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插曲《葬花吟》的音乐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经典名著之一,以贾家的兴衰过程为内容,以宝黛爱情发展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奢侈和腐朽的生活。极度奢靡的生活,残害了下层百姓,同时也为自己挖掘了坟墓。1987年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由王扶林执导,一经播出便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经典名著之一,以贾家的兴衰过程为内容,以宝黛爱情发展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奢侈和腐朽的生活。极度奢靡的生活,残害了下层百姓,同时也为自己挖掘了坟墓。1987年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由王扶林执导,一经播出便大获成功。剧中的“红楼”音乐,也一举成为难以逾越的音乐经典。本文浅析其中一首插曲《葬花吟》,在把握其文学背景以及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力求演唱时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葬花吟》艺术特点演唱处理
 

  引言

  作为享誉文学界的古典小说,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以及《风月宝鉴》等名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87年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就是根据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的,这部古装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官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其重播次数也突破了千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当然,在这千次的重播中,人们除了记住了红楼经典的剧情、人物之外,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老先生为红楼制作的经典配乐也让人们铭记于心[[[]李智永.歌曲《葬花吟》的演唱分析及艺术表现[J].北方音乐,2017,37(14):62-62.]]。
  本文所论述的红楼经典配乐《葬花吟》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由女主林黛玉吟诵而出,从《葬花吟》的形式上分析,歌词属于一首古体诗。该诗能够充分表达林黛玉的内心世界,透漏着林黛玉对冷酷世界的真实感受,体现出她的焦虑之感以及对世界的迷惘之情。该诗无论是画面表达还是感情基调都能够体现出其高深的艺术价值。
  《葬花吟》这首歌的歌词取自曹雪芹的葬花吟一诗,原诗总共52句,而《葬花吟》这首歌选取了其中的27句,总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主要对景物的描述。花儿凋谢,香消玉损,蛛丝似断非断,凋落的柳絮飞扑在门帘上,在谱写一幅凄凉之景的同时,凸显出黛玉心中的失落之感;第二段主要描写两个主体—花、葬花人,花儿凋落,愁死了葬花人,看着落花,再看看空枝,偷偷落泪,面对此景,黛玉愿有一双翅膀,随花飞到天际,逃出这悲惨的命运。第三段“尔今死去侬收葬”,花落让黛玉联想到自己悲惨的命运,想到自己如花一样红颜薄命,压抑、悲凉的心情油然而生,涌上心头。本文在分析《葬花吟》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其艺术特点以及演唱处理方法,以期为《葬花吟》的演唱提供理论依据。

  一、作品相关论述

  (一)作者简介

  王立平,男,满族,吉林人,1941年8月出生,196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xxxx、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xxxx、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版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电影乐团终身艺术指导等。
  作为一名新中国初期的老作曲家,一直以来王立平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的作品具有很深的民族风情以及鲜明的个性特点,除了作曲之外,王立平老先生还非常擅长作词。几十年以来他所创作的作品一直都以歌声受到广泛的流程,并且在不同的阶层中都具有良好的口碑,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的芬芳。王立平生平的作品主要有记录电影音乐:《潜海姑娘》《鸽子》《海港之歌》等;故事片音乐:《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等;电视片音乐:《哈尔滨的夏天》等;电视连续剧音乐:《红楼梦》《聊斋》等;歌曲:《太阳岛上》《驼铃》《牧羊曲》等等[[[]步雅茹.论电视剧《红楼梦》歌曲《葬花吟》的创作与演唱[D].云南艺术学院,2016.]]。

  (二)《葬花吟》创作背景

  《葬花吟》的最初起源是红楼中的第二十七回中的黛玉吟诵的一首古诗。王老先生在整个红楼的音乐的创造过程中都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探索,他在整个过程中一直都竭尽所能地去体会和感悟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色彩和性格特征,理清人物之间错综的关系,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部分的小说中的歌曲都是以描绘每一个人物角色的命运为主要的基调。就《葬花吟》而言,这首歌曲主要唱出的是林黛玉的感情。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让音乐表达出人物的情感个性格都是一个始终的难题,尤其是在《葬花吟》的创作过程中,整个创作过程尤为艰难。为了能够将林黛玉的情感完全地表现出来,王老先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苦思冥想但是毫无进展,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一句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他突然明白了这里根本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在葬花,而是对于遭受的不公命运的哭诉和无奈。就在那一霎那,他突然明白了林黛玉的情感世界,脑海中的灵感也顿时泉涌。甚至写到歌曲的后半段,王老先生已经泣不成声,泪流满面。他在歌曲结尾部分加入了一些闷鼓声,将歌曲沉闷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仿佛敲在了读者心上,此时他终于长吁一口气,不仅是因为解决了歌曲创作的问题,更为文中林黛玉这个人物长出了一口气。

  (三)《葬花吟》创作地位及影响

  《红楼梦》音乐是我国目前现存的唯一一部由古典名著改编而来的完整的音乐作品。在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中,有很多的歌曲令我们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电视剧的场景之中难以自拔。每当我作为一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吟唱这些歌曲的时候,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我认为这就是王老先生的音乐中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王老先生的音乐创作功底的一个展现。在整个电视剧的13首音乐中,最具有感染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这首《葬花吟》。它具有浓厚的悲情色彩,并且在电视剧当中不是偶尔地出现,而是贯穿整个始终。从歌曲诞生到现在三十载过去了,它一直都对我国的影视套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还将继续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葬花吟》来源于红楼小说中的“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在87年电视剧还没有被拍摄出来之前,62年的越剧版《红楼梦》中已经将这个故事情节用越剧表演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并收获了很好的舞台效果。并且这个故事情节爱当时的整个剧本中占到了一个很大的篇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时整个剧中的最大的亮点。自此,后人的很多的创作改编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马小琬.红楼梦中歌曲《葬花吟》的艺术特色分析[J].大舞台,2014(6):165-166.]]。
  《葬花吟》一直以来是整个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曲子,在艺术成就上也被公认为是最高的。第二十七回的具体的情节是“滴翠婷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在一天晚上去宝玉的房中探望他,由于晴雯认错了人没有给她开门,因此不知情的黛玉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无奈,在花冢下,黛玉看到了凋零的花儿不仅想到了自己的命途多舛,便有感而发吟诵了这首《葬花吟》。这首诗很形象地表现了黛玉的人物形象以及她的命运,同时也是林黛玉对于自己身世的一个感慨。在87年电视剧改编以后融入了王立平先生对其完美地配曲,这一故事情节得到了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同时这首歌曲自身也成为了所有曲子中最具有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曲子,从此在民间各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整首曲子的创作一共经历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时至今日,当王老先生提起当时的创作过程仍然激动不已,五味杂陈,他说红楼里面的每一首歌曲都是经历了艰难的创作过程,并且这些音乐都不是他自己凭空创作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字符。因此,与其说《葬花吟》是王老先生创作出来的,倒不如说是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来的。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的音乐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

  二、《葬花吟》的音乐艺术特点

  (一)《葬花吟》的艺术特色

  《葬花吟》这部作品的妙处不仅在于它独特的旋律上,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艺术特色通过音乐表演时候的情绪表现出来,在加上乐器的巧妙地配合以及独特的演唱形式,更加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1.旋律展现
  乐曲的灵魂在于旋律,旋律是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直接的传递着,因此,对于旋律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把握乐曲的情绪,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这首曲子的旋律不仅很好地表现出了林黛玉的内心情感,而且营造了一种悲情压抑的氛围,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葬花吟》整首曲子的主干旋律主要是由C—B—A—G—A五个音构成,用通俗的说法来说,就是do—si—la—sol—la五个音。
  在曲子的开始部分,以do音开头,然后乐曲的旋律逐渐走低,一直走到la音,整个过程带起了一种沉闷的情感基调,也是黛玉的情绪的一种初步体现。随后又突然跳回到la这个音,再继续向下走低到si,最后又回到la,这种从高到低的音调变化经过了几次重复的演奏以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基调,深化了林黛玉的情感,同时也引领读者深沉情感的输出,与此同时,多变的音调与剧中的唯美的换面相得益彰,给观众的视觉一击听觉都带来了极强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观众的感官需求和情感需求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类似的例子在剧中还有几个,比如la—sol—mi—re等,都给人以婉转悠长、高低错落之感,表现了乐曲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邸国艳.《葬花吟》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探究[J].参花:下,2016(12)]]。
  2.情绪呈现
  《葬花吟》被广泛地定义为一种流行音乐,因为它有着流行音乐的很多特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的民族歌谣,它将传统的诗歌艺术、音乐艺术以及民族舞蹈艺术充分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惨的形象、优美的音乐都带给了观众极其强烈的艺术享受,让观众产生了充分的情感共鸣,仿佛身临其境,无不黯然神伤、声泪俱下。整首乐曲的创作共历时一年零九个月,通过近七百个日日夜夜的探索,王老先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情感色彩。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摒弃了前人对于主旨的一些理解,在原先的哭哭啼啼悲惨不堪的基础上加入了心中的不甘以及昂首问天的挣扎情感,进一步提升了林黛玉的形象的丰富性。王老先生将《葬花吟》写成了一种对于社会黑暗的叩问,表达了内心对于林黛玉的同情,这种情感立意上的创新和升级给了观众很大的惊喜。在乐曲的初始部分,就运用了大量的大跳以及附点音符这种有强烈动力性的因素,在随后的第三小节之中,用了一个八大跳,给乐曲引入了很强的控诉意味。除了民族锣鼓和古筝的演奏之外,高潮部分的管线乐器演奏给听众带来了很强的震撼力,将人们的情绪一下子引入到了一个制高点。到了曲子的最后,随着一声大力的锣鼓声,表现出了对于现实的不甘,主人公心中的情绪仿佛倾泻而出。
  3.配器体现
  除了旋律以及情感上的独到之处以外,这首歌曲的乐器的配合也是有着鲜明的特色,并且正是由于配器的巧妙,才使得歌曲取得了完美地表现力。通常来说,一首歌曲能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基础的旋律以及演奏水平之外,配器也会死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各种乐器之间的配合以及所形成的音色的对比往往能锦上添花。我国的乐曲配器一般都是分为西洋管弦乐以及传统的民族乐器。在一般的歌曲之中,这两种乐器呈现出的都是泾渭分明的姿态,很少有在一首曲子中同时出现的情况。王老先生在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这两种不同的类型的乐器结合在一起使用。曲子中的低音通过西洋乐器中的低音提琴来实现,低音提琴厚实坚定的音色特征使得曲子的旋律声部非常雄厚。歌曲的前奏使用了我国最为特色的传统乐器二胡,用以表现悲伤的情感基调,并且使用了古筝刮奏,对气氛进行了强有力的烘托。这两种乐曲是整首曲子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乐器,凄凉和幽怨的情感互相叠加,将主人公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又控制得恰到好处。除了这两种主要的民族乐器,还用到了三弦、磬、古琴等传统民族乐器,虽然使用得篇幅较小,但都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使得整首曲子充满民族韵味[[[]陈世涛.歌曲《葬花吟》赏析[J].艺术科技,2012(5):82-82.]]。
  4.演唱表现
  《葬花吟》这首歌的原唱为艺术家陈力女士,在筹备这首歌的时候,陈力女士的丈夫不幸患病去世,而陈力女士每每练到这首歌时,都能让她想起已逝的丈夫,悲痛之情倾注于这首歌上,肝肠寸断之感由她的演唱完全体现。陈力女士运用了吟、唱以及慨叹等运腔方式,将歌曲的层次感情淋漓尽致的演唱出来,也将歌曲的情感推向高潮。配合女生齐唱、男生合唱、男女合唱等演唱方式,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让整首歌的音色得到了极大限度的扩展,达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葬花吟》的艺术表现

  1.中华民族传统美的体现
  《红楼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曹雪芹先生能够通过诗歌将大观园里的人物内心的独白充分的表现出来,而《葬花吟》这首诗就充分展现了林黛玉内心的独白,其将林黛玉的内心情感完全的展现给读者,诗中的字里行间里都流露出黛玉心中的苦、心中的悲以及对这世界的无限的愁、无尽的恨。对于《葬花吟》这首经典诗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字面上,不能只从字面上看到黛玉对凄凉身世、悲惨命运的感慨,而是应当透过字面,深入了解到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的审美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的把握作品丰富的艺术内涵[[[]孙思.歌曲《葬花吟》的叙事性以及艺术性[J].参花:下,2014(9).]]。
  曹雪芹之所以被誉为著名的艺术家,不仅是因为他能够创作出诸如《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而是其具有出色的审美创造力,具备优秀的文学素养,注重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更加能够将生活的积累反映到艺术作品中。《红楼梦》这部作品正是曹雪芹老先生对少年时期悲惨生活的积累使得他能够用更加真实的眼光看这个世界,能够用更纯洁的内心去理解这个世界,才能让他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一残忍的世界,儿时的悲惨遭遇更加让他看透了这世界的无情与险恶。曹老先生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他全部的情感、精神、感受,在他对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将作品不断的升华,不断的创新。
  所以说,艺术家的生活素材是作品创作的宝贵素材,它不仅能够为艺术作品提供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的原材料,而且能够让作品更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葬花吟》这部作品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部经典作品,深刻的体现出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更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
  2.歌曲本身伤感美的体现
  感伤不仅是一个美学的范畴,更是一种审美意识的物化过程,《葬花吟》这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表达出一种忧伤的感情、悲伤的旋律。从作品开头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来看,短短2句话,14个字就能够将一个隐含着巨大变故的悲惨故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第二句的疑问更是能够体现感伤之情。让人不禁想要追溯审美主体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曹雪芹老先生面对这花落之景而叹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花在开放的时候无论多么光鲜亮丽,总有开败的一天,而一旦到了那一天,花不得不面临“红消香断”,曹雪芹老先生借花落的悲惨结局,以花喻人,描述着大观园里风光无限人物如同花落一样的悲惨结局。《葬花吟》平实语气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大观园的盛极必衰,让人不禁感伤,正是这感伤美,才成就了《葬花吟》的艺术造诣。

  三、《葬花吟》的演唱处理

  在歌曲《葬花吟》的演唱中,完美的完成这首歌曲的处理和演唱是十分考究的。王立平对《红楼梦》歌曲《葬花吟》的创作融入了大量内心情感的表达,所以《葬花吟》的演唱不同于一般歌曲,在咬字吐字、气息气口、位置、演唱风格及演唱情感及一些细节的把握上都十分讲究。

  (一)演唱技巧分析

  歌曲《葬花吟》作为诗词类声乐作品,在演唱技巧上十分讲究字正腔圆,在演唱中咬字与吐字、气息与位置对声音的控制方面十分考究。
  1.咬文吐字
  在《葬花吟》全曲的演唱中,着重要注意的咬字和吐字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开头第一段的“花”字和高潮部分中的“天”字十分重要,口腔不能开的太大,咬字要快、准、清晰,“飞”字的发音要着重在归韵上,不能咬的太死。
  第二,在这段中带有“j、q、x”发音的字比较多,由于地方方言的影响,对这样的字要格外注意,不能在咬字和吐字时漏气,要清晰的把字咬在前面。
  第三,全曲中许多像“逼、几、觅”等闭口音发音的字,咬字和吐字上要放松,可以先用普通话来正确的朗读,然后将其带入演唱中[[[]郑亚琳.红楼梦音乐《葬花吟》赏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93-93.]]。
  2.气息与位置
  《葬花吟》一曲的演唱中,气息和位置的把握一是体现在拖长音上气息的控制和停顿音之间气息的支撑,这一点和情感的表达要相互融合。在歌曲《葬花吟》中的第8小节到第42小节中,许多乐句之中充分运用小附点的节奏型,这在演唱中就要把握其中气息与声音的而结合,做到声断而气不断。高潮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气息要深扎根,牢牢的支持声音,高位置牢牢挂住,使声音具有力度感。在结尾句中减慢减弱的句子中,气息和位置的把握更加重要,再弱的音位置都是挂住的,气息是不间断的,这样才能给人以空旷缥缈悲凉的感觉。

  (二)情感分析

  第8小节到第26小节是歌曲的第一部分,这一段主要以陈述、叙事情感相结合。这一段深深的寄托着黛玉葬花时看到这花园里景象的一种愁思。每一句中都恰当的运用小附点的节奏型,这一整段演唱也就在于这个小附点节奏准确而精密的把握,从而把握其中恰到好处的感情表达,慢而忧伤的渐出,在第一小段中,采用女生齐唱的形式,渲染出黛玉葬花时那种愁绪的心情。以“dol”音开头,并以来作为这一部分的动机因素,旋律中小附点是其中重要的节奏型,也是演唱中气息控制和把握的关键位置。第一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在演唱上就形成了对比,前一句“断”而后一句“连”,开头的“花”音弱起,“花”字后是小附点若有停顿,声断气不断,这段中附点节奏的处理,充分展现这种悲凉的情绪。“第二小段采用独唱的形式,由合唱到独唱的转换更加给人以荒凉凄惨的感觉。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附点节奏没有第一小段表达的强烈,叙事情感更加浓厚。而这一段的演唱也着重也在于突出最后一句“一朝漂泊难寻觅”。此曲戏曲性成分较多,声音线条突出细而亮,情感表现也加入了戏曲元素,更加细腻。此段表面是在叹息花儿被风霜的蹂躏,实则是黛玉对这种封建无情的现实的控诉[[[]张瑞雪.浅析歌曲《葬花吟》[D].山西大学,2013.]]。
  第43小节到第58小节是歌曲《葬花吟》的中心段,也是全曲的高潮,激昂又痛苦悲切的曲调,唱出多少的无奈和泪水。黛玉借花唱出了自己一生的身世和命运,何人听此而不为其感叹呢!“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黛玉感情的升华,演唱中情绪既要悲切,激动,同时也要考虑“黛玉”性格和人物特征,处处隐匿着娇弱的“病态美”,所以在演唱中声音和情感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太过夸张。“天尽头”在此段中有两次重复,第二次感情应更加悲切,凄凉。独唱应尤其注重把握这两句的感情色彩,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两次“天尽头”中间加入鼓声,更加以强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这四句男女轮唱又回归原有的平静。
  从第61小节到第76小节,这段旋律重新照应开头,回到动机因素,突出了黛玉的娇柔病态美,吟唱中饱含着哭诉和无奈。“而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黛玉葬花而联想到自身身世,由心而发的感叹和无奈,这两句在演唱时要突出声音和感情的空凉。“侬今葬花人笑痴”这一句更要唱出声音的力度,其中夹杂着一种痴笑的意味,“他年葬侬知是谁”中“他年”演唱中间略有停顿,但声断而气不断,“年”字后的空拍停顿应干净利落,此段深刻细腻的描绘出了黛玉以花喻己的那种心境和感受。演唱中应尽可能多的在声音和感情上表现出那种凄美、荒凉和哀怨之感。
  第77小节到第100小节是全曲的结束断,《葬花吟》这首曲子最后一段颇具有艺术色彩,再现了高潮部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来强调突出主旨思想感情,而最终结尾悲剧的色彩更加浓烈。在演唱中前两句达到了整首歌的情感高峰,但介于要结合原著,和之前演唱一致,考虑到林黛玉的娇弱,不在于突出声音的洪亮,而是在于感情的升华和真挚。“试看春残花溅落……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唱出了黛玉最终对现实的无奈和叹息。此段结尾“花落人亡两不知”重复了三遍。每一遍的演唱所体现的效果截然不同,一次比一次声音由强渐弱渐慢,但声音的位置要挂住,气息要控制得当,最后一句翻高八度通过在高音“1”和高音“2”上长音而达到全曲最高点,随后慢慢渐弱来结束全曲。

  (三)细节分析

  歌曲是以女生的合唱作为开头部分,有了这样一个铺垫,再由女生的独唱进入,这个时候就更像是一个娇柔的女孩悲悲啼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是黛玉内心的声音,她想要用花来拟做自己,花再美总是要凋零,佳人再恩爱终究也不会长久,花败落就没有人知道花开时候的美丽,借此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伤感,所以要用叙述的语气,保持状态,抓住声音的重力点用巧劲带过去,而不能使用蛮劲,这样能使音乐听起来连贯柔和[[[]李刚.王立平《葬花吟》解析[J].音乐创作,2017(5):93-95.]]。
  唱到“阶前愁煞葬花人”这一句时,表现的是黛玉的苦闷以及积压的煎熬的感觉,所以在情绪上要有推进的感觉,“阶前”就像电影的长镜头一直推进,推进的视角要送到“葬花人”的身上,“愁”与“煞”都是黛玉的心理表现,所以要唱的如泣如诉,咬字时在牙齿间稍微挡气但是不可断气息,推进力度落到“人”上,“人”字可以加润腔来修饰,情感更加真实,表现黛玉度日难熬的感觉。
  每首歌曲都会有高潮部分,那么一般情况下,高潮时演唱者应该以强来处理,但是《葬花吟》这首歌曲主要是病弱少女林黛玉的心声,所以如果想要把林黛玉的这种病弱的特性表达出来,就不能在高潮部分用很强的力度,只能在高潮部分找到强与柔的平衡点,要表现内心的恨就要加强气息的密度来增强音色的质感,不仅靠简单的加强腰部的力量,不然便会把林黛玉刻画成一个特别强悍的女性。所以在这时,特别应该要注意的是咬字,此时黛玉的情感是愤怒大于悲伤,不是问“天”,而是想要问一问这些邪恶的封建势力到底为什么非要把人逼到尽头,不得不以极端的方式来了却人生。而“天尽头”这几个字在唱的同时要咬住“天”的字头甩出去,即咬住“t”的位置,唱“尽头”时只需要增加气息流动的速度送出去就好,而不是使蛮力,死死咬住每一个字。这样既照顾到黛玉的娇病的形象,也能发现黛玉强大的内心,从而把林黛玉悲伤、愤恨的情绪推向全曲高潮。

  结语

  《葬花吟》这首歌曲,无论是从写词方面还是从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地方,无不跟随着林黛玉的心情与遭遇所创作,歌曲带着深沉的情感区演绎人物,让听到此曲的人也不禁陶醉其中,产生共鸣。
  本文以《红楼梦》插曲《葬花吟》的音乐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为题,在分析作品的背景、艺术特点的基础上从演唱技巧处理、情感处理以及细节处理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葬花吟》的演唱处理方式,为《葬花吟》的演唱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8年3月9日
  参考文献
  [1]李智永.歌曲《葬花吟》的演唱分析及艺术表现[J].北方音乐,2017,37(14):62-62.
 
  [2]步雅茹.论电视剧《红楼梦》歌曲《葬花吟》的创作与演唱[D].云南艺术学院,2016.
 
  [3]马小琬.红楼梦中歌曲《葬花吟》的艺术特色分析[J].大舞台,2014(6):165-166.
 
  [4]邸国艳.《葬花吟》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探究[J].参花:下,2016(12).
 
  [5]陈世涛.歌曲《葬花吟》赏析[J].艺术科技,2012(5):82-82.
 
  [6]孙思.歌曲《葬花吟》的叙事性以及艺术性[J].参花:下,2014(9).
 
  [7]郑亚琳.红楼梦音乐《葬花吟》赏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93-93.
 
  [8]张瑞雪.浅析歌曲《葬花吟》[D].山西大学,2013.
 
  [9]李刚.王立平《葬花吟》解析[J].音乐创作,2017(5):93-95.
 
  [10]李遵智.品读《葬花吟》[J].教育,2016(6):00203-00203.
 
  [11]程丹.电视剧《红楼梦》经典歌曲分析与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2]潘承玉."林黛玉"创作《葬花吟》《五美吟》有借鉴[J].东岳论丛,2001,22(1):135-138.
 
  [13]林民亮,朱伏令.葬花吟里看黛玉[J].俪人:教师,2014(23):161-16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6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2月24日
Next 2019年2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