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抗敌歌》是中国第一首以“抗日救亡”为内容而创作的混声合唱作品,深受世人们的喜爱。这首合唱作品能够表达当时人民对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怒。本论文通过研究《抗敌歌》的作品背景,以及介绍作者的生平、代表著作、人物评价等,从而分析《抗敌歌》的曲式特点和音乐特点,最后通过训练解决问题并且提出建议与要求。
关键词:《抗敌歌》;合唱训练;演唱;分析
一、《抗敌歌》的创作背景
(一)历史背景
我国早期合唱艺术文化来自于西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随着中国新型资产主义阶段的发展,新教圣咏的传入,音乐发展以单旋律为主的歌曲逐渐演变为多声部的合唱歌曲。民国初年(1912年),沈心工和李叔同从日本带回来了音乐教育“学堂乐歌”,他们主要为中小学音乐课创作合唱歌曲。
萧友梅和蔡元培在1927年共同创立了中国第一所高等学院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刚开始学校的音乐课堂基本上传播的都是国外的音乐,国外的合唱作品,到了后来萧友梅聘请黄自担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教授及教务主任后,两人创作了不少的合唱作品,如:1929年萧友梅创作的大型合唱作品《春江花月夜》,1932年黄自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以及1932年—1933年间创作清唱剧《长恨歌》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黄自作词并谱曲创作了中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原名为《抗日歌》。“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在中国东北建造的一场大型的侵略战争,当时日军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对我国的东北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奴隶和殖民统治。就因为惨痛的“九一八事变”让当时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深深地感受到神州大地、山河并起的中国遭受到敌人的入侵,对我们国家进行毒害,此时黄自更加确定我们中国人需要站起来,要同心协力,一同抵抗敌人,让我们的愤怒与对未来的期望与向往都写在歌曲的歌词里面,让歌曲表达出当时人们的情绪,立心想唤起人们的抗敌爱国精神,所以第一时间就立起笔写出了《抗敌歌》。这首《抗敌歌》深深地表达了人民对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和对侵虐者的愤怒。
随后黄自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组织“抗日救国会”,赴上海浦东等地进行宣传抗日救国理念,他们演唱抗日救国为题材的合唱作品,用演出的形式进行募捐,他们所演唱的音乐雄壮有力,充满“大众合力将国保”的爱国主义激情。在1931年11月9日,《抗敌歌》由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广播电视台首次播放演唱,并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
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合唱作品出现,使得我国的合唱艺术得到不断地发展,优秀的中国作品得到广泛的传唱,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的合唱作品当中。
(二)作者介绍
黄自,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黄自创作的艺术作品当中,有很多都是由诗歌改编而成的,他的创作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黄自创作的大型交响乐曲《怀旧》,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交响曲,使得中国音乐家们深感自豪,并且大大地激励了中国音乐家们创作新音乐的热情。
黄自于1932-1933年间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唯一一部大型的声乐套曲,被称为黄自的流芳名作,这部清唱剧一共有7个乐章,内容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该作品讽刺的是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主义,部分乐章在黄自生前曾出版过乐谱及唱片,使得该作品能够得到广泛的流传,并对我国的清唱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自不但创作许多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他还将自己一生所学的东西都教会给当时的音乐专科生们。当时黄自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期间培养出许多近代音乐先驱。而且黄自还不断大力地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运用了许多以“音乐、诗歌、钢琴伴奏三位一体”的技法进行创作。
学生们和当时的音乐家们对黄自都有很高的评价,如贺绿汀“黄自是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教育家。没有黄自先生教导,我在音乐创作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这一点应该是所有受过他的教导的老一辈音乐工作者都有深切体会的。”剧作家、戏曲作家田汉称赞黄自“是最有青年气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民族国家。”音乐家、作曲家钱仁康“黄自,本世纪华人音乐创作史上的一代宗师。”黄自在自己生涯中不断教书育人,培养了一些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与音乐论著,他的一生,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领域颇有成就,并且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二、《抗敌歌》曲式分析与音乐特点
(一)《抗敌歌》曲式分析
《抗敌歌》该曲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分析如下:(谱例2-1)
谱例2-1
《抗敌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合唱作品,拍号为4/4拍,速度为快板,前奏(第1-4小节)是以弱起小节开始。间奏(第23-26小节)与前奏相同,都运用了弱起开始。
A段(第5-12小节):采用了单声部先领唱与混声四声部合唱的声部安排。第一乐句先由男低音声部开始演唱,男低音声部以坚定有力、具有号角的演唱方式来提问,之后四声部以整齐的、柱式和声写法来回答男低音声部提出的疑问。第二乐句,男高音声部先演唱,男高音声部作上五度的移调,然后女中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先回答,随后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回答,之后四声部以主调和声男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模仿女高音声部整齐的进行演唱。A段中的(第27-34小节)与(第5-12小节)旋律与节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第30-34小节)的歌词有所改变。
B段(第13-22小节)(第35-44小节):采用了简洁的模仿式双主题的复调和声写作手法。第一乐句的第一拍以女高音声部先演唱,女高音声部以上行分解和弦的形式在属和弦上进行演唱,下一拍由女中音声部以有力的同音fa重复出现,属音fa的出现给女高音声部带来了演唱上的支柱点,男高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模仿。第二乐句运用了相同的手法来进行描写,但声部进出的顺序有所改变。第三乐句从mp推到ff的力度把音乐推向了高潮。第四乐句以柱式和声的手法整齐的结束在主和弦上。整个乐段是“起、承、转、合”的布局。其中B段的(第36-38小节)与(第14-16小节)之间声部进出、个别节奏有所改变之外,其余的小节与前面的是完全一样的。(第35-44小节)中歌词也与(第13-22小节)不一样。
(二)《抗敌歌》音乐特点
1. 节奏与旋律
《抗敌歌》曲子中,大多运用了附点节奏型,分别是和
,通常以附点节奏为特点的主题都有着铿锵有力的特点。
A段的第一乐句(谱例2-2),这句由男低音声部演唱的歌词当中就出现了大附点和小附点节奏型,附点节奏有着前长后短的特点,同时有着向前进的感觉,这样的节拍形式一般都会把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视为重音,后面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视为弱音。
谱例2-2
在A段的第二乐句中(谱例2-3),男高音声部音旋律的走向是往上,给人带来一种紧张感,歌曲的旋律紧密相连,随后女中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先演唱,紧接着加入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给人带来一种紧凑感,并且在下一小节的最后出现了重音记号,这些重音记号有着加强、强调的作用,因为有了重音记号的突出,再加上歌词的演唱,使得音乐感强而有力,更能表达出当时人们对抗日救亡运动的决心和对日军的侵略的愤怒和憎恨。
谱例2-3
在B段的第二乐句中(谱例2-4)第二小节,旋律横向进行时先是上行级进再下行级进,旋律的级进给人带来一种流畅性的感觉,上行级进时有着越来越强的感觉,下行级进时有着比较平和。与歌词配合时,上行和下行进行得有力连贯,表现出强调的感觉。
谱例2-4
在A段的第二乐句中(谱例2-5),旋律横向进行时运用了跳进的形式,首先一开始运用了小跳的形式,小跳有着扩展旋律线及活跃旋律的作用,到了后面f1到e2则运用了大跳的形式,大跳时旋律显得开阔、舒展,并使旋律线的波动幅度不断增大,可以产生紧张、激动、振奋的艺术效果。
谱例2-5
合唱织体与钢琴伴奏《抗敌歌》A段部分合唱织体都是采用了密集排列手法,各声部的进行都是紧凑结合的,而在B段开始也是用了密集排列法但在第20小节和21小节(谱例2-6)既有密集排列法也有开放排列法,则形成了混合排列法。开放排列法的音响效果是有更突出的空间感,密集排列法的音响效果则是集中、浓厚,声部之间较为融合,而混合排列法可以使句子更加丰满,让整个织体更加饱满和谐,而且音响效果会更加广阔,把旋律推到最高点,以下为排列法的汇总表(表2-1)。
小节 | 排列法 |
第18小节 | 密集排列法 |
第19小节 | 密集排列法 |
第20小节 | 混合排列法 |
第21小节 | 混合排列法 |
第22小节 | 密集排列法 |
表2-1
在(谱例2-6)中,方框标示的是开放排列法,前面的18-19小节是密集排列法,20-21小节转为混合排列法。“饶”字运用了延长的演唱记号,力度为最强,同时女高音声部演唱为旋律走向的最高点,能够得到更加丰满、有力的音响效果。
谱例2-6
合唱与钢琴伴奏是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的。其中,前奏(谱例2-7)是以mf的力度演奏引用A段第一个乐句的音乐素材,从而强调出合唱中第一乐句的主旋律和力度。而在间奏(谱例2-8)中则运用了B段的主题,同样也是先用伴奏带出主旋律再进行演唱的描写形式。伴奏中的纵向和声是用来提示合唱团的成员们,使得合唱团员更加紧凑有力,更加容易引导合唱团员的演唱情感。
谱例2-8
3. 歌词内容
《抗敌歌》的歌词写作是黄自先生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想要激起人们抗敌爱国的意志,想用歌曲把这种愤怒的心情表达出来。歌词当中有着进行曲式的风格,歌词的韵律和语调都有着诗词的风味。歌词的开头就运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描写,表现了黄自先生的内心是如此的愤怒,第一乐句提问:“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回答:“我们四万万同胞”。
在歌词当中还有着三个字的模进,比如歌词有(谱例2-9) “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 “志不挠”;(谱例2-10)“血正沸”、“气正豪”、“仇不报”、“恨不消”。这些三字模进中“家可破”和“血正沸”,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都是上行的走向,女中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都是平行的走向。而且这些三字模进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ao。
谱例2-9
谱例2-10
三、《抗敌歌》的训练与演唱
声乐技术与练声曲的设计《抗敌歌》的演唱风格与进行曲相似,在歌曲的节奏当中出现了很多带有附点的节奏型和在乐段中出现比较大的力度变化。所以以下三条练声曲是根据《抗敌歌》中出现的具有特色的地方抽出来进行练声排练。
谱例3-1
本条练声曲(谱例3-1)主要练习长音和力度。首先用元音“u”进行练习,开始时速度在60。气息需要下沉,像蹲下然后起来的感觉,长音时值需要唱满,要唱连贯,嘴型要一直保持“像嘟嘴一样”的口型,每当换一个音时都有吐出气的感觉,可以在嘴巴前放上一张纸巾感受一下,当“u”唱熟时可以把其余四个个元音字母“a e i o”也套进去练习,当完成了元音字母训练之后,可加入辅音并进行相互结合,进行进一步训练,元音加辅音练习时要注意音头,并且要注意每换一个音时,力度也要有所变化,并在第二拍开始渐强力度要在mf,紧接着第三拍力度要到f,延长记号处需要看指挥老师的手来继续往下演唱,唱时要像一条抛物线一样,抛出要收回来的感觉,到达最高强度的力度时音要往前送,保持统一的发声位置,不要遇到高音就把位置往后靠,会影响声音的统一,换气时要求整齐统一,做好准备再继续往下演唱。接着逐步按半音上行模进高声部最高音练到g2,中低声部练到c2即可。
谱例3-2
这是一条附点节奏的练声曲(谱例3-2),开始是硬起声,呼吸时吸气量不能太多,要求吸气动作迅速,气息要饱满。吸满气后要迅速起声,以f的力度进行练习,注意气息要下沉到腰间,注意力度加强气息要支撑,有颗粒感,像乒乓球一样,同时也要有爆发力,发音要有点,有着向前进的感觉,练声时要做到准确、稳定,并且注意附点音符音与音之间要断开,但是不能断太长时间,演唱时要着重突出附点八分音符,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紧跟着附点八分音符,这样才能确保演唱时值的准确性。唱完小附点节奏型后,要注意后面的音符是八分音符,而不是四分音符,所以演唱时不能把八分音符唱得太长。这条练声曲是由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相结合,唱跳音时要强调辅音字母,辅音字母需马上到位,但不能太过坚硬,若太过坚硬练声时就会缺少弹性,没有颗粒性,会出现压嗓子的声音。开始时的速度为60,在练习过程中可逐渐提速至80。接着逐步按半音上行模进高声部最高音练到g2,中低声部练到c2即可。
谱例3-3
这一条练声曲(谱例3-3)是本首曲子的第一句旋律,在这首练习曲上有两个附点的节奏型,分别是小附点和大附点节奏型。演唱时要注意区分这两个附点节奏,小附点节奏只有一拍,而大附点则有两拍,练习时先从无乐音的纯节奏练习开始,把节奏巩固后再套音和套词。套入歌词时要注意每个音都有字,所以练声时不能把 “ma”唱成 “ma-a”特别是在小附点节奏的时候。开始时的速度为60,在练习过程中可逐渐提速至80。接着逐步按半音上行模进高声部最高音练到g2,中低声部练到c2即可。
(二)作品的排练实践
1.咬字吐字
《抗敌歌》中大多都是一字一音的形式来演唱,在曲子中的咬字来说,就是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对曲子中的字进行准确的咬字。吐字就是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予以引长吐准,并且收清字尾。如“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谱例3-4)来分析,这一句当中的“中、山、谁、是、主”这六个字都是齿音发音,咬字时用上下齿间来咬字,但是咬字时要放松,不能咬得太紧,咬得太紧会使后面的韵母就会出不来。“锦、绣、江”这三个字则是牙音,咬字时要靠牙的力量来咬字。如“强虏入寇逞凶暴”(谱例3-5)来分析,“寇”字收ou的韵尾时,应该收u音,双唇应向前微撮。“虏”字收n的字头时,软腭微微往下,舌尖抵着上齿龈。“强、逞、凶”字时是收ng为字尾音,软腭往下,舌根上升贴住软腭。
在《抗敌歌》中,每句的句尾都是收“ao”音,比如“胞、暴、报、保、挠、牢、饶、焦、豪、消、抛”这些字都是收“ao”音字尾。其中“焦”和“消”字的发音可分成三个部分(字头、字腹、字尾)。“焦(jiao)”字的字头是“j”,字腹是“i”,字尾是“ao”。因此在唱“焦”的时候,“j”仅占开始的一刹那,此后马上转到字腹“i”,最后“ao”的发音是最长的。其余的字都是只有字头和字尾的发音。
《抗敌歌》本首曲子的演唱风格为雄壮的进行曲,所以咬字应结实有力、明确清晰。而且曲子中运用了非常多的附点节奏型,演唱时还要突出字头,附点节奏要明确。
谱例3-4
谱例3-5
2.音色对比
《抗敌歌》是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作品。有着进行曲式的风格,这首作品是激发人们对日军的愤怒和表现各阶级群众对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所以A段第一乐句(谱例3-6)是由男低音声部运用浑厚饱满的音响开始提出疑问,随后四个声部纵向和声一起回答,形成了明显的音色对比。男低音声部拥有低沉的音色,所以以男低音声部先演唱是为了后面的演唱而打好基础。
谱例3-6
第二乐句(谱例3-8)是由男高音声部开始演唱,男高音声部强调音色的明亮,声音高亢有力。而第一乐句(谱例3-7)男低音声部开始演唱的就是分解主和弦,而男高音声部开始演唱的是分解属和弦,所以第一乐句的男低音声部和第二句的男高音声部之间有着一暗一明的音色对比。
谱例3-7
谱例3-8
在模进当中也有对比。(谱例3-9)在这一乐句当中女中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相似,有着踏步的感觉,稳定、有力而整齐,低声部统一在一个节奏点上,高声部也是统一在一个节奏点上,有此起披伏之感;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相似,有着强调的作用。
谱例3-9
3.力度对比
音乐的力度与音乐中其他要素是一样的,是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抗敌歌》中出现了许多的力度记号,如:mp、f、mf、ff、渐强记号,还有力度演唱记号——重音记号。第一乐句男低音声部是以mf的力度开始,第二乐句男高音声部以f的强度开始,到结束是以ff的力度结束,B段开始是以mp开始,第二乐句是mf,结束句以f的强度结束。这前一段是以循序渐进的力度变化来演唱,而在本首作品的高潮部分“努力杀敌誓不挠”这一乐句从开始的mp到渐强再到ff结束,这一乐句内就完成了4个跨度,整体力度分布如下(表3-1)。
表3-1
4.气息控制
《抗敌歌》的速度是快板,所以要选择快速吸气的方法,吸气时可以用口和鼻同时吸气,这个时候吸气时间短而迅速,内口要张开,急吸时就像受到惊吓或吞东西的感觉,但不可吸气有声,在缓呼进行时,有休止符或者有跳音记号时,需要有短暂的停顿,在这样的演唱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循环呼吸来进行长乐句的演唱。
气息会随着力度、音区、音色、母音、起声状态而发生变化。其中,在演唱时,力度的变化与气息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力度强时耗气量就会增大,相反力度弱时耗气量则会减少;不同音区在气息的控制力也有所不同,低音区控制力要求平稳和保持,中音区声带闭合敏锐,所以气息浪费相对比较少;高音区声带缩短,边缘变薄,耗气量相对比较大。
在短句的乐段中(谱例3-10),气息要吸得迅速,吸气时要吸到腰部间,并且吸得饱满,演唱时才不会显得声音虚。在有休止符的乐句中(谱例3-11),是以断唱的形式为主,合唱团员们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在长句的乐段中(谱例3-12),是以连音为主的演唱,吸气时我们不能急吸,我们需要用缓吸的吸气方法来进行,气息量要比在短句中吸到的气要多得多,急吸和缓吸都要把气吸满到腰间,要求不能断。
谱例3-10
谱例3-11
谱例3-12
情感特征在演唱《抗敌歌》时,现代的人们应要以对当时日军侵虐我们国土时愤怒不堪的心情、对当时抗战奋斗的军人们表达出我们的敬仰之情来演唱这首抗日时期的歌曲。从A段男低音声部要以坚定有力、具有号角的情感来演唱。B段与A段相比B段的主题明显没有A段的多,使得B段的音乐动力更加强烈,所以在B段中的情绪要比A段中的情绪更加激昂。
在我们演唱歌曲时,我们的情绪要掌握得当,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感性多于理性,就会影响歌曲的表达,可能会失去气息的控制能力,使得咬字不正确,如(谱例3-13)中的“饶”字,本来应该收“ao”,如果受到不正确的情绪影响,就会把“ao”发错成“a”。又如(谱例3-14),三字的咬字是以模仿的手法进行,若女高音声部“血正沸”进来时很强,“沸”字唱得很强的话会使女中音声部的“血”字出不来,所以演唱时情绪控制要控制重音,不能盖过其他声部进入的第一个音,声部之间要避让,如果情绪控制得不好,就会破坏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使得各个声部变得互相交错,主题不明确。
谱例3-13
谱例3-14
四、结 语
本论文通过对《抗敌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介绍,从而进一步分析该首作品在音乐上的各种特点,以及在排练训练中注意的事项进行研究。通过深刻的研究,使笔者更深入的了解到黄自先生所拥有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强烈,并且让笔者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合唱训练、演唱方面的知识,为笔者以后的学习道路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抗战精神,使得我们摆脱了抗战的硝烟,使得现今社会的经济、科技得以飞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不再是颠沛流离,生活能够得以维持,所以演唱爱国歌曲的时候我们要以团结合作的精神,要以感受当时人民受难的愤怒之情,要以对抗日战争军人的敬佩之情,要以当时人民对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来进行抒发演唱。
想要更好的去演唱爱国歌曲,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抗战时期的人物事迹,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网络、电视、电影等方式去加深了解。了解以历史为创作背景的作品,从而认清历史事实,增强民族认同感,在建国以后的爱国歌曲是从赞美大好江山作为抒情为主的艺术歌曲,同时让我们加深了对中国合唱作品历史的发展,并且从中提取具有历史价值的合唱作品进行传唱。
参考文献
[1]孟盼盼.浅析黄自合唱曲《抗敌歌》[J].音乐时空,2014.(14)
[2]戴鹏海.中国第一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歌曲——为黄自的《抗敌歌》问世60周年而作[J].音乐爱好者,1991(04):19-20.
[3]陆华柏.黄自《抗敌歌》分析[J].艺术探索,1990.(01)
[4]冯瑾.黄自合唱作品指挥技法研究——以《抗敌歌》和《旗正飘飘》为例[D].苏州科技大学,2019.
[5]陈克. 黄自及其合唱作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
[6]钱仁康.黄自主要作品分析[J].音乐研究,1958(05):8-32.
[7]陈娜.黄自爱国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8]薛丽.以《抗敌歌》为例谈黄自抗战音乐的激情风格[J].剧作家,2009(03)
[9]陈婉宁.吹响抗战的号角 浅析黄自的抗日歌曲《抗敌歌》[J].音乐周报,2003(07)
[10]钱仁康.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J].音乐研究,1958(04)
附录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