342

延安 213 37030 49 225 4000

榆林 333 43070 47 142 2480

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局政务网、《2016年陕西省经济社会调查年鉴》、百度百科

由表中可以看出陕西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十分悬殊,西安市2016年接待旅游人数1.5亿人次,旅游收入折合人民币1200元,远超陕西省其他地市,陕西省旅行社数量56个,仍居全省首位。宝鸡、渭南等地随着政策的扶持和本身规划,游客增加迅速,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了宝鸡、渭南两地地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榆林、铜川等地与其他地市差距较大。(由于杨凌、韩城两地地域面积过小,故在各地基本情况分析中不作为单位地区参与比较。)

(2)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

本文将陕西省分为12地市。至2017年,据陕西省旅游局统计陕西省共有A级景区家336,其中5A级景区8,4A级景区92,3A级景区192,2A级景区42,1A级景区2。主要分析各地市景区数量在全省的比重,通过统计及计算得出:延安、商洛、汉中、安康、渭南、宝鸡景区数量相对较多,在全区的百分比都达至少7%,西安景区数量在全省最高,占到了总量的21%左右。相比之下榆林、杨凌、铜川、韩城等地景区数量都相对较少。而各地市的景区质量下文中用本地市4A级及以上景区在全市所占比重来体现,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陕西省各地市景区数量和其质量基本上成正相关关系。西安所占比重最大为27%,说明其景区质量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宝鸡、安康、汉中、咸阳、商洛所占比重为9%左右,而榆林、杨凌、铜川、韩城地景区质量都相对较低。统计如下表:

表3-2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2017年)

地市 1A 2A 3A 4A 5A 合计 所占比重% 4A级及以上景区在全市所占比重/%

安康 5 12 9 26 7.73 9

宝鸡 1 2 26 11 2 42 12.5 13

韩城 2 3 5 1.48 3

汉中 2 13 9 24 7.14 9

商洛 1 17 8 1 27 8.03 9

铜川 6 6 3 15 4.46 3

渭南 4 26 6 1 37 11.01 7

西安 12 33 24 3 72 21.42 27

咸阳 10 25 9 44 13.09 9

延安 1 16 6 1 24 7.14 7

杨凌 1 2 3 0.89 2

榆林 15 2 17 5.05 2

总计 2 42 192 92 8 336 100% 100%

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局政务网、《2016年陕西省经济社会调查年鉴》、百度百科

(3)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类型

以景区核心吸引物的属性做为分类标准,运用两分法,可将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类旅游景区和人文类旅游景区两种类型[10],自然类旅游景与人文类旅游根据陕西省地形地貌特征及资源分布情况,大多数地区的人文类旅游景区资源多于自然类旅游景区资源。

(4)陕西省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分析

至2017年4月,据陕西省旅游政务网统计陕西省A级景点共336个,其中5A级景点共8处占总量的2.38%;4A级景点经统计共92处,占总数的27.38%;3A级景区共192处,占总量的57.14%,2A级景区共42处,占比重12.5%;1A级景区2处,占比重0.59%。其中5A级景区共8处且75%分布在关中地区,陕北及陕南地区各占一个。

而陕西省A级景区区域分布也极不均衡,其中关中地区所占比重极大,西安景区数量更是一市独大占总体比重的21%其次是咸阳、宝鸡、渭南。而景区数量最少的是韩城和杨凌分别左右5处和3处A级景区,无5A级景区。

据统计,陕西省336处A级景区中人文类旅游资源共228处,占总体的70%左右;自然类旅游资源共108处,占总体的30%左右。关中地区分布集中。

4、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

本文对于景区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由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所体现,空间分布态势、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结构合理性。空间分布态势是指景区的聚集度,可通过对旅游景区的密度、临近指数等进行研究并分析;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是指空间分布的均衡度、规模度、优越度可通过基尼系数、劳伦兹曲线、规模及优越度指数进行计算;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所测量的是等级规模分布的合理性,通过建立捷夫模型,绘制理想状态下的等级规模图进行比较。

(1)景区空间分布态势分析

1.景区地理集中度

通过收集数据及分析和研究景区独立集中程度来凸显景区空间分布态势,地理集中度指数可衡量一定区域内景区在某一分区的集中程度。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11]。

地理集中度指数公式为:

式(4.1)

其中,G的意义为某陕西省内某地市景区的地理集中度指数;的意义为第i个此地市中A级景区的总数量;T的含义是景区及景点的总数;N为所统计地市的总数。G的计算结果应在0与100之间,若G的结果大则代表景区的分布集中,两者成正比例关系。

根据2017年陕西省旅游景区调查数据进行计算,地理集中度指数G为33.47,若将全部A级景区平均分与陕西省12地市,则每个地市平均有28处景区,此时地理集中度指数G为28.86,而现实状态下G值大于平均分配结构下的G值,因此表明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较为集中。

(2)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1.洛伦兹曲线

本文运用洛伦兹曲线来说明区域景点的分布状态,检验陕西省A景点的空间分布是否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

绘制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洛伦兹曲线,在统计陕西省各地市A级景点数量并从小到大排序后,根据个地市景点数量计算相对应的比重及累计比重,以陕西省各地市为横坐标,以各地市对应的累计比重为纵坐标。

表4-1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表

地市 景区数量(个) 比重/% 累计比重/%

杨凌 3 0.89 0.89

韩城 5 1.49 2.4

铜川 15 4.46 6.9

榆林 17 5.06 12

汉中 24 7.14 19

延安 24 7.14 26.2

安康 26 7.74 34

商洛 27 8.04 42

渭南 37 11.01 53

宝鸡 42 12.5 65.5

咸阳 44 13.1 78.6

西安 72 21.43 100

总计 336 100

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局政务网

绘制出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洛伦兹曲线图如下:

图4-1陕西省A级景区洛仑兹曲线图

根据所绘制的洛仑兹曲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主体呈现下凹形态,整体上较靠近平均线,说明陕西省336个A级景点数量在各地市上表现为不均衡分布的特征。

2.不平衡指数

不平衡指数可验证旅游景区分布的态势。不平衡指数计算公式:

式(4.2)

最终结果应大于0小于1,=1,说明众多景点分布大多集中在某地市;=0,说明陕西省A级旅游景点均匀的在各个地市分部;为比重,将各地比重按降序排列,第位地市的累计比重;为城市总数。

表4-2陕西省各地市A级景区累计比重统计表

地市 西安 咸阳 宝鸡 渭南 商洛 安康 汉中 延安 榆林 铜川 韩城 杨凌

累计比重/% 21.4 34.5 47.0 58.0 66.1 73.8 81 88.1 93.2 97.6 99.1 100

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局政务网

首先计算出陕西省境内12地市的A级景区比重,并将12地市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计算出累计比重,见表4-2,再计算出不平衡指数S,为0.38。跟均衡状态下的S=0做比较,从数据上说明了陕西省A级景区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

3.规模度指数

陕西省地域面积辽阔,各地市间区位、地形地貌、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此A级景区空间分布不均匀,上文中利用洛伦兹曲线和不均衡指数清晰的证明了陕西省336处A级景区在地市上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利用规模度公式,计算出各地市336处A级旅游景区在各地市分布的数量差。规模度指数公式如下:

式(4.3)

规模度指数表示陕西省境内A级旅游景区在某地市内分布的数量情况。

其中为第个区域范围的规模度指数;为第个区域范围内A级旅游景区的个数;为第个区域范围的面积。越大,景区数量大,规模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代入陕西省各类数据进行计算,见表4-3。

表4-3陕西省各地市旅游景区规模度统计表

地市 A级景区数量(个) 地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规模度指数(个/万平方千米)

安康市 26 2.33 11.15

宝鸡市 42 1.81 23.20

韩城市 5 0.16 31.25

汉中市 24 2.72 8.82

商洛市 27 1.99 13.56

铜川市 15 0.39 38.46

渭南市 37 1.4 26.42

西安市 72 1.01 71.28

咸阳市 44 1.02 43.13

延安市 24 3.67 6.54

杨凌区 3 0.01 300

榆林市 17 4.36 3.90

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局政务网、百度百科

根据图表可直观的看出,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度指数为300远胜于其他各地市,但由于杨凌示范区地域面积过于狭小,同时景区数量也极少,而造成其规模度指数十分高,在这种情况下,排除杨凌地区,可以认为规模度指数最大的为西安市,表示其单位面积内的A级景区最多,接下来依次是咸阳、铜川、韩城、宝鸡、规模度指数在20至40左右,规模度指数最低的是延安和汉中两地分别为6.54和8.82。

4.优越度指数

优越度指数是表示某一地市在更各个地市中的地位指标。它表明区域旅游景区组成中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比重和支配程度,代表区域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品位[10]。

优越度指数表达式如下:

式(4.4)

为优越度指数,其越高,则优越度越大;代表第个地市内高级别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本文中可将此对象作为4A及5A级景区)代表陕西省境内A级旅游景区总数。

表4-4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优越度统计表

地市 4A级景区数量(个) 5A级景区数量(个) 高星级景区总量(个) 优越度指数

安康市 9 9 0.0267

宝鸡市 11 2 13 0.0386

韩城市 3 3 0.0089

汉中市 9 9 0.0267

商洛市 8 1 9 0.0267

铜川市 3 3 0.0089

渭南市 6 1 7 0.0208

西安市 24 3 27 0.0803

咸阳市 9 9 0.0267

延安市 6 1 7 0.0208

杨凌区 2 2 0.0059

榆林市 2 2 0.0059

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局政务网

(3)景区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对陕西省12地市共336处景区进行等级规模分类,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等级数量比重,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陕西省A级景区等级规模结构,利用捷夫模型公式构建理想化模型,并与之比较。

将1A级和2A级景区作为低级别群体,将3A级景区作为中级别群体,将4A和5A级景区作为高级别群体,统计出各级别景区的数量,在计算出相对应级别群体的比重,绘制出可陕西省A级景区规模结构表如下:

等级 低级别群体 中级别群体 高级别群体

级别 1A级景区(个) 2A级景区(个) 3A级景区(个) 4A级景区(个) 5A级景区(个)

数量 2 42 192 92 8

比重/% 13.1 57.1 29.8

表4-5陕西省A级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统计表

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局政务网

通过统计表可以直观的看出,陕西省高级别A级景区与低级别A级的比重分别是13.1%和29.8%,所占比重都较低;而3A级景区也就是中级别景区占据了多一半的比重,为57.1%,远远大于其他两个群体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将陕西省A级景区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群体,则陕西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则呈现为少-多-少的模式,其中低星级和高星级景区占据较小数量,中级的景区数量占据数量最大。

进一步,构建理想化的合理等级规模结构,可利用捷夫模型公式构建理想化模型来实现。并与陕西省A级景区现实规模结构进行比较。

地理要素等级规模的差异,一般情况遵循城市规模分布中的阶梯式金字塔定律,在金字塔定律中,等级越高的区域,数量越少,等级愈低的区域,数目愈多,要素的等级与之数目成负相关的关系,该结构原理常常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区域规模结构是否正常的依据[13]。若运用在陕西省A级景区规模结构上,则可以推断出景区中正常的规模结构应为:等级最高的5A级景区数量最少,以此类推,规模等级最低的1A景区数量最多。

此时运用捷夫模型,即可构建出陕西省336处A级旅游景区规模结构理想状态,该状态较为简单,计算公式如下:

式(4.5)

其中指第级景区数量,指数量最多一级别的景区数量,上文中已根据金字塔定律推断出1A级景区数量最多,则应为1A级景区数量,指位序。此公示的表示第级景区的数量是数量最多一级别的景区(1A级景区)数量的。

据统计得陕西4A级景区数量为98个,在等级规模统计中属于中等规模,若以此为参照值,则可根据公式计算出规模等级最低1A级景区数量,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其值应为392个,接下来可依次求出理想状态下2A级景区数量应为196,3A级应为131,5A级景区应有78个。根据求得的理想状态下各级别景区数量可绘制出标准的金字塔图,再与现实状况形成对比,即如下图所示:

图4-2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等级规模现状与捷夫模式状态

由图比较可以得知,陕西省1A级旅游景区的现实规模最小,3A级旅游景区的现实规模最大,恰巧与所建立的合理模型相反。所以,陕西省旅游景区的发展结构还应进一步的加强和规划,以完善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结构和经济增长的需求。

五、陕西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1)地理环境因素

陕西省区域狭长,地势高低不平,南北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较高;中间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偏低。由于陕北陕南地区地域比较广阔,关中地区是人口居住比较集中。

1.陕北地区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北部,分为榆林和延安,生活着淳朴老实的陕北人,地形以黄土高原为主,延安地区为革命根据地,榆林地区更是以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主,年开采量较大,导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所以风沙较大。慢慢的形成了黄土高原这一奇特的地貌特征了,同时也形成了壶口瀑布,毛乌素沙漠等壮丽的奇观。

2.关中地区

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人居住,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更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也正是因为适宜的气候和地形、丰富的物产和水资源,使这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公元前十世纪起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陕西省共有8处5A级景区,有4处都属于关中平原地区,且都是人文类的旅游资源,且陕西省A级景区公336处,关中地区A级景区更是占据了总量的62.5%,规模度极大。这极高的文化品位和初中的规模度优越的正是得益于关中平原地区适宜的气候和地形、丰富的物产和水资源。

关中地区南部依偎秦岭,山峰连绵,无数溪流盘旋其间,形成了华山,太白山,天台山等风景名胜。

3.秦巴山地

陕南地区,即陕西的南部,由于地形原因,陕南地区有山有水,使得陕南地区气候湿润。条件比较于陕北及关中地区具有明显优势,且自然资源极其各类物产十分丰富,因此建立了众多保护区及森林公园,如朱鹮自然保护区、金丝大峡谷森林公园等。

陕南地表水资源丰富,因此具有“河流密布,沟壑交织”的显著特点,丹江、红石河、旬河、汉江等水纹风光构成的汉江水域景观十分壮丽,如柞水溶洞、金丝大峡谷等[14]。

(2)人文环境因素

1.道路交通因素

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省市道路交通状况有着明显的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交通图,大红色代表主要交通干道,墨绿色代表次要交通干道,黄色代表国道。

图5-1陕西省道路交通图图5-2陕西省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

如图所示,西安属于陕西省省会城市,更是陕西的交通枢纽,如今西安及周边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线路密布,将西安及全省与全国高度连接。西安交通干道密度最大,被四面八方各类交通干道汇集和重重围绕,形成中心,向周围地市散发形成辐射状。

通过以上两图相互做比较得出:交通条件对旅游景点的数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从图可以看出交通越便利的地方,旅游景点就越集中,如果区域的交通条件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有时候就算是很著名很吸引人的景点,游客们也是不会去的。

得出结论:分布在交通网络密集的景区,各个方面的东西都比较方便,使得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高,使得来此旅游的旅客的数量也相对较多,而在交通网络稀疏的地区,由于交通的限制,使得景区的游客通达指数下降,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景区的吸引力下降。

2.人口因素

旅游景区的发展跟旅游者有着重要的关系。旅游者的产生和形成受众多要素影响,并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表5-1陕西各地市人口与占地面积及A级景区情况

地市 人口(万) 面积(Km2) 人口密度(人口/面积) A级景区数量

安康市 265 23529 0.0113 26

宝鸡市 376 18143 0.0207 42

汉中市 350 27101 0.0129 24

铜川市 83 3882 0.0214 15

渭南市 542 13046 0.0415 37

西安市 831 10108 0.0822 72

咸阳市 500 10196 0.0490 44

延安市 213 37030 0.0058 24

榆林市 333 43070 0.0077 17

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局政务网

从上表可以直观的看出,A级景区的数量是跟人口密度成正比的,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如西安、咸阳等A级景区的数量就越多,由于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因此人口密集区的旅游景区数量和质量较高,同时,人口少对环境的干扰力低,自然景观独特,吸引力大,所以分布在人口稀疏区的旅游景区质量相对较高一些,而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由于满足旅游景区发展的能力有限,又会使景区人为干扰因素增加,所以旅游景区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3.城市因素

大多数的旅游景点都是在城市周边,西安、咸阳、宝鸡的旅游景点相对来说是比较集中的,

城市周边人口的流动相对较大,不论是在交通条件,还是在劳动力方面都能够满足旅游景区的需求,所以在城市的附近,景区数量较多,而且分布比较密集,陕西省12个地级市,在市所在地就存在着景区在城市缓冲区密集分布的特点,所以说城市是旅游景区发展和成熟的依托。

图5-3陕西省景区与城市分布图

6、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根据陕西省旅游景区区域空间结构以及影响因子分析,能够发现旅游景区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而且景区的质量与规模相对较低。根据分析制定如下的发展战略:

1.加大陕北、陕南地区旅游开发力度。

根据当地的人文、自然等现有资源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点,整合开发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优势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管理能力,提升旅游景区质量,同时不断完善陕北和陕南5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区可进入性[16]。从而提高陕北及陕南地区A级景区的规模度和优越度。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做好旅游景区宣传工作,增加游客数量,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实现旅游业和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2.提高西安、咸阳、宝鸡、等关中地区旅游景区质量。

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加大对中低级别景区的规划和开发,挖掘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合作,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使旅游景区变得更好,实现陕西省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都能提升一个更高的档次。

3.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全面发展

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中心城市,旅游业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优越于其周边卫星城市,在一段时期内,临近西安市的小城市例如咸阳、宝鸡等较其他较远城市理论上可以得到优先发展的机遇,而实际情况下,这些城市则处于“大都市阴影区”越临近中心城市的小城市,由于过于依赖中心城市,其发展受更大的制约[15]。“大都市阴影效应”在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也尤为明显。为实现消减大都市阴影区负面效应,咸阳、宝鸡等城市必须主动实现与中心城市功能的整合,并发展的特色与独特的功能确立不可或缺的地位[17]。在加快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与相邻周围城市及城镇建立多重联系,寻找发展机遇。

7、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

通过对陕西省336处A级景区空间结构布局的研究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类型及空间分布,榆林、延安等陕北地区主要以塞外风光和革命圣地类的旅游资源为主;西安、咸阳、宝鸡等关中地区以遗址遗迹、建筑设施、现代娱乐类旅游资源为主;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比重大。

(2)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较为集中。

(3)陕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关系,通过绘制洛伦兹曲线[18],发现陕西省A级景点数量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分布,进一步通过计算不平衡指数S为0.38。从数据上说明了陕西省A级景区在空间上分布较为集聚。

(4)通过对陕西省A级景区的规模度优越度进行计算,得出结论西安市的规模度优越的都较高,均是全省最高水平,说明在西安市内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数量较多,同时旅游资源价值和品位也较高。榆林等市的规模度与优越度指数都较低,说明需要加强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开发,提高旅游景区数量和质量。

(5)在陕西省地区内,共336处A级旅游景区,其等级规模分布结构的现实状态与利用捷夫模型所构建出的的金字塔理想结构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其中,1A和5A级实际景区数量与景区数量的理想状态差异最为突出。

根据陕西省旅游景区区域空间结构分析,A级景点分布不均,需要从长远的角度上进行对陕西省A级景区的深入规划和开发,更加全面的促进景区的整体发展,提高旅游的价值。

(2)研究不足与展望

(1)在对陕西省A级景区区域空间结构分析,运用了大量公式、统计表、统计图,数据信息量大,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网络、例如陕西省旅游政务网等以及陕西省年鉴,信息不全面,且具有滞后性。

(3)由于数据对象过多,对景区分布缺少实地考察。

(4)对于景区的分布资料,应将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5)在数据的整合方面应利用先进绘图软件和分析软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史密斯.旅游决策与方法[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218-279.

[2]Christaller,W.SomeconsiderationsoftourismlocationinEurope:theperipheralregionunderdevelopedcountries-recreationareas,PapersandProceedingsof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1964,12,95-105.

[3]Gunn,C.A.TourismPlanning[M].NewYork:Taylor&Francis.1988.

[4]Christaller,W.SomeconsiderationsoftourismlocationinEurope:theperipheralregionunderdevelopedcountries-recreationareas,PapersandProceedingsof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1964,12,95-105.

[5]王硕,曾克峰,刘超,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第30卷第4期,2013年8月15日,88-93.

[6]田玲玲.重点生态功能县主体功能区布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张亮.协调发展理念下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走向[J].兵团党校学报.2017(01).页码。

[8]何珍,许武成,潘启钟.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J].大众科技.2014(06)页码。

[9]李肖慧.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竞争耦合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页码。

[10]张会会.内蒙古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一以A级旅游景区为例[D].内蒙:内蒙古大学.2014.

[11]李肖慧.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6).页码。

[12]李东和,吴晨,汪燕.黄山市旅游与城市互动发展关系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04).页码。

[13]乌敦.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14]李文正.陕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分析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2):页码。

[15]宋佃星,李强,延军平.陕西省公路交通可达性时空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03):36-41.

[16]张志学,李同升.基于GIS的县级尺度交通可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01):101-108.

[17]张京祥,庄林德.大都市阴影区演化机理及对策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0,36(6):687-69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783.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2日
Next 2022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