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呼吸与发声

摘要:声乐艺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活动形式,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之悠久。它是以人体本身作为乐器来表现音乐的,由于人体内部的各个歌唱发声器官既看不见,有摸不到,所以就注定了声乐艺术相比其他器乐形式的发声和发展所具有的神秘感和不易操作的性质;

  摘要:声乐艺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活动形式,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之悠久。它是以人体本身作为乐器来表现音乐的,由于人体内部的各个歌唱发声器官既看不见,有摸不到,所以就注定了声乐艺术相比其他器乐形式的发声和发展所具有的神秘感和不易操作的性质;同时,声乐艺术又与人类所特有的沟通与表达工具——语言相结合,这样较之其他的器乐形式,又突出了它的直接性,形象性和准确性等等。一直以来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声乐艺术,正是由于声乐艺术所具备的上述这些独特之处。然而,声乐不单是门艺术,更是一项技术,一项既直观又抽象、既具体又神秘的一项高端技术。在声乐艺术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声乐技术的不断成熟,其理论性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呼吸是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声练习的自然、准确、音准、音质的优美和歌唱时感情表达与呼吸有很大关系,准确的运用呼吸(气息)和科学发声是正确揭示歌唱音乐形象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众所周知,呼吸运用包含着吸入和呼出两个过程:由于横膈膜下降,使胸腔的容积扩大。呼吸道打开将空气吸入肺部这叫吸气;然后收缩腹肌,肋肌道使横隔膜上升,吸进的空气受到压迫后便自然由肺部气管通过口鼻排出,这叫呼气,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歌唱的呼吸与发声。
  关键词:歌曲;   呼吸;   发声
歌唱的呼吸与发声

  一、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及其类型

  我们知道歌唱呼吸是发声练习的动力,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歌唱时呼吸的艺术,不懂得呼吸技术就不懂得歌唱。特定的呼吸方法是实现最终歌唱技能调节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正确的歌唱方法一定包含着正确的呼吸方法,因为在声道没完全会打开生门,未实现坚实的关闭之前,呼吸方法再好也是枉然,特别歌唱方法建造阶段,错误的呼吸会破坏整个声源和声道的调节,但当声乐歌唱方法建造阶段基础完成并开始进入演唱阶段时,气息的重要性就大大突出了力度的变化,渐强渐弱的控制,连音技巧等全都需要高度的气息控制技巧,在这个阶段而言,不懂得气息就不懂得歌唱的说法则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正确的呼吸是歌唱艺术的重要部分,歌唱呼吸科学不科学直接影响着歌者域的宽窄、音量大小,声音的松弛、自然、通畅,音色的圆润、甜美等。相反歌唱时产生的许多毛病,则有的就是由于歌唱者呼吸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动听的音乐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歌唱呼吸有几种类型:

  (一)胸呼吸法

  这类呼吸法接近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呼吸状态,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大适合于使用不了声乐技巧的演唱,这种呼吸形成的肺活量小,气息仅及肺部的上部呼吸,很浅,用这种呼吸形成来演唱就会使歌唱的人感觉气息不够,声音单薄,缺乏共鸣,声音传不远,也不能够有特久的声音,同时会造成嗓子疲劳和嘶哑,特别是在发声时很容易让肺部处于紧张状态,从而让歌唱者的声音发飘,也导致颈部喉和胸肌的紧张,影响自如的歌唱声音。

  (二)腹式呼吸法

  这种方法,其音位置低,气息扎实稳定,唱出的声音深厚,宜于演唱的低音,但是这种方法排仅胸运动呼吸的很深,容易造成胸部塌陷,也常会造成气息不通畅,声音沉闷虚弱,缺乏流动感和灵活性,有时甚至会导致嗓音偏低现象,所以这种方法也不是最佳的歌唱呼吸方法。

  (三)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种方法是最适合歌唱的一种呼吸方法,它克服了胸式呼吸方法和腹式呼吸法的缺陷,弧调胸部和腹部的联合运用,可以随着演唱音区的变化自由的调节,演唱作品的范围得以扩展,声音稳定、通畅持久,所以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演唱和声乐教学当中,应广泛采用这种方法,比如,上课经常用:狗呼吸、吻花在香、嘶等。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写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既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重要一关。19世纪意大利著名声乐教育家伦已蒂说:谁不懂得呼吸,谁就不会歌唱,肯定地说,如果呼吸方法形式正确,而良好的气息的运用也能合理而恰当,则喉咙、咽腔自然处于打开状态,下领、舌根也必然松弛,音色、力度富于变化,声音也传远而持久不哑。
  第一,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所要求的吸气状态是,吸气时上身全部放松,上腹部和后腰很舒展地向外展开,胸部也随着舒展,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流很自然地从口鼻中自然流入,气流通畅,声音很容易就能得到共鸣,得到好的声音,音域宽广,从而就可以自如地演唱,在这里主要注意的就在吸气过程中要浅到大哈吸的状态,随之吸气,此时吸气,不仅使腰围膨胀,而且头顶、耳朵都跟着打开了,整个身体充满气息,而且不会很放松通畅,这时胸部是自然放松的打开状态,喉头回自然随着哈吸向下,感觉喉下的胸口有个明显的支点,吸气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上半身的紧张,胸腔过多的参与吸气,致使出现抬肩。
  第二,提锁骨的浅吸气的方法,这种吸气方法,不但气息吸得浅而且上身紧张,致使声音挤压空调,僵直不但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而且没有穿透力,最重要的是对声带的损伤相当严重,在吸气当中也要学会适度调节吸气,由于歌唱内容和情感表达的不同,我们在歌唱吸气时要适度的调整,当我们演唱歌曲的开头一句或演唱舒展、开阔和表现深沉悲伤、思念的情绪时,我们则需要运用慢而多、深而广的吸气,要有吻花的感觉,让吸气舒缓、深厚;如果演唱时表现号召、奋起或情绪激动的歌曲时,则需要快而多地吸气,吸气时好像被吓一跳地快速、多而深。如果歌曲中既要保持情绪连贯不断,又需要换气时,就要在保持原有的气息基础上,柔和地补气,使气息始终维持饱和状态。
  如果要演唱字多、节奏紧凑的歌曲时,则要快而少地吸气,这种吸气的方法要求吸气动作非常快而敏捷,要在气息没有完全耗尽时在乐句之间偷偷换气,否则会造成换气脱节,容易导致乐曲演唱不连贯、感情表现不到位。而且在吸气当中,要根据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而富有感情地吸气,吸气是为歌唱服务的,歌唱时要求富有感情变化的。所以吸气时也要运用感情吸气,否则会造成歌唱声音的呆板、僵硬,咬字、吐字、处理语言不清楚。所以,咬字吐字一定要计究清晰、准确。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是我国演唱传统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把字唱正、唱美、唱活是演唱中艺术表现的关键。因此,学习如何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腰腹式呼吸法是一种运用胸腔、横隔膜和腹部肌由共控制气息的方法。由于吸气时下降横隔膜和强开肋骨同时并用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变大,控制气息能力变强,使呼吸均匀,能够自如地调节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这种呼吸全面调动了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解除了胸部的僵硬、紧张、音域扩大,使声区调和统一声音表现力丰富。这是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认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

  二、歌唱呼吸的动力,支持力的重要性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呼吸时有控制、有意识、有目的、有技巧地呼吸。歌唱中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声乐艺术技巧的重要部分。演唱过程中,歌者只有把握好呼吸的处理方式,才能产生好的气息。发声时气息不够、唱长的乐句气不够用、气息不够的声音可能是喉头负担过重,导致唱出来的声音不准,高音很难唱上去。人们非常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有这样一句话:三分歌唱,七分气息。然而要真正达到气息通畅、伸缩自如、轻若游丝、重若奔雷的境界是很难的。中国很早就有气自丹田一说,丹田,据抱朴子地真记载,脐下为下丹田、心下为中丹田、两眉间为上丹田。道家一般便会发现人在无声抽住时,小腹会自然膨胀,两肋会向外扩张,而歌者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呼吸。
  要达到这种呼吸要求,初学者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一)慢吸慢呼

  吸气用口和鼻同时运作。长吸一口气到小腹,然后用口将气徐徐吐出。在吐气的过程中,小腹要始终处于膨胀状态,气息将尽时,小腹也不能解怠,保持均匀地呼气吸气。

  (二)快吸快呼

  迅速将气吸到小腹,再迅速将气全吐出。随着一吸一呼,小腹的肌肉也一张一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练习小腹腹肌的控制力,以适应歌唱中间的偷换气,即瞬间能将气息足的能力及歌唱吸气的迅速弹动,以便更好进行歌唱中的呼吸运用。

  (三)快吸​慢呼

  口鼻同时进行迅速将气吸到小腹,然后用口将徐徐吐出。这一过程小腹同样处于膨胀状态,而且会感到气息愈膨胀。

  (四)慢吸快呼

  长吸一口气到小腹,然后迅速吐出,接着连续进行,曲腹部吸气,提高腹部肌肉的适应能力为目的。吐气训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如果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适应这样呼吸方法,那么训练的效果就达到最初的目的了。同样,如果呼吸处理不合理,气息就达不到要求,那么就唱不出歌曲里包含的真情实感。

  三、呼吸需要演唱歌曲时注意的几点

  (一)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源泉,是歌唱技巧的根

  所以唱长乐或连长音时,要注意气息的支撑。这时小腹要始终处于膨胀状态,而且随着乐句的延长要感到愈加膨胀。这样发出声音才不会僵硬,呆滞,而会富有一定的流动感和线条感。

  (二)乐句上行或发高音时,也要注意气息的支撑

  这时容易出现音愈高、声音愈窄小、愈挤、喉头愈用力,会感到上不去,嗓子干涩用力。这就得关注气息,使小腹始终饱满。因为小腹一旦松懈,气息就会上游,发上行音或高音时喉头的肌肉就会帮倒忙,甚至喉头上移,发出挤卡的声音。

  (三)歌曲中要求发出具有/颗粒性0的声音

  比如,女高音的花腔、民歌的某些颤音。而这些音需要气息的流动和控制,才能使声音达到和谐、优美、动听的境界。

  (四)用弱声演唱时更应注意气息的支撑

  弱声时不足小声,同样要注意声音的位置,必须通过对气息的驾驭来保证声音的质量,使其不至于断掉、懈掉。

  (五)高音要注意气息,低音要注意位置

  高音容易在追求头声的明亮时失去气息的支撑。而中低音往往在追求所谓胸声的厚壮时失去了头声的明亮。但这并不是说高音可以忽略位置,低音可以忽略气息,千万不能矫枉过正。
  总之,歌唱是一门技术性、意识性很强的艺术。对人体这部乐器的掌握,需要歌者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琢磨。而练好呼吸则是歌唱的关键所在。任何好的唱法都需要有呼吸的支持。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当找到一种最自然、最深长、安静的呼吸方法时,就找到了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的物质动力,使人毫无顾虑地进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因此在练习歌唱时必须注重呼吸的正确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呼吸灵活地运用到歌唱中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声更加美丽、流畅、圆润、悦耳动听。

  四、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目前声乐界广泛采用的正确呼吸方法,这种呼吸弹性大,能够稳定地保持住下肋骨及横膈膜的张力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形成均衡的对抗,能很好地控制及产生对声音的支持力量,容易做到有弹性、有力度、不漏气、运用气息灵活自如,并且歌唱不易感到疲劳,歌唱的时间持久。

  (一)吸气练习

  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时胸腔两肋张开,胸腔全面扩大。吸气练习时应注意: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也不可过深,够用就可以了。吸气时要柔和平稳,做到全胸部自然扩张,不能用强制力量,呼气器官各部分都不能有僵硬、逼紧的感觉。不能强制性地下降横膈膜和张开两肋。鼻、嘴要同时吸气,如果只用鼻子吸气,会产生鼻音,这是不允许的。要学会无声地吸气,吸气时如果发出不必要的响声,混杂在歌声中,就会影响歌唱效果。如果吸气的动作做得不好,可用下面的方法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用“闻花”的感觉来体会歌唱的吸气,当我们在闻花时,气息能吸得很自然、很柔和,而且深入到位,合乎歌唱的要求。当我们跑步、爬山或登高时,吸气急促而深入,从这些呼吸动作中比较容易体会歌唱吸气的部位,从而逐渐掌握歌唱的吸气。

  (二)呼气练习

  歌唱的呼气与日常生活中的呼气是有一定区别的,歌唱的呼气要求呼气的肌肉和吸气的肌肉同时工作,也就是说,歌唱时呼气的同时必须保持有吸气时的感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声音一停就会有自然的吸气,而且自然吸得快而够。因此,在歌唱发声时,这两套肌肉在互不相让地对抗着,它们相互控制着气压和气流。这必须从生活的呼气姿态改变过来,经过不断地练习,形成歌唱呼气的习惯。呼气练习时要注意:保持吸气的状态,使横膈膜和胸腔吸气肌肉微微保持紧张,不能让气息一下全都呼出来,控制呼气的力量要适度,如果力量太大,就会把气压住,使气息不能流畅地呼出,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小,气息就保持不住,气会很快用完。例如,拉小提琴时,手持弓的力量如果太大,拉出来的声音就很嘈杂,不悦耳,弓的力量用得过小,声音就拉不响。所以,保持和控制气息要做到:既保持了气息,又要使气息的呼出自然、均匀、积极而富有弹性。呼气不可僵硬,要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连、断、放、收、抑、扬、顿、挫,灵活地加以变化和控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地感觉呼气的动作,可让学生想象和体会哭时的呼气状态,还有咳嗽及大笑时的呼气状态,以及想象和体会公牛叫时的呼气状态,等等。从而达到呼气练习的良好效果。

  总结

  呼吸在歌唱中非常重要,但决不能片面地强调和理解,要想真正掌握好歌唱的呼吸,应从生理的结构方面去认识,理解呼吸中肌肉运动的自然规律,积极训练歌唱者某些肌肉和器官去担任声乐歌唱的特殊工作,把平时用来讲话的生理工具,经过声乐训练、改造和发展,最终成为良好的歌唱乐器。积极探究声乐教学中的歌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呼吸毛病,因材施教,解决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呼吸问题,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和技巧,让歌声更加悦耳动听。

  参考文献

  [1]石惟正.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2)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
  [3]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4]应尚能.以字行腔.[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林俊卿.咽音唱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6]俞子正田小宝张晓钟编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8]薛良.歌唱的方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9]康爱琪.声乐教学与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10]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
  [11]刘兆华.现代喉外科学.[M],军事医科出版社,2005
  [12]于萍,王荣光.嗓音疾病与嗓音外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3]王俊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4]江德胜,余养居.嗓音外科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15]吴学愚.喉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6]吴其辉.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三要素.[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1)
  [17]李维渤译,弗.兰皮尔蒂.嗓音遗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4)
  [18]吴培文.京剧发声技术与声音训练的规律.中央音乐学报季刊,1997(4)
  [19]王鸿俊.声乐学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3)
  [20]陈立芳.歌唱时体能力量对抗之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论文,2005
  [21]朱玲李梅.沈湘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理念解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3)
  [22]千紫剑.声乐机理教学法及其现实应用的初步探讨.天津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23]刘栋梁.论加尔西亚“声门冲击.”学说对当今声乐教学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96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6月29日
Next 2020年7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