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杰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陕北民歌的特点是土、美、大,土是土气,美是悠美、大是大气。陕北民歌土气,在民国时期是民间的一种小调,难登大雅之堂;美是歌声优美,曲调优美,抒发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那个时代陕北人民悲剧命运的感伤,大是大气,陕北民歌曲调高亢、悠扬大气,雄伟高亢,大气奔放,别具特色。,陕北民歌中尤其以“兰花花”最为有名。多年以来,陕北民歌只在陕北民间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民间艺术家的多方努力,才传遍了我国大江南北,最终在科学技术,媒体和我国广大民间艺术家的努力下,才形成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演唱风格和比较稳定的艺术特征。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又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因此对它的艺术特色,风格特征的研究无疑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这些杰出的艺术文化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兰花花》;形成原因;艺术特色;艺术特征
引言(前言)
陕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没有打跨陕北人民,相反,最终造就出了神奇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艺术其实是北方大文化大背景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广大汉族同胞的思维和情感的艺术表现,这一艺术瑰宝折射出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艺术环境下我国陕北同胞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思维、观念,以及古老勤劳的陕北人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展现的是陕北人民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精神面貌。因此它还是勤劳善良智慧的陕北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民歌的魅力,缘自于陕北人民的生活,缘自于陕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人们常说,艺术缘自于生活,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正是因为它来自于陕北独特的自然环境,来自于陕北人民对生活和情感、人生、命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纵观我国过去的传统艺术文化,已经有许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没有人能一窥其究竟。我国陕北民歌曾在解放前民国时期发展到了高潮阶段,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去了传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传统艺术环境的陕北民歌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现在已经几乎再也看不到具有鲜明陕北民歌艺术特征的新作品出现。这意味着我国陕北民歌艺术正是衰落之中,如果再不加以重视,那么,陕北民歌这一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无疑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挽救我国这一富贵的传统艺术宝库,因此对它进行全面而又深刻的探讨,探究它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来说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陕北民歌的种类和形成的原因
陕北民歌的种类只有四种,分别是:信天游、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而陕北民歌形成的原因有许多,但是归纳总结一下,本文作者个人认为可以总结为三大方面的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艺术环境三大方面的原因。
1.1 信天游
在陕北民歌中,信天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陕北民歌形式,陕北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人们一提到陕北民歌,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信天游。事实上,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早出现,又最具有代表性、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体裁。信天游的另一个名字叫顺天游,人们最早认识它时,它还是流传在陕北一带的流行山歌的一种基本类型。它的特点是曲调变化多样,节奏自由、歌词通俗易懂。代表歌曲有兰花花、心愿、信天游等,其中兰花花最有名,它是信天游的代表曲目,最初为延安革命音乐家们收集并改编而成,曾一度流行在陕北的延安、绥德等地,后来成为全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作品。兰花花的曲调是典型的 “信天游”曲调。歌曲描述了一位美丽动人、命运悲惨但自强不息,独立自由的陕北女性兰花花,描述了悲剧的一生,对她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之情。
1.2 小调
小调这一类体裁其实就是陕北民间小调的常用风格,体裁。它又被称为里巷之曲,经常被演唱在人们的日常聚会、节日、婚礼和丧藏活动中,或者是用于活跃气氛,或者是为了娱乐表演,或者是为了抒发情怀。反正类型多,范围广,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光表演形式就有独唱、对唱和合唱等等。这一类的民歌大多是由民间有能力、有水平、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的民间艺人收集和加工改编、传授的,歌曲类型多,有健康清新的,也有市井庸俗的。其中的代表作有“三十里铺、赶牲灵、跑旱船”等等。
1.3 山曲
山曲又称“酸曲”,是陕北人民在生活困苦,万般无奈下到处逃荒,四处逃难谋生过程中自发创作出来的一种民歌形式。同时山曲又是陕北青年男女之间抒发彼此之间的爱情的一种歌曲形式。山曲中比较有名的有“走西口”,走西口的目的是谋生,和逃荒,男人长年流浪在外,或者几年才能回一次,还有一些绝命他乡。因此,每次男性走西口,都意味着与妻子的生离死别。而“走西口”这曲山曲就表达了每年到了走西口的时候,父母、妻儿的那种依依不舍、无可奈何、悲凉而又忧愁的复杂情感。
1.4 劳动号子
陕北民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类型是号子。它与四川号子非常类似,号子是人类文化上产生最早、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又是最早的民歌。它既有协调劳动,还有抒发劳动者内心的压抑情感,获得精神慰藉的作用。在陕北,最有名的号子有打夯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如有名的《船夫曲》。
1.5 陕北民歌的形成原因
1.5.1社会环境
说起陕北民歌的起源,就不得不说起当年陕北人的迁移历史。提及陕北历史之变迁。现在我们常说的“陕北”,其实主要指的是陕西省北部地区,主要指延安市和榆林市为中心的一块地区。由于我国历史和民族方面的原因,陕北地区一向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争夺的战略重地。陕北、河套地区一直是中原XXX和北方少数民族XXX的兵家必争之地。在我国南到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先后被金、西夏、女真、日本等少数民族XXX和我国XXX轮番控制,战争年年,民不聊生。连年战争,导致人口稀少,陕北人民生活日益艰难。
直到元朝灭亡之后,明朝时期,这一地区才算是勉强稳定下来,由于人口稀少,明XXX多次组织从晋西、晋中、晋南以及南方人口密集地区向陕北移民。由于迁移到陕北的晋人最多,因此最终形成了以晋人为主,以晋语系为基础、以晋文化为基础的语言和人文环境。虽然陕北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始民族和其它民族,如蒙、回民族等等,文化和语言,艺术等在这里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民间艺术。明朝末年,正是陕北艺术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开始融合,统一的文化,艺术开始形成。由于明末时期当地人民生活悲苦,作为民歌,作用是抒情达意,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因此最后形成了以哭腔为基础的民歌、民调、曲调。曲牌,并一直流传下来。明末农民起义给陕北人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清朝中期,XX对长城沿线和河套地区的土地进一步开放,吸引了陕北各县大批男子汉北上打工贩运,形成了“走西口”运动。也创作出一大批与走西口有关的民歌、民调。如“走西口、赶牲灵、泪蛋蛋抛在沙嵩嵩林”等。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XX正式在陕北扎根,陕北成为了我国革命根据地之一。一大批的革命人士来到陕北,其中包含了许多的音乐家、艺术家,他们吸收了陕北民歌的艺术,搜集改编,把陕北民歌提到一个崭新高度,经他们改编的陕北民歌,歌声高亢、音调宏亮,内容进步,积极向上,表达了当时革命人士的极大热情,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翻身道情等。
1.5.2自然环境
陕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长年干旱,土地贫瘠,黄沙满天,恶劣的黄土高原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生活十分艰难,贫瘠的土地长不出东西,再加上水资源奇缺,让生活在那儿的人们生活非常艰难。苦难生活再加上一百年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加重了陕北人民苦难生活的程度。正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永远的“交响”。这种凄苦的咏叹和优美的抒情曲调用纯四度与一个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来表达,再加上歌词上二句体的句式,可以说是绝配。这一搭配让陕北民歌特别适合表达那种哀伤、凄苦的情感,它反映了陕北人民长年以来与残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生存,产生的那种凄凉和悲苦的情感。而这种曲调正是他们的那种情感和心理的最好表达。这样的曲调特别适合陕北人,让他们产生共鸣。
1.5.3文化艺术环境
事实上陕北民歌的曲调又与我国西北地区的丧葬礼俗中的“哭腔”和我国明清晋地区音乐中的音乐元素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西北丧葬礼俗中的“哭腔”和我国晋地区音乐中的元素“清角”等在陕北地区的融合和传承发展。
我国是一个信仰祖先神灵的地方,几千年,祖先崇拜在我国非常盛行。由这种祖先崇拜就产生了丰富而有复杂的丧藏文化和丧藏习俗。而哭腔是我国丧藏习俗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经常被生者用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后来这一表达方式被吸收到了民间艺术中,形成了各地方戏曲和歌曲中的一种独特的唱腔。用哭腔来表达当年陕北人的那种哀伤,而又凄苦的情感,再适合不过。另外,哭腔的声音低沉,如果再加上晋地区的传统音乐成份在内,就能够提高声调,让曲调悠扬,高亢而又优美,去除掉了哭腔原有的那种沉重,低沉的部分。有助于最好的表达的渲染情感,引起共鸣。综上所述,可见我国陕北民歌的出现,政治、经济和人类的变迁是主要原因,没有当年的晋人的大规模迁移,新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和艺术环境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革命艺术家的努力,那么后来的陕北民歌就不可能形成,也不会传承发扬。
2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背景和来源
《兰花花》是陕北民歌,流传了许多年,其作曲者和作词者不明,从歌词内容来看,应起源于明清时期(明清全国分为十三省)。曲调应属于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
2.1《兰花花》的创作背景
《兰花花》,是陕西信天游民歌,据学者们考证,最早在陕北固临县一带流传。虽然国内有一种说法是根据解放前某个真实事件改编,不过故事中人物姓名,以及其它内容都与歌词不符。如歌词里写道“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唯有那个兰花花好”,民国建国时设22省,后增至35省,明显与歌词内容不符。但如果兰花花的女主人公真是民国末期的人姬延玲,后来先后被迫嫁给了纨绔子弟同龄的任小喜和石姓大户,就不会有一十三省的说法,更不会出现“周家的猴老子”这样的歌词。因此歌曲肯定是陕北地区流传已久的民歌,后来被八路军文艺工作者收集并改编而成。它反映的是明清年代陕北地区一位美丽年轻女性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她年轻就因相貌美丽而闻名陕北地区,然而在那个婚姻父母做主的封建时代,她父母却因贪财将年轻美丽的她嫁给了一个像座坟一样的糟老头子,于是女主人公就期盼老头赶紧死掉,然后自己再与心上人一起私奔,永远厮守在一起。歌曲的创作者可能是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创作者,其曲调属于陕北民歌中信天游的范畴。从歌词的内容来看,歌词清新质朴,口语化,并采用大量方言,应该是出于陕北普通百姓之手。
2.2《兰花花》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歌曲反映出封建时代陕北女性普遍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反映出陕北地区封建时代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陕北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陕北女性对美好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性的罪恶。另一方面,陕北地区的民歌大多曲调悲凉,这与中国陕北地区人民长期的贫苦生活和悲剧命运有关。许多年来,陕北地区一向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争夺的战略重地、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陕北河套地区先后被金、西夏、女真、日本等少数民族XXX和我国XXX轮番控制,战争年年,民不聊生。连年战争,导致人口稀少,再加上陕北地区土地荒凉,贫瘠,物产和生活物资非常缺乏,导致陕北人民生比较艰难。作为民歌,作用是抒情达意,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因此最后形成了以哭腔为基础的民歌、民调、曲调。曲牌,并一直流传下来。而《兰花花》就是其中的一首。
3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特征和音乐风格
3.1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特征
事实上,艺术的本质就是审美,人们创作艺术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审美。在审美中逃避日常生活中的艰辛和苦难。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又服务于生活。艺术从生活提炼美的成分,从环境中抽取出来,然后将美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人们欣赏。而陕北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无非是从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美的成分,因此这一类艺术的特征往往是与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情感、心理是分不开的。
3.1.1独一无二的节奏和旋律
首先是节奏与旋律。陕北民歌的节奏和旋律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节奏的特点是高音多,对比性强,自由,舒展,常常把高音延长。但是高音的长度是即兴的,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演唱者只在最合适的地方提高声调、拉长声调,让乐曲听起来有一种尽兴的感觉,极富表现力、渲染力。这种特点在歌曲《兰花花》中表现得最突出。另外,陕北民歌的旋律还有高亢悠扬,腔调豪壮婉转的特点,适合于表现心中那种悲壮、艰难的豪情。举例来说,如奔放激昂的《兰花花》,演唱就好比是陕北豪爽汉子在大声嘶吼,表现出陕北人民对兰花花不幸遭遇的同情,和陕北汉子对陕北女性的爱慕之情,同时也展现出过去陕北人民生活的艰辛和陕北人民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的意志。
3.1.2继承了历代民歌的句式和韵律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另一大艺术特征是句式方面的,它的句式和我国历代民歌的句式相似,继承了我国历代民歌的特点,采用了上下句结构,上句和下句组成一个章节,两句在尾字押韵。这样让演唱者在演唱时更容易,委婉上口,同时听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动听,犹如中国古代的诗歌一般。例如在《兰花花》中,五、六、七言句式是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就如同我国古代的五言和七言绝句古诗一般押韵。如第三句的尾词高正与第四句的尾字押韵,第十三句的糕与第四句的跑也是押韵的,与第三句和第四句押同样的(ao)韵母尾韵。
3.1.3独特的方言使歌曲极具表现力
陕北独特的地方语言为陕北民歌增添了艺术特色。陕北民歌《兰花花》中采用了大量的陕北方言,而陕北方言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色彩,极具表现力。与陕北民歌结合在一起,让陕北民间更具表现能力。陕北方言把年轻姑娘叫女儿家,把年轻姑娘的心上人叫情哥哥,而且语言中多带鼻音如(er)音和(ao)音,比较口语化,这在《兰花花》这首歌曲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使得演唱的时候歌曲带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就是因为陕北民间方言带来的,这种地方土语念起来有一种后鼻音浓重的韵味儿。
3.1.4特有的唱法和唱腔
《兰花花》的演唱有独特的唱法如平腔、直音、滑音和断腔,这同时也是陕北式民歌常用的唱法。这些唱法特别适合表现陕北人的那种丰富,复杂而又具有特色的情感。 陕北民歌对于陕北人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是他们抒发情感,艺术审美的重要工具。陕北人用歌唱表达着生活、爱情,歌声中有着他们喜怒哀乐,陕北民歌的独特唱法更适合他们,这种唱法让歌曲更具亲和力,有利于陕北人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慰藉。
3.1.5真挚直白的情感
《兰花花》的歌曲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感情激烈而且真挚,直爽、直白,毫无遮掩。兰花花说到底还是一首爱情歌曲,歌颂了陕北姑娘《兰花花》的美丽,以及她与陕北汉子之间的真挚美好的爱情,同时还歌颂了她对爱情的坚贞不屈,表达了对她不幸婚姻和人生的同情。歌曲大胆直白,表达出陕北人在爱情方面的直白激烈,以及对纯洁的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出陕北人特别是女性泼辣而又柔情的一面,以及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歌曲歌词中,女声唱:“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就表现了陕北女性泼辣直白的爱情,要是其它地区的姑娘,那敢唱这么泛泼辣的歌曲。
3.1.6清新、质朴的风格
陕北人性格比较纯朴豪爽,直来直去,在爱情方面更是如此。他们的爱情直白大胆,语言清新质朴。这与中国其它地区和其它民族的性格不一样。特别是陕北女性泼辣而又柔情、大胆,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粗旷。陕北人民将他们的这种直白豪爽,纯朴真情的性格带到了艺术作品中,这使得陕北的民歌具有了清新、纯朴的风格。如《兰花花》中,歌词就非常纯朴,直来直去,对兰花花的美丽的赞美直截了当,“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蘭花花好。”又例如对周家猴老子的描述也直截了当,入木三分“好像一座坟。”不但歌词清新质朴,歌曲也是清新质朴,婉如沉闷残酷,犹如一座坟一样的陕北封建社会中的一股清流,瞬时间温暖了人们的心灵。
3.1.7大量使用重叠音
陕北民歌在语言上不但大量采用陕北方言,而且还喜用重叠音。这些重叠音,放在歌词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一种特有的音节、旋律感和音乐感,让歌曲听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如《兰花花》中的歌词:“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这样的歌词安排,让歌曲唱起来悠扬婉转、极富韵味,还带有明显的地方艺术的色彩。
3.2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风格
《兰花花》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歌曲,它的音乐风格与众不同。但是却无法逃脱陕北民歌曲调的基调和唱腔的范畴。
3.2.1曲调变化多样,节奏自由
从曲调来看,《兰花花》的基调是G大调,节拍为4/4拍。但歌曲整体曲调变化多样,首先这首歌曲的曲调主要采用的是羽调式,曲调会随着内容与情绪的变化,而运用一些变异性的润腔装饰,这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独特风格韵味。整体的曲调比较高亢,音域比较开阔,这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音乐风格,也是《兰花花》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歌曲曲调的变化多样除了会随着内容和情绪变化、加入了一些变异性的润腔装饰外,还从曲调的结构中体现出来。如歌曲的整体曲调具有较为明显的对称性,这种曲调的对称性使得可调曲调具有多变的特点。歌曲在前半部分音调高亢有力,多次运用了四度跳进,突出表现了女主人公美丽、灵动的性格和气质。然而在歌曲后半部分,却改用了大二度的音程,使得曲调变得凄婉凄凉,再用哭腔唱出,突出表现出女主人公被迫嫁人后的无奈痛苦的情感。前半部分为高音,后半部分变为低音,使得全曲曲调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同时也表现了歌曲不同本在的情感内容。
这首陕北民歌还具有节奏自由的特点。根据研究我得知,原始的《兰花花》采用的是2/4的节拍,大多数信天游歌曲都是这个节拍。使用这个节拍的歌曲有四个乐句,其中有八段歌词属于分七歌形式。
但是,还有一种版本的歌曲具有不同的节拍,作曲家王志信改编的《兰花花》就是4/4拍,全曲分为五部分组成。这说明歌曲本身在节奏上比较自由,即使用不同的节奏来唱,都同样能表现出歌曲原有的情感和内容,以及民风民俗。
3.2.2歌词通俗易懂
陕北民歌使用的大多为陕北方言。但是由陕北人民创作的歌词通俗易懂,制作得非常优秀。大量使用的叠声词非但没使歌曲显得幼稚,相反让歌曲显得非常亲民,贴近生活。比如第一段“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但又不像古诗词一样咬文嚼字,不容易理解。。如第一段“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这段歌词中的“线”在演唱时,采用儿话音来唱出,而其中的“生”字采用典型的陕北平舌音来唱出。更加明显的是“下”字,陕北方言唱出的是“ha”。“人”字是采用后鼻音“reng”来唱出。这些明显的方言特征,使得歌曲变得非常具有特色,韵味十足,使得歌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2.3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歌曲的可调约为二百多字,字数不多,但却叙述了一个美好凄凉的爱情故事,同时将一个美好动人的陕北女性形象完美的呈现在听众的面前。歌词交代的内容很多,如兰花花的美丽,她悲惨的婚姻和人生命运,以及她对爱情的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她的不屈意志等等。同时歌曲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质。不得不让人佩服陕北人民强大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说明了歌曲的另一大音乐特点,那就是强烈的叙事性,这种叙事性是通过简洁的歌词和韵味十足的陕北方言表达出来的。
3.2.4情感丰富、渲染力十足
歌曲除了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外,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情感感染力。情感丰富,渲染力十足。例如歌曲前半部分致力于表现兰花花的美丽、灵动的性格和气质,因此在歌曲曲调上比较高亢、音比较高,节奏也比较高,有助于最好的表达创作者对兰花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歌曲后半部分,在曲调上比较凄婉悲凉,使用了大二度的音程,低音多,再用哭腔唱出,绝佳的表现了女主人公被迫嫁人后的无奈痛苦的情感。歌曲曲调与节奏与歌词内容一一对应,再用不同的腔调唱出,就使得歌曲表现的情感丰富多彩,感染力强,渲染力十足。
结论
当然,作为陕北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之一,陕北民歌它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不是本文作者的这一篇论文就能说清楚的。陕北民歌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它的风格是变化的,它的艺术表现力是无穷的。而对于这一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该继续加大研究的力度,才能够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它的过程中,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锦萍. 陕北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与演唱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郝婷婷.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风格探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8.
[3]张岩. 陕北风格歌曲演唱探索[D].内蒙古大学,2018.
[4]马旭立. 陕北民歌演唱风格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9.
[5]王晓威.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分析[J]. 音乐时空,2015(21):28-29.
[6]李昕.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风格特征[J]. 大舞台,2014(04):123-124.
[7]徐文仪. 二胡“声腔化”演奏在《兰花花叙事曲》中的运用[D].吉首大学,2019.
[8]陈丽. 歌剧《兰花花》选段《怎么办》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9.
[9]苏舒. 陕北民歌《兰花花》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及情感表达[J]. 戏剧之家,2017(19):74.
[10]周欣,杨笛. 浅析二胡独奏曲《兰花花叙事曲》的地域风格[J]. 北方音乐,2016,36(12):2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