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7世纪单簧管产生于西方,并于19世纪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单簧管在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大批专业学者传播和推广单簧管,学者不仅学习和表演外国的单簧管作品,而且创造了许多我国的单簧管作品,实现了西方音乐风格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相结合。这些作品大大促进了单簧管在我国的发展。张梧先生集单簧管的教育家,作家和作曲家于一身,创作了经典的单簧管作品《苏北调变奏曲》,成为第一首被业内认可的中国单簧管独奏曲。《迎新春舞曲》在当时我国单支黄管音乐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梧先生的《迎新春舞曲》是基于民间音乐风格,将西方音乐与我国民族调式相结合,而创作出的单簧管经典作品。本文将研究《迎新春舞曲》单簧管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以解释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单簧管;迎新春舞曲;创作演奏技法分析
第1章绪论
1.1研究目的
张梧先生是我国单簧管教育和作曲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单簧管教育史上“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育家,为新中国的培养了很多单簧管演奏家,更是一名资深单簧管作曲家,创作了许多知名的单簧管作品。他创作的单簧管音乐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单簧管音乐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张梧先生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单簧管,为单簧管作品的在中国的“本土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迎新春舞曲》是张梧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将西方管乐的作曲技术与中国民族调式相结合,两者的结合产生的单簧管作品具有浓郁中国风格和特色,填补了我国民族单簧管作品的空白,是我国单簧管作曲的先驱,是我国单簧管作曲的经典之作,展现了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笔者搜集大量资料,发现对我国单簧管音乐的研究很少,特别是《迎新春舞曲》。本文从演奏技法与情感表达两方面入手,向大家详细剖析《迎新春舞曲》的艺术魅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有关该主题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张梧的《迎新春舞曲》的大部分国内文献都是主要音乐学院的硕士学位论文。现有的期刊文章很少,其中大多数是对歌曲的音乐结构特征和技术的分析,篇幅小且针对性强。关于《迎新春舞曲》的国外研究,几乎都处于空白阶段,很难找到相关的文档。但是,一些外国单簧管演奏者和作曲家会将这首歌写成四重奏并进行演奏。在搜索了大量文献之后,作者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下:
1.2.1《迎新春舞曲》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单簧管的作品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中国单簧管历史进程,将《迎新春舞曲》作为单簧管经典曲目进行介绍,《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详细介绍了我国单簧管发展进程中,各时期单簧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文中对张梧先生作品的详细分析,解构了这一时期的单簧管作品的创作风格[1]。再如,《中国单簧管艺术史研究》介绍了从单簧管从西洋传入我国,其后在我国的发展,基于分析中国单簧管的作品,详细介绍了我国单簧管的艺术观[2]。《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与《探寻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都是探寻单簧管在中国发展[4];另一个研究方向就是直接针对《迎新春舞曲》做音乐分析,《试析单簧管乐曲《迎新春舞曲》的民族化创作与演奏》详细分析《迎新春舞曲》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对民族调式结构和创西方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分析,音乐分为引子部分,主要部分,连接部分,再现部分,详细分析《迎新春舞曲》的表现手法,强调掌握乐曲的节奏以及乐曲强弱的变化,呼吸的调控和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而这首歌的钢琴伴奏的更详细的分析[5]。《新中国单簧管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探析》通过对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探讨了新中国以来单簧管音乐的主题和艺术特征,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分析,更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单簧管创作的特征和特点[6]。
1.2.2《迎新春舞曲》国外研究现状
尽管《迎新春舞曲》的国外相关研究资料很少,但是西班牙单簧管演青年奏家伊凡·桑兹将《迎新春舞曲》改编成四重奏,与著名的意大利单簧管演奏者科拉多合作共同进行演奏。
综上所述,我国单簧管作品的研究有很多参考文献,但对这首歌的研究资料和相关资源却十分地少。因此,本文主要参考国内文献资料。经过笔者努力,认真钻研,将本人对单簧管音乐的理解与《迎新春舞曲》相结合,分析其音乐结构与演奏技法,探讨其情感处理。
1.3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主题选择《迎新春舞曲》作为分析对象。意义在于,这首歌虽然采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但在调式选择上却采用了我国民族调式。在五音调式和七音调式之间的转换中,使得歌曲充满民族色彩,具有别样的魅力。在旋律方面,作者将波音添加到许多八分音符中,这可以使表演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使作品更具民族色彩,并易于为大众所接受。歌曲以一段自由的节奏开始,悠扬绵长的挥之不去,仿佛伴随这首歌将响起,就看见了中国广阔的肥沃土地,令人着迷。通过分析《迎新春舞曲》的表演技法和情感表达,可以很好地加深对《迎新春舞曲》和中国单簧管作品的理解,并了解我国单簧管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探索了一些难度大的技法,如某些音的处理,吐音技法的掌控节奏强度,再加上一些本身的实践经验,可以提高将来的演奏水平。
第2章张梧作品风格与《迎新春舞曲》简介
2.1张梧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张梧(1927—2005),曾是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师,中国单簧管学会创始人之一。张梧先生让更多的人听懂单簧管、喜爱单簧管并学习单簧管。本章将从创作、教学、著作三方面分析张梧先生的生平和其创作风格。
1949年,中国在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音乐系,从而完善了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并为新中国打开了音乐教育的帷幕。单簧管也被第一次列入我国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类。张梧先生等音乐家致力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单黄管演奏和教育人才,促进了我国单簧管艺术的发展。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张悟先生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教学责任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单簧管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全国各地的音乐团体和各学院。张梧先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中国单簧管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著作见表一:
表1张梧著作
张梧先生对我国的单簧管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外,张梧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单簧管音乐作品。1952年,张梧先生在安徽北部农村生活。当时的生活环境激发他创作了单簧管经典作品《苏北调变奏曲》,成为业内公认的第一首中国单簧管独奏曲,是中国单簧管音乐史上的里程碑。除此以外,张梧先生还创作了《迎新春舞曲》、《登山》、《萨丽哈最听毛xx的话》等经典的单簧管独创歌曲,与《苏北调变奏曲》一起被统一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考级教程》一书。
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国际社会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外国演奏家也在演唱音乐会歌曲。这首歌使用了不同于传统的西方风格的变奏,在最甜美的单簧管音域中加入了抒情乐段,这些娴熟的技法表明作者对作为单簧管演奏者的乐器很熟悉。西方单簧管的变奏风格和苏北的民歌旋律,被有机结合在一起,彼此交融,被共同用来描绘安徽北部农村的生活场景。旋律耳熟能详,并且其乐曲风格简单易懂,因此,这项工作很快被我国人民所喜欢,风靡全国。从此,我国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开始兴盛起来。[7]。
2.2《迎新春舞曲》创作背景
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迎新春舞曲》,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期待着农历新年的到来。在这种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剧烈碰撞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随着中国本土交响乐的发展,我国单簧管乐曲创作之旅开始了。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张梧先生在艰难的创作环境中,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内涵,积极探索西方单簧管音乐与本土民俗调式的结合,勇于突破,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出《喜送丰收粮》、《红太阳照瑶寨》反映出带有我国伟大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作品,还有大量宣传我党红色精神的改编音乐的作品,这个时期是我国单簧管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时期。
《迎新春舞曲》对这一时期我国单簧管音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一阶段我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在音乐方面尤其明显。冲破了“特殊时期”对于音乐的束缚,音乐创作方面百花齐放,创作出了大量经典、知名的作品。这段时期不再抵制我国本土音乐对西详音乐借鉴和模仿的,本土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开始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这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西洋音乐对现代音乐技法有了较大的突破,对于我国的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单簧管作品在各方面都具有与西方音乐融合的特征,表现在调式、曲式、演奏技法等各方面。在这一阶段单簧管音乐的发展也冲破了径梢,向着高质量、高技法、多风格的放向发展,在这样开放的音乐大环境下,涌现出了张梧的《迎新春舞曲》等大量优秀作品。采用民间音乐的调式结合西方古典和浪漫的因素。作品短小但精练,是我国单簧管乐曲早期创作成果,包含了我国单簧管作品的早期风特征——采用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调式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变奏曲式,剔除高难度的技法过,曲风格简单易懂,深受百姓喜爱。
第3章《迎新春舞曲》音乐结构及演奏技法分析
3.1结合民族调式的创作手法
《迎新春舞曲》的创作是将西洋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民族调式相结合,更贴合我国人民当时的审美和品位。
《迎新春舞曲》从开头的民族A羽七声调式(清乐),后转至民族五声G羽调式,又回到民族A羽六声调式(加变宫)。五声调式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主要模式之一。常见与民歌中,是由于缺少半音和三音之间的间隔。一般来说,宫调式和徵调式具有较亮的颜色,欢快;而羽调式和角调式具有较深的颜色,厚重;而商调式介于羽调式和角调式之间。尽管这首歌是为单簧管而写的,但由于创作中使用了民族模式,因此听起来像是一首非常有力的民歌。由于作曲家也是单簧管演奏者,因此在创作这首歌时,他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单簧管的性能,从而使这首歌适合单簧管的演奏,并且旋律听起来非常优美。因为这首歌采用的是民族调式,所以听众在听这首歌时更有可能感受到微妙的情感。除了使用节奏外,这首歌中装饰音的使用还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张梧先生在许多八度音阶上设计了波音,这可以使音乐的旋律更加精致。它有助于表达表演者的情感,同时也使作品更加民族化和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3.2《迎新春舞曲》演奏技法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演奏技法分析:引子部分的Larghetto(小广板),主部的Allegrovivace(活泼的快板),连接部的cadenza(华彩段),再现部的TempodiAllegrovivace(活泼的快板)。
图1
整首歌都是从Larghetto开始的。刚开始时音乐很强劲,在两个十六分音符之后有一个较长的音符。这种扩展的语气给人一种沉思的感觉。尽管此时的音乐强度很高,但是在实际演奏中音符应该有些悠扬。同时,十六分音符的演奏速度不能太慢。如果演奏速度太慢,观众听起来会感到音乐沉重无趣。然后,在连接第二和第三小节时,您可以在第三小节中的mi之后呼吸,以便在演奏以下音符时声音会更饱满。第四小节与第五小节一共有四组十六分音符的三重奏。在第二组三组连音下,有一个accel加速度标记。尽管此处的标记是渐渐加快,但在此处吹奏单簧管时我们不必太紧张,我们可以在均匀移动它们的同时逐渐加速手指。这里的音乐需要轻柔地处理。建议这里的音乐强度是中等强度的,在第七小节留有一定的渐进强度的空间。第六小节与第三小节相同,选择在四分音符之后。选择这两个地方进行吸气可以使前后短语之间的连接更顺畅。第9小节中有rit标志出。应该注意的是,此部分的速度有变化,从第9小节的Larghetto到第10小节的Allegrovivace。这时,演奏者应侧身看钢琴,并给钢琴伴奏者一个身体上的运动,这可以使两者的音乐协调更加自然。
图2
进入下一部分乐段后,进入音乐的强度也会改变,并且音乐强度会变弱。此时,音符下的音乐强度也显示出逐渐变强的迹象。单簧管演奏者吹到此处,一开始需要变得更弱一些。当渐强减弱标记出现时,您需要更快的呼吸速率。同时,在演奏音符上带点吐音时,单簧管演奏者吹出的乐声需要听起来整洁而灵活。这就要求我们的舌头要干净并且在演奏时迅速吐到哨片上。建议在练习歌曲到此处时,应将歌曲的速度降低到80左右,以确保在一定程度恢复速度后音质与小节中的其他音符保持一致。还应注意吹气过程中的气息稳定问题。建议单簧管演奏者尝试按照图表上的标志进行换气,以使音乐更加流畅自然。
吹奏《迎新春舞曲》时,还需要注意某些音高较高的部分。例如,在下面的图3中,有几组连续的高音。演奏时,由于此部分的速度较快,因此容易出现音调不够高或者呲音问题。这时,有必要在演奏时增加呼吸的流速。建议演奏者在平时增加一些长期练习,学会更好的控制气息,不仅可以使音色更加饱满通透,还可以提高演奏时的音高。这可以使两个部分之间的情感对比更加明显,这样听众更容易被我们带入音乐中。
图3
乐曲转调之后,乐谱上偶尔会出现一些装饰音符标记,见图4所示。单簧管演奏者在演奏这些音波时,请注意速度,不能太慢,否则会影响后续音符的。音符应整洁处理,以突出作曲家想表达的情绪的趣味性。
图4
乐音乐中有cadenza(华彩段),如图5所示。这是乐曲的华彩段供参考。是给单簧管独奏者一个展示高超技法的片段。乐曲吹奏到此处,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技术水平来调整吹奏速度。同时,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音乐强度的对比,演奏时对比部分放大、突出。例如,在图5的第一个小节中,两组相同音符强度的音符,此处演奏者就需要将对比性尽可能夸张表现。在第二行,在吹奏连续的几组三连音时一定要学会控制演奏时的气息和速度,气息由弱到强,速度由慢渐快,然后在吹奏八分音符时气息达到最强,渲染节日热闹的氛围,表现出人们欢快的心情。在吹奏最后一个高音re时,应该适当延长时值,同时气息要由重到轻,来表现欢庆的热闹虽然逐步归于平静,但是人们还轻轻的沉浸在欢庆的余温里。在这里吹奏时可以停一下换口气,然后再继续吹奏下一个音符。接下来是演奏要注意乐谱上的标记,做一个强弱的对比,此处一定做的夸张一些,弱的时候要非常弱,本人认为这里就像是欢庆中的片刻宁静,应该吹奏的让听众心情跟着平复下来。当演奏者吹奏到最后一排的十六分音符时,演奏者在吹单簧管的时候要尽力让吹出来的音符听起来有一种黏连的感觉,这样做可以为后面的快板留下一些听觉空间,达到更好的音乐享受。
图5
在这首曲子的最后一段(见图5),有许多十六分音符,速度非常地快,所以音乐的对比度就越强。因此,建议单簧管演奏者最初在练习时一定要放慢节奏。不要追求快,要追求质量,确保所有的十六分音符都弹得很完整,在适应这个速度以后,再慢慢加速,一点点加速,直到演奏者的速度能达到曲子设定的速度。从图6可以看出,第一排的音符吹奏强度为mp,此时气息的使用应该较弱,第三排的ff力量则很强。在二者之间在,有许多渐强和渐弱。单簧管演奏者练习到这里时,要用心感觉这些音符的变化,用耳朵仔细听这些音符的声音。联系到这里时,也要注意吐音的音质。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知道,音质必须均匀、统一、灵活且富有弹性。最后一段的部分旋律和前一段快板的旋律是重复的,但重复之后,最后一节的出现越来越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这里的音乐强度对比也越来越强烈。
此时,演奏者的情绪需要完全释放,并以以一种非常激动的状态结束整个乐曲的演奏。
图6
3.3本曲钢琴伴奏分析
钢琴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常用的键盘乐器,是“乐器之王”的称号。钢琴的音域很广,从大写的第二组a到小写的第五组c。它几乎能演奏所有乐器的所有音调。音量变化很大,强度由选手根据自己想要体现的情感来决定。它非常结实,也非常脆弱,每种强度的强度都可以通过钢琴轻松弹奏。钢琴演奏的音乐富有表现力。它既可以播放严肃而有力的声音,也可以播放明亮的声音。它可以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非常漂亮。在钢琴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用作独奏乐器,而且可以广泛用于许多乐器的合奏中。简而言之,钢琴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和与其他乐器都能融合的、强大整合性的乐器。
单簧管与钢琴伴奏在器乐组合中的作用是单簧管与钢琴的平等、相互转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误以为钢琴伴奏是一种配角,起着配角的作用。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钢琴演奏者有时会像钢琴独奏那样进行钢琴伴奏。这样是不可取的。单簧管的声音比较清脆,但是只用一个单簧管演奏一段音乐似乎有点单薄,因此,它经常用于交响乐和管乐合奏中。在独奏中,为了更好地演奏单簧管音乐并使其更厚度,通常将其与钢琴伴奏结合,以期更好地展现单簧管演奏的特性,更好地升华单簧管演奏的乐曲,也可以更好地诠释单簧管在实际音乐演奏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和饱满。因此,钢琴伴奏非常重要。它的存在可以完美地展现音乐艺术的广度和深度,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并有效提高音乐的吸引力。
从《迎新春舞曲》的创作和表演技法上可以看出,张梧先生在创作中,作曲技法通常是基于西方音乐技法,加上中国名族音乐的审美性,将西方音乐技法与我国民族曲调相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音乐理念。这种音乐创作理念以西方音乐风格为主体、以民间曲调为灵魂的,开创了单簧管创作的新思路,中国人坚定不移开始推动单簧管民族化本土化。
第4章《迎新春舞曲》情感处理
4.1本曲表达的情感
《迎新春舞曲》是一首欢庆新年的舞曲。农历新年,字面意思是早春,新春,指的是春节和春节以后的一二十天。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季节,大自然的太阳逐渐温暖,一切似乎都充满了绿色的生机与活力。随着人们的崛起,人们正在唤醒所有的温度,变得更加朝气蓬勃。在这一点上,人们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渴望春天的到来,希望它能带来好的运气,预示着能有新的开始,希望改变坏的心情和坏的运气。
这首乐曲描述的就是春天在人民心中美好的样子,预示着幸福快乐,拥有新的开始,承载好运气。因为作者想表达人们对于新春的渴望、期盼、喜悦、热情的心情,就要配以欢快的的节奏,所以乐曲速度选择比较快。加上快节奏的民族调式,这首歌欢快的节奏能让人心情愉快,因为融入了我国民族调式,所以,听起来很亲切,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观,旋律欢快、流畅且易于理解。基于使用民族调式音阶,这首歌在节奏上也具有我们的民族特色。例如,节奏模式出现在图2的第五小节。在这一小节中,第一个节有由两个八分音符,第二节拍有两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这样的节奏组合,加上五声调式,使这首歌的旋律非常欢快、非常民族化。
在《迎新春舞曲》这支为单簧管量身定制的乐曲中,张梧先生为了突出音乐效果并营造氛围,在作品的结尾反复重复了十六分音符,其灵感来自传统歌剧。张梧先生吸收了最正宗的中国元素,将民间乐器风格扎根在单簧管音乐创作中,是听众并在流畅而动人的旋律中闻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感受到地方特色。整个乐曲包含着劳动人民丰收的欢乐,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4.2演奏中对情感的处理
(1)第9小节中有rit标志出。应该注意的是,此部分的速度有变化,从第9小节的Larghetto到第10小节中的Allegrovivace。这时,演奏者应侧身看钢琴,并给钢琴伴奏者一个身体上的运动,这可以使两者的音乐协调更加自然。单簧管吹奏者在此时可以想象,漫长的冬天过后春天就要来了,情感的处理可能会相对深入。这可以增加歌曲的颜色变化,并为听众带来更好的音乐体验。
(2)吹奏图3音乐片段时,可以融入更多情感,但不要太多。这里的情绪表达比结尾的快板要含蓄一些。这可以使两个部分之间的情感对比更加明显,更容易被我们将听众带入音乐中。最后一节中的十六分音符变得更多更密集,并且此处的音乐强度的对比也变得更强。这时,情绪需要完全释放,并以非常激动的状态结束。
(3)建议在练习图5此处时,应将乐曲的速度降低到80左右,以确保在一定程度恢复速度后音质与小节中的其他音符保持一致。还应注意吹气过程中的通风位置。建议单簧管演奏者尝试按照图表上的标志进行换气,以使音乐更加流畅自然。
(4)单簧管演奏者在演奏图6中这些波音时,请注意速度,不能太慢,否则会影响后续音符的。音符应整洁处理,以突出作曲家想表达的情绪的趣味性。
(5)当演奏者吹奏到图4最后几小节的十六分音符时,演奏者在吹单簧管的时候要尽力让吹出来的音符听起来有一种黏连的感觉,这样做可以为后面的快板留下一些听觉空间,达到更好的音乐享受。
(6)图5最后一段的部分旋律和前一段快板的旋律是重复的,但重复之后,最后一节的出现越来越密集第十六分音符,这里的音乐强度对比也越来越强烈。此时,演奏者的情绪需要完全释放,并以一种非常激动的状态结束整个乐曲的演奏。
结论
张梧先生把中国的单簧管事业发展壮大,让更多的人听懂单簧管、喜爱单簧管并学习单簧管,张梧先生集单簧管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三位一体,创作了单簧管经典作品《苏北调变奏曲》,成为业内公认的第一首中国单簧管独奏曲,是中国单簧管音乐史的开端、起点和里程碑。后来张梧先生还陆续创作了《新疆舞曲》、《迎新春舞曲》、《登山》、《萨丽哈最听毛xx的话》。
《迎新春舞曲》对当时我国单簧管音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迎新春舞曲》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法可以看出,张梧先生在创作中站在西洋作曲技法的角度,以中国传统音乐的眼光,进行着西洋乐器与民间曲调的高度融合。这种以西方曲式为体、民间曲调为魂的理念,开创了单簧管作曲的新思路,也引领着国人坚定不移地走单簧管民族化的道路。沿着张梧先生开辟的单簧管音乐之路继续前进,去创造、发展、辉煌中国的单簧管音乐,使中国单簧管音乐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仲华.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2]赵汗青.中国单簧管艺术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曾光.探寻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5(05):89-95.
[4]贾音.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J].北方音乐,2018(19):1-3.
[5]韦泽宇.试析单簧管乐曲《迎新春舞曲》的民族化创作与演奏[J].中国民族博览,2020(06):111-113.
[6]马茜.新中国单簧管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探析[D].威海:山东大学,2020.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我要感谢的就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筹备的阶段导师就对我们做出要求,从论文的开题到论文初稿的修改直至论文定稿阶段,我的导师都会不厌其烦的给我的论文提出专业性的意见,为我研究论文的方向做出指导,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也会及时得对我遇到的专业方面的难题给予一定的指点和帮助,提出了许多对我有益的改善性意见。也真心的感谢每一位教师的谆谆教诲,给予了我们各种专业的知识和不断努力的力量。
感谢一路走来一直默默陪伴我的家人,他们为我的学业和未来付出了诸多心血。也见证了我不断的成长,我秉承着他们正直坚强的性格,善良待人,真诚待事。谢谢他们默默无闻在身后做我坚强的后盾,让我能够勇敢的做自己。也因为有他们的日夜辛劳,我才有机会如愿完成自己的学业,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我所努力的动力也大多都来源于他们,因为父母毫无保留的付出我才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领略更多不曾看到的风景。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0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