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摘要

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精神。本文以海顿晚年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通过分析其《C大调钢琴奏鸣曲No.60Hob.XVI.50》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理解作曲家创作此曲时想表达的感情,并具体分析如何用充满演奏技巧的手法最大程度的复原作曲家当时的情感,帮助音乐爱好者及演奏者更好的理解此曲、演奏此曲。

  关键词:海顿;钢琴奏鸣曲;技术技巧;演奏情感

  引言

  (一)作曲背景

1794-1795年,在英国的海顿创作了《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50》,这首奏鸣曲是海顿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我认为只要对海顿时期的音乐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就能领悟海顿音乐所蕴含的精华,对海顿音乐进行更好的诠释,而这首奏鸣曲里蕴含着海顿音乐所独有的激情,曲风明亮、活泼开朗且充满了幽默与喜悦之感。因此,对这首作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为许多钢琴爱好者在学习这首奏鸣曲的时候提供理论依据,让更多的钢琴爱好者了解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情感,甚至于了解海顿音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第一乐章目前所能查阅的资料不多,大多都是来自国内,国外目前还未找到相关资料。国内的学者大多从曲子的曲式分析和弹奏技巧入手,力图通过演绎此曲中所蕴含的技术来更准确的诠释此曲,如陈万祥《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中力度、速度的选择和装饰音》、王麦《论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也有学者通过研究海顿生活的背景,来探寻海顿的内心世界,以此为基础来理解此曲的音乐内涵、把握此曲的风格,试图在演奏中能更好的诠释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如谭静的《海顿钢琴奏鸣曲的艺术性探索》,谭静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海顿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但他踏实勤勉,所以才能成为音乐史中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他的奏鸣曲风格不仅影响了同期的音乐家,甚至影响了后期音乐家的音乐生涯。”[谭静.海顿钢琴奏鸣曲的艺术性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9):151-153.]这篇文章描述了海顿曲子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对海顿进行了“烟火气息”的分析,海顿晚期的五首奏鸣曲更多的是其对自身生活百味进行的采集、对人生的感悟,本人论文的很多论据深受这篇文章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

在现有的资料中大多强调了演奏方法以及作品的演奏风格,而对于作品的内涵及情感方面能参考的学习的资料较少,如何通过海顿所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理解奏鸣曲风格,在感情表达方面加以升华,从而用充满技巧的演奏手法表达此曲的感情,成为此次研究的重点。

  一、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

 

  (一)作者介绍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作曲家,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不同于之前和同一时期的其他作曲家,他的音乐大多明亮活泼,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他爽朗的人生观。他在古典音乐中增添的华丽的一笔,使他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海顿一生多产,他在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这两个领域方面的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使他获得了“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名。海顿除了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外,在歌剧以及弥撒宗教曲这方面的创作也是很卓越的。

海顿的音乐作品欢快、轻松、明亮,具有强烈的幽默感,他的作曲结构合理、和声简洁明了且清晰,总是保持着“民间音乐”的气息,就连交响乐中也有着朴质的民间舞曲的气息。海顿作品的细节处理特点一般为力度上的对比突出,正是因为其作品中明显的力度对比,其作品的感情才能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

  (二)奏鸣曲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奏鸣曲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乐曲形式之一。

奏鸣曲在古典音乐史上的发展是及其复杂的且波折的,直到海顿所在古典乐派时期才开始逐渐进行发展、趋于完善:巴赫时期的奏鸣曲整体转向主调风格。

海顿、莫扎特在18世纪下半叶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即快板—行板—快板的固定形式。这个时期的多乐章作品中的第一乐章大多都是快板,并且几乎都是采用“奏鸣曲式”进行创作的,至此,古典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完全被确定了下来。在这一时期,海顿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几乎都采用了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加双主题的创作手法。本人此次要分析的《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也是如此。

  (三)此曲的创作背景

《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创作于海顿第二次访问英国期间,这个时期是海顿音乐创作最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他还创作了闻名于世的《伦敦交响乐》、《钢琴三重奏》等作品,其创作手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成熟。

这个时期的海顿离开了宫廷,生活到了一个与之前全然不同的环境,被宫廷压抑的热情得到了更大的释放,此时的他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段时间他创作的曲子中有了较之前更多的自由、天真、善良与友爱。在宫廷中的作曲习惯让他保持了创作中原有的严谨的音乐结构,但为了迎合英国民众的“大众口味”,海顿在写作中加入了当时英国的“流行风格”,所以我认为海顿最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就是他晚期创作的这五首钢琴奏鸣曲,而这五首钢琴奏鸣曲也是大多学者所认为的海顿创作手法最为成熟的乐曲。此篇文章之所以选择《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进行分析,是因为其是五首钢琴奏鸣曲中最难演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二、曲式及演奏技巧的分析

周广仁教授曾指出:“要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7月.修订版.]而我认为想要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就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从乐曲的曲式方面入手进行曲式分析。

  (一)曲式分析

《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1-53小节)、展开部(54-101小节)以及再现部(102-153小节)三个部分。

呈示部由一个6小节的引子开头,后出现了两个色彩鲜明的主题,主部主题在C大调上进行,副部主题在G大调上通过左手低音加八度来进行音响强度上的突出,使主题的氛围更加的肃穆,并且把整个主题的趋势趋于明朗。最后的结束部使情绪迈向高潮以便顺利的进行到展开部。

展开部一共有两个展开主题,分别为G大调上的呈示部主部主题展开和♭E大调上的呈示部副部主题展开,在保留了呈示部原有曲调特征的同时还为其主题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使之曲式结构更加丰富饱满。展开部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在于其和声上的变化,在呈示部的时候,和声的变化始终建立在“I–V”上,而到了展开部和声则变化成了进行在“V–I”上,与此同时展开部的调性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这种频繁转换调性的离调手法,充满了不确定性,体现了海顿音乐的幽默,这一点也形象的展示出了海顿音乐创作技法的成熟。

再现部一共再现了呈示部的三个部分——引子再现、主部主题再现和结束部再现,三个部分均为C大调,实现了调式的统一,并在调式统一的基础上裂变出了节奏更为紧密的织体,使得整个再现部有着如交响曲般的宏大氛围。

(图2-1)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二)演奏技巧分析

演奏技巧主要包括:触键、力度、速度、装饰音、踏板等各种演奏方面的表现。本篇文章就这五点进行如下简要分析:

1.触键

关于《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的触键,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海顿时期的钢琴延音较短,所以在演奏这首作品时,需要让声音更加的饱满、清晰,所以应该更多的使用指尖来进行触键,做到快速下键,让声音更加清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当时乐器所带来的音色。

2.力度

赵晓生老师在《钢琴演奏之道》中写道:“这跟举重的力量不同,也不是身体有的绝对力量,它是指一种能将全身力量在极短的一瞬间集中在指尖一小点上的能力”[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7月.修订版.],我觉得这种要求具有“爆发性”的触键力度是最适合演奏此曲的力度。在此曲中海顿大量的使用了力度记号,如:dim、pp、p、f、ff、fz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fz,所以弹奏这首作品需要极大的力量。

综上所述,这首乐曲的弹奏力度,应与其触键相结合,触键时要将力量集中到指尖,只有特别注意触键时力量的集中,才能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做到更有效的把声音传递出去。

3.速度

速度是演奏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点,每首曲子都有它的速度,这是作者定下的,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作品变味。

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第一乐章是Allegro快板,对于快板这种速度快的作品,就需要找出速度最快的片段来作为演奏速度的标准,以免在慢的部分过快弹奏导致快速部分无法驾驭。赵晓生老师在《钢琴演奏之道》中提到过:“海顿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一个包含四个十六分音符的速度通常在每分钟120-126之间。”对于这首作品来说,如果我们严格按照以上要求的演奏速度来演奏这首奏鸣曲,那么大多数演奏片段我们都要通过要分段练习来克服速度难题,这样才能驾驭这首曲子的速度。

4.装饰音

当速度成为一个难点的时候,装饰音的弹奏就会变得特别的困难。但好在此曲中装饰音使用相对简单,大部分是顿音来表示断奏,在弹奏顿音时,触键、离键的动作要非常的敏捷,弹奏的时长应该是音符本身时长的一半,这样才能给人一种明亮、有弹性的感觉。

5.踏板

一般在处理装饰音的时候,我们会加以踏板用之辅助,但此曲顿音繁多,节奏轻快明亮,较为精巧,不适合大量的连音踏板,在弹奏时应多用“点”踏板的方式。在此曲的部分乐段甚至出现了左踏板来达成渐弱声音的效果,右踏板主要目的反而是为了增加音量来表现出其辉煌的气势。

总而言之,此曲对踏板的使用要慎重。

  三、演奏技巧与演奏情感的融合

如何在弹琴时注入情感?首先要注意作者赋予这首曲子的情绪,即速度和力度,这是作者自身对这首曲子所定下的情感基调。其次需要了解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揣摩作者当时作曲的心态,最大效度的去与作者“感同身受”。以上两点就是这首曲子情感注入的基础,而升华则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给曲子冠上相应的意向,在弹奏过程中进行“想象”,使音乐与脑海中的画面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升华情感。

  (一)情感在奏鸣曲中的表达

奏鸣曲的情感分析要建立在当前作者的状态上面进行表达,它不是因为特定的某种情绪而创作的乐曲,而是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会融入情绪,所以了解情感在奏鸣曲中的表达,就应该从作者当时创作奏鸣曲中所处的环境以及作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多方面主观与客观方面进行剖析。

  (二)影响乐曲情感的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即作者自身的情感、想法,而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想法是会受当时所处环境影响的。《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是海顿于鼎盛时期创作的,刚脱离了宫廷的束缚的海顿创作此曲的心境与他之前所创作的曲子自是不同的,有些许的风格变化,更加的大胆、张扬。

当时的伦敦已经是一个大都市,里面居住的居民除了本地人以外,还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移民者,各式各样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对于海顿来说是及其新鲜的,海顿本人创作的曲子经伦敦文化的影响,染上了一种“流行”的气息,更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海顿依旧还是保持了宫廷原有音乐结构,他将宫廷音乐为基础,加入了流行元素,这样既可以保留了海顿作曲中一向“辉煌、震撼”的基调,也可以完善自身的作曲风格。

  (三)影响此曲情感的客观因素

还有一种影响此曲情感分析的便是当时使用的乐器,海顿晚年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都是由当时英国最为就行的名为“英式钢琴”的新式键盘乐器创作的。这种“英式钢琴”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更为浑厚,演奏效果震撼,甚至可以媲美一个乐队,但是声音的延续时间较短。所以在演绎这首奏鸣曲时,为展现其“原滋原味”的风格,在力度处理上相对要更强一些,而在演奏处理上需要运用大量“断奏”来进行演奏。

  (四)此曲演奏技巧体现情感的具体分析

《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第一乐章是快板Allegro,速度较快,情绪明亮活泼。这是全曲的感情基调,整个曲子的感情要围绕这个来进行演奏。演奏技巧的具体表现则在于对乐曲中的顿音、延音还有强弱等方面的处理。

第一乐章开头就是一连串的顿音加上渐强,所以曲调的开头便要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顿音一直延续到了第6小节,随之而来的是两个延长记号。延长记号在海顿的音乐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图3-1)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整个第一乐章只有第6小节以及再现部的相似小节出现延长记号。两个延长记号相连,由突强瞬间转弱,该延长记号的演奏应如同音乐突然消失了一般,有种神秘感,而下一个小节开始又是强拍,突然的爆发感给人一种惊喜,充分的体现了海顿性格中幽默的一面。(如图3-1)

而后便是两个主题之间的互动,C大调主题与G大调主题不断相互出现,似是游戏一般。G大调主题出现时一般在左手,且用八度突出主题,使主题更加“磅礴”,跟右手“轻快明亮”的主题产生了一种对比,但两种主题的基调都是欢快的。(如图3-2)

(图3-2)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副部主题由渐弱结束后,结束部由强拍入手,给人一种振奋之感。(如图3-3)

(图3-3)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之后的41-44小节,海顿不停的使用渐强渐弱进行对比演奏,把作品逐步推向高潮,此处渐强渐弱的演奏,每次渐强都应比前一次强度更为强烈一些,以此来“煽动”情绪。(如图3-4)

(图3-4)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结束部的尾巴也是通过强弱力度的对比进行了大量演奏,最后三个和弦结束在强音上,使呈示部辉煌的结束,华丽的引向展开部。(如图3-5)

(图3-5)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展开部则是把呈示部中G大调出现的部分乐段加予改变,例如取消左手八度、左右手声部对换等,且集中几个小节加入了大量颤音,这些颤音都是“有准

备的颤音”,即从标有颤音记号“tr”的上方音开始,使节奏更为紧凑。这样

处理丰富了呈示部的可能性,使演奏者或听众从相同的调性旋律中听出不一样的情感色彩,丰富了听觉感受。展开部总体感情基调由G大调原本的“辉煌蓬勃”转化成了“轻巧俏皮”,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情绪,演奏者在演奏时也应变化相应情感。(如图3-6)

(图3-6)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在展开部,第一乐章的73小节,有unacorda的标识,即左踏板,此处左踏板是为了达成pp的效果。在左踏板结束后,紧接着的便是一连串的突强,且这一段是呈现步主题的再现。我认为这里就是这第一乐章感情推进的最高点,在主体是“轻巧俏皮”的感情中加入了一种“辉煌”的情绪,让人心思彭拜。(如图3-7)

(图3-7)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第一乐章中还有一处unacorda左踏板的标识,出现在再现部,第120小节处,此处也是主题的再现,也是为了达成pp的效果,不同点便是此处的主旋律在左手上,调性为C大调,且左踏板结束后紧跟的强弱记号是p。这一段旋律优雅抒情,后轻快活泼再层层推进,最后华丽的结束第一乐章。从这个左踏板开始便是整曲感情的升华与展开,之前的感情无论怎么变化都脱离不了“明亮活泼”,而最后则是向着“华丽优雅”进行谢幕。(如图3-8)

(图3-8)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结论

《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第一乐章的整体感情基调欢快幽默,充满活力,一如其大多数作品。

关于这首乐曲,我得到了以下见解:首先,在演奏作品前要充分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分析与作者作曲情绪有关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有助于用展现出原本的“音乐情绪”;其次,在演奏中需要把所理解的感情与作者给出的演奏技巧相结合。

综上所述,演奏者应把乐曲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情感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呈现乐曲。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陈伯文老师和陈慧敏老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陈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帮助我开拓思路,给予了我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陈老师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我所需要学习的,感谢陈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谢谢!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素材,提供了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查尔斯·罗兹著.杨燕迪译.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菲利普·唐斯著.孙国忠、沈璇、伍维曦、孙红杰译.杨燕迪、孙国忠、孙红杰校.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大卫·维克斯著.王晓东译.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海顿传[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8.

[4]李希媛.浅析<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A].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

[5]陈万祥.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中力度、速度的选择和装饰音[J].北方音乐,2019,39(16):67+69.

[6]高若涵.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的对比分析——以奏鸣曲No.60XVI/50、KV.545与Op.2No.3为例[J].北方音乐,2018,38(08):17+27.

[7]谭静.海顿钢琴奏鸣曲的艺术性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9):151-153.

[8]商格阁.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及演奏解析[J].北方音乐,2017,37(13):101.

[9]王麦.论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J].北方音乐,2017,37(11):16.

[10]崔博.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文本分析及演奏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1]孙丽.古典乐派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特征[J].北方音乐,2016,36(20):43+45.

[12]黄新羽.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解析[J].音乐时空,2016(02):43+32.

[1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7月.修订版.

[14]王冰如.从《F大调奏鸣曲》与《C大调奏鸣曲》看海顿音乐创作发展[J].大舞台,2013(05):63-64.

[15]武雅蓉.浅谈如何演奏好一首钢琴作品[J].成功(教育),2011(18):284-285.

[16]唐勇.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技法[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04):88-92.

[17]康启东.从奏鸣曲结构的发展看西方音乐的理性特征[J].艺术教育,2006(04):80-81.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论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情感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9月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1743.html,

Like (2)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8月3日
Next 2022年9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