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军旅题材诗歌研究

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文学自觉”的开始。这个时期的文人作家在创作上也注重对诗歌进行新的发展。在汉魏六朝动荡的时代,诞生了很多题材的诗歌体式,如边塞诗、山水诗、军旅诗等。个人认为在这众多的诗歌题材当中,就数军旅诗的思想内涵最为深远。据文

  一、汉魏六朝军旅题材诗歌创作背景

  (一)军旅诗概述

  汉魏六朝被认为是“文学自觉”的开始,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阶段。不管是诗歌还是其他方面的文学,都有了新的气象。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与前代相比,有的新的内涵,不管是在题材上还是艺术特色上都有新的变化。汉朝诗歌主要以乐府体裁和五言诗体为主。六朝是一段动荡时代,这个时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个时期的特征,军旅诗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据史料研究记载,汉魏六朝时期文人军旅诗达200多首。这个时期的军旅体裁主要是楚歌、乐府诗、五言、七言,代表诗人有傅毅、刘珍等。魏晋时期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旅诗人,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植、曹操、曹丕三人,这些军旅诗有的是五言体、七言体、乐府体裁。其中比较有名的如曹操的《苦寒行》、《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王粲的《从军行》五首等。南北朝诗歌在数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而且思想内涵很有深度。

  (二)汉魏六朝军旅诗歌背景

  1.汉魏六朝诗人心理

  汉魏六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个时期文人在创作上不再把重心放在政治上,而是希望诗歌能成为表情达意的载体。汉朝诗歌主要是用乐府体裁来创作,所以诗歌有很强的现实性。【3】诗人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寄托在作品中。汉代用乐府诗体创作的军旅诗《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行》表现了主人公征战沙场多年,当他回到家乡时,曾经的家乡景象已经面目全非。这首诗包含着对现实强烈的不满,诗人鞭挞战争对和平的破坏。这首军旅诗把现实主义手法运用得独具匠心。
  汉魏到西晋基本处于大一统时代,多是描写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宏伟大业的决心等,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汉初、三国时期、东晋、六朝是战争频繁的时代,人民生活困苦。文人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却无能为力,只能把这种怜悯与同情融合到诗歌中。诗歌作为诗人表达情绪的载体,是诗人情感发泄的最好方式。当诗人看到妇人思念丈夫时,内心充满了怜悯,被思妇真挚的相思之情所感动。这种情感在曹植的诗中有很好的体现,尤其是《饮马长城窟行》:
  浮舟横大江,
  讨彼犯荆虏。
  武将齐贯錍,
  征人伐金鼓。
  长戟十万队,
  幽冀百石弩。
  发机若雷电,
  一发连四五。
  这首诗描写了军队作战的场面,表现作者对军队作战的勇气。
  有的文人生性豁达,有远大追求,他们也把自己的壮志表现在古诗中。如曹操的《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军旅诗继承了乐府体式,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却注入了新的情感。这首军旅诗真实描绘社会作战情况,并且把人民在战争生活中苦不堪言的状态如实地反映了出来。这首诗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刻画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看法。曹操在军旅诗中表达最对的还是自己的志向。他是一位有雄心抱负的霸主,他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全都寄托在自己的诗中。曹操认为个人功业的成就与年龄无关,即使已经年迈,只要有梦想、有追求,依然能够实现。曹操这个时候已经正值壮年,他在此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他的诗歌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消极情绪,我们只能读出他的自信与乐观。类似的诗人还有曹植等人。由此我们看出,诗歌的创作总是与诗人的心理有关,毕竟诗歌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汉魏六朝诗人把自己的心志与生活感受全都表达在了诗歌中。

  2.汉魏六朝社会背景

  汉魏六朝是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从公元184到公元589年期间,前前后后共出现十几个xxx。汉魏六朝是动乱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过很多战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xxx内部的争夺,都给百姓带来了很多灾难。战争最大受害者是平民百姓,他们往往流离失所。君主为了利益,不惜发动战争。最终,君主的利益获得了,可是百姓却成了最大的牺牲品。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尤其常见。在汉魏南北朝期间,中原与少数民族对峙的局面持续很久。在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数南朝的“侯景之乱”,再加上天灾的发生,百姓的生活难以维持【4】。很多爱国志士为了摆脱这种局面,甘心投身于战争中。他们参军,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国家收复失地。xxx更迭意味着社会的变动。在国家未处于统一局面时,人民的生活是极其困苦的。百姓在战争面前苦不堪言,战争带来的破坏性是生活在安定时代下的人无法想象的。这些文人参军,看到军中生活不免心生感慨,于是把自己的心境记录下来。文人在战争面前是最痛苦的,他们渴望为战争作出贡献,但是他们没有武力,他们只能把这种抑郁之情放在文学作品中。军旅诗的出现正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的体现。

  3.汉魏六朝社会政策

  为了保卫国家xxx,每个朝代都制订了不同的军事政策。汉魏六朝为了稳定社会状况,也采用了适合本朝发展的军事政策。汉代实行军功制度,所以很多文人为了建功立业也想参与到军队中建立军功。但是也有文人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参与作战,只能以写诗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xxx常常依靠军权的大小来决定更替。所以南北朝的军事制度主要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给很多家庭带来了灾难,造成了亲人分离。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被募集到军队中,他们痛恨战争,痛恨动荡的社会。募兵制让新婚夫妇分离,也让很多孝子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很多军旅诗就是文人的切身体验,他们把自己经历的战争生活用诗歌来描写,把自己的情感也寄托在诗歌中。国家的政策他们不能抗拒,因为“忠”始终是他们的信念。在募兵制的影响下,在动乱的战争生活中,文人们把所有的情感都寄予在军旅诗中。《战城南》、《苦寒行》、《七哀诗》等大批优秀军旅诗正是在这样的政策下孕育出来的。它们反映了年命的悲叹,但也寄托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汉魏六朝军旅题材诗歌研究

  二、汉魏六朝军旅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诗歌的创作概况

  汉朝在中央的支持下,设立了专供娱乐的音乐机关——汉乐府。汉乐府的设立也为汉朝诗歌体式的定型打下了基础。魏晋时期军旅诗创作数量尤多,作品体裁样式也丰富。这个时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军旅诗人,例如曹操、王粲等人。南北朝因社会状况复杂,文人的内心情感也是复杂的。这个时期的军旅诗与前代相比得到进一步发展。军旅诗人是这个时由此可见,汉魏六朝军旅诗歌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不容小觑。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1.表达建功立业

  古人云:“诗言志,文陈情”,诗人作诗原是为表达自己心志。汉魏六朝作为特殊的战乱时期,给文人的创作心理带来了影响。汉魏六朝诗人看到动乱的社会,希望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来建立一番功绩。“建安风骨”的形成更是促使文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得到了激发。罗宗强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绢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5】曹氏父子以其不同的创作风格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悲惨生活,同时又在诗歌中寄托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骨气刚健、积极自信,这种气节是时代孕育的。
  历史上,曹操、王粲、曹植、曹丕等人都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他们不只会挥刀舞剑,更会吟诗作赋。学者胡大雷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功业有成的霸主,他的军功遮掩了他的诗文创作”【6】。通过他的军旅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曹操是一位怀有远大抱负的君主。他把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与情怀都寄托在自己的军旅诗中。例如我们熟悉的《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借神龟表达自己虽然已值壮年,但是自己有远大志向,他不愿就此碌碌无为。面对现实社会的困境,曹操将自己自信乐观的心境寄托在自己的诗中,通过诗歌来排解烦闷也是为自己鼓劲呐喊。曹植、曹丕都是渴望建功立业之人。尤其是曹植在其《白马篇》中把文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白马篇》体现的是汉末战争场面的紧张气氛。“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蟸”,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战的勇气以及爱国情感。建安七子高扬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功业情怀给军旅诗的思想内涵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除了建安时期的“建安七子”在军旅诗中表现了自己的功业意识,南北朝的诗人也借军旅诗表达自己的抱负。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社会局面更加鞭策诗人建立军功,恢复家园。魏晋南北朝诗人的诗歌创作进入了自觉时代。他们看到社会的动乱,苦于自己没有机会加入到战争中去,只能把自己的功业意识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有些参军的文人在战场上看到自己能够浴血奋战,把自己对功业的诉求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战争给了诗人表达心志的机会,同时战争又激励这些文人为了自己的抱负建立军功,早日实现统一局面。

  2.感慨时事身世

  纵观汉魏六朝的诗歌,我们明显可以感受诗歌中透露着军中生活的气息。汉魏六朝是一个战争割据时代,长期的战争给文人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汉魏六朝的军旅诗是对那个时期社会状况的真实再现。在这个动乱的时代文人以写军旅诗来抒发自己对时事的看法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担忧。霸主曹操也在《短歌行》中感慨自己的身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曹操认为自己一生很短,但是在这动乱年代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阮籍在其《咏怀诗》中也表达了对三国时期社会复杂的感情。阮籍在其《咏怀诗》(三十三)中借“胸中怀汤”、“终身薄履冰”表达了他对所处的动乱时代的无限焦虑和恐惧感。阮籍在《咏怀·徘徊蓬池上》中感慨政局的变乱。他用典故讽刺时政以及社会现实,突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在这首古诗中,他借朔风微霜比喻司马氏的肆暴,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文人在战争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借助古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国家不统一,xxx之间不断斗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文人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但是苦于生活,他们有心却无力,他们只能借作品来寄托心志;有些文人因参加到战争中,他们看到民族之间的斗争、xxx之间的斗争,他们渴望的只是能有一方和平净土能让人民安居乐业。鲍照的《出自蓟北门行》以北魏时期的战争为题材,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作者在诗中说明了动乱的时事能够让君主辨认出贤臣与小人。作者在这首军旅诗中用“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飞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借“疾风”、“沙砾”、“角弓”来说明环境的恶劣。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诗人等一批文人不知道国家的命运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怎样。王粲《七哀诗》表达了自己对动乱的汉代的现实表达了自己的叹息。开篇之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点出了社会的惨象,人民生活悲惨。诗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开长安,他对于动乱的现实无能为力,只能改变自己。末句“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抒发了王粲对现实的无奈,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伤之情。不只是王粲,还有很多诗人他们面对动乱的现实无能为力,只能把自己无奈情绪寄托在诗中。诗人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前途的感慨,全都寄予在军旅诗中。

  3.表达思乡怀人

  军旅诗以描写军中生活和战争场面为主,从而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汉魏六朝朝代更替,社会动荡。诗人除了征战沙场之外,有的漂泊他乡。漂泊他乡不免怀念家乡的景、家乡的人。南北朝时期的庾信《拟咏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庾信在动乱时期流亡到北方,但是他心系南朝。面对北方凄凉的景象,他想归回家乡。异国的景象他不熟悉,他只想回北方,回到自己家人的身边。蔡琰在其《悲愤诗》中感慨道: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7】
  字字珠玑,感人肺腑,把母子分离、家园破败的景象摆在我们面前,让人读来不免悲上心头。《悲愤诗》把家人分离的景象刻画了出来,而这一切都源于战争的迫害。
  情由境生,不管是思乡还是怀人,只要自己离了家园,那么离别愁绪就免不了。动乱的时代让诗人、让世人只能把这种情感通过军旅诗表达出来。

  三、汉魏六朝军旅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汉代军旅诗艺术特色

  真实地再现汉代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状况使汉代军旅诗具有了史诗般的特点,尤其是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8】。汉代军旅诗除了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啊,体裁上也采用了五言、七言体和乐府体式。汉代由国家掌控设立了乐府机构,汉代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个机构影响下创作的。汉乐府民歌不仅是反映宫廷生活,更注重民间生活情调。汉代以后,特别是魏晋时期沿用乐府诗体。乐府诗最大特征便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社会生活。汉代乐府诗歌体裁在格式上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但是五言诗占比重最大。汉朝诗歌除了运用乐府体裁,也运用楚地民歌。【9】由此可以看出,汉代诗歌艺术形式主要为楚歌和乐府。
  汉代乐府诗数量相当可观,但是军旅题材诗歌的数量却很少。目前,值得研究的汉朝军旅诗主要有的蔡琰《悲愤诗》等。乐府诗很大程度上市带有音乐性的,即使是军旅题材的诗歌也不例外。在汉代乐府诗中其中军旅诗《战城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其诗曰: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战后的环境一片萧条,不只是人的尸体,就连飞鸟和走兽也没有一片净土可以安身。“愿为忠臣安可得”,将士为了安定作出了努力,到头来仍旧换不回君主的爱民之心。
  《战城南》这首军旅诗载在《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中。这是一首悼亡阵亡战士、鞭挞战争的军旅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将士带来的灾难和苦痛。这就是战争,无情的战争。
  蔡琰的《悲愤诗》:“彼苍者何辜,竟遭此厄祸”,短短十字把百姓对战争的痛恨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出来。
  蔡琰在这首诗歌中用了五言体,这也是汉代诗歌最常用的体裁。这首诗歌是依据社会真实状况来写作,全诗融入了作者最悲痛的心境。这首诗歌把现实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把社会困难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例如曹操的《薤露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曹操这首军旅诗把汉朝末年社会动乱的景象淋漓尽致地突显了出来,并且把人民的痛苦也描绘了出来。这首军旅诗用了现实主义出的创作技巧,以实感人,以实来引起共鸣。社会动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此悲惨的现实描写怎能不引起共鸣。该诗为《蒿里行》的姊妹篇,明代钟惺的《古诗归》将两者并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曹操的《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开篇即是以环境的艰苦来烘托军旅生活的悲惨,也反映将士征战的不易状况。诗中用大量意象描写环境,以环境的艰苦来衬托作战的艰辛。
  这首诗歌“太行山、羊肠坂、北风、雪落等意象,表现了军旅生涯的困苦。曹操描写了军旅生活的境况以及自身的感受,字字悲凉。树木萧瑟,再现环境萧条;风声萧瑟再现环境寂静。曹操在这首诗歌中描述的全都是自身亲历的军旅生活的景象和体验,军旅生活实属不易,但是将士却依然奋勇前进,不畏环境的困苦。 汉朝诗人王粲在《七哀诗》中也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社会悲惨景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当百姓出门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到,所能看到的只是片片白骨。曾经的生机被一片白骨场面取代,多么可怕的社会局面。而这一切都是社会战争所造成的,饿殍遍野的惨象是诗人内心的苦痛。诗人只能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哀。

  (二)魏晋军旅诗艺术特色

  魏晋时期,文学创作进入“自觉”时期。所谓的“自觉”,是指诗人在创作上讲求技巧与思想内涵。如果说意象各个朝代都有所运用,那么魏晋时期的意象特色运用地最为熟练。意象能够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意象都是为情感服务。魏晋时期诗人在诗歌中注重运用意象,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环境多变,诗人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他们只能借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这个时期优秀代表诗人有曹植、陶渊明等人【11】。这个时期的作品诗歌艺术特色主要以五言、七言为主要体式。诗歌创作也注重运用意象。
  例如王粲的《从军行》:“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蟋蟀夹岸鸣,孤乌翩翩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这句诗把意象运用地独具匠心。
  这首诗歌在创作上运用桑梓、草露、孤鸟、小船等意象,尤其“白日”四句,顺势蓄笔,描写出黄昏时分的清凄景象。太阳落入西山一半,神话传说中日落处的桑梓树焕发出余留的光辉。两岸蟋蟀唧唧哀叫,犹如军中宿营的号角;一只孤鸟翩翩飞舞,犹如风浪中飘泊的战船。这一切怎能不让征人思绪万千呢?【12】再如《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诗歌运用了典型意象,并且采用五言体式的艺术特色来描写社会动乱的背景和送别的场面,以及“白骨蔽平原”的惨景。再如张华的《壮士篇》:“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
  这首军旅诗诗歌借用“素霓”、“八荒”、“濯鳞”、“沧海畔”、“大漠”等意象,这些意象有共同特点——磅礴、渺茫、苍凉。诗人在这首诗歌中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难的攀登者,这位攀登者其实是军旅之人的化身。在面对这些苍凉的景象时,攀登者没有退却,他勇敢地前进,这也是不畏艰辛作战的将士的真实化身。军旅作战之人就像攀登职责,他们不畏困苦,他们渴望的只是安定。再如陆机的《饮马长城窟行》:“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仰凭积雪岩。俯涉坚冰川。冬来秋未反。”这首军旅诗也是用典型意象来描写社会状况。“阴山”、“积雪”、“岩石”、“冰川”、“秋冬”,这些意象本身就带有萧瑟、苍凉之感。面对如此险恶的军旅环境,将士们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诗人把社会的悲凉借用这些典型意象来烘托,使战争的苦难能够深入人心。
  这首诗也是运用五言体裁来写,在军旅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魏晋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时期的诗歌正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也同样重要。魏晋时期给军旅诗创作带来了现实土壤。魏晋时期的军旅诗为唐代乃至后代的军旅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魏晋时期的军旅诗含有“自觉”的特征,不管是艺术特色方面还是思想内容方面较前代相比,有很大进步。

  (三)南北朝军旅诗艺术特色

  这个时期的军旅诗主要以“情”动人,并且兼五言、七言体式。文必抒情,军旅诗必是诗人对军中生活与战争的感受。南北朝是一个战争割据时代,有文人甚至感慨说:“出门见白骨”,这是社会真实的写照。不少文人在面对社会动乱时,他们无力扭转局势,内心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促使他们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诗歌中来。学者于海峰认为:“南北朝军旅诗歌不管是从数量上看还是质量上,与前代相比,都有很大提升【13】”。这也许就是“自觉”的写照与缩影。南北朝代表诗人有鲍照等人,他们除了根据社会真实情况来创作,也学习前人创作经验【14】。这个时期的诗歌成就非常高。
  这个时期的军旅诗人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鲍照等人。军旅诗人鲍照在诗体上继承了五言体与乐府体式【15】。鲍照的代表作《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等诗句全是依据社会真实状况来创作。这首诗歌是典型的五言体,同时也是乐府体式。诗中描写了朝廷边境发生叛乱,君主派人去御敌的事件。战士们在御敌过程中遭到恶劣的环境,沙砾、寒风拍打着战士们的脸,但是战士们脸上却洋溢着坚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更渴望境内安定。这首诗歌除了写真实事件之外,也学习前代创作经验,用典型意象来渲染环境的恶劣。
  南北朝的军旅诗沿袭前代创作经验,不少军旅诗受用乐府体式创作的。尤其是南北朝的民歌成就最高。这些民歌虽然创作简单。但是思想很有深度。很多属于军旅体式的民歌一阵见血地指出社会弊病,并且毫无避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军旅体式民歌的代表《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这首民歌在诗体上是继承了五言体式。另外,这首军旅诗因为隶属于民歌,所以这首军旅诗也具有乐府体式特征。《企喻歌》虽然在用词上不讲求华丽,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却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首诗表现了军旅将士征战沙场,同仇敌忾的决心与勇气。乐府体式在汉代成为主要诗体,但是南北朝依然沿用这种诗体。六朝诗人在借用乐府体式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军旅诗。如军旅诗人裴让之的《从北征诗》:“沙漠胡尘起,关山烽隧惊”、“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这首军旅诗明显地运用乐府体式,同时也是五言诗。典型意象“高台朔风”、“绝野寒云”等的运用,让读者不免心生感慨。面对这些意境,每个人心中都会呈现一幅征战沙场的局面。
  南北朝作为一段动荡时期,它不仅有时代特有的趋势,更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军旅诗人。这些优秀的军旅诗人在动乱时期,把自己内在情感投射到诗歌中。当我们用心感受这些诗歌时,我们会体会这些军旅诗人独有的社会视角【16】。南北朝军旅诗的创作应归于时代,是时代给了作家素材、生命体验。南北朝军旅诗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宝贵财富。
  结语:
  汉魏六朝有过稳定的时期,但更多是动荡分裂的局面。这种社会状况给汉魏六朝的文人创作带来了现实土壤。动荡的环境刺痛了汉魏六朝诗人的责任心,他们用自己的笔杆子鞭挞战争,揭露军旅生活的困苦。他们不仅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在艺术手法也讲求创新。他们继承乐府体式,创作了五言、七言军旅诗,这些诗歌给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范本。
  汉魏六朝军旅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要,但是目前研究的程度不是很深。本文就汉魏六朝军旅诗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作探究,希望给研究汉魏六朝军旅诗的学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影响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战争诗》(2006)
  【2】王亚林,《古代军旅诗叙事视角》(2010)
  【3】王淑梅《魏晋乐府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宋雪玲《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
  【5】罗宗强,《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6】胡大雷,《汉魏晋南北朝军事战争诗研究》(2001)
  【7】孙熙春,《浅论汉魏六朝诗歌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8】罗盼盼《汉末三国两晋战争诗研究》2014年5月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0】邓魁英、韩兆琦编《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
  【11】曹道衡,俞绍初注评《魏晋南北朝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
  【12】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影响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战争诗》(2006)
  【13】于海峰《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2012年
  【14】赵敏俐,吴思敏主编,王光明主编《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16】唐长孺《论南朝文学的北传》《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5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17日
Next 2020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