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论文的选题过程中通过自身对合唱艺术、音乐理论、音乐心理学等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结合自身对合唱指挥专业热爱、导师的指导意见以及对陈国权教授的采访,并根据自身在音乐会中对陈国权改编《天路》的实践,最终确定对陈国权改编《天路》的艺术创作特征及二度演绎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陈国权改编的合唱作品《天路》进行各方面深刻剖析,从而探究该作品的艺术创作特征及改编。

一、陈国权改编合唱曲《天路》的创作背景
歌曲《天路》原是由作家屈源作词,作曲家印青谱曲的创作歌曲。歌曲描写了铁路工作者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修筑铁路的史实,为藏族人民搭起了一条天路,歌颂了铁路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因此,歌曲《天路》也被称为献给修筑青藏铁路英雄们的赞歌。歌曲由藏族歌手巴桑首唱,后来在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经韩红以通俗方法演唱后,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唱。在合唱领域方面,改编的版本众多,但是以著名指挥家,作曲家陈国权教授改编的领唱加四部混声合唱版本最为成功,同时也成为多个大赛的指定曲目和各个合唱团的保留曲目。因此,更进一步的对陈教授改编的合唱版《天路》进行改编手法与指挥技法的分析研究,将会对这首歌曲的进一步传播起到助推作用。
二、陈国权改编合唱曲《天路》排练技巧的分析
(一)音色的训练
在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中,如何让每一类声音都能发挥出其音色的特性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整部作品旋律是否悦耳、层次是否清晰、声部何时进入、是否需要加入领唱、如何选择领唱的音色和有效音域等等问题,都是一部合唱作品的关键之处。笔者愿以自身的专业解析能力带大家在陈国权改编的合唱《天路》中一一找出将声部有机运用且合理搭配的例证。
1领唱在《天路》中的地位
可以说,在合唱《天路》中领唱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在对合唱《天路》进行客观分析前,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收集了很多相关材料进行比对。陈国权教授曾对大多数群众中传唱度偏高的独唱作品进行合唱改编加工,绝大部分的改编手法是将歌曲旋律部分平摊到合唱团中,由各自声部通过音色特征来进行不同的诠释,有时会不止一次的让多个声部进行轮流演唱主旋律音,形成首尾呼应环环紧扣的态势。然而,对于《天路》的改编,陈国权教授选用了民族唱法的女高音色来担任领唱部分的旋律。在之前的论述中,笔者就提到过采访陈教授时,他曾提出《天路》这部作品的独唱性过于浓重,所以在对《天路》的改编过程中,陈国权教授反复尝试让不同声部进行演唱确立最佳效果。最终决定颠覆原曲的通俗曲风,将作品定位于融入藏区元素的艺术作品,让民族唱腔的女领唱独自完成歌曲开篇的第一段旋律。一部合唱作品是否选择加入领唱需要看原歌曲的性格来决定,对于领唱在合唱《天路》中的演唱份额的划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依据:1.领唱常用作最初的陈述。2.散板节奏适合领唱。3.有个人角色意义的音乐。4.需要发挥独唱音色的音乐片段。从30到46小节共四句歌词是完整的保留了原《天路》的旋律音高。行云流水的钢琴伴奏衬托下引出清亮细腻的女声,这样的编排让听者首先对歌曲的接纳程度就有所增加,能瞬间将在场的演员和观众都带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境中。合唱改编作品《天路》中对领唱作用的点睛之笔要数在尾声上的处理上。用一个“哎”字把一堆看似零散的音符串联起来。八度大跳过后五声音阶式上行,密集的三连音和九连音对领唱的专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尾声部分虽为2/4拍标记,但在演唱过程中领唱在几乎无伴奏的情况下进行,所以也给了领唱充分自由发挥音色、技巧和舞台表现力的空间。当“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旋律回归主题动机,又一次把观众的思绪从天马行空的“哎”中带回《天路》的中心情感上。
2混声四部与领唱的协调统一
编配合唱时原歌曲旋律应当交由哪一个或哪几个声部演唱就需要研究旋律的声部属性。较多合唱改编歌曲的旋律可能并无明显声部属性,但是《天路》这首歌曲的某些片段就有着明显的声部属性。一条旋律合理划分给不同声部进行演唱,多样的声部呈现对于形成合唱的整体布局有重要的意义。合唱改编者要尽可能给各个声部唱主旋律的机会,这样才能展示合唱的丰富多样,也才合乎演唱心理学。如何判定对改编的合唱作品进行声部的份额规划、如何搭配混声合四部与领唱的层次感。一般来说被改编的歌曲原旋律大都适宜高声部演唱。因此当原歌曲是一段旋律而反复唱两段以上歌词时可以设计第一段由女声唱第二段改用男声唱这样就可以产生变化和对比,使演唱音色多样化。另外原歌曲通常由高声部演唱,但在原歌曲里发现适宜低声部演唱的旋律应交由低声部演唱,这样的处理构成声部对比,得以调节大部分高声部演唱的“听觉疲劳感”。从相对简单的一个声部的原歌曲改编为合唱,必然会有一个从简单声部到合唱的多声部,从独唱或齐唱的小篇幅到合唱的较大篇幅,从演唱的单一性到演唱的多样性的种种变化。这种变化是改编者必须经常注意到并且需要时常体现在改编过程中的。有些一开始就是多声部呈现,这往往与原歌曲一开始就是高潮性质的音乐剧有关;有些开始是高潮性质,但随后转为从简单到渐渐复杂的发展。还有许多合唱在声部上安排上,却是“从简到繁”,往往原歌曲开始后逐渐发展。而这些不同发展布局通常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1)从齐唱开始再到合唱。(2)从齐唱到轮唱再到合唱。(3)从某声部开始再到合唱。(4)从领唱开始再到合唱。(5)从一个声部开始到两声部或者三声部的合唱再到完整合唱。(6)无背景到长音背景或音型背景。(7)高潮往往是同节奏演唱。(8)可能是强音结束,也可能渐渐减弱结束,也可能稍稍平静后再结束等等。
这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衡量,以合唱《天路》为例我们一同来找出依据。从演唱形式和声部编配上来划分合唱《天路》,是混声四部变化轮唱——领唱——混声四部合唱(女声旋律男声长音背景)——高潮部分四声部同节奏——合唱(领唱旋律合唱团长音背景)——混声四部变化轮唱——混声四部合唱(男声旋律女声音型背景)——女声男声变化模仿——同节奏演唱——合唱(领唱旋律合唱团音型背景)——混声四部同节奏——女声男声变化模仿——同节奏演唱——领唱——合唱(同节奏强音结束)。由此可以看出,混声四部与领唱的协调统一较为集中表现在合唱《天路》的副歌部分。
作品80小节处,领唱演唱主旋律歌词部分,混声四部协调的、有机的构成和声织体凸显在中声区铺垫,跨小节的长音节奏伴唱也是一种从旋律音中派生出来的上行音阶似的过渡音。长音往往带有流动特点,和旋律相伴时有互为进出的复调性。合唱的复调化长音背景伴唱十分动听,既增厚了和声织体,又美化了音乐意境。作品165小节起,领唱所演唱的歌词与之前副歌部分是一致的,但旋律进行了变奏,重组了节奏型与旋律中的连接音。合唱团转为演唱同节奏音型背景配以藏文歌词,女高、女中、男高与男低声部旋律反向进行,前三者节奏活泼为2小节一组、4小节一组、2小节一组的短句韵律,后者则按2/4拍拍点律动。演唱形式再现,在合唱《天路》的最后一段加入尾声处理,这是因为陈教授还注意到演唱形式的再现,这样做的好处是演唱形式的呼应且具有统一感。所以合唱《天路》开头是领唱演唱,最后结束也让领唱在次出现。
在合唱《天路》的改编进行中,陈教授尤为注意段落和乐曲声部安排的对比,旋律重复时常常转换声部。如作品开端属于领唱演唱旋律,第二次就改为合唱团女高演唱,女中演唱同节奏二声部,男声则用复调化长音辅助。作品行进至B乐段则处理为男高音唱主旋律,男低音唱同节奏二声部,女声为音型背景伴唱。130小节起出现了一典型的写作手法,将旋律中某些具有高音声部或者低音声部特点的乐句,分解为女高、男高、女中、男低声部演唱,从而形成“齐唱旋律的二声部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整首作品没有运用真正意义上的齐唱形式,而是作为同节奏合唱,就算是运用简单的“巴扎嘿”歌词和声部走向大体相似的情况下,陈教授将和声织体进行全新的编排,女高声部向上与女中声部反向进行,男低与女中为同向低八度进行,让作品丰满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
(二)音准的训练
在陈教授的交谈中,他曾说过把合唱《天路》划分为三大块的情绪表达:抒情——欢快——欢腾。(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指挥在演出的过程中只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控制作品的节奏与力度来情绪表达,是没有直接有效的方式来控制合唱团员的音准,音高概念只能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巩固和加强。)根据对合唱《天路》的曲式分析刚好能将这三者的情绪对应起来,A部分开篇的人声引子就奠定了音画场景,2/4拍的图式要清晰表现出声部后半拍进入的特点,气口给的要软些,随后引入很有特点的民族声腔的领唱。在领唱单独的演唱过程中,指挥不应给过多的提示,让其发挥出自身的声线优势与处理技巧。第二遍女高女中演唱旋律时注意衔接要和缓,音量不宜过大,底下的男高男低声部音量更不能盖过旋律声部,但可在旋律声部做长音停留时进行声部交替突出。
整个A乐段在指挥的过程中,手上都应该突出“连”的感觉,图式应随旋律走向有高低起伏,弱化拍点感念。到高潮四声部同节奏演唱整个段落的力度要保持在中强范围且继续具有二拍子的抒情性一直延续到B乐段的引子部分。B乐段最大的特点是节拍的变化为6/8拍子,并且明显标记了速度记号,这就是作曲家在提示我们乐段风格正在发生改变。指挥图式应画为三拍子的合拍图式;即每小节只有两个拍点。打合拍的好处是既能有强拍重音突出三拍子的韵律又保持作品的流畅性和旋律线,指挥应控制好手上“点-线”的感觉。附点节奏加上藏语歌词,在咬字方面需要合唱团员们前期的着重训练。男高男低演唱旋律声部需要展现出其音色的宽广和坚实,合着三拍子似慢板舞曲的律动有力的推动作品向前发展。其后的旋律就交替在女声男声卡农进行,到“欢聚一堂”处汇拢渐慢,节拍回到2/4拍,“巴扎嘿”连收带起,一小拍钢琴刮奏进入欢腾的C乐段。这个段落考虑到速度提升到活泼的感觉、节奏短促跳跃,指挥的过程中就只给出拍点,手在低位置进行小幅度弹跳。整体的速度不宜过快,过快的速度会使领唱在演唱时气息无法拉宽以表现长的乐句。(如果合唱团有越来越快的势头则用一只手给拍点,另一只手在上方作出“按压”的手式进行提醒。)前四句中的每一句尾音都进行渐强处理到下一句时变弱,营造出人头攒动的集会场景。领唱的进入需要压低合唱团的整体音量以突出领唱的声音色彩感,并保持之前的处理方式在尾音处渐强。205小节开始交替演唱“巴扎嘿”,字头要干净、气口要统一,每四个小节做出一组“mp-f-mf-p”的力度变化,指挥要尽量避免过多繁琐的动作,提前预示声部进入的位置。213小节开始同节奏“巴扎嘿”开始渐强,要求每个小节第一拍的“巴”字要声音坚实有穿透力,219小节转入3/8拍开始在强音高位置上做渐慢处理,打四个小节的合拍,到223小节打三拍子图式,224小节第二拍开始眼神预示领唱,最后一拍右手收掉合唱团,同时左手示意领唱进入。尾声部分类似于散板,随领唱尽情诠释作品,钢琴跟着领唱的气口给零星点缀之音,指挥只示意声部的进入,在领唱发出“传遍”后合唱团紧接“传遍”,由突强到弱强调字头,收在领唱的“四”字上。当领唱的“方”字出来时,指挥示意合唱团再一次突强到弱唱出“四方”并在钢琴伴奏的三连音推动下不断渐强加大音量,指挥统一气口、一字一顿“巴扎嘿”强收。
(三)情感的把握
作为合唱作品的直接表演者–合唱团员,是合唱作品的第一感受者。演唱合唱《天路》的过程中,置身于纵向和声织体的声场中,第一步就是将自己声部旋律熟悉,通过总谱来找到不同唱段自己声部的作用。例如:47小节女声旋律,男生作为背景声音起衬托作用,此时女声情感应该投入于歌词意境中,男生则应该注意声音的发声状态和音量控制,双方在演唱自身声部的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到对方的旋律走向,用纵向和声听觉来不断修正听觉效果的和谐度,以达到旋律流畅和织体层次清晰的目的。找准自身定位,从而控制好每个段落的情感,做到收放得体、张弛有度。
三、陈国权改编合唱曲《天路》的艺术处理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1。掌握帕特
“拍点”是限制音乐的一项重要行动,可以掌握职业指挥与业余指挥的区别。第一个学习指挥官是比较困难的。关于“形成”以传统教学中一般是用手“自上而下”类似于“投篮”,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书中提出的,即第一手底下,然后使用“推反弹起来形成”采取这种方式,避免从对手的“可能的压迫,刚度,以帮助学习者更容易和准确地把握投篮点。
2。图式多样性
“模式”是由一行和一个PAT构成的动作轨迹。通常指挥图式教学是单一的,教材上的图例每次只有一种类型,摆动图式变化较小。基于传统的图式,摆动过程中可形成“与安置,在落点位置”和其他五种,它贯穿于二等节拍图式,图式指令丰富,可以表现音乐。
3。”旋律线“处理
过去,人们根据速度、强度和声音因素来决定指挥姿态的大小和方向。旋律在横流中形成直线起伏的状态,称为旋律线,在旋律线的指挥下,采取不同的方位和姿态,以不同的方位来反映歌曲旋律变化的跌宕起伏,进一步丰富指挥语言。因为指挥过程中,同样动作超过四节,就会显得单调、单调,过分追求动作的起伏,不断变化,而且看起来过于花哨,要根据旋律线做出适当的处理,才能增加美感,使动作更加生动,充满韵味。
4.“预备拍”的精准
“预备拍”是揭示音乐到来的关键。“一个合唱团体速度变化稳妥,进程动态良好,协作质量高超,都有赖于指挥者预示的感染力和清晰度,优秀指挥家的高明之处往往在于预示的技巧”。预示可包括起拍预示、收拍预示,在具体指挥过程中,又包括情感预示、气息预示、力度预示、速度预示、唱法预示、声部预示等,对于合唱指挥而言,预示是表达指挥意图的核心部分,预备拍的作用非常关键。
(二)风格把握
在钢琴创作,萧邦被称为“钢琴诗人”,它更适合使用“幸福的诗人”来评价陈国泉的合唱改编。风格的形成源于作曲家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因此,作曲家的成熟标志与风格的形成密切相关。艺术是最高境界。和一个作曲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往往依赖于时间,不一样的体验,整理,和个人背景和作曲家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人格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点在陈国泉的创作尤其是合唱改编。
陈国泉一直致力于作曲家努力创作,他用他的爱歌唱艺术和创造性探索的完美的追求,在音乐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勇于超越自己,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个憧憬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他对各种类型的作品,也有儿童喂养的作品,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作品,也无伴奏合唱作品。他的合唱作品内容丰富,体现了民族特色、爱国情怀、时代特征和通俗歌曲改编。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有些人喜欢童心,有真挚的感情,有爱国和爱国心,也有向往家乡的人。这些作品都深受各合唱团的喜爱。
结语
本文以陈国权版合唱《天路》为案例进行剖析,深度挖掘合唱《天路》的艺术创作特征及二度演绎的相关问题,并根据笔者与陈国权教授之间的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1)合唱《天路》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它是群众夙愿与作者创作动机的统一体。
2)合唱《天路》作为一部传颂xxxXX大力扶持西藏地区基础建设的纪实作品,其本身融入了藏族语言元素,充分证明它是藏族语言与汉族文化的统一体。
3)合唱《天路》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扩大曲式结构和打破节拍与节奏型,达到抒情性与律动性的统一。
4)合唱《天路》通过在混声四部中加入领唱这一角色,使整个作品画龙点睛达到音色搭配与声部均衡的统一。
5)时代的发展促使合唱作品也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合唱《天路》通过“动静结合”的表演形式达到了与时代特征的完美统一。
合唱能够培育人的高雅情操、增强人民的信仰、传递人们的情感体验。聆听优秀的合唱作品是一种终身的审美教育的良好方式。合唱指挥立于合唱团员和观众中间的位置,同时接受来自台上台下的信息并加以即时处理和反馈。合唱指挥需要成为欣赏者与被欣赏者之间的有效媒介,才能更好的满足观众,满足自己对合唱作品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能激励广大从事合唱艺术工作的朋友们,更为细致的处理作品、放低姿态、接收来自大众的声音,才能更好的促进合唱事业的普及化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合唱、学习合唱、推广合唱、传承合唱,这才是我们从事合唱专业人士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颜婕,文化群众文化活动.,香洲年鉴,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248-249,年鉴.
[2],出版物推荐书目.柳斌杰,邬书林主编,中国出版年鉴,《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6,716-751,年鉴.
[3],“十三五”出版规划“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柳斌杰,邬书林主编,中国出版年鉴,《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6,69-116,年鉴.
[4]黄灿灿.分析陈国权改编的《天路》艺术创作特征及二度演绎[D].南昌大学,2016.
[5],出版物推荐书目.柳斌杰,邬书林主编,中国出版年鉴,《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5,761-799,年鉴.
[6]睢晓杰.由古曲改编的合唱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4.
[7],索引(一)条目索引.程霄玉主编,黄浦年鉴,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435-451,年鉴.
[8]李勤,张旦丹.合唱指挥艺术的创新与突破——《陈国权教合唱指挥》品析[J].音乐创作,2013(11):150-151.
[9],大事记大事记.华敏主编,卫滨年鉴,,2010,21-39,年鉴.
[10]赵璐平.陈国权合唱作品分析与指挥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陈倩.陈国权合唱指挥教学创新与改编创作作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12],出版物推荐书目.柳斌杰,邬书林主编,中国出版年鉴,中国出版年鉴社,2011,924-959,年鉴.
[13]丁岩.《合唱<嘎哦丽泰>的改编手法及指挥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09.
[14]陈峥嵘,文学艺术概况.袁善腊主编,武汉年鉴,武汉年鉴社,2008,368,年鉴.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