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在视唱中的运用

“音乐中最强有力的因素是与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节奏运动,”达尔克罗兹由此得出了体态律动的概念,他认为,节奏是音乐的本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的生存之所。同时,达尔克罗兹还提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他必须具有身体上和精神上整体素质的发展与能

  第一章:绪论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在我国的音乐专业教学领域,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对于体态律动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于体态律动教学法在相关音乐专业领域的作用被研究过多次。
  2003年9月,李红蕾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谈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作者在稳重谈到了体态律动有利于改善音乐教学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身心平衡,有利于节奏感的训练,有利于培养敏锐的听力、注意力、反应力,有利于发展创造力。作者认为体态律动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节奏的训练中、对高音的认识、体会不同拍子的强弱。
  2008年12月,腾缔弦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视唱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一文,作者将达尔克罗兹、视唱教学、体态律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练耳教学与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教学一样,同属于音乐技能训练课程,都存在着技术性和音乐性两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使市场练耳课变得生动、有效,应该借助瑞士音乐教育叫达尔克罗兹的方法,让身体介入到学习中来。具体做法:一是对各种节拍的动作进行体验;二是用口授心传方式进行卡农联系;三是借助一些道具体验和掌握音乐的各种要素。作者在文中指出:“音乐是具有多钟特性的,没收视唱联系都有特定的性质与风格,如进行曲风的、欢快活跃的、柔和抒情的、宽广的、庄重的、深沉的。在课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可以让学生们很快地把握乐曲中较难掌握和表现的音乐风格要求。”
  2009年,张思艳发表《音乐“体态律动学”简议》,文中指出,体态律动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最初由达尔克罗斯提出,随着这种教学形式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和应用,在其后世界各地产生了与其理论一脉相承的奥尔夫和柯达伊的音乐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虽然产生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上各有特点,但是在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个方面的认识上惊人的一致。但是,以上音乐律动学学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常常被简单理解为是音乐加舞蹈的身体有节律地运动而已。本文意欲通过对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的本质涵义的阐释,为音乐体态律动学的发展梳理清楚思路。
  国外研究:
  十九世纪末的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首先提出了体态律动一说,他被被誉为“现代舞蹈先驱之一”。
  德国现代舞蹈的创始人玛丽·魏格曼、英国现代芭蕾创始人玛丽·兰伯特、德国现代舞蹈家汉娅·霍尔姆、库特·尤斯、印度现代舞蹈家乌黛·香卡等等,这批早期现代舞蹈家们均接受过达尔克罗兹的教育。在X现代舞蹈的摇篮“丹尼斯一肖恩舞蹈学校”里,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与“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和邓肯的舞蹈一起被编入学校的教学大纲,传授给玛莎·格莱姆、多丽斯·韩芙莉等X现代舞蹈第一代奠基人,不仅如此,他的音乐教育体系甚至还影响到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俄国芭蕾舞团的舞剧创作活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介绍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并且针对视唱教学的目标及现状,进一步提出要想提高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在视唱中的运用,必须要从教学相长的角度出发。
  体态律动教学法最早是有瑞士的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后来的德国音乐家奥尔夫发展了这个理论观点,并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以来,这个观点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个观点提出用身体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视唱环节更需要身体律动的这种表现力。而视唱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以身体来表达音乐的节奏感,以身体的运动来表现力度型、空间性、时间性,以便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

  第二章、体态律动与视唱

  一、体态律动

  关于体态律动的由来,最早诞生于一九00年左右,当时的达尔克罗兹在日内瓦的音乐学院担任和声教授,在讲授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教学上的问题。他以敏锐的目光和灵敏的知觉,当他感悟到大部分的音乐教育其实本质上并不是音乐性的,因为他们当时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理论往往和实际视唱环节相互分离,即学生对于音乐节奏只是停留在一种被动的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上,不能用心灵去真正感受音乐本身带来的流动感,也就不能体验到音乐中所流露出来的某种情感共鸣。这个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让他越发清醒地意识到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弊端。
  一个偶然的机会,达尔克罗兹在探索中逐渐观察发现,当他细心的发觉,一个平时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节奏感方面比较差的学生,却在自己走路的时候,身体表现出了节奏感,这种节奏上的表现力和流动感,给他很多启发。达尔克罗兹随后在教学中注入了这一灵感,他要求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用身体自由做动作。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想法成就了音乐史上特别是舞蹈教育领域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音乐中最强有力的因素是与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节奏运动,”达尔克罗兹由此得出了体态律动的概念,他认为,节奏是音乐的本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的生存之所。同时,达尔克罗兹还提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他必须具有身体上和精神上整体素质的发展与能力,这一方面包括耳朵、声音和听觉的意识……”因此,他的结论就是身体是音乐节奏体验过程中的

  二、视唱

  应该说,视唱的学习过程需要多个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声乐因素、心理因素摆在一个最高的位置上,忽视了“体态律动”对于视唱过程中的一些积极效用,也有很多人在视唱的过程中,潜意识中跟随着“体态律动”的节奏体验音乐带来的快感,但是在理论上也没有理解“体态律动”正在视唱过程中发挥的价值作用。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提出了系统的市场练习过程,力求通过练习,来训练耳朵、身体与语言、歌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这一教学法与一般的视唱法学习不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先是采用一线普,通过读、唱音名来认谱,再按等时值读出每个唱名,进而练习以不同速度或临时用教鞭指谱视唱法。

  第三章:体态律动对视唱的影响

  一、体态律动在视唱教学过程中的价值

  现代音乐家都十分推崇即兴训练,因为只是一种具有解放意义,并且高度自由的技能训练,也是一名合格的演唱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对视唱的环节也有着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即兴演唱有助于丰富演唱者想象力,启发演唱者的灵感,充实演唱者的表现手段,训练其敏捷的乐感以及用形体动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浅论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在视唱中的运用
  其次,它能开发演唱者的思维能力。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动作思维能力也是演唱者需要具备的一项素养及能力,研究表明,演唱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展示肢体上的语言,会给演唱造势,增加感染效果,开发演唱者的舞台创造力。
  另外,“即兴训练”还边线处了人类艺术的深层意义,强调了音乐的生命表现的无线多样性和无限的丰富性,也意味着弹唱者摒弃传统的循规蹈矩和单纯模仿,以即兴的运动来寻求演唱的原生意义,突破了身体训练中的某些固定形态。所以,即兴训练有助于演唱者综合性的发展,有助于演唱者个人潜质的开发以及创造力、想象力的极致展现,同时展现出演唱者迅捷的应变能力、敏感的感知力、真诚的表现力。“即兴训练”加入后,传统的视唱教育观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视唱教育不再仅仅指演唱,不再只是声乐的练习、传

  二、体态律动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成功开启了视唱环节的教育和创作思维。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强调某种创新观念以及身体的无限表现与开发。在视唱教学中,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极强的发挥了作用,有助于音乐和舞台两者的相结合,并极强的发挥作用。不仅成为现代视唱教育过程中最能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一种教育手段,也一直贯穿于后世的视唱教学中。
  达尔克罗兹认为:“努力训练学生的耳朵之后,我的目标是通过特殊的体操,引发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并使他给这种身体本质的自发性表演以节拍的顺序,声音的节奏要踩出来,或依靠手势来获得;也有必要发现一种能够衡量细微的时

  第四章:体态律动对我国视唱教育的启示

  一、科学的生理和心理关系是视唱的基础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所研究的主题,追根究底是科学的生理与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成为视唱教育的重点。视唱是一种通过声乐,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其审美活动的根本就在于心理与生理的完美结合、相互统一。达尔克罗兹的身心科学关系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启示着我们的视唱教育,XXX的视唱教育更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身心协调的基础关系之上。
  当我们的聚焦于现实,目前我国的视唱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经验式声乐传统教育法一直在我国的视唱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视唱教育的老师们普遍都按照教学中经验来开展视唱教学活动,并坚持认为视唱教育就要突出技能特征的训练,包括发音联系、声乐协调等。
  很多教师在视唱教育过程中,往往对学生的身体及你想那个严格的规范及要求,甚至在学生的身体、动作不规范或者不到位的情况,会做出一些责罚的手段。而科学实践证明,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是相互影响、密切结合的。所以,作为现代视唱教育的教师,应该明确的意识到,超出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的技能训练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借鉴体态律动对我国视唱教学的意义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视唱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向专业视唱靠拢,有助于专业视唱教育向技术性的视唱教育靠拢;在视唱教学内容上,有助于对身体能力的训练和开发,有助于演唱者内心情感的表现与体验,也有意识地促进演唱者从律动的角度去体验和表达情感;在教学手段上,也有助于风格层面、技术层面的把握和模仿,有助于视唱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灵自我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视唱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体态律动灌输到视唱教育的环节中去,一开始,学生由于没有进入状态,可能动作比较单一甚至粗略,教师可以通过即即兴动作引导学生对时空、协调、平衡等方面

  三、情感的表现是视唱教育的出发点

  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观点中,除了身心协调统一的原则之外,情感表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情感因素是试唱教育的出发点。西方当代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苏珊·朗格也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所有的艺术都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凡人类的艺术活动都与情感活动密切相关。情感特征是艺术的内在标志。法国美学家雷蒙·贝耶所言:“节奏在情感上触及了我们,它归根结底是一种情感的力量。”这是因为节奏的本质是一切客观事物之运动的反映,而情感就是内心节奏的发展与变化。
  所以,节奏具有表达情感的惊人力量。由于艺术中节奏与情感所具有的密切关系,艺术家们对此给予了极大地重视,苏联最伟大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对演员节奏和情感的密切关系给出过深刻地分析。他指出:“在速度节奏和情感之间,反过来在情感和速度节奏之间,都有着不可分离的依赖关系、相互影响和联系……速度节奏如果用得

  四、开发创造力是视唱教学的最终目标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为后世音乐视唱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像,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体态律动是一种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在视唱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即兴的训练和即兴的动作,使得最终通过音唱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开发创造力潜能方面,具有其他艺术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99。
  [2][英]德赖维尔著,高建进译:《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安徽文艺出社,安徽,1986。
  [3]缪力编:《体态律动课例》,根据[日]板野平编译:《体态律动专集》,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5。
  [4]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93。
  [5]曹理、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0。
  [6][美]迈克尔·L·马克著:《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1991。
  [7]马乐风著:《音乐教育史研究》,京华出版社,北京,2001。
  [8]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00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3月4日
Next 2021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