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摘要

地域的不同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却都是当地人文生活和社会风情的映射。秦腔这一源于我国大西北的秦地艺术,也不能例外。它的产生源自于当地老百姓自发的创作,因带有秦地特有的性格特征而深受当地人的热爱,在西北一带的各省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作为教学手段,辽阔的黄土地为演出场所(老戏台),演绎高昂激越、豪放大气、慷慨悲凉的西北之声。秦腔因其艺术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独树一帜,在我国梨园界的历史舞台上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展现的是大西北黄土地的人文风貌,唱响的是三秦人民的独特情怀,这是黄土高坡千百年来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和流行音乐疾速发展的冲击下,秦腔作为秦地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略显出衰颓之势,给秦腔戏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青少年中喜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不让这一古老的秦地艺术走向衰败,本文阐明了我国陕西秦腔戏剧的衍生以及发展,探讨了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和文化审美价值。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秦腔喜欢秦腔,从而将其继承和发展;同时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为秦腔的传承略尽绵力。

关键词:陕西秦腔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集多民族多文化于一身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戏曲艺术自然是极为丰富的。其中兴起于我国大西北的秦地艺术——秦腔至今还以主要的戏曲形式存在于当地。在关中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它别具一格的韵味。虽与其他剧种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如:唱、念、做、打以及伴奏器乐、杂技、舞台美术等。又由于自身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影响,曲风独特鲜明,调性丰富多彩、唱腔高亢激昂,因此相较于其他剧种而言有着数以万计的戏迷。秦腔这一源于我国大西北的秦地艺术,因其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内涵和独立的美学体系,成为了相当宝贵的非物质文化。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秦腔艺术的探究与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其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在不同程度上对秦腔的起源、历史背景和内容特点以及美学价值等等诸如此类的研究,从秦腔的艺术特征和功能,带我们深入了解其文化价值及功能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将秦腔带入学术领域,通过文学的力量,带秦腔走出大西北,保护秦腔、继承秦腔、发展延续它的生命。

(三)研究的方法思路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和报刊杂志,从中搜集到关于秦腔的历史及艺术价值等诸多研究成果,为分析陕西秦腔的艺术特征储备理论知识。由秦腔的历史着手,详细概述了秦腔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及音乐特点;其次通过对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概述并加以图示研究法和例证研究法详细介绍了在表演、唱腔、角色、调式调性以及曲式曲调各方面的特征。再次,运用归纳总结法阐述了陕西秦腔的艺术功能和文化价值在生活中的体现;最后对陕西秦腔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通过自身的改革和XX及社会的支持为秦腔提供多样的发展渠道。

二、秦腔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历史起源概述

世界上古老的戏剧文化艺术有三种。分别是远在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的梵剧,还有我们中国的戏剧。我国戏曲派别众多,除了本文所探讨的秦腔和最广为人知的京剧,其余的还有起源于苏州昆山一带昆曲、流传在河北滦县一带的评剧,以及河南的豫剧、山西的晋剧、浙江的越剧,还有东北的二人转和湖北的黄梅戏等多个剧种。当中的京剧、秦腔、豫剧和黄梅戏并列为我国四大剧种。在这四大戏曲中,秦腔由于自身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在我国的西北各个地区广为流传。其中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最为广泛,它保留了较多的古老发音,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远在明朝时期,将今天的宁夏、青海、四川等省分都包含在陕西境内,统称为“秦地”,而我们的秦腔便起源在这一地带,也是由此得名。直到清朝康熙时期,清XX才真正意义上将陕西划分省份,便是今天的陕西和甘肃。而长安(今天的西安)自古以来就是陕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我国民间多以枣木梆子作为打击节奏的器乐,我们的秦腔也不例外,所以秦腔也被称作为“梆子腔”,又因为秦腔在伴奏时发出的打击声是“恍恍”的声音,故因此得一别名——“桄桄子”。秦腔中作为基础的是关中方言的语音,尤其是渭河与泾河流域的语言发音,以这些地方的语言发音作为正音。由于秦腔的流行地域不同,因而也演变成了不同的流派。被称作东路秦腔的是指流行在陕西关中东部的渭南地区,如华阴、蒲城、大荔等地的秦腔。这一地带的秦腔,也叫作老秦腔、东路梆子和同州梆子。东路秦腔还为京剧、豫剧和晋剧以及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被称作西路秦腔的是指流行在陕西西部宝鸡地区,如岐山、陇县、凤翔以及甘肃天水一带的秦腔。这一地带的秦腔,也叫作西路棒子和西府秦腔。西路秦腔后来流入四川地区,跟川北的高腔和灯戏融会贯通、长期共存,又加入了四川本身独具特色的风格的语言,逐渐演变为风格别致的四川梆子——弹戏;被称作南路秦腔的是指流行在陕西汉中地区,如城固、勉县、洋县和汉台区一带的秦腔。这一地带的秦腔也叫作恍恍戏、汉调恍恍和汉调秦腔;被称作北路秦腔的是指流行在陕西临潼、富平、三原、乾县、泾阳、礼泉等地的秦腔。这一地带的秦腔也叫作阿宫腔和遏宫腔;而最后我们要说的就是最具有包容性的中路秦腔,也被称作西安乱弹,流行在陕西最为繁华的省会城市——西安一带。由于受各类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各地方言发音差别的影响,在声腔、语言以及音律等方面,各路秦腔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在最近的五十年以来都趋于停滞,似乎有被中路秦腔(即我们的“西安乱弹”)取而代之的趋势。

(二)发展现状分析

秦腔的第一次兴起实在二十世纪初期(二、三十年代),1912年7月1日著名的秦腔科班——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在西安成立,这是我国历史上首个以演出及戏曲教育为一体的新艺术团体,旨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并启迪民智。与英国皇家剧院、莫斯科大剧院并列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现已列入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在艺术表演和音乐唱腔方面,还是秦腔剧目和舞台设计方面,易俗社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该社主力改编了大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型剧本。在艰苦的八年抗战阶段,主动紧密的配合革命斗争。为用秦腔戏曲塑造了工农兵的英雄人物形象,反映了革命斗争时期的现实生活,该社大量的排演新剧目如:《血泪仇》等倍受革命战士和贫苦劳动人民的喜爱。而后西北各省如宁夏、甘肃、河南、山东以及天津等地相继模仿建立了类似于西安易俗社的戏曲社团。秦腔由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了上世纪末期(七、八十年代)则到达了鼎盛时期,成为秦腔发展路程上的辉煌顶点,在这之后秦腔的发展便开始走下坡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十年浩劫”的xxxx,是的秦腔大量传统特色的技艺消失殆尽,艺人们因“守四旧”而被“大清洗”,导致秦腔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而后秦腔又开始回归我们的戏台。复出后的秦腔千疮百孔,由于剧目贫乏和人才的稀缺以及现代流行乐坛的兴起,使得秦腔艺术遭到了很大的冲激,愿意欣赏秦腔的观众也少得可怜。直到二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后,秦腔才得以真正的回归戏台,广大人民群众也走向秦腔的大舞台,唱起了大西北的声音。

目前秦腔从产生到发展这几百年的时间,经过历代改革的大浪淘过,大量的经典剧目已经缺失,经典剧目的失传让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秦腔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热情是它赖以生存的的基本要素。现如今,由于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使得人们的欣赏价值观需求更加更加丰富多彩,这对于秦腔的发展来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挑战。现下秦腔的传承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各方面:

1.经典失传,风格单一。

秦腔经典剧目的失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观众失去观赏的兴趣,目前大多数经典的秦腔剧目都源自于各种古代公案戏和民间传说等神话故事,以及《杨家将》、《三国》等,大多以悲剧元素为主,由于无法反映现代化人群的生活从而导致了与当代社会的脱轨,而一样的唱腔和剧目使之缺少了一种创新的风格和韵味,从而导致“没得看,也不想看”的恶性循环。

2.市场不均,政策形式化。

相对于一些大城市而言,对秦腔还饱含热情的多数是村镇之类的小地方。大多城里人没兴趣,而村里人想看却没条件。以陕西为例,云聚在西安市和咸阳市的高水平演出戏团虽然每年都会有定期的下乡演出,但多属于宣传活动,过于形式化。我们是以诗教作为国家文化之根本的民族,历来重视正统文化(也称“大文化”)的传承,却极少像宣扬“大文化”一样去把秦腔这类民间艺术文化进一步发扬。虽然XX正在极力的保护秦腔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其特别的艺术形式,在对发展传统艺术的灵活性上有所缺失,更却少大力的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因此地方XX对保护秦腔及其相关政策和措施都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

3.资金匮乏,人才稀缺。

在西安从事秦腔艺术事业的艺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主要来源于XX仅仅50%差额率的拨款,其余生活问题都要自行解决,生存状况每况愈下。秦剧院的场地设施老旧破损,客观要求都无法达到,更别说去发展传承了。由于这杯水车薪的财政支持无法解决艺人们和工作人员的生活问题,造成了秦剧院艺人更替困难,年纪大了要退休,但苦于后继无人;其次,愿意来秦剧院负责编导、舞台、服装、美术等重要的主创人才寥寥无几,无法编演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剧目,直接导致了观众的大量流失。

(三)音乐特点分析

秦腔无论从唱腔、旁白还是板路,或是从选角到脸谱、身段和表演技巧,都有着一套自身的艺术体系。其表演更是粗狂中带着朴实、豪放又别具夸张性。曾有笔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锣大鼓,宫商杂糅,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之故有风格也,亦乱弹所成立之要素也”;而秦腔中花脸角色的演唱更是被人们玩笑称为“挣破头、震垮台”。更有民谣唱道:“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这些正是对秦腔表演急促强烈、苍凉豪迈和激情高昂特点的最佳诠释。剧情跌宕起伏、衔接密切也是秦腔的特点之一,采用高度、充分夸张的手法处理细节,爱恨分明和弃恶扬善的鲜明主题深入人心。这种个性独特的风格形成,离不开大西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孕育,充分展示了大西北人民独特豪放的性格和精神文化面貌。

三、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概述

(一)表演艺术特征

秦腔有着自成一家的表演风格,表演技艺以情动人,粗狂朴实中又包含着细腻深刻的艺术特征。演员们练有一身丰富的表演身段和特技,最常见的有“拉架子”、“喷火”、“亮相”、“扑跌”、”转椅“、“鞭扫花灯”、“耍火棍”、“吹须”、“咬牙”、“瞪眼”、“髯口”、“摩锤”、“跷工”、”枪背“、“獠牙”、“顶灯”、“甩发”、“翎子功”、“帽翅功”、“担子功”、“扇子功”、“梢子功”、“把子功”、“水袖功”、“口条功”、“虎抱头”等等应有尽有,当中还有一“架子功”是花脸最为讲究的,以显威武豪迈之气,也被人们称之为“架架儿”;除此之外,秦腔表演中还有许多特定的动作,常见的有“挥扇”、“抖袖”、“整冠”、“提袍”、“整鬓”、“抖须”、“理须”、“旋帊”、“甩袖”、“抖马”、“抡剑”、“扎势”、“提枪”、“拉翎”、“端盘”、“打出手”等手势。还有“八字指”、“赞美指”、“兰花指”、“剪式指”、“贬义指”等多种形态的指法;有指法必然少不了掌法,如:“荷叶掌”、“瓦楞掌”、“兰花掌”、“虎爪掌”、“反叶掌”和“按掌”等;由掌及拳,“方拳”、“抱拳”、“佛手拳”和“翘指拳”都是秦腔表演中最常见的手势。由此可见,在秦腔的表演过程中,手势在肩膀、手腕和大臂的作用下始终离不开“指”、“掌”、“拳”中或静态或动态的样式。在神话戏的部分,表演特技更是奇特丰富,例如经典的《黄河阵》,在该剧目的表演中需要用到的五样道具样样以“法宝”著称,如能放出长串火焰的“翻天印”和“量天尺”,能飞出朵朵蝴蝶儿的金交剪等。这里面包含的种种套路模式都是老一辈秦腔艺术家无数的智慧结晶和汗水心血,经过长期的筛选和累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得到的宝贵艺术成果。

(二)唱腔艺术特征

秦腔的唱腔分为以下两类:

1.板路

其中基本的板式包括“慢板”、“带板”、“二六板”、“二倒板”、“箭板”和“滚板”这六大类型,表演时均要用真嗓来演唱。

2.彩腔

也叫作“二音”,其中的基本板式包括“二倒板腔”、“垫板腔”、“慢板强”和“带板腔”这四大类型,表演时均要用假声“高八度”来演唱。

无论是”板路“还“是彩腔”,都分有“苦音”和“欢音”两种,又称作“花音”和“伤音”。前者体现的正是秦腔之特色,高亢激昂的同时又哀婉深沉,满怀悲情凄凉之意;后者强健有力又不失明亮欢快,饱含豪爽欢喜之情。以上是秦腔唱腔方面的特征,除此之外秦腔的唱词结构和内容也是经过百年来无数前辈的千锤百炼、字斟句酌而成,虽是一门文雅的艺术却又琅琅上口、老妪能解。其中“七字句”跟“十字句”便是秦腔唱词中最常见的结构,犹如一首未押韵的七言律诗工整流畅的贯穿于一整出戏词中。

秦腔中还有一唱腔名曰“乱弹”,在清代末年以前被称之为“西安乱弹”(即今天的“中路秦腔”),得名的原因便在于“重唱”。坊间有民谣唱道:“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其演唱讲究行云流水、婉转悦耳,又被称作“酥板乱弹”,如《白逼宫》当中汉献帝长达50多句的“哭音乱弹”。这类唱腔多使用在剧情升腾跌宕之处,用来充分表现人物的澎湃情感。

(三)角色艺术特征

我国戏曲种类中现今保留行当种类最为丰富的剧中之一便是秦腔,有一套统称作“十三头网子”的角色体系。其中“花脸”、“青衣”、“老生”、“须生”、“老旦”都须要具备“唱乱弹”(即“多角重唱”)的高超能力。秦腔角色体系如下表(表3-1)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该角色体系被简单概括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每行不同的角色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板式跟表演模式,但共同点都是要求演员突出表现浓郁的情感,喜怒哀乐、爱恨悲愁都要真真切切的表现出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下列各表格(表3-2、表3-3、表3-4、表3-5、表3-6、表3-7、表3-8表3-9、表3-10)将为这四大类中分支较为复杂的角色做一组详细介绍: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部分武生经典人物扮相如下图(图3-13、3-14)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部分小旦经典人物扮相如下图(图3-18、图3-19、图3-20、图3-21)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部分彩旦经典人物扮相如下图(图3-18)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部分净角经典人物扮相如下图(图3-19、图3-20)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以上角色体系中的多种行当角色,在不同的剧情的秦腔剧目中都深刻形象的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生活,多余提高秦腔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秦腔的艺术内涵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

(四)调式调性及旋律艺术特征

因秦腔受三秦大地独特的人文传统孕育,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磅礴浩壮的气势,造就了秦腔独具风格的音乐艺术特征,包含多样丰富的调式同时,又不失自身的独特和规律,这便是秦腔调式调性区别于其他戏曲的重要因素。

秦腔属板腔体系,以“梆子”打拍、板胡和鼓板奏乐;声腔体系分为“欢音”(“花音”)与“苦音”(“伤音”)两类。由于音乐思维的根本基础之一就是音阶调式,不同的音阶表现出个菜各异的情感色彩,秦腔中的“苦音”正是因其独有的音阶调式形成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因此成为秦腔的一大特色。单从秦腔的音乐形态体制来看,其调式大多以“变体七声徵调式”为主体,以“宫”、“徵”变换和“变体七声宫调式”相辅而成。在“欢音”的音阶中运用“清乐音阶”(sol、la、si、do、re、mi、fa),其骨干音为“五声音阶”,重点利用二级音la和六级音mi来表现愉悦明亮的声腔色彩;旋律以主、属、下属音为支柱进行,多数情况下属音比下属音更为突出,其主上的大六度(角音)又更突出于大三度(变宫音),当无偏音出现在“闰”(小字区♭si)与“角”(中央区mi)之间时,便形成“欢音”,故“欢音”不以增四度(即“变宫”到“清角”)进行,而常以“变宫”到“角”的纯五度(即用相邻的“角”代替“清角”)进行。而“苦音”则使用“燕乐音阶”(sol、♭la、si、do、re、mi、♯fa),其骨干音以“七声音阶为主,突出利用♭si和♯fa来表现具有悲怆情感的声腔色彩;旋律也以主、属、下属音为支柱进行,旦相较于“欢音”徵调式中的属音,则没那样突出于下属音,其“中结音”多使用fa和si,不进行“闰”(小字区♭si)到“角”(中央区mi)的增四度,而是以“闰”到“清角”的纯五度(即用相邻的“清角”代替“角”)进行。“欢音”和“苦音”虽然都是以sol作为调式的“徵调式”,然而在“板头过门”处却都使用了以do为主音的“宫调式”;加上其唱腔上的独特风格,“欢音”和“苦音”不仅独立使用还可以交替转换(又称“变腔”),使得听者更易于被声调激昂的旋律所感染。

(五)曲式曲调艺术特征

1.重复

(1)原样重复

将某一乐节(也可以是乐汇)原样复制一次或几次在乐段的中间或首或尾。

(2)换头(或换尾)重复

换头是使乐段的前句和后句同头异尾;而换尾则反之。

(3)顶针

后句的前部紧接前句的后部,在秦腔器乐中使用较多。如谱例一所示:

谱例一: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4)逐句重复

后句整句连续重复前句,可用于乐句、乐段、乐汇以及音型之间。如谱例二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2.变化重复

(1)加花

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如谱例三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2)节奏重复

秦腔中使用最广泛的手法,只保留原有节奏重复,有时会加速。

(3)局部重复

保留前句部分材料再加以新的手法。

(4)移位

将前句材料升高或降低若干度,在秦腔中使用自由移位较多。如谱例四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5)节奏伸缩

也叫作“扩展”和“紧缩”,指保留前句的基本材料,再重复时将其节奏型伸展或缩短。如图谱例五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6)音程增减

将前句材料以一个或多个音作为支点,将其扩展或减缩。如谱例六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3.对比

(1)节奏对比

以不同的节奏使前句和后句产生对比。

(2)音区对比

以音区的高低之分凸显某一部分。

(3)速度对比

以不同的速度突出感情。如谱例七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4)强弱对比

运用音量和力度的不同使之产生对比。

(5)板式对比

运用不同节奏和腔调使前句和后句产生对比,使唱腔情感更为突出。如谱例八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6)调式对比

利用调式的不同特性体现不同音乐色彩。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欢音”和“苦音”。

4.引伸

秦腔中较为重要的发展手法便是引伸中的“自由引伸”,多运用于乐段的创作,以某一材料旋律开始部分为基础不断自由引伸发展至结束。如谱例九所示:

浅析陕西秦腔的音乐艺术特征

5.主调贯穿

将一个或多个特征性旋律原样或变化的反复运用从而贯穿到整首乐曲中,可以是一个乐节或一个乐句,也可以是一个乐段或一个乐汇,其作用是让音乐情感更为深刻形象,集中鲜明。该手法在名剧《苏三起解》中得以充分利用。

四、秦腔的艺术功能与文化价值探究

(一)秦腔的艺术功能

音乐在生活中有着自身混合型的的艺术功能,秦腔独有的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艺术功能中。

1.艺术审美

秦腔结合了音乐、舞蹈及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为观众演绎着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苦辣酸甜。让观众既有听觉上的享受,又有视觉上的盛宴,在享受的同时,可以鉴赏音乐美、感受音乐情,从情感上得到对艺术感知力的升华。

2.思想教育

看戏就像照镜子,往往让我们在戏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秦腔将人生哲理融入剧目中,所呈现的故事和人物情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思考,从而得到内心的升华。

3.文化传播

秦腔的剧目基本源于历史,再加以艺术的雕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的还原,让听者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这对于老一辈没有教育条件的人群具有极大的帮助。

4.休闲娱乐

在工作之余听一出秦腔或自己唱“两嗓子”,使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秦腔的文化价值

秦腔的剧目通俗易懂,但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礼、义、忠、孝、节”融入秦腔剧目,渗透着儒家思想的文化核心,社会教化功能得以体现。如:《三娘教子》体现父母养育之恩,《断桥》讲述忠贞爱情,《墙头记》讲述忤逆不孝的故事等。以追求真善美的主题和内容予以社会极大地教化功能。

另外,秦腔之所以能够在三秦大地流传至今,与其使用大量的方言作为戏词是密不可分的。如:“我”的发音读作“è”,“爹”喊作“dá”。在《辕门斩子》中“非是娘进账来二不瞅睬”,其中的“瞅”唱做“còu”。这些方言的融入使得秦腔观众听起来更加亲切、贴近生活,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接地气儿”。虽然各路秦腔所处地域不同,在方言上也有所差异,但是这种相对的独立仍然能融洽包含于秦腔音乐中,在和谐共处的同时各路秦腔保有自身的特色风格,却在文化和审美的追求上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

同时,在保留方言的特色下,秦腔戏词也讲究平仄押韵,如《西安事变》中“楚歌凄凄来四方,狼烟滚滚徒悲伤。当年誓言成泡影,山河破碎实惨伤”,运用“江阳辙”的押韵手法在1、3、4句末压“ang”韵,形成对仗,这些秦腔台词中的一字一句都蕴涵着无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

以上在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秦腔》中得以充分体现。该作品中将秦腔艺术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当然不乏描绘秦腔艺术特色的内容,然而更深层次的是借疯子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现西北农村底层人民因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变而面临的种种危机。作品《秦腔》以秦腔艺术的衰颓收尾,文中渐渐没落的故乡清风街便是秦腔艺术的隐喻,而秦腔艺术作为陕西农村古老的乡村艺术,它的消亡和衰退也暗示着乡村文明的流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流逝。中国农民在这样的形势下应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引人深思。

五、对于秦腔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秦腔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是代表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但由于秦腔的流行地域地处人烟稀少的大西北,地理环境虽造就了它的独特,但也导致只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才能品味着其中的情感。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现代化经济发展迅速所带来的新型娱乐方式应接不暇,占去了大多数人的业余时间。而且秦腔的观众群体也很局限,演出的市场几乎仅限于农村,秦腔渐渐沦为了农村婚丧嫁娶的附属品。作为国家重点为物质文化遗产,秦腔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保护、传承是当务之急。对此我的建议是:

首先,XX以予明确的相关规定,把秦腔这一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强制化的推行,在制度方面应加入相关的法律来管理。

其次,秦腔是一种高等文化艺术,需要拥有一个自己的平台作为传承的载体。将秦腔引入教育,使之成为像音乐美术一样的综合艺术学科,系统化培养人才,也能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秦腔,走进秦腔,只有真正了解了它,才能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门艺术,从而将秦腔更好的发掘、传承下去。

再者,发展与之相关的副业,让秦腔市场化,可以将其融入电视电影和娱乐节目(如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来推动秦腔的发展。

最后,秦腔自身需要革新,要有好的剧本,传统剧目固为经典,但与现代人的生活脱轨,人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内容,让秦腔的审美价值和现代生活相融合,才是秦腔改革的根本。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革新,但不是一味地篡改,要寻找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点,在保留其精华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现今社会多元化的格局虽然是导致秦腔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也为其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发展传承渠道。

结语

大西北八百里秦川孕育了秦腔这一艺术文化瑰宝,它在这片黄土地上陪伴人们世世代代,激昂高亢的秦腔演绎着民众的大苦大乐、爱恨情仇,孕育着三秦人洒脱豪爽、乐观积极的性格。时代在进步,可秦腔艺术的没落让人深感惋惜,物质生活丰富的背后我们遗失的是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秦腔在2006年5月20日经xxxx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焕发秦腔的生命力、传承和保护这门艺术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这是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的事情。让改革优化的秦腔走进现代生活,贴近时尚理念,做到尊重传统的同时又不固步自封,这是传承秦腔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侯磊.略论秦腔戏曲的艺术特征[J].新西部(理论版),2013(01).

[2]梅珩,王馗.地方戏曲舞台上的“连本戏”[J].中华文化画报,2016(02).

[3]高文博.浅议秦腔音乐的的艺术魅力[J].当代戏曲,2008(05).

[4]谢艳春.展秦人风采,传秦腔根脉[J].中国文化报,2009(03).

[5]张锡如.戏曲、“唱、念、做、打”的创新[J].剧影月报,2011(01).

[6]张晋元.秦腔唱腔的线性艺术特征[J].当代戏剧,2005(01).

[7]王养正、石晓博.秦腔[J].唐都学刊,2010(06).

[8]刘随社.浅谈秦腔声腔的韵味[J].当代戏曲,2008(05).

[9]杨文颖.秦腔正宗[J].当代戏曲,2010(04).

[10]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秦腔分卷[M].中国ISBN中心,1995.

[11]焦文彬、闫敏学.中国秦腔[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2]杨志烈、何桑著.中国秦腔史[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13]张森龄.秦腔经典唱段集锦[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4]西安易俗社编.易俗社秦腔剧本选[M].中国戏曲出版社,1982.

[15]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秦腔传统折子戏选[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6]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和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7]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18]迈克菲逊(英).曲式分析与演进[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19]范乃信.曲式精要[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1]梁茂春等.音乐学知识问答[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2]辛雪峰.20世纪以来秦腔研究综述[N].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23]王淑玲.话说秦腔[N].陕西日报,2003(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56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6日
Next 2022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