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一:国外个人信用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研究现状(可加附页)
个人信用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个人信用的价值也正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对我国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接着分析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前发展个人信用制度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关于国外个人信用制度的研究,孟晗骏(2013)、王博(2011)在研究中主要提出下三种模式:
第一,X模式:以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
在世界各国征信市场上,由信用公司自己建立并经营个人信用数据库是市场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征信市场初级阶段,由征信公司先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和建设数据库,再流动发展,以后走向异地代理和行业联盟,通过数据库兼并的方式,扩大数据库容量,最终在一国范围内形成少数巨大型的个人征信数据库。
第二,欧洲模式: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
即以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第三,日本模式:以银行协会建立会员制征信机构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
即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2)关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季伟(2014)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存在缺乏明确的个人信用记录、缺乏建立个人信用记录的相关资料、缺乏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以及缺乏创建个人信用制度所需的成熟的法制环境的问题。
(3)关于国外个人信用制度对我国启示的研究。
陈丛笑(2014)分析了国外个人信用制度的优点,即个人信用制度完备、法律支持环境良好、提供个人信用的机构众多以及业务品种不断增多等。苏振芳(2013)提出,在借鉴国外优秀的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应当从完善个人信用网络平台、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与相应机制、加强信用管理、强化监督水平以及加强信用信息交流等方面建设个人信用制度。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国外个人信用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为主线,在综合分析了X的以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欧洲的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以及日本的以银行协会建立会员制征信机构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的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现状,找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即缺乏明确的个人信用记录、缺乏建立个人信用记录的相关资料、缺乏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以及缺乏创建个人信用制度所需的成熟的法制环境等。紧接着分析了国外个人信用制度的优点,即个人信用制度完备、法律支持环境良好、提供个人信用的机构众多以及业务品种不断增多等。最后根据分析提出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即完善个人信用数据库、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与相应机制、加强信用管理、强化监督水平以及加强信用信息交流等,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本文的主要观点为:借鉴与国外优秀的个人信用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在借鉴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法律、政策、法规、制度、个人意识、监督等方面全面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加强硬软件基础设计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得以完善。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国外三种比较经典的个人信用制度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制度的优点,对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进行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所列文献3—5篇以内)
[1]孟晗骏.X个人信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师,2015(1).
[2]王博,何丽君.国外个人征信体系比较及启示[J].征信,2011,29(2).
[3]季伟.国外个人征信机构体系运作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4(8).
[4]陈丛笑.征信体系下个人信用评价模型构建及启示[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11).
[5]苏振芳.X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C]诚信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3.
题目二:我国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问题的研究
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研究现状(可加附页)
就我国银行业而言,从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到商业银行,无不处于XX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管之下。对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行政化经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目前一些中小银行盲目扩张的背后,正是地方XX特殊的利益驱动。本文以我国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问题的研究在分析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小银行跨地区地区经营的现状、模式以及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中小银行跨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
关于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模式的研究,陈孟魁(2013)、周骜(2013)提出一下三种模式:
第一,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指的是中小银行直接在异地设立支行,以达到跨地区经营的目的,这是中小银行最常见的跨地区经营方式。
第二,联合重组
除了直接设立异地分行外,联合重组也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跨地区经营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联合的发起者通常是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小银行,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中小银行进行联合,来达到跨地区经营的目的。
第三,异地参股、收购
异地直接收购或者参股中小银行(城信社)在目前的跨地区经营中也比较常见。在该模式下,中小银行能够通过异地参股直接获得异地经营决策的权利,过程相对比较快捷。
关于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现状的研究。
李广子(2013)在研究中分析了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的现状,即经营状况存在差异性,发展不同步,模式不统一以及经营重心转移。
关于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的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
吕莉萍(2012)提出当今社会,金融体制正在发生不断的变革,作为银行界的特殊群体,绝大多数中小银行正在选择或已经实施跨地区经营战略,并且通过此战略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实现了规模的扩张。然而,金融金融监管政策也发生着不断变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也在用各自的方式不断发展着,这些都是中小银行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策略也存在问题。综合来看,跨地区经营要同时面临外部和自身的困难,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我国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问题的研究分析了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的模式及典型代表,包括北京银行的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江苏银行的联合重组以及哈尔滨银行的异地参股、收购等;分析了中小银行跨地区经营的现状,即经营状况存在差异性、发展不同步,模式不统一、跨地区经营步伐放缓以及经营重心转移;分析了中小银行及跨地区经营的问题,包括市场定位不清、风险管理不善、人才缺失等;最后根据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中小银行及跨地区经营的对策与建议,为中小银行及跨地区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本文的主要观点为:中小银行在跨地区经营中应当结合自身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选择合理的跨地区经营模式。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三种比较经典的跨地区经营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中小银行的跨地区经营现状以及自身的优势,对跨地区经营的对策进行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所列文献3—5篇以内)
[1]李广子.跨区经营与中小银行绩效[J].世界经济,2014(11).
[2]陈孟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旬刊,2013(3).
[3]周骜.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经营模式探讨–以重庆银行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
[4]李广子.中小银行跨区经营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金融评论,2013,5(1).
[5]吕莉萍.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2012(24).
题目三: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一、选题依据(包括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
步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快速增长,家庭的养老功能已经逐渐被弱化,城市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棘手的问题之一。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化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老龄化形势需要,老年人口是一个有特殊需求和需要特别照顾的庞大群体,我国目前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社区的逐步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了各种养老服务的载体和媒介,城市内的社区养老服务业随之崛起,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已经日益显示出了发展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我国的社区养老起步相比发达国家较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在市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备受大众的关注,主要因为其具有的优势和可行性。一方面来说,养老但却不离开“家”,社区养老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即能为老人提供老龄人间的情感交流和业余生活、娱乐的平台;另一方面来说,社区养老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和财政拨款,大量地节约了个人养老的成本和代价、为家中的年轻人减轻负担,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等问题。
在国外的社区养老服务中,XX都发挥了主导作用,积极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来调配社会资源,监管服务机构,同时为了老年人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而努力。在中国,因为人口庞大、体制落后于西方国家等先天因素,造成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整和不齐全,而社区养老服务却恰好能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1]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2(07):12-20.
[2]韩延栋.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探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22-24.
[3]王盛,白雨晨.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03):101-112.
[4]唐迪,余运江,孙旭,高向东.XX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研究——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17,38(03):93-99.
[5]青连斌.社区养老服务的独特价值、主要方式及发展对策[J].中州学刊,2016,(05):77-83.
[6]石玉温.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模式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10-11.
[7]屈昌辉.建立以社区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1):1-5.
[8]鄢子龙.信息化条件下采用社区养老模式的居住小区规划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7-9.
[9]刘婷婷.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20-24.
[10]蔡中华,王一帆,董广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基于粗糙集方法的数据挖掘[J].人口与经济,2016,(04):82-90.
二、研究内容(具体研究/设计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预期结果):
本文通过对社区新型养老模式的现状及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暴露的问题主要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社区养老观念和资金短缺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转变民众对社区养老的思想观念,以此来为我市继续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做出参考与借鉴。
三、研究/设计方案(包括研究/设计方法、技术路线,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
一、社区养老服务概述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含义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一)大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依据
(二)大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
(三)大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
三、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二)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社区养老观念认识不到位
(四)资金短缺
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三)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完善场地设施
(四)转变民众对社区养老的思想观念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四、创新之处:
单纯依靠家庭来养老、依靠XX来养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完全依靠社会的养老模式还未完全成型,因此,当下阶段急需社区养老服务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来对原始的养老模式作出补充和完善。本文通过对社区新型养老模式的现状及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来为我市继续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做出参考与借鉴。
五、工作基础及条件:
社区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合理的流程还应该设立完整的考评机制,老人需要对于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考评打分,并通过养老服务平台或者热线将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和统计,以此作为评价第三方养老机构的考核依据。
题目四: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以江苏银行为例
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研究现状(可加附页)
一、研究意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持续发酵。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迅速发展,整体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份额显著增加。江苏银行作为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其竞争力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与五大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在资产规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的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不但需要面对大型商业银行“跨区域”竞争,还要面对开放后外国银行进入的竞争,同时也要面对与“民营银行”的竞争,由于江苏银行具有区域性特征、封闭式经营、限制性发展、落后式模式等诸多弊端,使江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力,加强对江苏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不仅是江苏银行的现实发展之需,更是江苏银行战略发展之举。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19世纪初开始,主要从商业银行的战略地位、战略绩效、战略要素三个方面进行研究。Sushil(2007)认为知识结构、战略技术和技术管理组成了核心竞争力,并且可以跨市场引用。在商业银行战略地位方面,主要从经济增长的视角研究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商业银行战略绩效方面,主要从商业银行效率比较和全球化背景下效率差异的视角加以研究;在商业银行战略要素方面,主要突出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信息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战略要素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 Vennet(2013)以欧洲2375家综合性和专业性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综合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受银行本身规模大小影响不大,但是专业性商业银行却和银行本身的业务范围存在显著联系。Liadaki和Gaganis(2014)根据欧盟171家商业银行在2008至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其上市股票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的利润绩效对股票价格变化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发现两者之间并不明显相关。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大致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总体来看与国外的研究角度基本相同。杨智斌(2016)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研究,认为混合经营、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战略联盟是未来我国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趋势。谭梦琳(2016)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讨论,认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银行组织优化是未来地方性中小银行应当高度重视的潜在竞争力。周毓萍(2016)认为,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治理至关重要,只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使地方性中小银行更好的发展。王忠文和王书(2015)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营销理念比较落后的问题,因而其竞争力比较薄弱,还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定位问题。唐利珍(2011)认为,对如何明确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出了优化对策,认为商业银行必须在优化产品定位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要,整合“线上线下”金融服务资源,为企业、客户、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透明、一键式的金融解决方案。邓红征(2016)认为,商业银行要要着眼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采取“差异化”发展的模式,必须牢固树立价值提升理念,着力培育核心客户群体,改变过去以大客户为主的市场营销模式,建立大、中、小客户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卿定文(2015),商业银行都有自身的目标客户群体,因而必须在客户定位方面狠下功夫,“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放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服务地方人心”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竞争力。张磊(2014)认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将风险管理与发展定位、提升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积极调整服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目标、战略和措施,建立风险管控一把手负责制。
纵观上述文献,国内外研究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但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上似乎还存在诸如评价系统较为庞大,在进行归纳和分类方面缺少科学性等问题。本文希望可以利用相关研究,针对江苏银行核心竞争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参考当前的研究成果,找出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发展中的机遇与威胁,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内容
在我国金融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其重要的问题之一,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对地方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内容、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江苏银行核心竞争力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尽管江苏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仍然存在金融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缺乏核心竞争力、客户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建设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通过对江苏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SWOT分析,找出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外部威胁,并针对提升江苏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强化本地市场定位、完善客户服务机制、提升品牌综合效应的对策。
二、拟解的主要问题
加强对江苏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行SWOT分析,找出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外部威胁,提出应对对策,为提升江苏银行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一、主要观点
江苏银行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为战略发展方向,重点要在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强化本地市场定位、完善客户服务机制、提升品牌综合效应等方面取得突破,最大限度的提升江苏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重点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情况进行研究,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同时也找出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薄弱环节,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苏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所列文献3—5篇以内)
[1]CostantinosC,PeterW.Relateddiversification:corecopetencies[J].ManagementJournal,2013,15(1):46-51.
[2]Liadaki,Gaganis.TheCorporateGovernanceofCommericialBanks[J].FRBNYEconomicPolicyReview,2014(03):36-51.
[3]杨智斌.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6,(17):178-181.
[4]谭梦琳.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03):1-8.
[5]周毓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协同效应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11):43-4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