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独唱和合唱在声乐艺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两种演唱形式各具特色,要如何去演绎好和区分这两种演唱方式,首先要对其进行了解,从各方面去分析其特点,才能掌握演绎技巧。以著名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例,探讨独唱和合唱的演绎特点,并通过对比,探讨这两种演绎形式有何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在《小河淌水》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不同的表达与感受。
关键词:《小河淌水》;演绎特点;独唱;合唱
一、绪 论
独唱和合唱是声乐歌曲中最常见的演绎方式,论题主要是谈谈这两种题材的特点所在,对于《小河淌水》改编成的合唱,是有很多个版本的,我选用了陆在易改编的混声合唱版本。本文分了三个章节,第一章是讲独唱的主要特点和现在民歌独唱的特点,从声音的音色上和对歌曲诠释上来了解独唱的特点,还有民歌独唱,从民族独唱歌曲中进一步来分析和了解。第二章是合唱的特点以及民歌合唱的特点,再从相同曲子改变的合唱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第三章是旋律总的分析,从高度、音色、力度、速度几个方面上分析两者特点。
第一章民歌独唱的演绎特点
(一)独唱的主要特点
独唱是个性的艺术。要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对于在独唱个性的表现大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一个是意,即对歌曲内容的表达和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对于歌词,节奏,旋律的掌握,这些在内容的掌握上虽说是共性的,但在处理上,其中还是会体现一些个性的存在,例如在咬字吐字方法上,在对于节奏特殊处理上,例如自由延长记号的演唱时值、休止拍的处理等。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上,受到个人审美不同、生活经历、性格和表达方式等原因的影响,也需要经过多次的实践,从而积累经验,让个人独特的风格越来越成熟,能够体现个性的所在,所以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在这些方面都说明着,独唱是个性的艺术。
独唱具有主观性,因为情感表达是主观的,在歌曲中表达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我们去表达一首声乐作品时,都是从主观上对这首作品进行理解从而去表达的。每个人对歌曲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在了解了歌曲之后,加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个人的风格特点和音色特点,把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出来,也使得歌曲由不同人进行演绎,有不同韵味。每个人对歌曲的理解和诠释不同,对歌曲运用的手法不同,也就使得歌曲产生了一些创新性的改变,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主观的。
独唱的声音具有独特性,声音的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嗓音音色,独唱演唱时对自己嗓音的掌控和对歌曲的掌握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对嗓音的练习需要一些时间的累积,好的嗓音是需要对发声器官进行不断练习,有了好的嗓音才能对歌曲有更好的诠释,这使得特殊的嗓音会为歌曲增添魅力。
(二)民歌独唱的特点
民族声乐的概念已经不止是民族民间歌曲这种狭小范畴,不仅有当地独特的唱腔韵味,还有在民族传统演唱艺术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的发声方法。
少数民族民歌充分体现了该民族的习俗和风情,不同民族的民歌具有不同的特色。北方民歌是粗犷的豪迈的,南方民歌是温柔的细腻的。南北民歌在歌曲风格与演唱方法上各具特点:首先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偏慢而柔情;其次在语言特点上,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然后在旋律风格上,北方运用大跳较多,风格强劲有力,南方运用线条走向较多,风格婉转绵延;最后在音阶调式上,北方多七声调式与六声调式,像西北民歌如《赶牲灵》以及北京鼓词与梆子腔等。南方多五声调式,例如《小河淌水》五个音贯穿整首歌曲,也偶尔会有偏音出现。
在声音上,人们对技术要求以及音色变化有了更高的追求,对地方民歌经过改编而创作成的声乐曲,一般都会带有浓郁的地方性民族色彩,所以对作品的演绎要求体现当地的音乐特点。而改编创作而成的民歌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全用本地方言进行演唱的歌曲,这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但因为歌词内容难理解,对歌词的咬字吐字难以掌握,所以传唱率不高。第二种是把歌词翻译成汉语加入了一些少数名族语言的衬词,或者对地方语音的个别关键字音进行处理。这种改编创作很常用,即能知道歌曲故事内容,也有保留民族风格特色。
(三)独唱歌曲《小河淌水》的艺术特点
由尹宜公整理改编填词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歌词有两段,以分节歌的形式进行,歌词的内容以女生第一人称为视角,表达对阿哥的思念之情。曲子的调式是民族的五声羽调式,羽调式在这首作品中的效果主要侧重于抒情,能够突显歌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在旋律中使用的节奏型比较宽松,节奏简单流畅,整首曲子速度稍慢,有利用节拍的转换来增加旋律起伏感。在歌词中多次使用语气词,很多的语气词都使用了长时值的音符或一字多音,从而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思念。
1.旋律的特点分析
整首旋律的起伏比较平缓,开头从一个高音区的音起唱,音与音之间的音程都是级进和小跳连用构成的平稳进行,个别的大跳都在句尾部分,而有些句尾部分的大跳,还会采用装饰音进行过度,句尾采用长时值的音符,在演绎的时候,会根据演唱者的情感稍稍自由延长。例如谱例1-1,在“哥啊!哥啊!哥啊”重复的歌词,配用了重复的音,配合相似的节奏,来处理情感的变化,用重复的手法强调歌词内容,促进了情感的推进。曲子中的节奏采用了一字多音的手法,构成自由流畅的旋律特征。
谱例1-1
2.民族化装饰音的艺术处理
装饰音在民歌中经常使用,在相当一部分的民歌中都有装饰音的存在,这是民歌旋律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小河淌水》这首曲子除了有民族调式来突显他的民族气息,还加入了装饰音中的倚音。例如谱例1-2,在演唱的过程中,通常会把倚音加在句尾的位置,在简单的节奏型和长音所构成的乐句,倚音的fa和mi两个音在第三拍的拍点前唱,在唱时,两个倚音所唱的音节不一样,第一个音是辅音加韵母唱“wang”,而第二个音则保持在韵母“ang”上,加入之后倚音与主音构成从上到下音节趋势的感觉。
参考演唱家《小河淌水》对装饰音的处理,发现对于装饰音的长度的处理比较自由。例如宋祖英和谭晶两位演唱家都有着重装饰音的第一个音,装饰音中的第一个音比第二个音唱,不过也不是都如此处理,像是吴碧霞和xx这两位是按照谱面的音值演唱。所以对于装饰音的处理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谱例1-2
第二章民歌合唱的演绎特点
(一)合唱的主要特点
合唱具有共性。合唱追求整体的音响效果,和谐统一是合唱中重要的特点之一,要求合唱团员做到音色融合,达到声音和谐统一的要求,讲求声部之间的配合和声音的共鸣,所以在进入演唱时要整齐划一,要稳定的速度和节奏感,严格按照谱面要求,不至于显得混乱和不和谐。
合唱的组成类型有很多种,其形式可以分为同声和混声。同声还可以分为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而这三种形式的合唱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童声合唱清纯、率真、明快的特点,女声音域同童声一样,跟童声不一样的是,她的声音特点比较柔美和婉转,清新与灵动。男声合唱是同声中音域最广的,总体声音特点是气势磅礴,浑厚而稳重。混声合唱是男声和女声的组合,两者的碰撞让整体声音效果更加的饱满,两者的配合还可以引申出很多的演绎方式,也要让内容变得更加的丰满。
合唱的写作手法很多样,有领唱与合唱相结合或纯合唱的演唱形式、以无伴奏或者以带伴奏的合唱形式、有主调为主和复调为主的创作手法等。而这些所带来的效果都为歌曲本身增添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有着丰富艺术性的演唱形式。
总之,独唱和合唱的两种演绎形式是各有特点。形式上的对比,比起独唱一个人的演绎,合唱的多种形式更加丰富一些。独唱主张凸显个人特点,而合唱要求和谐统一的共性,所以在演绎歌曲上,独唱会在歌词和旋律的表达上相对自由,合唱要从歌曲中做些改变的话,要将整体统一的要求和遵循谱面的要求作为演唱处理的基础。
民歌合唱的演绎特点
在民歌基础上所改编的合唱,会让原来独唱民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让情感更加的丰满,在原有歌曲调式调性的基础上,加入引子、补充、尾声等段落结构,增加其歌曲结构的完整性。
在旋律上,合唱要求声音具有统一性,这样的要求体现在旋律音色的统一、速度与力度的统一、声部内部的演唱统一等,这些在民歌合唱上也有所运用。为提升作品旋律中的民族特点,有些作品,还会在伴奏中加入当地特有的乐器进行伴奏。在合唱编曲中也常用转调,以促使歌曲推进至高潮阶段,还有离调是为了改编合唱的和声色彩。
(三)民歌合唱《小河淌水》中的演绎特点
以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云南名歌《小河淌水》改编的混声合唱作品来分析,该作品延续原曲的风格。
合唱《小河淌水》的结构为单一部曲式,由引子、A乐段、重复A乐段加间奏以及尾声构成。曲子的调式为七声雅乐,合唱形式为混声合唱,音域宽阔,歌曲中有节拍转换,借此拉长音符的时值,来增强抒情之感。整首歌曲的演绎要求抒情生动,整体歌曲的力度有多次的起伏,但起伏的力度不大,整首歌曲的力度在p到f之间。钢琴伴奏节奏型紧密,具有流水感,常以三连音、六连音、分解和弦来制造环境氛围。在内容上,根据歌词意思来分,分别以男生和女生两个人的角度来诠释故事,A段为女生角度,重复A段为男生角度。其他内容则由“呜”“啊”等衬词构成,加深语气和对环境的晕染。
1.声部织体
在引子部分,先是以女声声部的柱式和弦进行演唱,接男声声部进行演唱,引子部分用的是长乐句和长时值的音值组合,这是抒情歌曲常用的手法之一。然后进入A段部分,在A段部分是由女声声部完成演绎,在句尾和长音时,用钢琴来作为补充,以女高音声部为主旋律,女中声部作为和声声部进行演唱。重复A段则回到四个声部的混声,由男高音声部为主旋律,男低音声部以和声声部进行,女声声部则为哼鸣烘托,在55小节的句尾由男低声部作为补充,在67小节的长音由女声声部的和弦哼鸣进行补充。在尾声部分先是男声进入哼鸣,在四个声部柱式的主和弦中结束。
2.音色融合
合唱《小河淌水》是一首混声合唱作品,在音色上自然是丰富的,音色上要求统一,声部之间要均衡,不能有较突出的声音和声部,在整体的合唱效果上,音色才能融合的更加贴切。
在《小河淌水》中,例如谱例2-1,有两个声部的同声和四个声部的混声两种音色,在A段就是同声女声两个声部的配合,因为这首歌曲流畅和悠扬的风格,女中音的音色不能太浓厚,同声的配合要注意没有具有个性的声音“冒尖”,最主要的就是在混声的部分,声部之间的统一很重要,在《小河淌水》的混声部分,这一部分跟A段旋律是一样的,但主旋律由女高转向了男高,要求分清主次,就要突出男高音的主旋律,女声声部的哼鸣作为烘托,声音要立体,共鸣腔要打开,达到音色的融合。歌曲的引子和尾声是以和声哼鸣方式进行演唱,达到一个首尾呼应的效果,所以在演唱这两部分时音色的处理是一样的,声部之间的音色要平衡。
谱例2-1
3.民族化装饰音在合唱中的处理
在独唱中采用了装饰音的手法来表现这首歌的民族气息,而在这首作品在改编中没有做太大的改变,例如谱例2-2,对于独唱中句尾的装饰音,在合唱的主旋律声部中把装饰音的时值增长了,改为了十六分音符,归韵与独唱的一样都是从“re”音上开始发“ang”,也保留了同样的音高,在实际的音效中并没有改变其音乐的民族特性,反而更加绵延悠扬,当主旋律声部唱句尾十六分音符的时候,其他声部均为长音,装饰音的时值增长,有利于声部内部的整齐度。与独唱不同的是独唱的装饰音要在第三拍拍点前唱,但合唱的十六分音符在第一拍拍点唱。
谱例2-2
第三章民歌类独唱与合唱演绎特点的对比
独唱和合唱虽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特点,但同一首曲子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合唱是一个讲求整体音响效果的表演艺术,它不同于独唱是属于突显自我个人特色的表演艺术,合唱更像是以第三人称视角来描述了一个故事,而独唱是以个人角度来抒发情感。从谱面上来看,合唱比独唱标记的更加详细。在这两种演唱形式上大体的主旋律变化不多,合唱会用手法多样的特性,添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手法,音响效果和内容上都更加的丰富,这两个表演形式在演绎上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强弱的对比上,在合唱中标注的非常明显,在细节上有详细的变化标记,这也凸显出了两者不同艺术效果。
(一)在音高处理上
对于在音高上的处理,合唱对于音准是非常严格的,严格按照谱面的音值长度,合唱的整体音域比独唱的音域宽,音高的准确性决定着声部之间的音准和谐,而独唱上可以根据个人对歌曲的理解,适当的在原有的旋律上“加花”,例如西北民歌《赶牲灵》,喜欢抛一个向上的高音滑音,这也是其民族音乐特点。
在独唱《小河淌水》中也有这样的二度处理,例如谱例3-1,最常见的就是在曲子中加入滑音,例如在12小节的“哥”字前面加滑音,或者是在第5小节的“汪”字上,把谱面上有的音唱成了滑音,合唱之所以不能加花,是因为会影响到整体的整齐度,还有纵向和声的和谐。
谱例3-1
(二)在音色处理上
独唱的音色是单一的,民歌独唱对于音色的处理,一般都是演唱者自身独特的音色,这也体现了独唱个性的特点。在处理一首作品的时候,例如《小河淌水》的音色处理上,在确定了整首歌曲使用的音色之后,整首歌曲就会以这一种音色完成全曲。
虽说合唱的音色要求统一性,它包括合唱团在音色、音准、起声、节奏、力度、演唱法等方面的统一,但是它从配置上就不同于声乐独唱,在声音上,因为合唱多声部的艺术,不同声部有着不同的音质,因此其音色是十分多样的,例如《小河淌水》中的A段和重复A段,两段的配置不同音色特点也不一样,A段是女声声部为主旋律,音色较柔情,而重复A段是男声声部为主旋律,音色较厚实,两段以不同的音色配置,描述了不同的角度诉说思念。但是合唱不管是如何改编结构和形式,都要求其融合性和统一性。合唱在通常情况下,要解决的是内部的音色融合问题,音色融合就是要求合唱队员在具有统一的发声方法、统一的速度节奏、统一的音准等条件下,达到统一的声音色彩,最终整体的音色效果才能统一。
(三)在力度处理上
在独唱《小河淌水》的力度变化上,是来自它旋律的走向,向上走力度会加强,向下走力度会减弱,还有重复歌词强调情感时也会增强力度,例如“哥啊,哥啊,哥啊!”演唱的时候可以做情感上的力度推进,再由着旋律下来,但总体的力度变化不多,强弱起伏不大。
在合唱《小河淌水》的力度变化上,更加的细致,虽说这首歌曲的力度幅度不是很大,但力度的变化频繁,在谱面上有详细的力度大小的标记,还有渐强渐弱的符号和术语。如谱例3-2。
谱例3-2
(四)在速度处理上
《小河淌水》是一首抒情歌曲,在速度的要求上都是比较缓慢,不管是合唱还是独唱,重点在于对于情感的抒发,所以在速度上较为自由,要求生动有歌唱性。
独唱《小河淌水》的谱面上要求以中等速度进行演唱,歌曲中有一处有速度变化,例如谱例3-3,在第13小节的“哥啊”要渐慢。独唱的速度是由演唱者决定的,在处理歌曲上,在合适歌曲的范围内,用情绪带动旋律细微的速度变化。
谱例3-3
合唱《小河淌水》整首歌曲以稍微自由的演唱进入的,在引子哼鸣部分要求以自由生动进行演唱,歌曲中有四处速度变化,例如谱例3-4,两处在哼鸣的末尾,两处在钢琴部分的末尾,合唱主要看整体,速度要求要统一,速度都是由指挥决定的,当然速度是有范围的,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速度上的变化,要在符合这首歌曲的基础之上进行变化。
谱例3-4
结 语:
在对两种演唱形式的《小河淌水》进行了了解和分析之后,让我们更一步的了解到独唱和合唱的不同特点,还有歌曲的不同表达方式。在民族歌曲中发现,合唱中一般都会保留着独唱中的民族调式和民族性装饰音的保留,这也是民族风格在歌曲上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独唱和合唱的演绎方式是不同的,用合唱形式演绎的民歌,会比独唱的民歌多了氛围的渲染和故事的完整性。让我们感受到了歌曲相同风格的不同魅力。在创作和演绎上,合唱的装饰音、旋律线条、音色运用、音乐情感等,都可以参考和借鉴独唱,独唱和合唱是没有冲突的,只要将它们的一些可取之处有机结合在一起,独唱与合唱之间可以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合唱曲《小河淌水》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杂志2015年3期.
[2]黎英海.试谈民歌改编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刊登,1956年10期.
[3]白秉权.怎样唱好民歌[J].中国音乐,1981年第01期.
[4]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8年7月版.
[5]邢延青.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M].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1月版.
[6]宫妮、刘琳.声乐教学艺术实践与演唱指导探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年5月版.
[7]王增刚.合唱歌曲的改编与处理方法[N].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月.
[8]李庆党.研究《小河淌水》的创作风格及演唱特点[D].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6.
[9]傅晔.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
附 录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