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浪漫主义钢琴史上,门德尔松是欧洲德国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无词歌》是门德尔松众多作品中的一个代表作,同时“无词歌”这个体裁是门德尔松首创的。《无词歌》这部作品的完成基本贯穿了他的创作时期,这部钢琴小品总集共有48首作品。本文是针对该作品集中的op.67 no.2《失去的幻想》进行浅析。该作品风格表现出诗意的风格,描绘自然的景色,旋律优美,本文以浪漫主义为视角对《无词歌op.67 no.2》进行浅谈,希望为这首钢琴小品的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门德尔松《无词歌》
引言
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通过演奏者的表现体现出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因此作为一名钢琴学习者,要深入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体会作曲家所表达的思想,才能够正确地诠释作品内容及风格。我认为对于任何一首作品来说,只有先理解透彻才可以更好的表现作品,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对《无词歌op.67 no.2》作品分析,浅析浪漫主义作品的音乐风格总体特征,对该作品的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理解帮助。
1 浪漫主义的产生和音乐风格特征
1.1浪漫主义的产生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产生,使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国家政治阶级由王公贵族向商业和工业阶级靠拢。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资金动力,让生活在欧洲的平民们有多余的资金和时间去接触、享受艺术。艺术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上流社会所接触的了,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有机会去参与艺术活动。参与娱乐活动的人们增加,对于娱乐场所的需求也将增大,侧面也促进了娱乐场所的发展,这种相辅相成的方式为浪漫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场所。浪漫主义时期中对琴键的跨度和触键要求不一样,从而在制作上也进行了改进,例如增加踏板功能,扩大键盘音域,提高音响效果等,这些制作工艺的提升使钢琴音乐作品的阐释更加形象,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能力。
生活的富裕使人们更多追求精神上的丰富,之前享受音乐的群体以高官达贵为主,被他们所喜爱的音乐作品已经产生审美疲劳,这时需要一些新鲜的音乐类型出现。作曲家开始注重自我内心的描写,这也是社会所反映的需求。古典主义时期,大多数的音乐家长期为贵族和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地位低下,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感到失望,为了反抗这种压迫统治,作曲家将自由、平等的思想开始在作品中慢慢显露出来。社会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促使作曲家们开始寻求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创作内容。自由、平等的思想像龙卷风一样在欧洲大陆迅速流传,这种思想也在各个领域传播开来,文学、美术、戏剧等,这些艺术创作者开始在作品中展示自由的思想。艺术家们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在音乐中时常描绘出自然和谐的田园景象。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钢琴小品曲集旋律优美,作品集里每一首曲子仿佛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田园生活景象。
这些作曲家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不但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这种方式才可以使音乐作品更好的在市场进行流通、传播。到现在为止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品依旧被人们所喜爱,浪漫主义时代也是钢琴音乐发展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1.2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浪漫主义的主要风格特点是崇尚自由、不被束缚,强调“个性”,更多的关注个人内心活动,所以在这个时期作曲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都充满热烈情感。
丰富的情感表现和内心活动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精髓。如果把古典主义钢琴作品比喻成“理性”,那么浪漫主义则是“感性”。作曲家在创作中进行大胆的尝试,打破原有的古典主义结构,与古典主义节奏上的规整相对比,浪漫主义的节奏相对自由多了,多种节奏型交替进行。在曲式结构、和声、旋律等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例如在曲子进行中使用不协和和弦,用大和弦来渲染要表达的情感,以小调调式进行音乐创作。强调以自由的方式表达个人情感,创作手法的多样让人们在听觉感官上更为丰富。由于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旋律线条比较长,表现的更加自由舒展,所以这种音乐具有歌唱性。
除此之外,还采用标题形式,这也是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倾向和特点,侧面说明了音乐与文学相联系。标题是作曲家对于作品的个人陈述,这种说明性的文字使谱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更加直观。同时引导性文字让听众在欣赏音乐时,对于情绪和格调上更理解作曲家所传达的想法。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有一些音乐作品的标题并不是作曲家所释义的,例如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中“狩猎”“春之歌”,这些是后人对于音乐所表现的乐曲性格而进行添加的,也进一步说明这些音乐内容具有具象特征。这个时期的音乐越来越多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描写,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绘来寻求真善美。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同时强调音乐的民族性,促进了民族乐派的产生。
2 《无词歌》的创作特征和影响力
2.1 《无词歌》的创作背景
《无词歌》的体裁是一种具有歌唱性的小型乐曲,结构篇幅短小、旋律优美、内容简单,便于人们理解和演奏,同时也增加了钢琴音乐的趣味性。《无词歌》在浪漫主义时期中是非常富有特性的音乐体裁之一,它使得音乐类型更加多彩。而它的旋律之所以抒情甜蜜,这也和《无词歌》的创作者门德尔松舒适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门德尔松全名雅科布·路德维希路·费利克斯费·门德尔松·巴托尔迪(1809-1847)出生在德国汉堡,母亲和父亲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父亲工作在银行,才学渊博,收入稳定。母亲是钢琴家,门德尔松受母亲影响从小就耳熏目染学习钢琴,因此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都是很不错的。之后,门德尔松一家搬到柏林居住,在当时柏林聚集了很多钢琴家,在那里,门德尔松开始了系统的学习,收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指点与帮助,音乐素养快速提高,音乐道路也更加顺畅,父母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条件,也为门德尔松之后的学习之路提供了物质基础。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大多数表现出温柔自然的特征,富于诗意,极少数出现矛盾不和谐作品,这也是和他温暖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门德尔松很喜欢旅行,他的家人也很支持他的这个做法,可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想法和门德尔松不谋而合。在外出旅行过程中,门德尔松也经常向家里寄信,通常我们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门德尔松寄信的内容是曲谱,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种特殊的写信方式极具特色。1829-1835这7年间是门德尔松在欧洲各国游历的时间,游历期间门德尔松看到很多的山水美景或者劳动景象,为作品《无词歌》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无词歌》创作时间很长,有15年之久,基本占他创作过程中的大半部分。曲谱里并没有夸张的、跳跃性的方式来表达自由这个概念,或许是深受古典主义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创作风格上具有“规整”的特点,也是《无词歌》的一种特色。类似的作品还有肖邦的“夜曲”,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都是小型的音乐作品,相对于大型的乐曲,单乐章的音乐作品更具有独特魅力。
《无词歌》这部钢琴小品曲集不仅对门德尔松很重要,在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无词歌》也成为一颗耀眼的行星,《无词歌》的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钢琴题材,是浪漫主义作品代表作之一。
2.2 《无词歌》体裁风格特征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一部钢琴小品作品总集,小品指的是短小的艺术作品,钢琴小品的基本要求是结构短小、浅显淳朴的曲目,这部钢琴小品总集里面共48首作品,分为8集。“无词歌”里的每一首小型乐曲都负有一种歌唱性、抒情性,这种歌唱性是运用了“如歌”的创作手法。“如歌”顾名思义,旋律的进行像歌曲一样轻柔流畅。旋律一般表现在声乐作品中很常见,门德尔松把这种声乐化的演唱方式用钢琴来体现,使钢琴作品中旋律的的流动性和歌唱性大大增强,听感上面也变得流畅自然,在听的时候人们不自主的跟着哼唱。这种创作手法把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自由抒情相结合,形成“无词歌”的专属特色。“无词歌”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所创作的“无词歌”所表达的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准确。门德尔松之所以创作较多的钢琴小品,是因为在简洁短小的篇幅中记录了一瞬而逝的灵感,这种体裁感情质朴,没有华丽的炫技效果,整体和谐自然,体现了作曲家的内心感受。
“无词歌”里的作品大多数描绘了生活中的场景和自然风光中的田园景色,有一种平静安逸的氛围。从描写的旋律中体现门德尔松对生活的热爱,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对音乐的敏感性用曲谱的方式记录下来。
2.3 《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的影响力
“无词歌”是一种全新的体裁形式,《无词歌》钢琴小品集成为浪漫主义钢琴代表作之一。“如歌”的演奏技法是弹奏《无词歌》的重要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使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得到最大诠释,并且这种的弹奏技法在《无词歌》中得到最大体现。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一般作曲家所创作的曲子篇幅很大,追求工整的结构、完整性,“无词歌”这种短小的体裁形式比较少见,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创作方式。虽然篇幅小,但是并没有让人觉得唐突,听感上也没有戛然而止的感觉,结构和旋律线条非常清晰,注重钢琴内容表达,反而意犹未尽。门德尔松大多数作品描写的是自然场景和生活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篇幅不会太大。门德尔松享年38岁,属于英年早逝的作曲家,但是对于“无词歌”的创作却长达15年,基本上占据了大半个创作过程,为“无词歌”注入了大量心血,可以说《无词歌》展示了门德尔松创作类型的特点,奠定了门德尔松在浪漫主义的地位,作曲家与作品互相成就,所以《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有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位。
3 《无词歌op.67 no.2》浪漫主义风格和情感的表现
3.1 《无词歌op.67 no.2》浪漫主义风格在曲式结构中的表现
Op.67 No.2《失去的幻想》属于《无词歌》钢琴小品集中的第六卷,整首曲子是轻松欢快的基调,和声织体多样。本曲共57小节,16/12拍,升f小调,在《无词歌》曲集中,小调调式更加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柔和之处。全曲是快板的速度,表现的感情是欢快的、活泼的,旋律的变化和乐句的停顿使音乐充满了想象力,这种感性的表现方式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乐曲采用了混合曲式,再现曲式与奏鸣曲式的混合,这是区别于古典主义曲式风格的表现手法,即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之处。再现部中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结构、扩充和缩减,例如第15小节,是用扩充的手法对引子进行再现,这是为了连接A与B部分所进行的过渡处理。奏鸣曲式采用小型快板抒情的方式。两种曲式结构相结合的方式是古典主义钢琴作品中所没有的形式。主题发展多使用模进手法,这种方式呈现的音响效果是充满了浪漫色彩,例如第29小节,对主题进行模进,弹奏时也使用渐强的表现方式,使用模进手法可以让旋律发展更加强烈,进一步强调主题,并且贴合了“无词歌”的抒情性和歌唱性,促进了音乐的对比与发展。伴奏织体采取结合旋律的方式,左手的伴奏部分与主旋律有相同的音,这种伴奏型听起来更有层次感,这种层次感营造了浪漫主义中的朦胧美,展示了浪漫主义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在弹奏过程中,伴奏织体始终与主旋律相衬托,旋律仍在高声部,要突出旋律的发展进行。伴奏织体与旋律相融合却互不干涉,也是门德尔松“无词歌”的一个特点。Op.67 no.2《失去的幻想》全曲为升f小调,没有转调的地方,Allegro leggiero轻巧的快板使曲谱表现了活泼的,欢快、跳跃的情绪,并且低音谱号的伴奏织体也标识了跳音的记号,这种稳定、统一的调性和情绪表达,对钢琴小品所表现的氛围是非常适宜的。该作品的旋律常用二度和四五度音的级进,起伏较小,这些便于人们歌唱,也符合歌曲发展的特点,也就是《无词歌》富有的歌唱性原由。
曲子的一开始是一个16分的休止符,谱子下方标记了P的记号,如谱例1所示,在开始弹奏时是弱起状态,表现的要柔和。用弱起方式更能表达浪漫主义风格中感情的张力。
谱例1
第三小节出现cresc.渐强标记,第四小节出现dim.渐弱标记,我们要根据旋律的走向进行演奏,并且注意这些符号,对曲子的表现才会更加准确。在这首曲子中有很多这样的标记,例如第13小节、16、17小节等。在第19小节,伴奏织体变成半分解形式,同样出现半分解伴奏织体的还有23小节、41小节、45小节等,我们在弹奏时注意加重旋律音的弹奏。第25小节出现sf和piu钢琴术语,sf表示突强,piu也是力度术语,表示更加,这里我们演奏时需增大力度的方式去强调感情,一直持续到第28小节最后一个音符结束。这里弹奏时强调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符突强弹奏。第29小节我们对主题进行了再现,这里示意我们espress,要有表现力的演奏。主题再现部分使用了扩充手法,听感上更加丰富,弹奏时需注意旋律的流动,情绪进行不断增强,弹奏时也要用渐强的表现手法,直至第35小节。这些情感的变化让曲子的伸缩性更为舒展,乐句的抒情性也大大增强,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整首曲子中只有一个地方是ff,如谱例2所示在第48小节。这里的旋律是一段琶音,情绪激昂,49小节最后的三个音出现conforza强有力之后,又回到曲子最开始时的氛
围。所以第50小节leggiero轻快起来,同时要注意每一小节第一个音的保持。这时到了曲子的结尾处,进行渐弱的处理,直到最后一个音结束。这种力度记号并不像戏剧式的冲突表现,这是一种柔和的情感变化,弹奏时可以用身体或者手臂带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乐谱上的连音线、跳音、装饰音、附点等,这些标记体现了演奏作品的细节表现,都是体现作者感情变化之处,我们在弹奏时要更加注意。
“如歌”的演奏手法是表现《无词歌》的重要方式,也是在学习钢琴弹奏中一项重要的技能。我们在触键时要注意手指的力度,触键的部位用指尖靠后的位置,手型放平一些像贴着琴键弹奏,弹奏的旋律连贯且富有歌唱性。在弹奏op.67 no.2旋律声部时,指法也很重要,通过指法的转换使旋律保持进行,这种连贯性可以更好的表现乐句。曲谱中的乐句就相当于我们在生活中说话,一句话结束之前不要随意停顿,弹奏时可以小声跟着旋律哼唱,这种方式帮助演奏者在弹奏时对乐句停顿的处理。乐句的停顿使旋律在听感上更加自由,这个特点是表现浪漫主义风格之一,同时也正是浪漫主义风格中乐句不受固定形式约束的原因。
这首《无词歌op.67 no.2》钢琴小品旋律起伏小,旋律进行一般为向上、向下级进的方式,其中旋律二度、三度进行在这首钢琴曲中所运用最多,是门德尔松创作风格的特点之一,也是浪漫主义风格表现的所在之处。
3.2《无词歌op.67 no.2》浪漫主义情感表现
Op.67 no.2《失去的幻想》所表现的色彩是丰富的,尤其是对旋律的描写,表达出门德尔松内心的想法,自由的旋律使浪漫主义情感得到最大的发挥。“如歌”的写作手法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失去的幻想》整首的伴奏音型是固定的,这也是门德尔松独特的表现方式。整个作品所带给听众的感受,以及展现出的画面,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情感的所在。
门德尔松《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独一无二的色彩魅力,要理解这部钢琴作品,一定要结合这部作品所创作的时代浪漫主义时期中去。在浪漫主义这个时期决定了其演奏风格的特点,是自由、表达自我的风格,技巧的表达在《无词歌》这部作品中并没有过多的强调,演奏时情感的表达是展示作品的精髓。《无词歌op.67 no.2》音乐形象以柔美、优雅为主,这种方式塑造的形象是和谐的。
4 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门德尔松钢琴小品集 《无词歌》中,每一首曲目短小精悍,但是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描写的自然风光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场景,但是门德尔松通过钢琴小品这种形式进行表达,使作品艺术得到了升华。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之所以一直被大家所喜爱,是因为作品内容雅俗共赏,大家都容易理解,这种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才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如歌”的演奏技法加深了人们对于旋律描写的记忆,创作手法新颖,感染力强。门德尔松的音乐价值不只是反映现实情况,而是表现出真挚的情感和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这些情感和精神并不是毫无意义,往往具有某种暗示和象征意义,门德尔松只是巧妙的借助音乐,通过对情绪气氛的渲染,将这种暗示表达出来。通过对《无词歌op.67 no.2》的浅析,展示了门德尔松丰富的内心情感,具有特色也最为生动。浪漫主义时代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4-15.
[3]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5-37.
[4] 刘洁.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征和创作风格[J].重庆第二示范学院学报,2017(6):66-69.
[5] 余志铭.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8).
[6]窗体顶端
[1]窗体顶端
[6] 余志铭.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183-185.
[7] 付占文.欧洲钢琴艺术史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徐锦艳.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器乐声乐化倾向[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1).
[9] 马晓娟.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创作特点及演奏要旨[J].齐鲁艺苑,2010(1).80-82.
[10] 孙兵.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钢琴织体[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5):111.
[11] 向华少.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风格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致谢:
毕业论文的结束意味着我们将要离开校园,走上另一片天地。四年时间匆匆而过,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在此之际,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以及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该论文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从论文选题、设计方案直至完成论文的整个过程中,都的得到了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些经历都将变成大学生活中美好的回忆。最后,向审阅我论文和参加答辩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愿我们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