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尚意书学思想浅析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苏轼“尚意”书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在书论中的体现。他的书学作品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前人书法作品中“尚意”因素的启发和丰富士人文化积累的推动。苏轼的在借鉴前代人的书法中主要得力与徐浩、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在书论中苏轼的“传神论”、“书如其人论”、“创新论”是我探讨的主要问题。“传神论”的字面意思就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态来传达书写者当时的所感所想;正所谓“书如其人”论在我看来与“字如其人”意思相似,一个人书写出来的字迹与这个人的人品有一定的联系;“创新”论顾名思义不是一味的创新,需要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创新。苏轼在宋代的“尚意”思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也被大家所推崇。

关键词:苏轼;尚意;书学思想;创新;继承

前言

一、苏轼“尚意”书风的形成

苏轼不仅因书法著名而且他的画在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苏轼在北宋时期受到世人的仰慕由此他的书学思想在宋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清人梁巘在《评书帖》中以“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1]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做了经典概括。苏轼的书学思想十分新颖,有他自己的特点,不仅在前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书法学习的意义也十分深刻。苏轼书学思想的中心以“尚意”最为重要,他不仅是宋代书坛的引领者,把宋代书法推向了巅峰,而且被看作是评估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引领了当时书坛的主流成为中流砥柱。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前人书学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风格。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同称为“宋四家”。12]苏轼在看待书法的问题上有自己的想法,以此形成了“尚意”书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时期,当时的中原地区战争不断,百姓的生活过得艰辛贫苦,政治上一片混乱,制度的腐败使人们失去了主心骨。文化艺术更是呈现出衰败落后的形态。由于战乱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书法也得到了发展。书风上出现了“尚意”书风代替了唐代的尚法书风。据《宋史》记载:“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巨公,皆由此选”,且“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3]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身穿黄袍上战场,很容易的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XXX,开始了对宋朝的统治。“重文抑武”在当时成为了基本国策。宋代的皇帝极力推行使其在整个宋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使阶级利益得到维护,封建统治得到更大的支持,开始加大科举考试的力度,由此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通过对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对其书法方面的推动也很大,可以说是同时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大繁荣。欧阳询、颜真卿我们对这两位大家的书法作品风格都不陌生。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如图一)笔力险峻,骨气劲峭,法度十分严谨;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如图二)结构下压,静中又有一丝灵动,给人感觉敦厚踏实的同时又体现出巧笔。在书法史上,唐代对法度极力追求。宋人极力想摆脱唐法的束缚,宋书家的求新开拓精神应受到鼓舞推崇,历经艰辛,又亲身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尚意”书风之路。其中被誉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书写风格就打破了传统的唐代极力追求法度的标准。比如:黄庭坚的《松风阁》,(如图三)书写字迹张开,提按顿挫明显,起伏较大;米芾的《苕溪诗帖》(如图四)书写时落笔速度很快,横向纵向都很舒展表现出恣意放肆的体态。

(一)前人书法作品中“尚意”因素的启发

先前在晚唐五代时期,以抒发个性为主的书法作品已经有所展现。杨凝式的书法是“尚意”书风的开始。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甚少,而《韭花帖》(如图五)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载《宣和画谱》而赫赫有名。杨凝式称之为五代时期的大家当之无愧,隋唐书法向两宋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杨凝式的书法作品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杨凝式初学颜真卿,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佩服颜真卿的为人;其二:佩服颜体的书写自由不受约束、个性的展现。在从两个人的处境来看,两人有些许类似。颜真卿选择以身殉国、慷慨就义。而杨凝式面对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却选择了疯癫状态,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杨凝式对书法的诠释无疑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呈现出来。所做《韭花帖》的内容是对他当时生活状态的一个写照,饿着肚子不分昼夜的劳累后不经意间得到韭花时的满足。《韭花帖》充分表达了他当时的所感所想,通过笔触将其表现出来。《韭花帖》的艺术特色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单字来体会少师这种打破单字结构均衡之后的不均衡之美;其次杨凝式在创作《韭花帖》时对空间的处理打破了唐代“尚法”的格局,每一个字的结构处理的非常微妙,空间布局给人以自由舒服的感觉,《韭花帖》就是在继承前人书风的基础上继续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4]再次从墨迹来看,《韭花帖》又是彰显出杨凝式创作时所感所想的独特,《韭花帖》中的单字墨迹与其他书家书写的墨迹作品相比,整幅作品的单字结构是对魏晋追求韵致、风度及唐代书家极力推崇法度的继承和在继承的基础上的相互结合,把宋代“尚意”书风表现的淋漓尽致。杨凝式以独特的书法艺术特色在书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黄庭坚为了赞扬杨凝式写了一首诗:“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5]这首诗我对它有简单的理解,意思是大家都说兰亭序写的十分精彩,想好好学习一下,可惜的是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谁也不知道洛阳的杨凝式竟有这般才能,一下笔就有兰亭序的神采。称其为“杨风子”大概是他创作时的这种心无旁骛,恣肆而得名。当时他疯疯癫癫的书写状态是对他内心压抑不满的释放,这也成为了他发泄自己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因此他的草书带着一种疯狂放肆。苏轼这样评价杨凝式:“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中紊杰。”[6]杨凝式这种狂放不羁、疯癫痴狂、无拘无束的书法创作形式,使后代书家得到了启示,苏轼在借鉴前代书法过程中受到了影响,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如图六)、《天际乌云帖》(如图七)、《念奴娇·赤壁怀古》(如图八)这几幅作品从中都体现出了苏轼在书写时对意韵的极力追求,为宋代的“尚意”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丰富的士人文化积淀的推动

宋代十分重视教育,公私刻书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书籍流通量增大。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对士大夫的影响很大,从而激发了士大夫对文化学习的激情。在当时宋代重文的背景下,士人们也纷纷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之前的对武力的崇尚进而转变成“重文抑武”。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士人文化的丰富多彩使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呈现。对有文化的人来说更是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热情。与此同时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还有对文化的强烈的求知欲也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正是教育和印刷业的发展才为读书的人提供了条件。也是在这种优于前代的条件下使文人们的学术修养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档次,出现了一大批大文豪。当时书法家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就欧阳修来看,他是宋代文学史上是一代领军人物。在史学方面,除了撰有《新五代史》等、还参加修定《新唐书》,对后人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人们文化素养日益提高之时,士人们不仅对书法、绘画、诗文进行研究也开始关心政治,推崇气节,士人们热心于文化事业,便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推动着“尚意”书风的形成。正如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7]北宋士人文化的兴盛,在推动文化多样化的同时的确加快了“尚意”书风的形成。

二、苏轼书论中的“尚意”体现

苏轼被公认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他广学各路书法名家,如“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等,[8]在继承诸名家所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写作风格,他的字既有放荡不羁的浪漫,又掺杂清新返璞的天真。在写作伦理和创作方面书法的“尚意”主要在“意”的表达,把情感寄托于文字之间,用字的灵动流露出作者独特的情感思想,这种方式也对后世创作形成重要的引导作用。苏轼在创作中不但追求形态跟质量更多的是通过书写来表达内心的幽静,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这种“尚意”的书学思想在书论中也广泛呈现。比如“传神”论、“书如其人论”、“创新”论。

(一)“传神”论

在我们平时的创作里找出它本有的特征,来表现出那生动的形象和那独特的个性。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传神”。中国的书法在魏晋时期那可是一座高峰,因为魏晋时期的书法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生活上便提倡着“雅量”以及“品目”。[9]在书法艺术上人们喜欢追寻着中和以及恬淡之美,比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如图九)他的书法比较巧媚和细腻,矫若惊龙。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如图十)和父亲相比缺少了巧媚,而更多的是比较整体自然,随心所欲。唐朝的书法,只是在形质上增加了变化,而失去了魏晋时期钟繇和二王的韵味。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10]这样可以见得苏轼对他们书法的热爱和推崇。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顺其自然和奔放潇洒自由,只因为他们的书法都添加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有的特点,这样才能让他们笔墨结合,更加的完美统一。他在《评书》一文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11]这便是我们写时讲究的神采。“传神”就是当我们沉浸在以字抒情,情景交融的情感中时候,会使我们能够写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所以说,苏轼能够从自己的感情和经历中出发,他提倡书法抒情畅怀,揭露了人和自然的内在关系,从而强调顿悟。

(二)“书如其人”论

《题鲁公帖》中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12]可以看出作家写作不只是写作,更重要的是借作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以后的期待。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苏轼,他说一个人的人格很重要,从中可以表现在书法创作中,进而凸显其价值。好的人格会增加其价值,而差等人格却会降低作品价值。如《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中苏轼提到:“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词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13]这段话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书法的创作中,技法虽然也有好和坏,但是不是特别明显,而从事书法写作的人的人品好与不好,那是很明显的,很容易看出来。第一,是从中能够表达出伟大书法家苏轼,在看待作品中更注重人品。第二,也能看出书法创作中感情的投入也是很重要的。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14]他认为人品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品不端正,会对书法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思想产生影响。即便书法创作达到了巅峰也照旧是“虽工不贵也。”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很好的表现了苏东坡所说的“书如其人”。“书如其人,书为心画”在我看来说的就是说法创作的境界与做人的境界近同。此谓作书表达其心性,反映其实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对不一样的关注,我们就有了新的侧重方向。作为书家,我们一直以探讨书品和人品的内在关系为目的,同时也是研究作品风格和作家在书法大圈的一个继续。书法中的一个重要探讨题目“书如其人”,理解书和人的重要关系,不仅对评定作家的成就有关系,同时也对实践性的书法发展趋势有重要影响。传达和突显了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为“尚意”风格的形成作了很大铺垫。在这里看苏轼的用笔刚健、洒脱、用墨的浑浓,特别难看到会有枯笔和飞白的出现。字隙从结字上来研究,结构上呈现扁平的结构特点,字隙几乎以线性特征表现。让人感到苏东坡的书法造诣的独树一帜,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了其憨厚淳朴的人品。苏轼将“尚意”理论运用到书法实践中是其一大贡献。

(三)创新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与前人有很大的影响,正如文中论述前人书法作品中“尚意”因素的启发时提到的杨凝式、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家。所谓的创新不是摒弃一切,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珍贵之处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进行创新。颜真卿是唐代“尚法”的主要书法大家,苏轼在书风上受到他的影响很大,但是苏轼却打破了唐“尚法”的局限,形成了自己的“尚意”书风。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史及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15]这段话清晰地表明了颜真卿和柳公权在书法上的成就,与此同时也批评了二人过于尊崇法度而没有进行创新。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志、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16]苏轼的词和辛弃疾的合成为“苏辛”。宋词的豪放派便是苏轼开创的。苏轼的词影响了后世,他还对宋词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不管是在内容上面还是风格上,不管是用调还是音律上都打破以往的狭隘不成熟的传统观念。虽然苏轼一生的政治坎坷不平,但是他在文学方面却是让人敬佩的作家。苏轼主张继承古人,他认为继承并不是所谓的墨守成规,并非就是意味着不要古人激发的学习训练而是建立在掌握对古人技法进行系统学习后的基础上再大胆创新。他在《评草书》中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心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17]他的别出心裁的观点从此打破了唐代追求法度的常规,使宋代书法繁荣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前景。苏轼在《论君谟书》中又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矣,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18]这种“心意通其意”主要突出了书家在创作时的身临其境的感触,创作时的心境。突出“心”的作用,从中体会到书法的神情意趣。其次看到以“心”为主体的重要性要以自身的实践和学习到的知识为基本进而再做出理智的推断。苏轼敢于把创作时的感情跟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相结合的在他的书学理论中体现出来,这种创新使宋代“尚意”书风变得多姿多彩。

结语

苏轼之所以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引领者,是因为他在继承前人的书风上进而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使书学思想和书法创作上有了创新,当之无愧占据宋代“尚意”书风的主流地位。他在讲他的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电化信手烦推求。”[19]主张把“意”放在书写时的最高位置,进行创作时把自己放空,身临其境,将内心的所有想法及感触都通过笔墨表现出来。苏轼主张创新,但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学习继承古人的书学思想和书风,之后在书法创作中加入自己的想法继续发展前人的技法,从而进行创新,更不是一味的临摹前人的书学作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本人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到苏轼在思想上将书法艺术上升到一个较高的理论平台,那就是“书如其人”、“崇尚自然”、“追求平淡”、“书风尚意”的思想境界,我的论文中对“书风尚意”、“书如其人”做了简单的论述。要想使书法成就达到一个高度就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两者缺一,书法艺术都无法达到真正的高度,即使是达到了一定高度那也是外在的假象,缺失了内在的精神魅力。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在我个人来言,是对于自我个性追求及自身价值存在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梁巘《评书帖》[M]

[2]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与美学范式齐亮:《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3]《宋史・选举志一》[M]

[4]试论杨凝式《韭花帖》的艺术特色

[5]《书法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创作》王建国-《南方论刊》-2007

[6]《杨凝式及其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启迪》崔迎春-《内蒙古艺术》-2002

[7]《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入》赵建国付丹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苏轼“尚意”书风研究》程玉良-《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

[9]程玉良.苏轼“尚意”书风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10]《宋代诗歌美学对绘画美学的早期文人改造》王海赵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1]许外芳.论苏轼的艺术哲学[D].复旦大学,2004.

[12]信玉薇.刘熙载《艺概·书概》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3]左国华.浅论苏轼的书法美学观[J].美与时代,2007(5):48-49.

[14]《郑板桥书法艺术特点研究》刘邵伟

[15]《苏轼“尚意”书风研究》程玉良-《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

[16]《略谈苏轼在词风上的创新》彭涛-《科技信息》-2012

[17]《苏轼“尚意”书风研究》程玉良-《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

[18]谈祖应.醉墨适意逍遥游——解读苏东坡“尚意”的书学观[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0-13.

[19]程玉良.苏轼“尚意”书风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86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3日
Next 2022年6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