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在校篮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对训练成绩的影响研究

一.引言 篮球运动是以技能为主导的项目,心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影响和制约着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与表现,从而会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专项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完善,并获得较高的心理能量储备,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去适

  一.引言

  篮球运动是以技能为主导的项目,心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影响和制约着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与表现,从而会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专项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完善,并获得较高的心理能量储备,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去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到达最佳心理状态和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研究在校篮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对训练成绩的影响就至关重要了。
杭州在校篮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对训练成绩的影响研究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的动机、认知能力以及达成目标的行动能力所持有的信念。对于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有研究采用如下表述:知觉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这些术语的含义基本相似。后来班杜拉又将其定义为:当个体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对自己组织及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的判断(Bandura,1997)。正如班杜拉所说:“自我效能感和你所掌握的技能的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取决于在多数情况下你相信能用自己所掌握的来做些什么。"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能力可能产生的效能的认知,自我效能感信念具有认知、动机和情感的功能,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自信心,依特定时间和环境产生变化,更强调主体的元认知。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Sherer&Maddux,1982;Tipton&Worthington,1984;Lennings,1994;Judge,2002)认为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看作是状态的,也可以看作是特质的,即存在着种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或称为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self—efficacy).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Judge(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几层含义:(1)一般自我效能感不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领域的信心知觉,与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不同,它可以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2)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应对不同环境需求的预期,产生于活动发生之前。(3)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不同环境需求的主观判断,不同于个体的实际应对技能。班杜拉(Bandura,1977,1986)也承认:个体在某一领域获得的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会泛化到其它领域,从而产生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需要了解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目前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但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三.自我效能与训练成绩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Bandura《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Bandura(1997)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不等同于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也与一个人所具备的各种技能没有关系,但却与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做什么的认识相关。“如果个体认为当面对各种问题时自己都能能解决好,那么这个人就会有更积极、更决断的表现。”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压力的挑战时选择合适的行动。Bandura(1989)的研究表明,能力在动机作用的过程中没有起到重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是否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当前任务的知觉。自我效能对行为从以下四个方面产生影响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自我效能可以左右人们对的行为选择。
  其次,自我效能影响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
  再次,自我效能能够影响人们在对问题预期和问题实际处理时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
  最后,自我效能影响当任务出现时的人们准备和努力的程度。
  竞技运动领域围绕着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自我效能对身体运动锻炼的影响,体育运动中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如何提高自我效能这四个方面进行。
  一系列对自我效能和运动成绩之间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效能高他的努力程度也高,运动成绩会更好,优秀运动员与一般的运动员相比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
  苏彦炬,袁艳,吴贻刚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效能感降低,那么在比赛中可以调动的身体力量也会随之减少;那些遭遇失败的往往不是能够对身体效能充满信心的人,而是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人,正因为他们判定自己的能力不够,从而减弱了自身肌肉的力量,而那些在身体活动竞争中表现出耐力很强的人大多对自身身体效能的定位很高。”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自我效能与努力程度及运动成绩的关系,自我效能高,就会更加努力,运动成绩更理想,在众多此类的研究中,通过自我效能能够准确的预测比赛成绩。
  再进一步的研究中还发现,“用以往的运动成绩和自我效能共同对成绩进行预测,能达到比单独用自我效能预测更好的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效能在运动领域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由于自我效能能够影响运动成绩,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了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效能的内在机制上。“如“肖红艳、袁艳春探讨了自我效能理论在田径和速度滑冰中的应用,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运动员训练中的意义。”“张萍对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结构及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有着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等等这些研究多个层次、多个运动项目、多角度探的讨运动员自我效能的培养等问题。

  (二)运动情境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1自我效能感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研究
  运动情境中自我效能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Feltz,1982;Feltz&Mugon,1983;Gould&Weiss,1981)和现场研究(Gould,Weiss&Weinberg,1981;Mahoney&Avener,,1977;Mahoney,Gabriel&Perkins,1987)。上述研究大多数采用耐力,特别是肌肉耐力练习为训练任务,在这类训练任务中,被试者面临着劳累、疼痛和其他一些不舒服等令人不愉快的体验,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努力程度就越高,相应地运动成绩也就越好。此外,优秀的运动员比一般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更高。威斯等人(Weiss,Weies&Klint,1989)以体操运动员为被试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比赛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7,实验室研究所得到二者的相关系数则为0.68,表明自我效能感和比赛成绩存在高相关。这一类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自我效能大多能可靠地预测运动或比赛成绩,二者的相关系数一般均超过0.50。其他一些研究还发现,如果用过去的成绩和自我效能感一起预测运动成绩,其效果比单独采用自我效能感预测成绩更好。
  竞技运动中对自我效能和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所涉及的另一个问题是集体的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同样是由班杜拉于1986年提出的,它源于班杜拉的集体自我效能概念。费尔茨和她的同事(Feltzetal,1989)对集体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许多研究,结果发现,集体自我效能感与集体运动成绩的相关仅比个人自我效能感与集体运动成绩的相关略高一些。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运动成绩,这一结果致使一些研究者对运动员自我效能作用机制及其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肖红艳等(1994)对我国优秀青少年选手竞技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运动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阐明了自我效能感对运动焦虑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越高的运动员,其焦虑水平越低,相反,自我效能感越低,焦虑水平则相对较高,表明二者呈负相关。张萍(2005)对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和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优秀的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的水平。肖红艳(1997)、袁艳春(1997)在田径和速度滑冰领域探讨了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强调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运动员训练中的意义。张伟霞(1998)、匡小红(2004)、周静、张振华(2004)、李勇(2005)、阳媛媛(2005)等人分别研究了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培养途径。以上研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探讨了不同项目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问题。
  2自我效能感对动作技能习得的影响研究
  认知过程对动作技能习得的影响目前已得到广泛承认。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焦点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技能知识是如何指导动作行为熟练性发展的。然而,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操作所涉及的问题远不止掌握某种行为技巧。的确,我们承认有很多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机能,但在面临困难情境时,由于不能处理压力而使良好的身体机能很快丧失其效用。可见,无论是动作技能的发展,还是在不同情境中动作技能执行得好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效能信念的影响。相信技能发展受个人控制的运动员(即自我效能感高)不仅对自己行为表现满意度较高,还可以形成对运动活动的兴趣。相反,还有一些运动员将身体行为表现作为天赋才能的特征,认为技能发展不受个人控制,这种观点就阻碍了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使他们对自己的运动表现不满意,对活动没兴趣,并且停滞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技能发展水平。对掌握一项复杂运动技能所具备的效能信念,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该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还决定了个体如果选择该活动后会投入多少精力和努力,进而决定了当个体付出了精力和努力后进步缓慢时仍会不遗余力的坚持水平。较低的效能感会使个体轻视该项体育活动,投入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在该项活动中,并且容易产生倦怠,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放弃。强烈的效能感可以增强运动员的坚定性,助长进步,并由此在特定活动领域中建构高水平的技能。费拉瑞和布法德一布沙尔(Ferrari&Bouffard,1992)考察了专业技能与个体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有着怎样的影响,该项技能为太极风格防御行为,涉及手臂和脚部运动的一系列复杂运动。被试为三种技能水平高、中、低的空手道学生。学习过程采用录像机在一段固定时间向被试展示该运动技能,被试可以以其喜欢的任何方式学习该复杂的技能,他们可以重新观看该录像的全部或特定片段,也可以改变放映速度以捕捉动作上的细微差异。结果发现,空手道专家比中级水平或新手被试学到的技能更多。但当被试掌握到一定高的技能水平之后,无论习得行为模式的效能信念还是成功执行它的效能信念,都对更高的行为掌握水平有独立贡献。也就是说,空手道专家从高学习效能感中的获益与中级水平被试和新手同样多。可见,无论对专家还是新手,效能信念在运动技能的获得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自我效能感对运动坚持性的影响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我效能感在运动领域中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Mcauley及其合作者(1989)采用功能自行车创设新的运动情境,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和后继归因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高效能感的被试倾向于做出可控的、稳定的归因。1990年,Mcauley考察了被试是如何对运动中止行为进行因果归因的,并且还考察了这一归因是如何通过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来影响被试的后继行为的。1991年,Mcauley运用路径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被试参与健身运动的因果归因、自我效能与情绪反应进行了研究。1992年,他又对目标设置、自我效能和锻炼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目标设定的难度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判断,重要的是,自我效能可以提高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同时也是促进锻炼动机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应较高,反之则低。这种预测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的支持(Bezjack&Lee,1990;Dzewaltowski,Noble&Shaw,1990)。嘉西亚等人(Garcia&King,1991)研究结果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坚持性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其坚持性也更好。
  4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由于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主观感受,目前对它的测评通常是采用自我报告法。国内外研究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编制了一些测量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自陈量表。Coppel在1980年编制了一份单维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用于检测个体能否有效地执行活动以达目标的一般预期。该量表包括22个项目,李克特五点记分.Jerusalem和Schwarzer(1992)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最初由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四点记分。目前己被翻译成至少20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该量表是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测评工具,我国学者张建新、王才康等将其中文译本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也获得了较满意的测量学指标。Sherer&Maddux(1982)编制的一份二维自我效能感量表,用于测量大生应对非特定情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包括23个项目。23个项目组成社会自我效能感分表。我国学者钱铭怡(1995)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观点编制的自我判断调查,用于测量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信念,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两个因素,即效能判断和效能预期。钱铭怡(1998)、朱荣春(1999)和答会明(2000)等分别将该量表用于各自的研究中.

  四.总结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方面的专家学者十分重视对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应用,并且对此理论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调查,比如:教学工作领域、身心健康领域以及体育锻炼领域,随着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主题的诸多论著的发表,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来看,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过多的停留于理论性的方面,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将集体自我效能感与实际领域相结合的研究贫乏;国内大部分学者都是以体育运动为背景,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很少采用实验的手段对其进行研究。
  自我效能高的队员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抱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完成训练任务和实现比赛目标,因此他们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进行应对;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运动员则认为自己能力有限,根本无能力完成较难的任务和达到较高目标,所以个人投入的努力程度就会有所下降,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在行为的选择上,自我效能对篮球运动员的作用表现为:当比赛中遇到实力强于己的对手时,自我效能高的运动员会以高昂的斗志去接受挑战,从而在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战术得到稳定甚至超水平的发挥,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队员会因对手的强大而产生回避心理,导致在比赛过程放不开手脚,一味求稳,一旦落后就采取回避的方式,容易产生动作变形,失误频频,既影响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又影响球队整体水平的体现。因此,根据篮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应激本身也存在一定联系的特点,我们假设篮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与应激的关系同一般运动领域的运动员一样。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自我效能感对训练成绩的影响比较大,从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成绩的好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对运动习得同样具有深刻的影响,以及对运动的坚持性的影响同样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从浅入深,逐渐变得更加成熟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杜七一,柳莹娜.教练员家长式领导对运动员个人主动性的影响——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2):83-89.
  [2]肖红,牛福安,王卫宁,孔祥宁,熊焰.高水平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群体凝聚力与组织效能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9):81-86.
  [3]李巧平,黄文武.培养自我效能感对定向越野运动员水平发展的影响[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268-269.
  [4]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of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yreview,1986,84:191-215.
  [5]A.班杜拉著.缪小春,李凌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湛慧,朱政,许悦.江苏省花样游泳运动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05):26-28.
  [7]洪波,魏萍.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认知特质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5):917-919.
  [8]吕娅姮.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效率——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5):38-39.
  [9]彭云,梁潇,罗彦平,任贞玲,龙家勇.大学生运动员训练自我效能感认知结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05):453-457.
  [10]李静,宋宏伟.运动员应激评价结果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01):99-102.
  [11]史海燕.表象训练对武术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验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05):93-95.
  [12]李静,刘贺.运动员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及竞赛压力的调节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03):253-256+266.
  [13]王宾.武术套路训练中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及培养途径[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2):48-49+53.
  [14]王智,张伟,李雅红,张晖,洪平.女子篮球运动员的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和应激应对之间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9,29(11):59-64+71.
  [15]齐元华,校锐.自我效能感对格斗对抗性项群中散打运动员的作用及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02):39-40.
  [16]庞明.自我效能感对体育院校排球运动员的作用[J].才智,2008,(21):228.
  [17]翟华楠,张萍.影响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1):74-76.
  [18]索红杰,蒋强,倪伟.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生涯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8):1054-1056.
  [19]阳媛媛.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916-91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40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2月29日
Next 2020年1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