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2015年9月,xxxx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此文件的出台又一次将美育推上了教育新高潮。xxxx将美育课程范围解释为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其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在美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审美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审美为核心,以审美体验为过程,将审美贯穿于音乐教育始终。
笔者在论文撰写前期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在中国知网中将“中学音乐教育”与“审美能力”相结合的文章仅有12篇。这些文章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审美能力培养的探索,一种是从某一具体音乐教学领域来对审美能力的探索。本文从最新教育动态入手来分析中学音乐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本文核心,是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具体措施的分析;而第三部分是对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展望。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审美要素分析
音乐教育之所以是一种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在于它的审美元素,不管是其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环境和教师本身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1.音乐内容美
音乐内容是中学音乐教育实施的参照依据,以音乐教材和课外音乐补充内容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中学音乐教材中,所有的作品都是从音乐历史长河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人们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不管是欣赏作品还是表现作品,或者是创造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这些作为经典的音乐作品无不蕴含着旋律美、曲调美、节奏美、意境美、和声美、结构美、伴奏织体美、配器美等等。在演唱作品中还富含歌词的立意美和演唱语言的韵律美。这些都是音乐内容所蕴含的审美元素,音乐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对音乐内容所有审美元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将这种分析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美的浓厚兴趣和对审美的渴望。
2.音乐教法美
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并非单一讲授模式。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学习方式,对应这些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法就显得非常的多样化。音乐学科区别于别的学科,它是情感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因此它的教法一般都是从情感体验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美。音乐又是实践的艺术,它以实践表现的形成呈现,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会采用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等)形式来组织课堂。在这种表现行为中,教师的精湛技术和丰富情感会给学生美的享受,而学生的表现演出则更进一步深化审美体验,使其更自然地融入音乐之中。同时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会让音乐课堂绽放艺术之花。此外,教师还会运用实践活动、音乐游戏、情境创设、交流探讨、自主探索、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效率。
3.音乐教师美
音乐教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在长期形成的对音乐完美性的追求,也致使她们在言行举止等方面散发着审美元素。首先,音乐教师在仪态上是美的,仪表大方,服装美观,举止稳重,表情亲切,给学生以优美感。其次,音乐教师受音乐规律的影响一般语言都非常有韵律性,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容易使学生如沐春风。再者,音乐是一门饱含文化的艺术形式,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具备娴熟的音乐技能,还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姊妹艺术、人文科学等,这些内在的精神财富会外化为聪慧、自信的外在气质,给人一种气质美的感觉。总之,音乐教师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时刻给予学生美的引领。
4.音乐教学环境美
音乐教学环境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之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上课的内容进行情境的设定,也就是创设相关的教学环境,如在墙上挂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像,各种艺术表演的照片,或者进行桌椅的摆放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创设的环境美。除此以后教师还以运用语言、光线、色彩搭配、多媒体视频音频、香味喷剂等营造一种虚构的、通过想象获得的、丰富多彩的软件环境。这些环境的创设会帮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教学音乐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愿望。
三、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中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对音乐也有了一定的欣赏、表现、创造的能力,而且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完善阶段,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共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些音乐的学习领域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都有所提升,下面笔者将依次具体分析: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音响的形式将五彩缤纷的音乐文化展现在众人面前。一首音乐作品不是写成乐谱就完成了音乐的全体过程,它必须通过演奏家的演奏和欣赏者的聆听后,在人们的心中形成美的感受才算是真正的完成。因此,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感知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审美进行下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管是欣赏课、表现课还是创造课都需要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而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形成对审美对象——音乐本身的认识。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变化、和声的色彩、调性的变换等,在这些基本的音乐元素各自代表不同的音乐情绪,我们可从中感受到欢乐、悲伤、激动、热情、愤怒等多样的情绪(如小调代表忧伤情绪、大调代表明亮情绪等)。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的本体进行分析,带领学生形成音乐思维,并建立起音乐与情绪之间的相互对应和关联的感知概念,最终形成审美感知。
例如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的《怒吼吧,黄河》一课,李老师就对其主题进行了分析(见谱例1),这里的弱起是三个大跳,从四度到六度到八度,最后再上行二度。李老师从音乐的本体大跳不断的加大中对比分析出音乐情绪的不断起伏,让学生体会到怒火火焰的高涨,从而让学生从根源和本源上获得审美的感知能力。

谱例1
2.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提出运用各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以获得更为直接的审美体验。然而体验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运用语言描述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体验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参与。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聆听的时候可以适当让学生以肢体律动、声势、哼唱、绘画、图形谱、自然音源、模拟乐器演奏等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参与到音乐当中,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并体验音乐的情绪变化。如某教师在上《梁祝》欣赏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小提琴家,模拟小提琴进行表演,这样既把握住了音乐的走向,体会了音乐的音色,也体验了音乐的情绪。在演唱和演奏课上,教师则通过名音乐家音频视频、教师自身示范、同伴相互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获得体验。著名音乐家的演唱和演奏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而教师娴熟的示范也可以给学生美的听视享受,同伴之间的表演则更体现出同伴教育的可贵,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情感体验。而在创造课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对音乐的分析,运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验旋律美、节奏美等音乐本体美和学会表达音乐的情绪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就能够直接体验的,必须通过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同时,音乐又是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像美术一样有固定参照物,它是凭空产生的。作曲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音乐语言表现出来,学生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音乐,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在进行学生审美想象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音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想象应该更多的进行鼓励,只要学生说的出他的正确理解都应该给与支持。如在某教师欣赏刘天华《空山鸟语》这首作品的时候,事先没有告诉同学没这首作品的名字,让学生们在聆听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给这首作品取一个名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很多同学都联想到了相关的鸟、大自然等内容,但是有位同学却取名为“捉鸡”。其他的同学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哄堂大笑,但是教师却没有,她温柔的问这个同学他取名的理由。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农村转学过来的,在他的过去熟悉的都是乡村景象,他觉得这首作品像老奶奶追鸡,一下飞到这,一下飞到那,老奶奶就是抓不着。这位同学说的非常的形象生动,完全是贴合音乐的,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美。而这位老师做的非常好,她没有纠正这位同学,并且对他的这种想象给予支持,保护了这位同学的音乐审美想象。音乐是抽象的、是模糊的,我们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想象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审美想象。
4.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保护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对音乐的内容理解,对音乐背景的理解,对音乐的作品形式的理解、对音乐中的深刻内涵的理解等等。教师们在进行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培养的时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包括对基本乐理、基本技能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包括音乐作品与其同时代姊妹艺术的联系、与其同时代人文学科的联系,在深化音乐内容和社会意义之后,加深对作品美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学时代,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要更多的运用非陈述性语言,要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在探索中锻炼学生的审美理解。如某老师在上三种演唱唱法的课上,他首先让学生听了张雨生的流行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民族演唱歌曲郭兰英的《我的祖国》以及美声演唱歌曲《夜后咏叹调》,该老师并不运用讲述的形式来介绍这些作品,而是以问题引领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形成对流行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风格特征把握,并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审美理解。
5.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
审美表现包括审美演唱、审美演奏和审美综合艺术表演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有表情的进行表演。如在演唱过程中培养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在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情绪来表现乐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等;在综合艺术表演方面,则要培养学习小音乐剧、小话剧、小戏剧的表演能力,将音乐孕育于综合表演形式之中。
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表现欲望,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导向性评价;表现的内容页应该循序渐进,难易合适,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得到”的表现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审美表现的愉悦感。
6.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中学的创造领域主要包括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其形式主要都是即兴性的创作活动。这种即兴性创造不需要过多的排练,也具有较少的技术负担,形式比较多样,自由灵活,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的训练,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作用。
在中学音乐创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自身特点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让学生运用音乐模仿现实中的自然音源,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歌词接龙或旋律接龙,对现有歌曲进行节奏重组或者旋律改编,根据内容进行歌曲或乐曲创编等等。总之要避免一种死气沉沉的专业课的现象出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以自然轻松愉悦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
四、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展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结果,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加强美育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音乐教育,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以兴趣为动力,实行课内外一体化,并将美育思想融入各个学科实行学科综合,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1.兴趣培养——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坚持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先导,也是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和体验的基础。在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也在此时期逐渐形成。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引导,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如在进行古典音乐欣赏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感兴趣。而第五届优质课的胡萍老师《永远的莫扎特》一课,却选择用SHE的《不想长大》作为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首作品古典的原版产生好奇,从而在对比中听了莫扎特的《第四十一号交响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著名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也发现了作品的美,并知道它美在何处,因何而美。其实再高深的音乐也是美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不了解,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激趣,就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并在音乐中获得审美愉悦。
2.课内课外一体化——让学生沉浸审美熏陶
音乐课堂的审美提升不应该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就结束了,它应呈现出辐射的状态,即以一堂课为基点,在课外进行辐射,让课内外形成一体化,从而使学生生活在整个审美熏陶之中。
课内外一体化的形式就是将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延伸,在课外举行一些音乐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音乐之美。而另一种形式就是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也进行一定的审美熏陶。如笔者曾看到一节瑞士的音乐课,课的主题就是《什么是音乐?》,老师首先给出六段音乐,有交响乐的,有纯打击乐的,有钢琴的,有无调性的,有现代流行演唱的,还有夹杂着海鸥叫声和大海潮汐声的音响。老师问学生哪些是属于音乐?哪些不属于音乐?为什么?并总结出什么是音乐?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的说纯打击乐不是音乐,因为它都是噪音;有的说无调性音响不是音乐,因为听不懂;有的是大海潮汐声不是音乐,因为没有音符只有自然音;还有的说这六段都是音乐。大家都说出自己的理由,而且说的有道理。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大家以为老师会揭晓答案,但是老师说她也不知道什么是音乐,这个问题同学们下课后可以自己再探索,下节课大家再将自己的结论呈现出来。结果下课以后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有的主动查阅资料,有的主动请教专业人士,有的咨询音乐爱好者等。笔者相信在课后很多学生肯定会去听大量的音乐,然后来寻找答案,哪怕最后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是笔者相信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课外依然沉浸在音乐之中,依然追寻着审美追求,依然受到审美的熏陶。
3.美育思想的学科渗透——让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音乐技能的提高,还需要有很多外围的音乐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来支撑。所以笔者觉得在美育思想下实行学科综合是很好的途径。如北京三十五中现在在实行人文主题下的艺术综合教育,也就是以一个人文主题为核心,用其他学科来综合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以《黄河》为人文主义,将音乐学科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协奏曲》等,《黄河》舞蹈作品,美术《黄河》作品,黄河的历史、黄河流域的地理、人文、衡量、黄河流域的动植物等等,所有的学科以音乐形式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五、结论
21世纪是审美价值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世纪,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以及教学环境都具有美的因素,时时刻刻都能为学生提供每的熏陶。在众多审美元素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主编.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曹理,章连启编著.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选评【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将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2000年版.
[4]郁文武,谢嘉幸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缪裴言.音乐课程实施教学建议【J】.中国音乐教育,2000(03).
[6]李霜.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5.
[7]曹青.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审美能力【J】.黄河之声,2010(05).
[8]文蕾;曾皓.中学音乐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J】.大众文艺,2009(02).
[9]王良化.浅谈中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7(04).
[10]王旭蕾.浅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