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摩崖石刻书法艺术浅析

  摘要

山东资源丰富,名山大川众多,文化发达,历代名人高士辈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齐鲁文化,而且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佛教经典教义与摩崖石刻形式结合在一起,加以书法的独特审美效果,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摩崖刻经以北朝后期最为繁盛,多集中于山东地区,尤其以“四山”(铁山、岗山、葛山、尖山)摩崖刻经、洪顶山摩崖刻经、泰山经石峪最为著名。

  关键词:铁山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结字;佛教;魏晋南北朝

  前言

摩崖刻经,便是把佛经镌刻在山崖上,是北朝时期佛教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不仅丰富了佛教传播的形式,成为佛教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更是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与书法艺术极为少有的资料。而铁山摩崖石刻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同时,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铁山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对研究北朝时期山东摩崖石刻的书风及书丹者僧安道壹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本文主要对铁山摩崖石刻刻经书法艺术进行试探性的浅析。

  铁山摩崖石刻简述及形成原因

山东资源丰富,名山大川众多,文化发达,历代名人高士辈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齐鲁文化,而且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邹县,今改为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域内铁山、岗山、尖山、葛山刻有北朝摩崖,著称于世,统称为“四山摩崖”。以上四山,高度不过百米,属泰山余脉,均为花岗岩石质。

  铁山摩崖简述

铁山摩崖石刻,位于邹城西北二里的铁山公园西侧。《邹县志》载“岗山,县北距城二里,有南北两岗,此及县之座山也,南岗有石碑阔数丈,上有大字数行,或以古释文,北岗有石卓立如碑,数大字剥落不可读”。这里所称南岗者,即是今之铁山,北岗者今称之为“岗山”。铁山摩崖石刻,是将80米高的一整座山,沿南面,45度斜坡,摩崖刻经,大象元年(579)隶楷书,摩面高66.1米,宽16.4米,总面积为1085平方米。上有阴刻巨龙、祥云、佛光图案,右侧刻《大集经·穿菩提品》,左侧刻《石颂》,经文,下刻《题名》。刻经为17行,行6—61字不等,全文930字,由于剥损,尚能辨认的有777字,佛经的总体排列比较整齐,下部界格清楚,每行残存字数也多在59-61字之间,字径40—60厘米不等。由东向西竖排,在刻经行距上,第六行和第七行之距离较大,似乎有意分为前后两大部分。“《石颂》位于佛经的左侧,因颂文有经主匡哲题名,故一些史书中又称《匡哲刻经颂》。颂文12行,行43—52字不等,字径22厘米。原刻614字,今存492字”[1]。颂文上部刻“石颂”(图2)两大字,篆书。“石”字较完整,“颂”字仅公字旁可辨,页字一残缺不清。

  铁山摩崖石刻历史成因

中国佛教史上,发生过“三武灭佛事件”。而据已有考证,北朝晚期大规模刻经活动与北朝灭佛有直接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巩固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以全民为兵。太武帝下诏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服兵役。后来由于受到崔浩、寇谦之等人的劝说,开始信奉道教,进而发展到灭佛的地步。“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下诏‘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一百多年以后,北周武帝立志以儒术治国,当时佛教兴盛,他认为出家人不从事生产、不纳税,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便下令将寺院拆毁或充作贵族宅院,烧毁佛教经典,百万僧尼还俗”[2]。

每次灭佛,无不是拆毁寺院,焚烧经书,赶杀僧尼。寺院拆了还可以重建,僧尼还可以在召收,而经典烧了不易再生。于是,保存佛经使传之永久便成了佛教的一件头等大事。开始也曾用金磨成粉来写经,并妥善保护,但还是不免被损毁。因此后来出现了刻经碑,受刻经碑的影响,便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摩崖刻经现象。虽不能全部刻完,但字大痕深,能历千百年而不磨灭也。铁山《石颂》曰:“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又曰:“金石长存,从今镌构,逢劫火而莫烧”。

正是为了使佛教经典能长久存世,佛教徒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刻经运动。而齐鲁之地,儒学故里,佛教流布相对薄弱,亦非灭佛重镇,故成为佛教徒避难的场所。深山之中,便于匿藏,从而得以遍刻佛经于山东境内诸山。

  僧安道壹与铁山摩崖石刻的关系

安道壹,是北朝书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由于史料的匮乏使之扑朔迷离。因僧安道壹这个人在历史文献资料中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因此只能根据摩崖刻经的题记、题名来了解这个人,从题记中我们知道“僧安”又名“道一”,又名“僧道壹”,是当时著名的高僧。他精通佛学,又擅长书法,尤其擅长大字榜书。根据山东地区摩崖刻经笔体的比勘,出自僧安道壹之手的刻经有洪顶山、尖山、铁山、葛山、泰山刻经等。这说明在山东泰峄山区僧安道壹是主要的佛经书丹者与组织者,是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的传播佛教的高僧。

武平六年(575)前后,僧安道壹由邺城回到泰峄山区,在尖山大佛岭与唐邕妃赵氏、陈德信妃董氏、韦贤后人等合作书刻了经文与佛名。而后僧安道壹上泰山,组织刊刻了经石峪《金刚经》。经石峪之后,僧安道壹于大象元年(579)组织并书刻了铁山《大集经》,大象二年(580)书刻了葛山《维摩洁经》。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铁山石颂后有“东岭僧安道壹署经”八字,与前后之题名比较,书写之庄重敬慕,而且框入界格之内。

  铁山摩崖刻经书法特色

铁山摩崖石刻磨山成碑,气势宏大,不搞小大小闹,要顶天立地,宏观巨制;不要隐隐藏藏,要明明白白,堂堂正正。铁山摩崖石刻开张险峻,宽阔空灵,创造出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一)结字

在魏晋南北朝书法上,为数众多的隶楷书作品,是有别于其他各类书法作品的一个独特类型。铁山摩崖石刻便是这其中的代表。

铁山摩崖石刻因年久剥损,在字的结体上,越发显得深奥绝伦,似“精心无法,自然徐出。忘笔忘石,佛语云图。字如禅坐,佛身满目。静观至久,不知归途”。其中有篆书笔势,如“性”“为”,而“为”字的两处折笔省去,直接写作一竖笔,也是很少见的,有隶书的分韵者更多,如“界”“波”字等,特别在捺笔的波磔上看得十分清楚,结体上虽有放纵之笔,但多有隶书偏方之约。如仔细端详,都有几分楷意,如“动”“是”等字,笔笔中锋送到,点画稳健,骨力内藏,中宫紧收,真谓法外之源也。有草情之字,在字里行间显得格外活跃、飞动。如“亦”“定”等字,“于”字的最后两笔,“足”“益”的两个短撇,行笔较快,多有飞动之意,还有的字多笔少划,夸张变化,奇趣横生。有的可能是刻工刀下之误,多可一笔少刻一笔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如“次、相”等字,绝不是刻工的问题而是书写者的情趣所致,有意所为也。书家即称之大家,迂书到尽情处,也就有受法度所限了,尽写的是佛经,字字句句体现佛法尊严,但作为书法艺术,特别作为有情感的活人,也是要在字里行间表现一下自己的,这才真正是天人合一的杰作。

而铁山《石颂》吸收了楷书的用笔和结体方式,字形方整,结构重心偏上,体势左敛右放,单字体势平正,意趣横生。点划间多含草情篆意,因字小石面光滑,看来书写速度比经文大字要快。结体自然无拘,或聚或散,或争或让,或长或短,字虽小而变化大,如“震”字特大,“守”(图5)字特小,前者是后者的四倍。有行无列。行距有度,字距无定则。洋洋洒洒,别有天趣。

  (二)用笔

在铁山摩崖石刻的刻经作品来看,首先,线条较多的保留了篆书用笔特征,起收笔及转折处无明显的提按变化,用笔饱满圆浑、含蓄凝练的特征。其次,由于摩崖榜书巨大,摩崖面凹凸不平,很难一笔完成,因此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会经常出现。如大的横笔、捺笔,少数撇笔,都经过了描写加工,因而这些笔画在形态上较其他笔画更显突出,一字之中有轻笔,轻似鸿毛,也有厚重之笔,厚重的无法相比较。这样粗细对比明显,完全是书者有意为之。目的便是引起观者的注意和兴趣,加深印象,凡是观赏过的人对其都久久不能忘怀。

其线条如绵裹铁,锥画沙。笔画之间的粗细对比十分明显,更显得字内空间虚实对比明显。因其保留了篆书的用笔特征,故用笔在悠然舒缓中前行。每三五字,总有一处长笔。长笔处,让人越看越有拉长的涨感、延伸感、冲动感。如“名”(图5)的撇画,虽无大的提按,但柔中见刚,似钢筋铁骨铸成。再如“喜”(图5)的长横,以千钧之力,横贯东西,如架起钢铁栋梁一般。

而铁山《石颂》统篇看似隶楷书,细观之,又有篆、隶、楷、行之笔。丰富多彩,似百花争艳。在用笔上,刀法追笔法,笔刀合体。刀入笔迹,因笔是圆的,刀是方的,因此在下刀刊刻中,有意的无意地改造了笔法。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无论从结体或是点划细微处观察,还是从整体通篇观察,真如铁笔书就,特别在回旋出锋之处,更显笔力锋活之妙。

  风格

铁山摩崖洋洋洒洒千字,洽与泰峄山脉磅礴气势相融合,体现了古人博大的心胸,雄伟的气质,高深的艺术风貌。字例行间渗透着佛家平和虔诚的信念,又有一种气宇非凡的超脱精神。远远观去,如万佛静坐,如千百耄耋走太极,又好似仰观泰峄山脉写下的一副宏伟的画卷,体现着泰峄山脉的精气神魄。

山东境内摩崖刻经多是大字隶书,北朝这一时期的的隶书已经出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倾向。铁山摩崖石刻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因此与汉代摩崖隶书的结字特征、字势相比,铁山摩崖刻经隶书字形宽博,很少显现出装饰性的蚕头燕尾,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相对平直的线条,隶书大多取纵势,而不像典型汉隶的左右取势。摩崖刻经隶书结体宽厚,静穆,宽阔;以圆笔用笔居多,笔划之间布白意趣横生,自然简穆,微妙圆通。

在铁山摩崖石刻的气韵中又倾注着佛家的超凡脱俗的逸静。庄严中又透出虔诚的信念。而其书丹者僧安道壹,身为高僧,又善书者,必然会将佛法的思想境界渗透到笔底。这是很自然的事,字如其人么,那种“空无”的思想,那种与世无争的思想,那种善心慈怀的思想,那种“忍、稳、静”的思想等,必然影响到书法艺术的创造和发展趋向。

  三、铁山摩崖石刻的历史定位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佛教经典佛经与摩崖石刻形式结合在一起,加以书法的独特审美效果,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摩崖刻经以北朝后期最为兴盛,多集中于山东地区,尤其以“四山”(铁山、岗山、葛山、尖山)摩崖刻经、洪顶山摩崖刻经、泰山经石峪最为著名。为对铁山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有更深层的认识,应与其他同时期摩崖刻经进行比较。

  铁山摩崖石刻与洪顶山摩崖石刻的比较

我们所见到的摩崖石刻作品是镌刻在大自然山石之上,不同的书刻环境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镌刻效果。

从洪顶山摩崖刻经石壁留有的孔洞看,表明了当时书刻者搭设了一层或是多层的架子,书刊的不便利导致洪顶山摩崖刻经中除巨幅“大空王佛”题名外,其余字的字径大部分在十几厘米至二三十厘米之间,最小字径仅七厘米。而铁山摩崖石刻大部分字径在五十厘米至七十厘米之间,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一是高敞的石坪面积巨大;二是石坪低缓的水平角度也让刊刻起来更舒适、便捷,比需要站立面壁而书刻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更方便。

我们在分析石刻书法艺术时,石质因素应不容忽视。因铁山摩崖为花岗岩,而花岗岩较坚硬,在凿刻时,与洪顶山的石灰岩相比,细部特征表现的就比较粗略,线条表现就不会那么游刃有余。而石灰岩硬度小,在凿刻时更容易,细部特征表现的更加全面细致,线条可粗可细,表现灵活;这种差别直接导致了铁山摩崖石刻线条粗细对比很小,雁尾笔画很少出现,而洪顶山摩崖刻经线条粗细对比更强烈,雁尾的表现也更充分。笔者认为石质的不同是造成书体风貌差别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书体特征上铁山摩崖石刻与洪顶山摩崖石刻有着许多相同点与不同点,笔者通过举例说明它们的异同。

表1相同点

短横及点的大量应用

洪顶山刻经

铁山摩崖

2、同向线条的平直感特征

洪顶山刻经

铁山摩崖

表2不同点

1、用笔:洪顶山摩崖刻经雁尾的大量使用,铁山摩崖雁尾很少使用。

洪顶山刻经

铁山摩崖

2、结体:洪顶山摩崖刻经中宫紧结,铁山摩崖宽博舒朗。

洪顶山刻经

铁山摩崖

  铁山摩崖石刻在书法发展史中的地位

铁山摩崖石刻,字之大,字之多,字之奇妙。世所少见,历来吸引着名人高士观赏、品评和研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又曰:“皆浑穆简静,余多参隶笔,亦复高绝。”[4]。杨守敬《学书迩言》评其书:“北周之匡刻经颂,飘逸宽绰。”叶昌炽《语石》评其云:“四山摩崖其字径尺,妥贴力排界,巨刃摩天扬”[5]。

从南北朝整个书坛来看,北朝摩崖刻经是一个独特的书法类型,特别是以僧安道壹的作品为典型。从己知僧安道壹摩崖刻经的作品来看,无论是在书体由隶书向楷书的渐变过程,还是所表现的审美趣味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意义是积极而多方位的。

铁山摩崖摩崖石刻,是僧安道壹数十年刻经历程的一个缩影,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在整个这个时期的摩崖刻经中是不多见的。在对这处摩崖刻经群的书法探究中,能进一步的了解僧安道壹书风发展的过程,并能透过他了解北朝时期刻经书体所呈现出的独特审美内涵,无不透露着北朝时期佛教“空观”思想和受玄学文化影响的超然绝俗、简约云澹的风骨。书者在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魏书时代里,却以隶书的审美价值为基准进行更新及总结,保留了隶书宽博的体势,以篆书浑厚而简约的线条取代了隶书波挑之笔画,又吸收楷书的峻厚,从而形成了含蓄、简约、和穆的特点。作品不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与佛教义理紧密结合,营造出“山即是佛,佛即是山”的幻境,堪称我国书法史上一绝。本文以铁山摩崖石刻书法为切入点认识僧安道壹及他的摩崖石刻艺术,对造成其书法特色的成因进行分析说明,并与其他同时期摩崖刻经进行比较,从而对铁山摩崖石刻的书法特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美术史的一个黄金时期,受儒、释、道思潮的共同影响,艺术从功用性走向了审美自觉。人们从原有的“气韵”、“意象”等审美范畴之外,又提出“隐秀”、“风骨”等新的内容。人们对美的理解突破了“比德”的局限,将自然美和艺术美、人性美结合起来,追求三者的和谐、宁静与淡泊的统一。摩崖刻经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和书法审美意境。

铁山摩崖石刻,同样是宣传护佛思想的体现。为充分表现尊佛、敬佛护佛的思想动机,极力泻染博大、庄重、静穆的宗教气氛。摩铁山成碑,巨斧千言,惊天动地,雄伟壮观,这正是铁山摩崖石刻艺术辉煌成功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安延山.山东摩崖书刻艺术[M].新华出版社,1997

[2]刘涛.北齐摩崖刻经的书体与隶书大字的书刻方法[J].文物,2003

[3]钟明善.北朝晚期佛教摩崖刻经书法艺术研究[J].艺术百家,2014

[4]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叶昌炽.语石[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王思礼赖非.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J].书法,1989

[7]尚荣.中国古代佛教摩崖刻经略论[J].现代哲学,2013

[8]赖非.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J].书法研究,1994

[9]胡新立.邹县“四山”北朝摩崖刻经书法[M],1989

[10]张总.北朝石刻佛经的书法面貌中国书法[J],2005

[11]陈涛.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书体特征[J].中国书法,2015

[12]尚荣.中国古代佛教摩崖刻经略论[J].现代哲学,2013

[13]刘涛.山东镜内北朝摩崖刻经所见书写者的署名方式——兼为“僧安道壹”的籍贯补一证据[J].收藏家,2003

[14]韩明雪.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的艺术内涵及其实现方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4.

[15]江艳华.《石窟艺术——中国早期公共艺术的雏形》[J].《美术大观》,2008

[16]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033.html,

Like (3)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3日
Next 2022年6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