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摘 要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四川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部分,它资源丰富,极具特色,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好久没到这方来》作为四川创作民歌中的一首,在川渝地区家喻户晓,它旋律优美,快慢交替,具有自身浓郁的艺术魅力,同时,它展示了“土地改革”后,人民努力建设家乡,家乡一片欣欣向荣的新面貌的情景,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社会的热情,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

本文分为绪论、三个章节、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是对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创作背景的分析,主要从四川民歌的概述和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二章是对《好久没到这方来》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主要从该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以及歌词等展开论述。第三章是对《好久没到这方来》的演唱实践进行论述,分别从“演唱技术的科学性”、“演唱风格的民族性”、“作品处理的艺术性”、“舞台表现的时代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此作品,让这首经典的民歌在舞台上重新绽放异彩。

 关键词:四川民歌;《好久没到这方来》;艺术特色;演唱实践

  引 言

  选题缘由

民歌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它歌颂着人民的美好生活,传达着人与人之间最朴实而真挚的情谊,更是我国相当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xxxxxxxx曾在xxxx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中国xxx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而笔者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方向的硕士,更应该挖掘这些民歌,传承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具有浓郁的四川宜宾当地的地方色彩,韵腔韵调独特,其背后传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吸引了笔者,每当听到这首作品时,都能使人精神振奋,感受到这个时代的美好,因此,笔者将此作品作为了研究对象。

 研究现状

笔者主要从三方面去搜索并整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其一是从该曲的艺术特色着手,笔者首先输入“四川民歌”搜索,发现现目前学术界对四川民歌的研究文献较多,共有197篇文献,发表了154篇期刊,32篇硕博论文。接着输入“川南民歌”进行搜索,共有24篇文献,其中有19篇期刊,硕博论文发表4篇。然后输入“珙县民歌”进行搜索,共有5篇文献,期刊有2篇,硕博论文有1篇,与研究主题没有密切联系。最后输入“好久没到这方来”进行搜索,发现对《好久没到这方来》这首作品的研究文献很少,共有5篇文献,期刊有4篇。

第二方面笔者从演唱实践入手,围绕“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法”搜索,一共搜索得到相关的文献有97篇,包括有期刊41篇,56篇硕博论文。

第三方面则笔者基于“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体现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搜索,共搜得1110篇相关文献,期刊有628篇,硕博论文有469篇。

根据以上文献资料分析整理,总结研究的内容和观点如下:

有关“四川民歌的艺术特色”的相关文献:

韦红梅的《合古今之韵,融南北之长——论四川汉族民歌的兼容性特点》(《四川戏剧》2014年7月)阐述了四川汉族的民歌具有不同的特色,并且兼收并蓄,兼具南方温婉和北方豪迈的特点。并从地域环境、历史成因、社会环境和其它门类艺术这五个因素具体分析了汉族民歌兼容性的形成原因。

万丹的《四川民歌羽调式腔核的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大舞台》2012年9月)则是对四川民歌歌腔的核心音调——羽调式进行研究,其研究主要从四川民歌羽调式腔核的构成,羽调式腔核的调性思维和羽调式三音列民歌腔核特征这三方面进行论述。

刘珊珊的《让四川民歌走出沉寂》(《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1月》)通过对音乐大师与民歌之间的联系,四川民歌特点,以及邻近各省民歌与四川民歌的生存状态的比较的论述分析,点出弘扬民歌的重要性,从而让四川民歌像其他地区的民歌一样,走出沉寂。

夏艳萍、张莉、陈爱群的《乡土性特征在四川民歌中的体现》(《音乐时空》2016年5月)详细叙述了四川民歌的乡土性特征的概况,然后研究了四川民歌的体裁,将其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并用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点出“它的乡土性特征将会一直传承在四川的音乐文化当中,逐渐适应并丰富着四川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

有关“川南民歌”的相关文献:

王惠的《川南民歌的艺术特征》(《艺术品鉴》2018年8月)一文提到“川南民歌是四川民歌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民歌也是中国优秀的地方民歌中的一大瑰宝”,并从文化背景、地域特征、语言特征、演唱特点一共四个方面来分析川南民歌的艺术特征。

黄小惠的 《川南宜宾民歌概述》(《长城》2009年10月)中将川南宜宾民歌分为了劳动歌、山歌、小调、风俗歌四类,并详细叙述了每个类别的艺术特色,代表作等,最后深刻指出“许多传统民歌面临失传,而新民歌亦亟待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将是音乐工作者和XX部门应给予重视的、并应为之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

吴红的学位论文 《川南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以<绣荷包><槐花几时开><石榴花开叶子青>为例》概括总结出了四川民歌结构比较简短的特点,一般来说四川民歌的语言简单,所用的音乐素材也很常见,但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道理却极其深刻。在演唱过程之中,演唱者根据地点、时间、事物的不同,把现成曲调作为演唱旋律,即兴填词编词,即兴性很强。并且将四川民歌按色彩划分为川东民歌、川西民歌、川南民歌、川北民歌和川中民歌,并对其各自的特点,着重对川南民歌进行了论述。

有关“四川民歌《好久没到这方来》”的相关研究

与此相关的文献只有一篇,是该作品的作曲人茅地先生撰写的《乡情和乡音孕育的歌——<好久没到这方来>》(《音乐世界》1987年2月)。作者阐述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对该作品进行了曲式分析,并且对七段歌词中每一段的结构、情绪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对四川民歌艺术特色的研究相关资料还是较多的,它们或是对四川民歌的特点作一个总体概述,或是对四川部分地区民歌特点的分析,但就对于《好久没到这方来》这首作品的研究极少,且其中与该作品联系较紧密的只有3篇,其中有2篇是曲谱,另一篇则是作曲者茅地自己对该作品的整体分析阐述。对于该作品本体的研究,文献方面还是空白。

有关“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法”的相关文献:

范义付的 《论声乐演唱中高位置的声音》(《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中就高位置声音的具体含义和高位置的训练要求及方法两方面展开论述,提出“:把高位置声音看成一个系统作整体考察, 并力求揭示其本质特点, 能有效避免以偏概全和主次不分的问题出现。 把高位置声音从感性落实到理性, 并让它们在实践中得到统一。 这对声乐艺术发展意义重大。”

文飞的《民族男高音“掩盖”技法初探》(《艺术科技》2014年4月)就如何使这项“掩盖”技法运用到民族男高音音域扩展训练中做了探讨,详细论述了民族男高音“掩盖”技法的原则和要点。

张艳林的学位论文《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中对李双江中西结合的歌唱技法进行了探析,分别从哼鸣、呼吸技法、共鸣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这三方面对中西结合唱法的重要性。

关于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法的相关文献还有很多,有的涉及发声练习,有的涉及作品处理,这些文献对本文的写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有关“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相关文献:

黄华丽的《浅谈中国声乐艺术》(《当代音乐》2016年9月号上)提到“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不仅是对中国声乐的一个统一的共性的要求,也是给了中国声乐的整体发展趋势一个全新的定位。

宋祖英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对“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提出了“‘四性’作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四大支点,它规范了声乐艺术的价值观、方法论,通过‘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在实践中予以具体表现。”

黄茜的学位论文《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中阐述了“四性原则”是对声乐工作者进行“演唱多样性”的能力培养的方法之一。点出这四个性质“对于培养中国声乐工作者具备‘演唱多样性’的能力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与意义。”

王旭丽的学位论文《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及价值》从音乐表演角度探讨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提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既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又可视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追求。”

  创新之处

由于该作品的创作距今已近七十年,比较久远,笔者结合当代声乐理论与自身的演唱表现,对该作品每一句做出细化处理,老歌新唱,让该作品焕发出时代色彩,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体现,另外笔者认为运用科学唱法演唱民族风格作品,同时结合金铁霖教授提出的民族声乐“要坚持‘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运用到本首作品的演唱实践中,其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研究思路

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所搜集查阅的相关期刊、论文、影像资料进行归纳梳理,深入了解该作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田野调查法

去到宜宾当地采访珙县民歌传承人罗建华先生,了解珙县民歌的特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素材。

实践总结法

通过实际学习歌曲发现难题与尝试处理解决办法再总结归纳,并且把总结的要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再和实践经验用到课题研究当中。

  一、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的创作背景

  (一)四川民歌的形成与特征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部,古称“蜀国”,历史悠久,文化背景底蕴丰富厚重,诞生了中国上古三大文明之一——古蜀文明。其四面群山环绕,省内河流颇多,所谓“巴山蜀水”因此得名,这一独特的自然风貌,孕育出了风格独特的四川民歌。四川省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如彝族、藏族、羌族等,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渗透进了四川本土文化中,让四川民歌风格更加丰富。加之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使得四川本土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交融,造就了的多姿多彩,民族特点突出的四川民歌。

四川民歌旋律朴实优美,风趣诙谐,兼具豪迈与婉转的特点,具有极强的风格色彩,语言朴实,热切而又真挚地表达出了四川劳动人民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按照四川省环山绕水的地形地势,四川民歌可以分为平地民歌、高地民歌、江河民歌;按照民歌的体裁,四川民歌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按照区域,四川民歌可分为川东民歌、川南民歌、川西民歌、川北民歌、川中民歌。细分还有“薅秧歌”、“锣儿歌”、“川江号子”、“盘歌”、“翻杈号子”等,这些不同种类的民歌体现出了四川民歌的多样性。

  (二)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的创作背景

《好久没到这方来》是一首由王积福作词,茅地作曲的四川创作民歌。它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距今已近七十年。词作者王积福先生与曲作者茅地先生在土地改革后,看到家乡农村一片新貌,感受到“无论是农村经济还是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变化”,因此深有感触,于是他们饱含着对家乡的一腔热忱,共同创作出了这首极具时代特色与四川地方气息的作品,茅地先生创作该作品时,运用了一些宜宾珙县当地的音乐元素,整首作品质朴亲切,洋溢着喜悦之情。他们用这首作品表达出了自己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希望。

 二、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音乐本体特点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结构 三部-五部曲式
乐段 引子 ‖:A:‖ 间奏 B 间奏 ‖:C:‖ A B 尾声
乐句 a+b+c d+e f+g a+b+c d+e+e
小节 20 4+4+4 4 4+5 4 6+4 4+4+4 4+5+5 3
调性 D角五声 G羽五声 bB宫五声 F徵五声 G羽五声 bB宫五声 G羽五声

三部-五部曲式是此曲子的曲式结构,它是由:引子+A+间奏+B+间奏+C+A+B+尾声所构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三部曲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A+B+C 2、A+B 。前奏20小节,由2小节的散板和18个小节的补充材料构成。其余部分则是长短不一的各个乐句组合。从结构上来看,它是属于西方的曲式结构体系。通篇的材料基本上都在A、B、C三个乐段中,后续进行了A、B乐段的完全再现,每个乐句的素材都各不相同,进一步强化了三个乐段的对比性。而它们的乐句常带有扩充性质,除A段较为规则,属于4+4小节的方整性结构外,其余乐段乐句均呈现非方整性的结构形态,较为自由,这也符合中国作品的特质。

从它的伴奏织体来看,主要分为流动性较强的十六分分解和弦与功能性较为稳定的柱式和弦,音乐进行时自然有着一种舒展和宽广,情绪的跌宕起伏与大开大合都隐藏在伴奏部分的形态变化下。

从整体的音乐调性来看,调性是典型的中国五声调式,它的调性建立在bB宫五声系统调性内,主要的陈述材料建立在G羽调式内,这也使得它的音乐情绪染上了抒情而宽阔的色调。羽调式占了较大的篇幅,作为对比的B、C乐段材料则是使用一些较为明亮宽广的宫调式与徵调式。

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格林卡,曾说过的这样一句名言:“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而通过深入分析这个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创作骨架是建立在西式的结构体系内的,而其中的音乐元素则是取材自中国四川民歌,作者将这个作品称之为:乡情与乡音所孕育出的作品。

(二)旋律与节奏分析

旋律材料有着浓郁的四川地域色彩,五声调式的特质使得调内的转换自然而不直露。除了后续完全再现的A、B两个乐段,其每个乐段都是使用全新的乐句材料,完全没有重复的旋律片段,各不相同的材料也使得旋律的进行带有一些陈述性的特质。后续还出现了部分中国乐曲所特有的下滑音演唱方式,除了渲染音乐情绪外,更是给乐曲增加了民族色彩。总的来看,旋律有着较强的抒情性,而纵观整个音乐作品则显露出自由而宽广的一面。

节奏上,此乐曲切分节奏运用的很多,改变了乐句原本的强弱规律,强拍的位移与延长都是这个曲子节奏上的特点。多次使用了一字多音的演唱方式,节奏上呈现紧密的趋势,在婉转而绵密的进行中不断发展,继而停留在长音之上。

  (三)歌词分析

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的歌词质朴直白,通俗易懂,善用“赋”、“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通过对家乡“青山绿水”、“大田栽秧”、“笔端的马路”等新景色、新面貌的正面描写,传达出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八段歌词,“好久没到这方来”在歌词中共出现了八次,且除掉引子部分的单独成句,其余七次都是在段首第一句出现,反复点题,并且引出下文,使人印象深刻。但巧妙之处在于,这句歌词每一次出现后,其后面的歌词都是不同的,情绪也是有变化的,这就杜绝了读者、听众的审美疲劳,每一次出现都给人新鲜感、好奇感。

 三、歌曲歌《好久没到这方来》的演唱实践

《好久没到这方来》由六个乐段,八段不同歌词所构成。中国音乐学院的前院长,同时也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的金铁霖教授,就曾经表达出下列意见,在演唱这种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应当“坚持‘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体现,这给我们的演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考。

  (一)演唱技术的科学性

1.正确的声腔结构

声腔是指“中国戏曲音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术语。在以往的各类研究中,使用多、探究少。‘声腔’一词大家都在用,但用法不一,涵义游弋。”有些研究文献,也将声腔理解为声乐演唱中所运用的共鸣腔体,本论文从共鸣腔角度进行论述。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重视演唱的科学性,合理正确地运用各个腔体,可以美化声音,使演唱更加轻松且具感染力。南京艺术学院前副院长,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先生在《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美声唱法将共鸣腔分为上、下共鸣腔;上共鸣腔包括口腔、咽腔、鼻腔、鼻咽腔以及头部的孔腔,下共鸣腔是指胸腔。”这些共鸣腔都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唱法在演唱时,也不可脱离这些共鸣腔进行歌唱,和美声唱法一样,都是需要用上全共鸣腔演唱。但由于民族唱法在声音上追求明亮、集中、甜美、高亢、靠前等特点,使得共鸣腔的运用上更加注重上共鸣腔的运用,对于胸腔共鸣相对于美声唱法来说,运用得少一些。

《好久没到这方来》整体旋律开阔、明朗,茅地先生运用了宜宾珙县的山歌、薅秧歌等素材创作而成。所以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应当注重声音的饱满、明亮,同时还应具备穿透力。

这就要求在演唱时上共鸣腔,特别是咽腔的运用。在练声时,用五个元音中的“e”母音进行训练,有利于咽腔的运用,使得声音更加明亮、清脆。但要注意的是,用“e”母音训练时,不能让喉咙肌肉的力量过于大,使得声音出现不自然的挤卡亮声。

2.良好的呼吸控制

“呼吸在歌唱中是极为重要的。其重要性,有人称之谓‘动力’;是‘关键’;‘呼吸做好了,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国外文献提到“呼吸得好也就能唱得好。”由此可见,呼吸控制对歌唱有着极大的影响。笔者认为,不管什么唱法,对于呼吸控制基本都是一样的。

歌唱时的呼吸一般来说可以分解成三个动作,吸气、保持气息、呼气。吸气时需要注意,上半身要尽可能地做到完全放松,双肩不能高耸,胸部微微有一定扩张感,但不能紧张,小腹、两肋和后腰有张开的感觉,在完成吸气是,切忌将气吸得过满,使身体各个肌肉憋得过于用力、紧张。接下来是短暂的保持气息,这个动作时吸气肌肉群继续兴奋,腰腹肌肉群搭上力,稳住气息,为接下来呼气做准备。最后呼气时,腰腹和两肋仍然稳住,让吸气肌肉群与呼气其肉群同时着力,形成对抗,控制住气息,让气息匀速地流淌出来,注意不能在演唱送掉这个对抗力,使气息不受控制,影响歌唱状态。

在演唱《好久没到这方来》时,由于该曲前后不同段落快慢对比明显,故而演唱者一定要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控制,根据该首作品的不同乐段的变化,进行灵活用气。

如引子第一句(见谱例1),速度相对较慢,长音出现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保持腰腹力量,在吸够气后,演唱时需要腰腹的对抗力一直保持,不能使声音出现大的摇晃和小的碎抖,保持在一个状态里。对于这种腰腹力量的保持训练,可以发“si”训练,练习时腰腹一直保持力量,并且尽可能地延长发声时间。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再比如21小节开始的快板部分(见谱例2),由于速度加快,除了唇齿舌的配合,呼吸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应该快呼快吸,才能达到作品规定的速度。在一呼一吸间,小腹应该有一种迅速短促的扩张感和收缩感,可用断开短促的“si,si,si……”,注意配合的协调性。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3.喉头的稳定

“歌唱时喉头位置的问题是嗓音安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喉头位置的即使是一点小小的移动(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立刻在嗓音的音色上有所反应。”由此,可以看出,喉头位置会影响演唱时的嗓音音色的。笔者查了一些文献,同时根据学生的切身演唱实践和对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一些大师演唱时喉头位置的观察,认为歌唱时喉头应该是自然放下的,并且演唱时要尽量稳定在自然放下的状态中,不能让它出现明显的上下移动,以免对发声产生影响。喉头过高容易出现过度拉紧声带,出现挤卡的音色,对声带是伤害的;反之,喉头过于下压,会造成喉部肌肉过分紧张,出现喉音、舌根音,对声带的健康也是不利的。男高音是所有声部中最困难的一个声部,会涉及到“掩盖”、“关闭”等技法,运用这些技法时,喉头位置仍然应该处于自然放下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运用其他技术。

《好久没到这方来》在演唱时,应将喉头自然下放作为恒定的原则,它避免了不自然的音色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声带,是演唱的科学性的体现。这种自然放下的感觉可以找“打哈欠”的最初形态,就是张嘴吸开喉咙的那种自然状态,不要加入其它的力量,此时喉头位置是自然放下的,演唱时应该一直保持这种感觉。

  (二)演唱风格的民族性

《好久没到这方来》这首歌曲是茅地先生运用四川南部,宜宾市珙县当地的一些音乐元素创作而成,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对于当地的音乐风格的把握。

1.川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1)川南民歌的特点

前文提到,按四川民歌按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川东民歌、川南民歌、川北民歌、川西民歌和川中民歌,一共五个区域。各个区域由于地理、文化风俗等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差别,在歌曲风格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川南接壤云南、贵州,囊括乐山、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城市,历史悠久。川南民歌含蓄、风趣且矜持,惯用比、兴手法,整体比较委婉清丽,善于抒发内心情感。

(2)珙县民歌的特点

宜宾市的珙县民歌于2013年入选四川省XX公布四川省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而《好久没到这方来》这首作品中运用了一些珙县民歌的元素。

总体来说,珙县民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演唱方式自由。演唱时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晨间午后,田间河岸,树林山坡都可以演唱,劳动人民借歌曲来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心情。在婚丧、节日等庆典仪式上,也会有人演唱珙县民歌,用以烘托氛围。

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领唱加合唱、演唱伴奏、演唱伴舞以及说唱混合等形式,拓宽了表现力。

旋律节奏特色鲜明。节奏相当丰富,散板、2/4、3/4、4/4、5/4、6/4等各种节拍类型都有运用。旋律中多用民族五声调式,极少出现偏音“4”和“7”。音域多在8-10度以内,小调多用级进和小跳,但是山歌、神歌和劳动号子等男生演唱的民歌多采用大跳进的手法,且五度以上的大跳相当普遍,用以突显男子的阳刚。珙县苗族民歌多出现七度跳进连续进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再者,珙县民歌的旋律与语言有一定的贴合性,旋律抓住了珙县方言的语音语调,既像是说,又像在唱。除此之外,珙县民歌的变音和装饰音特别丰富。

调性风格独特。多用宫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对于商调式和角调式运用较少。

衬词丰富。根据演唱的形式内容不同,演唱者的性别不同,以及演唱的环境不同,所运用的衬词也不相同。比如号子一类的劳动歌曲多用“嗨、嗨着、嗨呀着……”;而小调类多用“哟、吔、哟儿吔……”

(3)珙县民歌元素在《好久没到这方来》中的体现

最初的《好久没到这方来》不是一首单一的歌曲,而是将“好久没到这方来”作为一句唱词,运用在不同类型的珙县民歌中,比如珙县老百姓传唱的山歌,号子,小调等等中,都出现过这句唱词。

而茅地先生在创作的《好久没到这方来》时候,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将珙县民歌机械地组合在一块儿,而是相当灵活地对多种珙县民歌进行提炼加工,并有区别,有变化地运用在创作中,它运用了珙县民歌中的山歌、神歌、薅秧歌和连枪调等元素均有运用,但最为突出的还是薅秧歌和连枪调。

其一,珙县薅秧歌在《好久没到这方来》中的体现:

薅秧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里薅秧、除杂草时演唱的劳动山歌,用独唱、对唱、齐唱、合唱、领唱的形式,有的甚至击鼓歌唱,所以又称为“打鼓草”山歌。歌词直白、热闹、粗犷,多反映田间劳作之景或男欢女爱之情,节奏铿锵鲜明,旋律明快、轻松。用于薅秧除草时,鼓舞自我或者大家的干活劲头,缓解疲劳,愉悦心情,使得劳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收集的薅秧歌中,笔者发现传统的珙县薅秧歌中常出现“大田薅秧”“行对行”等词语。(见谱例3、4)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而在《好久没到这方来》这首作品的37小节也有类似的歌词出现。(见谱例5)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所以在演唱这一段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薅秧歌的粗犷、豪迈、热烈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家乡劳动人民在XXX背景下,劳作时的喜悦之情。

其二,珙县连枪调在《好久没到这方来》中的体现:

连枪调是在打连枪时所演唱的,“连枪”又叫“莲枪”“莲湘”“莲萧”等,它是在一米多的竹棒的两端打洞,并系上铜钱而制成的。在“打连枪”时,根据演唱的节奏,将连枪两端击打地面或舞者自己手脚、肩、背,在击打时,铜钱会发出声响。

打连枪最初是穷人乞求接济时,在大街上为了引人注目的一种唱跳结合的艺术形式,现在在各种节日庆典中也会有专人表演,唱词即兴,节奏简单。歌词中间有固定衬腔唱词,常出现“柳呀柳连柳呀”,一般最后一句为固定唱词“荷花一朵莲(呀)海棠花”。

这是从珙县民歌非遗传承人罗建华先生处收集的珙县当地的连枪调(见谱例6),与茅地先生创作的歌曲同名,细看旋律和歌词两首歌曲有相似之处,茅地先生创作的《好久没到这方来》的第50小节和51小节(见谱例7),与这首连枪调第1小节和第2小节是一摸一样的(见谱例6),且在第56小节到59小节这四个小节中,茅地先生将连枪调衬腔“荷花一朵莲(呀)海棠花”(见谱例6)经过加工,变为“呀儿海棠花儿香”,这使得唱词更为简洁,但是却又没有改变其作为衬腔的原本特性。(见谱例7)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所以在演唱这一段时,一定注意把握打连枪唱跳结合的特征,在演唱时稍微灵活、幽默、活泼一些。

2.四川方言在演唱此作品中的运用

由于该作品是一首具有珙县民歌风味的四川创作民歌,所以在演唱语言上,运用四川方言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此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更加凸显其民族性。

针对四川方言运用在该作品的演唱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声母常只用平舌,“zh”“ch”“sh”全部读作“z”“c”“s”,发“r”这个声母的音时,也不用卷舌。如该作品中的“这方来”的“这”,普通话为“zhe”,四川方言为“ze”;“凉水起青苔”的“水”,普通话为“shui”,四川方言为“sui”等等。诸如此类的,演唱时都用平舌。

(2)边音“l”和鼻音“n”不分,通常“n”读作“l”。如该首作品中的“这方的姑娘长成才哟”中的“娘”,普通话为“niang”,四川方言读作“liang”;“新式农具捞下田”中的“农”,普通话为“nong”,四川方言为“long”。

(3)部分字前后鼻音不分,特别是“ing”,常读作“in”,另外有时在某些字中,“eng”也读作“en”。如“吹开(哩)青苔喝凉水啊”的“青”字,普通话为“qing”,四川方言为“qin”;“这方的姑娘长成才哟”的“成”字,普通话为“cheng”,四川方言为“cen”。

(4)“e”的读法与普通话不同,其读音更接近于意大利五个元音中的“e”元音。如“这方的凉水”的“这”字,普通话为“zhe”,四川话为“ze”,且“e” 读作意大利元音“e”(国际音标为/e/)。

此外,在此作品中,还有一些字在四川方言中有特殊的读法。比如“唱起歌儿过山岩石呀”的“岩”字,普通话为“yan”,四川方言为“ai”;“凉风悠悠(啥)吹(哟)过来”中的“风”字,普通话为“feng”,四川方言为“fong”;“欢乐的歌儿唱(耶)起来”中的“乐”字,普通话为“le”,四川方言为“lo”;“凉风悠悠(啥)吹(哟)过来”中的衬词“啥”,在这里和“啥子”的“啥”(sa)读音不同,要念作“se”(e音标为/e/)。

作品处理的艺术性1.分段细化处理作品

《好久没到这方来》是一首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歌曲,对土地改革后,农民当家做主后的家乡景物、事物进行了直观描写,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激动、喜悦的心情,并侧面描绘出老百姓的欢乐,体现出作者对家乡、国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全曲共有八段歌词,由引子加五个乐段,一共六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由四句构成,符合民歌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曲式特点,且每个乐段第一句都是“好久没到这方来”,反复点题。在演唱处理上,每个乐段的处理都是有变化的,但又不能脱离本作品的核心内涵。

第一个乐段(引子部分),第2小节是该曲引子部分的第一句(见谱例8),仿佛一位阔别家乡多年的游子,抬眼一望,看到了家乡景色,将心底的激动与对家乡变化的惊叹,通过山歌的形式唱了出来。虽然只有一句唱词,且为无伴奏清唱的散板,但是却是点出主题,引发音乐情绪并且带出下文的关键。散板节奏的特征使得这一句在演唱时,相对来说更加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等于完全丢掉拍子演唱,而是依据歌曲表达的感情、情绪,对该部分进行相应的延长、缩短、停顿等等处理,使得情感更好地抒发。由于是没有钢琴伴奏的配合清唱,那么演唱时尤其应该注意音准的把握。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谱例8

从第3小节到第20小节是引子的延伸补充部分(见谱例9),变成了2/4拍的节奏,不再是散板,将引子部分的那种心底的激动与欢愉延展开来,并描绘了“这方的凉水长青苔,吹开青苔喝凉水”这个画面,虽然语言很朴实直白,但具有极强的视觉画面感和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一段在演唱时速度不宜过快,应该想着这种画面感,用叙述的语气表达。特别要注意最后一句“长(吆吆)唱啊起来”中的延长符号和渐慢的处理,这里既是表现出引子部分结束感,又是在为该乐段最后一个长音d2过渡到下一个乐段的情绪的推进准备。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第二个乐段为第21到32小节(见谱例10和谱例11),自带反复,有两段不同的歌词。在演唱速度上相比起第一个乐段,稍微加速,节奏音型和旋律上,融入了一些珙县“薅秧歌”的元素,显得更加热烈、兴奋。两段歌词都在描写作者看到的家乡的美好的景色,其中出现了珙县民歌中的常见词汇,如“秧鸡儿”、“凉风悠悠”,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作者回到家乡的亲切之感,一句“青山绿水逗人爱”表达出了作者的无限热爱。所以在唱这一乐段时,一定要把握这种热烈的情感表现得更加饱满。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第三个乐段只有一段歌词,从37小节到45小节(见谱例12),旋律节奏和歌词上都运用了珙县薅秧歌的元素,用以表现田间地头,农民们一起干活干得热火朝天的景象。节奏上,多是一个音对一个字,有一种似唱非唱,似说非说的感觉,显得灵活,欢乐。歌词质朴实在,极富乡土气息。因此在演唱这一段时,可以运用说话的感觉去表达,使听众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段的情感。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第四个乐段从第50到第59小节(见谱例13),该部分自带反复,由两段不同的歌词构成,运用了珙县连枪调的元素,与之前的乐段相比,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相较于第二个乐段与第三个乐段来说,演唱速度放慢了一些。歌词上主要是描写的四川姑娘,“这方的姑娘长成才”一句表达出作者看到这些年轻女孩一个个长得青春美丽的喜悦之情,“大姐是个全劳力,幺妹担水送茶来”又将四川姑娘的勤劳能干,一起参与劳动的和谐景象描绘了出来。同时演唱这一乐段时应好好把握连枪调元素透出的律动性,舞蹈性。“呀儿海棠花儿香”这句衬腔性的唱词的出现,更是要求歌者在演唱这段时,应该表现出连枪调的幽默与活泼。在演唱反复第二段的结束句“呀儿海棠花儿香”时,可以稍微提速,其一是突出连枪调活泼的特点,其二是为了下一乐段的加快演唱速度做准备。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第五个乐段是第60小节到第71小节(见谱例14和谱例15),该乐段是第二乐段的完全再现,旋律节奏完全一样,歌词与表达的情感却有所区别。第二段主要在描写家乡的美好自然景色,这一段更多地在描写家乡的现代化新面貌。作者看到马路修好了,人与车来来往往,都赶去建设家乡,像是在赶集一样热闹,与以前那种冷冷清清的穷乡僻壤的场面形成了强烈对比,作者非常惊喜和感慨。在演唱这一段时,应该将演唱速度提起来,并且比第二乐段的速度还要快,语气更加激动,嘹亮,用以表达出作者发现家乡现代化新面貌的按捺不住的喜悦与自豪,和对家乡人民努力建设家乡的赞叹。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第六个乐段是第76小节到第84小节(见谱例16和谱例17),该乐段在完全再现第三个乐段的基础上,反复了最后两句,再加上了一个尾声,结束了全曲。同样的虽然在旋律和节奏上重复了第三乐段,但是歌词和表达情绪完全不一样。该乐段不仅阐述了新式农具在家乡出现,更是感叹家乡变化快和憧憬家乡的美好未来,是对主旨的升华,也是情绪的最后的爆发点。在演唱时可以继续加速,比前面所有乐段都快一些,情绪应该更加高涨,更加饱满,82小节到84小节的尾声的“唱(耶)起来哎!”应该毫不犹豫地紧接前面一句,才能表达出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2.作品处理的艺术性的体现

在演唱该作品时,首先应该对正谱谱例上的表情术语,如速度、强弱、情绪等详细标出,然后,练习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些谱面的表情术语进行演唱。演唱时对声音的连、断,节奏快、慢的对比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最后在与钢琴合伴奏时,应该注意双方的互相配合。

另外,中国民歌在演唱时,一些特殊的润腔不能通过谱面表达出来,但是却可以通过聆听、观看一些民族唱法的大师们的演唱去感受,如柳石明先生在演唱该作品时所运用的那种比较甜润的音色,以及在某些字上面加了一些小的甩腔,以加强民族韵味;再比如姜家锵先生在演唱开始散板部分时,长音上所做的一些渐强、减弱的处理,使得听觉上更具层次感。认真聆听这些大师演唱该作品的这些小细节,汲取他们的优点,运用到我们自身的演唱中,为我们自身的演唱的细节上增添民族色彩。

  (四)舞台表现的时代性

《好久没到这方来》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歌词中体现的那个时代的情景场面在如今看来已经成为过去,但论其内涵精神确是代代相传的,无论是哪个时代都会引人深省,给人激励。这些内涵通过演唱者的表演传递出来,如何通过舞台表演让现代的观众能够主动接受到这些传递的内容,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关注三个关键点:

1.眼睛要有画面感

在演唱时,眼睛应该浮现与之相应的画面,使歌者自身带入到歌曲情境中,才能打动听众。但由于时代发展,对于作品中描写的如乡亲热火朝天干农活一类的景象,我们不一定完全了解,所以在演唱时,这种画面感应该来自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当这方我的家乡,我的故土的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街道出现在眼中时,歌者就能感受到该作品中表达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憧憬祖国未来更加美好的思想,从而进入该作品的情境中,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

2.表演动作与当代观众审美相契合

舞台表演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而观众的审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当代观众由于文化素养的提高,他们的审美已经与上个世纪有所不同,演唱《好久没到这方来》时,不能将表演停留在五十年代,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笔者认为当代的观众接受细腻自然,而又能走进观众内心,引起情感共鸣的表演。由于《好久没到这方来》是唱的老百姓的生活面貌,所以表演者的动作不能过于浮夸,张扬,但又不能死板,要自然,简洁。男士在演唱该作品时,站姿应该笔挺,手势以掌为主,眼神真挚,切忌出现矫揉造作,扭捏的动作。必要时与观众有表情上,动作上的交流,以拉近与观众之间出距离。

3.着装大方得体

过去的民歌演唱者为了贴近老百姓生活,表现民族特色,着装都以民族服饰为主。如陕北民歌演唱者,身穿羊皮袄,头上系着白羊肚手巾,穿着草鞋。但笔者觉得,现在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口味有所改变,他们更加紧跟时代,所以在着装上应该更加大方得体且具合理性。

 结语

本文对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实践展开了论述,对如何演唱该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首作品,并为演唱、研究这首作品的人提供一定参考。

笔者认为,民族声乐的学生一定要注重演唱好中国歌,用歌声,用心去讲好中国的故事。在技术上,应清楚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审美异同,学习美声唱法的科学之处,将其运用到民歌的演唱中去,用科学的唱法唱好中国作品,使演唱的声音更加规范。在艺术上,认识不同地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音乐特色和音乐风俗,在演唱时,把握好这些民族特色,将其独特的韵腔、韵味、韵调体现出来。

民族声乐的探索道路还很长,我们作为民族声乐演唱者、爱好者应该共同努力,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进,让我们的传统民歌焕发出亮丽的时代色彩,表达我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专著:

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年。

[意]兰皮尔蒂:《嗓音遗训 》,李维勃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2)期刊论文类:

黄涛:《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曲词探源及旋律形态研究》,《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黄涛:《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旋律形态解析》,《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姜亦亭:《论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借鉴》,《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匡天齐:《四川汉族民歌的分类与类别特点》,《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学位论文类:陈雅琪:《声乐表演中歌唱者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4年。

邓喻蓝:《民族声乐“声情并茂”之审美特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范桂霞:《 以我为主 兼收并蓄——现代民族声乐特点探析》,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郭钰莹:《论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表演应用》,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9年。

黄茜:《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8年。

李桂梅:《试论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演唱方法上的关系》,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李伟:《民族声乐表演艺术舞台现状分析》,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毛俊:《论四川民歌<大河涨水浪沙洲><槐花几时开>的演唱》,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5年。

乔雄华:《山西原生性民歌对民族声乐的启示》,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2年。

杨林措:《浅析“新”四川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

《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实践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2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3220.html,

Like (2)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1月18日
Next 2022年11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