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三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人把里面涉及的历史人物、语言特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本篇论文主要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民谣是一种民间歌谣,是老百姓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http://baike.so.com/doc/1896669.html”\t”_blank),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本文通过在“前三史”中收集的关于汉代的民谣去研究民谣的特点,通过对民谣的具体分析,研究汉代民谣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揭示民谣反映的社会现实,歌颂或批判,从而表达老百姓的心声,展现汉代民谣带给我们的魅力,给我们呈现一个客观真实的汉代社会。
关键词:汉代民谣;“前三史”;思想内容
一、“前三史”中民间歌谣的概述
现在人们一提起民谣耳边就不由得响起“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这首民谣歌曲。而本文所要叙述的是汉代的民间歌谣,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谣歌曲是有一定区别的。
钟敬文先生把民间歌谣分成了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如时政歌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后汉书·五行志》)而我们今天论文中所要说的在“前三史”中的汉代民谣大致可以分成民歌、民谣、童谣三种类型。这也说明古代民谣与现代的民谣是不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前三史”中汉代民谣加以论述。
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在现在的少数民族中民歌是比较多的,多用来传递男女之间的情谊,教育子孙后代,歌唱美丽家乡等。如苗族的《教子歌》讲的是家长教育孩子为人处世,要从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要孝敬父母等。那在“前三史”中同样有这些传递老百姓感情的汉代的民歌,收录了有大致二十六首。如《史记》《汉书》中所收录的“一尺布”“生男无喜”歌都属于民歌。这些民歌通过老百姓的嘴来反映汉代的社会现实,也让后人从多方面了解了汉代生活经济和历史状况。
民谣,民间歌谣。由民间流传下来的纯朴音乐,形式简单,真情流露而感人。林语堂《中国报业及舆论史》中指出,民谣是中国古代公众实施政治批评的一种形式,比起西方人,中国人是对君主更严厉的批评者,独裁军权也从未能制止他们以耳语及歌谣的形式所传递的对XX的批评。在“前三史”中有汉代民谣大致有二十四首。如“桑无附枝……”这就是一则民谣。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民谣与谣言又是不同的。谣言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二是指没有公认的传说;还有一种解释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谣言又分为流言、讹言、妖言、谣言。如“莽鸠杀平帝”是一则“未经验证”、无事实依据的谣言。谣言相对于民谣分的更具体,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这些都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民谣,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什么是童谣?古人说:“童,童子。徒歌曰谣。”(《国话·晋语》韦昭注)童谣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有韵的诗歌形式的儿童故事;二是指在儿童中间流传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而一说到童谣又让人会想到现在的儿歌,如“小白兔,白又白……爱吃箩卜和青菜。”儿歌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告诉小朋友一些常识,或者说的是一些自然景物,让小孩子们心情愉快。童谣不同于儿歌,在“前三史”中有童谣十六则,如《后汉书》所收录的“董逃”歌就属于童谣。童谣从定义上看是流传在儿童之间,这一点与儿歌一样。儿童给人们的感觉是单纯美好的,但是在汉朝有很多的童谣也可以片面的反映出汉朝的社会风气是否良好,童谣更多的是与政治有关。如果从儿童的口中唱出来的民谣是批判当朝统治者那么这个朝代真的就走到尽头了。
二、“前三史”中汉代民谣的思想内容
民谣虽小,但可以从中窥见世道人心,在汉代社会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反映社会现实和舆论趋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前三史”中的汉代民谣能折射出的内容相当广泛,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有很大帮助。在“前三史”中一共收集了五十首汉代民谣,收集的这些汉代民谣表达了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歌颂或者批判了社会现实,对统治者有警醒的作用,让老百姓有督促的作用。
(一)歌颂了官员为民着想、正直等的一些品质
在“前三史”中有很多汉代民谣是表现了官员受老百姓的爱戴,他们是为人称赞的清官,被老百姓所歌颂。他们身上的一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一些皇亲国戚仰仗自己身份的尊贵,专横跋扈,奴才也狗仗人势。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人给杀了,然后躲在公主府里。老百姓痛恨不已,当时的洛阳令董宣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守株待兔,几天后杀人的奴才跟随公主外出,董宣不仅斥责公主有包庇的行为,而且立即把这个家奴给斩首了。湖阳公主向皇帝哭诉,光武帝很生气,下令要斩首董宣。董宣并没有胆怯,反而通过他自己的态度行为让光武帝感到自行惭愧,为之动容,并且嘉赏了董宣。从这之后,不仅是皇亲国戚不敢为非作歹而且京城的秩序也非常的好,没有人去击鼓鸣冤。所以当时老百姓就用“枹鼓不鸣董少平。”[1]这首民谣来称赞他。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董宣身上不畏强权,为民着想的品质。
我们以前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让我们不由想到了萧何。而在这里我们说的一则民谣不仅与萧何有关,而且与萧何的一个朋友也有关系,那就是曹参。曹参与萧何在官位都不是很高的时候是好朋友,但随着曹参跟刘邦打仗立功,渐渐地两人之间就有了隔阂。但是在萧何病重之时给刚即位的刘盈推荐曹参做相国。而曹参也不负众望以不爱折腾百姓的名义将所有制度一律遵循萧何制定的法规制度去办,选自己信任忠厚老实的人去办事。老百姓因此不受干扰,生活安定。所以后来就有一首民谣歌颂他们是“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2]曹参可以说的上是历史上最悠哉悠哉的相国,让手下的人帮他办事,他自己却在家喂饱自己的胃,没有改革的压力,没有就业的压力,所以他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还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通过民谣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参和萧何两个人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不去顾全大局,正是因为他们由此胸襟,以国家利益为重,才被人们所歌颂,他们身上的这种气度也需要我们后人去学习。
在汉元帝时期,有这样一位官员他的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但他的身份显赫也是一位皇亲国戚。他的政治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也正因为他是国舅,所以宦官石显便对汉元帝说他是外戚,不能提拔。他并没有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幸运,成为人们仰慕的大将军,仅仅只是我们所说的冯野王。尽管如此仍然有老百姓歌颂他。其中就有一则民谣:“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说的是冯野王、冯立兄弟聪明贤智,任职期间公正廉明,乐于施恩,待人宽厚。[3]虽然他一生不得志,甚至最后被罢免,但是他却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是一个好官。
在“前三史”中还有很多称赞一些官员的品质的汉代民谣,而这些民谣不仅仅是表达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更多的让我们去学习他们身上的品质,这也是传统美德的继承,并且让我们发扬光大。
(二)批判了社会政治,揭露了社会黑暗
最近电视上的一个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收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甚至有了新晋的网红“达康XX”,他是一个为人民着想的好官,这部剧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是一部反腐剧,既然有好官也有贪官,里面的丁义珍就是一个xxxx,好吃好喝,又不为人民办好事的官,所以观众也不喜欢他。而说到反腐古往今来都被老百姓所痛斥。在“前三史”中,有一些汉代民谣就是批判社会政治,揭露社会黑暗的,在老百姓之间所传唱。
对最高统治者的讽刺。在汉武帝小的时候因为一个金屋藏娇的故事被人称道,从而当上了皇帝。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而是生在帝王家的无可奈何。他当上了皇帝之后渐渐地喜欢上了是歌女身份的卫子夫,从而以陈阿娇用巫蛊这种邪术被废除皇后之位。因为卫子夫的受宠,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深受皇上的重用,虽然他们抗击匈奴,身负重任。但是在民间依然有民谣来讽刺他们:“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4]有意思的是后代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武帝三大将皆有女宠”,就像白居易写的《长恨歌》里的一句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说的是因为李隆基宠爱杨贵妃,甚至让人千里送荔枝。这又让我想到了“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的闹剧,这几句话都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通过民谣来讽刺最高统治者这种行为。在《史记》中记载的一则民谣“一尺布”歌,而这个“一尺布”歌说的却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故事。古代因为帝王之位不可避免兄弟相残,曹植著名的《七步诗》中的一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清代的“九龙夺嫡”。而这些往往都会造成悲剧,亲情不再时刻透露着骨肉相残的虚情假意。这些不由地让我们进行反思,正确可观的看待民谣反映出来的历史问题。
对残暴酷虐时政的抨击。在古代因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每个朝代总有一些让人害怕残忍的酷刑,秦朝的车裂,像商鞅虽然推动了秦朝的发展,但是他却被五马分尸,没有入土为安。秦朝的因为崇尚法家理论,所以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了甚至出现了焚书坑儒,对后来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又如汉朝的宫刑,司马迁就深受其害遭受残忍的宫刑,在这种宫刑之下写出了《史记》这部历史著作,但是在写的过程中这种宫刑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摧残。又如清朝的文字狱,在雍正年间,有一个文人在作诗的过程中因为隐含了皇上的名字,所以被斩首等等。所以这些刑法都是残忍的。如“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合葬。”[5]这首民谣说的是西汉时期的尹赏,虽然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嚣张气焰,但因刑法残酷而让老百姓心惊胆战。正因为古代这些刑法的出现虽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更多的是让老百姓的愤怒与不满,造成社会恐慌。所以当时汉代出现了很多的酷吏,他们虽然维护了当地的治安,改善了社会风气,但是因为这些刑法的存在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称赞,更多的是畏惧。
对贪官污吏的鞭挞。自古有清官自然也有贪官,说到清官都为人称道两袖清风,比如我们熟悉的包拯包青天。而说到贪官就会让人想起臭名昭著的和珅让人厌恶。因为他们想要无限的权力,无限的财富,让人利益熏心。就像最近一部电视剧里让人讨厌的祁厅长这个角色,不仅知法犯法而且没有为人民群众做一点好事。这在“前三史”中所记载的汉代民谣中就有像祁厅长这样的人。汉元帝时期有一名奸臣石显,因为汉元帝性格过于柔弱,在他生病之时石显趁机专权,掌权期间结党谋私,打击异己,扰乱朝政。很多大臣都遭到他的迫害,有的自杀有的被罢官不能任用,他没有一点羞愧之心,而只是享受权利带给他的快乐。就像秦朝的宦官赵高指鹿为马,明朝的“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都让人痛恨。所以老百姓用民谣讽刺他:“牢邪石邪,……绶若若邪!”[6]“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因为汉初时期宦官不曾干预政治,但从汉武帝时期发挥专制权力而在宫中大兴宴游时起,他们逐渐得势;到了宣帝为压制大臣而重用宦官的时候,便开始在暗中积蓄势力。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老百姓通过这些民谣反映他们的心声,批判社会现实。
(三)表现了老百姓的艰苦生活和思汉的愿望。
一说到“战争”这个词,人们总是充满了厌恶。对于统治者来说战争虽然带来人员伤亡,但是更多的带来的是土地,财富,统治者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征服领土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大。但是战争却给老百姓带来无限的伤痛。就像“前三史”中有一则民谣说的“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71452459″\t”_blank)。”[7]因为战争导致土地无人耕种,有的甚至被荒废,人们连自己的生活保障都成基本问题国家却还要征兵去打仗。就像杜甫写的《石壕吏》一样,深刻的反映出战争的残忍导致人们生活的艰苦。还有一则民谣“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8]同样是写战争的持久带来的只会是坏处,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虽然汉王朝取得了胜利但是伤亡惨重还惨遭埋伏,最后还和匈奴达成协议与匈奴和亲。虽然促进了文化交流,但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总之战争是不好的,没有战争,安稳生活是老百姓心中的愿望。
在古代,因为经济的需要,最开始实行物物交换,最后因为又因为商品流通,又有了货币的出现,秦朝的秦半两,汉武帝时期的以青铜铸造五铢钱等,因为武帝的这一举措使得铜钱形状得到统一,对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对汉武帝的做法是赞成的。所以后来公孙述自立为帝时,废铜钱,要铸铁钱,遭到了百姓的反对,但是他依然违背民意,按自己的想法来。所以当时民间流传着“黄牛白腹,五铢(http://jump2.bdimg.com/safecheck/index?url=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TMTjR95vfL6Xw9buWG0fE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Iep2ExttNSibKd//u6g7vY7U2AArwkT1BR8t1AFY4Sdp2N5C6EDek/r0Nj51FGqvnnPwGfiBcHEMDxm7iZ2BjQ=”\t”_blank)当复”的民谣,透露出当地老百姓思汉,恢复五铢钱的愿望。在如今社会,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货币,有人民币,欧元,法郎等,这些货币不仅仅因为它是钱,更多的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象征,就像汉代的铜钱一样是老百姓对国家的认同感,也能表现老百姓的爱国之情。
三、“前三史”中汉代民谣的艺术特色
人们在读到一个文学作品或者诗歌时,总会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融入到作品中去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而在民谣中因为是流传在老百姓之间的,它不会带有个人的风格特点,都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形式,让人在传唱的过程中就能了解民谣的艺术特色。在“前三史”中,汉代民谣的艺术特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前三史”中形式多为七言民谣
民谣是流传在下层民众和儿童之间,郎朗上口,通俗易懂又方便记忆,很好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是老百姓的真情流露。它的形式简单明了没有很大的约束,民间歌谣的基本特征是保留着以四言句式占主导地位的基本传统,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前四句都是四言句式,最后一句是七言句式,这样增强了表现力,也让这首击壤歌在艺术上得到了升华。在“前三史”中,两汉的很多民谣都运用了七言的形式,因为民间歌谣有很大的流动性,传播性广,舆论性强,很好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歌颂或批评当朝统治者,所以也就促进了民谣的发展。
这些民谣中有些一句话就能评价一个人的作为。如“五侯治丧楼君卿”它是一则七言民谣,并且只用了一句话就给我们呈现了楼护这个人的品质特点,并且受老百姓的爱戴。还有如“枹鼓不鸣董少平。”也是用一句的形式表现董宣的品质。这些简单的话语形象的概括了一件事一个人,虽然简短却影响深远。从韵律上看,除了一句民谣的除外,其余的有一句一韵,有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如“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9]这些一句一韵,句句用韵的特点使七言民谣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后来的民谣诗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语言朴素,通俗易懂
在“前三史”中汉代民谣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有这个特点的原因是因为民谣传播在平民老百姓之间,而老百姓受教育的范围有限,相对于贵族阶级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所以民谣没有华丽的词藻去修饰,就是通过老百姓直白的语言去传播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老百姓的心声。
在东汉末年因为社会动荡不安陷入混乱,各地都在反抗都在战争,而老百姓们也会通过民谣表达不满。一则《董逃歌》:“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伤,董逃!”“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十日卜都是自下而上解字,而不同于通常的自上而下解的,隐含了董卓的名字。这两则民谣都是说的董卓,第一首董逃歌通过简单直白的话语告诉就是见到董卓就快逃难去吧。他的一生都很残暴,有着很大的权利却不满足。戏貂蝉,最后被义子吕布所杀,他的结局并不好。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还残害老百姓,又“挟天子而令诸侯”,坏事做尽,导致东汉末年社会政治混乱黑暗腐朽,所以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不高。正因为这样当时的老百姓恨不得躲得远远地,免得不小心得罪了他,就有生命危险。
还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则童谣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没有任何的评价和叙述,而且在这里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寒门和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对比,知孝廉和没有道德的人进行对比,更显示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评的意义也很明显。这则民谣的节奏明快,使人朗朗上口也便于儿童传唱。
我们通过民谣可以看出汉朝社会历史的进程,通过民谣简单通俗的语言便于我们后人理解和记忆,对我们探究民谣有很大的意义。
(三)多次运用修辞手法
无论是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会运用到艺术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而在“前三史”中的汉代民谣也同样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得民谣反映的人物事件更具体更形象。
我们形容一个女子的体态时经常会用到一个成语“燕肥环瘦”。说得就是赵飞燕和杨玉环各有各的美,而今天所说的一则民谣也是与这个成语里的一个主人公有关,她就是赵飞燕。“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10]这则民谣一语双关用燕子的一生来比喻赵飞燕由贫贱到富贵盛极而衰的悲惨下场。这则民谣运用了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赵飞燕赵合德这对姐妹为了得到汉成帝的宠爱不惜残害他人,机关算尽的形象。而正是因为赵飞燕这样红颜祸水的存在,大汉的天下也到头了。这则民谣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在《后汉书·五行志一》里有一则民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里的“直”说的是李固,“曲”指的是胡广、袁汤等,这里把李固比喻为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把胡广等人比喻为像钩一样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这里直如弦与死道边;曲如钩与反封侯又各自进行对比,充满了讽刺意味,批判社会现实黑暗腐朽。还有著名的《董逃歌》是一首五言十三句的民谣,形式罕见,运用了排比修辞,简单明了,也突出了董卓的残忍和老百姓对他的憎恶。
在文学作品中会出现烘托的艺术手法,有的是直接烘托,有的侧面烘托,这种艺术手法就是为了增强感染力,烘托人物形象。而在“前三史”中就有运用到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如上述论文中提到的“枹鼓不鸣董少平。”这则民谣,通过他治理之后的洛阳的社会风气得到改善,为非作歹的人得到严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些现象侧面烘托了他办案严酷、不畏权贵、为官清廉的品质。
四、“前三史”中汉代民谣的作用和影响
(一)制造舆论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明星是最容易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因为科技的发达,网络的便利,微博的强大。或许就会因为一个行为一件事情制造舆论。而舆论大部分是负作用的,会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也是极大的,不仅是个人甚至是对家庭都有影响。舆论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字典上舆论是这样解释的:“代表公众意见的言论”。所以都是与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因为科技的不发达,人们就通过民谣等一些方式来制造舆论。这个舆论跟最高统治者和老百姓都息息相关。在“前三史”中汉代民谣就有着制造舆论的作用,这个舆论的作用更多的有着积极的方面。
1.舆论的反讽作用
在汉代,前有吕氏家族、霍氏家族,后有王氏家族,他们都被称为外戚,而外戚专权是汉朝的一大特点。吕后为了掌握权力不惜将戚夫人做成“人彘”;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他并没有霍去病那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雄心抱负,而是将权利握在手中,废除刘贺,从民间找来武帝的曾孙宣帝继承皇位,并让自己的女儿做了皇后。王氏家族的王政君,通过自己儿子的继位,像前代的窦太后一样享受权利带来的荣耀,提拔自己的兄弟巩固王氏XXX。又因为汉成帝本来性格软弱,听之任之,王氏外戚更加肆无忌惮,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当时就有一则民谣来讽刺王氏家族的人“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土山渐台西白虎。”[11]老百姓就是想通过民谣讽刺他们,让当权者听到人们的心声,制造舆论。因为当权者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只能自食恶果,最终导致西汉的统治摇摇欲坠。
2.舆论的传播作用
在“前三史”中,民谣能够很好的传递信息。通过民谣我们可以知道汉朝的某一时期的统治者是否做到了“民贵君轻”,社会风气是否良好,朝廷官员是否能做到为官清廉,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民谣表现出来。在王莽依靠外戚的地位接近权利,想要篡汉夺权,甚至不惜杀了自己的儿子王宇和吴章。又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没有亲情可言,把自己的权利建在亲人的痛苦之上。在“井水溢”这则民谣中就反映了王莽的行为。在王莽当了皇帝之后将五铢钱全部废除,重新铸造大小两种钱币等一系列措施。可是王莽的空想式新政是国内陷入混乱,还导致了与四方异民族之间的摩擦,从而导致了王莽的失败。刘秀时期“黄牛白腹”的这则民谣,也同样说明了王莽实行将五铢钱废除是不合理的。这些民谣给我们传递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存在的问题,为我们后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二)表达情感的作用
在“前三史”中民谣表达了老百姓的愿望,有对清官希望他继续留任的愿望,也有对当朝统治者不满的情感。
如“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12]这则民谣歌颂的是东汉时期的廉范,为民着想。古代因为科技的不发达,所以没有电,没有灯,人们到了晚上就需要用火来照明,对火有禁令。所以古代的人经常会喊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火对于他们来说既不安全而且影响了晚上的织布工作。廉范在当值期间废除禁令,还要每家每户有防火意识,为防火做了大量工作。尽职尽责,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东汉时期的张霸有一则民谣也是歌颂他“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13]廉范和张霸都是可以称之为父母官的好官,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所以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只要当官的为人民谋福利,办实事,老百姓们都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当官,这也是老百姓的愿望。
在汉朝,有许多著名的酷吏,因为他们的一些刑法对人太残忍,所以百姓对这些酷吏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希望他们继续留任惩治恶贼,一方面又害怕他们残忍的手段用到自己身上。所以民间就会流传很多关于他们的民谣,如“宁见如虎穴,不入冀府寺。”[14]说的是樊晔在办案过程中手法残忍,让老百姓害怕。在汉武帝时期也有著名的两个酷吏,一个是张汤,一个是宁成,他们两个在一起办案很有默契,如鱼得水,审了不少的冤假错案,受汉武帝的赏识。所以当张汤自杀的时候老百姓都惊讶不已。虽然老百姓通过民谣讽刺他们,让他们背上酷吏的恶名,但他们做事有步骤,聪明伶俐,又一方面改善了社会风气,百姓安居乐业。所以通过民谣也可以看出百姓对民谣的复杂情感。
在“前三史”中有一些民谣是因为当朝统治者没有很好地统治国家,百姓怨声哀道,表达了人们不满的情感。在汉灵帝在位期间重用宦官,让他们大量的在民间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古代的老百姓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养家糊口,哪有钱财让皇上去享乐。还有他的母亲董氏贪婪成性,卖官聚财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老百姓用民谣“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15]讽刺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不满地情感。
(三)汉代民谣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汉代民谣的价值在于对历代作家、诗人的影响。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汉代民谣丰富了诗歌的形式
诗歌的原始形态就是民谣。汉代民谣的特点就是简单明了,它的形式相对于之前也开始丰富多彩。在《诗经》中,四言诗是首先出现的,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都是四言的形式。而到了汉代,民谣也因为是在老百姓之间的传播,所以没有文人作诗的讲究。既继承了四言如“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又突破了四言的格式,比较随意通俗。还出现了三言、五言、七言的民谣。如三言的有“直如弦,死道边”。《董逃歌》又是五言的形式。正是因为汉代民谣形式的丰富多样,到了南北朝有了《木兰诗》,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创作的诗歌有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等等,都受到了民谣的影响,使得诗歌在节奏,韵律的把握上有了更准确的运用。如果没有民谣的发展,后人就不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歌,宋词,我们就不会读到这么多优秀的诗歌,也就感受不到它的魅力,所以汉代的民谣对诗歌的形式影响深远。
2.对作家诗人的影响
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作家诗人,都是善于吸取、提炼人民语言而自成一格的语言大师。就是因为民谣在汉代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或歌颂XX官员,或批判社会现实。在汉代时期人们就通过民谣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到了盛唐时期诗歌繁盛的又出现了现实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这些诗人也像汉代人一样,唐代诗人通过诗歌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汉代民谣对诗人的创作有着不小的影响。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清代冯梦龙的《桂枝儿》,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作品中汉代民谣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红楼梦》中多次运用到民谣,如“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通过简单直白的话语来说明再大的家族也会因为奢侈浪费而耗尽钱财。我们以前看的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有个老和纪晓岚作对的人,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的大贪官和珅,在清朝时民间有一首民谣也是说和珅的“和珅倒,嘉庆饱”,就是因为和珅太贪了,他的钱财多的数不过来,所以百姓用这首民谣来讽刺他。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民谣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
结语
我国民谣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它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们通过传唱的形式在民间流传。本文通过对民谣的类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影响等方面来对“前三史”中所收录的汉代民谣进行研究。民谣又分为民歌、民谣、童谣。但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汉代民谣的研究只是一部分。通过“前三史”中收集的汉代民谣揭示社会政治、文学等对后世的影响。通过上述的几个观点可以更客观的看待汉代的历史,汉初时期老子无为的思想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匈奴政策,财政政策等这些都可以从流传的民谣中体现出来。民谣的传播是集体性的,它可以让老百姓发泄不满,可以让统治者解决社会矛盾,顺应民意,统治才会更长久,也会受百姓的爱戴。
参考文献
(1) 著作
[1]《史记》汉·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汉书》汉·班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3]《后汉书》南宋·范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4]《汉代的谣言》吕宗力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5]《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6]《歌谣的多学科研究》王光荣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9月
[7]《宫崎市定中国史》【日】宫崎市定著焦堃瞿柘如译,浙江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8]《中国古代民谣研究》吕肖奂著,巴蜀书社,2006年11月
(2) 论文
[9]汉代谣谚研究.安牧阳.广西大学.硕士.2013年
[10]唐前谣谚史论.时娜.山东大学.硕士.2011年
[11]《史记》谣谚研究.齐向宇.辽宁大学.硕士.2013年
[12]“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范亚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
[13]秦汉时期的舆论及其社会影响.赵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03年
[14]汉代歌谣的政治批判功能.陈才训.山东大学文学院2005年
[15]汉代歌谣兴盛的原因.陈才训.山东大学文学院.2005年
[16]中国古代民谣与吏治研究.程丽丽.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
[17]汉代的“谣”与社会批判意识.【日】串田久治,日本立爱媛大学教授译者:邢东风.《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