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首无伴奏的纯人声合唱作品,由我国著名的女作曲家瞿希贤以东蒙民歌《掷梆歌》为原型改编而成的四部混声合唱作品,极具民族特色,是典型的民歌合唱代表作。以下对此作品的曲式及演唱训练展开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牧歌 ;分析;训练
一、绪 论
自从瞿希贤的《牧歌》面世以来,它就得到了广大音乐家的认可。纯人声无伴奏合唱《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合唱民歌作品,它打开了中国民歌合唱的大门,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是中国民歌合唱的典型代表。其和声色彩干净、明亮,整首作品充分展现出合唱艺术中人声的极大魅力。而合唱非常讲究协调与配合,还有对各声部都有不同的演唱要求,我们要在《牧歌》作品的演唱技法上作出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才能更有力和完美地展现《牧歌》作品的完整性。
《牧歌》动人优美的旋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是专业合唱团和业余合唱团的合唱保留曲目之一。通过对《牧歌》多年来的研究,吕宏久带领其《蒙古族长调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国家课题小组,完成了蒙古族长调牧歌的教材、期刊等等。现如今很多音乐家研究分析了《牧歌》的民族特色与创作技法,但是很少有涉及到作品的演唱技法上的分析,所以我决定往这方面展开研究。
二 、合唱作品《牧歌》的创作背景
(一)作者介绍
瞿希贤(1919-2008),女作曲家,上海人,自幼爱好音乐。初中进入教会学校,后加入学校唱诗班学习唱赞美诗和钢琴。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曾在北平艺专任教。建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曾任中国音协第四届副xx、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和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她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声乐领域,涉及的艺术类型有合唱、独唱、群众歌曲以及儿童歌曲等等。特别是合唱作品,其在她的作品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瞿希贤的合唱音乐创作主要在20世纪40~90年代,横跨半个世纪,并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的调整,作品大多展现出民族音乐的精髓,折射出强烈的民族特色与风采。瞿希贤还有为电影创作谱写乐曲《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享誉全国的《飞来的花瓣》、《乌苏里船歌》都是她的代表作,在音乐界有一定的地位,影响广泛。
(二)《牧歌》原曲及改编合唱的介绍
《牧歌》背景:由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从一九五四年创作以来,已经三十年了。在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还被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见《牧歌》那独树一帜的民族风采。在此期间,此曲被中央乐团及其它专业、业余合唱团多次排练,在不断的演唱实践中,也加深了听众的深刻感观与了解,也由此奠定了混声合唱作品《牧歌》在音乐界上的地位,甚至乎有音乐家称之为“中国民歌合唱的一朵奇葩”。它打开了中国民歌合唱的大门,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曾美艳曾在《北方音乐》期刊上发表文章——《瞿希贤合唱作品<牧歌>分析》,文章提及瞿希贤创作《牧歌》的原因。在开国初期政治形式稳定,当时合唱艺术正处于建设初期,当时有传入很多西方的音乐,但是缺少中国自己的无伴奏合唱,于是瞿希贤创作了这首《牧歌》。该作品的主调使用了复调交织的创作形式以及和声衬托式的写法,使得和声色彩干净、明亮,整首作品充分显示出合唱艺术中人声的极大魅力。旋律优美自由。歌曲以简练的四句歌词描绘了蓝天白云、草原和羊群,勾勒出一副美丽的大草原意境。曲调悠扬飘逸,气息宽广,形象纯朴且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草原和生活的无限热爱。歌曲每一句的延长音和节奏的拉开,都使舒缓悠长的旋律变得更加纯净、宽广、深远,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和抒情诗般的意境。
作品简述:全曲共66小节,降G宫调式,柔板,瞿希贤作曲,由海默填词,安波记谱。〔变奏曲式结构:引子(1-8)——A(9-24)——A1(25-40)——A2(40-57)——尾声(58-66)〕引子由男、女低音相隔五度用哼鸣轮流唱出主题旋律片段,展现了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象。主题旋律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生动地表现了草原人幸福、安宁的新生活。尾声由女低音哼唱主旋律,男高音在高音区用假声伴和。最后,女高音在和声背景上用微弱的声音哼唱出主旋律的片段,犹如随羊群渐行渐远、歌声愈远愈轻的感觉。作品展现出一幅辽远空旷的草原画卷,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 在参与体验、探究聆听的过程中,能提高听众对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展音乐文化视野。他们能从中感受到无伴奏合唱的人声魅力和多声部和声色彩的美感,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 、唱作品《牧歌》的曲式分析与音乐特点
作品整体分析:《牧歌》的演唱情绪应是开朗、辽阔地,如此才能呼应草原那一望无际的美景。其前奏以像远方飘来的极弱的哼鸣,给人一种辽阔深邃的空蒙的意象。第1-8小节为引子,一开始的4个小节只有女中声部演唱主题片段及保持音,其余声部都是休止,烘托出悠远绵长的音乐线条。第5小节女中只哼鸣——降E音(保持音),然后男低在其下五度开始模仿,从而形成变格式进行的特点,也突显了第5-8小节的男低的主旋位置。接着第9小节由中弱开始渐强,女中和男低的哼鸣结束,附上歌词的主旋律出来,此处采用了和声式手法,为降D大三和弦的分解,后面注意“绿”字有三拍的延长,后面的“哎”是无旋律性的腔调滑音。第9-16小节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声的明亮度,休止了雄厚的男低音,这几小节最好用一口气唱完,由此更能强调和声声部随旋律声部共同起伏的特点。第17-24小节也采用了和声式手法,为降G大三和弦的分解,此时女生声部为主旋声部,男生声部为衬托声部,这几小节整体的力度为中弱,所以演唱时的力度要弱些,与前句要有对比,同时也是尽可能地少换气或不换气,从而增强旋律线条的流动性与柔和性。第25小节男高声部为主旋,而女高声部始终追随着男高声部的旋律,其中不同高度的声部按照一定的间隔进入,形成了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效果。这是采用了复调里的卡农式手法,而25-32小节男高声部和女高声部彼此相差了一个八度,所以此为八度自由卡农模仿的复调手法。而主旋律为导句,模仿声部为答句。其中男高声部的演唱力度为中强,后渐弱,其余声部演唱力度为中弱。男高声部虽为中强,但力度不宜过强,而女中声部与男低声部为衬托声部,所以演唱时需要极其柔和。第33-40小节为第二乐句,再现了第一乐句的卡农复调手法,而这里稍作了些许改动,由八度变为了五度,主旋由男高声部变为女中声部。总体上的力度也更弱了,男高和男低两个衬托声部的演唱力度由中弱变为弱。注意第35小节与第36小节之中降音还原的音准问题,合唱时非常容易跑调,需单独男高声部多加练习。第41-48小节为全曲的高潮部分,演唱的情绪需要热情且饱满,注意小节上方的三个渐强记号,三次由弱渐强逐步地把旋律推向高潮,明显体现了旋律的起伏性与内在的流动性。此8小节的男低音始终休止,进一步突出了其余三声部和声的明亮度。到了49小节整体演唱力度偏弱(mp),此时的男高音被分为了两个声部演唱,直至结尾。但第49-55小节的男高1声部是全程休止的,而男高2则为女高音声部的自由模仿,演唱时力度不宜过强,以免干扰了女高音声部的旋律,到这时整体的音乐色彩也逐渐趋于柔和。第58-66小节为全曲的尾声,第58小节的女高音声分为两个声部,全曲的演唱力度更弱(pp),而第58-63小节女高音休止了,其余声部全在哼鸣,使音乐回到了更为悠远的意境。到了第64小节为女高1的领唱部分,演唱力度极弱(ppp),与女中音声部形成八度卡农、与男高2声部形成五度卡农的句式,并与引子相呼应,起到了让全曲首尾呼应的作用,不得不说,其创作手法极为细腻丰富。即使到了曲终,仍使用了延音记号,在无形之中缔造有形,恰似无意实则有意地刻画出歌声远去的飘渺景象,极其生动。纵观全曲,其中有较多的连线记号,在演唱时需多加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与流动性。
(一)作品的曲式分析
作品曲式分析:《牧歌》的曲式结构为加引子和尾声的变奏曲式结构(引子——A——A1——A2——尾声)。A1乐段为A乐段的变奏,A2乐段为A1乐段的变奏。从A2乐段开始,由男高声部领唱,接着女高声部高一个八度在后一个小节进行卡农模仿的跟唱,其它声部进行和声伴唱,这是在该乐段的第一乐句进行变奏。而到了A2乐段,则在该乐段的第二乐句进行变奏,同A1乐段相似,运用的同样是卡农复调模仿,略有不同的是,A1是八度卡农模仿,A2则变为五度卡农模仿,而且音高上也稍作改动。
(二)作品的音乐特点
1.旋律线条:首先从旋律线条上作分析。旋律线是整首乐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歌曲创作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可直接影响歌曲的整体表现效果。因为听众在聆听音乐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旋律线条最基本的发展走向,他们会随着该旋律的起伏而产生相应的不同的情绪。从《牧歌》的乐句内部来看,此曲以五声音阶为整体旋律发展的创作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民歌的艺术色彩,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民歌样式,中国民歌大多都是以五声音阶为基本旋律从而展开创作的。《牧歌》整体的旋律线条较为平缓,充分展现了身临蒙古平原的平静悠闲的唯美感官。
2.合唱织体:在音乐作品中,织体就是由旋律线条编织而成的体裁。合唱织体一般采用密集型排列,各声部的进行一般不超过八度,其中可以分为三种:单声织体、和声织体与复调织体。一般在合唱作品中,较多出现的是和声织体。和声织体是指在一条主旋律加上一组和声为这条旋律作伴奏。如果那条主旋律离开了和声伴奏,那它就成了单声织体。在合唱作品《牧歌》中,引子部分是女中solo的单声织体,到了A段旋律,由女高声部作为主旋律,其它声部为陪衬声部的和声织体就出现了。同样,A1乐段与A2乐段类似于A乐段,都属于和声织体。到了最后尾声的63-66小节,又变为由女高声部solo的单声织体了。
3.改编合唱民歌风格的体现:在第一点分析旋律线条的时候有提到,该合唱曲目《牧歌》是非常典型的民歌代表,而且它是由蒙古族长调改编而成的民歌,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草原迷人的景色。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牧歌》是一首长调歌曲,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展,旋律悠扬、抒情,还有独特的装饰音。
四、合唱作品《牧歌》的训练与演唱
(一)声乐技术的训练
在演唱歌曲时,首先得强调演唱时身体姿势的协调性。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搭在两腿旁,两眼目视前方,抬头挺胸,身体微微向前倾。在排练合唱作品前,一定要进行声乐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开喉关腔位以便开嗓。歌唱作品非常讲究声音的控制,其包括音色、音量和音准。音色和音量要靠演唱者的歌唱能力,而音准则要靠音乐基本功的训练,可见基本功的重要性。由于《牧歌》的谱面上有较多的连线记号,那么此曲就需要注意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贯性,这也非常考究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对气息控制上的把握。但合唱作品是由多人合作演唱才可呈现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以投机取巧一下,通过采取循环呼吸的方法来达到旋律连贯的效果。
在进行声乐发声训练时,可以用“打哈欠”的教学方法找到唱歌的状态,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呼出,这时口腔会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在“打哈欠”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发声的最佳位置,那么歌唱出来的声音才会扎实有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音色与音量的协调与控制。
(二)咬字吐字的要求
《牧歌》的唱法主要归于民族唱法,而民族唱法非常讲究咬字吐字,需要咬字清晰、字正腔圆,才能更好地演绎民歌作品。大多数民歌的歌词表达都极富韵律感,也就是所谓的“押韵”。在《牧歌》合唱作品中,多处体现了押韵的特点,如:“上”、“羊”、“乡”、“帐”等,都是以“ang”为韵母的。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充分做好韵母发声状态的准备。
如下:
翠绿的草地上(shang),
我们的篷帐(zhang),
自由地歌唱(chang)。
(三)不同织体中的声部处理与交融
1.单个声部的处理与融合
有些训练者在训练初期,会出现嘴巴打不开、声区不统一、真假声合并不好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声部音色难以统一的问题,这需要进行科学地练习,用唱的好的母音去带动其它音的发声。还有些演唱者一味自顾自地瞎唱,没有学会很好地去控制自己的音量,也没有学会聆听别的声部的音色等,这就会导致个人音量突显,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声部交融。还有一个是训练时普遍会存在的问题是音准问题,当一个声部的音准出现了明显的偏差,那么整首乐曲的演绎就会乱套没法听下去了,所以当有声部出现音调不准时,一定需要抓出来单独训练,多次训练无误后再进行声部合唱。
2.多个声部的处理与融合
进行多声部合唱训练时,要进行分开乐段训练,分清每个乐段的主旋声部和衬托声部。主旋声部演唱力度音量较其它声部明显些,这样才能显现它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声部哼鸣时,需轻声温柔地哼唱,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各个声部的音色交融。
五、结 语
合唱作品《牧歌》极具民歌艺术特色,其意蕴悠长,是非常值得音乐家们探究与回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瞿希贤.关于无伴奏合唱《牧歌》〔J〕.人民音乐,1984 (07).
[2]汪毓和.中国现代合唱音乐〔J〕.音乐研究,1989 (02).
[3]李凌.瞿希贤和她的音乐〔J〕.音乐研究,1985 (02).
[4]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现状及思考〔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 (02).
[5]李小平.蒙古族长调牧歌演唱技巧形态初探〔J〕.中国音乐,2006 (01).
[6]秦西炫.我认识的瞿希贤〔J〕.人民音乐,2008 (06).
[7]瞿希贤同志的生平〔J〕.北方音乐,2008 (04).
[8]王玲.论蒙古族长调牧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创作,2009 (01).
[9]曾美艳.瞿希贤合唱作品《牧歌》分析〔J〕.北方音乐,2017 (1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