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地域特色

摘要

20世纪中后期,当大多数作家都在描写都市生活时,迟子建却以自己生活的这片黑土地作为背景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东北独有的自然风景、质朴的民风等,都使迟子建全身心地投入到故土的创作中去。我们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到她对故土家园的深深依恋,她的这种黑土情结在不断扩张,已经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源泉贯穿在她的作品中。本文主要从自然风光、风土民俗、地方语言三个方面来解读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地域特色;黑土民俗

前言

中国地大物博,因为每个地方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各个地区人们性格、体貌、习俗、语言、文化等的不同,就是说人们的性情、气质同所处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体现在作家身上,指每位作家作品的风格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的自然景观(山川风物、四时美景)为作者传达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致;二是地域的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方言土语)沉淀在作品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意蕴。在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中,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乡土小说家。迟子建就是其中的一位。

迟子建在故乡原始自然风光熏染下,始终保持一种稳定的写作追求,不断用自己独特的手笔描绘着故乡的那片冻土。不论文坛上是怎样的动向,她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这个生她养她的北地边陲村落,黑土、白雪、山川、河流、森林等原始自然风景以及北地人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她的小说中频繁出现,正是因为这白山黑水的感染,才产生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家。在长时间的写作中,迟子建不断进行着白山黑水间的文学开垦,她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文学界的肯定,她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不断地给予她创作的灵感,形成了一种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学风格。这为她的作品增加了独特的魅力,迟子建也成为了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下面就从东北独特的自然风光展开叙述。

四季分明的北国风光

迟子建说:“我出生在漠河,那里每年有多半的时间被冰雪笼罩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我外婆家的木刻楞房子就在黑龙江畔,才入9月,风便把树梢经霜后变得五颜六色的树叶给吹得四处飘扬。漫山漫坡落叶堆积,斑斓绮丽。然而这金黄深红的颜色没有灿烂多久,雪便从天而降,这时节林中江面都是一片白茫茫的。”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北国风光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构成了一幅幅具有独特地域韵味的画卷。大到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冰冻的额尔古纳河,小到花花草草、小鸟鱼儿,都富有着生气,在她作品中无一不向人们展示着故乡别致的美。她对家乡自然风景、风俗民情的深刻思考促使她把这片黑土地描绘地活灵活现。在她笔下,因冰雪解冻而变得泥泞的春天;江河泛舟,有着青山白水的夏天;河岸的柳树被风吹的狂舞的秋天;还是大山被白雪覆盖的冬天,都被抒发地淋漓尽致,在这之中无一不饱含着对这黑土地的挚爱。

在迟子建笔下,北国的春不同于南方的春意盎然、万木争春。它和秋天一样,来得快,走得也快,它只是一个过渡,在严寒和酷暑之间搭起一架窄窄的桥。东北的春天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是,北纬五十度的北极村在立春之际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寒冷。早晨,迎接人们的总是玻璃上的寒气,嗖嗖得刮的寒风,当太阳出来了,微弱的阳光洒在地面,透漏着一些微微的暖意。即使已经立春了,但冬天的寒冷还像有什么事没有完成一样,不肯离去。什么时候它们走了,什么时候万物才会重生。有时还会下起雪来,房屋、树木、路上行走的人,在雪花的飘洒中闪烁着,苍茫但又温暖。到了四月,慢慢有点春的样子了,积雪开始消融,小巷因为排水沟流量增加变得泥泞不堪,燕子开始在屋檐下筑巢,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在泥潭里玩耍,山上的树木、花草开始生长,露出了一点绿意,鸟儿在其中叽叽喳喳,已经解冻的江水也被暖风吹起了一道道波痕。北国的春,是一点一点化开的,靠着自身顽强的挣扎,渐渐摆脱冬日的束缚,等到冰雪全都融化了,才将阳光洒向整个北国。大地开始露出绿意,万物逐渐苏醒,一派生机盎然,也带给了人们春的希望。

夏天是万物生命力最强的季节。漠河位于我国最北部,这里的夏天,来得晚,从六月份才真正开始,这时南方已经是盛夏了,当人们还没有享受够夏日的阳光时,等到立秋一过,天气又骤然变凉。这里天蓝、云白、水清、空气清新,有着引人入胜、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还有变化莫测的天象,有时,夜里天空突然通红,呈现出不同的光带,有的是带状的,有的是放射状的,光陆离奇,令人大饱眼福。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夏天的白夜、极光是中国黑龙江漠河地区独有的奇妙风光。如《原始风景》中对白夜和极光的描写:“白夜的高潮应该算作极光的出现。我长这么大只遇见过一次。那是白夜初来时,我和姥姥去黑龙江边刷鞋子猛然间觉得天一下子变得暗红起来,太阳不见了,江水闪现着红铜色的金属般的光泽……我还看见我们的房屋在我遥远的视野中变得像一头红象一样……”。北国这两种特有的景观构成了迟子建描写漠河夏季自然景观的主要内容,东北的夏天短暂,但风景迷人,它的“奇”、“凉”,令人心驰神往。

(三)秋

随着屋顶上的霜和泛黄的落叶的出现,东北的秋天到来了。森林的色彩丰富极了,山被霜染成了五颜六色的五花山,落叶有金黄色的、半红色的还有青色的,仿佛满山都在开着花似的,但这景象离开的也快,不久,雪花便从天而降。河流上面出现了一些薄冰,只有正午太阳出来的时候才会消融。连绵不断的小雨和白茫茫的雾在东北的秋季很平常,漠北秋天的雨多而冷,把落叶都沤烂了,灵动、飘逸的雾气也增添了北方独有的清爽。在迟子建眼中,一个地方花朵的品性和这个地方女人的性情很相似,野菊花是东北地区很常见的一种花,这种花很耐开,能从夏天一直开到深秋下霜时,它朵不大,花心硬,花瓣密实、雄厚,不怕风吹雨打,很皮实,她笔下的野菊花也代表着东北女性的气质,坚强,隐忍,朴素而安静,南方的荷花,娇羞、优雅,也像极了江南的女人。大雁呈“人”字形向南方飞去,人们也开始忙起来了,男人们开始收拾菜窖,将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储存起来,将农具也归置起来,等待来年开春使用,还要掏掏火墙里的灰,使烟道畅通,做起了迎接冬天的各种准备工作。女人们也忙的不可开交,开始腌制酱菜,翻新棉衣,把破损漏风的窗户重新糊好,最高兴的莫属于小孩子了,他们欢乐地在户外的秋风中玩耍,忘却了冷的发麻的手,上了年纪的人早早穿上了棉衣,也很少出门转悠了。大兴安岭的秋天就这样有声有色地展开了,短暂而又美好,花草凋零,万物开始进入休息的状态,这些都体现了漠北独特的秋日景象,也蕴含了迟子建对故乡深深的怀念。

(四)冬

迟子建曾说:“也许是由于我二十岁以前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兴安岭的缘故,我被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严严实实地罩住,感受最多的是铺天盖地的雪、连绵不绝的秋雨以及春日的泥泞,当然还有森林、庄稼、生灵等。”漫天大雪是人们对东北冬天唯一的记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迟子建仍大伏笔写的是铺天盖地的白雪、刺骨的寒风。她在《逝川》中写道:“无边无际的冬天,挥之不去的亲情,广阔的空间,这一切都在我的心灵上占有特殊的位置。”。一年中大半年的大雪,使她的文字格外清丽、浪漫,她的作品像是在寒夜中一簇跃动的篝火,无比富有温情。大雪给迟子建带来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正因有了雪的映衬,其他事物才显得有灵性。鱼汛是东北冬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将打上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放在干草上,天快黑时,将鱼装进麻袋里,套上雪橇,伴随着大片大片飘落的雪花,欢声笑语地离开黑龙江。还有茫茫雪野、冰冻的河流、涌动着的朔风,通过迟子建的作品我们既看到了苍茫的冬日风光,也感受到了白雪皑皑下的温情。

迟子建一直在尽情地抒写着她的故乡北极村,那些原始的自然之美无处不在。她笔下的文字从不浓重墨彩,也不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没有夸张的繁丽的句子,她只是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用最朴实无华的言语表达出来。我们在迟子建的引领下,领略了北地边陲四季独特的魅力,还原了一个真实自然的北国风貌。

饶有风味的奇风异俗

细细品味迟子建的作品,除了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自然风景外,还可以感受到奇特而又质朴的民俗文化,这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东北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风俗也呈现出种类多样,分支繁杂的特点,涉及物质、社会、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黑土民俗气息更加浓郁。

物质民俗

打开迟子建的书,映入你眼帘的是带着泥土芳香的土豆、白菜、牛栏、猪舍以及山峰、河流、树木、花草,还有陪伴她长大的外祖母、父亲、母亲、可爱的乡亲们……就是这些让你觉得漫不经心琐碎的小事物,经过迟子建的点化,就拥有了灵性与温度,你会感到土豆的亲昵,花朵的芳香和河流日夜不息的歌声。在作品中,桦树皮、木刻楞房子、驯鹿、鱼汛、冰灯、土豆、马车、黑熊、火炉、河流等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事物也频繁出现,表现出了独特的物质民俗,下面主要从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四个方面来叙述。

服饰

不同的民族,其服饰文化也是不同的。因为东北冬季寒冷又漫长,代表东北人服饰的无疑是棉裤,棉袄等。我们在作品中可以读到迟子建对北方人的御寒服饰的介绍。《树下》中描述道:“姨妈做的棉裤硬如锅巴,七斗穿着像是拖着两条死狗前进似的,似乎连膝盖都无法回弯,她的身材在棉袄棉裤束缚下显得十分笨重。”《北极村童话》中的棉靰鞡,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鞋里絮着乌拉草,此草入冬不枯,性温暖,能御寒避湿,人们也经常用它来铺炕。《逝川》中女人们喜爱包着头的银灰色的头巾,《秧歌》里提到的红色的虎头鞋,《旧时代的磨房》中写道二太太头上围的长绒毛围巾,《白雪乌鸦》中陈雪卿冬季的旱獭皮大衣,有的衣服也都是有钱人才能买得起的。这些各式各样的着装既反映了东北独特地域环境形成的服饰文化,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年龄、性别、气质、阶级地位等。

饮食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迟子建对东北的饮食民俗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离开平原,来到黑龙江边,就会领略到北国另一民俗,那就是每一年的渔汛。在《逝川》、《鱼骨》、《白银那》中都有描写到,迟子建既通过渔汛展开故事情节,也描写了河流沿岸的农民收获很多鱼的喜悦,鱼的做法也各种各样,有烤鱼,也有可以做成鱼干,用来储藏,渔汛的大量描写更增添了地域特色韵味。迟子建还特别青睐豆腐和炸鱼酱,到腊月时,东北人就要买猪肉和水豆腐,用作年前的准备了。鱼酱用的是鲫鱼,通常晚餐时吃,一盆青菜往往不够蘸,可见它的美味可口。《亲亲土豆》中写到每家每户都种着土豆,秦山一家也爱吃,吃土豆的花样也很多,可以蒸、煮、烤、炸、调汤等,还可以烤着当成饭后点心。腌制的酱菜也是平常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在《伪满洲国》中就提到紫环腌制酱菜以备冬天食用。这些都说明了由于气候寒冷,东北的食物种类单一,可以看出来迟子建对故土根深蒂固的热爱,这些日常食物描写为作品增添了真实性与地域性。

建筑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也对居住房屋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希楞柱是鄂温克人独有的建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写道:“我从小看到的房子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在作品中还可以发现用松木建成的木刻楞,在《群山之巅》还有《北极村童话》等作品中,也有大量的描写。这种屋子拆建方便,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冬天搭建在向阳处,夏天则重新建在阴坡、凉爽的地方。炕是北方人的冬季中必不可少,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北方人必须通过烧炕来御寒,在屋子里,几乎每家都有的火炉、火墙。这种独特地理环境造成的居住文化也显示出别样的地域韵味。

交通工具

东北山多林茂,这就造成了交通不便。到了冬天,出行更是不方便,小说中马车、雪橇、桦皮船等频繁出现,即使在现在,车辆发达了,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些交通工具依然可以见到。《白雪乌鸦》中王春申的马车,沟通了许多人之间的联系。在作品《鱼骨》中写着旗旗大婶心爱的雪橇。《树下》中写道孩子们只有玩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才会拖着雪爬犁回家。雪橇也叫爬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狗爬犁,狗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好助手,又是拉雪橇的能手,它是东北林海雪原中最重要交通工具,在传递信息、运输货物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雪橇也作为一种娱乐性的交通工具打雪爬犁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游戏,这些独特的出行工具也只有在东北才会看到。

(二)社会民俗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独一无二的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着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习惯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在迟子建的作品中,穿插着无数地域特色深厚的民俗文化,包括各种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展示着东北人的生存状态,从中深情显露着东北地区一种淳朴、善良的民风,这也是这片黑土地的灵魂。

岁时节日

各种节日是民俗文化重要的内容。迟子建笔下的节日描写十分细致,在《故乡的吃食》一文中,写道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粽子具体的做法,她的父亲还跟她讲关于粽子节的来历,还有在门窗上插着带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景象。腊月对东北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节,《腊月宰猪》中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在这个月,人们就要开始过年前的各种准备了,男人们购买年货、收拾柴火、清扫积雪、冻冰灯、宰杀牲畜,女人们则围着锅台蒸馒头、蒸豆包,把各种样式蒸个遍,做各种面食,打扫房屋,洗洗涮涮,还要准备过年的窗花,孩子们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接过母亲手中的窗花,看看像不像。《清水洗尘》中讲到腊月二十七是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褪去一年的疲累,期待新的一年的开始。《秧歌》写了正月十五扭秧歌的情景,他们里面穿着棉衣棉裤,外面套着五颜六色的绸缎,胭脂涂得满脸都是,他们有的扭着秧歌,有的踩着高跷,观众伸长脖子,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还有少数人去看冰灯的,有各种各样贴着字画的彩灯。还有在《群山之巅》中提到的旧货节,一到秋天,农户之间就会互相交换农具,或者互换马鞍、锅碗瓢盆,货物十分丰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节日为东北人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再现了东北真实自然的风土民情。

人生礼仪

在迟子建作品中,人生礼仪民俗主要包括出生礼仪、婚丧嫁娶。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代表着一个家族子嗣的延续,因此在婴儿出生后会有许多重要的礼仪。有《树下》中七斗的姨妈踩生、下奶的习俗。婚姻礼仪,在人生中也极其重要。《东窗》中写新人结婚放鞭炮、摆宴席、吃喜糖,还描写了新人炕上摞着的印有龙凤图案的被子,用红纸剪成的窗花,里外都洋溢着幸福的气息。《香坊》中还写了新人结婚之夜燃香的习俗。我国自古都十分重视丧葬礼,这与儒家重现世,轻来生是分不开的。迟子建在小说中很多处具体地描写了丧葬。迟子建在作品《腊月宰猪》中,描写了关于齐二嫂的葬礼,“她的葬礼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厚重的红松木棺材,棺檐画着云字卷,齐二嫂一身黄袍躺在里面,手指上挂满了金箔纸做的戒指。灵柩一起来,女人们就抬着纸糊的马、牛、房子、椅子、聚宝盆等等,簇拥着满身孝服打着灵幡的齐小放朝墓地走去,哭声连着一片”。《白雪乌鸦》中谈到了从土葬变为火葬的丧葬制度,《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伦春人风葬的描写,都具有独特的民俗魅力。

(三)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约定俗成的信仰。自远古时期,人们就有各种信仰,比如图腾信仰、生殖信仰、灵魂信仰、祖先崇拜等。在迟子建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精神民俗的描述,主要包含善良质朴的民风、萨满文化、民间信仰,民间迷信和巫术。

善良淳朴的民风

迟子建说:“越是寒冷的地方,越渴望温暖,因为我是一个在北极村长大的孩子,我对它的依恋不会消亡,因此,读者在我作品中,会看到一种人性意义上的春天。”她用饱含深情的笔勾勒出了绝美、令人感动的长卷,她用纯熟的手法写最底层社会的人,通过最普通的劳动者来展示人世间最质朴、最真实的情感,饱含她对生命、人性的温情关怀。《白雪乌鸦》中,鼠疫流行之际,注重商德的傅百川降低价格,并义务为大家煎药,还为老百姓缝制了上万只口罩,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商人。王春申生性胆小,妻子偷情,他对此表现出的冷漠,但最后在鼠疫面前,读者清晰看到了这个貌似麻木心灵深处的宽容与爱。在民族史巨著《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伦春人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断迁徙,不断获得新生。在她看来,死亡面前,人们可以获得理解与宽容,可以放下曾经的恩怨情仇,灾难面前,大家团结起来,不畏惧,共同撑起保护民族的责任。她的作品很少直接戳中社会的黑暗与扭曲,而是用温情包裹整个世界,不断地在这片苍凉的北国中透露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温暖与爱。

萨满文化

在东北,萨满教和其它宗教一样存在着原始崇拜。远古时期,人们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便把自然力想象成一种神力,从而企图用祭拜、祈祷等办法讨好神灵。萨满教是中国东北的主要宗教,凝结着东北人民这种原始自然崇拜,他们保持着原始的信仰,认为祖先和图腾能保整个氏族人民平安,这影响着整个东北作家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迟子建正是以这种审美形态影响着自己的作品生命观的形成。

萨满跳神是作品中常有的现象,萨满在从事崇拜活动时要穿上特有的衣服,还要手拿各种专门的神器,比如神杖,神鼓等。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伪满洲国》中都有大篇幅的描写,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萨满文化联结着全文,鄂温克族人信仰萨满,萨满是他们的保护神,他们需要萨满来帮助他们躲避灾难或挽救亲人的生命。作品中大量描写通过跳神,挽救了人和动物的生命,但萨满似乎是灾难和痛苦的承担者,书中妮浩与丈夫鲁尼家庭幸福美满,一生生了许多孩子,但为了救助其他族人的生命,宁愿一次又一次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她明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仍然继续帮助别人,她唱的神歌让我们知道了她沉痛的心情,最后不得不用麝香来避孕。萨满们通过唱神歌保佑了族人,但留给自己的却是悲痛和苦楚。萨满作为人和神的交流而存在,现实和神灵联系在一起,便显得更加震撼。迟子建通过这些作品对萨满文化的刻画,把我们带进了鄂温克人的世界,也让我们领会了鄂温克人独有的坚强气概与多舛的民族命运。

民间信仰、巫术和迷信

民间信仰,巫术和迷信也是精神民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些内容的参与,为迟子建的小说增加了些许神秘感。比如《腊月宰猪》中写了“腊月二十三,正是送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不少人家开始给列祖列宗上香”,《旧年代的磨房》中写道对青蛇的崇拜,还有作品中写去寺庙求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也写阿隆神被视为驯鹿的保护神,鄂温克人称之为玛鲁神,他们安慰死去的驯鹿,以保佑他们的氏族。食用动物之前也有祭祀神灵的仪式,《东窗》中写瞎子算命,《沉睡的大固其固》写了媚高娘用扑克牌抽对儿占卜的习俗,《白雪的墓园》写到死了主人的人家三年内在春节都不能挂灯笼、放鞭炮等,这些特殊的民俗都为迟子建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独特朴素的地方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传承下去。语言产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各个语言所在的环境必然会为文化打上烙印。迟子建生活的苍茫的北极村环境也在影响着她作品中的语言描写。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僻拗口的词语,正如她说:“其实我一直信奉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个原则的。”所以,作品中随处可见带有北国印记的方言俗语、民间歌谣、还有具有特色的修辞手法、追求音乐感的语言形式,虽然读起来朴素平实,但却丝毫没有影响表达的效果,却更增添了浓厚的地域感。

方言俚语

带有特色的东北俚语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非常常见,方言词汇比比皆是。比如用“小抠儿”比喻一些吝啬小气的人;用“奸”形容精明的、有城府的人;用“趁钱”形容一个人有钱;用“赖皮缠”形容耍赖,不讲道理的人;用“老毛子”比作苏联人;浪费叫“糟践”;烦了叫“腻味”;追叫做“撵”;急了叫“急眼”,过年前的忙碌叫做“忙年”;可以吃的动物内脏叫做“下水”;玉米叫做“苞米”等等,还有许多谚语和俗语,比如《原始风景》中在人们中间流行开来的“棒打狍子瓢舀鱼”,《秧歌》中老一辈说的“人日子刮风,一年穷忙”,还有《树下》中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等。

这些方言土语都显示出与其他地域的不同,都在散发着东北人独特的生活气息,透露着东北人豪迈大方,不拐弯抹角,直来直去的性格特点。虽然有的词语看着略显粗俗,但在作品中却能深刻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形象、性情,加深了这种地域感,也让读者理解得更加透彻。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生活中日益形成的,是这个地域人们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他们生活中最真切的情感。迟子建在作品中穿插着各种让人心动的民间歌谣,这些宝贵的细节传达给了人们爱和温情。《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瓦罗加为“我”唱的“清晨露珠湿眼睛,正午的阳光晒脊梁,黄昏的鹿铃最清凉,夜晚的小鸟要归林”,都在透露着幸福的爱意。《秧歌》中女萝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长,未来能够依靠孩子,给会会调米粉时哼着:“宝宝吃吃,宝宝睡睡,宝宝长大,爹娘有靠”,这句歌谣不断萦绕在读者的大脑里,给人们精神的享受,让人们久久不能忘怀。这些都表达着东北底层人民之间质朴、温暖而又深刻的情感,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富有特色的修辞手法

迟子建运用出色的语言功力,对每部作品的词句都进行了细致的锤炼,体现出了绝佳的艺术特色,作品中运用了许多比喻、象征、通感等的辞格,不断营造意境,引领读者进入想象的空间,让人们去幻想、探索,创造出了具有诗意的美妙的境界。

比喻辞格

迟子建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而且比喻类型丰富,主要包括明喻、暗喻、借用这三种最基本的类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写“他的眼睛是无神的,而那些铃铛看上去也像一只只无神的眼睛”,喻材也极其广泛,涉及人物、动物、树木花草、自然事物等等,而且她喜欢从东北这个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去取材,从自然事物,乡土生活中去挖掘最真实的资源。有的时候还用俗语用作喻体,在《白雪乌鸦》中王春申娶了丑女金兰为妻,而金兰不停嚷嚷说嫁给王春申,真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象征辞格

在东北人的饮食中,土豆是必不可少的一样食物。它既联结着人们的感情,也象征着生的希望。土豆熟了,希望也就来了。尤其在《亲亲土豆》,李爱杰背着一袋土豆去向死去的丈夫堆坟,以让他的丈夫可以枕着故乡的土豆入睡,给这悲惨的爱情增加了甜蜜的色彩,加入了东北人对土豆独特的情感。在作品《白雪乌鸦》中,第二篇有着关于乌鸦的描写,翟芳桂不讨厌乌鸦,一是它们的黑颜色永远不会过时,而是因为它们性情刚烈,不惧严寒,当所有色彩鲜艳的鸟儿飞往南方时,只有它们,在树枝上挺立着,还有关于它们的声音,带着哀怨,不像别的鸟儿叫的那样轻快,但却有着人间的色彩。但粮栈老板纪永和却十分讨厌乌鸦。还描写了可以下奶的乌鸦汤。乌鸦贯穿始终,或是人们对它误解的挣扎,或是对平安未来的预示。迟子建曾说:“《逝川》是我编任何选集都不愿放弃的作品,我喜欢它。我写了一条河流,写了一个守望着这条河流的一个老女人的命运。”这条称作逝川的河流,意为川流不息。永不停止,象征着不间断、不停向前的生命,还有“泪鱼”意象,从头到尾带着神秘,这种鱼被抓住时就会流泪,只要把它放回逝川,它就不哭了,泪鱼可以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生命的艰难、曲折。

通感辞格

阅读迟子建的作品,往往可以觉察到,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相互交通,身心陶醉在了这具有地域特色的北国风光中,内心和自然风光逐渐变为一个整体,跟随迟子建进入这个她生长的地方。迟子建对月光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原始风景》中写道:“我背着一个白色的桦皮篓去冰面上拾月光。冰面上月光浓厚,我用一只小铲子去铲,月光就像奶油一样堆卷在一起,而后我把它们拾起来装在桦皮篓中,背回去用它来当柴烧。”人们不禁开始幻想着这带有独特韵味的场景,幻想着故土的月光。

夸张辞格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好的塑造形象,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迟子建的《一坛猪油》中,“雨越下越大,车越开越慢,苫布哗哗响着,感觉不是雨珠打在上面,而是一条河从天上下来了”,文中采用夸张的手法,更加衬托出出行下雨带给人们的不便,更何况女主人带着孩子,用这种夸张的方式写雨下的大,再好不过了。还有《洋铁铺叮当响》中,写道:“大小一气关了电视机,到院子里用铁锤砸一块不该砸的废铁,砸的黄昏都要碎裂的”,作者间接去描写,把大小的生气愤怒表现的淋漓尽致。

迟子建小说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人的归宿、休息的港湾。一个人,无论在外游荡多久,他的心都和故乡牵绊在一起。迟子建,这位大兴安岭的山水养育着的姑娘,用她细腻的笔,无时无刻不向人们传递着爱与温暖。故乡可以说是她创作的源泉,在写作中,她始终保持着均匀的节奏,不慌不忙地带我们走进了中国北疆那人迹罕至、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北极村”。

客观原因

迟子建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先有种子,种子是万物之母,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的环境,最后,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故乡的白山黑水,就像泥土一样,给了她丰富充足的养料,让她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她似乎被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严严实实地包围了。在她眼里,故乡到处都是美丽的,她对这片土地所有的深情都贯穿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有朴实感人的《亲亲土豆》,具有历史气息的《伪满洲国》,亦或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重现哈尔滨鼠疫生死传奇的《白雪乌鸦》等等,都在其中散发着浓烈的乡土地域气息,展现着别样的故乡生活。

一个作家的童年经历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能照亮未来的创作道路,童年的生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从刚刚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这里的自然风景、社会民俗、方言都会日积月累地影响一个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特色就与她从童年就形成的浓郁乡土情结分不开,她有着一段特殊的童年经历。她1964年生在中国的最北端-漠河,很小的时候就在黑龙江畔富足的奶奶家度过,被视为全家的掌上明珠。黑龙江地区原始的自然风光给了她最好的养料,在那里,一望无垠的大兴安岭和原野,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刻楞、北国独有的火炕、火墙,苍茫的鹅毛般的大雪,给了她无忧无虑、自由快乐、令人羡慕的童年生活。浓郁的乡土情结使她的眼光和笔墨难以离开这片土地,尤其她的早期创作中更注重对自然风景的描写,这里留下了太多她的童年回忆。在东北,天气短,早上天亮的迟,晚上太阳下去的早,一年中大部分时候都伴随着刺骨的寒风和苍茫的雪花,每当人们下午吃完饭,大家就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讲各种故事,在冬季漫长的夜晚,她会耐心倾听老人们讲各种神话传说,也许她就是在这样淳厚、质朴的民风中,在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中,不断注视各种阶层人们悲喜交加的命运,挖掘着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品质,为迟子建作品注入了感情。

主观原因

对一个作家来说,外部环境的影响很重要,人的内心的力量也尤其重要。迟子建着力写乡土小说的原因,一是因为童年就形成的对故乡深情的依恋,二与她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她凭借着自身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她总是用尽全部的热情来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一个具有独特韵味的北国风土人情。

在中学时,迟子建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写作能力,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因为学校地理位置处于山中,和童年一样,她被熟悉的大自然原始的环境包围了,直面山水,大自然风景继续滋养着她,在学校学习和课下,她努力地提升自己,不停地进行着文学创作,为后期写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这些,还与她的个性分不开,现代经济快速发展,日常生活加快了节奏,当人们追求城市繁荣、物质享受时,迟子建却没有朴、善良、敦厚。从小这个有着山川河流原始风景的北地边陲就浸染着迟子建,童年就形成的乡土情结不断萦绕在她跟前。也正是这与山水等自然风物的亲近,使她笔下的黑龙江地区更加真实,作品更富地域感。她通过对这片黑土地的抒发,表现出了对人性的思考。独特的写作视角造就了她的作品既贴近最真实、朴素的生活,又不缺乏诗意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物质对人的精神压迫日益凸显,人们承受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身居城市生活,迟子建亲身经历现代文明对人们心灵的撞击,目睹着都市繁华生活带给人的精神荒芜,她一次次回到故乡,将作品中的人物放置在广袤空灵的大自然中,在与自然风景的亲近中,思考人类生活的价值,捕捉最原始的人性。在物质欲望膨胀的今天,这样一位有着独特地域情感、朴实无华的作家无疑给了人们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指引。她就像春天的使者,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慰藉,不断化解着日益兴起的城市文明带来的喧嚣。

结语

迟子建,这个北国的精灵,用她温婉的内心、饱含深情的笔调,记录着东北的山,东北的水,东北的人。她把自己的全部激情都奉献给了这个美丽的地域,她将自己的爱深深地驻扎在这个北国小镇,她熟悉的这片黑土地已经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自然环境带给她的影响不可估量,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看到她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爱与珍惜,更让我们在日益现代化的生活中安静下来,来思考人生的价值,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708.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6日
Next 2022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