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

  前 言

为了达到“社会交往价值”的新课程标准,本文主张将合唱、重唱等形式引入基础教育,来让学生体会多声部的魅力,且增加合作演唱的机会和经历。声部融合作为合唱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已经被前人做出了很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将音韵学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声部融合研究和实践贡献一部分学术力量。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合唱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多声声乐作品中,但重点研究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却少之又少。

本文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书籍、报刊、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详细的整合和总结,掌握了合唱、音韵学的理论基础,了解了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在详细的整理和筛选后作为本文的素材。在知网中以“侗族大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够查到1313篇文献;以“侗族大歌语言特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够查到4篇文献;以“音韵学概念”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够查到61篇文献。上述全部文献均为中文文献,未检索到外文文献。第二,语言学及音韵学研究法。笔者深入研究了语言学及音韵学的相关文献,对其定义、用法、特点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本文合唱声部融合的分析。

本文期望在分析以侗族大歌为典型的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后,联系笔者合唱实践,能够归纳出声部融合进一步提升的策略。

  摘 要

现阶段,在进行学生教育时,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能用“老思维、老眼光”只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语、数、外等传统学科上。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典型课程,音乐教育应当被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起来。尤其是在以合唱为典型表现形式的共同合作上,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多多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众所周知,优秀的合唱应当具备统一性和合作性的要求,在此之中,多声声乐作品是合唱的重要表现形式,声部融合训练也是最为常见、也最必不可少的训练科目之一。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协作的整体性,将各自的音色、旋律做出融合,能够达到较高的团队默契度,也进一步培养了团结的精神。声部融合训练在合唱训练中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本文将音韵学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声部融合研究和实践贡献一部分学术力量。本文将分析以侗族大歌为典型的民族多声声乐作品,深入探讨音韵学特征与教法两方面,以得出音乐语言及旋律对于声部融合训练的影响。该研究能够有助于笔者今后合唱训练及声部融合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音韵学;侗族大歌;合唱训练;音色训练;声部融合

  一、音韵学中的“音韵”概念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声乐作品中的音韵研究其实早已开始。在我国,对于音韵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服虔和应劭,他们将《汉书》标注出了相应的音韵,而这距离现在已有近两千年。我国的音韵学来源于传统语言学,有汉语言文字学发展、分流而来[鲁国尧.“多元”“争鸣”“创新”的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 11 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 6 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J]. 古汉语研究,2004( 4) .]。而现代音韵学研究则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其一是音韵学的学科理论,其二是音韵学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无数研究者对于音韵学的研究不计其数,也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留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音韵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梵语语音学的精髓,发展至近现代,也融入了西学的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展,也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加多面和深入[鲁国尧. 中国语言学的愿景——像珠峰一般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M]∥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第 23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9.]。一言以蔽之,我国音韵学的研究历程具备着多元性、创新性的特点[王力. 汉语音韵学[M]. 北京: 中华书局,1956.]。

在诸多的声乐理论中,音韵学由于研究难度较大,相对来说较为“冷僻”[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比较不为人所知。中国人的汉语基础是拼音,由26个字母构成,是小孩子从识字开始就要学习的。相较于其他种类的语言,汉语拼音较为简单易学。而历史悠久的音韵学也来源于汉语拼音。从一定程度上讲,语言学与音乐学有着相当重要的关联,不能够将二者割裂开来。尤其是音韵学,它同时涵盖了语言学和音乐学的理论内容,也是音乐学科的“奠基石”,不可被抛之不谈。

音韵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个是声,也即声母,包含b、p、m、f等;第二个是韵,也即韵母,包含a、o、e、i、u、v等;第三个是调,也即声调,包括ǖ、ǘ、ǚ、ǜ等。下文将以侗族大歌为典型,重点分析音韵与多声作品的关联和影响。

  二、“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简介及音韵特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特色也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歌曲。而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歌曲却有着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多数作品都采用了多声部的形式,尤其是侗族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侗族大歌,更是被国内外所熟知和震撼。1953年,侗族大歌首次在国内进行演出,当即就让人深受震撼。1986年,侗族大歌又在国际舞台上向世人展示,又震惊了世界。侗族大歌女声合唱团在法国巴黎惊艳亮相,为秋季艺术节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留下了灿烂的历史,让世人记住了侗族大歌中的纯净、温暖与和谐[冀洲.侗歌在巴黎第1页,[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因此,侗族大歌兼具旋律性、多声性以及知名度,故而本文将其作为典型来进行分析。

  (一)“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简介

侗族大歌的名称来源自学者薛良,其在《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中首次将侗族的民歌称之为“大歌”,在此之后世人便将“侗族大歌”作为正式名称进行传播。“大歌”二字来源于当地的语言“噶老”,大多时候是指多个段落的合唱曲子[薛良.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J].人民音乐.1953(12):40——44.]。侗族大歌具备典型的民族风格,充分显示了自然意识、民俗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其演唱起来兼具优美的旋律、统一的演唱形式、充满诗意的语言特点。

  (二)“侗族大歌”音韵特征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多种语系,而中国人使用汉藏语系。侗族专属的语系是汉藏语系下面的分支,即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且以地理位置划分成南、北方言区。侗族人民虽然在历史时期经历了迁徙,也遭遇到封建阶级的剥削,但总体来说,因为侗族聚居地地理优势明显,所以侗族人民能够居于政治和自然环境较为良好的环境当中,也为当地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土壤。

首先,侗族大歌具备典型的方言性。概括地来说,侗族大歌的特点是较为抒情、情感充沛细腻[王俊.侗族民间音乐论要[J].云梦学刊,2002(5):71.]。从地理环境上说,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区域。从语言类型上说,侗族大歌的主流语言为南侗方言。也就是说,侗族大歌的特点深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陈演.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J].北方音乐,2019,39(09):29-30.]。侗族大歌所运用的南侗方言并不是新创的语言,其依旧来源于中华传统语言,只是加入了更多的民族风格。通过分析其发音,能够找到侗族方言的规律,并能将其与普通话做出区分,便可以进一步对日常交流、对话做出总结和分析[刘晓南.音韵学读本[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329.]。

其次,侗族大歌的声调和旋律。在我国的历史时期,将音调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种,而聆听侗族大歌就能发现,侗族大歌主要采用的即为羽调。在欣赏时,单一的声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单调性,所以音乐家在编写侗族大歌时往往会加入转调,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侗族大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声调也颇为起伏,高低音之间没有较大的间隔,因此在高低音转换之间也同时会带动节奏的转变,就会使人感觉侗族大歌跨越了较多的音域。但其实,侗族大歌通常只有八度的跨度。而较小的跨度则会让人感到温和、细腻,再搭配到歌词,就能使更首歌曲更加立体、优美。

最后,侗族大歌的歌词存在押韵。押韵常常与“十三辙”紧密相关,“辙”即为合辙押韵的简称,在北方说唱中较为常见。“辙”通常会出现在韵脚中,而根据韵脚的种类,辙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此外,声调不一也是我国民族语言各不相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同区域中,人们对不同的字、甚至同一个字的声调都不同,因此也包含了不同的语义,形成了不同的语言。

一首歌曲少不了填词,侗族大歌的歌词自然大量运用了押韵。押韵的方式多种多样,第一种是唱和,即按照一方提问、一方回答的形式来押韵;第二种是次韵,即下文韵脚和上文韵脚一样的形式来押韵;第三种是用韵,上文的韵在下句另一位置中体现出来;第四种是依韵,即下文采用上文韵脚的声部,但换另一字来押韵。侗族大歌在内韵方面做得很是细腻和精巧,歌词中一定会押囧韵及腰韵,因此创作者往往运用较多的“句内韵”。在南侗方言中,创作者们在大量大歌的创作出总结出“二十四大韵”的理论基础,并且详细地概括出侗族大歌的韵律特点及规律[杨毅. 歌与生活[D].武汉大学,2015.],并将其推广。侗族大歌来源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其歌词并不咬文嚼字、晦涩难懂,而往往是来源于生活的口语化文字,再加之较为细腻的韵律,综合来看其音乐特性就较为和谐、流畅。

  三、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

  (一)“侗族大歌”声部融合训练之语言训练

1.已有的语言训练方法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及美学在音乐领域的体现时指出,音乐之美不仅要体现在与现实世界相连接的音乐,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心灵。如果欣赏者能够体会到音乐之美,那么说明此人有一颗最纯净本真的心灵。那么,美能够抛之于欣赏着而独立存在吗[朱光潜.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11.]?如前文所述,侗族大歌在历史和岁月的长河中已逐渐发展助自由审美的风格,岁月的不断淬炼更是已经让这种音乐风格充满了细腻充沛的情感,饱含了世代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的景仰和期待。

侗族大歌的流传少不了侗族大歌歌班。歌师在进行教学和训练时往往遵循较为严格和规范的流程。第一步是教会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朗读,在四度音之中反复朗读,直至将歌词熟读成诵。第二步是教会学生对低声部的演唱,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低音频率下平稳地换气,从而避免在实际合唱时演唱者各自干扰。第三步是教领唱者在低音伴唱中唱高声部。第四步是训练低声部与高声部的配合,以及声乐融合[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7.]。

2.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语言训练新方法

笔者曾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小学合唱队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教学,并归纳总结出训练实践中的认识和感悟。多声部合唱在所有音乐种类中较为特殊,难度也较高,既要保证音准,又要保证歌词吐字清晰,更要注重表达音乐及歌词的内涵。中文歌的歌词中很多都是复合韵母,这就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会让该字该词在实际应用时发出不同的音色,从而给人传递出不同的含义。音乐中亦然,复合韵母的不同也增加了乐音的多样。因此,在演唱复合韵母时,应当把它当作由元音组合而成的混合音。就比如说,mao应当按照m-ao来发音,而不能发成m-a-o,准确的拆分才能将乐音的音乐性及歌词的内涵共同表现出来。因此,这就对教师的音乐素养及专业性有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先教会学生谱例,每字每句地告诉学生韵母落在哪一个元音上,并且在之后多多训练,让学生们规范自己的元音咬字。

  (二)“侗族大歌”声部融合训练之音色训练

1.已有的音色训练方法

侗族评价歌声通常会有两种方式,一方面用“多噶来所”来表示演唱者嗓子好,一方面用“多噶来听”来表示演唱者唱得好听。笔者在实际训练学生合唱的时候,往往发现,侗族教师不会过分强调和提醒和声,因为他们的血液中就流淌着声音美的本能,他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声部与声部之间的细微差别,同时发挥两个声部的最大优势,即高声部要清亮纯净,低声部要稳定作为基石。两个声部相互配合、互为衬托,共同唱出美妙的乐章。一般情况下,低声部的演唱者人数比高声部多,因此低声部应当做到在发出较长时间的低音时,声音具备统一性。因此侗族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着重训练学生的声音集中度以及发声技巧,从而发出和谐统一、纯净圆润的声音,而使用大白嗓子唱歌的方式则完全不行[潘永华. 论侗族大歌音乐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思维基础[D].中央音乐学院,2012.]。侗族的音乐教师在进行发声训练时,通常还是会用侗族方言,在进行演唱训练时,首先进行吟诵教学,歌词的运用上也会选择更加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而气息上则要求演唱者有较大的的肺活量,可以保持长时间深呼吸,以达到声音的稳定均匀,同时可以让整首歌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2.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音色训练新方法

笔者在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小学合唱队进行训练和教学时,注意到低声部在整体演唱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而实际上,低声部的训练难度也较之高声部更大,因为没有经验的低声部演唱者常常会唱到其他声部去。因此训练低声部的音准以及低声部在整体演唱时的融合即为重中之重。笔者通过查阅合唱类专业书籍,总结相关学者对音色训练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再对照笔者实际训练中的情况,归纳出一套方法。第一步应当先练习发声,采用哼鸣的方式,现在中音区进行适应练习。第二步就是分声部进行演唱,选择一名音色及音准都较为优秀的学生来领头,发“a”母音,然后让其余学生仿照该学生的音色,依次进行发声,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每个声部都要进行这样的训练。最后一步就是整体演唱,先练习最简单的do、mi、so和弦,让学生先用较轻的声音演唱,重点不在发声,而是聆听其他人的声音是否准确和融合。再重点对歌曲中难度较大的和弦进行反复练习,为最后演唱整首曲目做好准备。教师无需急着让学生们分声部练习,最好的方式是教会学生们全部声部,学生们对全部声部都较为熟练,就能更好地把握整体演唱的和谐性。在合唱中,平衡是最重要的课题,高低声部被相互带偏的情形出现,基本上就是因为各个声部的音量没有进行较好的控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注重轻唱的重要性,先保持学生的音色统一,继而进行力度的控制。而在更加细节性的调音训练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练习渐强、渐弱的唱法,在演唱弱声时应注重声音的集中度和力量感。

  结语

多声声乐作品包含于合唱形式之中,本文以侗族大歌的音韵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多声声乐作品的训练方法,能够发现二者可以较为融洽地进行融合。合唱强调群体性,即力求群体在音乐中达到统一性和和谐性。在日常的合唱教学中,存在较多的训练标准,如前文所述,在发声方法、咬字、节奏、韵律、音准、音色变化等方面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准。所以,合唱训练的主要训练科目即声部融合。在反复多次的训练中,学生们进行大量的合作、配合,将自己的音色和谐、完美地融入集体、融入音乐,这不仅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现如今营造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声音中达到一种人和、心和的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威廉·埃曼, 富克劳·哈泽曼. 合唱队的声音训练[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2]中山大学中文系. 语言学概论[M].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3.

[3]秦伟. 广西原生态民歌的艺术特点分析与演唱研究——以侗族大歌《蝉之歌》为例[J]. 中国文艺家, 2017, 000(008):98-99.

[4]张音博.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凌莉丽.小学合唱教学中声部的融合训练[J].大众文艺,2012(17):266.

[6]吴姗.论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美学特征[J].音乐创作,2017,(05):138-139.

[7]潘永华.从侗族歌师的教唱窥探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1.

[8]谢娟.侗族大歌艺术风格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贵州:贵州民族学院,2010.

[9]李秋霞.《语言学名词》的音韵学术语体系——兼论辞书音韵学术语的编排原则[J].中国科技术语,2017,19(02):17-20.

[10]钱茸. 介于”用”与”不用”之间——音韵学之于语言音乐学[J].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 000(001):112-118.

[11]李秋霞.关于音韵学词目的释义[J].名作欣赏,2014,(33):149-150.

[12]贾艳琛. 《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和《音韵学初步》的比较[J]. 安康师专学报, 2002(04):35-39.

[13]樊宇红.谈合唱音色训练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J].黄河之声,2012,(04):100.

[14]王乃仟.浅谈合唱中的声音训练[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

[15]张宏伟.浅谈合唱语言的表现与训练[J].曲靖师专学报,1997,(03):75-78.

[26]孙丽丽.试谈音乐课中的合唱教学与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91-9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132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0月9日
Next 2022年10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