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研究

摘要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因此他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本文立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依史切入。晋宋时期,社会环境转变、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和文化传统以及诗人的生活遭遇,迫使其走向山水,在与山水的亲密接触中将内心的苦闷倾泻于他的山水诗创作。本论文在解读谢灵运山水诗的过程中,发现在诗人的山水诗作中多次描写了山水密林,在与山水密林交流的过程中诗人诉说着自己被贬谪的孤寂落寞之情,而且多借理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出身名门望族的谢灵运,具有极高的才学,所以他的山水诗创作不管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通过对诗人山水诗歌的分析、统计,得知其在语言方面大量的使用拟人字词而且还刻意追求语句的对偶整齐。在诗歌的结构上,本论文主要是通过举例对其山水诗作的题目及整体的结构模式做了分析。谢灵运之后,历朝历代对他的山水诗作的模仿者甚众,可见他的山水诗对这一类诗作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谢灵运;山水诗;山水密林;拟人字词

前言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今日可见到的有九十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比例最大。”[1]因此奠定了他“山水诗鼻祖”这一诗史地位。那么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产生的?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世家大族在当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十分风光。在当时的世家大族中谢家的地位十分显赫,我们从《魏晋南北朝史》中“桓温死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幼,士族大地主东郡谢安当国。”[2]便可得知。后来,社会政治结构剧烈变动,刘裕最终取代了东晋建立了刘宋王朝。晋宋易代造成了社会在各个领域的重大转变。刘裕建立宋朝后,大力革新内政,在朝堂上对世家大族打击压制,开始启用寒士。因此,在刘宋朝堂上“构建了寒人掌权和士族‘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新格局。”[3]刘宋统治者打击压制世家大族的同时为了稳定新兴的政治格局,对世家大族进行笼络。主要表现为仍旧承认士族门第,但没有像过去那样倚重士族,把士族的精力引向朝政之外的其他地方。皇帝对世家大族这种恩威并施的政策,逐渐使士族离朝政越来越远。

两晋的门阀制度使得寒门之人无法步入仕途,却也为士族达贵提供了各种各样优越的条件。富裕的生活使得士族人士的基础生活有了保障,他们不再只是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而是开始将目光投向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因此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就成为了士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了他们情感的寄托。山水诗是仕途失意者在精神上的自我慰藉,或是诗人倾慕山水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产生,不仅有社会时代背景的因素,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与文学情怀也为这位伟大的山水诗人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曰:‘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这雅道在学术思想上应指远离道统的老庄玄学和佛学,在生活趣味上则是指长期积淀而成的非功利性山水情结。”[4]在这样的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谢灵运必定对自然山水有着独特的情怀。

晋宋易代的时代格局、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及文学情怀共同孕育了这位伟大的山水诗人,为山水诗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当然,山水诗的产生也离不开谢灵运自身的经历和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不懈努力。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出身名门望族的生活条件,生活在会稽、永嘉这样秀美的自然景色之地。再者“虽然谢灵运出生在谢氏家族鼎盛时期,但其成长的年代正是士族走向没落的时期。”[5]这势必造成谢灵运在仕途上的失意。这些异于别人的生活经历对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诗人出众的才华,以及对自己恢复以往谢家风光的理想无法达成、个人价值不被认同的苦闷,最终汇集在一起,倾泻而出表情达意的山水诗。陶渊明将高傲的气节藏于高洁的菊花,李白把豪迈的气概付与一路东去的流水,而谢灵运则把满腹才情和抱负倾泻于自然山水之中。

(一)以山水密林为描写对象

社会时代背景的转变、谢氏家族的山水文化情结及诗人自身的性格因素,这些都为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做了准备。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以及诗人坎坷不平的仕途经历决定了诗人会把眼光投放于自然山水景物,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刻画与描摹。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作我们会发现“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描写山水老林”[6]等这些独特的景物。这应该与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7]有着很大的关系。诗人喜好在幽峻的深山密林中游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付诸于其山水诗作,所以他的山水诗歌主要描写了山水密林。下面通过举例进行例证。

《登石门最高顶》首二句“晨策”、“夕息”表明了诗人登山的时间,接下来写到在山顶高馆所望见的景物,由近及远,随着诗人的视线,诗人写到“连岩觉林寒,密竹使径迷”岩石相连当道,茂密的竹子,让人找不到林中的路径。“去子感故蹊”即离开这里的人便忘记了原先走过的路,这是在这不分日月、不见天日与路径的密林中一种独特的感受。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山林景色,主要有远方遥遥相对的“疏峰”、曲折的溪涧、相连的岩石,最后写到了密林。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诗人述说要坚守无欲之道,事事順其自然,但又感叹没有知己一起抒发这样的情怀、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无奈。整首诗起笔写石门最高顶险峻挺拔的形态,接着诗人描写溪涧、连岩及山水密林烘托出“沉冥”的气氛,这与诗人所要坚守的无欲之道相契合,致使结尾“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深沉而又孤寂的感慨达到了极致的效果。

大谢的山水诗中对山水密林这一类景物的描写出现了很多次,如“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树林茂盛,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找到树林间的小路,总使人以为小路中断了;“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重岩叠嶂、树林茂密,拨开树木枝叶才能看见天日。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树木的茂密,仿佛遮天蔽日;再如“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山高崖斜,光照时间短,山林深密,风吹得林木阵阵作响。这几首诗中都写到了山水密林的景色,置身于山水密林也带给了作者一些独特的感受。

(二)诉说被贬后的孤寂

自古以来,很多上层人士在官场遭到排挤后便纵情山水,在山水自然中寻找心灵上的安慰。谢灵运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出身名门望族,十五岁时“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8]刘裕建立新的王朝后对高门大族恩威并施,即位后就下旨打压高门大族“谢灵运因此由康乐县公、食邑两千户被降爵为康乐县侯、食邑五百户。”[9]在这样的境况下,谢灵运只担任了一个闲官,相当于庙堂上光鲜亮丽的摆设。这样的局面是恃才傲俗的谢灵运所不能接受的“在他本人看来,凭着世家大族的荣耀,理应参与政事,维护家族地位。”[10]于是便将政治前途倚仗于庐陵王刘义真。后来刘义真被杀后,谢灵运被贬谪到永嘉任太守之职。仕途上的失意使他极度苦闷,于是他便走进山水自然寻求安慰,在诗歌创作中排解对朝政不满的心绪。这是谢灵运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个时期。文帝继位后,谢灵运被重新启用,但文帝只是看中他的才华,把他当做朝堂文雅的点缀而已。这与谢灵运想要掌握政治实权的初衷相违背,于是他便称病归隐,这是谢灵运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第二个时期。

诗人的政治抱负无处施展、自身的价值得不到认可,被迫无奈走入了山水之中,将无处施展抱负、自身价值无人认可的苦闷、孤独寂寥的情感寄托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因此“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在其山水诗中比比皆是。”[11]如《晚出西射堂》结尾句“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他怀疑自己赖以宽心与自然为伴的思想,觉得只有鸣琴才能安慰自己那苦寂的心。表达出了诗人的孤苦、寂寞,唯有“鸣琴”来排解忧愁。这里以《七里濑》为例。

《七里濑》是谢灵运在永初三年秋天在朝廷遭到排挤离开朝堂赴任永嘉的途中所作的,开头四句写的是他被迫远游为宦人的旅程和路途中的游览,从“羁心”“孤客”“徒旅”等词中我们便可见诗人遭到贬谪后心中的不痛快,也深深体会到徒步的人独自在路途中的孤寂之苦。接着的四句描写了秋景,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荒林”、“哀禽”,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林”是“荒林”、“禽”是“哀禽”呢?在此处这些景物的状态恐怕不仅是实写,其中更多的应该是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吧。诗人被贬谪,出任永嘉太守赴任,途中看到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色,感慨时不待人,让人心生伤悲,不免孤寂。最后八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兼带有哲理的述说。尾句“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表达了诗人欲归隐自然山水的愿望。“严光”“任公”二人都是非凡之辈,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与自己的志向不相符便放弃政治抱负,宁愿归隐山林做个隐士。作者由此感叹自己内心高尚的志向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可以理解,便将内心的情感寄托在古人身上,虽然和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坚信可以同有隐居自然的志向,虽然诗人在结尾处在古人那里找到了情感上的依托,但这种孤寂落寞之感仍笼罩着全诗。

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比较集中的时期就是他两次遭排挤被迫离开朝堂之后,“仕途坎坷的他,寄情于山水,在大自然中抒写真性情。”[12]通过文学创作来纾解内心的苦闷。因此,他的山水诗在很多时候都表达出一种孤寂、苦闷、不被认同的心绪。

(三)多阐发玄理

魏晋以来,玄学的盛行,致使这些在仕途上失意的士族内心渴望回归大自然隐逸的愿望更加强烈。“玄学贵虚无、尚自然,发展出有别于以往正统的天道自然观和崭新的人生价值观,其对山水所持的亲近态度已为人所共知。”[13]魏晋以来玄言诗在诗坛上占主流地位,直到晋末宋初,玄学诗风逐渐消退,山水景物逐渐走进诗人的视野成为诗歌描述的主要对象。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谢灵运难免会受到玄言诗的影响。对于仕途失意的谢灵运来说“老庄思想再次充当了一个失意知识分子最好的精神避难所。”[14]所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引用了大量的“三玄”词语,而且诗作的结尾大多拖着“玄言尾巴”。

玄言诗在内容上以阐释老庄思想和佛学哲理为主,谢灵运身处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难免会受到玄言诗风的影响。这一点在他的诗中主要体现在引用了众多的“三玄”词语,如《登永嘉绿嶂山》中的“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中的“不事”、“贞吉”均是诗人化用了《易》中的词语;《过白岸亭》中的“末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一句中的“抱朴”是引用了《老子》中的哲理词汇;“读《庄子》熟,则知康乐所发,全是庄理。”[15]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对《庄子》里面词语的引用也不可计数,如“早莅建德乡,民怀虞芮意。”句中的“建德乡”;《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中的“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迟。”句中的“泠风善”、“秋水”这些词语均出自《庄子》。

谢灵运将大量的三玄词汇引入诗歌,今天我们来读这些诗歌中的三玄词汇,若不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是很难理解作者寄托在其中的深意的。不仅如此,谢灵运的山水诗除了引入大量的三玄词汇,诗作结尾还大多拖着“玄言尾巴”。

“谢灵运的山水诗典正可采,酷不入情。也就是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先描写景物接着表达玄理。”[16]如《登江中孤屿》、《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等都是前面先进行一番景物的描写最后表达玄理。下面以《过白岸亭》这首诗为例,让我们体会一下谢灵运山水诗“玄言尾巴”的妙用。

《过白岸亭》这首诗前半部分描写景色,后半部分抒情说理。“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拂衣”、“缓步”足以看出诗人的动作舒缓,可见诗人此时心情的闲适。接下来四句写了沿途所见,溪水、密石、远山、稀疏的林木、青翠的山和悠然的垂钓者,描绘了一幅青山绿水的图画,诗人沉浸于这样的春景之中,希望自己能与这春日的景物融为一体。诗作一下的部分是抒情说理,黄鸟和野鹿的啼鸣使诗人想到了《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表达了一种悲伤,《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大宴群臣的作品,带有一种欢乐。因而黄鸟的鸣叫声中有一种哀伤,令诗人感到悲伤;鹿鸣声则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又使诗人感到愉悦。诗人由此想到人生的荣耀、憔悴、穷困、通达都难以预料。于是末句“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诗人感慨还不如隐居山野,“抱朴”一词出自《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化用《老子》“中现其本真,守其纯朴”的哲理表明自己要保持无贪无欲最本真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分析便可知,“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理语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之志。”[17]其山水诗大量引用“三玄”词语、诗作拖着“玄言尾巴”不过是以“玄理”这种淡泊无为的思想来慰藉自己狂傲而孤寂的心灵罢了。在文学创作中时刻提醒自己远离朝堂、世俗繁杂,隐居于自然山水之中,无欲无求,保持最本真的生活状态。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

1.大量运用拟人字词

在山水诗中不可避免的会描述一些山水之景和自然物象,而这些大多是静态的,在大谢的诗歌中对这些景和物的刻画却并非是一如既往的静态。在他的诗歌中不管是自然中的一山一石还是其中的一草一木等往往都呈现出活泼、动态的特征,这一切都源于谢灵运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描写景物时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谢灵运在描摹景物及其态势时多用拟人词。”[18]

谢灵运在遣词造句时有意将大量的拟人字词运用到自己的山水诗创作中,因此拟人这一修辞手法在其诗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经过分类整理,得知大谢的山水诗共有四十四首左右,其中用到拟人字词的有十八首,基本上占诗人所有山水诗的一半,如《登石门最高顶》中的“积石拥基阶”《晚出西射堂》中的“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等等。在这十八首运用拟人字词的诗歌中诗人用到的拟人字词分别有“媚”、“喜”、“恋”、“怀”、“竞”、“隐”、“赏交”、“歇”、“归”、“驰”、“含”、“敛”、“收”、“迭”、“因依”、“窈窕”、“玲珑”、“苞”、“戏”、“弄”、“拥”、“感”、“吝”、“抱”、“柔”等二十五个。如此大量的用一些表现人或动物动作、感情的词语来表现一些没有生命的景物,使得诗人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投射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在这众多的拟人词中诗人使用最多的是“媚”字,共使用了四次,分别是在《登池上楼》中的“潜虬媚幽资”、《过始宁墅》中的“绿莜媚清涟”、《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中的“云日相照媚”以及《登江中孤屿》中的“孤屿媚中川”。下面以《过始宁墅》中的“绿莜媚清涟”为例做具体的分析。

《过始宁墅》是诗人在去永嘉任职时,路过始宁故宅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一开始便述说自己在仕途上不得志的愤懑。诗人途中经历重重曲折回到故乡,游览故乡山水,眼前呈现出一派明丽的景象,便有了“白云抱幽石,绿莜媚清涟。”的景象。白云掩抱着清幽的山石,山下清水涟漪竹影倒映在水中,青翠的小竹仿佛在照镜自媚,这样的景象恐怕是诗人历经曲折回到故乡的内心情感的写照。一个“抱”字,一个“媚”字可见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之间的和谐。白云、岩石、绿莜、清水似乎有生命彼此相互依偎,不知不觉把人引入了宁静、和谐一体的美的境界。

拟人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将原本没有人的行为特点和情感的自然景物拟人化,给本无生命的景与物赋以人的行为特点和思想情感。这样在读者赏析诗作时能非常容易的引发读者情感上的一些共通之处,从而能够更好地领会诗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刻意使用对偶语句

“诗歌中的骈俪化倾向虽不始于谢灵运,但他的诗歌中却有大量的对仗语句,其山水诗更是如此。”[19]谢灵运的山水诗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有些诗篇几乎通篇都是对偶句,如《过白岸亭》、《晚出西射堂》及《富春渚》等诗篇。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主要在叙述和写景的部分较为集中的使用对偶句,尤其在写景的部分使用最多。因此对偶便成了谢灵运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景物的主要的艺术手法。这也是大谢山水诗在结构上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其山水诗中有很多描摹景物的对偶句成为不朽的名句,如:

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晚出西射堂》)

澹潋结寒资,团栾润霜质。(《登永嘉绿嶂山》)

谢灵运在描写自然山水的篇幅中频繁使用这样的对偶句。不仅如此,谢灵运在诗歌中叙述的部分也使用了很多的对偶句,如: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富春渚》)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石壁立招提精舍》)

除此之外,诗人在诗作的说理部分也运用了对偶句,不过相比于写景部分和叙述部分说理部分使用的对偶句比较少,如:

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迟。(《初往新安至桐庐口》)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登永嘉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在叙述、写景、说理的部分均注重诗句的对偶性,并且广泛的将其运用在自己的诗作中。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谢灵运的山水诗,内容高度精炼、简洁,形式对仗、整齐,音调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与此同时,谢灵运的山水诗也有因刻意追求对偶而造成滞涩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说理部分,如“操持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就比较生硬。过度的追求对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诗歌语言缺乏灵活的变化,趋于固定。

(二)别具一格的结构

1.独特的题目

当我们品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时,不难发现他的诗作在题目有一明显的特别之处,即诗题点明了此次出游的地点和游玩方式以及路线等等。诗人山水诗的题目有时不仅标明了游览的地方、方式及路线,还会交代游览的原因及途中路过的地方,有的题目甚至会交代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首山水诗。正是因为如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自己身处其中的感受。

谢灵运的山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题目没有涉及到所要游览的地方及游览的方式。赵杨丹在《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中也指出“笔者所找到的五十五首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首不是以游览方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20]如《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从这首诗的题目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是诗人陪从皇帝出游北固时所作的,而且交代了他出游的原因,“应诏”即应黄帝之命作诗,说出了创作这首诗的原因。再如《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放眼四顾时的写景抒怀之作,题目点明了作者的游览地点即庐山、游览方式即攀登。按照以往命名题目的习惯《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仅使用《登庐山》三字就可以了,但正是因为题目中有了“望”这个字使得诗歌题目的内容得到了扩充,诗题成为了诗中所写景物的一个自然缩略,整体诗歌在内容上写实成分大大增强了。

这样的例子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很多,如《往松阳始发至三洲》、《游赤石进帆海》、《初往新安至桐庐口》等都交代了游览的地点、游览的方式以及游览的路线。大谢的诗题中多有“往”、“始发”、“进”、“初往”等这样的字词,这些动词使这样的诗歌题目相较于以往的诗歌题目更具有一种开放性,使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以及诗歌内容成为诗歌题目的一种丰富、拓展。

2.谋篇布局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谢灵运山水诗独具特色的题目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人创作山水诗整体的一个结构模式。鉴赏谢灵运的山水诗时,我们不难发现“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再写景物,最后抒情。”[21]黄节也曾提及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22]下面举例来体会一下谢灵运山水诗的这一结构模式。

诗人的《登永嘉绿嶂山》便采取了这样谋篇布局的方式,开头四句“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轻远,距陆情未华。”这四句是在叙事,分别写了诗人为这次出游所做的准备,“裹粮”指携带足够的食物,“杖轻策”指拄着轻便的手杖。收拾好行囊,诗人就兴致勃勃的踏上了这次旅途。“幽室”即清静幽深的地方,指的是题目中的“绿嶂山”,接下来“行源”句交代了游览的方式,“距陆”句表现出了诗人对这次出游的欣喜向往之情。这四句诗把诗人这次出出游前的准备、游览的地点、游览的方式及诗人向往的心情都叙写的十分清楚。前四句表现出的诗人向往这次出游的心情已经感染读者,勾起了读者一览绿嶂山秀美景色的急切心情,接下来几句诗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澹潋”以下八句描述的都是诗人在旅途中所看到的风景,按照诗人行游所到之处的次序,依次描绘了水波、竹叶、流水、深林、岩石等。诗人沿着溪畔步行,看见溪边水波荡漾,一路向前走去,一汪碧潭边呈现在了诗人的眼前,只觉潭面上寒气笼罩,让人不自觉的内心生寒。环顾深潭四周,竹林环绕,饱经风霜后的竹叶,显得青翠滋润,越发葱郁,可见其顽强不屈的高贵品质。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溪水,继续向前走去,远远望去,溪水蜿蜒着流向远方,他也分辨不清流水到底流去了哪里。抬头远望,丛林深处岩石密集,诗人行走在这高山密林之间,似乎分不清月出和日落的方向了。上面六句分别从视觉、感觉、错觉几个方面描写了绿嶂山秀丽壮美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了深山老林中遮天蔽日的壮观气象,营造出了一种幽寂,神秘莫测的境界。“践夕”二句,总写诗人在深山老林中不舍昼夜的游览行路,林中各幽深隐蔽的地方都有一一游览到。以上八句便是诗歌写景的部分,也是全诗写的比较精彩的地方。

最后八句,“蛊上”源于《周易·蛊卦·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履二”源于《周易·履卦·二九》:“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这两句以玄理入诗。后面两句,诗人以“幽人”自居,自称要做一个“高尚”的幽人,只愿抛弃官场繁杂,恬淡心虑,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在这样的自然山水中修身养性。这八句很明显是作者抒发感情、述说哲理的部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在大谢的山水诗中叙事放在整首诗的开头是为接下来的写景做准备的,在叙事的同时透露出了诗人出游时内心的情感。接着大片描写景物,最后即兴抒情、述说哲理,希望在自然山水所带来的闲适中抚慰自己的心灵,将自己寄身于老庄之道,修身养性。

结语

恃才傲物、放纵任性的谢灵运,在晋宋易代这个特定的社会时期,没能正确看待当时的时事,最终他重振家族威望的报负不能实现,因此他将不平人生的遭际所带来的苦闷、孤寂寄托于山水诗的创作中。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我们一开始会陶醉在诗人所描摹的恬淡自然的情景中,但是如果仔细品读、赏析,定会被他倾注在诗中的孤寂、苦闷所感染,也会为诗人独特的艺术手法惊叹。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谢灵运在文坛上的地位“他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盛名,更在后世的创作中开了一代之山水风气。”[23]自刘宋以来推崇和模仿谢灵运的山水诗篇者,不可枚举,其中以鲍照和谢朓的成就最为突出。可以这样说,谢灵运代表着山水诗的起源,鲍照推动了山水诗的发展,谢朓则标志着山水诗的成熟。读鲍照和谢朓的山水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不少作品有明显步趋谢灵运山水诗的痕迹。谢灵运山水诗对后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和结构两个方面,语言方面无论是在词语的选择还是句式的前后安排上都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对谢灵运的模仿;结构方面二位诗人也效仿谢灵运”叙事-写景-抒情”这一结构模式,少数诗歌是在开头没有叙事,直接写景抒发感情,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也有这类诗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鲍照、谢朓两位诗人与谢灵运在对景物的描摹上都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刘宋及之后文坛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20][21][22]赵杨丹.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140-141.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356·

[3]牛丽娜.论谢灵运山水诗之成因及影响[D].山西大学,2006.

[4][9][13][19]李雁.谢灵运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9、205、34、267.

[5]经欢.谢灵运对初盛唐诗坛之影响[D].安徽大学,2012.

[6][16]霍世平.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内容与形式比较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1):109-112.

[7]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540.

[8]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1743.

[10]王永舟.谢灵运政治情怀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11]刘沛莎.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化解读[D].延边大学,2009.

[12]赵丽.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J].文学评论,2011,(05):1-2.

[14]刘育霞,孙力平.论谢灵运山水诗用典的特色及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101-105.

[15]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00.

[17]王琳,李存霞,杜瑞平.谢灵运山水诗新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8-20+25.

[18]吴冠文,陈文彬.庙堂与山林之间:谢灵运的心路历程与诗歌创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51.

[23]刘丽艳.谢灵运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080.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4日
Next 2022年6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