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筝,作为中国曾经的民族乐器中其中之一,归类为弹拨型乐器。其旋律动听,受到人民的广泛欢迎。昆曲作为我国早期的戏曲旋律、剧种,如今被叫做“昆剧”。它不仅是我国曾经戏曲里极其悠久的剧种,还是我国汉古代文化技艺。筝曲与昆曲的融合,给我国特有音乐的成长打下了根基,并带来了新鲜的创作灵感。扩展了古代音乐技艺的表达方法。本文对筝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巧和昆曲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特别对筝曲《林冲夜奔》的作家和设计环境实施描述;第二部分对筝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第3部分是昆曲成分在曲目《林冲夜奔》里的使用实施探索。通过这三个部分的研究,希望在筝曲与昆曲融合的创作上带来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启发性,并提供有利地借鉴。
关键词:筝曲《林冲夜奔》;演奏技巧;昆曲元素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背景
曲目《林冲夜奔》表述的是林冲遭到高俅中伤后,逃往梁山的过程。描述了林冲克服困难、逃往梁山的壮烈行为。本曲融入了昆曲元素,让音乐内涵有着壮烈刚强的特性,有着戏剧性和哲学性。其中,全曲以摇指、扫摇最为强烈,烘托出林冲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另外昆曲元素锦上添花。所以,此研究是包含实践作用和价格。
由古至今,古筝贯穿近千年的成长时间,以古筝为主形成的艺术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古代民间音乐的瑰宝,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继新中国成立之后,不断地涌现出大量有特色的筝曲,它们尝试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作。其中,以筝曲和戏曲元素的相互融合最为常见,这样的艺术结合相比较我国最早的古代音乐艺术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
近年来,筝曲与昆曲元素的完美结合不断地给我国古代民间音乐带来了创新,越来越多的音乐家们尝试将昆曲元素融入到作品中。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爱与赞叹,筝曲《林冲夜奔》也得到了众多初学者的青睐。曲中的演奏指法集短摇、长摇、扫摇、大撮等为一体,烘托出林冲这一英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及情感走向。除此之外,伴随现在世界的进步和成长,古筝还得到了欧美音乐学家的称赞,他们开始学习我国古代民间音乐的“筝文化”。因此,我们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超越突破,将筝曲与昆曲元素艺术的结合发挥地淋漓尽致,将我国的筝曲文化推到高潮,让我国古代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走向全世界。
二、文献综述
本次文献是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知名优秀文章,由于文章太多就以一两为例进行综述:
1.尹露瑾.浅析古筝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巧[J].亚太教育.2015,(13):256.
文章大体由4个组成对曲目《林冲夜奔》的演绎技艺实施研究,此4个组成都是感慨、夜奔、暴风雪、急进。曲目《林冲夜奔》里一般用长、短摇、扫弦、快速点指一系列技艺做基础,全曲情绪激烈高昂。作者认为每一部分的演奏技巧都有不同之处,强调了各个部分的独特所在。通过对筝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巧的分析,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得心应手。
该文作者观点一:演绎感慨组成时务必留意小节与小节音的连结,控制强弱关联,在演绎“7”音时,特别关注内心的描述以及力度的控制。观点二:在演奏夜奔部分时,需要演艺人员达到简洁清除、包含迸发力,把握好力度。看法3:暴风雪组成用了扫摇、左右手刮奏、大撮、长摇、按摇等技巧,表演人员在表演时务必注意控制好自身的呼吸情况,适当伸展自身四肢,情感集中,加强曲子旋律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效果。观点四:急进组成在表演时要简单爽快、坚决会集,留神音的连结以及力的掌控,特别留神一致性,控制好旋律和速率的连接,最主要是能力的表达。
笔者观点与该文作者观点大致相同,古筝曲《林冲夜奔》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要通过四个部分的划分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分析。在感慨、夜奔、暴风雪、急进此4个组成里,由于作品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走向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演奏时,各个部分的音色、强弱、力度、旋律等都不同,每个地方都要认真推敲、琢磨。一首作品的情感和意境皆通过演奏技巧来表达,一首好的演奏作品必然与它的演奏技巧息息相关,所以在演奏技法上要做到极为细腻。
2.李涵涵,郭威.筝曲《林冲夜奔》中昆曲元素的运用与演奏探析[J].戏剧之家.2019,(27):59+61.
文章以对筝曲《林冲夜奔》的体现张力、曲艺组成和古筝表演技艺为基础开展研究,用以体现《林冲夜奔》此种曲艺怎样表达一种在世风日下、人心寒冷的人民状态下,好人遭遇中伤最终被迫落草为寇,有家不能回的形象。创作人对古筝技巧里昆区成分的采取实施探索,来渴望推进古筝技艺的各式各样的成长,而且达到推广昆曲技艺的目的。
该文作者观点一:昆曲成分在古筝曲艺里的采取以及使用,不只使古筝曲艺数量增多、提高了古筝的表达技艺,也推进了曲艺艺术的传承和成长。看法2;模范了曲艺《宝剑记·夜奔》里的曲牌,创作者把昆曲技艺和古筝技艺结合起来,此曲艺不只想象力极高,还以描述其中具体典故的方法为基础,用以以音乐为根本来造就角色,这在古筝曲艺的漫漫长河里都不能曾出现,看法3;在表演此类曲艺时,表演人员不只要掌控好林冲的角色心理、思想和当时的周边环境,也要具体的知道以及熟知昆曲曲艺的优劣点和具体旋律,这样可以帮助来掌控曲艺《林冲夜奔》的音乐特点。
笔者观点与该文作者观点大致相同,曲艺《林冲夜奔》是从昆曲更改来的,创作人把昆曲技艺同筝曲技艺相结合,这为昆曲艺术的延续以及成长打下了根本,还给古筝的成长未来给予了极大的潜力,也还推广了古筝技艺的各类型的成长。但笔者在演奏技巧上的观点与该文作者的观点有所不同,曲艺各个组成的表演技艺大有差异,所有组成都有本身特别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演奏时要将每个部分的演奏技法都做到极为细致。
三、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此回论文探索的形式有三个:第一,实践分析法:在空余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实践演奏来分析相关的演奏技巧;第二,文献研究法:到图书馆或者在网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第三,对比研究法:通过不同的演奏版本及不同演奏者的演奏风格来对比该作品在演奏技法上的不同。这首曲子是经典的古筝高级演奏曲,并且带有浓郁的昆曲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表达了林冲的豪迈气质以及夜上梁山的状况,笔者通过对筝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巧及昆曲元素的运用的研究,希望为广大学习者在演奏技巧上提供有利的参考文献,积累更多的演奏经验。希望初学者在学习这首作品时,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林冲这一英雄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在夜奔梁山时的情感走向。从而在演奏时,更能彰显出这首作品的丰富特色。最后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希望“筝文化”在我国得以弘扬,让古筝的成长可以有更好的推广。
第一章筝曲《林冲夜奔》的作者及作品概述
第一节筝曲《林冲夜奔》的作者介绍
《林冲夜奔》是由王巽之和陆修棠联合创立于一九六二年的古筝独奏音乐。王巽之(1899年1月—1972年11月),浙江杭州人。本名王其昌,还称作逊之。其父是清朝茂才,长于字画。年幼失去父亲,家徒四壁,毫无关系,依靠当家教以及贩卖书画做生计。王巽之家里的第二个儿子,幼年时期就接触书画。1921年,王巽之在当时擅长演奏丝竹古代乐器的蒋荫椿老师的敦敦教导和悉心帮助下开始学习古筝,他一生勤奋工作、虚心地刻苦学习,无论是在关于江南民族丝竹的古筝独奏还是在关于江南民族丝竹等古代乐器的古筝合奏创作中都表现地很突出,成为杭州国乐界中的佼佼者。一九五六年,上海音乐学院创立民族音乐系少年古筝艺术体育课程后,王巽之就受邀成为特长艺术教育员以及老师,长期潜心于古筝方面的教学工作。六十年代,王巽之先生和陆修棠、王昌元等一起共同写下了《战台风》、《老贫农话家史》等一系列用古筝表演技和浙江筝派的古代技艺作核心、包含国内影响以及国外影响的高品质近代古筝音乐。
陆修棠(1911年—1966年),字憩南,江苏昆山洛阳人,二胡戏曲歌唱家和表演者、音乐家和教育家。在一九三二年八月受邀作为省立苏州中学曲艺老师,而且被请为吴平省立音乐团体的曲艺教师和曲艺指导。不久之后,即被迫外调于中央军校中文系从事陆军声乐与舞蹈教学艺术方面研究工作。其二胡曲《怀乡行》现在已然是一首二胡处女作,具有极高的名气以及作用的一个流传至今的音乐。陆修棠我国古典音乐界里被称作“二胡圣手”,从来都是“北蒋南陆”的传颂。其把现代二胡由其伴奏的位置渐渐提高到独奏,且把当代二胡专业学科教育里造就了一系列都有着极好的技艺等级的当代曲艺表演家,为促进中国民族古代曲艺技艺以及艺术的成长和未来和当代曲艺艺术培养的事业成长给予了极高的力量和功勋。
第二节筝曲《林冲夜奔》的创作背景
《林冲夜奔》,演化于古代我国无人不知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史诗著作《水浒传》。作家用《新水令》、《雁儿落》一系列当代昆曲的著名曲艺写作歌词以及演唱曲牌等当做曲艺根本以及写作基础,用深层次、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来充分表现和描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气韵。此种曲艺对《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当时受到恶人陷害后,在暴雨倾盆的夜晚逃上梁山的情节实施了具体的表述,整部曲艺心理壮烈、豪迈激烈,体现出豹子头林冲这一英雄人物在夜奔梁山时心中临危不惧、奋勇对抗的精神,描述了林冲奔上梁山的果断和气魄。要达到描述林冲可惜、愤懑、悲哀的心里想法,“摇指”技艺创造最靠前的一位使用者,王巽之向《林冲夜奔》里添加了长摇、短摇、扫摇、摇双弦或多双弦一系列技艺。在我国较为古代的古筝类乐曲中,低声部常以其旋律作为音乐伴奏的不同音型而频繁地组合出现,况且作为中国S型二十一弦当代古筝曲艺表演根基的王巽之,在其写下这个传世歌曲的过程中,独出心裁地把其在低声部又一次打开全新主节奏,将消沉的弦乐音调与欢乐旋律在左手推、吟、颤的紧密联系中,让“7”音表现出了悲伤却不悲哀的哭腔,烘托了极其悲凉、悲伤的曲艺环境。同时,这也是一首在历史文学意义上充分反映林冲真实的政治生活的历史长篇作品,王巽之和陆修棠两位作者借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深刻表达了“反封建专制”、“反强权主义”的思想。两位作者在创作时,都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并加入了个人观点。
第三节筝曲《林冲夜奔》的音乐素材
此曲是以《新水令》曲牌的基本曲调为根据实施改造设计,所以还把极多的昆曲成分接引至古筝曲艺里。昆曲《林冲夜奔》是明代李开先《宝剑记》里的一部分,从《水浒传》为依据的第十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宝剑记》为明代剧作家李开先以施耐庵的《水浒传》为基础写出的大作,故事讲述的是林冲在遭受官府的迫害之后,对官府的痛恨之情,随后林冲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毅然决定投奔梁山。整首曲子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XX、官僚的腐败,作品情绪跌宕起伏,刻画了林冲在投奔梁山时不畏艰辛以及心中无可奈何、愤怒的情感。
曲艺《林冲夜奔》里具有极多的昆曲成分,此类把昆曲成分结合至古筝里的曲艺表达方法早就有了一些苗头,此种曲艺极好的模仿了《宝剑记·夜奔》里的曲牌以及音乐旋律由此来实施音乐变更以及曲调写作,也还极好地整理模仿了古代昆里的所有润腔、唱腔的形式,以各类古筝表演方法为基础实施模仿和编曲更正实施写作。筝曲《林冲夜奔》在引子、夜奔、暴风雪以及急进四个部分中都引用了昆曲中的曲牌素材,并由这些曲牌素材改编创作,最终发展而来。
第二章筝曲《林冲夜奔》演奏技巧的分析
第一节筝曲《林冲夜奔》演奏技巧的运用
首先,引子部分主要描述的是人物林冲的慨叹,即也可称为感叹部分。它实际上是一个散板性质的乐段。我们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演奏时,必须要将自己积极地融入到曲子中,把感慨组成的情感极其充分的表达出来。这一部分是由左手刮奏较弱开始,若隐若现地,力量逐渐由弱变强,音色渐渐明亮起来。在演奏第二小节时,落指定要干脆利落,左手技巧在实施的同时,右手摇指极好地采取浙江筝派的古代方式——长摇,见谱例1。摇指的演奏种类有很多,例如扎桩摇指、悬腕摇指、扫摇等,因此表演此种组成时需要特别注意所有小节与小节音的连结,掌控好适当的强弱联系,特别是在演奏过度音时,切忌出现断音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感叹(引子)部分的情感表达。最终的小节,整体段落的旋律要减少一些力度,不仅要同此前表演的音乐有具体比较,因此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林冲当时悲愤至极的情感以及想要与黑暗社会作斗争的坚定决心。
第2组成是夜奔,由此便进入技巧高超的使用短而急的短摇表演技艺,此类技艺是整个曲艺里的最大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短摇技艺严苛的需要表演人员务必达到简洁、清除、明了,体内要生成极强的迸发力。。这一部分也需要尤其重视音与音之间的交互性衔接,尤其是摇指和次音之间的连结,避免出现断音,衔接不上的情况。同时,表演人员在实施弹奏的具体流程里还要留神音的紧密性,以及音色是否自然衔接。在弹奏时,表演人员的手型最好要达到一致,这种行为能够减少产生连结不好的状况。左手的大撮必须坚实,炉火纯青,能够用左手表演完之运用捂音的形式为基础,降低杂音的产生,尽可能减少延误下一小节的表演。接来下便又是长摇的指法,演奏者的左手演奏时值要做到与右手的演奏时值一致,然后左右手在表演时都需留神自己声音强度的改变,务必从弱到强,把每个音都弹得圆润,弹出一条圆润线的效果。这一部分的82—95小节属于一个过度段,旋律是逐渐变快的。在这里的过渡段中,运用了大量的“劈”指法,在演艺过程中,需留神“劈”的音调和力道,做到清晰有力,切忌一带而过,出现“糊音”的情况。从96—145小节,该部分的演奏速度已经达到每分钟134拍,弹奏心理非常强烈,右手还提升了极多的休止符,左手不停地重复倍低音“la”和低音“la“。这就要求演奏者能够把握好旋律,注意左右手之间的配合,并且将人物情感激烈地表现出来,使整体音乐节奏的极高迸发力以及颗粒性全部激发,把整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都演奏地生动活跃。
第三部分是暴风雪部分,见谱例2,这一部分主要是运用扫摇、刮奏等技法,首先效仿了暴雨倾盆的环境和表现了角色林冲急忙的脚步。扫摇是所有摇指技巧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在演奏完扫摇时,手型应立即回到摇指技巧的状态,再快速地进行下一个音的弹奏。在表演时务必要尽量整理清除自身的呼吸情况,适当地减缓自身手臂压力,表现音乐里表现的成效,提升对曲调境界的体会。
急进部分在演奏时定要做到干脆利落,果断主动,切忌拖泥带水。该组成将曲艺整体带到了最高点,采取了左、右手轮换运用的大撮、不间断大量的托劈式表演等方式。大撮技法是古筝中基本的一种技法,实质也是双音技法,中指以及大拇指演绎同一个音,然而它们都处在不一样的音高部分,一切的大撮最终中指以及大拇指的音名全都相同的,然而由于它们各个都在两个不一样的音高部分,因此演绎出来的两个不一样的音调,一强一弱,要可以极其清楚地听见两个弦的音色,音色也要丰满圆润一些。该段没有太多的过度句,结尾时用左右手交替大撮,见谱例3,和一连串的划音技巧收尾,然后把乐句的音落在“do”上,给听者一种激昂汹涌的感觉。在进行演奏时,要尤其留神音和音的关系,所有音务必连结好,这一部分结尾的旋律是较快的,要留神掌控好节奏、速率,最主要的是力道的表达。
第二节筝曲《林冲夜奔》演奏技巧的作用
表演技艺的改变促进着乐曲内含的表现,用不一样的表演技艺作基础,把曲调的情感清楚的展现。引子(感叹)部分,在弹奏“si”音时,注意准确地把握手指的力度,左手按压住琴弦,加以抖动,用“si”音来模拟凸显出哭音的特征。右手摇指“si”音按划到“do”音时,就表达了可惜、悲凉、感慨的心理,刻画了林冲当时悲愤、无可奈何的情感,此种方式的产出,把曲调的悲惨性表现地极其完善。
在夜奔组成,采取了短而急的短摇技艺,以此来体现林冲逃亡时的紧张、急切的心理。在这一部分的第96—145小节,由于演奏速度的加快,还可以完整地展示出林冲心里想登上梁山紧张、急切的心理,伴随表演速率以及表演技艺不断改变,充分描绘林冲登上梁山的执着信念。
暴风雪部分主要运用了扫摇、刮奏的演奏技巧,主要目的是为了模拟林冲夜奔时风雨交加的夜晚以及他急促匆忙的脚步,表现出林冲不惧险阻、不畏风雨的意志和他决然投奔梁山的坚定之心。这些演奏技巧更好地加强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效果,使乐曲的意境栩栩如生,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急进部分将整个乐曲推到了高潮,运用了左、右手相互交替演奏的大撮、连续多个拖劈技巧来表现出林冲坚定的信念,以及迫切奔向梁山的情景。随着乐曲旋律的加快,掌握好力量以及左右手大撮的旋律和速度,活灵活现地描述了林冲迫切的、不惧艰辛的心理。因此,还采取了不间断十六分音符的拖劈指法,在力量随时间提高的情形里,也表达了林冲不畏困难的心理。
第三节筝曲《林冲夜奔》演奏技巧重难点的分析
该首作品的整体风格都是悲惨的,同时又饱含着强烈的奋斗精神。所以在演奏时情感、力度、强弱都是不易掌握的。在表演的具体流程里,表演人员务必要具备精通的表演技艺,还需留神关于力度的精准掌控,旋律的精确把控,速率的精准掌握,还有旋律里的互相连结,强弱的显露,实现角色感情描述具体,让乐曲得到更完美地升华。
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摇指、长摇、短摇、扫摇、大撮、刮奏、按摇等演奏技法,在弹奏右手密集的摇指时,都是用手腕的力量,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时须做到让整个手的部位得到休息、演奏时力度饱满。在感叹部分,尤其注意把握好强弱关系,此组成产生了很多“si”音,演奏者须掌握手指的力度,避免出现“si”音不准的情况,影响整首作品的旋律线条。在夜奔部分的第82—95小节中,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乐句,是由大量的“劈”指法组成,演奏者在演奏时切忌“蜻蜓点水”式弹奏,要把所有音都演绎清晰,不能够装作看不见地欺骗过去,同时也要注意力度的把握,避免手指用不上力的情况。在暴风雪部分有一段自由的旋律旋律,演奏者在此时会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凭借自己想象中的意境进行演奏。在进行这段自由旋律的演奏时,必须精准地控制扫摇的力道,需渐渐提高,刮奏后的长摇组成在实施再一次表演时要低8度演绎,左手的刮奏和右手的长摇有所联系,力道渐渐增强,高音和低音相互配合,乐曲的意境才能得到更好地展现。
摇指和扫摇在这首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最多。摇指,由词知意意为把拇指或者食指作一遍又一遍、左右摆动的弹奏,实现乐音长时间出声的目的。摇指演奏的增加,手臂会越发地产生酸痛无力感,在演奏右手密集的摇指时切忌使用手肘的力量,而是手腕的力量。扫摇是所有摇指技巧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技法,在弹奏扫摇时,能够依靠平常扇扇子时的手部活动,将后边三个手指稍稍打开,第一次扫以及劈重叠是重音,每四次是一扫,每四下是重音。在演奏完扫摇时,手型应立即回到弹奏摇指时的状态,以便更好地扫出下一个音。
第三章昆曲元素在筝曲《林冲夜奔》中的运用
第一节昆曲曲式结构的运用
曲目《林冲夜奔》里模仿了昆曲多曲体的曲调组成,此种曲调统合一百六十二小节,从“林冲夜奔”这一典故部分的组成视角来区别曲艺的统合组成,整个曲目被归类成4个组成,具体为开头、夜奔、暴雪以及急进组成。《林冲夜奔》这部作品充分地借鉴了昆曲中“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见谱例4),层层递进地表达了作品的情绪与情感。它组成能够归类成慢板、小快板、快板、广板以及急板,具体地表现了著作角色林冲戏剧性外貌,描述了林冲受害逃离、暴雪征途、克服困难的壮烈举动。
第二节昆曲调式调性的运用
转调是一种为了丰富、完善曲调旋律性的技巧,往往可以用来解决听觉上的疲劳。在古代中国昆曲中,五声音阶的南曲大多数都是不需要进行转调的,七声音阶的北曲在转调上也提供了方便,只需将曲中的“7”音减少半音成为“b7”,即由原谱的“1”音变成了新调的“5”音了,而“7”音就变成新调的“4”音了,形成了一种近关系的转调。在昆曲北曲中,如果将曲子的“4”音升高为“#4”音,则原谱的“5”音就变成新调的“1”音了,“#4”则变成新调的“7”音。
《宝剑记·夜奔》是典型的北派昆曲武剧,《林冲夜奔》中运用了多次转调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鉴了北派昆曲武剧的编排手法。“夜奔”段落是从“C”调转“G”调,上板时依据前段音乐收尾时的旋律顺序渐渐加快,再转“C”调;“暴风雪”一段主要是由“D”调转“G”调后,再转“C”调;华彩段后紧接“上山”段,结尾部分使用了戏曲中的马头锣鼓经“急急风”伴奏进行收尾。
第三节昆曲音调旋律的运用
《林冲夜奔》效仿昆曲多曲体音乐组成,全套旋律运用了昆曲中的三个曲牌,分别是【新水令】、【雁儿落】、【得胜令】,慢板1-13小节运用了【新水令】的曲调(见谱例5和谱例6),旋律自由,是林冲回忆自己遭受的各种折磨,内心百感交集的写照。描写了林冲对生活的不舍、对朝廷的失望、对奸臣的愤恨、对家人的留恋。主题音调和昆曲是一致的,仅在旋律上做了一些变化,将昆曲中的散板变成了慢板,使音乐结构更加清晰。
夜奔这一段主要以昆曲风格为主,第18至36小节运用了昆曲中的【雁儿落】的曲调(见谱例7和谱例8),第37至81小节运用了昆曲中的【得胜令】的曲调(见谱例:9和谱例10),作曲家根据这两个曲牌进行创作改编。这一区间的表演里,包含大量的短摇技艺,在解决此类短而急的摇时候,能够用昆曲音头的表演风格为基础来解决。古代的昆曲弹奏里,时不时可能遭遇“音头”的迸发以及力量十足的“喷口”。这样的音头就可以更鲜明地展示林冲夜奔的时候惶恐不安和焦急愤怒的情绪。在夜奔组成首部,左手有了空拍,次段左手一直交替弹奏低音la以及倍低音la,听起来就似在仿效昆曲伴奏里小锣细小摩擦的音响,给整个乐曲增添了意境。
在暴风雪和急板片段里,一样是从曲牌【新水令】创立变更来的,暴风雪组成旋律迅速,表达了林冲最终受不了被羞辱的难过,然后逃往梁山的果断信念。在此类旋律迅速的古筝表演里,在此基础上夹杂古代昆曲曲艺,可以表现出大自然暴雪的严苛以及风之大还有但当事人心理的困惑以及焦躁。
结语
古筝是中国古代汉族乐器的重要组成,包含极大的历史意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筝乐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表演手法和创作技法更趋于西洋化。但是,在内容的取材上,则一直源源不断地从民族艺术中汲取营养。昆曲作为“戏曲之母”,和古筝有着一致的起源、一致的文化精神、一致的传承方式,因此成为和古筝合作最多的古代艺术形式。本文正是以筝曲《林冲夜奔》作为载体,通过对演奏技巧的分析,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实现技能的超越与提高。以对昆曲成分在曲目里的使用的研究为基础,借此对国人的音乐审美理念和行为有所了解,推动昆曲与筝曲的创作结合与表演结合,实现古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李萌.优秀古筝曲精选与解析[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3]王中山.全国古筝独奏考级作品集(第二套)第九级[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4]杨红.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林玲;宋国生;2002.
[5]张力群.扬琴曲《林冲夜奔》的创作特色与演绎诠释[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张翠兰;刘承华;2014.
[6]马晟皓.浅谈《林冲夜奔》中昆曲元素的应用[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导师:赵新芝;曾金寿;2015.
[7]徐子晶.从筝乐功能的变迁看古筝在上海的发展[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洛秦;2016.
[8]张丹丹.探析现代筝曲中昆曲音乐元素的运用—以《林冲夜奔》、《枫桥夜波》、《如是》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雷欢;2018.
[9]刘明澜.试论昆曲曲牌音乐[J].音乐艺术,1979.(01):37-46.
[10]郭雪君.王巽之和浙江筝派古筝[J].中国音乐,1993.(02)
[11]何宝泉.筝的演奏力学[J].艺术科技,1994.(04):32-38.
[12]朴东生.简评《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兼谈赵曼琴与王中山[J].人民音乐,2002.(12):47-48.
[13]王小平.谈古筝“快四点”技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88-89.
[14]张静嘉.古筝名曲《林冲夜奔》赏析[J].科技信息.2009.(01):547+590.
[15]汪莎.古筝流派与民间音乐的流源关系初探[J].音乐创作,2011.(05):120-121.
[16]云茜.浅谈古筝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16):121-122.
[17]王英睿.古筝“快速指序”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音乐,2012.(04):191-194.
[18]尹露瑾.浅析古筝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巧[J].亚太教育,2015.(13):256.
[19]孙雯.浅析浙江筝的演奏技巧—以筝曲《林冲夜奔》为例[J].艺术品鉴,2016.(02):248-249+237.
[20]李涵涵,郭威.筝曲《林冲夜奔》中昆曲元素的运用与演奏探析[J].戏曲之家,2019.(27):59+61.
致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文至此,落笔为终。转眼已经到了毕业设计作品论文的最后一步,大学生涯也即将结束,始于2017年秋,终于2021年夏,目之所及,皆是回忆。
有师如斯,庆幸之至。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亦师亦友,本作品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密的思维逻辑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使我感到由衷的佩服。另外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们,是你们教会了我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的道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此我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平安幸福。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和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支持。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感谢我的父母日日夜夜的陪伴,从嗷嗷待哺到如今亭亭玉立,他们永远是我身后最坚实的后盾。希望我的父母和家人身体健康,平安胜意。往后,只想一直都是他们的骄傲。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这里,心中仍然感慨万分。感谢所有的相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山高路远,我们更高处相见!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